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身会员
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第七板块+古代文化常识+第二讲+古代官职-2022届高三语文二轮复习专题学案(原卷版+解析版)

    立即下载
    加入资料篮
    资料中包含下列文件,点击文件名可预览资料内容
    • 练习
      第七板块 古代文化常识 第二讲 古代官职(原卷版).docx
    • 第七板块 古代文化常识 第二讲 古代官职(解析版).docx
    第七板块  古代文化常识  第二讲   古代官职(原卷版)第1页
    第七板块  古代文化常识  第二讲   古代官职(原卷版)第2页
    第七板块  古代文化常识  第二讲   古代官职(原卷版)第3页
    第七板块  古代文化常识  第二讲   古代官职(解析版)第1页
    第七板块  古代文化常识  第二讲   古代官职(解析版)第2页
    第七板块  古代文化常识  第二讲   古代官职(解析版)第3页
    还剩7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10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第七板块+古代文化常识+第二讲+古代官职-2022届高三语文二轮复习专题学案(原卷版+解析版)

    展开

    这是一份第七板块+古代文化常识+第二讲+古代官职-2022届高三语文二轮复习专题学案(原卷版+解析版),文件包含第七板块古代文化常识第二讲古代官职解析版docx、第七板块古代文化常识第二讲古代官职原卷版docx等2份学案配套教学资源,其中学案共21页, 欢迎下载使用。


    高2022届高考语文第二轮复习专题学案之
    古代文化常识专题
    第二讲 古代官职
    【知识精讲】

    【爵】
    即爵位、爵号,是古代皇帝对贵戚功臣的封赐。旧说周代有公、侯、伯、子、男五种爵位,后代爵称和爵位制度往往因时而异。如汉初刘邦既封皇子为王,又封了七位功臣为王,彭越为梁王。再如宋代王安石封荆国公,明代刘基封诚意伯;清代曾国藩封一等毅勇侯,李鸿章封一等肃毅伯。
    【丞相】
    丞相是封建官僚机构中的最高官职,是秉承君主旨意综理全国政务的人。有时称相国,常与宰相通称,简称“相”。如《陈涉世家》“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廉颇蔺相如列传》“且庸人尚羞之,况于将相乎!”《蜀相》“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指南录)后序》“予除右丞相兼枢密使,都督诸路军马”。
    【太师】
    指两种官职,其一,古代称太师、太傅、太保为“三公”,后多为大官加衔,表示恩宠而无实职,如宋代赵普、文彦博等曾被加太师衔。其二,古代又称太子太师、太子太傅、太子太保为“东宫三师”,都是太子的老师,太师是太子太师的简称,后来也逐渐成为虚衔。如《梅花岭记》“颜太师以兵解”,颜真卿曾被加太子太师衔,故称。再如清代洪承畴也被加封太子太师衔,其实并未给太子讲过课。
    【太傅】
    参见“太师”条。古代“三公”之一。又指“东宫三师”之一,如贾谊曾先后任皇子长沙王、梁怀王的老师,故封为太傅。后逐渐成为虚衔,如曾国藩、曾国荃、左宗棠、李鸿章死后都被追赠太傅。
    【少保】
    指两种官职,其一,古代称少师、少傅、少保为“三孤”,后逐渐成为虚衔,如《梅花岭记》“文少保亦以悟大光明法蝉脱”,文天祥曾任少保官职,故称。其二,古代称太子少师、太子少傅、太子少保为“东宫三少”,后也逐渐成为虚衔。
    【尚书】
    最初是掌管文书奏章的官员。隋代始设六部,唐代确定六部为吏、户、礼、兵、刑、工,各部以尚书、侍郎为正副长官。如《张衡传》:“上书乞骸骨,征拜尚书。”
    【学士】
    魏晋时是掌管典礼、编撰诸事的官职。唐以后指翰林学士,成为皇帝的秘书、顾问,参与机要,因而有“内相”之称。明清时承旨、侍读、侍讲、编修、庶吉士等虽亦为翰林学士,但与唐宋时翰林学士的地位和职掌都不同。如《(指南录)后序》“以资政殿学士行”,这是文天祥辞掉丞相后授予的官职;《谭嗣同》“君以学士徐公致靖荐”,徐致靖当时任翰林院侍读学士,这是专给帝王讲学的官职。白居易、欧阳修、苏轼、司马光、沈括、宋濂等都曾是翰林学士。
    【上卿】
    周代官制,天子及诸侯皆有卿,分上中下三等,最尊贵者谓“上卿”。如《廉颇蔺相如列传》:“廉颇为赵将……拜为上卿。”
    【大将军】
    先秦、西汉时是将军的最高称号。如汉高祖以韩信为大将军,汉武帝以卫青为大将军。魏晋以后渐成虚衔而无实职。明清两代于战争时才设大将军官职,战后即废除。《张衡传》“大将军邓骘奇其才”,邓骘当时为汉和帝的大将军。
    【参知政事】
    又简称“参政”。是唐宋时期最高政务长官之一,与同平章事、枢密使、框密副使合称“宰执”。宋代范仲淹、欧阳修、王安石都曾任此职。《训俭示康》“参政鲁公为谏官”,“鲁公”指宋真宗时的鲁宗道。《谭嗣同》“参预新政者,犹唐宋之参知政事,实宰相之职”。
    【军机大臣】
    军机处是清代辅佐皇帝的政务机构。任职者无定员,一般由亲王、大学士、尚书、侍郎或京堂兼任,称为军机大臣。军机大臣少则三、四人,多则六、七人,被称为“枢臣”。清末汉人只有左宗棠、张之洞、袁世凯等短时间地任过军机大臣。《谭嗣同》“时军机大臣刚毅监斩”。
    【军机章京】
    参见“军机大臣”条。是军机处的办事人员,军机大臣的属官,被称为“小军机”。《谭嗣同》“皇上超擢四晶卿衔军机章京,与杨锐、林旭、刘光第同参预新政”。
    【御史】
    本为史官,如《廉颇蔺相如列传》“秦御史前书曰”,“相如顾召赵御史书曰”。秦以后置御史大夫,职位仅次子丞相,主管弹劾、纠察官员过失诸事。韩愈曾任监察御史,明代海瑞曾任南京右佥都御史。
    【枢密使】
    枢密院的长官。唐时由宦官担任,宋以后改由大臣担任,枢密院是管理军国要政的最高国务机构之一,枢密使的权力与宰相相当,清代军机大臣往往被尊称为“枢密”。宋欧阳修曾任枢密副使。《〈指南录〉后序》“予除右丞相兼枢密使,都督诸路军马”。文天祥当时掌管军事要务。
    【左徒】
    战国时楚国的官名,与后世左右拾遗相当。主要职责是规谏皇帝、举荐人才。《屈原列传》“屈原者,名平,楚之同姓也。为楚怀王左徒”。
    【太尉】
    元代以前的官职名称。是辅佐皇帝的最高武官,汉代称大司马。宋代定为最高一级武官。《林教头风雪山神庙》“我因恶了高太尉,生事陷害,受了一场官司”。高太尉指高俅。
    【上大夫】
    先秦官名,比卿低一等。《廉颇蔺相如列传》“拜相如为上大夫”。当时蔺相如比上卿廉颇官位要低。
    【大夫】
    各个朝代所指的内容不尽相同,有时可指中央机关的要职,如御史大夫、谏议大夫等。《屈原列传》“上官大夫与之同列,争宠而心害其能”。“上官大夫”,一般认为是指上官靳尚。“子非三阊大夫欤?”屈原担任的是掌管王族昭、屈、景三姓事务的长官。《〈指南录〉后序》“缙绅、大夫、士萃于左丞相府”。指的便是御史大夫、谏议大夫等。
    【士大夫】
    旧时指官吏或较有声望、地位的知识分子。《师说》“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者,则群聚而笑之”。
    【太史】
    西周、春秋时为地位很高的朝廷大臣,掌管起草文书、策命诸侯卿大夫、记载史事,兼管典籍、历法、祭祀等事。秦汉以后设太史令,其职掌范围渐小,其地位渐低。司马迁做过太史令。《张衡传》“顺帝初,再转,复为太史令”。
    【洗马】
    本义是在马前作前驱。《韩非子·喻老》“句践入宦于吴,身执干戈为吴王洗马”。王先慎集释“洗、先,古通。谓前马而走。《国语》曰:勾践为夫差先马,先或作‘洗’也”。后世皆称洗马。另为官名。本作“先马”。古本贱役,至汉始以此名官,为东宫官属,为太子的侍从官,职如谒者,太子出则为前导。如《陈情表》:“除臣洗马。”梁代以洗马隶属典经局,隋唐于司经局置洗马,一变而为掌管书籍的官,直至清代均沿设。
    【长史】
    秦时为丞相属官,如李斯曾任长史,相当于丞相的秘书长。两汉以后成为将军属官,是幕僚之长。《出师表》“侍中、尚书、长史、参军,此悉贞良死节之臣”。
    【侍郎】
    初为宫廷近侍。东汉以后成为尚书的属官。唐代始以侍郎为三省(中书、门下、尚书)各部长官(尚书)的副职(详见“三省六部”条)。韩愈曾先后任过刑部、兵部、吏部的侍郎。《出师表》“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祎、董允等”,其中董允是侍郎。
    【侍中】
    原为正规官职外的加官之一。因侍从皇帝左右,地位渐高,等级超过侍郎。魏晋以后,往往成为事实上的宰相。《出师表》提到的郭攸之、费祎即是侍中。
    【郎中】
    战国时为宫廷侍卫。自唐至清成为尚书、侍郎以下的高级官员,分掌各司事务。如《荆轲刺秦王》“诸郎中执兵,皆陈殿下”。此指宫廷侍卫。《张衡传》“公车特征拜郎中”,“郎中”是管理车骑门户的官名。
    【参军】
    “参谋军务”的简称,最初是丞相的军事参谋,如《出师表》所说的参军蒋琬。晋以后地位渐低,成为诸王、将军的幕僚,如陶渊明曾任镇军参军。隋唐以后逐渐成为地方官员,如杜甫曾任右卫率府胄曹参军、华州司功曹参军,白居易曾任京兆府户曹参军。
    【令尹】
    战国时楚国执掌军政大权的长官,相当于丞相,如《屈原列传》“令尹子兰闻之大怒”。明清时指县长,如《促织》“天将以酬长厚者,遂使抚臣、令尹并受促织恩荫”。
    【尹】
    参见“令尹”条。战国时楚国令尹的助手有左尹、右尹,如《鸿门宴》“楚左尹项伯者”,左尹地位略高于右尹。又为古代官的通称,如京兆尹、河南尹、州尹、县尹等。
    【都尉】
    职位次于将军的武官。《陈涉世家》“陈涉自立为将军,吴广为都尉”。《鸿门宴》“沛公已出,项王使都尉陈平召沛公”。
    【司马】
    各个朝代所指官位不尽相同。战国时为掌管军政、军赋的副官,如《鸿门宴》“沛公左司马曹无伤言之”。隋唐时是州郡太守(刺史)的属官,如《琵琶行》“元和十年,予左迁九江郡司马”。白居易当时被贬至九江,位在州郡别驾、长史之下。
    【节度使】
    唐代总揽数州军政事务的总管,原只设在边境诸州;后内地也遍设,造成割据局面,因此世称“藩镇”。
    【经略使】
    也简称“经略”。唐宋时期为边防军事长官,与都督并置。如范仲淹曾任陕西经略副使。明清两代有重要军事任务时特设经略,官位高于总督。
    【刺史】
    原为巡察官名,东汉以后成为州郡最高军政长官,有时称为太守。唐白居易曾任杭州、苏州刺史,柳宗元曾任柳州刺史。
    【太守】
    参见“刺史”条。又称“郡守”,州郡最高行政长官。《桃花源记》“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孔雀东南飞》“直说太守家,有此令郎君”。
    【都督】
    参见“经略使”条。军事长官或领兵将帅的官名,有的朝代地方最高长官亦称“都督”,相当于节度使或州郡刺史。如《梅花岭记》“任太守民育及诸将刘都督肇基等皆死”。刘肇基是驻地方卫所的军事长官。
    【巡抚】
    明初指京官巡察地方。清代正式成为省级地方长官,地位略次于总督,别称“抚院”、“抚台”、“抚军”。
    【校尉】
    两汉时期次于将军的官职。如《赤壁之战》“以鲁肃为赞军校尉”。鲁肃当时担任协助主帅周瑜规划军事的副将。唐以后地位渐低。
    【教头】
    宋代军中教练武艺的军官,《水浒传》中的林冲就是京城八十万禁军的枪棒教头。
    【提辖】
    宋代州郡武官的官名,主管训练军队、督捕盗贼等事务。如《水浒传》中的鲁提辖鲁智深。
    【从事】
    中央或地方长官自己任用的僚属,又称“从事员”。《伶官传序》“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
    【知府】
    即“太守”,又称“知州”。《登泰山记》“是月丁未,与知府朱孝纯子颍由南麓登”。
    【县令】
    一县的行政长官,又称“知县”。《孔雀东南飞》“还家十余日,县令遣媒来”。
    【里正】
    古代的乡官,即一里之长。如《促织》“令以责之里正”。
    【里胥】
    管理乡里事务的公差。《促织》“里胥狡黠,假此科敛丁口”。
    【三省六部】
    三省为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隋唐时,三省同为最高政务机构,一般中书省管决策,门下省管审议,尚书省管执行,三省的长官都是宰相。中书省长官称中书令,下有中书侍郎、中书舍人等官职;门下省长官称侍中,下有门下侍郎、给事中等官职;尚书省长官为尚书令,下有左右仆射等官职。
    尚书省下辖六部:
    吏部(管官吏的任免与考核等,相当于现在的组织部)
    户部(管土地户口、赋税财政等)
    礼部(管典礼、科举、学校等)
    兵部(管军事,相当于现在的国防部)
    刑部(管司法刑狱,相当于现在的司法部)
    工部(管工程营造、屯田水利等)
    各部长官称尚书,副职称侍郎,下有郎中、员外郎、主事等官职。六部制从隋唐开始实行,一直延续到清末。
    【九卿】
    卿和公都是官职名称。据历史记载,西周时期周王朝及诸侯都有卿,分上中下三级。战国时期,不少国家沿用。上卿是当时最高的官职。
    九卿之说始于秦汉,指的是太常、光禄勋、卫尉、廷尉、太仆、大鸿胪、宗正、大司农、少府九个官职。
    太常掌管宗庙祭祀与礼仪;光禄勋掌管宫廷的守卫和护从;卫尉负责宫门警卫工作太仆掌管皇帝的车马;廷尉是最高司法之官,掌管刑狱、案件的审理等;大鸿胪又叫典客或大行令,负责外交及民族事务;宗正负责管理皇室、宗族的事务;大司农又名治粟内史或大农令,掌管谷货、租税、赋役、财政等;少府掌山海池泽之税,以供养皇帝。
    到北魏时期,在正卿之下还设少卿,历代相沿,直到清末才废止。
    【三公】
    三公之说也起始很早,周时以司马、司徒、司空为三公,西汉以丞相(大司徒)、太尉(大司马)、御使大夫(大司空)为三公。到东汉时,名称有所改变,指太尉、司徒、司马。三公又叫“三司”,共同负责军政事务。
    【官职的任免升降】
    “三省六部”制出现以后,官员的升迁任免由吏部掌管。官职的任免升降常用以下词语:
    ①表授予官职的词语。
    征:由皇帝征聘社会知名人士充任官职。如:公车特征拜郎中。《张衡传》
    辟:由中央官署征聘,然后向上荐举,任以官职。如:连辟公府不就。《张衡传》
    荐、举:由地方官向中央举荐品行端正的人,任以官职。如:举其偏,不为党。(《左传·襄公三年》)韩琦镇长安,荐知泾阳县。(《宋史·侯可传》)
    拜:授予官职。如:……安帝雅闻衡善术学,公车征拜郎中。《张衡传》
    选:通过推荐或科举选拔任以官职。《元史·贾鲁传》:“延、至治间……选丞相东曹掾。”
    除:任命,授职。如:寻蒙国恩,除臣冼马。(《陈情表》)
    授:授给、给予官职。《元史·贾鲁传》:“秦定初恩授东平路儒学教授。”
    赏:指皇帝特意赐给官衔或爵位。如:八月初一,上召见袁世凯,特赏侍郎。(《谭嗣同》)
    封:指帝王将爵位或土地赐给臣子。如《鸿门宴》:“劳苦而功高如此,未有封侯之赏。”
    起:起用人任以官职。如:鲁居丧服阕,起为太医都事。(《元史·贾鲁传》)
    察:考察后予推荐,选举。如:郡察孝廉,州举茂才。(《三国志·吴主传》)
    仕:做官。如:学而优则仕。(《论语·子张》)
    仕宦:做官,任官职。如:汝是大家子,仕官于台阁。(《孔雀东南飞》)
    仕进:进身为官。如:迈少恬静,不慕仕进。(《晋书·许迈传》)
    ②表罢免官职的词语。
    罢:免去,解除官职。如:窦太后大怒,乃罢逐赵绾、王臧等。(《魏其武安侯列传》)
    绌、黜:废掉官职。如:有罪得以黜,有能得以赏。(《封建论》)
    免:罢免。如:免官削爵。〈汉书《贡禹传》〉
    夺:削除。如:使者遂逮守,胁服夺其官。(《书博鸡者事》)
    ③表提升官职的词语。
    升:升官。如:升(鲁)台都事。(《元史·贾鲁传》)
    擢:在原官上提拔。如:擢为后将军。(《汉书·赵充国传》)
    拔:提升本来没有官职的人。如:山涛(人名)作冀州(长官),拔三十余人。(李白《与韩荆州书》)
    迁:调动官职,一般指升职,包括升级、降级、平级转调三种情况。表示提升,如:孝文帝说之,超迁,一岁中至太中大夫。《贾谊传》
    陟:进用。如:陟罚臧否,不宜异同。《出师表》
    晋、进:晋升官职,提高职位或级别。如:成语“加官进爵”
    加:加封,即在原来的官衔上增加荣衔,一般可享受一世特权。如:平剧盗赖文政有功,加秘阁修撰。(《宋史·辛弃疾传》)
    拜:按一定礼节授予(任命)官职,一般用于升任高官。如:以相如功大,拜为上卿。(《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④表降低官职的词语。
    谪:因罪被降职或流放。如:滕子京谪守巴陵郡。(《岳阳楼记》)
    贬:①降职。如:贬连州刺史。(《刘禹锡传》)②降职并外放。如:贬邵州刺史,不半道,贬永州司马。(《新唐书·柳宗元传》)
    放:一般指由京官改任地方官。如:屈原既放,三年不得复见。(《卜居》)
    左迁:降职贬官,特指贬官在外。如:予左迁九江郡司马。(《琵琶行》)
    窜:放逐,贬官。如:暂为衔使,遂窜南夷。(韩俞《进学解》)
    左除、左降、左转:降职。如:帝怒,乃罢(陆)贽宰相,左除(张)滂等官(《新唐书·装延龄传》)
    出宰:京官外放出任地方官。如:郎官上应列宿,出宰百里,有非其人,则民受其殃。(《后汉书·明帝纪》)
    ⑤表调动官职的词语。
    迁:调动官职,一般指提升。《汉书·王尊传》:“迁东郡太守。”
    徙:一般的调动官职。如:徙王信为楚王。(《淮阴侯列传》)
    调:变换官职。如:调为陇西都尉。(《汉书·袁盎传》)
    转、调、徙:调动官职。《张衡传》:“再转复为太史令,衡不慕当世,所居之官辄积年不徙。”
    补:补充空缺官职。如:太守察王尊廉,补辽西盐官长。(《汉书·王尊传》)
    改:改任官职。如:改刑部详覆官。(《宋史·王济传》)
    出:京官外调。如:出为河间相,时国王骄奢。(《张衡传》)
    ⑥表兼代官职的词语。
    兼:兼任。如:余除右丞相兼枢密使。(《〈指南录〉后序》)
    领:兼任(较为低级的官职)。如:桓温镇江口,复引(乔)为司马,领广陵相。(《晋书·袁乔传》)
    行:代理官职。如:太祖行奋武将军。(《三国志·魏书·武帝纪》)
    署:代理、暂任。如:太守奇之,署守属监狱。(《汉书·王尊传》)
    权:暂代官职。如:时韩愈吏部权京兆。(《刘公嘉话》)
    判:高位兼低职。如:除镇安武胜军节度史,司徒兼侍中,判相州。(《宋史·韩琦传》)
    假:临时的,代理的。如:乃相与共立为假上将军。(《史记·项羽本记》)
    摄:暂代官职。如:俄检校侍中,摄史部尚书。(《新唐书·杜如晦传》
    守:代理官职。如:初平中,北海孔融召为主薄,守高密令。(《三国志·王修传》)
    ⑦表辞官
    告老:官员年老。如:时年已七十,遂隐上山,悬车告老。
    解官:辞去官职。如:得监和州税,父母又不欲行,拯即解官归养。
    请老:古代官吏请求退休养老。如:祁溪请老,晋侯问嗣焉。
    乞身:古代认为官吏做官是委身事君,因此称请求退职为“乞身”。如:时天下略定,通思欲避荣宠,以病上书乞身。(《后汉书·李通传》)
    乞骸骨:古代官吏请求退职,,意思是使骸骨归葬故乡。如:龚在位五年,以老病乞骸骨。
    移病:上书称病,为居官者请求退职的委婉语。如:即日父子供移病,满三月赐告。(《汉书·疏广传》)
    致仕:交还官职,即退休。如:以刑部尚书致辞仕。(《新唐书·白居易传》)

    【对点精练】
    1.下列有关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皇帝,秦王嬴政统一六国之后,王绾、李斯等根据传说中的三皇的名称,上尊号为秦皇。嬴政决定兼采帝号,称为皇帝,意思是他的功德可以和“三皇五帝”相提并论。从此,历代封建君主都称皇帝,俗称皇上。
    B.近侍,指接近并随侍帝王左右的人,他们虽然职位不高,但常常对帝王有很大影响。
    C.太上皇,又称太上皇帝,是中国历史上给予退位皇帝或当朝皇帝在世父亲的头衔,通常给予的对象是在世但已禅位的皇帝。中国历史上首位太上皇是秦始皇嬴政的父亲庄襄王,最后一位太上皇是清朝乾隆帝。
    D.驸马,中国古代帝王女婿的称谓,因驸马都尉得名。汉武帝时始置驸马都尉,掌副车之马,魏晋以后,帝婿照例都加驸马都尉称号,简称驸马,这以后一直到清朝,驸马即用以称帝婿。
    2.下列有关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侍班,指古代臣下轮流在宫内或行在所随侍君主、记事、记注起居,或处理其他事宜,即“人直”。
    B.爵位,原本是指诸侯获封赐的封建等级,后为古代皇帝对贵戚功臣的封赐。周代有公、侯、伯、子、男五种爵位,后代爵称和爵位制度往往因时而异。
    C.丞相,封建官僚机构中的最高官职,是秉承君主旨意综理全国政务的人。有时称相国,常与宰相通称,简称“相”,有时又称“县宰”。
    D.首辅,是明代和清代首席大学士的习称,明朝设内阁,进入内阁的官员称大学士。明中期后,内阁大学士又成实际宰相,称之为“辅臣”,称首席大学士为“首辅”,或称“首揆”、“元辅”。
    3.下列有关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相,古代的宰相往往不止一人,宰相中居于首位的人称首相。而现代政治意义上的首相指君主国家内阁首脑,某些非君主国家的中央政府首脑有时也沿用此称,职权相当于内阁总理。
    B.博士,学位名,有太常博士、国子博士等。太常博士职掌礼仪,国子博士为太学(国子监)里负责教授学业的教授官。博士中不乏著名的文学家和学者,如唐代的韩愈就是货真价实的国子博士。
    C.太医,周代官职中设医师,主管医务政令。秦、汉两代设太医令丞。汉代初期属太常寺,后来改属少府。魏、晋南北朝时相沿设置。隋代设置太医署,宋代改称太医局,元代以后又改为太医院。后世泛指皇帝的医生为太医或御医。
    D.太师,指两种官职。其一,古代把太师与太傅、太保合称为“三公”,多为大官加衔;其二,古代又把太子太师与太子太傅、太子太保称为“东宫三师”,都是太子的老师,太师是太子太师的简称,后来也逐渐成为虚衔。
    4.下列有关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少保,指两种官职,其一,古代称少师、少傅、少保为“三孤”,后逐渐成为虚衔。其二,古代称太子少师、太子少傅、太子少保为“东宫三少”,后也逐渐成为虚衔。
    B.尚书,最初是掌管文书奏章的官员。隋代始设六部,唐代确定六部为吏、户、礼、兵、刑、工,各部以尚书、侍郎为正副长官。
    C.学士,魏晋时是掌管典礼、编撰诸事的官职。唐以后指翰林学士,成为皇帝的秘书、顾问,参与机要,因而有“内相”之称。明清时承旨、侍读、侍讲、编修、庶吉士等虽亦为翰林学士,但与唐宋时翰林学士的地位和职掌都不同。
    D.上卿,周代官制,天子及诸侯皆有卿,分上中下三等,“上卿”是地位最低的一等。如《廉颇蔺相如列传》:“廉颇为赵将……拜为上卿。”
    5.下列有关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大将军,先秦、西汉时是将军的最高称号。如汉高祖以韩信为大将军,汉武帝以卫青为大将军。魏晋以后渐成虚衔而无实职。明清两代于战争时才设大将军官职,战后即废除。
    B.参知政事,又简称“参政”。是唐宋时期最高政务长官之一,与同平章事、枢密使、框密副使合称“宰执”。宋代范仲淹、欧阳修、王安石都曾任此职。
    C.御史,本为史官,秦以后置御史大夫,职位一般仅次子丞相,主管编修史书、弹劾、纠察官员过失诸事。韩愈曾任监察御史,明代海瑞曾任南京右佥都御史。
    D.军机大臣,清代辅佐皇帝的政务机构军机处任职者,一般由亲王、大学士、尚书、侍郎或京堂兼任,称军机大臣。军机大臣一般三至七人,被称为“枢臣”。
    6.下列有关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太尉,元代以前的官职名称。是辅佐皇帝的最高文官,汉代称大司马。宋代定为最高一级文官。
    B.枢密使,枢密院长官。唐时由宦官担任,宋以后由大臣担任,枢密院是管理军国要政的最高国务机构之一,枢密使权力与宰相相当,清代军机大臣常被尊称为“枢密”。
    C.左徒,战国时楚国的官名,与后世左右拾遗相当。主要职责是规谏皇帝、举荐人才。屈原在楚怀王时就曾经担任左徒。
    D.上大夫,先秦官名,比卿低一等。《廉颇蔺相如列传》“拜相如为上大夫”。当时蔺相如比上卿廉颇官位要低。
    7.下列有关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大夫,各个朝代所指的内容不尽相同,有时可指中央机关的要职,如御史大夫、谏议大夫等。
    B.士大夫,旧时指官吏或较有声望、地位的知识分子。如《师说》“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者,则群聚而笑之”。
    C.太史,西周、春秋时为地位很高的大臣,掌管起草文书、策命诸侯卿大夫、记载史事,兼管典籍、历法、祭祀等。秦汉后设太史令,其职掌范围渐小,地位渐低。
    D.洗马,本义是在马前作前驱,古本贱役,至汉始以此名官。《陈情表》“除臣洗马”中的“洗马”为皇帝的侍从官,职如谒者,皇帝出则为前导。
    8.下列有关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长史,秦时为丞相属官,如李斯曾任长史,相当于丞相的秘书长。两汉后成为将军属官,是幕僚之长。如《出师表》“侍中、尚书、长史、参军,此悉贞良死节之臣”。
    B.侍郎,初为宫廷近侍。东汉以后成为尚书的属官。唐代始以侍郎为三省(中书、门下、尚书)各部的长官。
    C.侍中,原为正规官职外的加官之一。因侍从皇帝左右,地位渐高,等级超过侍郎。魏晋以后,往往成为事实上的宰相。
    D.郎中,战国时为宫廷侍卫,自唐至清成为尚书、侍郎以下的高级官员,分掌各司事务。如《荆轲刺秦王》“诸郎中执兵,皆陈殿下”中的“郎中”指宫廷侍卫。
    9.下列有关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参军,“参谋军务”的简称,最初是丞相的军事参谋,晋以后地位渐低,成为诸王、将军的幕僚,隋唐以后逐渐成为地方官员,如白居易曾任京兆府户曹参军。
    B.令尹,战国时楚国执掌军政大权的长官,相当于丞相,后为官员的通称,如京兆尹、河南尹、州尹、县尹等。
    C.都尉,职位次于将军的武官。《陈涉世家》“陈涉自立为将军,吴广为都尉”。《鸿门宴》“沛公已出,项王使都尉陈平召沛公”。
    D.刺史,原为巡察官名,东汉以后成为州郡最高军事长官,有时称为太守。唐白居易曾任杭州、苏州刺史,柳宗元曾任柳州刺史。
    10.下列有关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冏卿,太仆寺卿的别称,掌管皇帝车马、牲畜之事。《五人墓碑记》“贤士大夫者,冏卿因之吴公”。
    B.司马,各个朝代所指官位不尽相同。战国时为掌管军政、军赋的副官,隋唐时是州郡太守(刺史)的属官。
    C.节度使,唐代总揽数州军政事务的总管,只设在边境诸州;后因边境遍设节度使,造成割据局面,因此世称“藩镇”。
    D.经略使,也简称“经略”。唐宋时期为边防军事长官,与都督并置。如范仲淹曾任陕西经略副使。明清两代有重要军事任务时特设经略,官位高于总督。
    11.下列有关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太守,秦汉时期对“郡守”的尊称,州郡最高行政长官,地位相当于后来的刺史、知州、知府、巡抚。
    B.都督,军事长官或领兵将帅的官名,有的朝代地方最高长官亦称“都督”,相当于节度使或州郡刺史。
    C.巡抚,明初指京官巡察地方。清代正式成为省级地方长官,地位略次于总督,别称“抚院”、“抚台”、“抚军”。
    D.校尉,两汉时期次于将军的官职。如《赤壁之战》“以鲁肃为赞军校尉”。鲁肃当时担任协助主帅周瑜规划军事的副将。唐以后地位渐低。
    12.下列有关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教头,宋代军中教练武艺的军官,《水浒传》中的林冲就是八十万禁军的枪棒教头。
    B.提辖,宋代州郡武官的官名,主管训练军队、督捕盗贼等事务。如《水浒传》中的鲁提辖鲁智深。
    C.从事,中央或地方长官自己任用的僚属,又称“从事员”。《伶官传序》“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
    D.里胥,古代的乡官,即一里之长。如《促织》中“里胥狡黠,假此科敛丁口”。
    13.下列有关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三省为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隋唐时,三省同为最高政务机构,一般中书省管决策,门下省管审议,尚书省管执行,三省的长官都是宰相。
    B.尚书省下辖六部,吏部管科举、文官的任免与考核等,户部管土地户口、赋税财政等,礼部管典礼、学校等,兵部管军事,刑部管司法刑狱,工部管工程营造、屯田水利等。
    C.六部长官称尚书,副职称侍郎,下有郎中、员外郎、主事等官职。六部制从隋唐开始实行,一直延续到清末。
    D.中书省长官称中书令,下有中书侍郎、中书舍人等官职;门下省长官称侍中,下有门下侍郎、给事中等官职;尚书省长官为尚书令,下有左右仆射等官职。
    14.下列有关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九卿之说始于秦汉,指太常、光禄勋、卫尉、廷尉、太仆、大鸿胪、宗正、大司农、少府九个官职。北魏时期,在正卿之下还设少卿,历代相沿,直到清末才废止。
    B.三公之说也起始很早,周时以司马、司徒、司空为三公,西汉以丞相(大司徒)、太尉(大司马)、御使大夫(大司空)为三公。到东汉时,指太尉、司徒、司马。
    C.征,由中央官署征聘,然后向上荐举,任以官职;辟,由皇帝征聘社会知名人士充任官职。征辟是一种自上而下的选拔官吏制度。
    D.察、举(荐),由地方长官在辖区内随时考察、选取人才并推荐给上级或中央,经过试用考核再任命官职。。察举是一种由下而上推选人才的制度。
    15.下列有关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拜,授予官职;选,通过推荐或科举选拔任以官职;授,授给、给予官职;赏,指皇帝特意赐给官衔或爵位。
    B.封,指帝王将爵位或土地赐给臣子;起,起用人任以官职;赠,追赠,赐给当朝官员以官爵或荣誉称号。
    C.仕,做官,如“学而优则仕”;仕进,进身为官,如“不慕仕进”。荫补,是中国上古世袭制的一种变相形式,因上辈有功而给予下辈人入学任官的待遇。
    D.释褐,指脱去平民穿着的粗布衣服,换上官员服饰,比喻一个人开始当官,进入仕途,即做官的意思。
    16.下列有关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表罢免官职的词语有罢(免去)、黜(废掉)、免(罢免)、夺(削除)、革(革职)、削(罢职)、废(停职)、斥(屏弃不用)、除(免除)等。
    B.去:解除职务,其中有辞职、调离和免职三种情况。辞职和调离属于一般情况和调整官职,而免职则是削职为民。
    C.表提升官职的词语有升(升官)、擢(在原官上提拔)、拔(提升本来没有官职的人)、陟(提拔)、晋(晋升)、进(提高职位或级别)、加(加封)等。
    D.迁,调动官职,一般指升职,包括升级、降级、平级转调三种情况。拜,按一定礼节授予(任命)官职,一般用于升任高官。
    17.下列有关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谪,因罪被降职或流放;贬,降职或降职并外放;放,一般指由京官改任地方官;左迁,降职贬官,特指贬官在外;窜,放逐,贬官。
    B.左除、左降、左转,降职;出宰,出任宰相;补,补充空缺官职;出,京官外调;改:改任官职。
    C.表示兼任官职的词有兼、领、判等。兼,兼任;领,兼任(较为低级的官职);判,高位兼低职。
    D.表代理官职的词语有行、署、权、假、摄、守等。行,代理官职;署,代理、暂任;权,暂代官职;假,临时的,代理的;摄,暂代官职;守,代理官职。
    18.下列有关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告老,指封建时代臣子或官员因年老辞去职务,后泛指年老退休。如“时年已七十,遂隐上山,悬车告老”。
    B.乞身,古代认为官吏做官是委身事君,因此称请求退职为“乞身”;乞骸骨,古代官吏请求退职,意思是使骸骨归葬故乡。
    C.移病(疾),指官员上书称病请求退职,为居官者请求退职的委婉语。如“即日父子供移病,满三月赐告”。
    D.致仕,交还官职,即退休。“致仕”是官员正常退休,一般是70岁,明清时60岁可致仕;“致仕”与“乞骸骨”意思基本相同。
    19.下列有关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践阼,古代庙寝堂前两阶,主阶在东,称阼阶,阼阶上为主位。“践阼”亦作“践胙”“践祚”“践极”,表示皇帝即位,登基。
    B.逊位,也称为让位、退位,或称退位,是指君主或其他统治者(通常特指世袭产生的统治者)放弃自己的职务和地位的行为。
    C.建储,确定皇位继承人,“储”即“储君”。我国古代一般实行长子继承制,通常长子会被立为太子。所以“建储”的含义在大多数情况下等同于确立太子。
    D.受禅,也叫禅让制,是中国上古时期以来推举首领的一种方式,即群体中个人表决,以多数决定。复辟,指失位的君主复位,或被消灭的制度复活;也可意指恢复。
    20.下列有关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隋以后,中央常设司法机关包括大理寺、刑部、御史台。大理寺职责是司法行政,刑部负责审判,御史台是监察。
    B.鸿胪寺,中国古代官署名,主掌外宾、朝会仪节之事,为九寺之一,唐代中央主管民族事务与外事接待活动及凶丧之仪的机关,政令仰承尚书省礼部。
    C.明朝的监察机构同样与最高行政机关、最高军事机关鼎足而立。都察院以都御史为长官,使监察权力更加集中。
    D.仆射,仆是"主管"的意思,古代重武,主射者掌事,故诸官之长称仆射,自侍中、尚书、博士、郎等官皆有仆射,不再有仆射之名。

    相关学案

    第六板块 古代诗歌阅读 第二讲 鉴赏古代诗歌形象 讲练学案-2022届高三语文一轮复习(原卷版+解析版):

    这是一份第六板块 古代诗歌阅读 第二讲 鉴赏古代诗歌形象 讲练学案-2022届高三语文一轮复习(原卷版+解析版),文件包含第二讲鉴赏古代诗歌形象原卷版doc、第二讲鉴赏古代诗歌形象解析版doc等2份学案配套教学资源,其中学案共8页, 欢迎下载使用。

    第七板块+古代文化常识+第六讲+礼仪风俗及饮食器用-2022届高三语文二轮复习专题学案(原卷版+解析版):

    这是一份第七板块+古代文化常识+第六讲+礼仪风俗及饮食器用-2022届高三语文二轮复习专题学案(原卷版+解析版),文件包含第七板块古代文化常识第六讲礼仪风俗及饮食器用原卷版docx、第七板块古代文化常识第六讲礼仪风俗及饮食器用解析版docx等2份学案配套教学资源,其中学案共20页, 欢迎下载使用。

    第九板块 语言文字运用 第二讲 病句修改-2022届高三语文二轮复习专题学案(原卷版+解析版):

    这是一份第九板块 语言文字运用 第二讲 病句修改-2022届高三语文二轮复习专题学案(原卷版+解析版),文件包含第九板块语言文字运用第二讲病句修改解析版docx、第九板块语言文字运用第二讲病句修改原卷版docx等2份学案配套教学资源,其中学案共26页, 欢迎下载使用。

    • 精品推荐
    • 所属专辑

    免费资料下载额度不足,请先充值

    每充值一元即可获得5份免费资料下载额度

    今日免费资料下载份数已用完,请明天再来。

    充值学贝或者加入云校通,全网资料任意下。

    提示

    您所在的“深圳市第一中学”云校通为试用账号,试用账号每位老师每日最多可下载 10 份资料 (今日还可下载 0 份),请取消部分资料后重试或选择从个人账户扣费下载。

    您所在的“深深圳市第一中学”云校通为试用账号,试用账号每位老师每日最多可下载10份资料,您的当日额度已用完,请明天再来,或选择从个人账户扣费下载。

    您所在的“深圳市第一中学”云校通余额已不足,请提醒校管理员续费或选择从个人账户扣费下载。

    重新选择
    明天再来
    个人账户下载
    下载确认
    您当前为教习网VIP用户,下载已享8.5折优惠
    您当前为云校通用户,下载免费
    下载需要:
    本次下载:免费
    账户余额:0 学贝
    首次下载后60天内可免费重复下载
    立即下载
    即将下载:资料
    资料售价:学贝 账户剩余:学贝
    选择教习网的4大理由
    • 更专业
      地区版本全覆盖, 同步最新教材, 公开课⾸选;1200+名校合作, 5600+⼀线名师供稿
    • 更丰富
      涵盖课件/教案/试卷/素材等各种教学资源;900万+优选资源 ⽇更新5000+
    • 更便捷
      课件/教案/试卷配套, 打包下载;手机/电脑随时随地浏览;⽆⽔印, 下载即可⽤
    • 真低价
      超⾼性价⽐, 让优质资源普惠更多师⽣
    VIP权益介绍
    • 充值学贝下载 本单免费 90%的用户选择
    • 扫码直接下载
    元开通VIP,立享充值加送10%学贝及全站85折下载
    您当前为VIP用户,已享全站下载85折优惠,充值学贝可获10%赠送
      充值到账1学贝=0.1元
      0学贝
      本次充值学贝
      0学贝
      VIP充值赠送
      0学贝
      下载消耗
      0学贝
      资料原价
      100学贝
      VIP下载优惠
      0学贝
      0学贝
      下载后剩余学贝永久有效
      0学贝
      • 微信
      • 支付宝
      支付:¥
      元开通VIP,立享充值加送10%学贝及全站85折下载
      您当前为VIP用户,已享全站下载85折优惠,充值学贝可获10%赠送
      扫码支付0直接下载
      • 微信
      • 支付宝
      微信扫码支付
      充值学贝下载,立省60% 充值学贝下载,本次下载免费
        下载成功

        Ctrl + Shift + J 查看文件保存位置

        若下载不成功,可重新下载,或查看 资料下载帮助

        本资源来自成套资源

        更多精品资料

        正在打包资料,请稍候…

        预计需要约10秒钟,请勿关闭页面

        服务器繁忙,打包失败

        请联系右侧的在线客服解决

        单次下载文件已超2GB,请分批下载

        请单份下载或分批下载

        支付后60天内可免费重复下载

        我知道了
        正在提交订单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下载确认

        下载需要:0 张下载券

        账户可用:0 张下载券

        立即下载
        使用学贝下载
        账户可用下载券不足,请取消部分资料或者使用学贝继续下载 学贝支付

        如何免费获得下载券?

        加入教习网教师福利群,群内会不定期免费赠送下载券及各种教学资源, 立即入群

        即将下载

        第七板块+古代文化常识+第二讲+古代官职-2022届高三语文二轮复习专题学案(原卷版+解析版)
        该资料来自成套资源,打包下载更省心 该专辑正在参与特惠活动,低至4折起
        [共10份]
        浏览全套
          立即下载(共1份)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