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高考地理二轮复习 专题11 考点2 水土流失
展开
这是一份2022年高考地理二轮复习 专题11 考点2 水土流失,共10页。
(2020·全国文综Ⅰ)治沟造地是陕西省延安市对黄土高原的丘陵沟壑区,在传统打坝淤地的基础上,集耕地营造、坝系修复、生态建设和新农村发展为一体的“田水路林村”综合整治模式,实现了乡村生产、生活、生态协调发展(下图)。据此完成1~3题。
1.与传统的打坝淤地工程相比,治沟造地更加关注( )
A.增加耕地面积 B.防治水土流失
C.改善人居环境 D.提高作物产量
2.治沟造地对当地生产条件的改善主要体现在( )
A.优化农业结构 B.方便田间耕作
C.健全公共服务 D.提高耕地肥力
3.推测开展治沟造地的地方( )
①居住用地紧张 ②生态环境脆弱 ③坡耕地比例大 ④农业生产精耕细作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高考考查内容]
[设问分析]
答案 1.C 2.B 3.C
解析 第1题,与传统的打坝淤地工程相比,治沟造地是集耕地营造、坝系修复、生态建设和新农村发展为一体的“田水路林村”综合整治模式,其更加关注改善人居环境,A、B、D是淤地坝具有的功能,排除,选C。第2题,抓住关键词“生产条件”,优化农业结构、健全公共服务和提高耕地肥力不属于生产条件。由于治沟造地是“田水路林村”综合整治模式,不是单纯淤地坝的功能,还增加了“水、路、林、村”多项功能,尤其是铺设了道路、平整了土地,为农机具进地提供了便利条件,方便田间耕作,选B。第3题,根据图中信息提示:复垦空废宅基地和易地移民搬迁,说明该地居住用地不紧张;精耕细作不是在该地区实施的农业生产模式;治沟造地属于生态修复,对生态环境脆弱、坡耕地比例大的区域效果明显,②③正确,选C。
1.水土流失治理措施的分析方法
(1)工程技术措施:主要是采取土石方及混凝土工程等措施来控制、固定水土流失状况,使其不再继续发生和发展。
(2)生物技术措施:主要是采取植树种草、封山育林等植被绿化的方法进行治理。
(3)农业技术措施:主要是应用农业生产耕作中的农业技术手段,如土壤培肥、品种改良、间作套种、轮作耕作、提高复种指数等。
2.遵循人地协调观提出的生态环境问题的解决措施
(1)针对自然因素的措施
根据环境问题产生的自然原因,从减弱或消除自然因素对环境问题影响的角度分析对策。例如,水土流失的产生与地形坡度有关,可以通过植树造林、修筑梯田、平整土地等措施减少水土流失的发生。
(2)针对不合理人类活动的对策
改变不合理的人类活动,顺应自然发展规律。例如,毁林开荒——退耕还林;围湖造田——退耕还湖;陡坡垦荒——立体农业;农业结构单一——多种经营。
(3)针对区域经济发展的措施
把环境治理和经济发展结合起来,才能从根本上治理环境问题。例如,我国南方丘陵山区,要治理水土流失,最好的措施就是发展立体农业;我国西北牧区的荒漠化治理,除了规定合理的载畜量外,还要加强人工草场建设;我国东北林区,除了保护森林外,还要加强森林资源的综合开发与利用等。
考向1 通过“水土流失的治理”考查“人地协调观”
(2021·四川眉山市模拟)我国黄河流域某区域多年平均降水量变化不大,下图示意该区域1998~2010年间各类土地利用结构及变化情况。据此完成1~3题。
1.推测该区域最有可能位于黄河的( )
A.河源河段 B.上游河段
C.中游河段 D.下游河段
2.造成该区域1998~2010年间各类土地面积变化的直接原因是( )
A.气候变化 B.调整种植结构
C.退耕还林(草) D.退耕还湿
3.该区域土地利用变化带来的影响是( )
A.植被覆盖增加,地面辐射量减弱
B.建筑用地明显增多,城镇建设推进快
C.林地面积上升,木材产量潜力大
D.草地破坏严重,畜牧业发展受困
答案 1.C 2.C 3.A
解析 第1题,从该区域土地利用结构看,该区域耕地、草地和林地面积都比较大,这与位于黄河中游的黄土高原区情况比较吻合,选C。第2题,从该区域土地利用结构变化来看,主要是耕地面积明显减少、林地面积明显增加,这与20世纪末期我国在黄河上中游开展退耕还林(草)试点示范工作有关,十几年来,其实施效果已初步显现。选C。第3题,该区域最为明显的变化是林地面积增加,植被覆盖率提高,对气候的调节作用增强,该地区最高气温会有所下降,主要是因为植被的遮阴效果好,可以削弱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使地面辐射量减弱,A对。建筑用地增长比重较小,B错。为了保护生态环境,缓解水土流失,林地面积上升,但此林地的主要作用为生态保护而非作为经济用材林,因而木材产量潜力大说法不恰当,C错。草地面积变化较小,对畜牧业发展影响不大,D错。故选A。
考向2 通过“水土流失的原因及措施”考查“综合思维”
黄河中游河(口)龙(门)区间干流河段长725千米,流域面积11万平方千米,是黄土高原的主要组成部分,流域面积在1 000平方千米以上的较大支流有21条,打坝淤地是该区域治理水土流失的主要措施。将流域现存大型淤地坝数量和大型淤地坝布设潜力的比值称为淤地坝布设强度。下图示意河龙区间淤地坝布设强度与限制区分布。据此完成4~6题。
4.河龙区间水土流失严重主要是由于( )
A.年降水量丰富 B.河网密度大
C.土壤易受侵蚀 D.植被类型单一
5.河龙区间淤地坝布设强度总体为( )
A.中部地区最高 B.由东向西增大
C.南部高于北部 D.随河流密度增大
6.对于淤地坝布设强度较高的地区,淤地坝工作的重点是( )
A.合理规划 B.加固除险
C.开发耕地 D.植树造林
答案 4.C 5.A 6.B
解析 第4题,黄河中游河龙区间流经黄土高原地区,土质疏松,垂直节理发育,遇水容易发生湿陷,土壤易受侵蚀,所以水土流失严重,C项正确;该区域年降水量在550 mm以下,年降水量并不丰富,A项错误;河网密度大、植被类型单一均不是导致河龙区间水土流失严重的主要原因,B、D两项错误。第5题,读图可知,河龙区间淤地坝布设强度总体为中部地区最高,A项正确。第6题,淤地坝布设强度较高的地区,淤地坝工作的重点是加固除险,避免因打坝淤地蓄水而造成安全隐患,威胁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B项正确。
考点练
(2021·江苏扬州市月考)福建省长汀县河田镇历史上种满柳树,称为“柳村”。柳村曾一度形成“柳村无柳、河比田高”的局面,故改名“河田”,下图为“河田镇等高线地形图”。读图完成1~2题。
1.柳村一度形成“柳村无柳、河比田高”现象的原因是( )
A.山体滑坡 B.水土流失
C.土地荒漠化 D.土地盐碱化
2.为缓解河田镇的生态问题,当地可采取的对策是( )
A.将人口搬迁到河流沿岸
B.禁止在坡地地区进行耕作
C.全面实施退耕还林还草
D.因地制宜发展立体农业
答案 1.B 2.D
解析 第1题,柳村人口增长过快导致土地压力过大,森林资源遭到破坏,出现“柳村无柳”的现象。由于该地位于东部季风区,夏季多暴雨,根据等高线判断,该地地势起伏较大,因此水土流失严重,导致河流泥沙淤积,河床抬高,出现“河比田高”的现象,B正确。第2题,当地以低山丘陵为主,河流沿岸是仅有的高质量耕地集中区,盲目将人口搬迁到河流沿岸会占用大量耕地,使得人均耕地减少,为了增加耕地,会促使人们开垦坡度较大的土地,加剧水土流失,A错。在坡度较缓的坡地可以发展农业,B错。若全面实施退耕还林还草,则粮食产量将会大幅下降,不利于社会稳定,C错。该地以低山丘陵为主,因地制宜发展立体农业,有利于水土保持,提高经济效益,选D。
中国是土壤侵蚀较为严重的国家之一,土壤侵蚀造成土壤肥力下降、土地退化、土地生产力下降,严重影响区域生态平衡。我国某红壤山地丘陵区,地表植被遭到破坏后,受流水强烈侵蚀后呈现“千沟万壑”的景象。下表为该地区某小流域土壤侵蚀面积在不同海拔的分布情况。据此完成3~5题。
不同海拔下土壤侵蚀面积/km2
3.该山地丘陵区最有可能位于( )
A.山东丘陵 B.黄土高原
C.河西走廊 D.浙闽丘陵
4.根据材料信息,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A.随着海拔的增加,微度侵蚀面积不断减小
B.海拔小于300 m时土壤侵蚀面积最大,450~500 m的土壤侵蚀面积最小
C.轻度以上土壤侵蚀面积随海拔增加先增大后减小
D.300~400 m的区域为土壤侵蚀主要分布区域,应作为水土流失重点治理区域
5.下列关于该地区水土流失严重的原因叙述正确的是( )
A.季风气候,降水丰富且分配均匀
B.土质疏松,直立性强,易被侵蚀
C.河流众多,水系发达,地表侵蚀强烈
D.过度放牧,植被破坏严重
答案 3.D 4.B 5.C
解析 第3题,读题干可知,该地区是我国某红壤山地丘陵区;浙闽丘陵位于我国南方地区,土壤为红壤,且该地区降水量大,侵蚀作用强,D项正确。山东丘陵地带性土壤从东向西有规律地分布着棕壤(棕黄土)和褐土(黄土)两个类型,A项不符合题意;黄土高原的土壤类型是黄土,B项不符合题意;绿洲土是干旱地区主要耕作土壤,主要分布于新疆及河西走廊的绿洲地带,C项不符合题意。第4题,据表格可知,随着海拔的增加,微度侵蚀面积不断减小,A项不符合题意;在300~350 m处的土壤侵蚀面积最大,在>500 m处的土壤侵蚀面积最小,B项叙述不正确,符合题意;轻度以上土壤的侵蚀,随着海拔的增加,土壤侵蚀面积先增大,后减小,C项不符合题意;土壤侵蚀主要分布在300~400 m区域,当地降水较多,地势起伏大,人类活动多,对植被的破坏严重,水土流失严重,为水土流失重点治理区域,D项不符合题意。第5题,该地为亚热带季风气候区,降水丰富,季节变化大,A项错误;该地的土壤为红壤,土壤黏重,B项错误;东南丘陵地势起伏大,河流众多,水系发达,植被破坏后,容易导致地表侵蚀强烈,C项正确;南方低山丘陵地区人口密集,人均耕地面积小,人地矛盾突出,植被破坏严重,但放牧较少,D项错误。
(2021·湖北师大附中联合测评)降水侵蚀力是指降水引起的土壤侵蚀潜在能力,对其时间变化的研究主要采用趋势分析法,数值大小表示趋势强弱,正值表示降水侵蚀力呈上升趋势,负值表示降水侵蚀力呈下降趋势。下图示意1960~2014年我国松花江流域降水侵蚀力趋势系数等值线。据此完成6~8题。
6.松花江流域年降水侵蚀力最强的时间段是( )
A.5~6月 B.6~7月
C.7~8月 D.8~9月
7.影响松花江流域降水侵蚀力趋势系数空间变化的最主要因素是( )
A.地势起伏 B.植被变化
C.人类活动 D.土质状况
8.松花江流域最需要加强水土保持工作的是该流域的( )
A.东北部 B.西北部
C.东南部 D.西南部
答案 6.C 7.A 8.B
解析 第6题,松花江流域位于我国的东北地区,夏季该流域降水量大且集中,降水侵蚀力最强,选C。第7题,该流域东南部和西北部降水侵蚀力趋势系数为正值,降水侵蚀力呈上升趋势,中部降水侵蚀力趋势系数为负值,降水侵蚀力呈下降趋势。该流域东南部为长白山,西北部为大兴安岭,山区地势起伏大,河流流速快,侵蚀能力强。中部地处平原,流速慢,河流侵蚀能力弱。故影响降水侵蚀力趋势系数空间变化的最主要因素是地势起伏,A对。人类活动强弱与图示区域降水侵蚀力趋势系数分布不一致,排除C。土质状况、植被变化对该流域多年降水侵蚀力趋势系数影响小,排除B、D。选A。第8题,该流域西北部降水侵蚀力趋势系数为正值,且西北部降水侵蚀力趋势系数最大,降水侵蚀力上升趋势最显著,故西北部最需加强水土保持工作,选B。
(2021·湖北龙泉中学、宜昌一中联考)拉沃葡萄梯田位于阿尔卑斯山南坡,日内瓦湖北岸。在12世纪中叶,教士将山坡上的石头有序地垒成一道道石墙,整治成梯田种植葡萄,并修筑了纵贯山坡的导水渠道,将梯田上方各处流下来的水引导到水渠中汇集起来,送到山下的湖里去。下图为拉沃梯田景观(图1)和“梯田类型示意图”(图2)。据此完成9~11题。
9.关于拉沃梯田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石墙裸露,不利于保持水土
B.当地建石质梯田原料匮乏
C.位于阴坡,光照不足
D.导水渠道可减轻日内瓦湖湖水的污染
10.与水平梯田相比,坡式梯田对种植农作物的积极作用是( )
A.有效拦截雨水,缓解旱情
B.扩大耕地面积,降低人口密度
C.减少土壤养分的流失
D.单位土地面积获得更多光照
11.在黄土高原缓坡上更适宜修筑哪种梯田( )
A.水平梯田 B.反坡梯田
C.隔坡梯田 D.坡式梯田
答案 9.D 10.D 11.B
解析 第9题,拉沃梯田垒出石墙,能减缓水的流速,减轻水土流失,有利于保持水土;“将山坡上的石头有序地垒成一道道石墙”,表明当地石材丰富;“拉沃葡萄梯田位于阿尔卑斯山南坡”,表明拉沃梯田位于阳坡,光照充足;“将梯田上方各处流下来的水引导到水渠中汇集起来,送到山下的湖里去”,这样可以有效地减轻水土流失,避免水流直接冲刷土壤,减轻日内瓦湖湖水的污染,D正确。第10题,水平梯田地面平坦,水流速度更慢,更能有效拦截雨水,缓解旱情; 梯田属于对地形的改造,把坡地改造为梯田,可以扩大耕地面积,但是对人口密度影响不大;与水平梯田相比,坡式梯田坡度更大,土壤养分的流失更多;与水平梯田相比,坡式梯田的坡度相对较大,可以增加单位土地面积内的太阳辐射,从而获得更多光照,D正确。第11题,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四种梯田中,反坡梯田的保水保土效果最好,所以黄土高原缓坡上更适宜修筑反坡梯田,B正确。
12.(2021·上海静安区模拟)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23分)
材料一 图1为黄土高原及华北平原部分区域图。黄土土质松软,易遭流水侵蚀,水土流失非常严重。一遇暴雨,大量黄土被洪水冲入河流,滚滚东去。黄河、淮河和海河所携带的泥沙大量沉积,形成了华北平原。
材料二 图2为黄河金三角及周边地区示意图。豫晋陕黄河金三角是我国跨省设立的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江苏、上海等地的眼镜、皮具、模具、机械、纺织、服装等生产企业已经将部分产业转移至豫晋陕黄河金三角地区。
材料三 专家对植被覆盖率与减水减沙效益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研究,并获得相关数据,如下表所示。
(1)根据表中资料,尝试说明植被覆盖率与减水减沙效益之间的关系,并解释A地区最突出环境问题的人为原因。(8分)
(2)列举B地区在经济生产中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并从自然和经济方面简述其成因。(9分)
(3)结合材料,分析产业转移对黄河金三角地区的产业发展可能产生的积极影响。(6分)
答案 (1)关系:植被覆盖率越高,其形成的地表径流越少,流水侵蚀作用减弱,河流含沙量减少,水土保持越好。人为原因:过度开垦,过度放牧;陡坡开荒;不合理开矿;滥采滥伐,破坏植被;城市及工程建设中的不当施工。
(2)水资源缺乏:温带季风气候,年降水量少,枯水期长。人口密集,经济发达,对水资源的需求不断增长;水资源的利用率低,污染、浪费严重。
土地盐碱化:降水季节变化显著。农业生产过程中不合理灌溉导致地下水位急剧变化。
大气污染:地势低平,大气稳定。重工业集中,冬季燃煤量大,不利于污染扩散。
(3)使得该地区的产业结构发生变化,提高了第二产业比重,促进了产业的升级;建立起了与当地的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及生产力水平相适应的以劳动密集型为主的产业;增加了当地劳动力的就业机会,提高了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必备知识
①水土流失的成因;②水土流失的治理措施和效益。
关键能力
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的能力:
①文字信息:由“治沟造地是陕西省延安市对黄土高原的丘陵沟壑区的综合整治模式,实现了乡村生产、生活、生态协调发展”可知,该模式既注重生态可持续发展,也注重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②图像信息:由图可知,治沟造地综合整治模式以土地整治为核心,具体措施主要有调整农业结构、复垦空废宅基地、易地移民搬迁等,主要目的是生产集约高效、生活宜居适度、生态山清水秀;支渠排水灌溉、沟道覆土造地、防洪坝系建设使沟道土地更加平整,水利设施更加完善,改善了当地的农业生产条件,方便田间耕作;坡面退耕还林、沟道覆土造地、调整农业结构、防洪坝系建设,说明生态环境脆弱,坡耕地比例大;易地移民搬迁、复垦空废宅基地,说明居住用地充裕。
学科素养
人地协调观:
工程措施对生态脆弱区的生产、生活、生态的影响。
综合思维:
①要素综合:治沟造地的作用。
②时空综合:从时间的角度,分析黄土高原水土流失治理的发展进程。
区域认知:
①区域位置:我国黄土高原。
②区域特征:沟壑纵横、水土流失严重。
核心价值
以我国生态建设为背景,了解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现状及成就,培养考生的爱国主义情怀,树立区域可持续发展的意识。
第1题
①“与传统的打坝淤地工程相比”可知做题时要注意两种模式的比较,尤其是图中新模式与传统模式不同的地方。②“治沟造地更加关注”,需要说明与传统模式相比,这种综合整治模式独有的特点。
第2题
注意限定词“对生产条件的改善”,关键区分“生产条件”与“生活条件”的区别。
第3题
“推测开展治沟造地的地方”,材料信息表明治沟造地分布在黄土高原的丘陵沟壑区。
土壤侵蚀类型
高程/m
500
微度
1 118.45
1 060.87
612.66
378.83
220.55
210.44
轻度
52.35
109.64
19.18
7.15
2.77
2.11
中度
46.67
156.58
46.22
24.50
11.05
8.75
强烈
12.14
93.50
46.98
26.94
13.32
8.07
极强烈
1.20
27.73
47.02
42.77
23.46
13.65
剧烈
0.04
2.63
11.77
17.19
10.33
8.15
植被覆盖率(%)
地表径流减少率(%)
侵蚀减少率(%)
20
15
55~30~20
40
30
80~50~40
60
60~50~30
95~85~70
80
75~60~50
98~89~80
≥90
70
100~95~90
相关教案
这是一份2022年高考地理二轮复习 专题2 考点2 热力环流,共8页。
这是一份2022年高考地理二轮复习 专题11 考点1 荒漠化,共11页。
这是一份2022年高考地理二轮复习 专题11 考点4 湿地的开发与保护,共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