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属成套资源:2022大二轮【导学教程】 高考语文专题辅导与训练
专题集训6 古代诗歌鉴赏(word)-2022大二轮【导学教程】 高考语文专题辅导与训练
展开这是一份专题集训6 古代诗歌鉴赏(word)-2022大二轮【导学教程】 高考语文专题辅导与训练,共18页。学案主要包含了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1~2题,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3~4题,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5~6题,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7~8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专题集训(六) 古代诗歌鉴赏
A 组
一、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1~2题。
夏州[注]胡常侍
罗 隐
百尺高台勃勃州,大刀长戟汉诸侯。
征鸿过尽边云阔,战马闲来塞草秋。
国计已推肝胆许,家财不为子孙谋。
仍闻陇蜀由多事,深喜将军未白头。
[注] 夏州:故址在今陕西靖边东北。晋代时为夏王赫连勃勃建都的统万城,后北魏灭夏,改名夏州。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诗的首联写夏州城楼巍峨,武器精良,从而说明夏州是军力强大、固若金汤的城池。
B.诗的首联明写夏州城的险固,暗赞胡常侍统御有方,是国家戍守边境的得力将领。
C.作者赞颂守边将士披肝沥胆,已准备好献身国家,却没有为子孙谋取丝毫的财产。
D.国家虽已不是多事之秋,可喜的是,戍边将士年富力强,仍是为国效力的大好时期。
解析 “国家虽已不是多事之秋”错,诗的尾联“仍闻陇蜀由多事,深喜将军未白头”意思是,听说陇蜀一带现在事端仍旧多发,可喜的是您正值盛年还未白头。可是选项中却说国家已经不是多事之秋,所以错误。故选D。
答案 D
2.这首诗的颔联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从全诗看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句的意象、分析表达作用的能力。本题要求分析颔联描绘的画面特点及在全诗中的作用。颔联“征鸿过尽边云阔,战马闲来塞草秋”描写的是塞外的秋景,意思是,鸿雁远飞,消失在辽阔的天际,战马闲来,牧放在塞上的草原。“征鸿过尽”为远景,“战马闲”为近景,由远及近描绘了一幅高远寥廓、潇洒悠闲的景象,这两句诗运用了对偶的修辞手法,从侧面反映出夏州在胡侍卫的镇守下,兵强马壮,战士骁勇善战。以景寓情,表达了对胡常侍的赞美和敬佩之情,为下文赞颂守边将士披肝沥胆,献身国家的豪情壮志作铺垫。
答案 画面:作者的视线由远及近,描绘了一幅高远寥廓的西北秋景图。由夏州城楼上远远望去,雁阵渐渐消失在天际,秋日的天空更显得空阔辽远;夏州城下,战马悠闲地啃食着野草。作用:雄健浑厚的景物描写,为下文赞颂守边将士为国奉献的豪情作了充分的铺垫。
二、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3~4题。
下终南山过斛斯山人①宿置酒
李 白
暮从碧山下,山月随人归。
却顾所来径,苍苍横翠微。
相携及田家,童稚开荆扉。
绿竹入幽径,青萝拂行衣。
欢言得所憩,美酒聊共挥。
长歌吟松风②,曲尽河星稀。
我醉君复乐,陶然共忘机。
[注] ①斛斯山人:复姓斛斯的隐士。②松风:古琴曲,即《风入松曲》。
3.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一、二句中“暮”“归”两字,表明天色已晚,诗人踏上归途。三、四句是说,诗人回顾来路看到山林苍茫,一片青翠之景。
B.“相携及田家,童稚开荆扉”中,“荆扉”指简易的柴门。这两句运用了白描手法,显示出诗人与主人之间诚挚的友谊。
C.“绿竹入幽径,青萝拂行衣”两句,对意象的选择,对意境的处理,都注意到了对仗工整,充分体现了本诗律诗的特点。
D.这首诗写的是探访友人的所见所感及琐事人情,读来自然亲切,晓畅清新,也表现出诗人惯有的朗俊豪爽的风格。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C项,“充分体现了本诗律诗的特点”分析错误,这首诗为五言古体诗,而不是律诗。
答案 C
4.从全诗来看,令诗人“陶然”的原因有哪些?请结合诗句作简要分析。(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分析概括能力。本诗是一首写景诗,作者“陶然”肯定与“景情”有关,所以从文中找出怡人之景和怡人之情即可。“暮从碧山下,山月随人归。却顾所来径,苍苍横翠微”,该句是说游玩时看到的美景,令人心旷神怡。“相携及田家,童稚开荆扉。绿竹入幽径,青萝拂行衣”,写出了田家庭园的恬静,流露出诗人的称羡之情。“欢言得所憩,美酒聊共挥。我醉君复乐,陶然共忘机”,该句是说“我”喝醉酒主人非常高兴,忘了世俗奸诈心机,这里的主客欢愉,忘记一切世俗烦恼,也是作者“陶然”的原因。
答案 ①山中美景令人神怡:诗人白天游玩,山中有茂盛的清苍、翠绿之色。②朋友家的恬静环境令人称羡:日暮投宿,幽深的小径两旁,绿竹浓密,青萝依依。③与朋友欢欣畅谈令人沉醉:主客畅饮,饮酒高歌,忘掉世俗心机的欢快令人沉醉。
三、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5~6题。
重有感①
李商隐
玉帐牙旗得上游,安危须共主君忧。
窦融②表已来关右,陶侃③军宜次石头。
岂有蛟龙愁失水?更无鹰隼与高秋!
昼号夜哭兼幽显,早晚星关雪涕收?
[注] ①唐文宗时,宦官专权,昭义军节度使刘从谏上表声讨,并准备起兵征讨。李商隐闻讯写下了这首诗。②窦融:东汉凉州牧,他得知光武帝刘秀将要征讨西北军阀,就主动上表请问发兵日期,甘愿为朝廷效力。③陶侃:东晋时任荆州刺史。苏峻叛乱,陶侃领兵直抵石头城,杀死苏峻,大获全胜。
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首句是说刘从谏是拥有军权的一方主将,占据着非常有利的形势。
B.次句言无论是平顺时期,还是危难当头,都应该为君主分担忧愁。
C.诗人以窦融上疏比喻刘从谏上表,运用典故,读来含蓄蕴藉。
D.诗人希望刘从谏像陶侃一样及早出兵,彻底铲除宦官,保卫皇室。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综合理解和赏析能力。B项,错在“无论是平顺时期,还是危难当头”,“安危”在本诗中是偏义复词,指危难的时候。
答案 B
6.本诗颈联常为人津津乐道,请对其精妙之处加以赏析。(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颈联“岂有蛟龙愁失水?更无鹰隼与高秋”,意思是“哪能有蛟龙为失水而愁的道理,偏没有鹰隼在高爽的秋空遨游”。颈联中用了两个比喻。“蛟龙愁失水”,比喻文宗受制于宦官,失去权力和自由。“鹰隼与高秋”,比喻忠于朝廷的猛将奋起反击宦官。两个比喻都很形象。前者,是根本不应出现的,然而却是已成的事实,所以用“岂有”这个反诘表达强烈的义愤,和对这种局面的不能容忍,也激励和敦促刘从谏及早出师平定宦官之乱,表意含蓄,耐人寻味;后者,是在“蛟龙失水”的情况下理应出现却竟未出现的局面,所以用“更无(根本没有)”表达深切的忧恨和强烈的失望。与上面的“须共”“宜次”联系起来,还不难体味出其中隐含着对徒有空言而无实际行动、能为“鹰隼”而竟未为“鹰隼”者的不满与失望。修辞格的兼用,形象而强烈地表达了对国家危难的担忧之情。
答案 ①巧妙设喻,“蛟龙愁失水”喻指皇帝受制于宦官,失去权力和自由。“鹰隼”喻指英勇善战的武臣,形象生动。②运用反诘,激励和敦促刘从谏及早出师平定宦官之乱,表意含蓄,耐人寻味。③修辞格的兼用,形象而强烈地表达了对国家危难的担忧之情。
四、(2021·湖南长沙模拟)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7~8题。
柳州城①西北隅种柑树
柳宗元
手种黄柑二百株,春来新叶遍城隅。
方同楚客②怜皇树③,不学荆州利木奴④。
几岁开花闻喷雪,何人摘实见垂珠。
若教坐待成林日,滋味还堪养老夫。
[注] ①柳州:今属广西,柳宗元曾任柳州刺史。②楚客:指楚国诗人屈原。③皇树:即橘树,屈原爱橘,曾作《橘颂》赞美橘之品行。④木奴:指柑橘的果实。柳宗元在本诗中将柑与橘看作同一物。据晋习凿齿《襄阳记》记载,三国时荆州人李衡住宅,种柑橘千株,他临死时叮嘱儿子说待柑树长成则可赖之维持生计,后果然。后世因此称柑橘树为“木奴”。
7.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首句以叙事语开篇,自然流畅,第二句中,诗人使用“新”“遍”两个看似平平无奇的字,却分别写出了柑叶的嫩绿和繁盛,颇具匠心。
B.颔联先借屈原爱橘的典故表明自己和屈原对橘树的态度是高度一致的;又借李衡的典故直言自己虽为生计所困也不会对柑树存功利之心。
C.颈联想象奇特,用“闻”字把柑橘树开花似“喷雪”与花开香四溢一笔写出,又用“垂珠”形容累累硕果,将上文“怜”的内容具体化。
D.全诗名为记事篇,实为抒怀作。诗中种柑树、赞柑树并设想待其开花结果自己即可品尝等一系列描写,其实都是在抒发内心委婉曲折的情感。
解析 “直言自己虽为生计所困也不会对柑树存功利之心”一句表述错误。诗人在诗中并未明言自己目前的生活状况,因此,“为生计所困”无据。
答案 B
8.古人说:“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请试着分析一下,这首诗抒发了诗人内心怎样的情感?(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对柑橘树深沉的喜爱之情。由“怜”写起,到“几岁开花”的盼望,再到“何人摘实”隐含的淡淡伤感,对柑橘的情感经历了一波三折。②因身心孤寂而生出的伤感之情。颈联借花开飘香渲染出一派热闹氛围,但实际上是借外界的热闹来反衬自己内心的孤寂与伤感。③心交古贤不慕荣利的自得之情。颔联通过用典、对比,寄寓了他心有坚守、追求高洁的人生态度。④因贬伤怀却仍自我调侃的旷达之情。尾联本可顺势直接抒发自己迁谪时日已久的感伤,而诗人仍以平缓的语调故作达观之语。
五、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9~10题。
万山潭①作
孟浩然
垂钓坐磐石,水清心亦闲。
鱼行潭树下,猿挂岛藤间。
游女昔解佩②,传闻于此山。
求之不可得,沿月棹歌还。
[注] ①万山潭,指山旁江水深曲处。万山在襄阳西北、汉水南岸。②据《列仙传》载,江妃二神女尝出游江汉之滨,逢郑交甫,交甫见而悦之,因请其配饰,二女遂手解佩与之,交甫受而怀之,去数十步,佩与二女俱不见。
9.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诗人稳坐磐石之上垂钓,心境仿佛与水性相通,将自我沉浸于周遭景物之中。
B.鱼儿和猿猴一低一高,相映成趣;作为动景,又恰与上联稳坐之“静”形成对照。
C.后两联借助典故,把自己游山的过程说成是在“寻访神女和玉佩”,浪漫而有趣。
D.诗人为传说而神往却求之不得,只得与当年的郑交甫一样心怀遗憾,郁闷而归。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综合鉴赏能力。D项,“心怀遗憾,郁闷而归”错。结合“沿月棹歌还”可知,诗人虽求之不得,也并不沮丧,而是唱着歌乘兴归去。
答案 D
10.闻一多称此诗贵在“冲淡”,“甚至淡到令你疑心到底有诗没有,淡到看不见诗了,才是真孟浩然的诗”。请结合诗句,对本诗“淡”的特点加以说明。(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风格的鉴赏能力。题干当中给出了“冲淡”一词,已经给学生指出了思考的方向,学生可以从诗歌内容、意境、情感、语言等角度分析其“冲淡”的特征。比如,从意象和情感来看,首联写诗人冲淡的心情和垂钓之乐。垂钓本身,已乐在其中,何况静坐磐石之上。“坐”之一字,更显安闲,没有激烈的争斗之心、忧愁之情。且潭水清澈,与闲适的心境相默契。颔联,“鱼行潭树下”,写潭侧之树高于潭中之鱼,且树影映入潭水之中,鱼儿翕翕游动,自由自在。树的倒影的荡漾美,与游鱼的动态美相互参差,更显出美的多样性。且“鱼行”与“猿挂”,一低一高,遥相呼应,更拓展出空间的距离美。“潭树下”与“岛藤间”,一潭一岛,一树一藤,一下一上,也显示出对称美。此句写景色彩清淡,意象只用“行”和“挂”,清朗简洁。总之,情感和意境都显出一种“冲淡”之美。从语言上看,文辞简洁,用词朴实,不事雕琢、不尚华丽,明白如话。如“沿”字,用得简单又极其神妙,更增添了月儿的动态美,表明不仅仅是一点月色,而是沿途通明,明月满舟,银辉一路,歌声不绝。此情此景,令人向往。从结构上和章法上看,四联融诗人所为、所见、所想于一体,如散文般自然地生出情趣。全诗有动有静。首、颔二联,以静为主,寓动于静;颈、尾二联,以动为主,寓静于动。冲淡之风,显隐于动静之中。
答案 ①意象素雅清淡:诗中的万山潭水色彩清淡;猿、鱼等意象不着雕饰,清朗简洁。②情感闲适恬淡:诗人心境平和纯粹、安然自得,没有激烈的争斗之心、忧愁之情。③语言简洁淡雅:五言律诗文辞简洁,用词朴实,不事雕琢、不尚华丽,明白如话。④结构自然冲淡:四联融诗人所为、所见、所想于一体,如散文般自然地生出情趣。
六、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1~12题。
怀明叔三首(其一)
[宋]赵 蕃
结交不在早,倾盖有余欢。
愧比陈蕃榻,犹吾陋巷箪。
新来几日别,无计百忧宽。
世俗轻交态,相期在岁寒。
1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首联直抒胸臆,表达了作者对交友的认识:相交不在早晚,而贵在相知。
B.与友人分别后就感到了无法排解的忧愁,以此表现出了作者深深的思念。
C.作者认为不必在意世俗之人的情意淡薄,与朋友相约在岁寒时节再相聚。
D.这首诗不重写景,而在简淡、平静的叙述和议论中,传达出深厚的情感。
解析 “与朋友相约在岁寒时节再相聚”错误。“相期在岁寒”化用了《论语》中“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作者借此典故与朋友相互勉励,要砥砺品行,如松柏一般不因艰难处境改变。
答案 C
12.颔联运用了什么典故?请简要概括其中蕴含的思想情感。(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愧比陈蕃榻,犹吾陋巷箪”,抓住“陈蕃榻”“陋巷箪”分析,主要运用陈蕃下榻招待徐孺子的典故和颜回在陋巷箪食瓢饮的典故。陈蕃榻,后汉陈蕃为太守,在郡不接宾客,唯徐稚来特设一榻,去则悬之。见《后汉书·徐稚传》。后因以“陈蕃榻”为礼贤下士之典。“愧比陈蕃榻”,用一个“愧”字,是说自己不敢与之相比,表达了自己的歉意和谦虚。陋巷箪,意思是住在陋巷里,用箪吃饭,用瓢喝水,形容生活极为穷苦。出自《论语·雍也篇》。“犹吾”,是和我很像,表现了与朋友之间的交往要不计贫困富足的情怀。
答案 (1)典故:陈蕃下榻招待徐孺子的典故和颜回在陋巷箪食瓢饮的典故;(2)情感:①用陈蕃的典故是说自己不敢与之相比,表达了自己名位不高、对朋友招待不足的歉意和谦虚;②用颜回的典故是说自己与其处境一样,表现了与朋友之间的交往不计清贫、自足自乐的情怀。
七、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3~14题。
示张寺丞①王校勘
晏 殊
元巳清明假未开,小园幽径独徘徊。
春寒不定斑斑雨,宿酒难禁滟滟②杯。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
游梁③赋客多风味,莫惜青钱万选才。
[注] ①寺丞,校勘:官名。②滟滟:满溢的样子。③游梁:梁孝王好宾客,一时才士多游梁园。
13.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清明时节,春意阑珊,假期将至未至,首联为我们勾画出一个徘徊幽径的诗人形象。
B.颔联用语凝练,“斑斑”写出了雨的点滴不断,“雨”和“酒”都浸染着诗人的伤春愁绪。
C.颈联既有诗人对落花的眷恋,又借燕归抒写了岁月流转的感慨,虚写的景物中深含理趣。
D.本诗即景抒怀,遣兴言志,将描写、抒情、议论艺术地融合在一起,缠绵含蓄,情韵深长。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鉴赏诗歌内容、情感及艺术特色的能力。C项,“虚写的景物”错误,“花落去”“燕归来”都是眼前景,具体可感;“无可奈何”“似曾相识”,却是抽象的思绪,两句是虚实相间的笔法。
答案 C
14.诗歌尾联有何含意?请简要分析。(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句含意的能力。尾联的意思是:游园宾客中有很多才华横溢的士子,不吝惜钱财才能多选拔些贤才。尾联反转点题,出人意表,指出写诗的用意。诗人既已领悟到人生的哲理,伤春叹逝,无济于事,猛然从愁思中振起,表示要以及时选才为己任,主旨豁然呈露。“游梁赋客”,借用汉代梁孝王好宾客,一时才士多游梁园之典故以自喻,诗人把张先、王琪比作当年梁园中的司马相如与枚乘之辈,极称其学识富赡,才思出众。“莫惜青钱万选才”一句,毕现诗人旷达豪俊的性格。晏殊地位显要,厚于自奉,且不惜钱财收留宾客。一个“万”字,写出其选才宏旨,显出宰相风度。
答案 ①尾联说游园宾客中有很多有才华的士子,不吝惜钱财才能多选拔些贤才。②尾联点题,指出写诗的用意。诗人伤春叹逝,无济于事,于是从愁思中振起,表示要以及时选才为己任,彰显出一位性格旷放、轻财重客、多引后进的政治家风范。
八、阅读下面这两首宋诗,完成15~16题。
二月一日晓渡太和江[注]
[宋]杨万里
其一
绿杨接叶杏交花,嫩水新生尚露沙。
过了春江偶回首,隔江一片好人家。
其二
晓翠妨人看远山,小风偏入客衣单。
桃花爱做春寒信,只恐桃花也自寒。
[注] 这两首诗为杨万里赴任广东常平茶盐之职途中所作。
15.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两首诗角度有同有异:都描写了早春景物,但第二首重点写“寒”,暗点诗题“二月一日”和“晓”。
B.第一首第二句“嫩水新生尚露沙”用“嫩”和“新生”等词语形容水,令人产生喜悦怜爱之情。
C.第二首后三句运用拟人手法,“偏入”“爱做”“自寒”等词语将小风和桃花写得意趣盎然,鲜活生动。
D.两首诗都描绘了一个优美宁静而又伤感凄迷的境界,视角独特,动静交错,诗意清新,自成妙谛。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D项,“伤感凄迷的境界”错。两首诗都很优美宁静,富有生机和美感,没有“伤感凄楚”。
答案 D
16.晚清诗评家陈衍曾说:“宋诗……大抵浅意深一层说,直意曲一层说,正意反一层说、侧一层说。”意思是说宋诗层次曲折,富于变化。请结合两首诗做简要分析。(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思想内容、手法、结构的能力。杨万里十分擅长发现并状写生活中的美,擅长在委婉曲折的写景中理趣横生。(1)第一首,诗人采用变化的视角来写景。首句“绿杨接叶杏交花”先采用平视,描写近处之景:春回大地,柳叶见天展开,叶叶交接,杏花不时绽放,朵朵衔叠;接着第二句“嫩水新生尚露沙”采用俯视,描写春水悄悄滋生、升涨,但是还有沙地露在水上;最后两句“过了春江偶回首,隔江一片好人家”,写隔江远望之景,诗人离开了绿杨红杏的此岸,渡河到了彼岸,无意中回头一看:那树、那花、那水,成了绿、红等色块拼合的一片。总之,诗人通过视角的变化带来的结果,揭示了“当局者迷,旁观者清”的哲理。(2)第二首,诗人通过自己的感觉变化来写景。本诗第二句“小风偏入客衣单”,先写自己感受到寒意,后写“桃花爱做春寒信,只恐桃花也自寒”,写诗人将寒意转移给桃花,仿佛桃花也有知觉。诗人忆起晨间的冷,但并不仅仅写冷,而是借由一系列景物,比如桃花、晓翠、小风等的俏皮可爱,将寒冷也写得活力满满,仍然不离对春的喜爱和对无限春光的大自然的热爱。诗人通过自己的感觉变化来写景,揭示了“物我同一”或“物我相融”的道理。
答案 (1)视角曲折:“其一”由平视近处所见,再写俯视所见,最后写隔江远望所见。(2)感觉变化:“其二”先写自己感受到寒意,后将寒意转移给桃花,仿佛桃花也有知觉。(3)诗歌一波三折,委婉曲折而理趣横生。如“其一”通过视角的变化带来的结果揭示“当局者迷,旁观者清”的哲理;其二揭示了“物我同一(相融)”的道理。
B 组
一、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2题。
和裴迪①登蜀州东亭送客逢早梅相忆见寄
杜 甫
东阁官梅动诗兴,还如何逊②在扬州。
此时对雪遥相忆,送客逢春可自由?
幸不折来伤岁暮,若为看去乱乡愁。
江边一树垂垂发,朝夕催人自白头。
[注] ①裴迪,唐代诗人,晚年入蜀做幕僚,与杜甫常有诗歌唱和。裴迪原作已佚,但其中裴迪可能表达了自己无法折梅相赠的遗憾。②何逊,南朝梁代诗人,曾于扬州作《咏早梅》一诗。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裴迪诗中写到东亭梅花,杜甫将之和何逊诗作相提并论,表达了对裴作的欣赏。
B.颔联上句紧扣诗题中的“相忆”,杜甫对雪遥遥相忆,抒发了对裴迪的无限思念。
C.颔联下句紧扣诗题中的“送客”,用一个疑问句表达了乱世中彼此的身不由己。
D.尾联回到现实,以眼前所见江梅盛放催人白头,婉转地写出了自己的满腔愁绪。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的意象、表现手法和情感的能力。B项,“杜甫对雪遥遥相忆,抒发了对裴迪的无限思念”错。颔联都是从对方设辞,写的是裴迪对杜甫的“相忆”,诗题也可证明这一点。
答案 B
2.明代王世贞认为颈联为“古今咏梅第一”,请赏析此联。(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的内容、手法和情感的能力。颈联“幸不折来伤岁暮,若为看去乱乡愁”的意思是幸亏没有寄来折梅,勾起“我”岁末伤情,赏阅折梅,怎堪那乡愁缭乱,思绪纷纷。早梅开花在岁末春前,它能使人感到岁月无情,老之易至,又能催人加倍思乡,渴望与亲人团聚。诗人表示幸亏裴迪没有折梅相寄,否则自己看着梅花可能会有岁暮之感、思乡之愁。此联没有点明“梅花”,但却借裴迪未曾寄来的梅花感叹自己的年华老去、羁旅思乡,不着一“梅”字,却写出了诗人借“梅花”说幸亏友人未折梅寄来,否则一定会勾起自己感慨年华老去、羁旅思乡之情的。由此可见,此联实为咏物诗的最高境界。诗人没有直接抒发自己年华老去、羁旅思乡之情,而是从对方设辞,侧面描写梅花,借此抒情,实为“古今咏梅第一”。从对仗的角度分析,此联使用“来”与“去”,内容上先说“幸不折”“伤岁暮”,否则自己“若为看”“乱乡愁”,这样的流水对,对仗工整而又语意贯通,灵动飞扬。
答案 ①内容上,杜甫表示幸亏裴迪没有折梅相寄,否则自己看着梅花可能会有岁暮之感、思乡之愁;②形式上,此联侧面描写梅花,用虚字对、流水对,对仗工整而又语意贯通,灵动飞扬;③情感上,此联没有点明“梅花”,但却借裴迪未曾寄来的梅花感叹自己的年华老去、羁旅思乡,不着一字,尽得风流,实为咏物诗的最高境界。
二、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3~4题。
上礼部李侍郎·白鹭
刘长卿
亭亭常独立,川上时延颈。
秋水寒白毛,夕阳吊孤影。
幽姿闲自媚,逸翮思一骋。
如有长风吹,青云在俄顷。
3.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尾联字面上是说如果有长风吹送,白鹭必能高飞远举,实际上另有深意。
B.颈联运用拟人手法表现白鹭的心理:自有美姿,渴望振翅长空,一展风采。
C.“延颈”写白鹭盼望诗人到来,“寒”“孤”二字透出久待不至的凄凉落寞。
D.从题目看,这首诗是献给礼部李侍郎的诗;它既是咏物诗,又是自荐诗。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C项,“‘延颈’写白鹭盼望诗人到来”错。“延颈”写白鹭的顾盼之姿态。实际上是写诗人盼望赏识和推荐他的人到来。
答案 C
4.咏物诗讲究“粘脱”。粘,即笔墨集中在写物上;脱,即离开此物而言。一首好的咏物诗,应该是粘脱自如。请具体分析本诗在这方面的特点。(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思想内容、手法和情感的能力。本诗是咏物诗,又是自荐诗。从题目看,这首诗是献给礼部李侍郎的诗。首联,描写白鹭在江河之上亭亭独立、伸延长颈等待人来的幽雅风姿。实际上是写自己拥有才华。颔联,写白鹭久待不至的落寞与孤独的困境,实际上是为了表达了诗人怀才不遇、无人赏识的孤独之情。颈联,运用拟人手法表现白鹭的心理:自有美姿,渴望振翅长空,一展风采。“幽姿闲自媚”,诗人借助白鹭表现自我情怀,写白鹭悠闲自在自我欣赏,看出诗人怀才不遇、无人赏识的苦闷孤寂。“逸翮思一骋”,本是表面写白鹭渴望飞翔,实际上写的是诗人希望有所作为,实现理想志向。尾联字面上是说白鹭如有长风凭借力,就能青云直上,高飞远举,实际上另有深意,表达了诗人渴望实现理想抱负的愿望,以及希望得到李侍郎荐举提携,青云直上的愿望。
答案 本诗的“粘”是指对白鹭的描写。白鹭风姿幽雅,孤独久立河边的描写以及白鹭渴望振翅长空的心理描写。而“脱”是诗人的内心所想。本诗借咏白鹭表达出诗人怀才不遇的孤独落寞,渴望有人赏识,以及希望得到李侍郎荐举提携,实现理想抱负的愿望。
三、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5~6题。
木芙蓉①
韩 愈
新开寒露丛,远比水间红。
艳色宁相妒,嘉名偶自同。
采江官渡晚,搴木②古祠空。
愿得勤来看,无令便逐风。
[注] ①贞元十九年,韩愈任监察御史,因上书指斥朝政,触怒权贵,被贬为连州阳山令。二十一年春,韩愈获赦,结果被调往江陵任法曹参军。本诗即在江陵所作。木芙蓉:又称木莲,落叶灌木,生于旱地。②搴木:屈原《九歌·湘君》“采薜荔兮水中,搴芙蓉兮木末”。
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首句点明了木芙蓉的生长环境,由“寒露”一词可以推知,它于秋季开放。
B.诗人在刻画木芙蓉时运用对比和反问手法,突出木芙蓉色彩红艳的特点。
C.木芙蓉与芙蓉同名纯属偶然,并非刻意要与芙蓉争名,足见其谦逊淡泊。
D.颈联由木芙蓉引发联想并运用典故,是为抒发对屈原的怀念与景仰之情。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和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D项,“是为抒发对屈原的怀念与景仰之情”错误。颈联“采江官渡晚,搴木古祠空”意思是此时到江上采芙蓉才是找错了地方,请到树上采木芙蓉吧。由木芙蓉引发联想并运用典故,并非“是为抒发对屈原的怀念与景仰之情”,而是将木芙蓉与芙蓉进行对照,表现其生长环境与芙蓉不同。
答案 D
6.诗的尾联有什么含意?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和评价诗歌中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含意:诗的尾联“愿得勤来看,无令便逐风”是说将采摘的花带回,很快就要枯萎,要使赏花欲望不断得到满足,只能常来实地观赏。但愿老天照应,不要刮风,不要让木芙蓉过早地随风飘落。感情:“愿得勤来看,无令便逐风”中“得”字表示客观允许,因而拉进了客观的主宰者“令”的主动者——天,表达爱花惜花的感情;“无令便逐风”,不要刮风,也表达了对木芙蓉即将凋落的担忧与不舍;而咏物诗,作者往往要托物言志,再结合注释①可知,此时的韩愈任监察御史,因上书指斥朝政,触怒权贵,被贬为连州阳山令,自己就像木芙蓉一样,因此在这里作者借物喻人,以木芙蓉自比,希望早日得到朝廷的眷顾与重用;由此得出尾联表达了作者对木芙蓉的喜爱与怜惜,以及对其即将凋落的担忧与不舍;借物喻人,以木芙蓉自比,希望早日得到朝廷的眷顾与重用。
答案 含意:希望可以有人勤来观赏,不要让木芙蓉很快随风飘零。感情:表达了对木芙蓉的喜爱与怜惜,以及对其即将凋落的担忧与不舍;借物喻人,以木芙蓉自比,希望早日得到朝廷的眷顾与重用。
四、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7~8题。
屯田词①
戴叔伦
春来耕田遍沙碛,老稚欣欣种禾麦。
麦苗渐长天苦晴,土干确确②锄不得。
新禾未熟飞蝗至,青苗食尽馀枯茎。
捕蝗归来守空屋,囊无寸帛瓶无粟。
十月移屯来向城,官教去伐南山木。
驱牛驾车入山去,霜重草枯牛冻死。
艰辛历尽谁得知,望断天南泪如雨。
[注] ①屯田:自汉代以后政府利用军人、农民或商人垦种荒地,征取收成作为军饷,称为“屯田”。②确确:土块坚硬的样子。
7.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诗中开头写春来参与耕种的农夫各个欢欣,是因为他们期盼秋天的好收成。
B.诗歌写到庄稼还未成熟就遭遇蝗灾,农人们无奈中只好把青苗收割了当作口粮。
C.诗的七八句中,“空屋”和“囊无寸帛”“瓶无粟”都表现出农人生活的极其贫困。
D.最后两句是农夫的哭诉,历尽艰辛无人知晓,只能空怀悲伤,泪落如雨。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综合理解和赏析能力。B项,“农人们无奈中只好把青苗收割了当作口粮”错。这句是写庄稼还没成熟就遭遇蝗灾,蝗虫把青苗的叶子全都吃完了,只剩下光秃秀的枯萎的枝干了。
答案 B
8.屯田农民的生活艰辛体现在哪些方面,是如何体现的?(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内容、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此题有两问,第一问是“屯田农民的生活艰辛体现在哪些方面”,这是要分析概括诗歌内容。这首诗开头四句写一些驻屯兵在戈壁滩上春耕种麦,老的少的都欢欢喜喜。可是等到麦苗渐长,天却不下雨,以致土地干燥得无法下锄。以下四句写庄稼没有熟,就闹了蝗灾,所有的青苗都被蝗虫吃尽,只留下满地枯茎。于是出动全体老小去驱捕蝗虫,好容易把蝗虫赶走,回到自己的屋子里,空洞洞地无衣无食。以下四句叙述这些驻屯兵到了冬季,没有粮食,只好移屯到靠近城市的地方。应该是生活得好些了,谁知又被长官派去南山中伐木。于是驾着牛车进山去,在霜重草枯的严寒气候里,牛都冻死了,人的命运可想而知。可见屯田农民的生活艰辛体现在:耕种辛劳却没有收成,衣食无着;无奈中被官家驱使到天寒地冻的南山伐木。再看第二问,“是如何体现的”,需要分析写作技巧。本诗描述的是无田的农民应政府征召耕种屯田的情景。诗歌按照节令来记叙农夫们一年四季的艰辛生活,“春来耕田”“麦苗渐长”“新禾未熟”“十月移屯”“霜重草枯”。同时又运用描写,具体表现农夫们的痛苦,“土干确确”“囊无寸帛瓶无粟”“霜重草枯牛冻死”,具体生动的描写让他们的艰辛更能令人同情。最后两句直抒胸臆,“艰辛历尽谁得知,望断天南泪如雨”,直接哭诉自己“艰辛历尽”,流露出他们的无限怨愤和诗人对农民的同情。
答案 生活艰辛体现在:耕种辛劳却没有收成,衣食无着;无奈中被官家驱使到天寒地冻的南山伐木。
手法:①描写:囊无寸帛,瓶无粟,霜重草枯牛冻死。
②记叙:按照节令,记叙了农夫们一年四季的艰辛生活。
③直抒胸臆:最后两句直接哭诉自己“艰辛历尽”。
五、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9~10题。
木兰花令·次欧公西湖韵①
苏 轼
霜余已失长淮阔,空听潺潺清颍②咽。
佳人犹唱醉翁词,四十三年如电抹。
草头秋露流珠滑,三五盈盈还二八。
与余同是识翁人,惟有西湖波底月。
[注] ①此词作于宋哲宗元祐六年(1091)八月,时苏轼知颍州。欧公,指欧阳修,1049—1053年为颍州知州,政绩斐然。②清颍,指颍河,为淮河重要支流。颍州境内有西湖胜景,位于颍河和诸水汇流处。
9.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霜余已失长淮阔”,写霜降之后河水减退,河身狭长,淮河河面没有了往日壮阔的气势,这是写实。
B.“咽”,水浅声低、水声潺潺是颍河幽咽悲切。作者移情于景,表现了作者对恩师欧阳修的怀念之情。
C.“佳人”一句写欧阳修当年所作的西湖词依然为后人传唱,欧阳修的为文、为政、为人可见一斑。
D.“草头”―句写露珠圆润倏忽而逝,与《琵琶行》中“间关莺语花底滑”所描摹意境有“异曲同工”之妙。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D项,“与《琵琶行》中‘间关莺语花底滑’所描摹意境有‘异曲同工’之妙”说法错误。“草头秋露流珠滑”的意思是:深秋的晚上,已经开始降下露水,露珠晶莹剔透且圆润光滑,但却不能长存。“间关莺语花底滑”的意思是:音乐声像黄鹂在花下啼鸣婉转流利。“间关”之声,轻快流利,而这种声音又好像“莺语花底”,视觉形象的优美强化了听觉形象的优美。两者的意境没有异曲同工之妙。
答案 D
10.“与余同是识翁人,惟有西湖波底月”两句写得委婉深沉,请赏析这两句。(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和思想感情的能力。从句意上理解,“与余同是识翁人,惟有西湖波底月”的意思是:和我一样谙熟你的人是谁呢?只有这西湖水底的明月,曾经把所有的人照临。从表达技巧上看,这两句使用了拟人的手法,将西湖明月人格化。诗人认为欧公居颍时常夜游西湖,因此波底明月对他特别熟悉;而且欧阳修在颍州政绩卓著,因此连西湖明月都能“识翁”。诗人自己也如同西湖明月一样“识翁”,则是融合了早年知遇之恩、师生之谊、政见之相投、诗酒之欢会,尤其是对欧公政事道德文章之钦服种种情事,表达了自己与醉翁的深厚情谊,抒发了对醉翁的缅怀之情,写得情真意切、深沉哀婉。另外,“惟有西湖波底月”一句,以景结情,虽没有直接抒发对醉翁的崇敬与怀念,但情在其中,含蓄委婉,情深意长;借月光的清冷孤寂表达内心的悲凉伤感,同时也抒发了作者对人生无常的悲叹。
答案 和我一样谙熟你的人是谁呢?只有这西湖水底的明月。运用拟人手法(或以景结情的手法),用西湖明月之“识翁”代表欧阳修在颍州的功绩,抒发对欧公政事文章之敬仰与崇敬。写自己“识翁”,表达自己与醉翁的深厚情谊,对醉翁的深情缅怀。未直接抒发对醉翁的崇敬与怀念,但情在其中,含蓄委婉,情深意长。
六、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1~12题。
西吴曲·怀襄阳
刘 过①
说襄阳、旧事重省。记铜驼巷陌、醉还醒。笑莺花别后,刘郎憔悴萍梗。倦客天涯,还买个、西风轻艇。便欲访,骑马山翁②,问岘首③、那时风景。
楚王城里,知几度经过,摩挲故宫柳瘿。漫吊景④。冷烟衰草凄迷,伤心兴废,赖有阳春古郢⑤。乾坤谁望,陆百里路中原,空老尽英雄,肠断剑锋冷。
[注] ①刘过:南宋文学家。四次应举不中,流落江湖间,布衣终身。②山翁:指山简,西晋名士,喜饮酒,曾在襄阳为官。③岘首:岘首山,羊祜镇襄阳时,勤于治世,后人在岘山上为他立庙建碑。与铜驼巷都在襄阳。④景:同“影”。⑤阳春古郢:郢,楚国的国都;宋玉《对楚王问》中有文:“客有歌于郢中者,其始曰《下里》《巴人》,国中属而和者数千人……其为《阳春》《白雪》,国中属而和者,不过数十人。”
1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词人一提到襄阳,不免旧事涌上心头,当年在铜驼巷买醉的情景历历在目。
B.离开襄阳后的萍踪浪影,人生失意,让词人对襄阳生活充满无限怀念。
C.词人欲故地重游,再访岘首山,是想仿效他们二人寄情山水,放诞不羁。
D.本词风格独特,既有放达俊逸之致,又有哀婉隽永的情蕴,别具感染力。
解析 本题考查对原诗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C项,“仿效放诞不羁”不对,根据诗下注释“岘首:岘首山,羊祜镇襄阳时,勤于治世,后人在岘山上为他立庙建碑。”应是也想像羊祜那样为官一方,施展抱负。
答案 C
12.词的下阕蕴含着丰富的思想情感,请简要分析。(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中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分析词的下阕蕴含的丰富思想情感,要结合诗人的生平经历和诗下注释来入手。“摩挲故宫柳瘿漫吊景”指诗人几经楚王故宫,摩挲宫柳,形影相吊。再结合“四次应举不中,流落江湖间”,可知表达了诗人孤独寂寞的伤感之情。“冷烟衰草凄迷,伤心兴废”指的是染上了寒霜之后的枯草满地都是,人事的兴废让人感伤。通过对衰草的描写表达了物是人非,昔盛今衰的惆怅。“赖有阳春古郢”这里运用了宋玉《对楚王问》中的典故。宋玉自比为高雅之乐曲,说明自己情操高尚,与那些鼠目寸光的谗佞小人有天壤之别。此处作者借这一典故抒发了孤高自傲、不同流俗的品格。“乾坤谁望,陆百里路中原,空老尽英雄,肠断剑锋冷。”偌大的乾坤,有谁去遥望中原,英雄白白老去,肝肠寸断,宝剑冷寂。这句诗表达了作者对国家和百姓的关心,和对时局苟安的痛心;英雄老去、宝剑冷寂也表达了作者壮志难酬,报国无门的愤慨。
答案 ①几经楚王故宫,摩挲宫柳,形影相吊,流露了人生失意的落寞;②冷烟衰草间,感伤人事兴废,传达了昔盛今衰的惆怅;③阳春古曲,聊以暖心,抒发了保持超群脱俗情怀的慰藉;④偌大的乾坤,有谁去遥望中原,隐含了对时局苟安的痛心;⑤空老英雄,肠断剑冷,表达了志不得伸、报国无门的怨叹。
七、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3~14题。
五月十日
韩 淲
片月生林白,沿流涧亦明。
幽人方独夜,山寺有微行。
野处偏宜夏,贫家①不厌晴。
薰风吹老鬓,腐草见飞萤②。
[注] ①贫家:诗人自指。②“腐草”句:参见《逸周书·时训》“大暑之日,腐草化为萤。”
13.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颔联说自己幽居于深山之中,独自一人,在这美好的夜晚,步出山寺,赏月闲行。
B.诗人因为颔联的“微行”,才发现首联所说的美景,但两联换位,却是匠心独运。
C.薰风吹鬓而加一“老”字,表现作者感叹没法与自然景观共存、壮志未酬的心情。
D.本诗抒发诗人夏日山居情怀,前四句即景抒情,后四句寄情于景,全诗情景交融。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及分析概括诗人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C项,“壮志未酬”于诗中无据,和暖的南风吹动我稀疏斑白的鬓发。主要是表现作者慨叹岁月消逝的心情。薰风吹鬓而加一“老”字,便表现自己叹岁月消逝、没法与自然景观共存的心情。
答案 C
14.本诗语言清新淡雅,看似不甚雕琢,细品实则有味。请以首联为例,赏析诗人用语的精妙。(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炼句的能力。“片月生林白,沿流涧亦明”,一片月亮在黄昏后升起,把树林照亮;它又仿佛沿着溪流而上,把山涧洒满了清光。写夏夜初临的情况。时当初十,月亮早早地升起,照在林子里,一片光明。诗给月亮所下的定义就很适合初十的月亮,因为是大半个,既不是圆的可称为轮,也不是弯的可称为钩,所以别出心裁称之为片。“片月”的量词“片”使用精当。随着月亮的升高,又渐渐照着了低处山涧的流水。这两句观察得很细,用语也十分精到。月亮照着树林,清光如水,诗人又用了个“生”字,既给月光以主动性,又刻绘出天渐渐黑、月光渐渐亮的过程。对句写山涧,更令人叫绝。月亮升高,仿佛是沿着流水而上,出语很新。月亮高了,照的角度不同,所以先照到林木,后照低深山涧。则化静为动,赋予月光从上而下、又沿着溪涧流淌的流动感。用“白”修饰月下的林,用“明”修饰月照下的“山涧”,通过这两句,境界全出,人们读着,自身似乎也沐浴在月光中,渲染月夜静谧的氛围,让读者如沐清辉,与诗人同赏这无边月色。
答案 ①量词的使用精妙。描写的是初十的月亮,是大半个,既不是圆的可称为“轮”,也不是弯的可称为“钩”,诗人别出心裁,称之为“片”,体现诗人观察细致、用语新巧。②动词的使用精当。用一“生”字,既给月光以主动性,又刻绘出天渐渐黑,月渐渐明的过程。用一“沿”字,则化静为动,赋予月光从上而下、又沿着溪涧流淌的流动感。③形容词的使用传神。用“白”“明”等词写景,体现月光的素雅、皎洁,渲染月夜静谧的氛围,让读者如沐清辉。
八.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5~16题。
送张直公归南郑①拜省
岑 参
夫子思何速,世人皆叹奇。
万言不加点,七步犹嫌迟。
对酒落日后,还家飞雪时。
北堂②应久待,乡梦促征期。
[注] ①南郑:地名,今属陕西省汉中市。②北堂:古指士大夫家主妇居室,后代称母亲。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标题交代了诗歌写作背景,这首诗是岑参为送别友人归家探望父母所作。
B.诗人写送别,却不落俗套,从极力赞美友人开始,语言富有盛唐的豪迈。
C.颈联虚实结合,第五句实写两人分别,第六句想象友人回家路途的情形。
D.尾联写母亲对友人的思念,但友人来不及陪伴母亲,又要踏上边疆征程。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赏析能力。D项,“又要踏上边疆征程”理解有误,“征期”是指“远行的日期”,这里指亲人对友人思盼和思归,这种思乡之情促使友人想要早日返乡归家。
答案 D
16.诗歌前四句是如何赞美友人文思敏捷的?请简要分析。(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艺术手法的能力。本题题干要求解答“诗歌前四句是如何赞美友人文思敏捷的”,考查指向的是诗歌手法,可以从修辞手法,描写和抒情手法,表现手法等角度答题。从修辞手法来看,有夸张和用典的手法。“点”,涂上一点,表示删去。这里表示文章一气呵成,无须修改。“万言不加点”中“万言”有夸张的成分。“七步犹嫌迟”,“七步”使用了曹植七步诗的典故。从表现手法来看,此“七步犹嫌迟”一句将友人和曹植进行对比,表示曹植七步成诗已是才华横溢,而友人“犹嫌迟”,进一步突出友人文采。从描写手法来看,首联“世人皆叹奇”一句,通过世人的赞叹来侧面描写,颔联正面写友人写文章一气呵成,采用了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手法,从而赞美友人文思敏捷。
答案 ①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首联通过世人的赞叹来侧面描写,颔联正面写友人写文章一气呵成。②夸张。第三句写友人虽下笔万言,但瞬间一挥而就,无须修改。③用典,对比。第四句使用曹植七步诗的典故,并将友人和曹植进行比较,赞美了友人的才华。
相关学案
这是一份专题集训7 语言文字运用(word)-2022大二轮【导学教程】 高考语文专题辅导与训练,共22页。学案主要包含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6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专题集训4文学类文本阅读(散文)(word)-2022大二轮【导学教程】 高考语文专题辅导与训练,共14页。学案主要包含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专题集训1 论述类文本阅读(word)-2022大二轮【导学教程】 高考语文专题辅导与训练,共10页。学案主要包含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