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身会员
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英语朗读宝

    一轮巩固卷8-【赢在高考·黄金20卷】备战2022年高考语文模拟卷(新高考专用)

    立即下载
    加入资料篮
    资料中包含下列文件,点击文件名可预览资料内容
    • 原卷
      一轮巩固卷8-【赢在高考·黄金20卷】备战2022年高考语文模拟卷(新高考专用)(原卷版).docx
    • 解析
      一轮巩固卷8-【赢在高考·黄金20卷】备战2022年高考语文模拟卷(新高考专用)(解析版).docx
    一轮巩固卷8-【赢在高考·黄金20卷】备战2022年高考语文模拟卷(新高考专用)(原卷版)第1页
    一轮巩固卷8-【赢在高考·黄金20卷】备战2022年高考语文模拟卷(新高考专用)(原卷版)第2页
    一轮巩固卷8-【赢在高考·黄金20卷】备战2022年高考语文模拟卷(新高考专用)(原卷版)第3页
    一轮巩固卷8-【赢在高考·黄金20卷】备战2022年高考语文模拟卷(新高考专用)(解析版)第1页
    一轮巩固卷8-【赢在高考·黄金20卷】备战2022年高考语文模拟卷(新高考专用)(解析版)第2页
    一轮巩固卷8-【赢在高考·黄金20卷】备战2022年高考语文模拟卷(新高考专用)(解析版)第3页
    还剩7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10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一轮巩固卷8-【赢在高考·黄金20卷】备战2022年高考语文模拟卷(新高考专用)

    展开

    这是一份一轮巩固卷8-【赢在高考·黄金20卷】备战2022年高考语文模拟卷(新高考专用),文件包含一轮巩固卷8-赢在高考·黄金20卷备战2022年高考语文模拟卷新高考专用解析版docx、一轮巩固卷8-赢在高考·黄金20卷备战2022年高考语文模拟卷新高考专用原卷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32页, 欢迎下载使用。
    一轮巩固卷8-【赢在高考·黄金20卷】备战2022年高考语文模拟卷(新高考专用)(解析版)



    一、非连续性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18世纪之前,在技术创新主要来自农民和手工业者经验积累的社会里,拥有庞大人口的中国享有优势。而当技术进步的范式从经验积累转变为以科学为基础的实验之后,中国开始迅速落后。中国有其独特的科举制度可以让平民百姓晋升为统治阶级,考取功名对大众来说极具吸引力。当科举在宋朝成为国家选取人才的制度时,数学也是其中的一项考试内容。但皇帝随后发现,数学好的人没有用处,对皇帝的忠诚才更重要。儒家思想更有助于培养忠君爱国的人才,宋朝以后科举制度要求考生熟记四书五经。因此,有才华的年轻人没有学习数学和可控试验的动力。中国缺乏拥有这两样人力资本同时又充满好奇心的人才,科学革命也就未能应运而生。尽管科举制度和儒家思想有助于中国维持社会和政治的稳定与大一统,但它阻碍了中国技术创新范式的转变,因此,中国无法自发产生一场工业革命。
    在 1978年的改革开放前,中国与绝大多数其他发展中国家一样,没有找到利用“后来者优势”以加速经济发展的方式。1978年之后,中国改变了发展策略,开始发展符合比较优势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并在政府的因势利导下形成了竞争优势。没有推行激进的“休克疗法”来建立完善的市场经济体制,而是采用双轨渐进转型的策略,给传统的资本密集型重点工业中缺乏自生能力的企业提供转型期保护补贴,并放开符合比较优势的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准入。这种务实的方式不仅为中国维持了经济社会稳定,也带来了强劲的经济发展。
    我们从中国的发展中可以学到一些对其他发展中国家有用的经验。发展中国家应发展与自身比较优势相适应的产业。这些国家应该在政府的因势利导下,将产业的潜在比较优势转变为国家的竞争优势。在消除过去不当政策所造成的各种扭曲时,政府也要通过务实的方式维持政治和社会的稳定。
    (选自林毅夫《李约瑟之谜和中国的复兴》,有删改)
    材料二:

    (选自熊秉元 叶斌 蔡璧涵《李约瑟之谜——拿证据来》)
    材料三:
    李约瑟认为,中国的封建官僚制度产生了两种效应。正面效应是通过科举制度的选拔,有效集中了大批聪明的、受过良好教育的人,他们的管理使中国井然有序,并发展了以整体论、实用化研究为主的科技。负面效应是,新观念很难被社会接受,新技术开发领域几乎没有竞争。在中国,商业阶级从未获得欧洲商人所获得的那种权利。在西方,以还原论、公式化研究为主的科技得到发展,与商业阶级的兴起和他们对技术开发竞争的鼓励相联系。
    除李约瑟本人外,对“李约瑟之谜”有许多学者也进行了深入研究和探讨。任鸿隽把中国无近代科学的主要原因归之于没有使用归纳法。钱宝琮、徐模等认为,中国为大陆文化,以农业为主,太重实用,因而自然科学难以发展。陈立、竺可桢等认为,中国农村社会结构和封建思想使中国古代不能产生自然(近代)科学。
    也有一些学者从语言文字方面找原因。李世闻研究指出,汉字是具有整体结构的象形文字,导致中国人的思维具有综合性;西欧的拼音文字具有分析性质,使得欧洲人擅长分析,而分析性思维正是近现代科学所必需。费正清认为,中国语言的性质造成了士绅阶级对学术的包办,文字对人的桎梏也使中国学者未能制定出一套比较完整的逻辑体系。
    伊懋可认为,中国最初的家庭耕作制度有利于技术进步,不过这种进步的成果被一轮又一轮人口增加所吞噬,国家不得不大力发展农业技术去缓解人口压力。因此,中国出现了在较高农业技术水平上维持大量人口的局面。人口增加引起人地比率的上升,造成劳动力便宜而资源和资本昂贵,对劳动替代型技术的需求降低,同时由于人口膨胀,中国没有足够的剩余去发展工业,便进入了一个“高农业水平、高人口增长和低工业水平”的高水平陷阱之中。
    也有学者指出,西欧相对分散的政治体制以及有市民阶级参与的等级君主制、实行重商主义的专制君主制客观上有利于封建制的解体和资本主义的产生;而“东方型”的专制君主制及其抑制、打击商品经济的政策则是导致封建制长期延续的根本原因。
    对“李约瑟之谜”,林段夫先生认为,根本原因是科举制度使知识分子无心去投资从事现代科学研究所必需的人力资本,因而从原始科学跃升为现代科学的概率就大大降低了。和上述学者的观点相比,林毅夫先生的这个解答有些浅陋。其实,科举制只是一个工具而已。从西方和东方的考试制度看,现代化也是离不开考试制度的。
    (选自宋圭武《林毅夫先生若干观点批判》,有删改)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中国没有推行激进的“休克疗法”,而是通过双轨制推动经济转型,维持了经济社会稳定,也带来了强劲的经济发展。
    B.材料二显示,历代书籍存量中科技类文献占比低,说明在中国古代,科技知识一直没有成为知识存量的主体。
    C.有研究认为,汉字象形表意的特征无法培养分析性思维,不利于完整逻辑体系的形成,导致中国近代科学的落后。
    D.“高水平陷阱”缘于人口膨胀消耗了社会财富,国家没有足够的剩余发展工业,劳动力便宜影响了工业技术进步。
    2.下列有关西方产生工业革命的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技术进步范式从经验积累转变为以科学为基础的实验,这种转变催生和促进了工业革命。
    B.工业革命需要科学技术研究以还原论、公式化为主,取代以整体论、实用化为主的研究。
    C.工业革命能应运而生,是因为社会对劳动替代型技术的需求旺盛,让更多的人投身科研。
    D.西方君主制实行重商主义,商人因此获得更多权利鼓励技术开发,助力工业革命的产生。
    3.下列各项中,不能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观点的一项是( )
    A.在实验室里,一个科学家能在一年中做成百上千次试验,而这可能需要农民或手工艺者穷其一生才能完成。
    B.科学革命的精髓是通过运用数学模型来归纳宇宙与自然运行的规律,并运用可控实验来验证数学模型中产生的假说。
    C.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帝制,为民族工业的发展扫清了障碍,激发了民族资产阶级投资实业的热情,民族工业迎来春天。
    D.一些发展中国家在推动工业化时,步步照搬高收入国家的理论、思路和做法,尽管付出很多努力,结果却差强人意。
    4.根据材料概括什么是“李约瑟之谜”。
    5.材料三认为林毅夫对“李约瑟之谜”的解答有些浅陋,你是否同意?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

    【答案】
    1.C
    2.A
    3.C
    4.古代中国作为发达先进的文明,为什么没有产生自然(近代)科学和工业革命?
    5.不同意。林毅夫认为科举制度和儒家思想阻碍了中国技术创新范式的转变,因此中国没有产生工业革命。
    材料一中林毅夫认为科举对平民百姓的吸引力和考试内容的取向导致中国缺乏拥有数学和科学实验能力的人才,因而无法产生近代科学,进而转变技术进步范式,其论述符合一般的历史描述,与欧洲的对比也具有说服力。
    材料二反映出宋以后总体知识存量和科技知识出现同步下降趋势,佐证了宋以后科举和儒教阻碍科学革命的史实,验证了林毅夫的观点。
    如同意。材料三列举许多学者对“李约瑟之谜”从文化心理、语言文字、思维方式、政治体制等方面进行的多元解释,无论它们具有何种程度的说服力,都意味着林毅夫的解答简单化了。
    【分析】
    1.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C.“无法培养分析性思维”错误。结合“李世闻研究指出,汉字是具有整体结构的象形文字,导致中国人的思维具有综合性;西欧的拼音文字具有分析性质,使得欧洲人擅长分析,而分析性思维正是近现代科学所必需”分析,原文说汉字导致中国人的思维具有综合性,“汉字象形表意的特征无法培养分析性思维”篡改文意。
    故选C。
    2.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B.“取代”错误。结合“并发展了以整体论、实用化研究为主的科技”“在西方,以还原论、公式化研究为主的科技得到发展,与商业阶级的兴起和他们对技术开发竞争的鼓励相联系”等分析,“取代”于文无据。
    C.“是因为”错误,结合“中国出现了在较高农业技术水平上维持大量人口的局面。人口增加引起人地比率的上升……便进入了一个‘高农业水平、高人口增长和低工业水平’的高水平陷阱之中”分析,“社会对劳动替代型技术的需求旺盛”只是原因之一。
    D.“商人因此获得更多权利鼓励技术开发,助力工业革命的产生”错误。结合“也有学者指出,西欧相对分散的政治体制以及有市民阶级参与的等级君主制、实行重商主义的专制君主制客观上有利于封建制的解体和资本主义的产生”分析,“商人因此获得更多权利鼓励技术开发,助力工业革命的产生”强加因果。
    故选A。
    3.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材料一的观点:以科学为基础的实验促进了科技创新与进步;其他发展中国家可以从中国的发展中得到一些有用的经验。
    A.农民或手工艺者可以从科学家的试验中获取经验。符合题干要求。
    B.运用数学模型来归纳宇宙与自然运行的规律,用可控实验来验证数学模型中产生的假说,以科学为基础的实验促进了科技创新与进步。符合题干要求。
    C.是从政治角度来说的,不符合题干要求。
    D.一些发展中国家不切实际借用他国经验,这是从反面来论证的。符合题干要求。
    故选C。
    4.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的能力。
    结合“18世纪之前,在技术创新主要来自农民和手工业者经验积累的社会里,拥有庞大人口的中国享有优势。而当技术进步的范式从经验积累转变为以科学为基础的实验之后,中国开始迅速落后”分析,交代了古代中国作为发达先进的文明。
    结合“李约瑟认为,中国的封建官僚制度产生了两种效应……负面效应是,新观念很难被社会接受,新技术开发领域几乎没有竞争”“除李约瑟本人外,……因而自然科学难以发展。陈立、竺可桢等认为,中国农村社会结构和封建思想使中国古代不能产生自然(近代)科学”等分析,交代中国无近代科学,自然科学难以发展,中国农村社会结构和封建思想使中国古代不能产生自然(近代)科学。
    5.
    本题考查学生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的能力。
    同意。
    结合“任鸿隽把中国无近代科学的主要原因归之于没有使用……和封建思想使中国古代不能产生自然(近代)科学”“也有一些学者从语言文字方面找原因”“导致中国人的思维具有综合性”“中国语言的性质造成了士绅阶级对学术的包办,文字对人的桎梏也使中国学者未能制定出一套比较完整的逻辑体系”“而‘东方型’的专制君主制及其抑制、打击商品经济的政策则是导致封建制长期延续的根本原因”等分析,材料三列举许多学者对“李约瑟之谜”从文化心理、语言文字、思维方式、政治体制等方面进行的多元解释,原文也说“和上述学者的观点相比,林毅夫先生的这个解答有些浅陋”,都意味着林毅夫的解答简单化了。
    不同意。
    结合“宋朝以后科举制度要求考生熟记四书五经”“有才华的年轻人没有学习数学和可控试验的动力。中国缺乏拥有这两样人力资本同时又充满好奇心的人才,科学革命也就未能应运而生”“尽管科举制度和儒家思想有助于中国维持社会和政治的稳定与大一统,但它阻碍了中国技术创新范式的转变,因此,中国无法自发产生一场工业革命”分析,林毅夫认为科举对平民百姓的吸引力和考试内容的取向导致中国缺乏拥有数学和科学实验能力的人才,因而无法产生近代科学,进而转变技术进步范式,中国无法自发产生一场工业革命。
    结合材料三图标内容分析,“书籍存在量”“科技类文献比例” 出现同步下降趋势,作证了材料一观点“尽管科举制度和儒家思想有助于中国维持社会和政治的稳定与大一统,但它阻碍了中国技术创新范式的转变”,验证了林毅夫的观点。

    二、文学类阅读-单文本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文本一:
    木匠
    刘亮程
    一个人在夜里敲打东西,我睡不着。外面刮着清风,有一阵没一阵,好像大地在叹气。
    敲打声一下一下蹦到高空,又顺风滑落下来,很沉地撞着人的耳膜。冯三一躺倒就开始说梦话,还是昨晚上说过的内容,他在跟梦中的一个人对话。他说一句,那个人说一句。我听不见他梦中那个人说些什么,所以无法明白冯三说话的全部内容。有一阵冯三长时间不吭声,他说了半句话,突然停住。我侧起身,耳朵贴近他的头,想听听梦中打断他说话的那个人正在说些什么。房子里亮堂堂的,那扇糊着报纸落满尘土的小窗户,还是把月光全放了进来。
    一连两个晚上,我一睡倒,便感到自己躺在一片荒野上。冯三做梦的身体远远地横着,仿佛多少年的野草稀稀拉拉地荒在我们之间。
    梦离他的身体又有多远。
    我也睡着,我的梦离冯三的梦又有多远。
    曾经是我们一家人睡了多少年的这面土炕上,冯三一个人又躺了多年。他一觉一觉地延接下去的已经不是我们家的睡眠。但他夜夜梦见的,会不会全是我们以往的生活呢?
    在那些生活将要全部地、无可挽救地变成睡梦的时候,我及时地赶了回来。外面亮得像梦中的白天。风贴着地面刮,可以感到风吹过脚背,地上的落叶吹出一两拃远便停住。似乎风就这么一点点力气。
    那个敲打声把我喊出了门,它在敲打一件我认识的东西。我必须出去看看。我十一岁那年,有个木匠想带我出去跟他学手艺。他给母亲许诺,要把所有木工手艺都传给我。母亲问我去不去。我没有主意,站着不吭声。
    那个木匠在他叮叮咣咣的敲打声里,把我熟悉的木头棍棍棒棒变成了桌子、板凳和木箱。
    我的影子黑黑地躺在地上,像一截烧焦的木头。其他东西的影子都淡淡的,似有似无,可能月光一夜一夜地,已经渗透那些墙和树木,把光亮照到它们的背阴处。我在这个地方少待了二十年。二十年前,这里的月光已经快要照透我了。我在别处长出的一些东西阻挡了它。
    整个村子静静的,只有一个声音在响。我能听出来,是这个村子里的一件东西在敲打另一件东西。不像那个木匠,用他带来的一把外地斧头,砍我们村的木头,声音噌刺噌刺,像不认识的两条狗狠劲相咬,一点不留情。
    许多年前的一个中午,一群孩子围在我们家院子里,看一个外地来的木匠打制家具。他的工具锁在一个油黑的木箱里,用一件取一件,不用的原装进去锁住。一件也不让人动。那群孩子只有呆呆地看着他在木头上凿眼,把那些木棍棍锯成一截一截的摆放整齐。其中一个孩子想,要能用一下他的刨子,把这块木板刨平该多好呀。另一个想,能动动他的墨盒,在这根歪木头上打一根直直的黑线多好。
    吃午饭时,那群孩子看着大人们给木匠单独做的白面馍馍,炒的肉菜。
    长大了我也要当木匠。一个孩子说。
    我也背个木箱四处去给人家做家具。另一个孩子说。
    赶我们长大不知还有没有木头了。另一个孩子想。
    我记不清自己为什么没有跟那个木匠去学艺,而是背着书包去了学堂。
    那个木匠临走前在门外等了好长一阵。母亲把我拉进屋里。忘了是劝我去还是劝我不去。出来时,那个木匠刚刚离去。他踩起的一溜土还没落下来。
    那群孩子中的一个,后来果真当了木匠。现在他就在我面前敲打着一样家具,身旁乱七八糟堆着些木料。一盏灯高挂在草棚顶上。我站在院墙外的黑暗处,想不起这个人的名字。但他肯定是那群孩子中的一个,过去多少年后,一个村庄里肯定有一大批人把孩提时候的梦想忘得一干二净。肯定还会有一个人默无声息地留下来,那一代人最初的生存愿望,被他一个人实现了。尽管这种愿望早已经过时。
    我没去打扰他。
    他抡一把斧子,干得卖力又专心。不知他能不能听到他的敲打声。整个村子在这个声音里睡着了。我猜想他已经叮叮当当地敲打了多少年。他的敲打声和狗吠鸡鸣一样已经成为村子的一部分。他砍这根木头时,村子里其他木头在听。他敲那个卯时,他早年敲紧现已松懈的一个卯在村子的某个角落里微微颤动。
    我从来没把哪件活干到他这种程度。面对这个年纪与我相仿的人,我只能在一旁悄悄站着,像一根没用的干木头。
    文本二:
    把地上的事往天上聊,也是所有文学艺术所追求的最高表达。从地上开始,朝天上说,余音让地上的人隐约听见。说给天听,也说给天地万物听,那声音朝上走,天听过了,落回到人耳朵里。
    文学最怕的情况是上不着天,下不着地。所谓上不着天,就是缺乏一种大修养。对人类文明的重要遗产和成果知之甚少,无法接轨的作家是不可能成大器的,所以上要着天。下要着地是说你要深深地扎根在生活的土壤里。
    散文没有那么多的空间和篇幅容纳一部小说的故事,但是散文总是能让故事停下来。所以散文也是慢艺术。慢是我们对待生活的一种态度,这个世界的匆忙用小说去表述,这个世界的从容和安静用散文来呈现。散文是沉淀的人心,是完成又被重新说起的故事,他没头没尾,但自足自在。
    散文无论从哪写起,写什么,都不重要,重要的是写作者心中得有那个“天”和“荒”。心中有“天”和“荒”,才能写出地老天荒的文章。
    (节选自刘亮程《把地上的事往天上聊》,有删减)
    6.下列对文本一内容的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我”的梦离冯三的梦很遥远,是因为最终他实现了儿时的梦想,而“我”却没有。
    B.最终有一个孩子成了木匠,暗示面对乡村文化式微的现状,仍有人坚守孩提时代的梦想。
    C.作者描写那个实现儿时梦想的木匠在“我”面前敲打家具,是为了表明他技艺高超。
    D.第七段“我”说的“那些生活”,就是冯三睡梦中梦见的生活,也是“我”曾经的生活。
    7.下列对文本一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中多次出现的“敲打声”衬托了村庄的宁静,渲染了平和静谧的气氛,同时作为线索,贯穿全文,让文章结构更加紧凑。
    B.文章开头“无可挽救地变成睡梦”,指村庄古朴的生活慢慢变成了作者模糊遥远的记忆,暗示这种生活方式正在无可避免的消逝。
    C.在文中“我”的无法入睡与“冯兰”的躺倒梦话连篇形成了对比,暗示了“我”与这个村庄简单生活方式的距离越来越遥远。
    D.文中用了比喻、象征等手法,通过作者的乡土记忆来表达对乡村的哲学化思考,凸显了作者想让乡村生活重焕生机的决心。
    8.文本一的结尾提到“像一根没用的干木头”,请联系全文谈谈对这句话的理解。
    9.假设在班级读书分享会上,你将以“真正的散文”为题赏析刘亮程的《木匠》。请结合文本二,列出你的分享要点。

    【答案】
    6.B
    7.D
    8.(1)运用比喻。把离家多年的“我”生动形象比作没用的“干木头”。(或:“没用的木头”让木匠与村庄的相融与“我”的只能旁观形成了对比也得分)在与乡村生活相融的木匠面前,远离故土、放弃了乡土传统的生活我倍感疏离。
    (2)“没用”深化了文章的主题。木匠实现了过时的愿望,我眼睁睁地看着村庄古朴的生活方式正在无可避免的消逝却无能为力,这是面对历史趋势的无奈与思考。
    9.(1)真正的散文内容深深扎根在生活的土壤里,刘亮程《木匠》的故事取自他的故乡,他的经历。
    (2)真正的散文有对人类文明的重要遗产和成果的思考。《木匠》虽写的是我回乡见闻,但却写出了我与传统生活方式的疏离,表达了对日渐没落的乡村的思考。
    (3)真正的散文体现了慢艺术,从容和安静,自由自在。《木匠》中的我放慢脚步,任凭思绪追随着“敲打声”,在曾经与当下间流连,感受着乡村古朴的生活。
    【分析】
    6.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能力。
    A.“是因为最终他实现了儿时的梦想”错误。实现儿时梦的是最后成为木匠的那个孩子。
    C.“是为了表明他技艺高超”错误。并不是为了说明木匠是一个技艺高超的人,而是为了强调他是唯一那个实现了儿时梦想、一代人最初的生存愿望的人。
    D.“第七段‘我’说的‘那些生活’,就是冯三睡梦中梦见的生活”错误。由原文“但他夜夜梦见的,会不会全是我们以往的生活呢”可知,“那些生活”不一定就是冯三梦见的生活。
    故选B。

    7.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的能力。
    D.“凸显了作者想让乡村生活重焕生机的决心”错误。不是凸显了作者想让乡村生活重焕生机的决心,而是表达了作者对农村简单的生活方式的怀念,对慢慢消逝的乡土记忆和文化的不舍。
    故选D。

    8.
    本题考查学生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的能力。
    句子“面对这个年纪与我相仿的人,我只能在一旁悄悄站着,像一根没用的干木头”运用比喻,把离家多年的“我”生动形象比作没用的“干木头”。“面对这个年纪与我相仿的人”指的是木匠,木匠的敲打声已经成为村子的一部分,他砍这根木头时,村子里其他木头在听,他敲那个卯时,他早年敲紧现已松懈的一个卯在村子的某个角落里微微颤动,可见木匠与村庄的相融。在与乡村生活相融的木匠面前,远离故土、放弃了乡土传统的生活,我倍感疏离。
    “像一根没用的干木头”中的“没用”深化了文章的主题。由文章“过去多少年后,一个村庄里肯定有一大批人把孩提时候的梦想忘得一干二净。肯定还会有一个人默无声息地留下来,那一代人最初的生存愿望,被他一个人实现了。尽管这种愿望早已经过时”可知,一大批人把孩提时候的梦想忘得一干二净,那一代人最初的生存愿望,被木匠一个人实现了,尽管这种愿望早已经过时。“无可挽救地变成睡梦”,指村庄古朴的生活慢慢变成了作者模糊遥远的记忆,暗示这种生活方式正在无可避免的消逝,这是面对历史趋势的无奈与思考。

    9.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归纳能力。

    由文本二“下要着地是说你要深深地扎根在生活的土壤里”可知,真正的散文内容深深扎根在生活的土壤里,刘亮程《木匠》的故事取自他的故乡,他的经历。文章写了那个实现儿时梦想的木匠与村庄相融,而我远离故土、放弃了乡土传统的生活。
    由文本二“对人类文明的重要遗产和成果知之甚少,无法接轨的作家是不可能成大器的,所以上要着天”可知,真正的散文有对人类文明的重要遗产和成果的思考。《木匠》写的是我回乡见闻,木匠实现了过时的愿望,我眼睁睁地看着村庄古朴的生活方式正在无可避免的消逝却无能为力,面对历史趋势的无奈与思考。《木匠》虽写的是我回乡见闻,但却写出了我与传统生活方式的疏离,表达了对日渐没落的乡村的思考。
    由文本二“散文没有那么多的空间和篇幅容纳一部小说的故事,但是散文总是能让故事停下来。所以散文也是慢艺术。慢是我们对待生活的一种态度,这个世界的匆忙用小说去表述,这个世界的从容和安静用散文来呈现。散文是沉淀的人心,是完成又被重新说起的故事,他没头没尾,但自足自在”可知,真正的散文体现了慢艺术,从容和安静,自由自在。《木匠》中的我放慢脚步,没去打扰他,任凭思绪追随着“敲打声”,整个村子在这个声音里睡着了,敲打声和狗吠鸡鸣一样已经成为村子的一部分。我在曾经与当下间流连,感受着乡村古朴的生活。

    三、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高祖武皇帝讳裕,字德舆,小名寄奴,彭城县绥舆里人。身长七尺六寸,风骨奇特。家贫,有大志,不治廉隅。事继母以孝谨称。初为冠军孙无终司马。安帝隆安三年十一月,晋朝前将军刘牢之东讨。牢之请高祖参府军事。于时东伐诸帅,御军无律,士卒暴掠,甚为百姓所苦。唯高祖法令明整,所至莫不亲赖焉。桓玄欲且缉宁东土,复遣高祖东征。元兴二年六月,加高祖彭城内史。十二月,桓玄篡帝位,迁天子于寻阳。玄见高祖,谓司徒王谧曰;“昨见刘讳,风骨不恒,盖人杰也。”每游集,辄引接殷勤,赠赐甚厚。高祖愈恶之。或说玄曰:“刘讳龙行虎步,视瞻不凡,恐不为人下,宜蚤为其所。”玄曰:“我方欲平荡中原,非刘讳莫可付以大事。关陇平定,然后当别议之耳。”三年二月已丑朔,乙卯,高祖托以游猎,与无忌等收集义徒,凡同谋二十七人;愿从者百余人。玄自闻军起,忧惧无复为计。或曰:“刘讳等众力甚弱,岂办之有成,陛下何虑之甚!”玄曰:“刘讳足为一世之雄,刘毅家无担石之储,樗蒲一掷百万;何无忌,刘牢之甥,酷似其舅。共举大事,何谓无成。”三月戊午朔,遇吴甫之于江乘。甫之玄骁将也其兵甚锐高祖躬执长刀大呼以冲之众皆披靡即斩甫之。进至罗落桥,皇甫敷率数千人逆战。高祖进战弥厉,前后奋击,应时摧破,即斩敷首。玄闻敷等并没,愈惧。别使领军将军殷仲文具舟于石头,仍将子侄浮江南走。庚申,高祖镇石头城,遣诸将帅追玄,尚书王嘏率百官奉迎乘舆。司徒王谧与众议推高祖为使持节、都督扬徐兖豫青冀幽并八州诸军事、领军将军、徐州刺史。先是,朝廷承晋氏乱政,百司纵弛,桓玄虽欲厘整,而众莫从之。高祖以身范物,先以威禁内外,百官皆肃然奉职。二三日间,风俗顿改。高祖位微于朝,众无一旅,奋臂草莱之中,倡大义以复皇祚。由是王谧等诸人时众民望,莫不愧而惮焉。四月,奉武陵王遵为大将军,承制,大赦天下,唯桓玄一族后不在赦例。
    (取材于《宋书卷一·本纪第一·武帝上》)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甫之/玄骁将也/其兵甚锐高祖/躬执长刀/大呼以冲之众/皆披靡/即斩甫之。
    B.甫之玄/骁将也/其兵甚锐高祖/躬执长刀大呼/以冲之众/皆披靡/即斩甫之。
    C.甫之/玄骁将也/其兵甚锐/高祖躬执长刀/大呼以冲之/众皆披靡/即斩甫之。
    D.甫之玄/骁将也/其兵甚锐/高祖躬执/长刀大呼/以冲之/众皆披靡即斩甫之。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和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高祖,古代帝王的庙号,用于开国皇帝。宋高祖,即宋武帝刘裕,南朝宋开国皇帝,武皇帝是其谥号。
    B.讳,即名讳。古人为尊者讳,为亲者讳,为贤者讳。桓玄和他的大臣对刘裕不敢直呼其名,故称之为“刘讳”。
    C.乙卯,乙卯为干支之一。其前是甲寅,其后是丙辰。用于纪年也常用来纪日。文中的乙卯、庚申都是用来纪日的。
    D.担石,计量单位,读音是dān dàn,意思是一担一石之粮,比喻微小。更小的单位是升和斗。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刘裕气概刚正,深受赏析。刘裕虽出身贫寒,却怀有大志;虽不拘小节,却气概刚正不凡,先后受到刘牢之和桓玄的赏识。
    B.刘裕是非分明,睿智善断。在桓玄篡位后,刘裕虽然深受恩宠,却暗怀不满;不久,即以弱小的力量讨伐桓玄,旬月间就诛杀了桓玄,匡复晋室。
    C.刘裕统军严明,威武善战。刘裕治军整肃,法纪严明,不放纵士兵侵害百姓;刘裕善于以少胜多,作战勇猛,冲锋陷阵,威慑敌军。
    D.刘裕眼界宏远,朝野归心。刘裕在奉迎晋安帝复位后,又把朝廷大权交给宗室司马遵;刘裕还大力整顿吏治,改变了朝廷的风气,得到内外的敬重。
    13.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于时东伐诸帅,御军无律,士卒暴掠,甚为百姓所苦。
    (2)高祖以身范物,先以威禁内外,百官皆肃然奉职
    14.刘裕位微力薄,却为什么在短时间内声望就能超过王谧诸人?

    【答案】
    10.C
    11.B
    12.B
    13.(1)当时到东南讨伐的将领,都没有用律法约束军队,士兵抢劫百姓财物。百姓很受侵害。
    (2)刘裕亲自给百官做示范,先用威严的法令约束朝廷内外,百官都严肃谨慎地奉行职事。
    14.①首倡大义,讨伐恒玄;②奉迎安帝,再造晋室;③以身作则,整顿吏治。
    【分析】
    10.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子大意是:吴甫之是桓玄手下的猛将,他的士兵非常精锐。刘裕亲自拿着长刀,大声呼喝着冲向敌军,敌军都溃败了,就斩杀了吴甫之。
    “甫之”是人名,后面判断他的身份,应在“甫之”后停顿;“玄”做“骁将”的定语,中间不能断开,排除BD;
    “锐”是“兵”谓语,而“高祖”是下个句子的主语,应在“高祖”前断开,排除A。
    故选C。
    11.
    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的能力。
    B. “桓玄和他的大臣对刘裕不敢直呼其名,故称之为‘刘讳’”错。刘裕其时“位微于朝”,从“为学者讳,为亲者讳,为贤者讳”可知,恒玄及手下大臣对刘裕是直呼其名的,书为“刘讳”是后世史家所为。
    故选B。
    12.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B. “诛杀了桓玄”错,文中说桓玄“浮江南走”,刘裕“遣诸将帅追玄”,文末说“后不在赦例”就是被彻底打败以后,说明当时并未“诛杀桓玄”。
    故选B。
    13.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题得分点有:“御军”,约束军队;“暴掠”,抢劫;“苦”,认为痛苦、感到痛苦。
    (2)题得分点有:“范物”,给百官做示范;“禁”,约束;“奉职”奉行职事
    14.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概括文中信息的能力。
    本题要求分析刘裕位微力薄,却为什么在短时间内声望就能超过王谧诸人。
    结合原文“三年二月已丑朔,乙卯,高祖托以游猎,与无忌等收集义徒,凡同谋二十七人;愿从者百余人”,可知刘裕首倡大义,讨伐恒玄;
    结合“庚申,高祖镇石头城,遣诸将帅追玄,尚书王嘏率百官奉迎乘舆”,可知刘裕奉迎安帝,再造晋室;
    结合“先是,朝廷承晋氏乱政,百司纵弛,桓玄虽欲厘整,而众莫从之。高祖以身范物,先以威禁内外,百官皆肃然奉职。二三日间,风俗顿改”,可知刘裕以身作则,整顿吏治。
    参考译文:
    宋高祖式皇帝姓刘名讳叫裕,字德舆,小名寄奴,是彭城县绥舆里人。身高有七尺六寸,有不一般的刚正气概。家境贫寒,但却怀有大志,不注重行为,不修养品性。因为侍奉继母很孝顺而闻名。刘裕刚从军时担任冠军将军孙无终的司马。晋安帝隆安三年十一月,晋廷派前将军刘牢之前往东南讨伐叛军。刘牢之请刘裕任北府兵参军事。当时到东南讨伐的将领,都没有用律法约束军队,士兵强劫百姓财物。百姓很受侵害。独有刘裕法纪严明,军纪整肃。所到的地方百姓没有不亲近他信赖他的。桓玄想要安定东南一带,又派刘裕前去征讨。元兴二年六月,刘裕被加封为彭城内史。十二月,桓玄篡位,把晋安帝迁居到寻阳。桓玄召见了刘裕后,对司徒王谧说:“昨日见到了刘裕,这人气度不凡,是人中豪杰。”每次举办游玩宴会,总是殷勤地接待他,给予非常丰厚的赏赐。刘裕内心更加憎恨桓玄。有人向桓玄进言说:“刘裕走路气度不凡,顾盼的神态不像是一般人,恐怕他不甘心居于人下,应该早点给他找个去处。”桓玄说:“我正要扫荡平定中原,除了刘裕没有谁能够托付大事。等到关陇地区平定,之后再作别的商议吧。”元兴三年二月初一是已丑日,二十七日,刘裕以打猎为名,与何无忌等人招收义兵,总共有二十七个同谋者:愿意跟从的有一百余人。桓玄自从获悉刘裕率众起义后,忧心忡忡,想不出对策。有人说:“刘裕等人力量弱小,哪里能干成什么事。陛下为什么担忧到这种程度呢?”桓玄回答说:“刘裕堪称当代雄才:刘毅家中没有多少积存,赌博时却敢用百万钱来冒一次险;何无忌是刘牢之的外甥,很像他舅舅。他们联合起来,共举大事,怎能说他们不会成功呢?”三月初一是戊午日,刘裕义军在江乘遭遇吴甫之带领的精兵。吴甫之是桓玄手下的猛将,他的士兵非常精锐。刘裕亲自拿着长刀,大声呼喝着冲向敌军,敌军都溃败了,就斩杀了吴甫之。进击到罗落桥时,皇甫敷带领数千士兵迎战。刘裕冲杀更加凌厉,奋力攻击身旁敌军,即刻推陷攻克堵阻之敌,就斩下皇甫敷的脑袋。桓玄得知皇甫敷等人都战死,更加害怕。派领军将军殷仲文在石头城准备兵船,于是带着子侄乘船向南逃走。初三,刘裕镇守石头城,派遣诸将追杀桓玄,派尚书王嘏率百官奉迎安帝乘舆回建康。司徒王谧与众官商议推举刘裕担任使持节、都督扬徐兖豫青冀幽并八州诸军事、领军将军、徐州刺史。在这之前,朝廷承续晋朝混乱的政局,各官署松懈废弛,桓玄虽然想要治理整顿,但百官没人听从他。刘裕亲自给百官做示范,先用成严的法令约束朝廷内外,百官都严肃谨慎地奉行职事。在二三日内,朝廷风气一下子就改变了。刘裕在朝廷中本来地位低微,势力微薄到几百士兵都没有,却在平民中举起大事,宣扬大义来恢复晋室的帝统。从此王谧等当时民望所归的人物,没有不对他感到惭愧并害怕他的。四月,尊奉武陵王司马遵为大将军,秉承皇帝旨意总揽朝政,便宜行事,大赦天下,只有桓玄一族以后不比照赦免。

    四、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闻琴
    唐·孙氏
    玉指朱弦轧复清,湘妃愁怨最难听。
    初疑飒飒凉风劲,又似萧萧暮雨零。
    近比流泉来碧嶂,远如玄鹤下青冥。
    夜深弹罢堪惆怅,露湿丛兰月满庭。
    15.下面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首联描写调弦的过程,琴音由嘈杂到纯净。湘妃,指舜妃娥皇、女英,运用湘妃思念舜的典故,总写琴声哀怨。
    B.颔联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用自然界常见的声音凉风飒飒、潇潇暮雨,形象地表现琴声,化抽象为具体。
    C.颈联写听琴感受。琴声如在耳边,仿佛泉水从青色的山峰上流泻下来:琴声越来越远,又如黑鹤从青苍幽远的天空飞下。
    D.尾联写弹琴结束后的情景,意境幽静美好,突出了音乐的魅力,与白居易《琵琶行》的写法有异曲同工之妙。
    16.请赏析“夜深弹罢堪惆怅,露湿丛兰月满庭”一联的艺术手法。

    【答案】
    15.B
    16.①烘托手法或侧面描写。 “露湿丛兰月满庭”通过描写月光满庭、露湿丛兰的寂静,烘托出听众沉浸在音乐中不愿抽离的情形,从侧面突出了琴声的魅力和演奏者技艺的高超。②以景结情或寓情于景。月光铺满了庭院,院中一丛丛的兰花都被露水打湿,含蓄地表现了诗人惆怅之情,韵味悠长,意犹未尽。
    【解析】
    15.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的语言和表达技巧等能力。诗歌鉴赏的选择题一般综合考核诗歌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诗歌的思想内容,做题时,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一般要考虑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意或只答表层含义,或故意拔高等。
    B项,“颔联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错误,应该是比拟手法,用自然界常见的声音凉风飒飒、潇潇暮雨,形象地模拟琴声,化抽象为具体。
    故选B。
    16.表达技巧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表达方式(叙述、描写、抒情、议论、说明,其中描写包含动态描写,静态描写,虚写,实写,正面描写,侧面描写,白描,细节等;抒情包含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间接抒情又包括借景抒情,以景结情,托物言志,用典抒情等);表现手法(铺垫、烘托、对比、象征、衬托等)和语言特色(豪放、婉约、明朗、含蓄等)。
    尾联“夜深弹罢堪惆怅,露湿丛兰月满庭”中“露湿丛兰月满庭”通过描写月光满庭、露湿丛兰的寂静,烘托出听众沉浸在音乐中不愿抽离的情形,从侧面突出了琴声的魅力和演奏者技艺的高超。并且这首诗结尾是景物描写,月光铺满了庭院,院中一丛丛的兰花都被露水打湿,以景结情或寓情于景,含蓄地表现了诗人惆怅之情,韵味悠长,意犹未尽。

    五、情景默写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中的“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两句系从屈原《离骚》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脱胎而来。
    (2)李贺《雁门太守行》中,“__________________”一句写出了敌军人马众多,来势凶猛;而“__________________”一句则写出了城内士兵披坚执锐、严阵以待的气势。
    (3)辛弃疾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通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表达了对沦陷区人民已安于异族统治的痛心。
    【答案】回朕车以复路兮 及行迷之未远 黑云压城城欲摧 甲光向日金鳞开 佛狸祠下 一片神鸦社鼓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
    默写易错的字词有:迷、摧、鳞、佛、鸦。

    六、选择 简答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筷子是我们中国人吃饭的必备工具,它看起来只是非常简单的两根小木棍,但却有挑、拨、夹、拌、扒等功能。在我国的餐桌礼仪中,筷子一直占据着重要地位。随处日常可见的筷子,承担着我国源远流长的饮食文化传统,对我们的生活密不可分。
    中国人早在3000多年前,就已经使用筷子吃饭了。日本、韩国、朝鲜、越南等国使用筷子的习俗皆由中国传入。筷子,( )。筷子的“头圆尾方”象征着中国人对“天圆地方”的解读,是中国人对世界基本原则的理解。手持筷子时,拇指食指在上,无名指在下,中指在中间,隐含着中国“天地人”三才文化,这是中国人对人与世界关系的理解。中国的筷子文化,远不是简简单单的两根小木棍那么简单,筷子送孩子,寄望“筷长筷长,快长快长”;筷子送恋人,寓意“成双成对,永不分离”;筷子送老师,则有“耿直而不弯曲、奉献而不求回报”的含义……筷子,传承着中国的饮食文化,是联系中国人情感的一根纽带。
    18.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作为中国人发明的独特餐具,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
    B.作为中国人发明的独特餐具,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
    C.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作为中国人发明的独特餐具,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
    D.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作为中国人发明的独特餐具
    19.下列各项中,与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使用的修辞手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多少绿荷相倚恨,一时回首背西风。
    B.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C.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
    D.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
    20.文中画横线的语句有语病,请修改。

    【答案】
    18.B
    19.C
    20.①“随处”和“日常”换位置。②“承担”改为“承载”。③“对”改为“与”。
    【分析】
    18.
    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
    依据语言情境和上下句意关系。下句中“筷子的‘头圆尾方’象征着中国人对‘天圆地方’的解读”表达了筷子的深层文化含义,为此照应选项中“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排除AD。上句叙述对象是“筷子”,文意逻辑应先说工具再到智慧结晶,排除C。
    故选B。
    19.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常见的修辞手法的能力。
    画波浪线句子使用的是比喻的修辞,将“筷子”比喻成了“纽带”。
    A.拟人,“绿荷”赋予了人的情感和动作,“相恨”“回首”“背西风”。
    B.对偶,对仗工整。
    C.比喻,本体是“露”“月”,比喻词“似”,喻体是“珍珠”“弓”。
    D.夸张,山势超过五岳,“掩赤城”形容山势之壮,遮盖住赤城山。
    故选C。
    20.
    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
    ①语序不当,“随处”和“日常”换位置。②搭配不当,“承担”改为“承载”。③介词错误,“对”改为“与”。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叶酸是一种维生素,是蝶啶的衍生物。叶酸 ,还存在于肉制品和奶制品中,但因为它是从绿叶蔬菜中被发现的,所以被命名为叶酸。
    叶酸可用于治疗由叶酸缺乏症引起的贫血,是 。因为在新生儿的神经管畸形病例中,超过一半病例是孕妇怀孕初期叶酸不足造成的。另外,衡量身体是否健康的指标参数同型半胱氨酸(HCY)跟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概率相关,HCY浓度高, ,适量地补充叶酸,可降低血液中HCY的浓度,大大降低罹患心脑血管疾病的概率。
    但叶酸的摄入是需要一定量的,研究表明,叶酸摄入过多可能会产生一些不好的影响,如会导致一些与自闭症相关的神经组织的损伤,还会增加患癌症的风险。
    21.在上文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22.请分别用一句话概括上文各段的主要意思。每句不超过15个字。

    【答案】
    21.①不仅存在于绿叶蔬菜中;②孕妇怀孕初期必须补充的维生素;③人患心脑血管疾病的概率就高
    22.①第一段:叶酸因从绿叶蔬菜中被发现得名。②第二段:适量补充叶酸对人体有益。③第三段:过多摄入叶酸会产生不良影响。
    【分析】
    21.
    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
    第一空,根据后句“还存在于肉制品和奶制品中”可知前后句之间是递进关系,再根据后句“它是从绿叶蔬菜中被发现的”等信息,可知要填的内容“不仅存在于绿叶蔬菜中”。
    第二空,据后句的“因为在新生儿的神经管畸形病例中,超过一半病例是孕妇怀孕初期叶酸不足造成的”,可知前后两句是因果关系,所以要填的是“孕妇怀孕初期必须补充的维生素”。
    第三空,根据前句“衡量身体是否健康的指标参数同型半胱氨酸(HCY)跟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概率相关”,再由后句“适量地补充叶酸,可降低血液中HCY的浓度,大大降低罹患心脑血管疾病的概率”分析,可以此处是说HCY浓度值和心脑血管疾病发生的概率成正比,所以,推知第三空要填的内容是“人患心脑血管疾病的概率就高”。
    22.
    本题考查学生压缩语段之概括文段主要意思的能力。
    第一段,根据“但因为它是从绿叶蔬菜中被发现的,所以被命名为叶酸”概括为:叶酸因从绿叶蔬菜中被发现得名。
    第二段,根据“叶酸可用于治疗由叶酸缺乏症引起的贫血”“适量地补充叶酸,可降低血液中HCY的浓度,大大降低罹患心脑血管疾病的概率”概括为:适量补充叶酸对人体有益。
    第三段,根据“叶酸摄入过多可能会产生一些不好的影响”概括为:过多摄入叶酸会产生不良影响。

    七、材料作文
    23.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写作。
    “配角综合征”为不喜欢向前闯,甘当团队配角的心理。近日,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对2000人展开的一项调查显示,48.4%的受访者有“配角综合征”。同时,50.4%的受访者表示身边有“配角综合征”人群,其中9.5%的受访者坦言非常多。
    “我知道我有能力去做一名领导者,但不想承担那么多。”在某村庄任职的大学生村干部小林说,“在我看来当配角是一件挺开心的事情,担子没那么重,把自己职责范围内的事情做好,也是一种成就。”
    要求:综合材料内容及含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答案】【例文】
    配角未必不能惊艳绽放
    “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不是好士兵”,这句话曾经影响了多少青年才俊。他们立志争做人中巨龙,从此站上金字塔的顶端。然而,曾几何时,社会上开始出现与这种“唯上论”相悖的“配角综合症”?不喜欢向前闯,甘当团队配角。这种不被世人看好,认为是没理想、没抱负的想法,我却要为此拍手称赞。因为配角未必不惊艳绽放,他们同样也可以华彩登场。
    配角真得就只是配角吗?就像鲜花和绿叶一样,绿叶永远只能处在花苞之下,为花朵增添色彩。而世人也总是一眼被鲜花的娇美垂怜所吸引,从而忽视了绿叶的青翠缦络,于是“绿叶永远是配鲜花”的说法随即传开。但绿叶真的只是为鲜花配色?它真的就没有一点作用?其实事实不是这样的。若没有绿叶的正能量,花苞能顺利度过生长期而灿烂绽放?若没有绿叶的陪衬,树枝上便只留骨感般的鲜花寂寞开放,让路人直觉的认为“花谢花开直堪折”?所以说,绿叶的出现是为了能让鲜花更好的绽放。且绿叶本身也足够青翠,足以独当一方。跟鲜花彰显天下,而绿叶的出现会让植物世界更加美丽鲜艳。
    在一部影剧里,吸引人群,提高收视率的往往是那些主演们,这是圈内恒定的规则。然而,有一个人却强硬的打破了这个定律,创造了配角与主角齐名共逐的千古佳话,这就是被电影界尊称为“达哥”的吴孟达。他踏入影坛二十多年,从未主演过一部真正意义上的电影,全以陪衬身份出现,他甘当绿叶,一直为周星驰、周润发、刘德华等大牌明星做绿叶,尤其与周星驰长期合作喜剧片,成为香港影坛当仁不让的“搞笑男二号”。是啊!配角未必不惊艳绽放,吴孟达所演的无数配角,无一不深入人心,深得大家喜爱。因此,配角同样也可以华彩登场,配角同样的可以亮丽惊艳。
    回望当今社会,甘当绿叶,扎根山区,为贫困地区人民服务的人也不少。就如在大山里教了三十多年书的支月英,她说“我知道如果我走了,这些孩子就真的没有希望了”。还有世界著名大学毕业后到贫困山村当村干部的“耶津哥”秦玥飞,他说“我知道如果我不来,别人也不来,那这些山村只会越来越穷”。他们道出了自己甘为绿叶的愿望。但与现在越来越多人渴望走出大山形成鲜明对比。如果大家都沉迷于大城市的霓虹灯,山里的孩子谁来管教,山里的老人谁来照料,山里的经济谁来帮扶发展。其实,像支月英、秦玥飞甘当绿叶,把职责范围内的事情做好,也是一份成就,也是一种骄傲。
    在现实生活中,主角当然不能缺席,但配角同样重要。我们的社会也同样需要许许多多甘愿做别人的配角的人。大量事实证明,配角未必不能惊艳绽放,配角同样也能华彩登场。他们同样盛开在社会文明树上,让世界充满无限生机与活力。
    【详解】
    本题通过材料考查学生的分析、整合、写作能力。材料作文一方面要求学生整体感知材料,从材料中提炼出主旨;另一方面要求学生根据主旨,自选角度进行写作,切不可偏题。提炼观点的原则有两个,一是要做到准确,并力求新颖,离材料中心最近的是最佳观点;二是力争所选观点要有话可说、有例可证、有理可议。
    【审题】
    本段材料分两段,第一段交代了“配角综合征”的基本特征——不喜欢向前闯,甘当团队配角的心理,并用数据表明了具有此种心理的群体比例。第二段通过大学生村干部小林的话,再次阐述“配角综合征”人群的心理特征。综合来说,“配角综合征”包含以下内容:1.有领导才能而无领导意愿。2.以做好职责范围的事为乐。对此,考生可以见仁见智,能自圆其说即可。如可将“无领导意愿”理解为“缺少担当精神、责任意识”,尤其是在时代需求面前、大局发展面前,应有“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意识,倡导“敢为天下先”等。
    【立意】
    甘当绿叶,配角也是一种美;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不是好士兵;勇于担当做好主角,任劳任怨做好。
    【结构】
    题目切题,《配角未必不能惊艳绽放》,题目就是观点,第一段摆明观点,“这种不被世人看好,认为是没理想、没抱负的想法,我却要为此拍手称赞。因为配角未必不惊艳绽放,他们同样也可以华彩登场”。第二段用绿叶来打比方,说明配角不只是配角;第三段用影视剧的配角证明“配角同样也可以华彩登场,配角同样的可以亮丽惊艳”;第四段现代社会很多“配角”在自己岗位做得很好。最后一段强调,“配角未必不能惊艳绽放,配角同样也能华彩登场。他们同样盛开在社会文明树上,让世界充满无限生机与活力”。
    【素材】
    1.虽说有人在配角的行当里展现出最完美的故事,在影视界衬托出当红明星,他们由此获得最佳配角的奖项。但如此的奖项,也是辛苦打拼几年,甚至是半辈子,才有的殊荣。难道在今天,我们还要去幕后,不出来绽放属于自己的那朵红花吗?
    2.我并不认同那些人说的,不想承担那么多,把自己职责范围内的事情做好,也是一种成就。其实,年轻人甘为配角是一种社会退缩的表现,这不该是一个新时代的年轻人应有的选择。站在新时代的大地上,你说你要做配角,难道一辈子就这样与无数片常青叶子一样,衬托红花,然后等待秋天的凋零?就连旧时的士兵都知道,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不是好士兵。是不是他不想当将军,就可以在战场上,退居到其他士兵身后,可能他认为保命最为要紧。
    3.而想当将军的人,想崭露头角的人,就不甘做绿叶,不甘做配角,才敢于在沙场上浴血奋战.身处新时代,我们更应该为国家为民族有所担当,才能绽放自己的理想。正如雄鹰不甘停留树梢,才会努力翱翔于蓝天;正如竹笋不甘被大石块压住,才会奋力破土而出。而我们这些年轻人,若不敢为人领头羊,止步不前,终将会被飞速发展的时代所淘汰的。
    【点睛】
    材料作文写作策略:
    ①引:恰当地引用材料,开头既要引述材料,在论证时还要回扣材料(不能全部照抄),对材料进行分析后,或摘要或概述,三言五语即可。
    ②议:是对材料中提供的信息进行分析议论,对人物关系的分析,对结果的预测,对原因的追问等,目的是为了提出观点做铺垫,这部分不能太长,百字左右即可。
    ③提:提出论点(或观点),文字简炼,一两句话就可以,观点明确。
    ④联:这是文章的关键,可由材料推开去,可联系历史人物、历史故事,可联系现实生活,今人今事;可以正面举例也可以反面证明;可以摆事实,也可以讲道理。最少要举两个例子,一古一今或一正一反,多角度多侧面把中心论点阐述得深刻有力,三四百字即可。
    ⑤深:深入分析。怎样深入分析?分析原因,说明好处(或危害),找出症结。
    ⑥结:收敛全篇,总结全文,宜对论述的问题有所深化,不要故作惊人之语,强调精炼有力,不要画蛇添足。


    相关试卷

    一轮巩固卷10-【赢在高考·黄金20卷】备战2022年高考语文模拟卷(新高考专用):

    这是一份一轮巩固卷10-【赢在高考·黄金20卷】备战2022年高考语文模拟卷(新高考专用),文件包含一轮巩固卷10-赢在高考·黄金20卷备战2022年高考语文模拟卷新高考专用解析版docx、一轮巩固卷10-赢在高考·黄金20卷备战2022年高考语文模拟卷新高考专用原卷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33页, 欢迎下载使用。

    一轮巩固卷9-【赢在高考·黄金20卷】备战2022年高考语文模拟卷(新高考专用):

    这是一份一轮巩固卷9-【赢在高考·黄金20卷】备战2022年高考语文模拟卷(新高考专用),文件包含一轮巩固卷9-赢在高考·黄金20卷备战2022年高考语文模拟卷新高考专用解析版docx、一轮巩固卷9-赢在高考·黄金20卷备战2022年高考语文模拟卷新高考专用原卷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33页, 欢迎下载使用。

    一轮巩固卷6-【赢在高考·黄金20卷】备战2022年高考语文模拟卷(新高考专用):

    这是一份一轮巩固卷6-【赢在高考·黄金20卷】备战2022年高考语文模拟卷(新高考专用),文件包含一轮巩固卷6-赢在高考·黄金20卷备战2022年高考语文模拟卷新高考专用解析版docx、一轮巩固卷6-赢在高考·黄金20卷备战2022年高考语文模拟卷新高考专用原卷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34页, 欢迎下载使用。

    • 精品推荐
    • 所属专辑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