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马说教课ppt课件
展开
这是一份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马说教课ppt课件,共30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朗读指导,鞭打马,通“才”,表惊叹相当于“唉”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1.知识与技能目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疏通文意。2.过程与方法目标:了解并学习本课托物寓意的表现手法。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体会作者所抒发的怀才不遇、有志难伸的知识分子的愤懑不平的情感。
人有卖骏马者,比三旦立市,人莫之知。往见伯乐,曰:“臣有骏马欲卖之,比三旦立于市,人莫与言。愿子还而视之,去而顾之,臣请献一朝之贾。” 伯乐乃还而视之,去而顾之,一旦而马价十倍。
韩愈初登仕途时,很不得志。曾三次上书宰相请求重用遭冷遇,甚至三次登门被守门人挡在门外。尽管如此,他仍然声明自己有“忧天下之心”,不会遁迹山林。后相继依附于节度使董晋和张建封幕下,郁郁不得志,再加上当时奸佞当权,政治黑暗,有才能之士不受重视。所以作《马说》,发出“伯乐不常有”的感叹。
《马说》大约作于贞元十一年至十六年(795-800)间。其时,韩愈初登仕途,很不得志。曾三次上书宰相请求擢用,“而志不得通”;“足三及门,而阍人(守门人)辞焉”。尽管如此,他仍然声明自己“有忧天下之心”,不会遁迹山林。后相继依附于宣武节度使董晋、武宁节度使张建封幕下,郁郁不乐,所以有“伯乐不常有”之叹。仕途坎坷,有才之士不受重用,这些都使韩愈痛感明主难遇,于是写下此文抒发自己怀才不遇的愤慨。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要求:
(1)词语解释【祗辱于奴隶人之手】只,仅。【不以千里称也】著称。【才美不外见:】才:才能;美:美好的素质。【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且:犹,尚且;等:等同。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马鞭,这里是动词,用马鞭驱赶。
用马鞭赶它,不按照(驱使千里马的)正确方法,喂它,却不能让它竭尽才能,它鸣叫,却不能通晓它的意思,(反而)拿着鞭子面对(着)千里马,说:“天下没有千里马!”唉!真的没有千里马吗?其实是他们真不识得千里马啊!
(4)古今异义①然后有千里马( )②一食或尽粟一石( )③是马也( )
古义:这样;今义:判断词
古义:这样以后;今义:连接词
古义:有时;今义:或者,并列连词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检查译文:日行千里的马,一顿或许能吃下一石粮食,喂马的人不懂得要根据它日行千里的本领来喂养它。(所以)这样的马,即使有日行千里的能耐,却吃不饱,力气不足,它的才能和美好的素质也就表现不出来,想要跟普通的马相等尚且不办不到,又怎么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
“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这句话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反问,进一步表达了作者对“食马者”不识千里马的愤懑之情,增强了语言的气势,同时表达了作者对千里马的同情。
译文:世上有了伯乐,然后才会有千里马。千里马是经常有的,可是伯乐却不经常有。因此,即使有了名贵的马也只能在仆役的手下受到屈辱,跟普通的马一同死在槽枥之间,不以千里马著称。
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在全文有何作用?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①总领全文的作用;②点明伯乐与千里马的关系,即千里马对伯乐有依赖性,伯乐对千里马的命运起决定性作用。
在作者看来,千里马的重要特性是什么?为什么要强调这一特性?
千里马的重要特性是“一食或尽粟一石”。而“食马者” 不知晓千里马的这个特性,导致其“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最后,“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所以,强调这一特性,是为了谴责“食马者”的无知。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列举几个古代人物中“伯乐与千里马”的事例:
这篇短文仅一百余字,多次提到“千里马”,却不显得啰唆。作者提到“千里马”的方式有哪几种?各具有怎样的效果?
如“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正面提及,表述严正。
如“故虽有名马”“不以千里称也”“马之千里者”,表意委婉,虽不直呼其名,而意在其中。
如“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安求其能千里也”“策之不以其道”等句中的“其”“是”“之”等代词,都是指称千里马的,表意简洁含蓄。
4.本文的“千里马”“伯乐”“食马者”各比喻什么?【交流点拨】“伯乐”指能识别人才的统治者。“千里马”指封建社会那些被埋没、遭摧残的怀才不遇的贤人志士。“食马者”指愚昧无知的统治者。5.第3段中连用三个“不”字,将“食马者”的平庸刻画得入木三分,这是一种什么表现手法?句中三个“之”字用法是否一致?【交流点拨】排比的修辞手法;三个“之”字用法不同:前两个“之”都是代词,指代千里马;最后一个“之”是助词,无实际意义。
统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23.马说(33张ppt)统编版课件优秀课件ppt课件部编版课件
谁造成了千里马的悲惨命运?为什么?
食马者愚妄无知,不识千里马
文中最能刻画食马者浅薄无知形象的是哪句话?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
排比,罗列了“食马者”不知千里马的具体表现。将“食马者”的愚昧浅薄刻画得淋漓尽致,增强了文章气势。
一、名句默写(1)_____________,而伯乐不常有。(2)祗辱于奴隶人之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马之千里者,__________________。(4)_______________,食之不能尽其材。(5)其真无马邪?________________!
骈死于槽枥之间 不以千里称也
2.自由诵读一遍,思考下面的问题:
1)文中的千里马有什么特征?
2)韩愈笔下的千里马有哪些遭遇?
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让我们结合韩愈的人生经历和这篇文章的写作背景,看韩愈究竟要表达什么?
古之进人者,或取于盗,或举于管库。今布衣虽贱,犹足以方乎此。……亦惟少垂怜焉。 ——《后十九日复上宰相书》
士之行道者,……如有忧天下之心,则不能(山林)矣。故愈每自进而不知愧焉,书亟上,足数及门,而不知止焉。宁独如此而已,惴惴焉惟,不得出大贤之门下是惧。亦惟少垂察焉。 ——《后廿九日复上宰相书》
2.词类活用(1)形容词作动词一食或尽粟一石原意为:完, 句中意为:____________________。(2)名词作动词策之不以其道原意为:马鞭,句中意为:____________________。
韩愈的话表明有贤能的人士只有遇上圣明的君主才能发挥专长。否则,即使才华出众,也不免受辱、埋没。 作者极言“伯乐”的重要、可贵,对人才埋没深为慨叹。韩愈在文中借题发挥,抨击那些糟蹋“名马”的“食马者”,抒发自己怀才不遇的愤懑之情。这和韩愈本人的遭遇是有紧密联系的。
作者借千里马表达了什么观点,寄寓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作者借千里马表达了“有了伯乐,才能发现人才”的观点,并指出“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即人才常有,而善于发现和选用人才的伯乐却不常有。寄寓了作者对人才遭屈辱、被埋没的感慨、悲愤之情。
思想意义:韩愈不仅抒发了个人悲愤,更鲜明地把批判的矛头指向统治者,有深度,有力量,有锋芒。因而具有积极的社会现实意义,具有超越个人、超越时代的思想价值。
4.重点实词(1)骈死于槽枥之间 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不以千里称也 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一食或尽粟一石 或: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是马也 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本义为两马并驾,引申为并列
本文以千里马不遇伯乐,比喻贤才不遇明主,表明作者希望统治者能识别人才、重用人才,使他们能充分发挥才能。全文寄托了作者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愤懑不平和穷困潦倒之感,并对统治者埋没、摧残人才,进行了讽刺和控诉。
相关课件
这是一份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马说一等奖课件ppt,文件包含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623-2教学课件马说第2课时pptx、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623-2教学设计马说第2课时docx、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623-2预习导学马说第2课时docx等3份课件配套教学资源,其中PPT共22页, 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初中马说公开课ppt课件,文件包含623-2教学课件马说第2课时pptx、623-2教学设计马说第2课时docx、623-2预习导学马说第2课时docx等3份课件配套教学资源,其中PPT共22页, 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初中人教部编版马说精品课件ppt,文件包含623-1教学课件马说第1课时pptx、623-1教学设计马说第1课时docx、623-1预习导学马说第1课时docx等3份课件配套教学资源,其中PPT共21页, 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