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属成套资源:2022年高考作文满分金段子背多分
专题12文明公德-2022年高考作文满分金段子背多分
展开专题12 文明公德教养·规则·文明·利害·仪式感 适用:教养芬芳苏霍姆林斯基说,在人类心灵的花园中,最质朴、最美丽和最平凡的花朵是人的教养。拥有爱心,尊重他人,温文尔雅,心胸宽阔,正派真诚……这些高尚的“教养”在我们的生活中,散发着迷入的芬芳。 我不想做一个浑身带刺的人,嘲讽别人的成功,嘲笑别人的失败……我不想做一个流水线上制造出来的人,没有独立的人格,只有预定的人设……我不想做一个没有同情心的人,一个不讲义气的人,一个没有教养的人,一个半途而废的人,一个遗忘历史的人,我不想做一个不爱国的人。 适用:文明养成“一个国家的繁荣,不在于其国库的富足,不在于其城池的坚固,也不在于其公共建筑的华丽气派,而在于其公民的教养,在于人的文明、教化和品格,这才是它实际利害之所在、主要实力之所在、真正威力之所在。”文明的养成,不可能一蹴而就,但“人能弘道,非道弘人”,只要人人葆有“相善其群”的意识,以共治来治理不文明,用行动擦亮精神名片,文明观念的水位自然会随时间的推移,慢慢升高。 3. 适用:故乡柔波我是睡在稻草上长大的孩子。水泥钢筋的城市离我们很远,城里人口口声声强调的“学识”离我们很远,一如玻璃橱窗里的玫瑰花,永远不会扎根板结的黄土埂上。但农村人朴实、热情的品格,却在稻香的摇曳中,代代相传。农家娃没有城里人的阔绰,但骨子里有着灯红酒绿无法比拟的芬芳。我们不急于将这芬芳贴上教养的标签,因为我们追求的只是内心的富足,一辈子的安详。如今,生活愈来愈精致,而我却始终感念着金黄稻草上留存的香甜好梦。即便我发现自己已无法回到从前的日子了,但我知道那流淌在农家屋舍前的稻香已植入我的心田,温热着在异乡奔波的农人。在故乡的柔波里,我甘心做一根稻草,安详、富足,永远散发着教养的芬芳。 4.适用:教化与规则爱默生说:“修养的本质如同人的性格,最终还是归结到道德情操这个问题上。”欧阳修也说:“服民以道德,渐民以教化。”二人的言论都证明了道德教化的重要性。若没有道德的支撑,建设社会主义文明的过程中很容易被人钻空子。你说不许“随地”吐痰,那我就吐到公园的长椅上好了;你说不许“乱涂乱画”,那我就“认认真真”地给你画上一排青面獠牙的小鬼,如何?事情若真到了那一步,恐怕就不是一口痰,一幅画那么简单了。律师们大可钻法律的空子,凭自己的三寸不烂之舌将事情弄得黑白颠倒,是非不分,只怕年年都要“六月飞雪”了。 没有规则约束的社会必然方寸大乱。不是所有人都能像莱蒙特那样认为“世界上的一切都必须按照一定的规矩秩序各就各位”的,也不是所有人都能做到“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路不拾遗”或许还有可能,而“夜不掩户”却怎么听怎么像一个美丽的神话传说,当道德不足以约束人们的行为时,规则将会适时地补上这个漏洞。“个人自扫门前雪,休管他人瓦上霜”听上去是道德的沦落,但美国却制定法律,要求你先把自家门前的雪扫干净了再说,至少不能让路人被你家的积雪滑倒。这就是道德的底线——规则约束划出来的。 理想的社会应是道德教化与规则约束并存的。规则约束着人们,使其不至滑出道德的底线;同时,道德也填补了规则的漏洞,使其更加完美。一个人被外在的规则和内在的道德约束着,才能成为一个真正的人;一个社会的规则与道德相辅相成,这个社会才能充满希望。道德是通向美好未来的路,而规则就是路旁的灯,照亮我们纯洁的灵魂,也照亮那条充满理想的大道。我们要把道德埋在心底,将规则挽在手上,勇敢地面对未来。 5.适用:君子人格孔子带弟子们在泗水河畔玩游,孔子动情地望着泗水河,陷入了沉思。颜回问:“老师遇水必观,其中一定有道理,能不能讲给我们听听?”孔子凝望着泗水的绿波,意味深长地说:“水奔流不息,是哺育一切生灵的乳汁,它好像有德行。水没有一定的形状,或方或长,流必向下,和顺温柔,它好像有情义。水穿山岩,凿石壁,从无惧色,它好像有志向。万物入水,必能荡涤污垢,它好像善施教化……由此看来,水是真君子啊!”弟子们听了老师的一番宏论,无不惊讶。孔子从司空见惯的流水中,竟能看出如此深奥的道理!孔子的一生就如同一条从道德的制高点缓缓而下的河流,向着社会大和、大同的理想一路流淌。他携孝、悌、忠、信、礼、义、仁、和的百川,以温、良、恭、俭、让融成的温文尔雅的人格气质,聚3000弟子,布千秋化育,洒万古仁爱,滋养了整个华夏的历史文化之树郁郁葱葱。世人报以嘲讽和冷落,他就像水之塞川般激荡起永恒的执着;弟子们禀赋各异而求学若渴,他便如流水入器,总能给予最适宜、最“贴身”的教化;当僭越的王侯“八佾舞于庭”,他如同骇浪咆哮,发出“是可忍,孰不可忍”的愤怒;当理想在晚年彻底走入末路,他又像长河入海般“静卧大地”,著书立说,终成由凡入圣的浩瀚与博大。孔子,在其执着而又狼狈的一生中,以其有情有义、有血有肉的品格向我们诠释了生为君子的做人真谛。6.适用:上善若水因地就势而随形,谦下和顺而不争,滋养万物而无声——水,的确是大自然里最有情有义的圣灵。试看,当它进入戈壁,就无私地潜入饥渴的黄沙;当它遇到阻挡,就随之激荡起对付邪恶无穷的力量;当它流进原野,就勃勃地催生无限生机;当它汇入大海,就谦和柔顺地融进汪洋……这情义充盈的品格,不像极了读书人应该具备的君子之人格吗?君子若何?君子,就应该活得有情有义:在邪恶面前刚正不阿;在苍生面前无私奉献;在茫茫人海谦和柔顺;在人生的坦途兼济天下;在困守穷途时独善其身! 历史上,哪一个视儒家信仰为安身立命之本的知识分子不表现出这种似水一般的情义呢?孟子谆谆告诫读书人“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范仲淹在人生困境中悟得“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林则徐面对国家危难高呼“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作为“以天下为己任”的饱学之士,哪一句呐喊不彰显出这如水的情义?苏轼,人生顺利则报国安民,被贬黄州则还酹江月;杜甫人生通达则豪情万丈,走入困境则忧叹黎民——作为儒家的门生,哪一位伟大文人没有这似水的爱憎情怀? 让人略感唏嘘的就是今天的那些所谓“精英”了。很多人学历加身而情义不存,腰缠万贯而无利人之心,身处高位却毫无济世情怀。很多人甘成死水汇聚蚊蝇,甘做污水玷污人间。于是问题食品令人难安,假货横行让人不宁,诚信不存人人自危。难道这不是世无君子的悲哀吗? 适用:社会风气诚然,情义、志向、善施教化是如今这个物欲横流,金钱至上的时代所需要的。人与人之间有了情义,才能少一份冷漠,多一份温情;人内心有了志向,才能明确方向,阔步前行;人若有了善施教化的能力,才能涤清污垢,包容万物。 浮躁而众声喧哗的时代里,功利与冷漠不断蚕食着人们内心深处残留的那一隅温热,只有修养德行才能化功利、冷漠为温情美好,在人生画卷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德行是孔子“已所不欲,勿施于人”的仁爱;德行是“君子爱财,取之有道”的道义;德行是“尊师重道,举案齐眉”的礼节;德行是“周公吐脯,天下归心”的智慧;德行是“坚守十年,爱心油条”的诚信。德行也具有遍地开花的土壤,他不局限于个人,也可能成为全社会的精神粮食,正如我们所说的“大同社会”,路不拾遗、庭户不闭已成为一种社会风气。所以德行已不再是衡量一个人的标杆,而是社会风气的集中体现。 适用:仪式庄严仪式感对于生活的意义就在于,用庄重认真的态度去对待生活里看似无趣的事情,不管别人如何,一本正经认认真真地把事情做好,才能真真正正发现生活的乐趣。就像一位智者说的,你千万别想在麦当劳旁边的十字路口找到上帝。是啊,一个敷衍了事、平淡无趣的态度怎么能期待拥有一个趣意盎然的生活呢。 仪式感是自我要求之感,仪式感淡化反映出的是现代对传统、礼节的逐渐忽视。正如每日在校上课前起立向老师行礼的仪式,是一种尊师重道的仪式感,是对一门学科知识的敬意,作为学生应牢记于心。而对于日常生活,应有的是“吾日三省吾身”的自律的仪式感。这样的庄重是对自我的审视,自我的追求,以及与心灵的对话。“仪式感”淡化背后,是人们在日益物质化,虚拟化生活中精神、情感关注的缺失。当这份仪式感被淡化,也难怪会有如此多肥胖、消费成瘾的现代都市病了。 仪式感能唤醒我们对于内心的尊重,因而也能去尊重生活。因为一场仪式,很多时候是给自己一个契机去迎接一个全新的开始,或是郑重告知自己正式与一段过去决裂。 我们需要仪式感来给自己未来的开始赋予新的意义,或者让自己和过去做一个正式的告别。其实我们都知道明天早上醒来一切还是一样,上学高峰的地铁还是会拥挤不堪,学校饭菜的味道还是那样一成不变,每天的课程排得满满的,书本和试卷还是会摞成一堆。只是我们需要一个仪式,需要一个可以说你好说再见,一个可以光明正大跟过去决裂,一个似乎可以逼着自己做一些改变的时刻。仪式感让生活成为生活,而不是简单的生存。就像王小波说的,“一个人只拥有此生此世是不够的,他还应该拥有诗意的世界。” 仪式感是信仰与民族精神之感,是绝对不能被淡化的。“人们将成为他们所崇拜的东西。”当人们心中包含敬重与崇爱的仪式感消失,信仰与精神也将磨灭。学生在加入共青团又或成人礼上的宣誓,都是怀揣敬意对自身信仰的宣扬与承诺。在烈士的祭典中,我们需要的是一份满溢感恩,铭记烈士精神的严肃的仪式感。当我们注视国旗冉冉升起时,我们更需要一份饱含敬意与自豪的仪式感。仪式感是象征,其背后是对信仰的尊敬与追求,是对刻骨的历史的铭记,是缅怀,是爱,是对自身民族身份认同,更是一个民族精神力量的汇聚。这庄严的神圣的情感并不实用,但失去了它,人也就成了空有外壳的器具。实用的科技是国家的血肉,而仪式感是这具躯壳中的灵魂 适用:敬畏文明近日,有两家游客在某野生动物园游览时因琐事发生纠纷,进而互相谩骂、厮打,并引起大量游客和附近动物们的围观。这两家人的行为已经失控,甚至怀抱孩子参与斗殴。抱着孩子打架的行为,无疑给孩子做了恶劣的示范,同时也给孩子的生命安全带来了危险。事后,动物因发表声明,称“双方厮打地点附近的动物们是第一次看到人类之间的打斗场面,令它们印象深刻,当晚部分动物家庭在兽舍内纷纷效仿”。虽然有专业人士质疑声明的真实性,但很显然,该声明是动物园用一种诙谐的态度,假借动物学坏批评人类不文明行为的恶劣示范作用,提醒人类敬畏文明,不要沦落到“带坏”野生动物的地步。这次“动物模仿人类”打架的事件,敲响了人类文明的警钟。所以,我们每个人都要引以为戒,严格要求自己,在中华复兴、实现中国梦的路途中,努力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升自身修养,传递爱心、传递正能量,做一个讲文明的人,为社会的进步与和谐贡献自己的力量。 10.适用:文明传承文明其实是一个人影响另一个人,一个灵魂影响另一个灵魂的事情。你送给别人木瓜,别人会回报你以琼琚;你送给别人木桃,别人会回报你以琼瑶。相反,你送给别人匕首,别人自会回报你以戈矛。所以,做一个有修养的人,传递这种文明,让文明成为世间的常态,就会避免很多不必要的纠纷。 文明更代表人的尊严,莎士比亚说过:“只有按照正当的法规生活的人,才不同于动物。”人类是高等生物,主要体现在理智、信念和对自我的约束上。人类的进步,从精神上来说,就是文明的进步。在当代社会,每一个人都担负着传承文明、传递文明的责任,从而维系人类命脉、推动人类进步。 中国是礼仪之邦、文明之国。中国人也一直强调文明的价值,遵从“礼”的规范:“国尚礼则国昌,家尚礼则家大,身有礼则身修,心有礼则心泰。”辜鸿铭说过,中国人最突出的精神是“温良”。“温良”的精神,有“礼”的举止,自古就成就着中国人的善良与儒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