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属成套资源:2022届高三语文二轮复习专题学案(原卷版+解析版)
第三板块+散文阅读+第二讲+解析思想内容理解、艺术特色鉴赏选择题-2022届高三语文二轮复习专题学案(原卷版+解析版)
展开
这是一份第三板块+散文阅读+第二讲+解析思想内容理解、艺术特色鉴赏选择题-2022届高三语文二轮复习专题学案(原卷版+解析版),文件包含第三板块散文阅读第二讲解析思想内容理解艺术特色鉴赏选择题解析版doc、第三板块散文阅读第二讲解析思想内容理解艺术特色鉴赏选择题原卷版doc等2份学案配套教学资源,其中学案共9页, 欢迎下载使用。
高2022届高考语文第二轮复习讲练学案之散文阅读专题第一讲 解析思想内容理解、艺术特色鉴赏选择题
【知识精讲】研读高考考情,我们不难发现,新高考语文卷对往年全国新课标卷的散文阅读选择题进行了拓展,将从前的一道对“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的选择题,分类拓展为两道选择题,即“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和“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由此可见,新高考考查散文阅读时,拓宽了考查面,因而我们有必要对“思想内容理解”和“艺术特色鉴赏”这两类选择题分别进行解读分析。 [考向1] 理解散文思想内容的选择题理解散文的思想内容,分为“微观”和“宏观”两个层面,两个层面相互作用。对所有“微观”的理解和领悟,构成了“宏观”理解和领悟的基础;反过来,对“宏观”的理解和领悟又印证着“微观”的理解和领悟。理解散文思想内容的选择题,多数情况下是“微观”视角,是对一句话、一段话或一个细节、一个场景所表达意思的理解和领悟;少数情况下是“宏观”视角,是对散文整体意蕴的理解和领悟。1.方法需要运用“辨析文字信息性质+结合所在位置前后具体语境+分析评价性文字”思考法。2.步骤第一步:总览全文,了解大意。总览全文,看选文是一篇什么类型的散文,看全文写了些什么内容,想表达什么意思。第二步:浏览选项,找出对应位置。快速浏览各个选项,看其针对什么文字信息作出了什么样的分析判断。根据选项内容回归原文寻找对应文本,看这些分析判断是否合理。第三步:依据全文,比对判断。依据全文的内容,对选项涉及的局部文字信息进行分析判断。3.答题规范采用排除法找到符合题干要求的答案,并将选项准确清楚地填涂到答题卡指定位置的方格里。 [考向2] 鉴赏散文艺术特色的选择题散文的艺术特色,一定与其所表达的思想内容联系在一起。其与考查思想内容的区别在于侧重点不同,“思想内容”是考“写了什么”,艺术手法是考“怎么写的”。1.方法(1)熟悉艺术特色散文的艺术特色是丰富多彩的:①表达方式方面有叙述、描写、说明、议论、抒情等;②表现手法方面有想象、联想、象征、渲染、衬托、对比类比等;③材料安排方面有主次、详略、线索等;④布局谋篇方面有铺垫、伏笔、过渡、照应、衔接等;⑤修辞手法方面有比喻、夸张、排比、拟人、对偶等。(2)学会比对判断①将选项中所表述的艺术手法(或“表达技巧”)与文中相关内容进行一对一的比对,看选项所说的手法、技巧与原文是否相符。对四个选项的比对,要在文中快速找到对应的区间,要抓住作者的创作风格、文章所呈现的主体风格和局部所呈现的艺术特色,多方位多角度地思考,明确差异,去伪存真,排除干扰,选出正确的选项。②将选项中的艺术手法(或“艺术特色”“表达技巧”)概念与分析评价的文字进行比对,看二者是否匹配。2.步骤第一步:看选项,找关键。围绕题干的要求“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快速浏览各个选项,将选项中说明艺术特色的关键词语(排比、夸张、正面描写、侧面衬托、前后照应、渲染气氛等)一一找出来,做上记号,以便进行下一步的比对。第二步:回原文,找对应。根据选项所描述的艺术特色(表现手法、表达技巧等),回到原文寻找对应的文字,分析原文是否运用了这些手法、技巧,若是用了这些手法和技巧,有什么作用,达到了怎样的表达效果。第三步:作比对,明判断。根据选项内容回归原文寻找到对应内容,进行细致的比对分析,要看选项的理解是否有偏差;选项是否改变了原文的判断;选项中所表述的有关艺术手法(或“艺术特色”“表达技巧”)的名称术语在原文是否有依据。3.答题规范采用排除法找到符合题干要求的答案,并将选项准确清楚地填涂到答题卡指定位置的方格里。 【对点精练】一、【山东省青岛市2021-2022学年上学期高三期末】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眼为什么望向窗外梁晓声①无窗,不能说是房子,或屋子。②窗是一个象形汉字。古代通“囱”,只不过是“孔”的意思。后来,因要区别于烟囱,逐渐固定成现在的写法。从象形的角度看,“囱”被置于“穴”下,分明已不仅仅是透光通风之孔,而具有了房或屋也就是家的审美意味。③若一间屋,不论大小,即使内装修再讲究,陈设再高级,其窗却布满灰尘,透明度被严重阻碍了,那也还是会令主人感觉差劲。当我们强调屋之清洁时,脑区的第一反应是“窗明”。这一反应,体现着人性对事物要项的本能重视。④冬天过去了,春天来了,在北方,不论城市里还是农村里的人家,不论穷还是富,都做的一件事就是去封条,擦窗子.如果哪一户人家竟没那么做,肯定是不正常的。别人往往会议论——瞧那户人家,懒成啥样了?窗子脏一冬天了都不擦一擦!或——唉,那家人愁得连窗子都没心思擦了!而在南方,勤劳的人家,其窗更是一年四季经常要擦的。⑤黑夜过去了,白天开始了,人们起床后的第一件事大抵是拉开窗帘。在气象预告方式不快捷也不够准确的年代,这一举动也意味着一种心理本能——要亲眼看一看天气如何?倘又是一个好天气,人的心境会为之一悦。⑥宅屋有窗,不仅为了通风,还为了便于望。古今中外,人们建房购房时,对窗的朝向是极在乎的。人既希望透过窗望得广,望得远,还希望透过窗望到美好的景象。⑦“窗含西岭千秋雪”——室有此窗,不能不说每日都在享着眼福。⑧“罗汉松掩花里路,美人蕉映雨中棂”——这样的时光,凭窗之人,如画中人也。⑨“闲坐小窗读《周易》,不知春去几多时”——如此这般的凭窗闲坐,是多么惬意的时光呢!⑩人都是在户内和户外交替生活着的动物。人之所以是高级的动物。乃因谁也不愿在户内度过一生。故窗是人性的一种高级需要。人心情好时,会身不由己地站在窗前望向外边。心情不好时,尤其会那样。人冥想时喜欢望向窗外,忧思时也喜欢望向窗外。连无所事事心静如水时,都喜欢傻呆呆地坐在窗前望向外边。一言以蔽之,人眼那么喜欢望窗外。何以?窗外有“外边”耳。对于人,世界是由两部分组成的。内心的一部分和外界的一部分。人对外界的感知越丰富,人的内心世界也便越豁达。通常情况下,大抵如此。反之,人心就渐渐地自闭了。而我们都晓得,自闭是一种心理方面的病。对于人,没有了“外边”,生命的价值也就降低了,低得连禽兽都不如了。试想,如果人一生下来,便被关在无窗无门的黑屋子里,纵然有门,却禁止出去,那么一个人和一条虫的生命有什么区别呢?连监狱也有小窗。那铁条坚铸的囚窗,体现着人对罪人的人道主义。囚窗外冰凉的水泥台上悠然落下一只鸽子,或一只蜻蜒;甚或,一只小小的甲虫——永远是影视剧中令人心尖一疼的镜头。被囚的如果竟是好人,我们泪难禁也。为什么我们那么容易被“煽动”得戚然?无它,普遍的人性感触而已。在那一时刻,鸽子、蜻蜒、甲虫以及一片落叶、一瓣残花什么的,它们代表着“外边”,象征着所有“外边”的信息。当一个人与“外边”的关系被完全隔绝了,对于人是非常糟糕的境况。虽然不像酷刑那般可怕,却肯定像失明失聪一样可悲。据说,有的国家曾以此种方式惩罚罪犯或所谓“罪犯”——将其关入一间屋子。屋子的四壁、天花板、地板都是雪白的,或墨黑的。并且,是橡胶的,绝光,绝音。每日的饭和水,却是按时定量供给的。尽管如此,短则月余,长则数月,十之七八的人也就疯掉了或快疯掉了……某次我乘晚间列车去别的城市,翌日九点抵达终点站,才六点多钟,卧铺车厢过道的每一窗前都已站着人了。那些人久久地伫立窗前,谁站累了,进入卧室去了,窗前的位置立刻被他人占据。我的回忆告诉我,那情形,是列车上司空见惯的……天亮了,人的第一反应是望向窗外,急切地也罢,习惯地也罢,都是缘于人性本能。好比小海龟一破壳就本能地朝大海的方向爬去。就一般人而言,眼睛看不到“外边”的时间,如果超过了一夜那么长,肯定情绪会烦躁起来的。一日二十四时,夜仅八时,实在是上苍对人类的眷爱啊。如果忽然反过来,三分之二的时间成了夜晚,大多数人会神经错乱吧。眼为什么望向窗外?因为心智想要达到比视野更宽广的界域。虽非人人有此自觉,但几乎人人多少都有此本能。连此本能也竟全无之人,是退化了的人。退化了的人,便谈不上所谓内省。而人不内省,往往坐井观天,夜郎自大。窗外是“外边”;外国是“外边”;宇宙也是“外边”;在列车上,“外边”是移动的大地;在飞机上,“外边”是无际天穹;在客轮上,“外边”是蓝色海洋……人贵有自知之明,所以只能形容内心世界像大地、像海洋、像天空一样丰富多彩,“像”其意是差不多少。很少有什么人的内心世界被形容得比大地、比海洋、比天空更怎样。外边的世界既然比内心的世界更精彩,人心怎能佯装不知?人眼又怎能不经常望向窗外?(有删改)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章开篇从象形文字的角度解读“窗”,既说明了窗的现实功用,又表现了窗具有的审美性。B.人对外界的感知会影响人的内心世界;如果没有了“外边”,生命的价值也就降低了。C.人们形容“内心世界像大地,像海洋,像天空一样丰富多彩”,意在表明人内心世界与外面的世界同样广阔精彩。D.文章以“眼为什么望向窗外”贯穿全文,表现了作者对生活、人性的独特观察,感悟细腻。1. C【表明外面的世界比人内心的世界更宽广,更精彩。】2.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章开篇部分由“窗”而引出“窗外”,简洁自然,引导读者深入思考,构思颇为巧妙。B.窗外是“外边”,外国是“外边”,宇宙也是“外边”,运用排比,层层递进,表现了对人而言外面世界的宽广与精彩。C.文章最后两句运用设问,回答了“眼为什么望向窗外”的问题,抒发的感情更强烈,引发读者思考。D.文中叙述与议论相结合,将生活中关于窗子的感性叙述与对“窗子”之于人的重要性的理性分析有机融合,耐人寻味。2. C【不是设问,是反问)。】3.第段独立成段,有什么作用?(4分)3. ①照应标题,并引出下文“窗外”对人心智的重要性。②再次发问,起到突出强调的作用,引发读者思考,且层层递进挖掘表象背后蕴含的深层哲理。(结构上的作用答出其中任何一条得2分,内容上的作用2分,共4分)4.优秀的散文作家往往在选材方面匠心独运,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本文在选材方面的突出特点及效果。(6分)4.①选取的材料贴近生活,如擦窗子、拉窗帘、望窗外等生活化场景,让文章富有生活气息;②选材丰富,既有日常生活中的窗,又有囚窗、火车窗,内容丰富,选材多样。③选材典型,如选取北方人、南方人对待擦窗户的态度,表明人们对窗子的重视,窗对人心境的重要影响。④选取作者亲身经历的乘车体验,使文章真实可感。⑤选取古诗文素材,增加了文章的文化底蕴与诗情画意。(每条特点1分,效果1分。答出任意3条,可得6分。)二、【河北省深州市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三上学期期末】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8题。乡愁遍地任林举而今,我的脚步就停在了福建的泉州,泉州的晋江,晋江金井的一个小村庄——围头。尽管我急匆匆地赶了几千里的路程,但还是发现,自己已经来得很迟了。我茫然地站在大陆与海水、海水与天空、历史与现实的交接处,任由思绪像退下去又扑过来的海浪,反复拍打着寂静而又辽阔的岁月。晋江,这条既在大地上更在岁月里流动的江,从遥远的晋朝,从一个虚拟的故乡洛阳出发,一路向东而后又向南,折折返返,微澜不兴,一去就是千年。直到东流入海,仍没有人猜得准它的心事到底有多重、多深,就像没有人猜得准晋江水养育的晋江人,心里边到底装着多少关于往事、历史的记忆和怀想。那些与《诗经》一样古老的农业和农业中著名的桑、梓、稻、菽,也已经随着它们的侍弄者一同在岁月中远去、消隐。当传统农业摇身一变为现代农业时,我们再也看不到暴露在阳光下的庄稼和那些有着俗艳却温暖称谓的古老植物。一切都“新”得、“奇”得出人意料。一栋栋塑料大棚里生长的一排排作物,虽然看起来似曾相识却早就素昧平生。它们之所以能够理直气壮地生长在那里,是因为它们都有能力承诺给那有限的土地以十倍的产量和百倍的产值。扬帆出海的渔人少了,人们躲进了现代化海产养殖基地里养最赚钱的鲍鱼,一个鲍鱼长到碗口大,抵得上一篓鲜鱼的价钱,没风没浪的营生,却让海岸上的养殖者们生活得四平八稳。几日来,我曾刻意避开长街两侧的高楼大厦,走遍城乡的偏街僻巷,希望在这古代海丝之路的起点能寻找到有几分“古意”的桑或蚕。先后去过很多“出砖入石燕尾脊”的大厝,很多因陋就简的村舍以及曾有过几百年历史的蚝壳厝,竟然没一个养蚕人的影子,只看到开元寺中那两棵据说开过莲花的千年古桑,像两个被岁月遗落在码头上的孤独过客,痴痴地等待着一趟一去不返的邮轮。当我站在从大陆上探出如牛角般的围头半岛,望向海峡另一侧的金门岛以及中间的那片空空的海峡,不知不觉间,似乎就有什么东西从自己的生命里悄然蒸发了,而留下来的却是一片重得不能承受的空虚,是关于往昔岁月的深深的感慨和眷恋。这大概就是人们所说的乡愁吧?想自己少小离家,一去就是几十载,何尝就没有自己的思乡情结或乡愁?早年,每每念及自己的故乡、亲人和同伴,便急急地踏上归乡的路,但似乎每一次的寻访都寻不到记忆中或期盼中的故乡和故人。原来,自从离开故乡的那一刻起,那个熟知的故乡就已经不存在了,它就像一张不可复制的老照片被你存储在记忆中,或像一张看不见的地图,紧紧贴在你的脊背之上。时至今日,我早不再执拗地问自己那个傻之又傻的问题——“乡关何处”了,因为我已经到了自知天命、看淡一切的人生阶段。更何况,这里是围头,是曾经的战场。本来,上20世纪50年代末发生在晋江围头的那场炮战①,与我个人是没有多大关系的——我那时还没有出生。但当那座在炮战中残存下来弹痕累累的毓秀楼扑入眼帘的时候,当一幅幅记录战斗场面的黑白照片映入眼帘的时候,我的心,还是不由自主地一阵紧缩。继而,眼前映现出一个个在硝烟中往返穿梭,而奔跑,而忙碌,而意气风发,而忘我用命的年轻生命,他们就像生在狂风暴雨下的草木和花朵一样,尽管被强烈的外力催逼着,身不由己地改变着形态和姿势,但仍然是那样地充满生机和美好。俱往矣!两岸的炮火早已经平息半个世纪有余,那些曾带着惊心动魄的啸鸣四处乱飞的弹片,已经在咸涩的海岸上化为尘土,而那些年轻的生命,如今还在的,也垂垂老矣。有那么一个时刻,我甚至认为,在时光中渐渐远去的并不是那些模糊的身影和面孔,远去的正是我自己。就在隐隐的酸楚和微痛终于在我的内心泛起微澜的时候,我感觉到脚下的陆地开始徐徐移动,如一艘无法操控的航船……冬日里的晋江,晋江的围头半岛,真是一个很容易勾起乡愁的地方。雨,说下就下了起来,而且一下就下成不断、不绝之势。淋淋漓漓、渐渐沥沥,时而像攒了一肚子话的老祖母时断时续的絮叨,时而又像年轻恋人久别重逢后不知疲倦的倾诉。看似轻轻浅浅,却在绵软中透出不可抵御的力量,只消一会儿的工夫,就把海天之间的一切打湿、打透,包括我们的衣衫和灵魂。时缓时急的冬雨,就这样一会儿敲打在张开的伞上,一会儿敲打在我雾霭弥漫的心头,那况味,很像某种物化了的乡愁。(节选自《文汇报》)[注]①1958年8月23日福建前线解放军与台湾金门驻军展开炮战,炮战持续22年,直至1979年1月1日停止。5.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章开头“茫然”“任由思绪……”等词句,形象表达了“我”来到围头触摸现状、追怀历史时的迷惘和惆怅。B.“当传统农业摇身一变为现代农业时”一句中,“摇身一变”一词形象表达出作者对农业变化进程之迅速的感慨。C.文章写到自己走遍偏街僻巷,希望能找到有几分“古意”的桑或蚕,意在强调“我”对中国传统农业的深厚情感。D.作者对战火中的年轻人抱持复杂的感情,他们如“狂风暴雨下的草木和花朵”,充满活力而不能真正主宰自己的命运。5.C【“我”走遍偏街僻巷,希望能找到有几分“古意”的桑或蚕,意在强调“我”对当地人往昔岁月的生活印迹的追寻和眷恋。】6.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章第一段写自己的行程,福建、泉州、晋江、金井、围头由大到小渐次排列,有镜头逐步聚焦到一个点的效果。B.文章写雨“淋淋漓漓、淅淅沥沥”,两个叠词,一状形,一拟声,传神地描摹出雨的神韵,衬托自己对故乡的思念。C.本文语言奔放而不失典雅,参差错落,极具张力;作者笔触所及,或描写,或抒情,或议论,神思古今,张弛有度。D.文章以寻找历史印迹激生莫名的愁始,以触摸到“物化了的乡愁”终,浑然一体,赋予“乡愁”更多更新的内涵。6.B【文章末尾写雨,是衬托自己对世事变迁的感慨,文中的“乡愁”特指海峡两岸,与"自己对故乡的思念”无关。】7.“我”为什么发现“自己已经来得很迟了”?请结合全文简析。(4分)7.(1)这里已有了几千年悠久的历史。(1分)(2)这里变化太大太快,已很难寻找到“古意”。(1分)(3)这里承受了太多太久的苦难和乡愁。(2分)8.文章提及“20世纪50年代末发生在晋江围头的那场炮战”有什么作用?(6分)8.(1)炮战是历史的一部分,写炮战能使对当地历史的感怀更丰富。(2)炮战引发并加重了两岸民众的乡愁,写炮战能使乡愁的根源有着落。(3)炮战代表民众承受的痛苦和不幸,重提成为往事的炮战,能促人警醒,使主题更深刻。(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三、【辽宁省大连市2021-2022学年高三上学期期末】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9~12题。西戈壁晒秋(节选)龚培德 晒秋是在立秋之后。 这是有原因的。立秋之后,靠近沙漠的西戈壁早晚温差有10多度。此时的阳光如一位温厚的老人,慈眉善目,不似夏日脾气暴躁,从早到晚都灼人。所以此时晾晒的干菜品相最好。红的透红,青的靛青,绿的翠绿…… 为什么西戈壁要晾晒干菜?这是这个地方在漫长的冬季储存冬菜的特有方式。西戈壁属于天山北坡,从当年的十月底至第二年的“五一”之前,在长达半年的时间里几乎见不到星点的绿色。而人们饭桌上吃的菜,除了每家每户菜窖里储存的大白菜、土豆、青萝卜外,还有的就是立秋之后晾的干菜。到了冬季,只需从屋外端进来一盆雪水浸泡干菜,无论是炒、煮、炖,还是用来蒸包子、包饺子、下面条,都会显露出冬季难见的青翠。 连队的女人大都是晾晒的好手。女人们来自全国各地,她们的男人响应党建设边疆的号召从家乡奔赴这里开荒、种地。因为来自不同的地域,女人们腌菜的口味也完全不同,有的偏辣,有的偏咸,有的偏酸。 连队有个女职工叫刘巧巧,外号“小白菜”。这刘巧巧解放前是唱戏的,只是她年龄小,还没在戏班唱红,全国就解放了。戏班子解散了,别人投亲靠友地走了,刘巧巧连个落脚的地方都没有,无奈之下便嫁给了当地一个铁匠。1958年,她和铁匠一起来到了西戈壁农场。 刘巧巧嘴巴里常爱哼《小白菜》那支歌:小白菜呀,地里黄呀;三两岁呀,没了娘啊……唱得久了,连队的人把她的名字都忘了,见了她的面都会喊“小白菜”。对于这个外号她也乐于接受,谁喊她也都答应。因为在戏班子长大,地里的农活她从来没有摸过,她单薄的身子,也没有四两力,大田地的活儿,确实不是她能干下来的。后来连队成立托儿所,于是这个不善于在大田地里干活的刘巧巧,成了托儿所的首任保育员。 刘巧巧之所以能当上保育员,除了她不善农活,更主要的原因是她会唱歌。托儿所的孩子年龄大小不一,相差好几岁,但听了她的歌都会安静下来,很多孩子学会了就回家哼哼,歌词比大人记得还清楚。 刘巧巧嘴巧,会唱很多的戏词,但是晒秋她却从不动手。当别人家满院子晒干菜时,她家也就是那打铁的男人随意晾晒一点儿。尽管晾晒储存的冬菜少,但却挡不住她那张贪吃的嘴,用连队女人的话说“那可真馋”:谁家有点好吃的,如果让她鼻子嗅到了,一定要去讨着吃。当然她也不是白吃的,吃完后免不得会用她那灵巧的小嘴赞美一番。连队有的女人看不惯她这种做派,每逢她向别人家讨要时都会撇嘴,但刘巧巧毫不在意。连队职工来托儿所接送孩子时,她不时地会冒出一句:大姐,明天来送孩子时,别忘了把你家的菜给我带上一点儿,吃了你家的菜就像上了瘾,总是心里有个念想,半夜睡不着呢。碰上脾气好的,第二天准会给她带上一碗或一缸子,碰上不爱接她话茬的,或故意想为难的,装作没有听见,但过后她再催促时又感到不好意思,还是会给她带上。 连队那时虽然条件有所改善,从地窝子搬到土坯房,但盖房子的材料都是就地取材,房梁和檩条都是砍伐邓家沟边的老胡杨树,铺的是红柳条、铃铛刺、麦草、玉米秆、高粱秆之类的东西,最后在上面用铁锹堆起厚厚的土。这种房子看似简陋,但保温保暖效果还不错,托儿所就是这样两间土房子。 那年开春晚,往年三月底,职工都下地忙活了。可那年清明过后还下了一场大雪,随后气温骤升,房前屋后田野上的雪眨眼之间都融化了;而此时开春,西戈壁农场的水库出现了险情,连队的职工有的上水库大堤日夜守护,有的在大渠破冰,以备泄洪。那天中午,刘巧巧照顾孩子吃完午饭,正想小憩,突然发现屋顶在漏水并伴着沙土哗哗而下。原来往年屋顶的积雪是慢慢融化的,时间长达半月,而今年只是两三天工夫就把屋顶的雪全融化掉了。那些雪水由于无法及时排泄,便渗透到屋顶的泥土里。胡杨木的房梁无法承载屋顶泥土的厚重,眼看着就会塌陷,刘巧巧发现情况不妙,连忙把睡在土炕上的、摇篮里的孩子喊起来往门外抱。就在她将屋里的最后两个孩子推出门外时,屋顶塌陷了,厚厚的泥土把她砸在屋里。 待连队的人们得知消息赶到时,只见被刘巧巧救出的几十个孩子抱头痛哭,他们的刘妈妈不见了。 送刘巧巧下葬的那天,那些被救的孩子的家长,带着孩子齐刷刷地跪在刘巧巧的棺木前。那些跪着的女人们,都为刘巧巧精心准备了一缸或一碗她们拿手的菜。她们说“小白菜”爱吃她们做的菜,今生今世她们都会供奉她,让她吃个够。(有删改)9.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晒秋”在西戈壁有着非凡的意义,那是西戈壁人改善贫乏物质生活的一种手段,也是对抗恶劣环境的一种方式。B.因为刘巧巧干不了大田地的活儿,也因为孩子们喜欢她唱歌,所以连队让她当了保育员,展现了西戈壁人的善良。C.西戈壁人用老胡杨树、红柳条、铃铛刺等材料盖房子,既体现了就地取材的智慧,又交代了下文托儿所坍塌的一方面原因。D.连队的女人开始以“小白菜”称呼刘巧巧,带有戏谑之意;在刘巧巧棺木前称呼她 “小白菜”,则带有深深的敬意与爱意。9. B【不是因为孩子们喜欢她唱歌而做了保育员,而是因为她会唱歌。】10.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正确的一项是A.文章第二段运用比喻和拟人修辞,写出西戈壁秋天早晚温差大的特点,交代了立秋之后晾晒干菜的原因。B.文章在写刘巧巧这个人物时,运用了欲扬先抑的手法,前后形成反差,使刘巧巧这个人物形象更加立体生动。C.文章句式长短错落,富于变化;语言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平实质朴又生动自然,彰显了散文的语言之美。D.文章用大量的笔墨,对刘巧巧做了细致深入的描写,勾画出她的精神气质,进而展现西戈壁人的精神面貌。10. B【A项,用比喻和拟人修辞写出了秋天阳光的特点,而非早晚温差大的特点;C项,语言并没有“鲜明的地域特色”;D项,文章并未对刘巧巧做深入细致地描写。】11.有人说,干菜经雪水浸泡“都会显露出冬季难见的青翠”,这简直就是刘巧巧人生的写照。你同意这种说法吗?请结合文本加以分析。(4分)11.同意。①刘巧巧如同干菜一样干瘪瘦小、平凡不起眼;②“经雪水浸泡”,对刘巧巧而言,就是遭遇幼儿园屋顶塌陷的灾难;“难见的青翠”,是刘巧巧面对危难,舍身救孩子而彰显出来的高贵品质。因此这句话简直就是刘巧巧的写真。(评分标准:分析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回答“不同意”,言之有理,亦可酌情给分)12.郁达夫认为散文是“一粒沙里见世界,半瓣花上说人情”,请谈谈本文是如何体现郁达夫这一观点的。(6分)12.①本文运用了以小见大的写作手法,记叙的是小人物、小事情,表现的却是大主题、大情怀,这正是“一粒沙里见世界,半瓣花上说人情”的体现。②文章通过塑造刘巧巧这样的小人物,一方面表现西戈壁人的善良,一方面以她的牺牲表现西戈壁人为边疆建设而无私奉献的精神品质。③文章以“晒秋”这样的生活小事来展现当年支援边疆建设的西戈壁人们的勤劳以及他们对恶劣环境的抗争。(评分标准: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其他答案,言之有理,可酌情给分)
相关学案
这是一份第二板块 小说阅读 第一讲 解析思想内容理解、艺术特色鉴赏选择题 2022届高三语文二轮复习专题学案(原卷版+解析版),文件包含第二板块小说阅读第一讲解析思想内容理解艺术特色鉴赏选择题解析版docx、第二板块小说阅读第一讲解析思想内容理解艺术特色鉴赏选择题原卷版docx等2份学案配套教学资源,其中学案共9页, 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第三板块+散文阅读+第五讲+理解重要句子的含意-2022届高三语文二轮复习专题学案(原卷版+解析版),文件包含第三板块散文阅读第五讲理解重要句子的含意原卷版doc、第三板块散文阅读第五讲理解重要句子的含意解析版doc等2份学案配套教学资源,其中学案共8页, 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第三板块+散文阅读+第九讲+散文阅读探究题-2022届高三语文二轮复习专题学案(原卷版+解析版),文件包含第三板块散文阅读第九讲散文阅读探究题解析版doc、第三板块散文阅读第九讲散文阅读探究题原卷版doc等2份学案配套教学资源,其中学案共9页, 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