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属成套资源:2022新高考语文新教材文言文点线面(统编版word)
必修下册(三)Ⅱ 点线整合-2022新高考语文【步步高】新教材文言文点线面(统编版word)
展开这是一份必修下册(三)Ⅱ 点线整合-2022新高考语文【步步高】新教材文言文点线面(统编版word),共10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判断下列文化常识的正误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基础整合
1.在下列各组句子中,选出加点词的意思相同的一组。
(1)( )
A.
B.
C.
D.
答案 A
解析 A项均为“又、再”。B项太平/天数、命运。C项勤勉/聪明,机智。D项兵器/军队。
(2)( )
A.
B.
C.
D.
答案 D
解析 D项均为“仍然”。A项主持、掌握/同“倘”,如果。B项施行/拔、攻占。C项苟且/如果。
2.在下列各项中,选出加点词的意思与现代汉语完全相同的一项。
(1)( )
A.窃以为与君实游处相好之日久
B.傲物则骨肉为行路
C.一日之内,一宫之间,而气候不齐
D.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
答案 A
解析 A项古今义都是“认为”。B项古义:路人。今义:走路。C项古义:天气。今义:比喻动向或情势;比喻结果或成就。D项古义:它的实际数量。今义:表示所说的是实际情况(承上文,多含转折意)。
(2)( )
A.则纵情以傲物
B.不任区区向往之至
C.竭诚则吴越为一体
D.可谓智力孤危
答案 C
解析 C项古今义都是“竭尽忠诚”。A项古义:放纵情感。今义:尽情。B项古义:小,用作自称的谦辞。今义:(数量)少;(人或事物)不重要。D项古义:智慧和力量。今义:人认识、理解客观事物并运用知识、经验等解决问题的能力,包括记忆、观察、想象、思考、判断等。
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
B.
C.
D.
答案 A
解析 A项均为名词作状语,一天天地。B项使……牢固/本来。C项形容词作名词,安逸的环境/使动用法,使……安宁。D项名词作状语,向西/名词,西方。
4.选出下列句子中与其他三项句式不同的一项。
(1)( )
A.洎牧以谗诛
B.终必不蒙见察
C.虑壅蔽则思虚心以纳下
D.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
答案 D
解析 D项为判断句,其他三项均为被动句。
(2)( )
A.以谓受命于人主
B.赵尝五战于秦
C.苟以天下之大
D.虽董之以严刑,振之以威怒
答案 C
解析 C项为定语后置句,其他三项均为状语后置句。
5.判断下列文化常识的正误。
(1)神器:帝王的印玺,借指帝位、国家权力。( )
答案 √
(2)所谓避讳,即遇到与君主、尊长、兄弟的名字相同的文字就采用某种方法加以回避。( )
答案 ×
解析 避讳不包括兄弟的名字。
(3)“锱”和“铢”都是古代的货币单位,二者连用形容极其细微。( )
答案 ×
解析 “锱”和“铢”都是古代的重量单位。
重点突破
一、重点实词
1.负(120个实词之一)
(1)说出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义项。
①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六国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与朱元思书》):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由此观之,客何负于秦哉!(《谏逐客书》):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苍山负雪,明烛天南(《登泰山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⑤忘恩负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失败 ②凭借,倚仗 ③辜负,对不起 ④背 ⑤违背
识记方法 “负”的本义是“用背驮物”。故有“背、载”之义。抽象表达为“承担”(如“负债”);背上背物,即背上有所“靠”,再引申为“倚仗,凭借”;古代“败”用“北”表示,而“北”即“背”字,故又有“败”义。“失败”了当然“对不起”人(自己或他人)。
成语助记 忘恩负义 忍辱负重 负荆请罪 负屈含冤 负隅顽抗 久负盛名 披裘负薪 决一胜负 负弩前驱 不负众望
(2)迁移运用
翻译下面文段中画线的句子,注意加点词语的翻译。
①先生(指梁皙)独淡泊宁静,下直辄焚香扫地,晏坐终日,如退院僧。暇即与其友汪婉、刘体仁、董文骥、王士禛辈出游丰台、草桥诸胜地,或会食浮屠、老子之宫。诸子酒酣耳热,辨难蜂起,各负气不肯相下。先生默坐,或微笑不发一语。偶出一语,则人人自失,觉我言为烦。(节选自王世禛《御史梁皙次先生传》)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众人酒兴正浓时,辩驳问难纷然并起,人人凭恃意气不肯服输。
解析 酒酣耳热:酒兴正浓时。辨难:辩驳。蜂起:纷然并起。负气:凭恃意气。负,凭仗,依恃。
参考译文
只有先生淡泊宁静,当值结束后就焚香扫地,平静地坐上一整天,就像脱离了寺院的闲僧一样。有空闲时就与他的朋友汪婉、刘体仁、董文骥、王士禛这些人外出游览丰台、草桥等风景名胜,有时大家也一起到寺庙、道观聚餐。众人酒兴正浓时,辩驳问难纷然并起,人人凭恃意气不肯服输。(这时候)先生默然坐在那里,或者微笑着一言不发。先生偶尔说出一句话,每个人就会觉得自己说错了,觉得自己说得太烦琐了。
②去岁乞假,自江、汉间归京,乃知足下出官之由,勇于为义,向者仆之期足下之心,果为不缪,私自喜贺,足下果不负天所付与、仆所期向,二者所以为喜且自贺也,幸甚,幸甚。(节选自杜牧《上池州李使君书》)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您果然没有辜负上天托付给予的、我期望仰慕的。
解析 足下:对对方的敬称。负:辜负。仆:谦词,男子自称。
参考译文
去年请假,从江、汉之间回京城,才知道您调任地方官的缘由,敢于做正义的事,以前我期望您的心思,果然不是谬误,私下里自己恭喜道贺,您果然没有辜负上天托付给予的、我期望仰慕的,这两者就是我恭喜道贺您的原因,好啊,好啊。
③(墨子)见楚王,曰:“臣闻大王举兵将攻宋,计必得宋而后攻之乎?亡其苦众劳民,顿兵挫锐,负天下以不义之名,而不得咫尺之地,犹且攻之乎?”
(节选自《淮南子·修务训》)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蒙受被天下指责为不义的名声,却得不到尺寸大小的地方。
解析 负:承担,担负。咫尺:形容距离很近或地方狭小。
参考译文
(墨子)拜见楚王,说:“我听说大王您要发兵攻打宋国,您是估计一定能攻占宋国,然后才攻打它的吗?使劳苦大众逃亡,损兵折将,蒙受被天下指责为不义的名声,却得不到尺寸大小的地方,还要进攻它吗?”
2.易(120个实词之一)
(1)说出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义项。
①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六国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以羊易之(《齐桓晋文之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世易时移,变法宜矣(《吕氏春秋·察今》):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以乱易整,不武(《烛之武退秦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⑤岂取之易而守之难乎(《谏太宗十思疏》):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⑥高祖为亭长,素易诸吏(《史记·高祖本纪》):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⑦地形险易尽知之(《战国策》):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容易 ②替换,交换 ③改变,更改 ④替代 ⑤容易 ⑥轻视,看不起 ⑦平坦
识记方法 “易”的基本意义有两个:一是“改变,变更”(从日从月,意为日月变换);二是“容易”(也许古人认为日月变换是平常容易的事吧)。由“改变”引申出“交换,替换”的意义,由“容易”引申出“平坦”(平坦的路容易走)的意义。
成语助记 易如反掌 平易近人 改弦易辙 不易之论
(2)迁移运用
①判断下面加点词语的解释是否正确。
(宗元之论出,而诸子之论废矣,虽圣人复起,)不能易也
易:交换(2017年北京卷第9题D项,苏轼《秦废封建》)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错误。
解析 易:改变。全句意思为:柳宗元的言论出来后,其他人的言论就都被废弃了,即使是圣人再世,也不能改变了。
②翻译下面文段中画线的句子,注意加点词语的翻译。
a.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
(节选自《唐雎不辱使命》)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即使是千里的土地也不敢交换,更何况仅仅是五百里呢?
解析 虽:即使。易:交换。直:仅,只是。
b.……曷若廉勤乃职而自为之为愈也哉!盖自为虽阖门恒淡泊,而安荣及子孙;为人虽欢然如可乐,而祸患生几席也。二者之间,非真知深悟者,未易与言。有官君子,其审择焉。
(节选自张养浩《三事忠告》)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如果不是真正懂得深切领悟的人,是不轻易与他讲的。做官的君子,一定要谨慎作出选择。
解析 真知:真正了解,真正懂得。深悟:深切领悟。易:轻易。与言:与之言。其:语气词,一定。审:谨慎。
参考译文
……哪里比得上任职时廉洁勤勉,自己把它做得更好呢?自己做到廉洁勤勉,即使全家总是清贫,但安稳的生活使子孙受益;平时侵吞牟利,即使欢然安乐,但祸患随时会在身边发生。这两种情况,如果不是真正懂得深切领悟的人,是不轻易与他讲的。做官的君子,一定要谨慎作出选择。
c.吴德基者,名履,婺之兰溪人也。有司举于朝,为南康丞。南康俗悍,其民以为丞儒者也,易之,德基自如。(节选自宋濂《吴德基传》)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那里的人认为南康丞是一个书生,瞧不起他。
解析 “丞儒者也”是判断句。易:轻视,瞧不起。
参考译文
吴德基,名履,是婺州兰溪人。官吏向朝廷举荐了他,他被任命为南康丞。南康这个地方民风剽悍,那里的人认为南康丞是一个书生,瞧不起他,吴德基像往常一样。
二、重点虚词——焉
1.说出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
(1)盘盘焉,囷囷焉(《阿房宫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秋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且焉置土石(《愚公移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犹且从师而问焉(《师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积土成山,风雨兴焉(《劝学》):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六国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词尾,相当于“乎”“然”“尔”,可译作“……的样子” (2)句中助词,舒缓语气 (3)兼语词,于何,在哪里 (4)及物动词“问”后,相当于“之”;一说为句末助词 (5)兼词,于此 (6)句末助词,不译
“焉”的用法与其位置关系密切。一般来说,放在疑问句句首,为语气副词。当“焉”放在句末时,有三种情况:放在名词后,为语气助词;放在不及物动词后,作兼词;放在及物动词后,相当于“之”。当然,有时也有例外。
2.迁移运用
(1)试用位置推断法推断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
①焉用亡郑以陪邻(《烛之武退秦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朝济而夕设版焉(《烛之武退秦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圣心备焉(《劝学》):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微波入焉,涵淡澎湃而为此也(《石钟山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⑤夫子言之,于我心有戚戚焉(《齐桓晋文之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⑥缦立远视,而望幸焉(《阿房宫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句首,疑问语气副词,哪里、怎么 ②“版”后,助词,不译 ③语气助词,不译 ④及物动词“入”后,相当于“之” ⑤形容词词尾,……的样子 ⑥句末助词,不译
(2)试用位置推断法判断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是否相同。
①(2017年天津卷第9题A项)
②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不同。②不同。
解析 ①“家”为不及物动词(活用),“焉”作兼词;“囷囷”为形容词,“焉”放其后,助词,“……的样子”。②“造”,拜访,及物动词后,代词,它,指小屋;“生”是不及物动词,“焉”放其后,兼词,于此。
三、重点句式——判断句
1.请判断下列句子是不是判断句,如果是,请指出为哪种类型。
(1)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六国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不足为外人道也(《桃花源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今臣亡国贱俘(《陈情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非臣陨首所能上报(《陈情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然是说也,余犹疑之(《石钟山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灭六国者,六国也(《六国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故木受绳则直(《劝学》):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哙即带剑拥盾入军门(《鸿门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师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岳阳楼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出师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当立者乃公子扶苏(《陈涉世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鸿门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自言本是京城女(《琵琶行并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师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也”表判断 (2)不是 (3)直接判断 (4)“非”表判断 (5)不是 (6)“也”表判断 (7)不是 (8)不是 (9)不是 (10)“则”表判断 (11)“诚”表判断 (12)“乃”表判断 (13)“为”表判断 (14)“是”表判断 (15)“者……也”表判断
1.判断句作为文言特殊句式,是文言文最常见的句式之一,它可分为有标志词的判断句和无标志词的判断句。
a.有标志词的判断句:用助词,如上面题目中的(1)(6)(15);用副词,如上面题目中的(4)(10)(11)(12);用判断词,如上面题目中的(13)(14)。
b.无标志词的判断句,需要根据句意进行判断,如上面题目中的(3)。
辨别判断句既要看形式,又要看句子性质,比较简单的办法是看它能否译成“……(不)是……”或“……(不)是……”。形式对,又能译成“……(不)是……”的是判断句;否则不是。
2.如何判断“是”字是判断词还是指示代词
需要看“是”字在文中的语法功能才能判断它的语法意义。如: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不知道在天上的宫殿,今天晚上是何年何月)这里的“是”是表判断的关系词,它在句子中充当谓语中心词,这与现代汉语用法相同。
“是说也,人常疑之。”(这种说法,人们常常怀疑它)这里的“是”是指示代词,“这”“这种”。它在句子中是修饰主语或宾语的定语。
有时“是”本身就是主语或宾语,如“是寡人之过也”(这是我的过错),这里的“是”不是判断词,而是主语“这”。这个句子作为判断句的标志是“也”字而不是“是”字。
2.迁移运用
翻译下列判断句。
(1)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邹忌讽齐王纳谏》)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粟者,民之所种。(《论贵粟疏》)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自然之理也。(《伶官传序》)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邹忌讽齐王纳谏》)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我的妻子认为我漂亮,是偏爱我。
(2)粮食是老百姓种的。
(3)忧虑操劳可以使国家兴盛,安逸享乐可以使自身灭亡,这是自然的道理。
(4)城北的徐公是齐国最美的人。
随堂巩固
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同的一组是( )
A.
B.
C.
D.
答案 D
解析 D项副词,全都/动词,率领。A项均为动词,辜负,对不起。B项均为动词,换取,交换。C项均为名词,途径,方法。
2.翻译下面文段中画线的句子。
(1)景公问晏子曰:“吾欲服圣王之服,居圣王之室,如此,则诸侯其至乎?”
晏子对曰:“法其节俭则可;法其服,居其室,无益也。三王不同服而王,非以服致诸侯也。诚于爱民,果于行善,天下怀其德而归其义,若其衣服节俭而众说也。夫冠足以修敬,不务其饰;衣足以掩形御寒,不务其美;身服不杂彩,首服不镂刻。古者常有处橧巢[注]窟穴而不恶,予而不取,天下不朝其室,而共归其仁。及三代作服,为益敬也。服之轻重便于身,用财之费顺于民。其不为橧巢者,以避风也;其不为窟穴者,以避湿也。”
(节选自《晏子春秋》)
注 橧(zēnɡ)巢:用柴薪搭建的巢形住所。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那些不再造柴薪搭成的巢居住的人,是为了避风寒;不再造土穴居住的人,是为了避潮湿。(得分点:其,为,“……者,……也”判断句)
参考译文
景公询问晏子说:“我想穿上古代圣王的衣服,居住圣王的宫室,这样,那么诸侯们都会来吗?”
晏子回答说:“效法古圣王的节俭就可以;效法穿他们的衣服,居住他们的宫室,却没有益处。夏商周三王穿不同的衣服而统一天下,(并)不是因为衣服使诸侯归服的。(是因为)诚心于爱护人民,果断地推行善政,天下百姓都感念他们的恩德,而归服于他们的道义,这就是他们的衣服节俭而人民大众高兴的原因。那帽子足够用来表示恭敬就行了,不要致力于装饰;衣服足够用来掩护身体抵御寒冷就行了,不要致力于华美;身上穿的衣服不要色彩杂陈,头上戴的帽子不要镂刻花纹。古人曾有用柴薪搭巢和挖洞穴居而不厌恶的人,给予宫室而不要,天下人不是朝拜宫室,而是共同归向于他们的仁爱。到了三代制作衣服,是为了增加敬肃之意。衣服的轻重方便于身体,使用钱财的多少顺于民意。那些不再造柴薪搭成的巢居住的人,是为了避风寒;不再造土穴居住的人,是为了避潮湿。
(2)居官所以不能清白者,率由家人喜奢好侈使然也。中既不给,其势必当取于人。或营利以侵民,或因讼而纳贿。(节选自张养浩《三事忠告·禁家人侵渔》)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有的人)担任官职之所以不能保持清廉,大都是由(他的)家人喜好奢侈造成的。(得分点:居,所以,率,“……者,……也”判断句)
参考译文
(有的人)担任官职之所以不能保持清廉,大都是由(他的)家人喜好奢侈造成的。家里不能满足自己,他一定会从别人那里求取。有的牟取利益侵害百姓,有的通过官司收受贿赂。
(3)能推食与人者,尝饥者也;赐之车马而辞者,不畏步者也。苟畏饥而恶步,则将有苟得之心,为害不既多乎!(节选自张耒《送秦少章赴临安簿序》)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赏赐给他车辆马匹却推辞的人,是不害怕步行的人。(得分点:判断句,“也”作标志;两个“者”均为代词;辞,推辞)
参考译文
能把饭食让给别人吃的人,是曾经挨过饿的人;赏赐给他车辆马匹却推辞的人,是不害怕步行的人。如果怕挨饿,怕步行,那就有苟且侥幸之心了,遇到的灾难不就多了吗?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选择性必修中册Ⅱ 点线整合-2022新高考语文【步步高】新教材文言文点线面(统编版word),共10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判断下列文化常识的正误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语法常识精要了解-2022新高考语文【步步高】新教材文言文点线面(统编版word),共9页。试卷主要包含了词法常识,句法常识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选择性必修上册Ⅱ 点线整合-2022新高考语文【步步高】新教材文言文点线面(统编版word),共6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判断下列文化常识的正误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