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身会员
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英语朗读宝

    诗歌鉴赏专题 名家精练之韦应物-2022届高三语文二轮复习(原卷版+解析版)

    立即下载
    加入资料篮
    资料中包含下列文件,点击文件名可预览资料内容
    • 练习
      2022年高考诗歌鉴赏专题——名家精练之韦应物(解析版).docx
    • 练习
      2022年高考诗歌鉴赏专题——名家精练之韦应物(学生版).docx
    2022年高考诗歌鉴赏专题——名家精练之韦应物(解析版)第1页
    2022年高考诗歌鉴赏专题——名家精练之韦应物(解析版)第2页
    2022年高考诗歌鉴赏专题——名家精练之韦应物(解析版)第3页
    2022年高考诗歌鉴赏专题——名家精练之韦应物(学生版)第1页
    2022年高考诗歌鉴赏专题——名家精练之韦应物(学生版)第2页
    2022年高考诗歌鉴赏专题——名家精练之韦应物(学生版)第3页
    还剩11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10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诗歌鉴赏专题 名家精练之韦应物-2022届高三语文二轮复习(原卷版+解析版)

    展开

    这是一份诗歌鉴赏专题 名家精练之韦应物-2022届高三语文二轮复习(原卷版+解析版),文件包含2022年高考诗歌鉴赏专题名家精练之韦应物解析版docx、2022年高考诗歌鉴赏专题名家精练之韦应物学生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27页, 欢迎下载使用。
    高考诗歌鉴赏专题训练——名家精练之韦应物(解析版)
    第一部分:高考真题
    一、(2014年江苏卷)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完成1-3题。(11分)
    休暇日访王侍御不遇
    韦应物
    九日驱驰一日闲,寻君不遇又空还。
    怪来诗思清人骨,门对寒流雪满山。

    访隐者不遇成二绝(其二)
    城郭休过识者稀,哀猿啼处有柴扉。
    沧江白石樵渔路,日暮归来雨满衣。
    1.请简要分析第一首诗中作者情绪的变化过程。(3分)
    2.第二首诗中从哪些地方可看出“隐者”的身份?请简要概括。(3分)
    3.请分别赏析两首诗结句的表达效果。(5分)
    【参考答案】
    1.乘兴而往——怅惘不遇——欣赏叹慕
    【解析】“九日驱驰”是欣然前往的,“寻君不遇又空还”是怅恼的,友人“诗思清人骨”是值得欣赏的。认真把握、解读每句诗,情感的体悟应该没有什么问题。
    2.城里少有人知;家住深山;与渔樵为伍;居室简陋。
    【解析】“城郭休过识者稀”,是言不要经过城郭,因为认识他的人少;“哀猿啼处”,是言他住在深山老林里,不然哪里来的“猿啼”;(此句有点深)“柴扉”,是言他家居简陋;“渔樵路”,是言他过着渔樵生活,是隐也;“日暮归来雨满衣”,是言他完全与山相融也,亦隐也。
    3.第一首诗的结句,友人的家门前寒风阵阵,正对家门的山满覆白雪,从触觉、视觉的角度写出了友人住处清冷的环境,一是揭示前句友人诗风的成因,二是象征友人清廉高洁的品性;
    第二首诗的结句,傍晚回来,山雨打湿了所有的衣衫,想像(或虚写)友人整天与山为伍、与自然相融的隐逸情趣,(或者从作者角度作答亦可)表达作者对友人隐逸生活的羡慕之情。

    二、(2013年安徽卷)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1-2题。(8分)
    秋斋独宿
    【唐】韦应物
    山月皎如烛,霜风时动竹。
    夜半鸟惊栖,窗间人独宿.

    和韦苏州①《秋斋独宿》
    【金】招兵问
    冷晕侵残烛,雨声在深竹。
    惊鸟时一鸣,寒枝不成宿。
    【注】①韦苏州:即韦应物,因其曾任苏州刺史,故称“韦苏州”。
    1.两首诗中诗人的心境有何异同?请作简要分析。(4分)
    2.请分别指出两首诗第一句使用的修辞手法,并加以赏析。(4分)
    【参考答案】
    1.同:孤独。异:韦应物的孤独是淡淡的,更多是在自然景物的动静中体现中恬淡自适的情怀。赵秉文眼中的景物是悲冷凄凉的,表现了自己内心孤独引发的清冷。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古代诗歌作者情感的能力,能力层次为D级。“分析诗歌的思想感情”的答题步骤为:①总说;全诗(诗歌的某些句子)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②结合具体的意象、诗句进行分析。如果作者在表达思想情感时用了表达技巧,请点明。两首诗都是即景抒情,作者的情感寄寓在景物描写之中。从景物来看,“孤独”是他们情感的共同的地方。但景物表现的意境略有不同,前者恬淡自适,后者孤独清冷。
    2.“山月皎如烛”,运用比喻,将月亮比作蜡烛,形象生动地写出了月亮的皎洁;“冷晕侵残烛”,冷冷的月光,侵入将要燃尽的蜡烛,运用拟人,写出了环境的凄冷。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古代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能力层次为D级。从题干中可以看出,考的是修辞手法。回答时,结合诗句点明修辞手法并具体分析,后简洁点明效果。

    第二部分:精选诗歌阅读
    一、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题。(9分)
    长安遇冯著①
    韦应物
    客从东方来,衣上灞陵②雨。
    问客何为来,采山因买斧。
    冥冥③花正开,飏飏④燕新乳。
    昨别今已春,鬓丝生几缕。
    【注】①冯著:韦应物友人,他约在大历四年应征赴幕到广州。十年过去,仍未获官职。②灞陵:即霸上。在今西安市东。③冥冥:悄然。④飏飏:鸟儿轻快飞翔的样子。
    1. 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
    A. 全诗融叙事、抒情、议论为一体,以问答方式渲染气氛。语言生动活泼,又真挚感人。
    B. 首联真切地写出了冯著从长安东边赶来,一路风尘,身上还带着灞陵雨水的情景。
    C. 颔联中,表面上写冯著来长安是为采铜铸钱以谋发财的,但只得到一片荆棘,还得买斧斫除。其实寓意冯著谋仕不遇,心中不快。
    D. 尾联写作者感叹,相逢的时候正是春天,你鬓发又生出不少,意在勉励冯著还处盛年,大有可为。
    2. 诗的颈联有何含意?请简要分析。(6分)
    【参考答案】
    1. A(A项,“全诗融叙事、抒情、议论为一体” 错误,这首诗有叙事与抒情,但没有议论这种表达方式。故选A。)
    2. ①繁花正悄然开放,燕子飞得那么欢快,因为它们刚哺育了雏燕。
    ②以“花正开”寓意生活美好,不要因暂时失意而不快,表达对朋友的劝慰之情(理解、同情、体贴)。
    ③以“燕新乳”寓意为关爱,表达对朋友的关爱之情(对朋友情深意长)。
    【解析】此题的考点是分析诗句含意。读懂全诗,精读颈联,首先要了解颈联的字面意思,然后结合全诗的内容、注释和主旨,抓住诗句中的关键意象“花正开”、“燕新乳”分析其蕴藏的含意。“冥冥花正开,飏飏燕新乳。”该联的字面意思是:繁花正悄然开放,燕子飞得那么欢快,因为它们刚哺育了雏燕。不难理解,诗人选择“花正开”这样的形象,正是为了意味深长地劝导冯著不要为暂时失意而不快不平,勉励他相信大自然造化万物是公正不欺的,表达对朋友的劝慰之情。以“燕新乳”寓意为关爱,前辈关切爱护后代的感情是天然存在的,要相信自己正如春花般焕发才华,会有人来并切爱护的。

    二、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题。(9分)
    赋得暮雨送李曹①
    韦应物
    楚江微雨里,建业暮钟时。
    漠漠帆来重,冥冥鸟去迟。
    海门深不见,浦树远含滋。
    相送情无限,沾襟比散丝。
    【注】①赋得,分题赋,分到的什么题目,称为“赋得”。这里分得的题目是“暮雨”,故称“赋得暮雨”。
    1.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
    A. 这是一首雨中送别友人远行的诗,全诗紧扣暮雨,描写暮雨中的景象,手法妙绝,读后如见一幅薄暮烟雨送客图。
    B. 首联“楚江微雨里,建业暮钟时”,起句点“雨”,次句点“暮”,直切诗题中的“暮雨”二字。“暮钟时”,即傍晚时分。
    C. 尾联一改含蓄之风,直抒胸臆;又在结句用一个“比”字,把别泪和雨丝交融在一起。这一结,使得情和景“妙合无垠”。
    D. 此诗中的“帆”与李白“孤帆远影碧空尽”中的“帆”,两者写法是一致的,表现了诗人因李曹东去的惜别之情。
    2. 诗人虽为分题赋诗,但写景抒情不流于斧凿,请结合颔联赏析“景”“情”相融的巧妙之处。(6分)
    【参考答案】
    1. D(D项分析不正确。李白的名句“孤帆远影碧空尽”是以离帆入诗的,写出了行人远去的过程,表达了诗人恋恋不舍的感情。此诗只写来帆,则暗示离舟已从视线中消失,而诗人仍久留不归,同时又以来帆的形象来衬托去帆的形象,而对来帆的关注,也就是对去帆的遥念。二者写法不同,但表达的情感相似。故选D。)
    2. 细雨湿帆,帆湿而重;飞鸟入雨,振翅不速。从景物状态看,有动,有静:动中有静,静中有动;帆来鸟去为动,但帆重犹不能进,鸟迟似不振翅,这又显出相对的静来,描绘了一个细雨笼罩的压抑场面。渲染了浓浓的离愁别绪。
    【解析】此题考查赏析诗句的能力。赏析诗句,我们可以从修辞、炼字、语言风格、表现手法、思想感情等方面去考虑。看诗句运用了什么方法,写出了什么内容,表现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有怎样的深刻含义;也可以分析诗句中哪些字用得比较好,有怎样的表达效果;还可以整体分析诗句的语言特色。?细雨湿帆,帆湿而重;飞鸟入雨,振翅不速。这是写景。冥冥暮色,霏霏烟雨,帆的形象寄托了作者的遥念,羽湿行迟的去鸟,也是远去行人的写照,渲染出昏暗沉重的氛围,烘托出诗人沉重的心境,渲染了浓浓的离愁别绪。

    三、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题。(9分)
    幽居
    韦应物①
    贵贱虽异等,出门皆有营。
    独无外物牵,遂此幽居情。
    微雨夜来过,不知春草生。
    青山忽已曙,鸟雀绕舍鸣。
    时与道人偶,或随樵者行。
    自当安蹇劣②,谁谓薄世荣。
    【注】①韦应物:唐代诗人,因出任过苏州刺史,世称“韦苏州”。②蹇劣:笨拙。
    1. 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 开头两句以人们为生活奔走营谋的世间常态来反衬作者的幽居生活。
    B. 诗中借用“道人”和“樵者”这样的形象,表达作者自然脱俗的追求。
    C. 最后两句意在突出作者淳朴守拙的性格特点和看破红尘后的思乡情怀。
    D. 全诗感触自然,语气平和,格调清新,表现出诗人闲居时的惬意自在。
    2.韦应物的很多五言古诗受东晋诗陶渊明的影响较大,有论者对其作如下评论:
    韦苏州诗,胸中腕中,先有一段真趣,落笔方妙,足见非专以浅淡拟陶者。世人误认陶诗作浅淡,所以亦不知韦诗也。
    请结合上面这首《幽居》和陶渊明的《归园田居》(少无适俗韵),说说这段诗论认为陶、韦二人诗并不浅显平淡的理由。(6分)
    【参考答案】
    1. C(C项中“看破红尘”“思乡情怀”于文无据。)
    2. 陶诗、韦诗中皆先有“真趣”。《饮酒》中“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用笔平淡自然,但一个“悠然”掩抑不住作者对田园生活的热爱;《幽居》中“青山忽已曙,鸟雀绕舍鸣”写眼前景自然朴质,但饱含了作者对自然美景的热爱。这些“浅显”“平淡”的笔墨中,饱含了作者独具慧心的情趣意趣,使他们的作品在浅淡中见真趣。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语言的能力。这一题主要从作者的情感方面来答题,一首诗歌中饱含情感也就不会显得“平淡”了,所以主要诗歌中找出表现作者情感的句子或词语即可。这首诗歌中的三四两句都还有作者对春天到来的惊喜之情和对自然美景的热爱之情。《饮酒》中“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中“悠然”可见作者的“悠闲自得”的美好情绪。这样来分析可发现两人诗歌不浅显平淡的理由了。

    四、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题。(9分)
    燕居即事①
    韦应物
    萧条竹林院,风雨丛兰折。
    幽鸟林上啼,青苔人迹绝。
    燕居日已永,夏木纷成结。
    几阁积群书,时来北窗②阅。
    【注】①本诗作于唐德宗贞元元年(785年)夏,时诗人罢任滁州刺史,闲居于滁州西涧。燕居:闲居。②北窗:语出陶潜《与子俨等疏》:“尝言五六月中北窗下卧,遇凉风暂至,自谓是羲皇上人。”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首联紧扣“燕居”展开描写,竹、兰既是两种客观景物,也寄寓诗人的主观感情。
    B.颔联上句以动写静,下句直接描写静景,突出了居处环境的清幽宁静,无人来访。
    C.颈联感慨时光易逝,闲居之长,不知不觉中太阳已经下山,夏木仿佛也为之郁结。
    D.全诗以写景为主,然在写景中巧妙完成了情感的转换,正可谓“妙在淡然不著痕迹”。
    2.诗的尾联有什么含意?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6分)
    【参考答案】
    1.C(C项“太阳已经下山,夏木仿佛也为之郁结”赏析不正确。颈联意为闲居的日子已经很久,不知不觉已是夏天,树木已经结果。)
    2. 橱架上堆满了书籍,诗人常来坐在北窗边翻看。(2分)诗人通过描写闲居的日常生活,并化用陶潜的典故,(2分)表达了虽罢官闲居而读书自娱、恬然自适的旷达乐观之情。(2分)

    五、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题。(9分)
    陪王郎中寻孔征君
    韦应物
    俗吏闲居少,同人会面难。
    偶随香署①客,来访竹林欢②。
    暮馆花微落,春城雨暂寒。
    瓮间聊共酌,莫使宦情阑。
    【注】①香署:指京畿省台之类的官署。②竹林欢;典出“竹林七贤”,喻指文人放荡不羁,或指独立于世俗之外,或喻朋友的交情深厚。
    1.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
    A. 诗歌的首句,以“俗吏”点明所要找的人孔征君的身份,“闲居少”说明孔征君相当繁忙。
    B. 颔联两句写了诗人陪着王郎中前去拜访孔征君,“来访”一词突出王郎中来访是叙友情.
    C. 颈联中“幕”字从侧面烘托出诗人陪王郎中跟征君相见之欢,到暮晚仍未告辞。
    D. 尾联写诗人、王郎中和孔征君二人在“瓮间”且聊且酌,把盏言欢,极具生活感。
    2.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6分)
    【参考答案】
    1. A(A项“以‘俗吏’点明所要找的人孔征君的身份”错误,“俗吏”是指诗人自己:“闲居少”是说诗人自己工作事务繁忙。故答案选A。)
    2. ①“俗吏闲居少,同人会面难”写出诗人工作繁忙,无法拜访朋友,表达了诗人对朋友们的歉意;
    ②“偶随香署客,来访竹林欢”,表达了诗人陪着王郎中寻访朋友的欢快心情;
    ③“间聊共酌,莫使宦情阑”写诗人和朋友在酒坛间饮酒,这种欢乐让自己做官的志趣都少了许多,抒发了作者对孔征君隐居生活的喜爱,羡慕之情。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赏析诗歌的情感主旨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要注意试题考查的方向,要注意结合对诗句关键词的理解,准确把握诗歌的情感。对于诗歌情感题,一般的考查方向有二,一是考查情感的体现方式,二是考查情感的内容。一般答题的时候,尽量两者都涉及。对于情感的把握,可以从题材入手,同一类题材往往都表达这类似的情感;可以从抒情议论的句子入手,这些句子是直接表达思想感情的地方;可以从作者和创作背景入手,做到知人论世;可以从题目入手,题目往往交代了诗歌的主要内容,创作的缘由和主要表现的思想感情;可以从景物形象入手,景物形象衬托或烘托诗人的情感或借景抒情;可以从用典入手,典故是将历史和现实对照,含蓄的表达自己的观点、态度和情感。故考生在答题的时候,应先借助题干明确考查的是哪个方面的内容,有无暗示,同时要注意抓住情感的关键词。比如本诗抓住体现情感的关键词“会面难”,体现了诗人对与友人交往难的深深歉意之情。“欢”代表了作者与友人寻访的快乐之情,和内心的愉悦和惬意。“聊共酌”聊且共同饮酒作乐,体现了诗人忙于官务,偶得共饮惬意的情怀。

    六、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题。(9分)
    效陶彭泽
    韦应物
    霜露悴百草,时菊独妍华。
    物性有如此,寒暑其奈何。
    掇英泛浊醪①,日入会田家。
    尽醉茅檐下,一生岂在多。
    【注】①陶渊明《饮酒》二十首其七:“秋菊有佳色,裒露掇其英。泛此忘忧物,远我遗世情。”醪,浊酒。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一、二句写霜露之下百草凋零,此时唯有菊花鲜艳美丽;两相对比,更显菊花傲霜本色。
    B.三、四句是作者的议论:菊花本性如此,岂是天气冷热所能改变??突出了菊花的坚贞。
    C.五、六句运用典故,诗人采撷菊花浸泡在浊酒中,日落时与朋友相会田家,共同分享。
    D.七、八句表现了诗人期望能够在茅檐下一醉方休,了此一生,流露出些许消极的情绪。
    2.结合全诗,分析诗人“效陶彭泽”的具体表现。(6分)
    【参考答案】
    1.D(D项“了此一生,流露出些许消极的情绪”不正确。七、八句意为:尽情沉醉于田园之中,即使一生一世也不嫌多。流露出热爱田园,远离世俗、官场的情感。)
    2.①效法陶彭泽喜爱菊花、爱好饮酒的生活习惯;②效法陶彭泽摆脱官场束缚、与朋友相会田家、陶醉于田园生活的志趣;③效法陶彭泽以菊自比,追求高洁人格、固守坚贞节操的可贵品质。

    七、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题。(9分)
    秋夜寄丘二十二员外①
    韦应物
    怀君属秋夜,散步咏凉天。
    空山松子落,幽人应未眠。
    【注】①丘二十二员外,名丹,苏州人,曾拜尚书郎,后隐居平山上一作“邱二十二员外”。
    1.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 首句点明季节是秋天,时间是夜晚,而这“秋夜”之景与“怀君”之情,正好彼此衬映。
    B. 次句承接自然,全不着力,紧扣上句。“散步”与“秋夜”相照应,“凉天”与“怀君”相吻合。
    C. 第三句明写景,暗写人。松子落曜山幽,唯有未眠人能感知。写景一衬,末句便有了情味。
    D. 整首诗不以强烈的语言打动读者,淡淡着墨,语浅情深,言简意长,使人感到韵味悠永。
    2. 请结合整首诗,分析其主要艺术手法。(6分)
    【参考答案】
    1. B(B项,“‘散步’与‘秋夜’相照应,‘凉天’与‘怀君’相吻合”错误,“散步”是与“怀君”相照应,“凉天”是与“秋夜”相绾合。因“怀君”难以入睡,故而“散步”;因是“秋夜”,所以感觉天凉。故选B。)
    2. ①诗歌前两句实写诗人自己即怀念友人之人;②后两句虚写(想象)正在临平山学道的丘丹,即诗人所怀念之人。整首诗运用虚实结合的手法,使眼前景与意中景同时并列,使怀人之人与所怀之人两地相连,表达了异地相思的深情。
    【解析】此题考查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的答题模式:第一步:指出何种手法;第二步:结合诗歌内容分析,第三步:指出这种手法的表达效果。“表达技巧”分为四个理解层面由低到高(字词——句子——段落——篇章),分别是修辞手法(比喻、比拟、夸张、借代等)、表达方式(记叙、说明、描写、抒情、议论,诗歌中主要是描写和抒情)、表现手法(对比、衬托、象征、比兴等)、谋篇布局手法(开头、结尾、过渡、照应等)。首句“怀君属秋夜”,点明季节是秋天,时间是夜晚,次句“散步咏凉天”,承接上句,实写作者因怀人而在凉秋之夜徘徊沉吟的情景。三、四两句中,想象所怀念之人在此时、彼地的状况。遥承“秋夜”、“凉天”,是从眼前的凉秋之夜,推想临平山中今夜的秋色。第四句“幽人应未眠”,则遥承“怀君”、“散步”,是从自己正在怀念远人、徘徊不寐,推想对方应也未眠。因此,本诗虚实结合,抒发了异地相思的深情。

    八、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题。(9分)
    郊园闻蝉寄诸弟
    韦应物①
    去岁郊园别,闻蝉在兰省②。
    今岁卧南谯,蝉鸣归路永。
    夕响依山谷,余悲散秋景。
    缄书③报此时,此心方耿耿④。
    【注】①韦应物,为京兆杜陵人,少侍明皇、亲历京国繁华;初入仕途,亦主要在京洛之地任职,后离京外任南谯(今滁州)刺史。本诗就写于此时。②兰省,即兰台。指朝延秘书省。③缄书,书信。④耿耿,老想着,心情不安。
    1.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 题目“郊园闻蝉”交代了地点和事件,“寄诸弟”表明诗歌的写作意图。
    B. 前两联从时空两个方面构成对比,将两种不同的状态呈现在读者面前。
    C. 颈联写出了秋天黄昏蝉鸣的高亢悠远,这里的蝉是诗人高洁品格的化身。
    D. 全诗融情于景,情景交融,由回忆“去岁”的美好写到“此时”的不安。
    2. 作者闻到蝉鸣后引发了怎样的思绪和情感?请结合诗句内容进行分析。(6分)
    【参考答案】
    1. C(C项“蝉鸣的高亢悠远”“ 诗人高洁品格的化身”错误,此处的蝉声是秋蝉之声,流露出诗人悲伤之情。)
    2. ①对家园和亲人的思念之情。本诗是写给“诸弟”的,去年的郊园一别,归途漫漫,蝉鸣不休,诗人对于家乡和亲人的思念尽寓其中。
    ②对宦途失意的悲伤之情。去年听到蝉鸣是在朝廷的秘书省,可现在却卧于南谯,两相对照,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无限宦途失意之悲流露而出。
    ③对时光流逝的感慨之情。闻蝉地点的转换,“去岁”到“今岁”,时光变迁,蝉鸣依旧,依托山谷中蝉鸣,把我的悲伤消散于秋景之中。
    ④对前途命运的忧虑之情。听蝉声悲秋景,寄托于书信后仍然心情不安,为兄弟和自己的前途命运而担心。

    九、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题。(9分)
    淮上喜会梁州故人
    韦应物
    江汉曾为客,相逢每醉还。
    浮云一别后,流水十年间。
    欢笑情如旧,萧疏鬓已斑。
    何因不归去?淮上有秋山。
    1.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 首联,诗人回忆了与老朋友曾经共饮的美好时光,以及两人之间的深厚情谊。
    B. 颔联,诗人借助“浮云”、“流水”这两个常见的意象,抒发了阔别十年的感慨。
    C. 颈联,点题,写相逢时的欢笑,开怀畅饮,把酒言欢,奠定了全诗感情基调。
    D. 尾联,笔锋一转,秋色中红树满山,令人留恋。表达与友人携手同游的愿望。
    2. 试赏析本诗中的对比手法。(6分)
    【参考答案】
    1. C(C项,“奠定了全诗的感情基调”不准确,情感不只有欢笑,还有老去无为的悲伤。颈联的出句又回到诗题,写这次相会的"欢笑"之态。久别重逢,确有喜的一面。他们也像十年前那样,有痛饮之事。然而这喜悦,只能说是表面的,或者说是暂时的,所以对句又将笔宕开,写两鬓萧疏。十年的漂泊生涯,使得人老了。这一副衰老的形象,不言悲而悲情溢于言表,漂泊之感也就尽在不言之中。一喜一悲,笔法跌宕;一正一反,交互成文。故选C。 )
    2.①首联每每出游宴饮必定扶醉而归的欢乐与相别后的黯淡对比,心中不觉黯然,让人生发出岁月不饶人的无限感慨。
    ②颔联“一别”与“十年”形成鲜明的对照,表现一别十年的伤感。让人产生世事沧桑,人生无定,岁月蹉跎之感。
    ③颈联相逢时畅饮的喜悦与两鬓苍苍、青春不再的衰老之态相对照,一喜一悲,一正一反,对比强烈。(每点2分)
    【解析】解答此类试题,需要审清题干要求,如本题“试赏析本诗中的对比手法”,对比,是把具有明显差异、矛盾和对立的双方安排在一起,进行对照比较的修辞手法。对比是把对立的意思或事物、或把事物的两个方面放在一起作比较,让读者在比较中分清好坏、辨别是非。“江汉曾为客,相逢每醉还”,在江汉就曾经一起作客,每次相逢都是尽醉而还。诗的开头,写诗人昔日在江汉作客期间与故人相逢时的乐事,概括了以前的交谊。那时他们经常欢聚痛饮,扶醉而归。诗人写这段往事,仿佛是试图从甜蜜的回忆中得到慰藉,然而其结果反而引起岁月蹉跎的悲伤。“浮云一别后,流水十年间”,离别后如浮云飘流不定,岁月如流水一晃过十年。“一别”与“十年”形成鲜明的对照,直接抒发十年阔别的伤感。“欢笑情如旧,萧疏鬓已斑”,今日相见虽然欢笑如旧,可惜人已苍老鬓发斑斑。久别重逢,确有喜的一面。他们也像十年前那样,有痛饮之事。然而这喜悦,只能说是表面的,或者说是暂时的。十年的漂泊生涯,使得人老了。这一副衰老的形象,不言悲而悲情溢于言表,漂泊之感也就尽在不言之中。

    十、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题。(9分)
    送唐明府赴溧水
    韦应物
    三为百里宰①,已过十馀年。
    只叹官如旧,旋闻邑屡迁。
    鱼盐滨海利,姜蔗傍湖田。
    到此安氓俗,琴堂②又晏然。
    【注】①百里宰:古时一县的辖区约有百里,后称一县为“百里”,县令则称“百里宰”。②琴堂:官署。《吕氏春秋·察贤》:“宓子贱治单父,弹鸣琴,身不下堂,而单父治。”后遂称州、府、县署为琴堂。
    1.对下列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
    A. 题目中的“送”字表明了事件,“明府”点明朋友身份,“溧水”则是朋友任职之地。
    B. 首联的“三”和“十余年”,写朋友担任县令时间很长,突出了唐明府的忧伤与无奈。
    C. 颔联的“只叹”表现了作者对朋友久不升迁的同情,“屡”说明表现朋友管辖之地屡屡变动。
    D. 虽然尾联不是对作者自己为官情况的叙写,但我们可以从中看出他在为官方面的态度。
    2.末尾两句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6分)
    【参考答案】
    1.B(B项错在“突出了唐明府的忧伤与无奈”,首联是作者对朋友情况的客观描述,不是在写唐明府的忧伤与无奈。)
    2.①表达了作者对朋友的关切勉励之情,他希望好友为官一任、造福一方。
    ②尾联上句写他要使当地的社会风气变得祥和安宁,下句写他要让县衙变得安宁平静。
    ③这是作者对朋友的期望和勉励,也包含着对朋友的关切。

    十一、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题。(9分)
    送汾城王主簿
    韦应物
    少年初带印①,汾上又经过。
    芳草归时遍,情人②故郡多。
    禁钟③春雨细,宫树野烟和。
    相望东桥别,微风起夕波。
    【注】①带印:掌管印玺,指王主簿少年出任,回到旧游之地汾城任职。②情人:这里指友情深厚的人。③禁钟:宫中的钟声。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首联写王主簿年纪轻轻就掌管印玺,同到旧游之地汾城任职,刻画了王主簿年少有为、意气风发的形象。
    B.颔联上句“芳草归时遍”以“芳草”比喻相思之愁,萋萋芳草,贴切自然;一个“遍”字写出愁绪之多。
    C.颈联上句“禁钟春雨细”写雨里钟声,运用了通感的修辞手法,以春雨细密写钟声轻细,形象生动。
    D.诗歌标题中的“送”字既点明了诗歌的体裁,同时又揭示了诗歌的主旨,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诚挚情谊。
    2.诗歌的尾联颇具特色,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6分)
    【参考答案】
    1. B(B项“相思之愁”错,应该是“离愁”。)
    2.①以景结情。尾句“微风起夕波”,那-一池春水不断荡漾.仿佛是诗人那颗不平静的心。表达出了诗人对友人离去依依不舍的深情。
    ②细节描写。“相望”一词运用了动作描写,写出了诗人和友人之间的难分难舍的状态。
    ③卒章显志。“别”字照应标题,同时又直接点明诗歌的主旨.表达了对友人的诚挚的情谊。(每点2分)

    十二、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题。(9分)
    南园
    韦应物
    清露夏天晓,荒园野气通。
    水禽遥泛雪,池莲迥披红。
    幽林讵知暑,环舟似不穷。
    顿洒尘喧意,长啸满襟风。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首联描写夏日清晨的南园景色:天刚破晓,清露泠泠;荒园之中,雾气缭绕。
    B.颔联描写水鸟和莲花,对仗工整,炼字精当;“遥”“迥”二字表明其为远景。
    C.“泛雪”“披红”两处均运用拟人修辞手法,不仅富有色彩美,还具有动态美。
    D.颈联抒写游园感受:置身幽林,暑气顿消;乘舟环游,仿佛水路无穷无尽。
    2.诗的尾联有什么含意?流露出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6分)
    【参考答案】
    1.C(C项“两处均运用拟人修辞手法”不正确,前一处运用的是比喻。)
    2.第一问:游览南园,顿时洗去尘世烦扰;一声长啸,便觉清风满襟。(2分)
    第二问:①流露出诗人对南园清凉幽静而又生机勃勃景色的喜爱之情。(2分)②表达了诗人希望摆脱尘世烦扰、享受宁静田园生活的隐逸之志。(2分)

    十三、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题。(9分)
    简卢陟①
    韦应物
    可怜白雪曲,未遇知音人。
    恓惶戎旅下,蹉跎淮海滨。
    涧树含朝雨,山鸟哢余春。
    我有一瓢酒,可以慰风尘。
    【注】①卢陟:人名,韦应物的外甥。作者做此诗时,安史之乱余波未平,又有节度使反叛,不久后蜀之乱又起。
    1.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 简,即书简,作书信之意。本诗是诗人写给他外甥卢陟的,全诗简朴而高古,平淡却情深。
    B. 诗人起笔以“阳春白雪”喻外甥之才,曲高和寡,难遇知音,表达了对外甥的认同与宽慰。
    C. 颔联中,作者讲述了自己曾在军旅中恓惶不安,在淮海边流落失意的经历,只为自伤身世。
    D. 颈联笔锋一转,着力描绘暮春之景,看朝雨春树,听山鸟啼鸣,超然旷达,别有一番境界。
    2. 诗歌尾联被称为“治愈系”经典名句,请结合“风尘”一词的含义,赏析尾联表达的情感。(6分)
    【参考答案】
    1. C(作者自述经历,旨在劝慰卢陟,不要因为一时失意而放弃希望,并不是只为自伤身世。)
    2. ①“风尘”可指行路的艰苦劳顿(1分)。作者致书卢陟,希望与之把酒言欢,以安慰他在尘世间奔波劳顿的灵魂,故而尾联表达了作者对外甥的深挚的精神慰籍(2分);
    ②“风尘”也暗指国家战乱、兵祸(1分)。本诗不仅写给卢陟,也写给诗人自己,作者心忧国家,生活困顿,需要知音人,胸中郁结亦需疏解。杯酒慰风尘显露出诗人看破人生起落和穿越人生困境后的旷达悠远的境界(2分)。

    十四、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题。(9分)
    夜偶诗客操公作①
    韦应物
    尘襟一潇洒,清夜得禅公。
    远自鹤林寺,了知人世空。
    惊禽翻暗叶,流水注幽丛。
    多谢非玄度,聊将诗兴同。
    【注】①偶,遇;操公,僧人名。②玄度,东晋许询字玄度,善谈玄理。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
    A.首联写诗人在清夜偶遇操公,自己沾染尘埃的襟抱一下子如受洗礼,变得超逸脱俗。一个“得”字,写出了诗人心中无限的欣喜和快意。
    B.颔联写操公来自遥远的鹤林寺,并且精研佛理,“了”字写出了操公对人世万物皆空的大彻大悟。这种洞达的人生态度,给了诗人很多启发。
    C.颈联写栖息枝头的禽鸟受到惊吓,在暗处翻飞;流水注入幽暗茂密的草丛。“翻”和“注”两个字,衬托了诗人与操公清夜交流时欢快热烈的场景。
    D.作者在刻画操公形象时主要运用了正侧面结合的手法,首联从诗人偶遇操公的反应侧面衬托,颔联从操公的所来和佛学造诣正面刻画。
    2.尾联中“谢”“聊”二字分别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6分)
    【参考答案】
    1.C(C项,“衬托了诗人与操公清夜交流时欢快热烈的场景”错误,颈联的“翻”和“注”两个字极具动感和力度,但结合全诗的意境。是以动衬静,是在反衬当时清寂幽静的场景。)
    2.①“谢”字表达了对操公佛学与诗歌造诣的敬佩、赞美,使诗人得到精神的享受与洗礼;
    ②“聊”是“姑且”之义,诗人虽无法与操公深析禅理,但诗兴相同,有得遇知音的的欣喜。

    十五、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题。(9分)
    秋夜二首(其一)
    韦应物
    庭树转萧萧,阴虫还戚戚。
    独向高斋眼,夜闻寒雨滴。
    微风时动牖,残灯尚留壁。
    惆怅平生怀,偏来委今夕。
    1. 下列对该诗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3分)( )
    A. 颔联写诗人深夜独居,听到窗外秋雨滴落,难以入睡的情景。其中“寒”字,既是景语又是情语,表达了诗人的独特感受。
    B. 颈联运用了动静结合的手法,“微风时动牖”是动景,“残灯尚留壁”是静景,动静结合,营造了孤清、冷寂的意境。
    C. 尾联叙写了诗人的内心感受,诗人本就满腹惆怅,又偏偏碰上寂冷、悲切的秋夜,一“偏”字更增添了诗人的无奈、哀怨。
    D. 这首诗在描写景物时调动了人的多种感官,如颔联从视觉、听觉、触觉的角度描绘了冷秋夜景图,语言委婉、哀切。
    2. 首联中叠词的运用有什么效果?请简要分析。(6分)
    【参考答案】
    1. D(D项无触觉 ,颔联没有从视觉触觉描绘。“独向高斋眠,夜闻寒雨滴”意思是独自去高雅的书斋睡下,晚上听见秋雨滴落的声音,从听觉的角度来写的诗人的孤独寂寞冷清有感受。)
    2. ①首联中运用“萧萧”“戚戚”两组叠词,增添了音韵美;②渲染了萧瑟、凄凉的氛围;③为全诗奠定了悲凉、忧伤的感情基调。
    【解析】“庭树转萧萧”,意思是说庭院中的树木,树叶已经纷纷落下,“萧萧”象声词,指树叶在风的吹动下纷纷飘落的声音。“阴虫还戚戚”,秋虫也显出一片忧伤的样子,“阴虫”指秋虫,如蟋蟀之类;“戚戚”,忧伤的样子。叠词可以起到强调作用,“萧萧”强调了树叶凋零,“戚戚”强调了秋虫忧伤,这两个叠词出现在诗歌的首联,使诗歌开篇就笼罩在了一种萧瑟、凄凉的气氛中,为全诗奠定了感情基调。从形式上看,叠词能够增强语言的韵律感,使诗歌读起来朗朗上口,富有音乐美,给人以美的享受。

    十六、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题。(9分)
    永定寺喜辟强夜至
    韦应物
    子有新岁庆,独此苦寒归。
    夜叩竹林寺,山行雪满衣。
    深炉正燃火,空斋共掩扉。
    还将一尊对,无言百事违。
    1.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 首联将友人的热闹与自己在永定寺孤身一人处境进行了对比。
    B. “夜叩竹林寺”写友人在黑夜里穿过竹林来到永定寺看望“我”。
    C. “雪满衣”表明了出行的艰辛,衬托了两人之间友情的深厚。
    D. 后四句描绘了诗人与友人在燃烧着柴火的炉灶旁把酒共欢的情景。
    2. 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请简要分析。(6分)
    【参考答案】
    1.D(D项“把酒共欢”错误,尾句“无言百事违”意指作者与朋友把酒共饮,虽然不谈论那些不顺遂的事,但内心实际上并不欢喜,可见“共欢”说法错误。)
    2. ①新年在外的孤寂之情。新年之时诗人独居山中寒寺,因而内心孤独、寂寞。
    ②朋友关心的感激之情。友人不惧苦寒、艰辛,新岁之时深夜来陪伴我,因而感激不尽。
    ③诸事不顺的感伤之情。“百事违”表明作者很多事不如意,虽不想言说但伤感之情溢于言表。

    十七、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题。(9分)
    自巩洛舟行入黄河即事寄府县僚友①
    韦应物
    夹水苍山路向东,东南山豁大河通。
    寒树依微远天外,夕阳明灭乱流中。
    孤村几岁临伊岸②,一雁初晴下朔风。
    为报洛桥游宦侣③,扁舟不系与心同。
    【注】①巩:今河南巩县。洛:洛水。这里的巩洛,即巩县洛河注入黄河处。②伊:伊水,《水经注·伊水》中有“伊水出南阳……又东北至洛阳县南,北入于洛”。③洛桥:洛阳桥,这里指洛阳。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首联记叙并描写了由洛水入黄河的行程和景物。“夹”“豁”二字选用精当,舟行洛水,青山列岸,忽见群山开豁,大河横流,意境顿开。
    B颔联写寒树远影隐约天边,如水墨渲淡;落日余晖闪烁波涛之上,可谓妙手天成。故《唐诗别裁》中说:“寒树句画本,夕阳句画亦难到。
    C.颈联动静结合,静写伊水岸边孤村,经安史之乱残破不堪,意境萧疏孤清;动写一雁孤飞,趁初晴乘风北上,与诗人从流飘荡处境相合。
    D.结构上首联破题,中间两联呼应“即事”,尾联切题,构思精妙;内容上以秋天傍晚黄河的景象引发诗人感触,有寄托,有情思,意蕴丰富。
    2.“扁舟不系”源于《庄子》中的“巧者劳而智者忧,无能者无所求,饱食而遨游,泛若不系之舟”,请结合这句话与尾联的含义简要分析诗人的心境。(6分)
    【参考答案】
    1.C(C项“一雁初晴下朔风”是指大雁在晴天里顺北风南下,句子中的方向理解错了。)
    2.①诗人感觉自己如一叶扁舟,随波逐流,身不由己,表现出宦游的伤感。
    ②诗人觉得自己既非巧者,又非智者,只是无所求的无能者,面对衰颓的国势,借自嘲表达无能为力的无奈之情。
    ③诗人觉得辜负分别时朋友对自己的期望和嘱托,表达悲慨和愧疚之情。

    十八、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题。(9分)
    观田家
    韦应物
    微雨众卉新,一雷惊蛰始。
    田家几日闲,耕种从此起。
    丁壮俱在野,场圃亦就理。
    归来景常晏①,饮犊西涧水。
    饥劬②不自苦,膏泽③且为喜。
    仓禀无宿储,徭役犹未已。
    方惭不耕者,禄食出闾里。
    【注】①景常晏:指天晚。⑦劬:劳苦。③膏泽:滋养土壤的雨水。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这是一首古体诗,诗歌一、二句就写出了一幅春雨之下万物复苏、一派生机的田野之景。
    B.惊蛰时令正是春耕之际,农家起早摸黑劳作的身影出现在田野上、菜园里、山涧边。
    C.“饥劬不自苦,膏泽且为喜”的大意是农人勤劳朴实,辛苦劳作不觉苦,春雨润禾便喜上眉梢。
    D.诗歌最后,诗人看到官家粮仓无粮,百姓背负沉重的徭役,批判了官吏对百姓的不体恤。
    2.近代著名学者王文濡认为本诗最后两句“结束入神”,请结合整首诗歌,谈谈诗人是怎样做到这一点的。(6分)
    【参考答案】
    1.D(D项“诗人看到官家粮仓无粮”错误。应该是“诗人看到农家粮仓没有余粮”;“批判官吏对百姓的不体恤”不准确,诗歌的最后,作者是以观作结,“方惭”一词,表达出作者对自己宦游食禄生活的自责。)
    2.诗人先通过观察田间农民劳作,以质朴的语言,描写了农民劳作的辛苦。接着将农人终年劳作与家无余粮、生活饥贫作对比,进而揭示了其中的原因:赋税徭役的繁重。同时,又将耕种者和食禄者作对比,揭露了当时社会制度的不合理。诗歌最后两句,作者进行了自省,身为朝廷官员不从事耕种,俸禄却来自百姓,心中顿感惭愧,表现了一个封建官吏的良知,提升了全诗的格调,升华了诗歌的主旨。
    【解析】本诗是诗人任滁州刺史期间,看到春耕时节田家辛勤劳苦的场景,触景生情,写下的田园诗。
    从诗句内容上看,“不耕者”,指食禄却不耕作的人,即做官者;禄食,指俸禄;闾里,指乡里,泛指民间;“方惭不耕者,禄食出闾里”意思是食禄不耕者对衣食父母的农夫们的艰辛劳作而又饥寒的情况惭然生愧。
    从诗句技巧上看,诗人先写春耕之始,然后写农民劳作的艰辛、勤劳朴实,以及封建社会农夫被压迫的惨状,最后以“方惭不耕者,禄食出闾里”作结,用通俗易懂的诗句表达对田家的同情,惭愧官吏的不劳而食;笔法朴实自然,不加渲染夸饰。
    第三,从诗句的感情上看:作者写食禄不耕者对衣食父母的农夫们的艰辛劳作而又饥寒的情况惭然生愧,“方惭”二字既是对不劳者的谴责,也是诗人对自己宦游食禄生活的自责,表达了作者对农夫的同情,惭愧身为官吏的不劳而食。

    十九、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题。(9分)
    寄李儋元锡①
    韦应物②
    去年花里逢君别,今日花开又一年。
    世事茫茫③难自料,春愁黯黯独成眠。
    身多疾病思田里,邑有流亡愧俸钱。
    闻道欲来相问讯,西楼望月几回圆。
    【注】①李儋:字元锡,武威(今属甘肃)人,曾任殿中侍御史。②韦应物:京兆长安(今陕西西安)人,中唐著名诗人,本诗是韦应物出任滁州刺史时的作品。③世事茫茫:当时长安尚为叛军朱泚盘踞,皇帝逃难到奉先,消息不通,情况不明。
    1. 下列对这首诗的分析和鉴赏,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
    A. 首联触景生情,去年花里与友分别,今年花开两地,感慨油然而生。
    B. 颔联写诗人不仅心忧国事,还对自己的无所作为和前路茫茫感到忧心。
    C. 尾联闻友来访,殷切期盼,然而,友人却又迟迟未至,不免心生埋怨。
    D. 全诗起于思念,终于相约,体现了朋友间的深挚情谊,感情真切动人。
    2. 颈联两句甚受古人赞誉,范仲淹叹为“仁者之言”,朱熹盛称“贤矣”。请结合作品加以赏析。(6分)
    【参考答案】
    1. C(C项“友人迟迟未至,不免心生埋怨”的说法没有根据,诗人只是说“早听说你将要来此地探望我,我就天天盼望着你的到来”,含有感激李儋的问候和亟盼他的来访的意思。)
    2.①“贤、仁”二字赞誉了韦应物的思想境界。
    ②诗人看到“邑有流亡”百姓受苦,自己却无能为力,因而苦闷,这体现了诗人的一颗爱民仁心。
    ③诗人因身体多病,想辞官归隐,却又感到愧对俸禄,愧对君王(朝廷)和百姓,因而内心矛盾、痛苦,这体现了诗人作为一个父母官的良知和责任心,颇有“贤臣”之德。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思想内容和情感的能力。颈联“身多疾病思田里,邑有流亡愧俸钱”,意思是“多病的身躯让我想归隐田园间,看着流亡的百姓愧对国家俸禄”。颈联具体写自己的思想矛盾。“邑有流亡愧俸钱”写诗人看到百姓流离失所,自己作为地方官却无能为力,因而感动内心苦闷,感到愧对这些俸禄,这正体现出人民的“仁”心;因为身体多病因而“思田里”,想要辞官归隐,然而却觉得愧对俸禄,愧对君王(朝廷)和百姓,因而内心矛盾、痛苦,这体现了诗人作为一个父母官的良知和责任心,颇有“贤臣”之德,是为“贤”。这两句诚恳地披露了一个清廉正直的封建官员的思想矛盾和苦闷,真实地概括出这样的官员有志无奈的典型心情。诗人能够写出这样真实、典型、动人的诗句,正由于他有较高的思想境界和较深的生活体验。

    相关试卷

    诗歌鉴赏专题 名家精练之李清照-2022届高三语文二轮复习(原卷版+解析版):

    这是一份诗歌鉴赏专题 名家精练之李清照-2022届高三语文二轮复习(原卷版+解析版),文件包含2022年高考诗歌鉴赏专题名家精练之李清照解析版docx、2022年高考诗歌鉴赏专题名家精练之李清照学生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22页, 欢迎下载使用。

    诗歌鉴赏专题 名家精练之李白-2022届高三语文二轮复习(原卷版+解析版):

    这是一份诗歌鉴赏专题 名家精练之李白-2022届高三语文二轮复习(原卷版+解析版),文件包含2022年高考诗歌鉴赏专题名家精练之李白解析版docx、2022年高考诗歌鉴赏专题名家精练之李白学生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21页, 欢迎下载使用。

    诗歌鉴赏专题 名家精练之黄庭坚-2022届高三语文二轮复习(原卷版+解析版):

    这是一份诗歌鉴赏专题 名家精练之黄庭坚-2022届高三语文二轮复习(原卷版+解析版),文件包含2022年高考诗歌鉴赏专题名家精练之黄庭坚解析版docx、2022年高考诗歌鉴赏专题名家精练之黄庭坚学生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24页, 欢迎下载使用。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