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属成套资源:2022届高三语文一轮复习 讲练学案(原卷版+解析版)
- 第一板块 非连续性文本专题 第五讲 重要概念含义的筛选整合 讲练学案-2022届高三语文一轮复习(原卷版+解析版) 学案 1 次下载
- 第一板块 非连续性文本专题 第四讲 观点推断题 讲练学案-2022届高三语文一轮复习(原卷版+解析版) 学案 2 次下载
- 第一板块 非连续性文本专题 第六讲 行文思路分析题 讲练学案-2022届高三语文一轮复习(原卷版+解析版) 学案 1 次下载
- 第一板块 非连续性文本专题 第二讲 筛选并整合信息 讲练学案-2022届高三语文一轮复习(原卷版+解析版) 学案 2 次下载
- 第五板块 语言文字运用专题 第一讲 辨析同义实词 讲练学案-2022届高三语文一轮复习(原卷版+解析版) 学案 1 次下载
第一板块 非连续性文本专题 第三讲 论证分析题 讲练学案-2022届高三语文一轮复习(原卷版+解析版)
展开
这是一份第一板块 非连续性文本专题 第三讲 论证分析题 讲练学案-2022届高三语文一轮复习(原卷版+解析版),文件包含第三讲论证分析题原卷版doc、第三讲论证分析题解析版doc等2份学案配套教学资源,其中学案共16页, 欢迎下载使用。
高2022届高考语文第一轮复习讲练学案之非连续性文本专题第三讲 论证分析题【知识精讲】一、考情分析论证分析题作为近年全国卷热点题型,直接体现论述类文本中的论点、论据、论证三要素,考查考生对文本三要素的把握能力和对文本说理逻辑的把握能力。通过对该题型选项的深入解读,弄清命题角度,厘清论证关系,再按照“审选项,抓关键——找原文,定题源——细读文,寻规律——抓依据,辨正误”的解题流程全面突破。二、考查方向1.分析论证前提或旨归。“前提”就是指如果这个条件存在,那么论点就成立;如果这个条件不存在,那么论点将不成立。“旨归”就是主旨,论证的目的。论证前提或旨归就是作者提出论点的前提条件是什么,写这篇论述文章的目的是什么。2.概括论证内容。论证内容就是文本的文意,概括论证内容就是选项涉及某个段落或整篇文本内容时,考生要会概括,这一角度考查的是考生的概括能力。3.把握论证方法。论证方法就是命题者在命置选项时从举例论证、道理论证、对比论证、比喻论证、归纳论证、演绎论证、类比论证、因果论证等论证方法命题,并且以上有关论证方法的关键词会在选项中出现。4.梳理论证结构。论证立场是指作者认识和处理文本中所论述的问题时所处的地位和所抱的态度,也就是站在谁的位置上论述的问题并持有的观点,是站在个人、社会角度,还是站在国家、民族角度;是站在过去的角度、现在的角度,还是未来的角度。5.揣摩论证立场。论证的逻辑层次,涉及论述类文本的论证思路,作者在论述问题的过程中讲究句与句之间的关系,如并列、因果、假设、条件、递进、转折、目的等;也讲究段落层次之间的相承(承接、递进)、相并(并列、对照)、相属(总分、分总、总分总)等关系,句与句之间的关系、层与层之间的关系就构成了文本的论证逻辑层次(论证结构)。6.区分论据作用。论据分为事实论据和理论论据。在具体运用论据的过程中,因为论证层次的不同,具体论据的作用也不同,这就是命题者重点关注的。一些考生只知道论据是为论点服务的,但不会根据具体的论证层次来具体区分不同论据的作用。三、知识储备1.论证关系(1)句与句之间的关系:①因果关系,代表关键词:因为、所以、因此等。②前提、条件关系,代表关键词:只要、就可以、才能等。③并列关系,代表关键词:同时、又……又……等。④选择关系,代表关键词:还是、不是……就是……、宁可……也不……等。⑤递进关系,代表关键词:不仅……而且、不但……还……等。⑥转折关系,代表关键词:但是、可是、却、然而、虽然……但是……等。⑦假设关系,代表关键词:如果、假如、要是、如果……那么……等。(2)段落层次之间的关系:①相承关系,包括承接关系,递进关系。由观点到分析是相承或层层递进的,也有可能段落之间是相承或层层递进的。②相并关系,包括并列关系,对照关系。文章段落之间是平行的,它们之间或并列或对照。③相属关系,总分关系。先总说再分说,或者相反。2.论证方法(1)举例论证:列举确凿、充分、典型的事例来证明论点,起到以理服人的作用。(2)道理论证:运用经典著作中的精辟见解、古今中外名人名言及被人们公认的科学原理等,通过讲道理的方式来论证论点。(3)对比论证:把正反两方面的论点或论据加以对比,达到否定错误论点、树立正确论点的目的。(4)比喻论证:用人们熟知的事物作比喻来论证论点,化抽象为具体,化陌生为熟识,化深奥为浅显。(5)因果论证:通过分析事理,揭示此事物与彼事物之间的因果关系来证明论点。因果论证可以用因证果,可以以果证因,还可以因果互证。(6)类比论证:把已知事物与跟它有某种相同特点的事物进行比较类推,从而证明论点。(7)引用论证:引用名家名言等作为论据,引经据典地分析问题,说明道理。3.分析观点与材料的关系分析观点与材料的关系,就是分析论据和论点之间的论证关系。论点,是作者对所论述的问题提出的见解、主张;论据是用来证明论点的材料。信息性材料中常从“(不)可以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观点的一项”的角度设题,选项内容均为文外信息,是植根于文章本身,因文设题。这不仅要求考生要读懂文本中材料的观点,还要辨明选项内容作为论据能否证明文本材料的观点,考查更加灵活,更侧重知识的运用。“三步骤”分析观点与材料的关系:第一步,把握观点。根据题干指向的文本材料,通读原文本材料,准确把握原文本材料的观点。第二步,理解内涵。抓住每个选项内容的关键信息点,进行分析,准确理解其内涵。第三步,作出判断。辨析选项内容和文本观点之间是否能形成论据和论点的论证关系,作出判断。 【对点精练】一、【广东省2021届新高考压轴模拟】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材料一:近年来,研究性学习和旅行体验相结合的研学旅行成为一种趋势。每到暑期,中国各大高校、博物馆、科技馆里,随处可见浩浩荡荡的“研学大军”。那些加入传统文化元素的研学游,更成为当下的热门之选,受到许多家长和孩子的青睐。“研学游”变成“研学热”,其背后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国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又有家长望子成龙的心理,同时也与学校对素质教育的重视、学生对摄取知识的渴望有关。从活动的导向来看,研学游是值得鼓励的。它以天地为课堂,以社会为学校,以历史文化和自然风光为老师,通过调动眼耳口鼻多种感官,让学生们走出闭门读书的窠臼,使“行万里路”与“读万卷书”得以完美结合,在研学中开拓眼界、增广见闻,更好地感知这个世界的过去与未来、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但是,也有一些旅游公司和培训机构“唯利是图”,让很多研学旅行变了味道,出现重游轻学、只游不学、游而乱学的现象。研学指的是探究性和研究性学习,可见学习是研学的根本,而“游”只是一种形式,是寓教于乐的载体。这提醒我们,在研学游推进的过程中一定要避免本末倒置,不可让研学流于形式,更不可让它误入歧途。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其精髓绝非道听途说就能轻易领悟。与之相应,学生在研学过程中需要专业的讲解和引导,如果打着研学旗号,给予的却是“半吊子”的讲解,灌输的是些错误的知识,那这样的研学之旅不仅毫无意义,还会起到反作用。想要让研学游保持旺盛的生命力,走近更多人的身边,不仅需要丰富它的形式,更要充实它的内容。惟其如此,才能激活人们内心的向往,吸引更多人参与。针对部分机构和个人相关知识匮乏这一问题,作为活动基地的博物馆、美术馆等场所可组织开展专门的培训,先让研学的组织者和讲解员知其然且知其所以然,从而避免知识、信息的传递陷入错误的恶性循环。当然,场馆本身亦可通过免费的馆内展陈、团队讲解、智能导览,拓宽学生获取知识的渠道,并通过预订活动档期、追责非法研学,疏堵结合,给参观学习的学生更好的研学体验。(摘编自潘玉毅《让研学游更好地贴合传统文化》)材料二:每年暑假,中国研学游都会迎来旺季。背上行囊,结伴去看看,已经成为许多孩子的假期标配,而各类博物馆、科技馆、美术馆是非常受欢迎的目的地。不过,最近上海一家博物馆的声明引发了关注。声明表示,大量企业在馆内办有偿研学游等活动,许多活动团体在馆期间不遵守博物馆参观规范和公共场所文明规范,极大影响了展厅秩序和文物安全。博物馆是公益性文化场馆,肩负教育科普的职能。近年来,从更加智慧、精美的策展,到办起科普讲座、提升互动体验,博物馆不断升级的服务举措,都旨在让历史文化触手可及,走向更广阔的人群。走进博物馆享受这些免费服务无可非议,但一些机构却将其包装成研学游的噱头,在各平台上进行有偿销售,甚至冒用博物馆的名义误导参与者,客观上挤占了有限的公共资源。更让人担忧的是,一些研学游传递的知识不严谨、不准确、不科学。以博物馆为例,每个展陈侧重不同主题,每件文物都是沉淀的知识。可有的研学游设计随心所欲,讲解同样毫无章法,有时还会因为自身储备不足,或者追求好玩有趣,出现误解乃至曲解知识的情况。家长花费高价,孩子求知若渴,换来的却是错误的知识。如此研学游不仅误人子弟,还造成公共文化资源的浪费。实践是最好的老师,到大千世界、草木深处研学游,探访印于书本、讲于课堂之外的鲜活故事,能大大丰富学生们的生活经验。近年来,正因叠加了研究性学习和实践性体验,研学游日渐升温,市场蛋糕越做越大,衍生出户外跋涉、乡村农耕、传统文化等多样的主题与形式。然而,火热背后,问题也不少:组织者、承办方五花八门,一些机构并不具备资质;原来的旅游项目改头换面成为研学游项目,价格却翻了数倍;游中研学变成多游少学、只游不学、走马观花的“打卡”式参观……无论是哪一种,都背离了初衷,让研学游变得低效甚至无效。其实,研学游的关键,在于平衡游和学。随着各地研学游基地、公共场馆设施与服务的不断升级完善,家门口的红色景点、非遗工坊,不远处的田间地头、绿水青山都是很有价值的“第二课堂”,能够让孩子获益匪浅。只有规范使用、好好利用,研学游才能变成“研学优”。(摘编自管璇悦《研学游,更要“研学优”》)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 近年来,将研究性学习和旅行相结合的研学旅行受到追捧,而加入了传统文化元素的研学游更是备受一些中国家庭的青睐。B. 研学游可以让学生走向更广阔的天地,开拓眼界,增广见闻,对世界的过去与未来、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有更多的感知。C. 只有充实研学游的内容,丰富它的形式,才能让研学游保持旺盛的生命力,才能让人真心向往,让更多人参与研学游。D. 作为公益性文化场馆的博物馆不断升级服务举措,是为了让更多人深刻地理解历史文化,更好地发挥其教育科普的作用。1. D【“让更多人深刻地理解历史文化”夸大其词。材料二第二段说“都旨在让历史文化触手可及”,意思是让人们近距离接触历史文化,不能转述为“深刻理解历史文化”。】2. 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 研学游成为潮流有着多方面的原因,其中最重要的是国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如果没有这个物质基础,研学游就难以实现。B. 如果忘记了研学的根本在于学习,只打着研学的旗号变相出游,还灌输错误的知识,那就是本末倒置甚至是误人歧途。C. 博物馆、科技馆和美术馆等场所备受研学游团体欢迎,但不遵守博物馆参观规范和公共场所文明规范的行为也时有发生。D. 对随心所欲设计研学游活动、毫无章法讲解历史文化知识等浪费公共文化资源的研学游组织机构,必须进行监督管理。2. A【“其中最重要的是国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于文无据。材料一第二段列举的多个原因是并列关系,从中推不出国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最为重要的结论。】★3. 下列各项中,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3分)A. 春节、端午节、中秋节等独一无二的传统节庆,为“非遗+旅游”奠定了融合的基础。B. 研学游要规范发展,需要优质内容的开发、社会资源的支持,更需要专业人士的把关。C. 引导社会力量参与保护长城,培育壮大民间保护力量,鼓励成立长城学会等民间组织。D. 文化体验游与科技创新的融合,为海内外游客营造出身临其境和心临其境的完美体验。3. B【材料二摆出研学游中存在的种种问题,给出对策,认为应平衡游和学的关系等。A.是说传统节日对“非遗+旅游”的作用,不能支撑材料二的观点。B.是针对研学游中存在的问题提出的对策,可以支撑材料二的观点。C.是说保护长城的一种策略,不能支撑材料二的观点。D.是说文化体验游与科技创新相融合的作用,不能支撑材料二的观点。】★4. 材料二使用了哪些论证手法?请简要说明。(4分)4. ①举例论证。如一些机构将博物馆举行的科普讲座等免费服务包装成研学游的噱头,在各平台上进行有偿销售,欺骗家长和学生。②道理论证。如对研学游关键在于平衡游和学、 让研学游变成“研学优”的分析论证。 5. 关于研学游,请分析材料一和材料二的论述侧重点有何不同?(6分)5. ①材料一分析论证了研学游“大热”的原因、研学游的活动导向、存在的部分问题及应对办法,让研学游更好地贴合传统文化。②材料二摆出研学游中存在的种种问题,给出对策,认为应平衡游和学的关系,才能变“研学游”为“研学优”。二、【湖南省长沙市长郡中学2021届高考保温卷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10题。材料一:自三星堆六个新发现的“祭祀坑”破土发掘以来,世人对三星堆文明的各种猜测和解释让人眼花缭乱。人们之所以对三星堆感到神秘,正因为我们过去太习惯于用传统的眼光和思维方式去观察它,用我们已知的“知识图谱”去对照这个未知的世界。比如说,凡高度发达的文明就应当有文字,殷商有甲骨文、金文这样的文字,三星堆为何没有?如果没有发现文字,那特色鲜明的三星堆文明还属于中华文明体系吗?因此,用什么样的眼光去看待已经出土和即将出土的各种考古遗物和遗迹现象,在当前至关重要。研究三星堆的古发掘,有三个重要的维度。第一个重要维度,从古蜀文明的发展脉络看,三星堆并非无源之水、无根之木。从考古发现而论,在成都平原的宝墩文化,长江上中游地区的史前新石器时代文化当中,都可以找到和三星堆早期文化相似的因素,它们有可能是三星堆文化的源头之一。而在文献典籍当中,同样可以看到两个和三星堆文明关系密切的古代书写系统。一个是中原文化系统,西周时就有“蜀”的记载,《尚书·牧誓》记载周武王伐纣,“西土八国”之中就有蜀人参战。另一个是巴蜀文化系统,《蜀王本纪》记载古蜀时期先后经历了蚕丛、柏灌、鱼凫、杜宇、开明各世代。蜀各世数王虽然远离中原王朝,但也自成一系,若隐若现地始终保持着与中原王朝之间的联系,既非天外来客,也非域外异族。第二个重要维度,是三星堆文明和中原殷周文明之间的关系,这也是目前关注度极高的问题之一。三星堆“祭祀坑”中先后发现的高大的青铜神像,造型奇特的青铜面具和头像,黄金制作的金面罩、金杖等器物,让人感到震撼和费解,用人们过去对殷周青铜文化的“常识”无法加以解释。事实上,这正是古蜀人独具匠心的创造。他们基于中华文明的母体,采用浪漫的艺术形式,表达“神人之间”的沟通,为中国青铜时代增添了丰富的内容。三星堆所接受的文化因素可能是多方面的,其中最多的是来自中原地区,有些则可能通过长江中下游地区、川西北地区、云南和两广等地区传入四川盆地。其中三星堆青铜器的造型、纹饰,尤其是龙、虎、鸟、大眼兽面等神秘动物图像,和我国南方青铜器系统(如湖南)也有密切的关系。第三个维度,是世界古代文明视野下的三星堆。三星堆究竟是不是外来文明?这也是当前最吸引眼球的议题之一。如果把三星堆文明整体性地认定为外来文明的产物,是缺乏科学根据的。除了以上已经论述的三星堆与中原殷商文明的密切关系等考古事实之外,还需指出的是,不同文明之间,在大体相同的文化水准、生态环境以及社会发展程度等条件之下,各自独立地产生出某些相似的文化现象并不足为奇。例如,对神秘的大眼睛、神树、太阳神等的崇拜现象,在世界各古代文明中都有存在,不能将三星堆出现的这类考古现象都归结于外来文明。如果从中外文化交流的宏大视野上看,三星堆所处的中国青铜时代与域外文明产生交流已具备充分条件。汉武帝时派遣张骞“凿空”西域,开拓出丝绸之路,其动因之一就是因为在中亚、南亚发现了从蜀地输出的蜀布、枸酱、邛竹杖等特产,方知其间必有民间的商贸通道可资利用。事实上,早在年代更为久远的史前时代,已有若干物证表明中西文化之间有了不同程度的接触、交流。此次三星堆四号坑灰烬层中采用酶联免疫技术检测出蚕丝蛋白,很可能也是丝绸的残痕。这也证明早在三星堆时代,蜀地已能生产并利用丝绸作为高级贵重物品。秦汉以后,丝绸成为国家对外贸易交流的主要产品,古蜀早在青铜时代便已经奠定了这个基础。所以,若说在三星堆文明中包含有某些来自更为遥远的域外文明影响和交流、互动的因素,客观上不能排除这种可能。(霍巍《三星堆神秘面纱的三个观察维度》)材料二:近些年来,中华文明探源工程及其取得的成果是中国考古学实现其肩负重大使命的典型例证。浙江良渚、山西陶寺、陕西石峁、河南二里头等一系列都邑性遗址的发掘和多学科综合研究,把中华文明形成的时间由距今4000年左右的夏王朝提早到距今5000多年,向前延伸了一千多年。“中华文明五千年”从传说被论证为可信的历史,中华文明探源工程追溯出中华文明起源与发展的过程,为增强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提供了历史滋养和学理支撑。中华文明探源工程摆脱了判断进入文明社会的“三要素”即文字、青铜器和城市的束缚,以社会严重阶层分化、出现凌驾于社会之上的王权和国家作为判断进入文明社会的根本标志,列举了辨识的王权和国家的物化标志,即都城或其他大型公共设施的兴建、高等级的建筑、随葬品丰富且有彰显墓主人尊贵身份的器具等。正是按照这一标准,中华文明探源工程论证了中华文明具有五千多年悠久历史。文明“三要素”并不是世界上所有文明不可或缺的要素,如中美洲的玛雅文明就没有制造和使用金属器,没有出现冶金术。因此,我们提出的判断进入文明社会的新标准也符合世界其他一些原生文明,具有普遍意义,是中国考古学对世界文明研究作出的理论贡献。(节选自王巍《关于中国考古学发展的回顾与思考》)6.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A.如果用传统的眼光和思维方式去观察考古发掘,用已知的“知识图谱”去对照未知的世界,就不会有新的发现。B.从考古发现和文献典籍记载两个角度分析,都可以找到中原文明与三星堆文化的联系,明确三星堆文化的源头。C.古蜀人独具匠心的创造、浪漫夸张的艺术想象,为中国青铜时代增添了丰富的内容,为中华文明作出了独特贡献。D.在汉武帝派张骞“凿空”西域,开拓出丝绸之路后,中亚、南亚发现了从蜀地输出的蜀布、枸酱、邛竹杖等特产。6.C【A项,表述绝对;B项,“明确三星堆文化的源头”,分析错误,考古发掘只是找到了“和三星堆早期文化相似的因素”,“三星堆文化的源头”并未确定。D项,颠倒了先后顺序。】7.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蜀王本纪》中有关于各世数王的记载,可以证明李白的《蜀道难》中关于蜀国开国的诗句有着现实的依据。B.世界各古代文明中都有对神秘的大眼睛、神树、太阳神的崇拜现象,反映了三星堆文化与世界文明之间的实际联系。C.现代科学技术在考古中具有重要作用,如果没有酶联免疫技术,三星堆四号坑灰烬层中可能不会检测出蚕丝蛋白。D.文字、青铜器和城市“三要素”,不具有普遍的适用性,以之作为判断是否进入文明社会标准很可能忽略一些文明。7.B【“三星堆文化与世界文明之间的现实联系”缺乏依据。】★8.下列说法中,不能用来支撑材料一中第二个维度的观点的一项是(3分)A.三星堆青铜神树上的鸟和缠绕于树干上的龙纹,都是中国传统文化神话体系中常见的母题。B.在三星堆三号“祭祀坑”中发现了类似殷商以青铜鼎、簋等容器相配合来表达社会等级、身份的“礼器”。C.三星堆“祭祀坑”出土的用于祭祀的玉璋、玉璧、玉琮,与殷墟出土的玉器在造型和功能上十分接近。D.在丝绸之路沿线的中国西北地区,曾经出土过与三星堆出土的金杖类似的“权杖”。8. D【D项是用来支撑第三个维度的。】★9.材料一是怎样体现论证的严密性的?结合文本,从论据使用和语言表达角度加以分析。(4分)9.①观点有据,每个观点都有实证材料支撑。如论证第一个维度时,运用《尚书》和《蜀王本纪》的记载来证明三星堆文明的源头和发展脉络。②语言客观。对于未确定的结论,用“可能”表示只是推测;加入修饰限定成分,使表述内容更符合事实。如“若隐若现地始终保持着”,“客观上不能排除”等,这些词句使表达客观严密。(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10.要想获得更多的考古发现,考古工作者应具备怎样的态度与精神?请结合文本加以分析。(6分)10.①善于打破思维定势。不拘泥于传统的眼光和思维方式,探寻新的解读角度。②勇于创新。创新性提出判断进入文明社会的新标准,对世界文明研究做出理论贡献。③使命担当。中国考古工作者肩负重大使命,进行中华文明探源,增强民族自信。④态度严谨。尊重考古发现事实,参考文献典籍,解读三星堆文明。(每点2分,答出3点即可,意思对即可)三、【重庆市2021届高三三诊】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1~15题。材料一三星堆文化与二里头文化之间存在着较为密切的文化联系,近年已经得到不少学者的注意。他们列举了两地出土的陶盉、高柄豆、玉璋、玉戈、玉圭等器物在型制上有很多相似之处,因而认为这两种文化之间“应存在着某种内在联系”,使古籍传说中的夏与蜀有历史关系的记载在某种程度上得到印证。两地铜牌饰的发现,又为研究这两个重要考古文化和两大民族集团之间的关系,提供了具体的佐证。目前所知,这种长十多厘米盾牌状的铜牌饰,只出现在二里头遗址和三星堆遗址两处。它们分别处于各自文化的中心区之内,因此两者的关系就具有了更加特殊的意义,表明两地文化之间存在着直接的内在的联系。不管是“因国破人亡时的四散逃窜的传播”,还是“因夏国力强盛,文化影响力四射的传播”,二里头文化的这种特有器物确实传到了大西南四川盆地腹心地带的三星堆文化中心遗址之中。二里头和三星堆出土的铜牌饰,都没有生产和生活方面具体功能,显然不是实用器。它是一种精致珍贵的兽面神像,是神圣的信仰、礼仪或宗教专用物品。它运用了代表当时最高工艺水平的青铜器铸造和绿松石镶嵌技术,以刚刚成熟的威严的兽面纹(婆餮纹)作为主题图案,被绑扎悬挂在胸前衣襟处的显要住置上,它可能是一种神灵的标志,一个崇拜的对象,它被作为护身的宝物,放置在人体胸前最显著的位置上,用以表述某种特殊的信仰和崇拜观念。铜牌饰的这种性质和作用, 到三星堆文化阶段也是同样存在的 把这种代表某人群特有观念的器物流传过来,说明两者之间确实存在着特殊的内在文化联系。从三星堆铜牌饰器形趋向图案化、简略化的情况看,这种观念后来又逐渐趋干淡化,最终彻底消失了。三星堆钢牌饰出现的时代,大约在二里头文化晚期到二里岗下层文化阶段,即相当于夏代晚期到商代前期。由于这是一种存在时间短、文化特色强的标型器物,使用时间不会晚于商代前期,因此它又成为三星堆文化出现有铜器的重要标志,从而把巴蜀地区青铜器的起源时间追溯到了夏末商初。与铜牌饰共出的玉石器,也均具有较早的时代特征,表明三星堆青铜文化是夏商之际在夏文化的强烈影响下产生和发展起来。(摘编自赵殿增《三星堆与二里头铜牌饰研究》)材料二记者:从二里头到三星堆,我们能否印证一些中华文明的发展特点?王巍:当然,中华文明的发展特征是多元一体、兼容并蓄、绵延不断。距今约50000年这个时期,包括成都平原地区在内,各地都有迈向文明的进程。到了夏商时期,这种文明的交流互鉴以中原地区为中心的格局开始形成。一个重要的表现是青铜器及其制作技术向周围的传播;另一个便是玉石礼仪用具所代表的礼仪制度向周围的传播。随着中原王朝势力力量的增强,其对周围广大地区的影响成为交流的主要形式。当然,交流是相互的,我们可以看到甲骨文当中,有“商王伐蜀”的记载,跟蜀有相当密切的关系。雷雨:三星堆这次的考古新发现,是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格局的重要见征。1986年三星堆1号、2号“祭祀坑”发现之前,三星堆文化的陶器极具地域特点,但大量青铜器、玉右器出土后我们看到来自周边的各种文化因素,有长江中游的、长江下游的、甘青地区的,占比最大的仍然是中原地区夏商文化,即便三星堆最具特色的神像和面具仍然可以在长江、黄河流城古文化中找到溯源。目前我们还没有找到与埃及文明、西亚及南亚文明有什么联系,三星堆文化在青铜人像、面具、神树等器类的独特性正是中华文化丰富性、多祥性以及兼收并蓄、海纳百川特质的最好表达。赵海涛:至少从3600多年前,黄河流域的中原文明与长江流域的古蜀文明交流、互动,直到秦汉时期巴蜀地区归入中央王朝的统治范围。三星堆遗址的发现说明,至少从二里头时期开始,中原地区和成都平原地区就有着比较多的交流,这种交流改变了成都平原地区自新石器时代以来文化发展的模式和内涵,开启了成都平原地区随着中原地区文化发展进程而变迁的新阶段。雷雨:在今年新发现的文物中,一件“青铜顶尊人坐像”是比较典型的,尊是中原的典型礼器,古蜀人把它加以改制,目前看到尊的附件至少有两条龙形饰,这是前所未见的,最特别的是在尊底部有一个跪坐人像,这件器物我觉得是最具有典型代表意义的,把古蜀文化与中原文化完美地结合在一起,证明都是龙的传人。(摘编自新华网记者《从二里头到三星堆——探秘多元一体的中华文明起源》)1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三星堆文化与二里头文化存在密切联系的观点,不仅有文献资料的依据,更有铜牌饰等考古发现的佐证,因此得到不少学者认同。B.二里头和三星堆遗址出土的铜牌饰大小、形状基本相同,作用也相同,它们不是实用器具而是人们绑扎悬挂在胸前的护身宝物。C.文化的交流互鉴并不对等,从里头到三星堆,不管是青铜器还是玉石礼仪用具,都体现田以中原地区,为中心向周围传播的特点。D.三星堆文化的陶器、青铜人像、面具、神树等器类极具地域特点甚至县有域外色彩,最新发现的“青铜顶每人坐像” 就是典型代表。11. D【“青铜顶尊人坐像”是把古蜀文化与中原文化完美结合的典型代表,不是地域特色甚至异域既彩的典型代表。】12.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中原地区文化对古蜀文化的影响,有人认为是夏朝国力强盛、文化影响力四射的结果,也有人认为是国破家亡时四散逃窜的结果。B.三星堆铜牌饰从二里头文化流传过来,但器形变得图案化、简略化,表明它所代表的特有的信仰和崇拜观念不如二里头文化浓厚。C.三星堆铜牌饰运用的青铜器铸造和绿松石镶嵌技术,代表了夏商时期最高工艺水平,这是中原和成都平原地区文化交流的生动体现。D.考古学家们普遍认为三星堆文化深受中原地区文化乃至长江中下游文化等影响,否定它与埃及文明、西亚及南亚文明之间具有联系。12. D【原文并未否定它与埃及文明、西亚及南亚文明具有联系,只是说没有找到它们的联系。】★13.下列说法中,不能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3分)A.三星堆博物馆中,矗立着一件青铜爬龙柱形器,柱顶有一龙,龙头、龙身、龙角、龙须、龙爪等一应俱全,各部分造型十分生动。B.三星堆的巨大青铜树,成了远古神话最直观的“实物样本”,诊释了干载传唱的关于“扶桑树”“十日”和“太阳鸟”的美丽传说。C.北纬30度、铸铜术、制作金箱术、神秘的贝壳、夸张的造型艺术,让众多考古爱好者满怀信心来一探究,却带者更大的谜团离去。D.考古工作者使用碳14年代检测方法进行了分析,初步判定:三星堆4号坑年代距今约3200年至3000年,年代区间属于商代晚期。13. C【C项渲染使秘色彩,将三星堆文化的源头指向外来文明甚至外星文明,而不是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一份了。★14.材料一中说“两地铜牌饰的发现,又为研究这两个重要考古文化和两大民族集团之间的关系,提供了具体的佐证”,作者是从哪些方面论证这一观点的?请简要概括。(4分)14.①铜牌饰发现地方的唯一性;②铜牌饰的性质和作用的相同性;⑧铜牌饰出现 的时间的先后性。(1点2分,2点3分,3点4分)15.请根据材料二中三位专家的回答,总结中华文明“多元一体”发展特征的具体内涵。(6分)15.①多地起源,并存发展;②丰富多样,交流互鉴;③以中原文化为主体,兼收并蓄,百川归海。(每点2分,共6分)
相关学案
这是一份第二板块 小说阅读专题 第三讲 赏析小说中的环境描写 讲练学案-2022届高三语文一轮复习(原卷版+解析版),文件包含第三讲赏析小说中的环境描写解析版doc、第三讲赏析小说中的环境描写原卷版doc等2份学案配套教学资源,其中学案共19页, 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第一板块 非连续性文本专题 第二讲 筛选并整合信息 讲练学案-2022届高三语文一轮复习(原卷版+解析版),文件包含第二讲筛选并整合信息原卷版doc、第二讲筛选并整合信息解析版doc等2份学案配套教学资源,其中学案共16页, 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第一板块 非连续性文本专题 第六讲 行文思路分析题 讲练学案-2022届高三语文一轮复习(原卷版+解析版),文件包含第六讲行文思路分析题解析版doc、第六讲行文思路分析题原卷版doc等2份学案配套教学资源,其中学案共20页, 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