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林芝市第二高级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一学段考试(期中)地理试题(含答案)
展开林芝市二高2021-2022学年第二学期第一学段考试
高一年级地理试卷
全卷满分:100分 考试用时:90分钟 出题人: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试题卷和答题卡上,并将准考证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
2.选择题的作答: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的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3.简答题用签字笔直接答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第Ⅰ卷 选择题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科学家在我国安徽发现一具23亿年前陆上胎生鱼龙化石,如图为鱼龙化石照片和地壳内部物质循环示意图。据此回答1~2题。
1.鱼龙化石所属的岩石类型是( )
A.岩浆岩 B.变质岩 C.沉积岩 D.花岗岩
2.鱼龙化石所属岩石形成过程中所受地质作用对应上图中的( )
A.① B.② C.③ D.④
读六大板块示意图,完成3~5小题。
3.d处位于( )
A.亚欧板块与非洲板块的消亡边界 B.亚欧板块与非洲板块的生长边界
C.印度洋板块与非洲板块的消亡边界 D.印度洋板块与非洲板块的生长边界
4.喜马拉雅山是亚欧板块与印度洋板块碰撞形成的,在图中这两大板块对应的字母分别是( )
A.e和c B.c和e C.e和d D.c和f
5.太平洋板块和美洲洋板块相碰撞形成了( )
A.喜马拉雅山脉 B.阿尔卑斯山脉 C.科迪勒拉山系 D.日本群岛
某地区有一片屹立在坚实的土层之上、仿佛沙雕一样的巨大的蘑菇群岩层,被当地人称为“蘑菇沙漠”。读图,完成6~7小题。
6.形成“蘑菇沙漠”的地质作用主要是( )
A.风力侵蚀 B.流水沉积
C.岩层挤压 D.火山喷发
7.“蘑菇沙漠”最可能分布的地区是( )
A.湿润地区 B.半湿润地区
C.平原地区 D.荒漠地区
八卦洲是长江南京段中的一个河心岛,读图,完成8~9小题。
8.八卦洲的形成原因最可能是( )
A.地壳抬升作用形成的 B.地壳下陷作用形成的
C.长江的侵蚀作用形成的 D.长江携带的泥沙堆积形成的
9.由于流水的侵蚀与堆积作用,长江河道及八卦洲未来的发展趋势最可能是( )
A.八卦洲将与长江南岸相连 B.八卦洲将与长江北岸相连
C.八卦洲受侵蚀,面积缩小 D.长江河道左偏,南岸淤塞
下图为北京市中心的天安门与柏林市中心的勃兰登堡门。完成10~11小题。
10.两幅照片反映了( )
A.科技发展影响传统文化 B.地域文化影响建筑风格
C.自然环境影响人类活动 D.自然资源影响城市景观
11.北京市中心不是高楼大厦,而是天安门、故宫等传统建筑,其影响因素为( )
A.历史因素 B.经济因素 C.社会因素 D.自然因素
12.东北平原黑土的形成,主要是由于( )
A.地形平坦,有机质不易流失
B.土壤冻结时间长,微生物分解作用缓慢使有机质长期积累起来的
C.地表植被覆盖率大,植物归还给土壤的有机质多
D.人们耕作科学,对土地的利用合理
红驼主要分布在内蒙古巴彦淖尔市靠近中蒙边境的荒漠草原上。红驼食性广杂,主要以啃食荒漠中的梭梭、骆驼刺等沙生植物为生,它属游走性动物,吃一顿要走几十千米,其粪便散落在荒漠中,能起到改善土壤、促进沙生植物生长的作用。据此完成13~14小题。
13.材料反映了自然环境的( )
A.复杂性 B.整体性 C.区域性 D.差异性
14.造成红驼分布区与同纬度沿海地区景观差异的主要因素是( )
A.热量 B.水分 C.海拔 D.光照
15.下列地区的高大山岭中,垂直地域分异最典型的是( )
A.内陆地区 B.高纬度地区 C.低纬度地区 D.中纬度地区
16.下列关于地理环境各要素之间关系的叙述,错误的是( )
A.陆地环境各要素是独立发展的
B.黄土高原千沟万壑的地表形态与植被遭严重破坏有关
C.我国西北地区干旱的气候导致土壤发育差,有机质含量少
D.植树绿化可以调节局部小气候
17.我国北方从东部沿海向西部内陆,自然景观依次出现森林、草原、荒漠,造成这种差异的主导因素是( )
A.热量 B.水分 C.地形 D.海拔高度
龙首渠修建于汉武帝时期,该工程从洛水上游开渠引水,灌溉临晋(今陕西大荔县)以东的4万多公顷盐碱地。读图回答18~19各题。
18.两千年前的先民们发明了井渠施工法,在商颜山(今称铁镰山)西段开凿了中国最古老的引水隧洞,主要目的是( )
①减少水分蒸发 ②获得更多的雨水补给 ③实现自流引水 ④分段施工,降低工程难度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19.如今由于人类活动造成植被破坏,商颜山塬崖壁立、沟壑纵横,关于此地理现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形成这种地貌景观的外力作用主要是风力侵蚀
B.形成这种地貌景观的外力作用主要是流水堆积
C.这一变化过程体现了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D.这一变化过程体现了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
1800万年前索科特拉岛与非洲的索马里半岛是相连的,现岛上有许多独有的动植物。图6是索科特拉岛位置及该岛植被景观图。据此完成20-21小题。
20.该岛拥有许多独有动植物的主要原因是( )
A.纬度低 B.长期与大陆隔离 C.动植物的天敌少 D.垂直地带性明显
21.该岛植被景观图反映了该岛的气候特征是( )
A.温暖湿润 B.温和干燥 C.高温干燥 D.高温多雨
下图为“某地区地理环境要素联系示意图”。读图,完成22-23小题。
22.图中①~④方框相应内容的排序,正确的是( )
A.生物多样性减少、调蓄能力减弱、洪涝灾害加剧、粮食产量下降
B.洪涝灾害加剧、调蓄能力减弱、生物多样性减少、粮食产量下降
C.调蓄能力减弱、洪涝灾害加剧、生物多样性减少、粮食产量下降
D.粮食产量下降、生物多样性减少、调蓄能力减弱、洪涝灾害加剧
23.关于图示地理环境要素间关系揭示的原理,叙述错误的是( )
A.地理环境各要素是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 B.各地自然地理环境的总体特征是不一样的
C.地理环境一个要素变化可导致其他要素相应变化 D.某地理环境的改变会导致其他环境的变化
24.以下属于人口迁移的有( )
A.韩国人到中国长期工作 B.北京学生组团参观上海世博会
C.美国中学生到中国参加夏令营 D.广州市民到海南免税店购物
下图为美国本土人口迁移情况示意图。读图完成25~27小题。
25.影响图中①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是( )
A.就业、收入 B.就医、美容
C.政治、宗教 D.投资、旅游
26.图中属于国内人口迁移的是( )
A.①④ B.②③ C.①② D.③④
27.图中③人口( )
A.是宗教信仰引发的迁移
B.受政策驱动被迫离开
C.是追求生活质量引发的迁移
D.受战争影响背井离乡
28.与湖南省相比,甘肃省环境人口容量较小。制约甘肃省环境人口容量最主要的因素是( )
A.水源 B.光照 C.土地 D.热量
29.我国“五一长”假,有大批国内游客外出旅游,这种现象属于( )
A.国际人口迁移 B.国内人口迁移 C.省际人口迁移 D.人口流动
30.关于环境人口容量叙述正确的是( )
A.总人口数量是制约环境人口容量的首要因素
B.无论在什么条件下,环境人口容量都不可能扩大
C.在一定条件下,环境人口容量是有可能扩大的
D.我国人口合理容量应控制在16亿人左右
第Ⅱ卷 非选择性试题(40分)
31.如图为某地质剖面示意图,回答问题。(18分)
(1)图中b处在地质构造上是______,c处在地质构造上是______。
(2)a处在地质构造上是______,在地形上是______,形成原因是________。
(3)a、b、c三处,常成为良好储油构造的是______,利于储存地下水的是______,能找到泉水的是______。
(4)若建设地下隧道,从地下水运动状况、工程的稳定性和安全性考虑,应选择在__ _处为好。
32.读图,回答下列问题。(10分)
(1)写出图中河流所属的水循环环节。根据图中②、③两处的地貌类型,说出其成因并据此简述水循环的地理意义。(5分)
煤矿透水事故是指矿井在建设和生产过程中,地表水和地下水通过裂隙、断层、塌陷区等各种通道无法控制地涌入矿井工作面,造成作业人员伤亡或矿井财产损失的水灾事故。
(2)若图中甲、乙两处为地下采煤矿区,请写出易发生透水事故的地区,并说明原因。(5分)
33.阅读图表资料,回答下列问题。(12分)
(1)北京市人口增长模式为 。北京市人口总增长率比自然增长率高,其原因是 。(4分)
(2)说明人口迁移对北京市社会经济发展产生的有利影响。(4分)
(3)结合我国城乡人口迁移结构图,简述河南省人口迁移的方向及其原因。(4分)
【答案】1.C 2.B
【解析】
1.沉积岩具有层理构造,可以寻找到化石、煤炭、石油等,被称为记录地球历史的“书页”和“文字科学家在中国安徽发现一具23亿年前陆上胎生鱼龙化石”,故鱼龙化石所属的岩石类型是沉积岩。
2.根据上题,鱼龙化石所属岩石为沉积岩,其形成过程中所受地质作用对应右图中的②沉积固结成岩作用。
【答案】3.D 4.A
【分析】
3.生长边界是板块向两边张裂,消亡边界是向中间挤压。红海位于亚欧板块与非洲板块的张裂地带,两板块的即生长边界。故选D。
4. a代表美洲板块,b是南极洲板块,c是印度洋板块,d是非洲板块,e是亚欧板块,f是太平洋板块。故本题选A。
5.C 6.A 7.D
8.D 9.B
【分析】
8.八卦洲位于河流的中心,长江的下游,长江上游带来大量泥沙,在南京段因流速减慢,泥沙堆积形成河心岛,故D正确,排除A、B、C。故选D。
9.根据图中的信息和所学知识知:长江位于北半球,自西向东流,由于受地转偏向力的影响,河流向右偏转,南岸冲刷作用为主,北岸堆积作用为主。因此八卦洲将与北岸相连,故B正确,A错误。流水堆积作用常常在山前形成冲积扇或洪积扇、在河流中下游形成冲积平原和河口三角洲(一般在河流的上中游主要表现为侵蚀和搬运,在下游表现为堆积)。八卦洲在长江的下游,是堆积作用形成的,故C错误;长江位于北半球,由于受地转偏向力的影响,河流向右偏转,南岸冲刷作用为主,北岸堆积作用为主,故D错误。所以本题正确答案为B。
10.B
11.A
【解析】
10.
北京市中心的天安门与柏林市中心的勃兰登堡门建筑风格截然不同,反映了地域文化对城市建筑风格的影响。两幅图显示的只是建筑风格上的截然不同,并不能反映科技发展、自然环境、自然资源等因素的影响,B正确,ACD错误。故选B。
11.北京市历史上曾作为我国的古都,目前为我国的首都,北京城市中心历史上一直是北京的行政中心,受历史因素影响,为继承和保留北京城市原有的特色,现在的北京市中心仍然是天安门、故宫等传统建筑,而不是高楼大厦林立的商业中心。与经济、社会、自然等因素无关,A正确,BCD错误。故选A。
12.B
【详解】
试题分析:黑土是指地表植被经过长期腐蚀形成腐殖质后演化而成的土壤,在寒冷的气候下形成的黑土,有机质含量高;而地形平坦,并不会使有机质含量增加;东北平原地区地表植被覆盖率并不高;人们耕作不会使地表植被长期腐蚀。故选B。
考点:东北平原
13.B 14.B
【分析】
13.
根据材料可知,红驼以啃食沙生植物为生,同时其粪便可以改善土壤和促进沙生植物生长,这体现了自然环境各要素间的相互作用和影响,反映了自然环境的整体性,故选B项。
14.
红驼分布区位于大陆内部,水分条件差,主要为荒漠草原植被,同纬度的沿海地区水分条件好,主要为森林植被,主要影响因素是水分差异,B对;热量差异主要体现为纬度差异或者海拔差异,A、C错;光照影响植被生长,但一般不决定植被类型,D错。故答案选B。
【点睛】
同纬度的区域差异主要体现为沿海与内陆,体现的是由沿海到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其基础是水分差异。
15.【答案】C
【解析】
【分析】
本题难度较小,属于基础知识的考查,山体自然带的丰富程度取决于山体所在纬度与山体的海拔高度。
16.【答案】A
【解析】
【详解】
陆地环境各要素是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相互渗透的,不是独立发展的,A错;黄土高原千沟万壑的地表形态,是因植被破坏流水冲蚀形成的,B正确;我国西北地区干旱的气候,植被稀少,导致土壤发育差,有机质含量少,C正确;植树绿化可以调节局部小气候,D正确。选A正确。
17.【答案】B
【解析】
【分析】
考查自然环境的差异性。
【详解】
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属于干湿度地带性分异,由于水分条件由沿海向内陆递减而形成自然景观依次出现森林、草原、荒漠的变化,故造成这种差异的主导因素是水分,B正确。故选B。
【答案】18.D
19.C
【分析】
本题旨在考查地貌景观形成的主要外力作用和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18.该地区位于我国黄土高原,结合图示引水渠道穿越山区,采用隧洞的形式可分段施工,减小工程量,且利于保持工程从高处向低处引水,可自流,D对。而该地区位于我国半湿润地区,故减少蒸发和增加雨水补给不是主要目的,其余选项排除。
19.结合渭河的地理位置判断,该山脉位于我国黄土高原地区,故千沟万壑的地貌形态是流水侵蚀的结果,故D项正确。今由于人类活动造成植被破坏,商颜山塬崖壁立、沟壑纵横,体现了自然地理环境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制约,题现了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选C,其余选项排除。
【答案】20.B
21.C
【解析】
20.该岛拥有许多独有动植物的主要原因是长期与大陆隔离,受其他大陆影响少,动植物形成独特性,B正确;纬度低,动植物的天敌少,垂直地带性明显不是独特物种形成的原因,ACD错误。故答案选B项。
21.岛上许多植物有瓶状茎、多刺、硬叶等特点,这些植物特点是植物为了减少水分蒸发,适应干旱气候进化的结果;该岛生存大量这种植物,反映了该岛气候干旱,炎热干燥,故答案选C。
【答案】22.C
23.B
【解析】
【分析】
该题考查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22.运用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特征进行分析判断,注意两者间的因果联系,图中①~④方框相应内容的排序为调蓄能力减弱、洪涝灾害加剧、生物多样性减少、粮食产量下降,所以C正确。
23.框图表达了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特征,地理环境各要素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地理环境一个要素变化可导致其他要素相应变化,某地理环境的改变会导致其他地理环境的变化,各地自然地理环境的总体特征是不一样的,在要素联系示意图没有体现,所以选B。
24.【答案】A
【解析】
【详解】
人口迁移指人口在地区之间迁出或迁入,而发生居住地的永久性或长期性改变的人口移动现象,判断人口迁移需要具备三个条件,一是发生居住地的变更,二是跨越了行政区的界线,三是时间限度,一般一年以上。韩国人到中国长期工作,符合人口迁移的条件,A正确;北京学生组团参观上海世博会、美国中学生到中国参加夏令营、广州市民到海南免税店购物,属于短期的旅游或购物,不符合人口迁移的条件,BCD错误。故选A。
【答案】25.A
26.D
27.C
【解析】
【分析】
25.
读图可知,①表示亚洲迁往美国的人口,吸引亚洲人口迁入的主要因素是美国经济发达,提供的就业机会多,经济收入高,A正确,BCD错误。故选A。
26.
国内人口迁移指没有没有跨域国界的在国内发生的人口迁移,图中③④属于国内人口迁移,①②属于国际人口迁移。故选D。
27.
读图可知,③指美国人口由东北部迁往南部“阳光地带”,且以老年人口为主,主要因为美国南部气候温暖,更适合老年人口居住,即为追求生活质量而引发的人口迁移,C正确,ABD错误。故选C。
28.【答案】A
【解析】
【详解】
甘肃位于我国的内陆西北地区,降水少,水资源短缺制约了该省的环境人口容量,A正确,光照、土地、热量不是主要的限制因素,BCD错误。故选A。
【点睛】
29.【答案】D
30.【答案】C
【解析】
【详解】
资源是制约环境人口容量的首要因素,A正确;对外开放程度越高、科技水平越高,环境人口容量可能扩大,B错误;在一定条件下,环境人口容量是有可能扩大的,C正确;1991年,中国科学院自然资源综合考察委员会发表的《中国土地资源生产能力及人口承载力研究报告》中提出,我国的环境人口容量应该控制在16亿左右,D错误。
31. 【答案】(1)背斜 断层
(2)向斜 山岭 向斜槽部受挤压,岩性坚硬,不易被侵蚀,反而成为山岭
(3)b a c
(4) b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地质构造的基础知识,较容易。
【详解】
(1)地质构造包括褶皱和断层。b处岩层向上拱起,为背斜构造;c处岩层断裂且同一岩层沿断裂面错开,为断层。
(2)a处岩层向下弯曲,为向斜构造。a处高出周边地区,为山地;向斜岩层向下弯曲,槽部受挤压,岩性坚硬,不易被侵蚀,形成山岭。
(3)背斜为储油构造,向斜为储水构造,断层处岩层破碎,地下水易出露,形成泉水。图中b处岩层向上拱起,为背斜构造;a处岩层向下弯曲,为向斜构造;c处岩层断裂且同一岩层沿断裂面错开,为断层。
(4)背斜的天然拱形利于开凿隧道,b处岩层向上拱起,为背斜构造。
32.
答案:(1)水循环环节:地表径流。
成因:②、③处均为流水沉积作用形成。
地理意义:塑造地表形态。
(2)甲处。原因:位于向斜槽部(岩层向下弯曲),水体容易在此汇集。
解析:第(1)题,河流属于地表径流。②、③均为流水堆积地貌。这说明水循环可以塑造地表形态。第(2)题,甲为向斜,会发生透水事故,乙为背斜,会发生瓦斯爆炸事故。
【分析】
此题考查地质作用与地表形态的变化。区别内外力作用对地表的影响,结合图中的信息和水循环的知识解题,难度一般。
33.【答案】(1)“三低”(现代型) 人口的大量迁入
(2)提供充足的劳动力;便于引进人才;加强区域文化交流,促进经济发展。
(3)农村迁往城市。河南省农村经济发展水平较低,就业机会少,收入低。
【解析】
【详解】
(1)结合图示可知北京市人口自然增长率为负值,因此其人口增长模式应为低出生率、低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的三低现代型人口增长模式。北京市人口总增长率比自然增长率高,表明北京经济发达,外来人口大量的迁入造成的。
(2)北京市主要以人口迁出为主,对北京市社会经济发展产生的有利影响主要有:提高充足的劳动力,便于人才引进,促进经济发展;加强区域之间的文化等的交流联系,所需区域间的经济差距等。
(3)结合我国城乡人口迁移结构图,城市以迁入为主,乡村以迁出为主。影响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是经济因素。河南省是人口大省也是农业大省,人口迁移以农村迁往城市为主,主要是因为河南省农村经济发展水平较低,就业机会少,收入低,因此大量农村人口迁入城市。
【点睛】
人口迁移的影响对迁出地
有利的:加强了和外界社会的经济、科技、思想、和文化联系,减轻了人口压力,缓解当地人地矛盾,有利于促进经济发展,提高经济收入保护生态环境等产生积极地影响。不利的:造成了人才外流。
人口迁移对迁入地的影响
有利的:弥补了劳动力不足,提供了廉价的劳动力,节约了教育和培训费,利于自然资源的开发,带动经济的发展。不利的:引发种族冲突,影响社会治安,给自然和生态环境、人口与城市带来巨大的压力(如交通拥堵、社会资源紧张等,西部大开发对西部经济、生态、环境的影响)
西藏林芝市第二高级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地理试卷(含答案): 这是一份西藏林芝市第二高级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地理试卷(含答案),共15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综合读图题,材料分析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林芝市第二高级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二学段(期末)考试地理试卷(含答案): 这是一份林芝市第二高级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二学段(期末)考试地理试卷(含答案),共14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材料分析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林芝市第二高级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二学段(期末)考试地理试卷(含解析): 这是一份林芝市第二高级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二学段(期末)考试地理试卷(含解析),共11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答题前,先将自己的姓名,选择题的作答,记载中所学的黑气是,这种现象发生在太阳的,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是,与地球上的土壤相比,月壤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