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属成套资源:2022年高考作文满分金段子背多分
专题08 生态文明-2022年高考作文满分金段子背多分
展开专题08 生态文明
生态·乡愁·青山·发展·守护
- 适用:诗意江南
我打江南走过,那六月的阳光径直落人我心底。我看见因我的到来而晃动的斑驳树影;我看见昨夜遗留在屋檐的雨滴打在青石台阶上;我看见青翠的爬山虎缠过竹篱,又爬上屋顶;我看见在溪畔嬉戏的豆蔻少女,溅了一身水后,“笑从双脸生”。“人人尽说江南好,游人只合江南老。”江南是遗世独立的绣女,一针一线,绣着自己的青山绿水。
我走过南京,那一街的法国梧桐闪着金色的光。这里曾是多少朝代的都城,如今卸下繁华,隐匿在落日的余晖里。这里的黄昏,听不到刺耳的汽笛,像是一个不成文的规定,生怕扰了古城的眠。躺在雕塑前晒太阳的老人摇着扇子,在我到来后,轻轻合上眼,眼角露出一丝笑意。南京城懒懒地倚着身后的青山睡去,那古老的护城河仍如百年前清澈,苍茫的夜色里,庄严的城门不动声色地守护着这一片绿水青山。
- 适用:理想生活
阡陌交通的城市,钢铁丛林的建筑,每天行走于闹市之中,穿梭在鳞次栉比的高楼大厦,似乎离我们的梦想很近,可我们不见了自然,取而代之的是灰暗的天空,污浊的空气和焦躁不安的心,听不见虫鸣鸟叫,看不到漫天繁星,爷爷不再唱《鲁冰花》,奶奶也再辨认不出牛郎织女星。我们不得不承认,我们生活的城市里环境污染太严重,以至于让我们想逃离,逃到一个绿水青山的舒逸环境,给心灵洗个澡让身体畅快呼吸。
生活的理想是为了理想的生活,像是陶渊明心中的绿水青山图“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是一份闲适和安逸,是理想生活的追求;又像是辛弃疾眼中的绿水青山图“独坐停云,水声山色竞来相娱“,是一种物随心转境由心生的大视野。于我而言绿水青山图应该是这样的,静看山动听水,推窗即览山河日月,捧一卷书与青山闲叙,沏一壶茶听绿水言言,与三两知己闲于院中青宵对月,茶余饭后消遣于林间暮色,听最自然的声音,过最自然的生活。
3. 适用:四季诗语
春晨,“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的词调闯入了你的梦境,你忽地醒来,轻嚼着诗的韵味。“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心随着白居易的步伐闯入春的世界。读多了诗,你渐渐学会了体味其中的意境。心潮随着诗人的喜怒哀乐而跌宕起伏。高兴得意时,你会吟一句孟郊的“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失落伤感时,你会用袖子轻拂去眼角的泪花,微微笑着诵一声李清照的“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感慨着世事变迁,你呢喃出纳兰性德的“被酒莫惊春睡重,赌书消得泼茶香,当时只道是寻常”。他们的诗作感染了你,让你不自主地投入,高兴他们的高兴,悲痛他们的悲痛。
夏夜,你感慨着“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的盛世美颜,“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的秀美画卷,你吃吃的笑了起来。夏夜的湖水波微漾,你俯首,以湖面为镜,目视着自己姣好的容颜。你的感情细腻,多愁善感。你常在无形中与诗人进行交流,渐渐有了心灵的联系,你默然蔡确的“睡起莞然成独笑,数声渔笛在沧浪”,嘴角又带着酸酸的絮语“曲港跳鱼,圆荷泻露,寂寞无人见”的悲怆。不得不说,你是个善解人意的女孩,你就是自然。
秋午后,“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的风景让你颇为赞服,而秋天本是个万物凋零的季节,睹物思人,触景生情,使得留下的名篇更加数不胜数。“红藕香残玉簟秋”你静静的来到李清照的身旁,为她系好外衣的扣子,说是自然赠予的礼物。“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你为李煜挽好了发髻,回给他一个恬淡的笑,说是自然的馈赠;“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你亦来到欧阳修的身边,搀着他,游历风水美景,又上一楼。
冬黄昏,“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雪景划过你的视野,甚美。可此时的你依然注意到“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的悲凉场景,人在画中,画在诗里,诗在情中……。
4.适用:善待自然
我们生活的这个时代,是一个经济和科技飞速发展的时代。现在国内不管大城市、小城市,高楼大厦早已经司空见惯,站在高处远眺,高楼大厦鳞次栉比,云朵似乎触手可及,马路上行驶的汽车一个个全都成了小不点儿玩具,像极了乌龟在爬行。于是这些年,城市的人们都爱外出旅游,亲近自然,尽情感受绿水青山之美。因为见识了绿水青山的好,所以对“金山银山不如绿水青山”这句话,感觉很是亲切。的确要牢固树立“绿色发展”的生态理念,留住绿水青山需要一代一代的人共同努力。
保护生态环境人人有责。我认为,信念才是真正的“金山银山”。只要我们每个人都心怀自然,善待自然,少说多干,积极行动,绿水青山就决不会只是一个奢侈的梦。山上的梯田里,可爱的村民在小心翼翼的照顾着庄稼,仿佛照顾着自己的孩子一样。粮食伴着喜悦,一车一车的满载而归。农民伯伯一丝不苟地埋头耕田,喊牛摔鞭的声音回荡在山谷之中,夹杂着叮咚的河水,奏出了一曲丰收的乐歌。大片田地都被翻了个身,农民伯伯坐在田头,拿出烟袋,美美地抽上几口,仿佛换了一个人似的。你看,老牛都馋的流口水了!哈哈……在这个秋天,绿水青山都笑了!希望家乡的绿水青山依旧,希望祖国处处是绿水青山。
5.适用:享受生活
曾经在书中便读过:“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未曾想过,有一日竟能亲眼目睹:远处矗立的群山因植满了绿树而呈现出一片青翠,清晨的雾让那抹翠绿变得有些朦胧。眼前的这座山经过了开发,再加上本就不是很陡,三五人家便在此定居。我被邀到人家里做客,走出门槛,漫步于林荫小道上。以清风为伴,与百花为友,远眺山下美景,聆听鸣声上下,那些在空中疾行的鸟儿只留给我一道道影子,唯有三五六七只立于枝头的,叽叽喳喳,方可观其容貌。曾经以为鸣声上下图空余一场梦,但此情此景,就在此处,就在眼前,不必怀古,无需想象。
曾经在书中便读过:“迟迟钟鼓初长夜,耿耿星河欲曙天”。未曾想过,有一日竟能亲眼目睹:躺在空旷的草坪上,一阵阵凉爽的风从身上拂过,送来些许清爽。仰望星空,看着那些繁星点点,多半是叫不出名字来的。友人在一旁躺着与我分享着他今日有趣的经历。就这样,伴着友人的话语,借着微风的轻抚,怀着星空的银辉,我就此睡去,那一夜,安静如斯,寂静如斯,脑中浮现着那河汉浅浅,星辰清秀,挥之不去。
6.适用:珍爱自然
蕾切尔·卡逊曾这样描述我们现在的春天:“树木不再抽条,鸟儿不再歌唱,动物四散奔逃,春天虽然降临,但却万籁俱寂……”我希望逃离寂静的死水荒山,来到一方真正的绿水青山。
山脚下,芳草鲜美;水积处,落英缤纷。山腰上,暗流深邃;水流边,名花璀璨。山顶上,云海朦胧;水源边,滴水汇流。人在山峰上,一览山下余景,豪放之气顿生胸。望山下云海,朦胧一片,回首望去,见得一汪清水,不断汇流。俗话说:“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不是山峰处的阵阵小流,哪来的山下一片清水?滴滴水珠如小珍珠般耀人眼目。这就是我眼中的绿水青山。如果我们努力保护环境,珍爱自然,我相信,这绿水青山定会成为我们的家园!
- 适用:生态建设
中国生态文明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为保护野生动物,云南15头大象在北上及返回的40天旅途中“消费”了680万;为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中国正式设立三江源、大熊猫、东北虎豹、海南热带雨林、武夷山等第一批国家公园,保护面积达23万平方公里,涵盖近30%的陆域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植物种类;为推动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中国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在沙漠、戈壁、荒漠地区加快规划建设大型风电光伏基地项目,第一期装机容量约1亿千瓦的项目已于近期有序开工;等等,中国将坚定不移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建设美丽中国。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发展的历史趋势……
- 适用:自然馈赠
“树林阴翳,鸣声上下”,这是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这是灵魂与山川的低语共鸣。人与万物共生共长,我们都是自然界的一份子。当今,我们正处于发展十字路口,正处于历史的交汇点上,要想实现高质量的发展,必须重视生态,用生态建设为发展赋能,实现文明的永续发展。
我们从出生之时就接受着自然的馈赠,大自然用一捧捧金黄的粟粒哺育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华女儿。凭着这肥沃的土地,我们在上面建立了文明;凭着这山光水色,诗人在山川间留下动人的诗篇。而今,经济发展的浪潮澎湃,工业化的呼声迭起,在山光水色中孕育的灵魂开始变得狂热躁动。当王维的空山被机器的轰鸣声打破了宁静,当杜甫的沙鸥被暗处窥伺的猎网笼罩,当柳宗元的小潭不复清澈与静幽,我们又该以怎样的姿态去面对满目疮痍的山河?当黄沙漫天,不见青山之时,我们又该以怎样的面貌去看待我们的文明,又以怎样的心情去面对我们的未来?
- 适用:发展趋势
发展是人类社会的大趋势,每一个人都无法抵挡,也不必刻意抗拒。但是,发展并不意味着与生态割裂,更不意味着生态保护与发展建设背道而驰。人类只有真正地把自身融入自然发展的脉络,在追求经济开发的同时保持清醒的头脑,人类的文明才能走向成熟;而那些目光短浅,以短期利益为由牺牲生态建设的行为,无异于竭泽而渔,自掘坟墓。生态就是经济,生态是经济的背面,是可持续的代名词。生态建设与经济建设两手抓,是当今中国经济从粗放型转向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中华民族永续生存的重要保障。
从“科学发展观”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中国在重视经济发展的同时也重视对生态的保护。在这生态建设的浩大工程中,无数的中华儿女共同勇毅担当,在实践的过程中创造了伟大的“塞罕坝精神”。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以牛玉琴为代表的治沙英雄向风沙勇敢宣战,在莽莽戈壁中植树两千万棵;阳关林场造林两万余亩,让昔日敦煌这座历史文化名城免遭风沙的侵蚀。治沙英雄们“一步一叩首,一苗一瓢水”,从“沙老虎”的口中争夺沙化的土地,一寸寸地推进绿色屏障,筑牢生态保护的绿色长城。
10.适用:醒世恒言
恩格斯曾经说道:“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人类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对我们进行报复。”这句话意在告诫人们,在与自然相处之时,人类切莫志得意满,本末倒置,把自己凌驾于自然之上。俗话说:“天不可违”,古典小说《醒世恒言》对人与自然的关系说得更通俗明白,它说:“岂知人有百算,天只有一算,你心下想得滑碌碌的一条路,天未随你走哩。”
尽管我们离地球毁灭还有亿万年的光阴,但这并不意味着世界未日就不能越轨提前而来。面对日益紧迫的环境恶化形势,我不禁想问:是谁输掉了人类及动植物亿万年的未来?须知,世界万物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依赖和相互制约的。你承认也好,不承认也罢,大自然的确存在着一个生态循环系统。地球上任何一个地方的生物圈,都是一个巨大的有条不紊的生态循环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