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板块现代诗歌阅读第二讲综合选择题-2022届高三语文二轮复习专题学案(原卷版+解析版)
展开高2022届高考语文第二轮复习专题学案之
现代诗歌阅读专题
第二讲 综合选择题
【知识精讲】
初步鉴赏文学作品的内容、语言、表达技巧,是阅读文学作品的要求之一。现代诗歌的鉴赏,就选择题而言,主要考查的是对诗歌“相关内容的理解”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这就是考查考生诗歌阅读的综合能力。
本突破点就是指导考生掌握理解、分析、鉴赏现代诗歌的方法。
1.方法
反复斟酌,仔细比对;抓住疑点,各个击破。
(1)看技巧。诗歌重形象思维,讲含蓄。诗歌抒发感情时除少量直抒胸臆外,大多依靠某种表现手法来传情达意。选项涉及技巧时,一要判定技巧运用得准确与否,二要借助技巧,联系诗中关键语句,透过现象,把握诗歌感情、主旨和意图等。
(2)看匹配。现代诗歌十分讲究语言的锤炼,在判断品味语言的选项时,一要注意词语的搭配,二要关注词语的组合,三要判断句意的表述。只有符合诗意的选项,才是判断正确的。
(3)看题面。有些对思想内容等进行理解的考题,需要把原诗、注释及题干中提供的信息综合起来考虑,才能解答。
(4)看疑点。有些选项采用肯定或否定的矛盾方法来设置干扰项,判断时先找出矛盾处,合理假定疑点,再紧扣题目和题旨,把握诗歌的形象和意象特点,辨别真伪。
2.步骤
第一步:审。审读题干,明确答题指向;审读选项,了解相关内容。
第二步:找。根据选项内容,阅读诗歌,寻找对应语句。
第三步:比。把选项与诗句进行比对,判断两者的异同。
第四步:定。确定正确答案。
【对点精练】
一、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1~4题。
单 峰 驼
侯汝华①
单峰驼走过戈壁,
孤寐者②,请步③足迹而前来,
我有一阕过绿洲之奇丽,
为你远行者洗尘。
我的笛曲虽已残破,
犹能回奏悦耳之音,
有人嫌为陈腐的节调,
于你都如晨兴的新鲜。
阿芙蓉,山茶,为何而红?
野葡萄,玫瑰,为何而馥郁?
让这血艳的芬芳,
温慰你生命的颓败。
沉默吧,不要让声音
刺破你的华梦,
而恢复你冷硬之昔年,
使人感着如明月的悲惨。
莫谓旅路之辽长,
明天或有无边的雾和烟云,
请步单峰驼之后尘,
用希望矫健你的两腿。
(节选自《海上谣》,上海时代图书公司1936年版)
【注】①〔侯汝华(1910—1938)〕中国现代新诗史上突出的象征派诗人,著有诗集《海上谣》。 ②〔孤寐者〕孤独追梦的人。 ③〔步〕这里用作动词,“踩着、沿着”的意思。
1.下列对本诗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对应“赏析形象”“把握思想感情与观点态度”]诗歌以“单峰驼走过戈壁”起笔,再现单峰驼的雄姿,突出单峰驼的坚韧,以便在读者心中唤起对单峰驼的赞佩感。
B.[对应“理解重要词句”]第二节诗紧承第一节,诗人就自己的歌和“孤寐者”进行对话,愿望和热情溢于言表。
C.[对应“分析艺术手法”]“我的笛曲虽已残破……于你都如晨兴的新鲜。”这里“晨兴”与“新鲜”搭配,新颖别致,用来比喻“我的笛曲”给予“孤寐者”的心理感受,十分贴切生动。
D.[对应“把握思想感情与观点态度”]“请步单峰驼之后尘,用希望矫健你的两腿。”收笔不仅有力,而且紧紧照应诗的开头,昭示“孤寐者”要坚定地跟随单峰驼勇敢地走过戈壁,迎接绿洲的到来。
1.D【本题考查局部诗句的表达内容的领悟。“昭示‘孤寐者’要坚定地跟随单峰驼勇敢地走过戈壁,迎接绿洲的到来”错,应是进一步鼓舞“孤寐者”不要怕前面的艰难,要努力战胜困难,勇敢地奔向未来。可判断D项不正确。A.从单峰驼写起,突出其形象,引起人们赞叹。可判断A项正确。B.第二节承接第一节,诗人与“孤寐者”对话。可判断B项正确。C.“晨光”与“新鲜”搭配新颖,且能恰当地比喻“我的笛曲”给人的感受。可判断C项正确。】
2.下列对本诗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对应“分析艺术手法”“把握思想感情与观点态度”]“我有一阕过绿洲之奇丽”一句中,用绿洲反衬浑茫的戈壁,使绿洲显得更明丽悦目,从而在跋涉者眼前点亮希望的火花,令人振奋。
B.[对应“分析艺术手法”]在第二节中,“晨兴的新鲜”主要来源于视觉感受,而“笛曲”却是作用于听觉,诗人在这里巧妙地运用了对比手法。
C.[对应“分析艺术手法”]“而恢复你冷硬之昔年,使人感着如明月的悲惨”,明月在夜空是清冷孤寂的,用它来形容“昔年”非常具有表现力。
D.[对应“把握思想感情与观点态度”]本诗没有剑拔弩张的气势,没有标语口号的呐喊,画面生动而又蕴含哲理,诗味浓郁而又明朗清丽,是一支别具韵味的壮行之歌。
2.B【本题考查局部诗句艺术特色的鉴赏。“对比”不正确,而是一种特殊的修辞——通感。可判断B项不正确。A.“绿洲”与首句的“戈壁”构成反衬。可判断A项正确。C.用“明月”形容“昔年”,出人意外,感染力强。可判断C项正确。D.本诗是象征派代表作,诗中运用形象和意象表情达意,并不是喊口号之类直抒胸臆。可判断D项正确。】
3.[对应“分析艺术手法”]本诗的第四、五节,诗人都是在鼓励“孤寐者”,但鼓励的角度有所不同,请结合诗句简要说明。
3.①第四节是从以前的角度鼓励“孤寐者”不要退回到过去,应该诀别过去;②第五节是从未来的角度鼓励“孤寐者”不要怕前面的艰难,要不停地奋进。
【解析】本题考查对局部诗句的内容的探究。第四节,诗人鼓励“孤寐者”诀别过去,勇敢地怀着“华梦”前进,不要受什么声音的干扰与诱惑而倒退。第五节,诗人进一步鼓舞“孤寐者”战胜困难,勇奔未来。第四节说的是不要退回到过去,第五节说的是不要怕前面的艰难,两节诗从前后两方面向“孤寐者”叮嘱劝慰,目的都是鼓舞他不停地奋进。
4.[对应“赏析形象”“分析艺术手法”]在第三节诗里,诗人为什么要写阿芙蓉、山茶、野葡萄、玫瑰竞相开放的美丽景致?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4.①“孤寐者”在人生的旅途上曾经孤独地沉睡,在生命中颓败过;②如今他虽步单峰驼的足迹踏上征程,但远行跋涉又不免寂寞,有时甚至会遭受挫折,令人重生“颓败”之感;③诗人要着意提醒“孤寐者”——艰难的旅途中还有鲜花为你开放,心中应始终充满希望。
【解析】本题考查局部诗句艺术手法的分析。第三节,诗人描绘出一派鲜花馥郁的景致:阿芙蓉、山茶、野葡萄、玫瑰竞相开放,不论为何而开,意象都是美丽的,景致都是令人赏心悦目的。诗人在这里着意提醒“孤寐者”:艰难的旅途中还有鲜花为你开放!戈壁过去就是绿洲!
[诗意赏析]
诗题是“单峰驼”,但全诗描写单峰驼的诗句不过一两行,这是因为诗的立意在于借单峰驼的精神鼓舞“孤寐者”。这是一首为“孤寐者”吹奏的壮行之歌。
全诗五节。诗一开始,诗人便向“孤寐者”发出热情的呼唤。诗歌以“单峰驼走过戈壁”起笔,在读者眼前绘出形象的画面,再现单峰驼的雄姿,突出单峰驼的坚韧,以便在人们心中唤起对单峰驼的赞佩感。这样,下一句对“孤寐者”发出的呼唤才有了前提,才不显突然,才让人感到自然、合理、亲切。紧接着诗人告诉我们:步单峰驼的足迹前进,虽然有走在沙漠上的寂寞,但是诗人有一首“过绿洲之奇丽”的歌,可以和“远行者”相伴,为“远行者”洗尘。这里,在戈壁浑茫的背景下出现“绿洲”的意象,衬托之下使其显得更明丽悦目,从而在跋涉者眼前点亮希望的火花,令人感奋,令人鼓舞。
第二节诗紧承第一节,诗人就自己的歌和“孤寐者”进行对话,愿望和热情溢于言表。诗人说:“我的笛曲虽已残破”,而且“有人嫌为陈腐”,但是,它“犹能回奏悦耳之音”。“于你都如晨兴的新鲜”,“晨兴”与“新鲜”搭配,新颖别致,用来比喻“我的笛曲”给予“孤寐者”的心理感受,十分贴切生动;“晨兴的新鲜”主要来源于视觉感受,而“笛曲”却是作用于听觉,诗人在这里巧妙地使用了通感手法。
在第三节诗里,诗人描绘出一派鲜花馥郁的景致:阿芙蓉、山茶、野葡萄、玫瑰竞相开放,不论为何而开,意象都是美丽的,景致都是令人赏心悦目的。于是诗人祝愿说:“让这血艳的芬芳,温慰你生命的颓败。”过去,“孤寐者”在人生旅途上曾经孤独地沉睡,这自然是“生命的颓败”;如今,他虽然步单峰驼的足迹踏上征途,但远行跋涉又不免寂寞,有时甚至还会遭受挫折,令人重生“颓败”之感。因此,诗人在这里着意提醒“孤寐者”:艰难的旅途中还有鲜花为你开放!戈壁过去就是绿洲!
在第四节诗里,诗人鼓励“孤寐者”诀别过去,勇敢地怀着“华梦”前进,不要受什么声音的干扰与诱惑而倒退。“而恢复你冷硬之昔年,使人感着如明月的悲惨”,明月在夜空是清冷孤寂的,用它来形容“昔年”孤寐的情景是十分富有表现力的。
在末节诗里,诗人进一步鼓舞“孤寐者”战胜困难,勇奔未来。前一节说的是不要退回到过去,这一节说的是不要怕前面的艰难,两节诗从前后两方面向“孤寐者”叮嘱劝慰,目的都是鼓舞他不停地奋进。诗人最后说:“请步单峰驼之后尘,用希望矫健你的两腿。”收笔不仅有力,而且紧紧照应了诗的开头。
这是一首奋进者的进行曲;当然,也只有奋进者才会感到它的雄壮之美。没有剑拔弩张的气势,没有标语口号的呐喊,画面生动而又蕴含哲理,诗味浓郁而又明朗清丽,是一支别具风韵的壮行之歌。
二、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5~8题。
热 苞 谷
昌 耀
手持热苞谷的一对小男孩在街头追戏。
手持的热苞谷如同奥林匹亚圣火接力的火炬。
一切在加快成熟。
请看街头一对追戏的小男孩
他们手持鲜嫩的热苞谷大步跃过一片一片太阳
像跃过一片一片湖水。
像跃过母亲的弹簧床。
他们躲过行道树忘情地朝向前方追戏。
他们嬉笑什么?
林荫道上奔跑着男孩子蓝蓝的背心。
和高尔夫呢西服短裤。
和雪白的运动鞋。
父母在一旁骑着自行车随后尾随。
父母在一旁骑着自行车随后尾随。
奔跑着的一个男孩子
忍不住停步掰开热苞谷的一叶苞衣。
喜气的谷粒透过丝絮射出迷人的十字星辉
男孩子更紧地追逐另一个奔跑的男孩子。
热苞谷金黄的子实让城市的夏季瞬刻成熟。
男孩子奔跑在铁桥。奔跑在河岸。奔跑在光栅。
他们呼唤什么?
他们嬉笑什么?
听得到热苞谷飒飒的风声。
一切请加快成熟。
(节选自《昌耀的诗》,人民文学出版社1998年版)
5.下列对本诗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对应“赏析形象”]“手持热苞谷的一对小男孩在街头追戏”,写出了本诗抒情对象“一对小男孩”的两个基本动作——“手持热苞谷”和“追戏”。
B.[对应“理解重要词句”]“他们躲过行道树忘情地朝向前方追戏”,是写这一对小男孩不知道保护自己不被暴晒,只知道“忘情地朝向前方追戏”,写出了他们的天真和顽皮。
C.[对应“赏析形象”]“蓝蓝的背心”“高尔夫呢西服短裤”“雪白的运动鞋”,显示这个小男孩是一个“贵族”小孩,被昂贵的外表包裹着,与“追戏”着的一对小男孩不同。
D.[对应“把握思想感情与观点态度”]“他们呼唤什么?/他们嬉笑什么?”这两个问句是引导性的问,是暗示性的问,引导读者去探求“他们呼唤”“他们嬉笑”背后的意蕴。
5.B【本题考查局部诗句的表达内容的领悟。“他们躲过行道树忘情地朝向前方追戏”,是表现他们原始的生命力,不是“不知道保护自己”,也不是表现他们的顽皮。可判断B项不正确。A.“手持热苞谷的一对小男孩”是本诗的抒情对象,“在街头追戏”是抒情的起因,“一对小男孩”的两个基本动作是“手持热苞谷”和“追戏”。可判断A项正确。C.穿着“蓝蓝的背心”“高尔夫呢西服短裤”“雪白的运动鞋”的小男孩,与这一对奔跑着、追戏着的小男孩明显不一样。可判断C项正确。D.两个问句,不是诗人不知而问,也不是疑惑而问,而是在引导读者思考。可判断D项正确。】
6.下列对本诗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对应“分析艺术手法”]“请看街头一对追戏的小男孩”,采用祈使语气,把读者的眼睛引向“街头一对追戏的小男孩”,使镜头聚焦,也增加了诗人与读者的交流感。
B.[对应“分析艺术手法”]“一片一片太阳”像“一片一片湖水”“母亲的弹簧床”,这两个比喻具有意识流式的跳跃感,非常符合小孩子天真烂漫的性格特征。
C.[对应“分析艺术手法”]“林荫道上奔跑着男孩子蓝蓝的背心。/和高尔夫呢西服短裤。/和雪白的运动鞋。”从语法规范上说,这是典型的“反常句”,但却具有突出批判的作用。
D.[对应“分析艺术手法”“把握思想感情与观点态度”]“男孩子奔跑在铁桥。奔跑在河岸。奔跑在光栅。”使用短句子,排比反复,诗歌节奏明显加快,情绪上扬,充满了对野性的生命力的赞美和呼唤。
6.C【本题考查局部诗句艺术特色的鉴赏。这几句的确是“反常句”,说“林荫道上奔跑着男孩子”是正常的,说“林荫道上奔跑着男孩子蓝蓝的背心”“和高尔夫呢西服短裤”“和雪白的运动鞋”就是反常的,而这种“反常”就是要聚焦“蓝蓝的背心”“和高尔夫呢西服短裤”“和雪白的运动鞋”这几个特点,用另一种小男孩的形象来与那两个奔跑的小男孩作对比,并没有“批判”的意思。可判断C项不正确。A.“请看”是祈使句的标志。请谁看?请读者看。这就是一种引导,就是一种交流。可判断A项正确。B.小男孩跃过的是“一片一片太阳”,感觉像是“一片一片湖水”“母亲的弹簧床”,这是比喻的手法,两个意象之间的跳跃性也很大,符合小孩子的心理特征。可判断B项正确。D.短句子,排比反复,这本身就会加快节奏;而加快节奏就会使情绪上扬,而这情绪就是对野性的生命力的赞美和呼唤。可判断D项正确。】
7.[对应“理解重要词句”]“手持的热苞谷如同奥林匹亚圣火接力的火炬”,这句话该怎么理解?
7.①这是一个比喻的(形象的)说法;②把“热苞谷”与“奥林匹亚圣火接力的火炬”联系起来,赋予“热苞谷”生命力的象征意义;③与“奔跑”的意象相吻合。
【解析】本题考查局部诗句的内容的探究。首先确定这是一个比喻的说法,或者叫形象的说法;然后就要挖掘这么形容的作用,这就要看“奥林匹亚圣火接力的火炬”所蕴含的意义,“奥林匹亚圣火接力的火炬”就是昂扬的生命力的象征,也与“奔跑”相吻合。这个比喻确实很贴切、很奇特、很新颖。
8.[对应“分析艺术手法”]本诗采用了“镜头转换”的方法,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8.①本诗的主镜头是“街头一对追戏的小男孩”,中间采用了“镜头转换”法,由“街头一对追戏的小男孩”转到一个有着“贵族”式装扮的小男孩及其父母身上;②这种镜头转换,使两种小男孩的形象具有了对比效应,从而突出了“街头一对追戏的小男孩”的原始的生命力。
【解析】本题考查对诗句艺术手法的分析。镜头转换是现代诗歌常用的一种艺术手法,不同的镜头转换有着不同的表达目的,需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解题时,需分步骤回答:主镜头是什么,从主镜头转换到次镜头,目的是对比,效果是突出。
[诗意赏析]
乍一看,本诗很简单,街头即景,似乎不应该出自昌耀这样量级的诗人之手。其实不然,透过诗人于街头看到的小男孩手持热苞谷奔跑的平常情景,我们感受到的既有随意奔跑的自由与活力,亦有金黄热烈的玉米般的成熟气息与喜悦,在“呼唤”与“嬉笑”中,在原初生命力勃发中,“一切在加快成熟”。
成熟的金黄的玉米棒,就像“奥林匹亚圣火接力的火炬”,这个比喻本身就赋予了“热苞谷”自由与活力的象征。经由街头两个追戏的小男孩的传递,沿途的街道、行道树、行人在这“自由与活力”的象征面前都退隐了。在小孩的世界里,他们跃过的“一片一片太阳”就像“一片一片湖水”“母亲的弹簧床”——这两个比喻之间的跳跃性很大,意识流般,但恰恰表现了小男孩的天性。
与此相反,另一个在林荫道上奔跑的,穿着“蓝蓝的背心”“高尔夫呢西服短裤”“雪白的运动鞋”的小男孩,显然是一个“贵族”小孩,被昂贵的外表包裹着,在林荫道上的奔跑(也就是躲避阳光的奔跑,而那两位小男孩则是躲过行道树直面阳光的),也是谨小慎微的奔跑——“父母在一旁骑着自行车随后尾随。/父母在一旁骑着自行车随后尾随”。句式的重复很重要。
“热苞谷金黄的子实让城市的夏季瞬刻成熟”,其实,让城市的夏季成熟的,是小男孩忘情的奔跑,在奔跑中释放的或许已被温柔禁锢太久的孩子的天性,也就是人的天性。这个天性就是原始生命力,是人之为人无论在荒漠还是闹市都应该怀揣的利器(准确地说是本能)。只是,身居都市一族,这种野性勃发的原始生命力于甜腻和舒适中日渐丧失。
全诗两节,最后一句分别为“一切在加快成熟”“一切请加快成熟”,从“在”到“请”,耐人寻味。诗人从城市中难得一见的两个小男孩手持热苞谷纵情奔跑的场景中,感受到了一份奢侈的原始活力,这是“在”;而更多的父母长辈对孩子的过分遮挡,则是对天然与野性的遏制,这是一个孩子成长的隐忧,也是一座城市“进化”的隐忧,因此,“请”,就是一个西部行吟者对原始生命力呵护与传承的吁请。
三、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9~12题。
半 棵 树
牛 汉
真的,我看见过半棵树
在一个荒凉的山丘上
像一个人
为了避开迎面的风暴
侧着身子挺立着
它是被二月的一次雷电
从树尖到树根
齐楂楂劈掉了半边
春天来到的时候
半棵树仍然直直地挺立着
长满了青青的枝叶
半棵树
还是一整棵树那样高
还是一整棵树那样伟岸
人们说
雷电还要来劈它
因为它还是那么直那么高
雷电从远远的天边就盯住了它
(节选自《牛汉诗选》,人民文学出版社1998年版)
9.下列对本诗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篇首扣题,直接将半棵树的形象推入读者的视野,并且简笔勾勒出半棵树的恶劣的生存环境。
B.“真的”,意在突出虚拟形象的真实感,“荒凉的山丘”,渲染了一种压抑沉闷的气氛,使人想见半棵树生命之艰难。
C.“为了避开迎面的风暴/侧着身子挺立着”,这两句塑造了作为一个“类人”的“半棵树”的倔强挺立的形象。
D.第三节,叙述半棵树的命运遭际,交代了被摧残至半棵的原因,显示了旷野里雷电的危险性,给在旷野里辛苦劳作的人们提个醒。
9.D【诗中的“雷电”象征着恶势力,并非实写;也无“给在旷野里辛苦劳作的人们提个醒”一说。可判断D项不正确。A.本诗一开篇就摆出了“半棵树”的形象,这就叫“篇首扣题”;既然写到了“半棵树”,它的生存环境就不能不说了。可判断A项正确。B.强调“真的”,那就是在突出虚拟形象的真实感;“荒凉的山丘”是“半棵树”的生存环境,确实能使人想见半棵树生命之艰难。可判断B项正确。C.“半棵树”有了人的思维、人的动作,确实是“类人”;“侧着身子挺立着”就是一种倔强挺立的形象。可判断C项正确。】
10.下列对本诗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以“半棵树”为题目,给读者的视觉造成一种残缺,是什么力量使它变成“半棵树”?标题中预设了一个悬念。
B.“像一个人”,架通了“象”与“意”的桥梁,引领读者去捕捉本诗的言外之意,体现了诗人的匠心。
C.“齐楂楂”这个富有画外音效果的叠音词,以及“劈”这个冲击力极强的动词,都突出地表现了外在的恶势力的强横凶残。
D.第四节重在用抒情的手法来充实“半棵树”的形象内涵,第五节则是重在以议论的方式来升华半棵树的人格化魅力。
10.D【“第四节重在用抒情的手法”分析有误,应是重在用描写的手法来充实“半棵树”的形象内涵。可判断D项不正确。A.“半棵树”是残缺的树,也会给读者的视觉带来一种残缺感;什么叫“半棵树”?为什么成了“半棵树”?诗题本身就含有悬念。可判断A项正确。B.本诗表面上是写“半棵树”,实际上是写侧身挺立的人,“半棵树”为“象”,侧身挺立的人为“意”,明确说“像一个人”,就是为了引领读者领悟本诗的意义。可判断B项正确。C.这是从语言角度鉴赏。“齐楂楂”是叠音词,可以引起声音的联想;“劈”字冲击力很强。这两个词都是为了表现恶势力对“半棵树”的摧残。可判断C项正确。】
11.半棵树“侧着身子挺立着”,它为什么要“侧着身子”?
11.因为它既要与风暴作顽强的抗争,又要讲究对抗风暴的策略,避开风暴的正面冲撞,不做无谓的牺牲。
【解析】“侧着身子挺立着”是从半棵树的形象生发出来的。“挺立着”意味着顽强地抗争,“侧着身子”意味着抗争的策略选择。可以说,“侧着身子”是为了更好地“挺立着”。
12.这首诗可以说是一首咏物言志诗,请结合全诗加以赏析。
12.①全诗以“半棵树”作为一个核心意象;②写它所处的恶劣环境,写它被风暴雷电摧残而坚持抗争,写它坚韧的斗志与顽强的生命力,写它崇高而伟岸的精神风采;③本诗借“半棵树”的形象歌颂着那些桀骜不驯的生命,歌颂着坚持秉守正道与自觉维护尊严的人们不屈的抗争精神与具有韧性的战斗传统。
【解析】这首诗是一首咏物言志诗,主要运用的是象征的手法,托物言志往往与象征联系在一起。赏析托物言志的手法,一要抓住“物”,二要抓住“志”。本诗的物就是“半棵树”,我们要结合全诗概括它的特点,再分析这些特点表现了什么样的心志。
[诗意赏析]
这首诗可以说是一首咏物言志诗。全诗以“半棵树”作为一个核心意象(或者说典型的形象)。以“半棵树”为题目,给读者的视觉造成一种残缺,一种与其通常生活经验中的作为完整形象的“一棵树”相背离的陌生感,一种视觉的冲击力。是什么力量使它变成“半棵树”?标题中预设了一个悬念。
第一节,篇首扣题,直接将半棵树的形象推到读者的视野,并且简笔勾勒出半棵树的恶劣的生存环境。“真的”,意在突出虚拟形象的真实感,“荒凉的山丘”,渲染了一种压抑沉闷的气氛,使人想见半棵树生命之艰难。
第二节,则由上一节的物理空间向心理空间推进。“像一个人”,架通了“象”与“意”的桥梁,引领读者去捕捉本诗的言外之意。如果说上一节是对半棵树的远景式拍摄,那么这一节则是全景了:“为了避开迎面的风暴/侧着身子挺立着”,这两句塑造了作为一个“类人”的“半棵树”的倔强挺立的形象,同时也交代了他对抗风暴的斗争策略——“避开”“侧着身子”。
“风暴”可能躲过,而“雷电”呢?第三节,接着叙述半棵树的命运遭际,交代了被摧残至半棵的原因。“它是被二月的一次雷电/从树尖到树根/齐楂楂劈掉了半边”,这幅画面尤其触目惊心。“从树尖到树根”,将这棵树遭受戕害之深重作了形象的概括;“齐楂楂”这个富有画外音效果的叠音词状语,以及“劈”这个冲击力极强的动词,都突出地表现了外在的恶势力的强横凶残。
第四节,承上节,交代树遭摧残、迫害的结果。“春天来到的时候/半棵树仍然直直地挺立着/长满了青青的枝叶”,这幅画面,采用了特写的镜头来诗意地表现半棵树坚韧的斗志与顽强的生命力。“仍然”这个副词强调它的执着,“直直”“青青”这两个叠音词细化了半棵树的战斗的姿态与饱满的自信,一个“满”字,透露出多么乐观、昂扬的精神。
如果说第四节是重在用描写的手法来充实“半棵树”的形象内涵的话,那么第五节则是重在以议论的方式来升华半棵树的人格化魅力。通过与一整棵树的比照,进一步凸显其崇高而伟岸的精神风采。两个“还是”句式的复沓运用,把诗人对“半棵树”的景仰与礼赞的感情推向一个高潮。
第六节是一个尾声,请注意“人们说”这三个字,“人们”相对于“半棵树”而言,是与其共时存在的“他者”(可能这“他者”一样也遭受着侮辱与损害),“他者”传布的信息,传者制造的舆论,是另一种力量的威胁。它能够抵御得住如此强大的恶势力的威压与逼迫吗?“雷电还要来劈它/因为它还是那么直那么高”,这就形象地表现了正与邪、善与恶、美与丑的尖锐的冲突,反衬出“半棵树”钢铁般不屈的力量。“还要”意味着战斗永无穷尽之时。末尾一句余味悠远,“雷电从远远的天边就盯住了它”这个生动的拟人句鲜活地刻画出迫害者的狡黠与阴险。一个“盯”字令人想象那种居心叵测的狠毒。这一句似乎与前面几节凌厉张扬的刚健之气不甚协调,或者说是有点消退了那种强悍的战斗的雄心;其实,这种不甚协调就真实地反映出抗争者对自己的逼仄艰难的处境,对自己抗争的脆弱是有着清醒的认识的。
这首诗的象征意味是极其鲜明的。它象征着那些桀骜不驯的生命,象征着坚持秉守正道与自觉维护尊严的知识分子的不屈的抗争精神与韧性的战斗传统。全诗语句看似平静,实则沉郁顿挫,如急湍冲撞涧石,似猛浪怒拍礁岩,又像悬瀑飞击峭崖,气势雄浑,激荡人心。
2022届高考现代诗歌阅读专题学案:第二讲+综合选择题+(原卷版+解析版): 这是一份2022届高考现代诗歌阅读专题学案:第二讲+综合选择题+(原卷版+解析版),文件包含第四板块现代诗歌阅读第二讲综合选择题解析版docx、第四板块现代诗歌阅读第二讲综合选择题原卷版docx等2份学案配套教学资源,其中学案共14页, 欢迎下载使用。
第四板块+现代诗歌阅读+第五讲+分析艺术手法-2022届高三语文二轮复习专题学案(原卷版+解析版): 这是一份第四板块+现代诗歌阅读+第五讲+分析艺术手法-2022届高三语文二轮复习专题学案(原卷版+解析版),文件包含第四板块现代诗歌阅读第五讲分析艺术手法原卷版docx、第四板块现代诗歌阅读第五讲分析艺术手法解析版docx等2份学案配套教学资源,其中学案共12页, 欢迎下载使用。
第三板块+散文阅读+第二讲+解析思想内容理解、艺术特色鉴赏选择题-2022届高三语文二轮复习专题学案(原卷版+解析版): 这是一份第三板块+散文阅读+第二讲+解析思想内容理解、艺术特色鉴赏选择题-2022届高三语文二轮复习专题学案(原卷版+解析版),文件包含第三板块散文阅读第二讲解析思想内容理解艺术特色鉴赏选择题解析版doc、第三板块散文阅读第二讲解析思想内容理解艺术特色鉴赏选择题原卷版doc等2份学案配套教学资源,其中学案共9页, 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