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学活动
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英语朗读宝

    诗歌鉴赏专题 名家精练之高适-2022届高三语文二轮复习(原卷版+解析版)

    资料中包含下列文件,点击文件名可预览资料内容
    • 练习
      2022年高考诗歌鉴赏专题——名家精练之高适(解析版).docx
    • 练习
      2022年高考诗歌鉴赏专题——名家精练之高适(学生版).docx
    2022年高考诗歌鉴赏专题——名家精练之高适(解析版)第1页
    2022年高考诗歌鉴赏专题——名家精练之高适(解析版)第2页
    2022年高考诗歌鉴赏专题——名家精练之高适(解析版)第3页
    2022年高考诗歌鉴赏专题——名家精练之高适(学生版)第1页
    2022年高考诗歌鉴赏专题——名家精练之高适(学生版)第2页
    2022年高考诗歌鉴赏专题——名家精练之高适(学生版)第3页
    还剩9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10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诗歌鉴赏专题 名家精练之高适-2022届高三语文二轮复习(原卷版+解析版)

    展开

    这是一份诗歌鉴赏专题 名家精练之高适-2022届高三语文二轮复习(原卷版+解析版),文件包含2022年高考诗歌鉴赏专题名家精练之高适解析版docx、2022年高考诗歌鉴赏专题名家精练之高适学生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22页, 欢迎下载使用。
    高考诗歌鉴赏专题训练——名家精练之高适(解析版)
    精选诗歌练习
    一、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题。(9分)
    别王彻(节选)
    高适
    载酒登平台,赠君千里心①。
    浮云暗长路,落日有归禽。
    离别未足悲,辛勤当自任。
    吾知十年后,季子多黄金②。
    【注】①曹操《观沧海》中有:“老骥伏枥,志在千里。”②战国时,苏秦因游说各国有功被委以重任,还家后其嫂以“季子位高金多”称誉之。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
    A.本诗虽未跳出“饮酒饯别”的俗套,但笔力雄健,气势奔放,没有颓废情绪,表现出催人进取的心态。
    B.第二联“落日有归禽”一句,似有所喻,希望朋友远走高飞以后,能像心恋旧巢的鸟儿一样不忘故土。
    C.第三联前句“未足悲”是说不值得悲伤;后句劝勉王彻,自己要积极努力,敢于承受生活的辛苦和困难。
    D.最后一联,诗人借用苏秦经过刻苦努力而功成名就的典故,表达对朋友仕途畅达、事业有成的美好祝愿。
    2.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6分)
    【参考答案】
    1.A(A项,“没有颓废情绪”错,“浮云暗长路,落日有归禽”意思是浮云遮住了太阳,所以漫漫前路都暗淡了。太阳落山,鸟儿都飞回巢了。这两句写景暗淡,情感低沉。故选A。)
    2.抒发了对朋友的关怀之情。“浮云暗长路,落日有归禽”两句是对朋友路途上景物的描写,写景暗淡,情感低沉,抒发了对朋友前路的关怀之情。
    ‚希望朋友远走高飞以后,不忘故土。落日有归禽”一句,似有所喻,希望朋友远走高飞以后,能像心恋旧巢的鸟儿一样不忘故土。
    ƒ劝勉朋友要积极努力进取。“离别未足悲,辛勤当自任”意思是离别不值得悲伤,要积极努力,敢于承受生活的辛苦和困难。劝勉朋友要积极努力进取。
    „表达对朋友仕途畅达、事业有成的美好祝愿。“吾知十年后,季子多黄金”这两句运用了典故,借苏秦经过刻苦努力而功成名就的典故,表达对朋友仕途畅达、事业有成的美好祝愿。
    【解析】本题考核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此类试题答题时要多角度思考,可从时间角度梳理,要看作者在不同时段的情感;可从描述对象角度梳理,不仅要看描述主体(诗人或抒情主人公)的情感,也要看描述客体(人、事、物、景)蕴含的情感。“浮云暗长路,落日有归禽”意思是浮云遮住了太阳,所以漫漫前路都暗淡了。太阳落山,鸟儿都飞回巢了。这两句是对朋友路途上景物的描写,写景暗淡,情感低沉,抒发了对朋友前路的关怀之情。“落日有归禽”一句,似有所喻,希望朋友远走高飞以后,能像心恋旧巢的鸟儿一样不忘故土。“离别未足悲,辛勤当自任”意思是离别不值得悲伤,要积极努力,敢于承受生活的辛苦和困难。劝勉朋友要积极努力进取。“赠君千里心”“吾知十年后,季子多黄金”这两句根据书下注释可知,作者运用了典故,借苏秦经过刻苦努力而功成名就的典故,表达对朋友仕途畅达、事业有成的美好祝愿。

    二、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题。(9分)
    别韦参军(节选)
    高适
    世人遇我同众人,唯君于我最相亲。
    且喜百年有交态,木尝一日辞家贫。
    弹棋击筑白日晚,纵酒高歌杨柳春。
    欢娱未尽分散去,使我惆张惊心神。
    丈夫不作儿女别,临歧涕泪沾衣巾。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前两句将世人和韦参军对我的态度相比,暗含自己对友人的感激和不被赏识的辛酸。
    B.三四句既表达能和韦参军相交如此之久的欣喜,也写出自己因家贫而长期备受煎熬。
    C.本诗七八句,写诗人与韦参军即将分别,直抒胸臆,表达了自己内心的不舍与惆帐。
    D.结尾写离别而不显颓靡,惜别仍发豪放之情,与《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尾联意相近。
    2.请结合全诗赏析“弹棋击筑白日晚,纵酒高歌杨柳春”。(6分)
    【参考答案】
    1.B(B项,“交往之久的欣喜”“因家贫而长期备受煎熬”均不当,诗人认为相知百年的的人才有如此的交情,突出我和韦参军情谊深厚。辞为拒绝之意,意为韦参军从未以家贫为由拒绝我。)
    2.通过虚写,回忆和韦参军一起弹琴、下棋、击筑、喝酒、高歌的恣意生活,突出两人友谊的深厚;
    ‚通过对比,将过去欢乐与如今的离别惆怅形成强烈的反差;
    ƒ为下面的抒情做了铺垫,更好地表达诗人在面临分别时,内心的不舍。(每点2分,其他角度言之成理也可)

    三、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题。(9分)
    送李侍御赴安西
    高适
    行子对飞蓬,金鞭指铁骢。
    功名万里外,心事一杯中。
    虏障①燕支北②,秦城太白东③。
    离魂莫惆怅,看取宝刀雄!
    【注】①虏障:指防御工事。②燕支:山名,这里代指安西。③太白东:指秦岭太白峰以东的长安。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
    A.首联紧扣题意,写李侍御即将跨马远征。以“飞蓬”喻“行子”,自然使人联想到“行子”身影的轻疾,意气风发的雄姿。
    B.颈联指出李侍御远赴安西所经之地,“虏障”与“秦城”之间,遥隔万里,临发之际,回望秦城, 自不免有所系恋。
    C.尾联一笔宕开,境界进一步扩大。继“离魂莫惆怅”的殷切劝慰之后,以看宝刀的动作,既有离别的愁绪,又有豪壮气概。
    D.这首送别诗既边塞意象的描绘,又有广袤的空间描绘,不仅体现了诗人感情的豪壮,同时也焕发出盛唐的时代精神。
    2.“功名万里外,心事一杯中”的精妙之处表现在哪里?请简要赏析。(6分)
    【参考答案】
    1.C(C项“既有离别的愁绪,又有豪壮气概”错,应为“鼓励友人昂扬奋发地踏上征途,尽扫愁绪”)
    2.①诗句的意思是,功名在万里之外,心声在一杯之中;(2分)
    ②用了对仗的手法。“功名”对“心事”,“万里外”对“一杯中”,“万里外”一笔推开,展现出巨大的空间,表现李侍御豪迈的激情、飞动的气势;但紧接着一笔收勒,又回到别筵;(2分)
    ③颔联紧承上联送别之意。友人远征“万里”,是为求取“功名”,自当鼓励;临别之际,万千“心事”,一言难尽,全寄托在“一杯”别酒之中。“心事一杯中”包含着作者送别友人的惜别之情,对友人即将踏上征途的牵挂,对友人早立“功名”的期望和鼓励。(2分)

    四、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题。(9分)
    送裴别将之安西
    高适
    绝域眇难跻,悠然信马蹄。
    风尘惊跋涉,摇落怨暌携。
    地出流沙外,天长甲子西。
    少年无不可,行矣莫凄凄。
    【注】暌携:聚散,离合。
    1.下面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首句紧扣题意,直陈安西位于渺远之地,路途艰险,难以到达,离愁别绪溢于言表。
    B.“风尘”意指战乱,“惊”字突出了征程之险;“摇落”写出秋日萧瑟,烘托远离之苦。
    C.颈联写安西远在流沙之外,是对“绝域”渺远的照应,将送别愁绪表达得更为浓烈。
    D.这首诗真实再现安西边塞的自然景物,从中可窥见盛唐边塞诗雄浑悲壮的特点。
    2.诗的尾联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对全诗的情感抒发有怎样的作用?(6分)
    【参考答案】
    1.D(D项“真实再现”错误。应该是想象之景。)
    2.第一问:以殷殷慰勉之词,劝“少年”抛弃悲愁,对前途充满信心,表达了对裴别将的赞赏和祝愿。(3 分)
    第二问:由送行离别的哀情转向建功立业的豪情,使得送别之情不至流于感伤,提升了全诗的格调。(3 分)

    五、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题。(9分)
    邯郸少年行
    高适
    邯郸城南游侠子,自矜生长邯郸里。
    千场纵博家仍富,几度报仇身不死。
    宅中歌笑日纷纷,门外车马如云屯。
    未知肝胆向谁是,令人却忆平原君‚。
    君不见今人交态薄,黄金用尽还疏索ƒ。
    以兹感激辞旧游,更于时事„无所求。
    且与少年饮美酒,往来射猎西山头。
    【注】高适北游燕赵,先后欲投向朔方节度副大使信安王李祎、幽州节度使张守珪幕府而未果,此诗于回乡途中经邯郸时所作。‚平原君:战国时赵国公子赵胜被封于平原,故有此称,后为赵宰相。其人讲信义,重人才,曾养食客数千。ƒ疏索:冷淡、疏远。„时事:现时的事情,适应潮流的事物。
    1.下面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首句交待了“游侠子”居住的地方是邯郸,燕赵之地自古多豪杰之士,“游侠子”因此而自我夸耀。“自矜”一词把他们的自得之态勾画得十分生动。
    B.诗人抓住“纵博”“报仇”“歌笑”“车马”这几个典型事例和场景,采用了夸张、比喻、拟人手法以烘托渲染,突出了“游侠子”的豪迈意气和不羁的生活。
    C.七、八句是内容上的转折处,由写“游侠子”豪放的生活转入对其内心的揭示。他们渴望凭借侠肝义胆为国建功,却得不到理解,不由得神游千古,怀念重人才的平原君。
    D.高适在诗中以“邯郸少年”自况,前半部分借“游侠子”的经历来抒发自己怀才不遇的感慨,后半部分则有所议论,将抑郁不平之情进一步表达出来。
    2.诗的末两句若奇峰突起,意蕴深远,令人回味。赵熙批曰:“大力收束,何其健举!”请赏析“且与少年饮美酒,往来射猎西山头”。
    【参考答案】
    1.B(B项没有用拟人修辞。)
    2.以“痛饮美酒”,“射猎西山”的豪举,刻画出“游侠子”的英武雄迈之态,风格豪放;与前文相呼应,收束全篇,使诗歌在结构上浑然一体。
    借想象(或虚写)的场景抒情。诗人与少年”痛饮美酒”,“射猎西山”,看似旷达,与世“无求”,实则正话反说,抒发了内心的愤懑之情(或怀才不遇、抑郁不平之情)。
    以一虚字“且”冠在句首,更有力地表现出诗人对现实的失望,和耿介刚强的性格特征。

    六、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题。(9分)
    人日寄杜二拾遗①
    高适
    人曰题诗寄草堂,遥怜故人思故乡。
    柳条弄色不忍见,梅花满枝空断肠。
    身在南藩无所预,心怀百忧复千虑。
    今年人日空相忆,明年人日知何处?
    一卧东山三十春,岂知书剑老风尘。
    龙钟还忝二千石②,愧尔东西南北人!
    【注】①人日:旧俗以农历正月初七为人日。杜二拾遗:即杜甫。②二千石:汉制,郡守俸禄为二千石。此时,高适任蜀州(治所在今四川崇庆)刺史。
    1.以下对于本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思故乡”是说杜甫,也是说诗人,一个“思”字将二人的情感紧密地联结起来。
    B.梅花开满枝条,让人空自断肠,这“断肠”与“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意同。
    C.诗人身在南蕃,想参预朝政却不能,难免心中百忧又千虑,其忧国情怀于此可见。
    D.瞻望未来,深感渺茫,回顾往昔,闲散自适,而今携书佩剑奔走宦途,慷慨豪迈。
    2.诗的最后两句有何含意?抒发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6分)
    【参考答案】
    1.D(D项是对诗歌后六句的理解。“岂知书剑老风尘”意为“哪里料到书剑飘零终老风尘”,有无奈有愤激。D项认为此句“慷慨豪迈”错误。)
    2.诗句含意:自己老迈之身,辱居刺史之位,国家多事而无所作为,内心有愧于到处飘泊流离的友人。(含意3分,“龙钟”“忝”“东西南北人”的理解各1分)
    思想感情:最后两句抒发了诗人身居高位却匡时无计的孤愤与羞愧;对友人四处奔走、漂泊流离处境的深挚关切。(情感3分,最后两句,诗人抒发的情感有不能报国济世无计的愤懑,也有身居刺史却匡时无计,友人漂泊流离而带来的羞愧,还有对友人的关切。愤激、羞愧,关切各1分。)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鉴赏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观点态度的能力,此题考查分析诗歌最后两句的思想内容和情感态度。答案应结合具体诗句分析,所以考生首先要逐句考虑诗句的大意,进而考虑作者的思想与情感。

    七、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题。(9分)
    赴彭州山行之作
    高适
    峭壁连崆峒,攒峰叠翠微。
    鸟声堪驻马,林色可忘机。
    怪石时侵径,轻萝乍拂衣。
    路长愁作客,年老更思归。
    且悦岩峦胜,宁嗟意绪违。
    山行应未尽,谁与玩芳菲?
    【注】唐肃宗乾元二年,高适自长安入蜀出任彭州刺史,途中写下了这首诗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峭壁峻岩,群峰如聚,层峦叠翠,飞鸟放声歌唱,前四句紧扣“山行”展开。
    B.这首五言排律为山行纪实,前六句描写蜀地风景之美,后六句则直抒胸臆。
    C.怪石挡道,轻萝拂衣,五、六句截取两幅近景,用细节描写突出“山行”之趣。
    D.目睹岩峦胜景,诗人内心充满了喜悦,使得整个“山行”之旅的心情变得愉悦。
    2.本诗的后六句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请简要分析。(6分)
    【参考答案】
    1.D(D项“整个‘山行’之旅的心情变得愉悦”表述错误。最后两句告诉我们,山路是那么无穷无尽,谁与我一同赏玩芳菲?尽显诗人独自山行的孤独之感。目睹岩峦胜景的喜悦只是暂时的。)
    2.年事已高且长途孤旅,抒发诗人旅途跋涉的怀乡之情;
    ‚且去饱览山川锦绣,绝胜美景,何必郁郁寡欢,表达诗人暗自劝慰自己且游山林、返璞归真的情绪;
    ƒ山景赏不尽,却无人与我同游共赏,难免忧事索怀,快快不乐,抒发诗人的羁旅之思。

    八、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题。(9分)
    蓟中作
    高适
    策马自沙漠,长驱登塞垣。
    边城何萧条,白日黄云昏。
    一到征战处,每愁胡虏翻。
    岂无安边书,诸将已承恩①。
    惆怅孙吴②事,归来独闭门ƒ。
    【注】①安禄山为夺取边功,数次侵略奚、契丹,引起边患,却被唐玄宗封为东平郡王。②“孙吴”指战国时期军事家孙膑和吴起。ƒ“闭门”指东汉名士陈寔有感于世道黑暗,拒绝入仕,故“闭门悬车,栖迟养老”。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
    A.开篇以“沙漠”“寒垣”这样特有的塞外景物,勾勒出一幅浩瀚伟岸的典型图画。
    B.三、四两句以白描之法大笔勾勒诗人登上寒垣所见“白日”昏暗、寒云苍茫的萧条荒凉之景。
    C.五、六两句深刻揭露了前文“边城何萧条”的根源。“一到”“每愁”两词对举,突显边患之重之久。
    D.全诗叙事写景,形象逼真,境界浑朴;议论抒情,深睿精警,跌宕起伏;语言精炼绮丽,字字含情,情感浓烈。
    2.这首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较为丰富,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6分)
    【参考答案】
    1.D(D项,“绮丽”错,应是平淡质朴。故选D。)
    2.一、二句以“策马”“长驱”“登”三个连续急促的动作勾画出一个挥鞭驰骋、勇赴国难的英雄形象,表达出诗人浓浓的爱国情怀;
    ‚中间两联写出对安禄山发起不义战争的反感与否定,也含有对贤者沉沦奸邪得志的现实的憎恨;
    ƒ最后两句借用典故透射出具有孙吴之才的诗人报国无门的强烈愤懑以及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的精神追求。
    【解析】本题考核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此类试题答题时要多角度思考,可从时间角度梳理,要看作者在不同时段的情感;可从描述对象角度梳理,不仅要看描述主体(诗人或抒情主人公)的情感,也要看描述客体(人、事、物、景)蕴含的情感。蓟中指蓟城,在今北京市大兴县西南。高适于公元752年(天宝十一年)春南返封丘,写下了这首诗。诗一开篇,就以“沙漠”、“塞垣”这样特有的塞外景物,勾勒出一幅浩瀚伟岸的典型图画。接着以“策马”、“长驱”和“登”这三个动作,勾画出一个挥鞭驰骋、飞越大漠、慷慨激昂、勇赴国难的英雄形象,表达出诗人浓浓的爱国情怀。
    三、四句,则写诗人登上塞垣的所见:映入眼帘的,是衰草遍地、寒风呼啸的“萧条”荒凉景象;纵目远眺,只见“白日”昏暗,寒云苍茫,天地玄黄。通过写景来突出了主人公的感慨之深,忧愁之重。
    “一到征战处,每愁胡虏翻”,这两句既是由前面的叙事写景到下文议论抒情的转折,又是具体揭示前文“边城何萧条”的原因:征战不息,原来是“胡虏”的反叛造成的,同时也暗示对安禄山以“边功市宠”,引起战端。尽管当时安禄山手握三镇雄兵,是被唐玄宗封为东平郡王的显赫人物,而高适“栖迟一尉”,人微言轻,对此倒行逆施却已难捺愤怒,因此感情的激流勇掀波澜,以一强烈的反诘:“岂无安边书?”对统治者进行了强烈的抨击,同时也表现出自己安边定远的高度自信心。“诸将已承恩”一句回答,包含着诗人多少深沉的愤慨!这一起一伏之中,诗人的感情又由激越转向沉痛。这样自然引出末尾两句,“惆怅孙吴事,归来独闭门!”这两句各用一典,孙、吴指战国时著名的军事家孙膑和吴起,“闭门”指东汉末年大名士陈寔有感于世道黑暗,拒绝入仕,故“闭门悬车,栖迟养老”(见《后汉书·陈寔传》)。此二句含蕴的情感十分深厚强烈,有言少意多之妙。不过,第二句的“闭门”之说,是对现实极为不满的反语,其实高适对现实是十分关注的,对政治是极为热衷的。

    九、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题。(9分)
    送杨山人归嵩阳
    高适
    不到嵩阳动①十年,旧时心事已徒然。
    一二故人不复见,三十六峰犹眼前。
    夷门二月柳条色,流莺数声泪沾臆。
    凿井耕田不我招,知君以此忘帝力。②
    山人好去嵩阳路,惟余眷眷长相忆。
    【注】①动:近。②传说尧时有老人击壤于道,歌日“吾日出而作,日人而息,凿井而饮,耕田而食,帝力于我何有哉?”老人所唱的歌,后人称《击壤歌》。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诗人近十年未到嵩阳,人事变迁老友难相见,诗人的心境也发生了很大变化。
    B.五六两句点明了送别的时节、地点,景象凄凉残败,使诗人不由得泪下沾衣。
    C.诗歌中说的“不我招”,体现出诗人对杨山人自在超然的田园隐居生活的欣羡。
    D.本诗写诗人与友人分别时,祝友人前路顺利,并深切地表达了别后相忆之情。
    2.直抒胸臆是高适诗歌的主要特点,除此之外,本诗还用了哪些手法?请作简要分析。(6分)
    【参考答案】
    1.B(B项“景象凄凉残败”错,从诗歌看,此处描写的是初春春景,并无“凄凉残败”之感)
    2.①对比:三四句故人“不复见”与三十六峰“犹眼前”对比,诗人慨叹青山依旧,故人难见,传达出物是人非之感。
    ②以乐景抒哀情(反衬):五六句描写二月柳色飞莺报春的迷人景色,却惹动诗人离情,更显悲哀。
    ③用典:七八句化用《击壤歌》,描写朋友杨山人凿井耕田的隐居生活,赞叹其超然世外的恬淡隐居生活。(每点2分,意思相近即可)

    十、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题。(9分)
    送白少府送兵之陇右
    高适
    践更①登陇首,远别指临洮。
    为问关山事,何如州县劳。
    军容随赤羽,树色引青袍。
    谁断单于臂,今年太白②高。
    【注】①践更:此处指服役的士卒。②太白:星座名,古时认为是将星。
    1.下列关于本诗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本诗是送别诗,也是边塞诗;其押韵符合律诗的要求。
    B.“何如州县劳”在本诗中没有直接回答。
    C.“军容随赤羽”句写军队如飞鸟般疾行。
    D.本诗风格慷慨激越昂扬雄壮,如尾联诗人豪气冲天,尽显盛唐军人的气象。
    2.本诗与一般的伤感失落的送别之作颇不相同,请结合具体内容加以赏析。(6分)
    【参考答案】
    1.C(C项,“句写军队如飞鸟般疾行”赏析有误。“军容随赤羽”是写士兵们身带赤羽之箭,表现雄壮的军容。)
    2.首联点出送别,一“登”一“指”颇有昂扬气概,并无远别的悲伤;颔联问别,不用寻常慰别之语,而以“关山事”与“州县劳”对比发问,表现诗人对友人送兵远行的关切。从全诗看,此处也暗含了诗人对立功边塞的神往;颈联描绘出行情景,精炼“随”“引”二字、巧用自然景色衬托部队风貌,勾画出军容的整肃威武和白少府赴边的英姿,透露出对白少府治军的赞扬;尾联写对友人的慰勉,预言白少府此行必能建功,以昂扬的情调送别友人,也含有诗人自己立功边塞的愿望。‚全诗激昂雄壮,与伤感失落的送别之作颇不相同。
    【解析】该题考查学生对诗歌情感主旨的理解能力。答题前先通读全诗,对诗歌有整体性的理解和把握,读懂诗歌写了什么,然后抓住诗句中的关键词句进行细细品读,体悟其中蕴含的情感。有时诗中还会有直接抒情的词句。本题说本诗与一般的伤感失落的送别之作颇不相同,要注结合具体内容加以赏析。考生要先仔细研读诗歌,理解诗歌的内容,分析表达的情感。回答时要注意分析本诗作为送别诗,没有伤感失落之情,那么抒发的是什么情感,要结合具体内容分析。这首诗是送别诗。首联点出送别,“登”和“指”表现出昂扬的气概,并无远别的悲伤;颔联以“关山事”与“州县劳”对比发问,表现诗人对友人送兵远行的关切,与一般的慰问也不同。此处暗含了诗人对立功边塞的神往;颈联描绘出行情景, “随”“引”表现出军容的整肃威武和白少府赴边的英姿,表达对白少府治军的赞扬;尾联写对友人的慰勉,预言白少府此行必能建功,以昂扬的情调送别友人,也含有诗人自己立功边塞的愿望。因此说本诗与一般的伤感失落的送别之作颇不相同。

    十一、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题。(9分)
    送蹇秀才赴临洮①
    高适
    怅望日千里,如何今二毛。②
    犹思阳谷去,莫厌陇山高。③
    倚马见雄笔④,随身唯宝刀。
    料君终自致,勋业在临洮。
    【注】①本诗写于天宝十一年(752年),作者时在长安闲居;临洮,边塞重镇,在今甘肃境内。②二毛:花白头发。③阳谷、陇山:均为赴临洮所经之地。④倚马:晋代桓温北征时,曾令袁虎倚马草拟告捷文书,袁虎毛不辍笔,不久就写成了。后以“倚马”指文思敏捷。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首句写蹇秀才渴望事业顺利而不得的情状,暗示不得志也是其赴边的原因之一。
    B.第二句颇有意义,其中有同情,有遗憾,也隐含着对友人年高而不丧志的赞赏。
    C.“莫厌陇山高”在批评友人畏难情绪的同时,也巧妙写出陇山山高难行的特点。
    D.全诗虽然重在写送蹇秀才赴边,但字里行间也暗含作者对建功边塞的向往之意。
    2.本诗与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同为送别之作,但两首所表达的对友人的情感却有同有异,请简要分析。
    【参考答案】
    1.C(C项“批评友人畏难情绪”理解错误,“莫厌陇山高”意思是不嫌陇山山高,是对友人的肯定和钦佩之情。)
    2.同:两诗都表达了对友人的深厚情谊和宽解之意。
    异:高诗用“雄笔”“宝刀”,肯定友人的文武之才,相信友人凭自己的努力会在边塞建功立业。王诗站在“同是宦游人”的角度,将心比心,劝民友人放宽胸怀,不因一时失意、别离而伤感。
    【解析】本题考查对比思想情感的能力。解答本题时,要理解两首诗歌各自的思想情感,把握异同点。两首诗都是送别诗,“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料君终自致”都表达了对友人的宽解之意。不同点:高诗中用“雄笔”“宝刀”等意象,肯定友人凭自己的努力会在边塞建功立业,对友人是一种鼓励。王诗“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站在同是宦游人的角度,劝勉友人放宽胸怀,不因别离而伤感。

    十二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题。(9分)
    钜鹿赠李少府
    高适
    李侯虽薄宦,时誉何籍籍。
    骏马常借人,黄金每留客。
    投壶①华馆静,纵酒凉风夕。
    即此遇神仙,吾欣知损益②。
    【注】①投壶:古代饮宴时的一种游戏。设投壶一个,宾主依次向壶中投矢,胜者罚负者饮酒。②损益:对自己有损或有益的朋友。《论语·季氏》:“益者三友,损者三友。”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首联中李少府的“薄宦”与其“时誉籍籍”形成对比,突出李少府的声名卓著。
    B.尾联中“神仙”指李少府。诗人以此称之,包含着对李少府的欣赏和赞美之情。
    C.“吾欣知损益”一句运用典故,意思是通过李少府可以看到自身的优点和不足。
    D.全诗质朴的语言中蕴含着诗人的真挚情意,风格不同于其边塞诗的雄壮浑厚。
    2.请结合诗歌的中间两联,分析李少府的形象特点。(6分)
    【参考答案】
    1.C(C项“吾欣知损益”一句运用典故,意为可以以李少府为典范来辨明朋友的好坏。)
    2.①慷慨大方。李少府经常将骏马借与别人,黄金也和他人分享,由此可见,他是一个慷慨之人。
    ②射艺高超。“投壶华馆静”是说,李少府投壶之时,大家都凝神观赏,大厅内一片寂静,侧面表现其投壶技艺的高妙。
    ③潇洒不羁。傍晚时分,凉风习习,李少府与宾客尽情畅饮,表现出其潇洒不羁的一面。(每点2分,共6分)

    十三、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题。(11分)
    送田少府贬苍梧①
    高适
    沉吟对迁客,绸怅西南天。
    昔为一官未得意,今向万里令人怜。
    念兹斗酒成睽②间,停舟叹君日将晏。
    远树应怜北地春,行人却美南归雁。
    丈夫穷达未可知,看君不合长数奇③。
    江山到处堪乘兴,杨柳青青那足悲。
    【注】①苍梧:地名,位于广西梧州市。②睽:分别,离散。③数奇:指命运不好,遇事多不利。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5分)( )
    A.诗的前两句照应标题,交代了写作背景,“沉吟”“惆怅”写出了诗人内心的伤感。
    B.诗的五、六句和柳永《雨霖铃》中“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类似,都表达了分别时的不舍和无奈。
    C.诗的七、八句借远树和行人推想别后之情,远树之“怜”、行人之“羡”实际上暗指被贬的田少府渴望重回长安。
    D.诗的九、十句语言慷慨激昂。作者认为田少府不会长久的不走运,将来必将重返朝廷施展自己的才能抱负。
    E.最后两句勾勒出了田少府失意落寞的形象。“杨柳青青”以乐景写哀情,抒发了田少府内心的悲伤。
    2.作者对友人被贬有什么样的情感态度,请结合全诗加以分析。(6分)
    【参考答案】
    1.DE(D项,这里是作者对田少府的安慰和劝勉,不能说认为田少府一定能够重返朝廷;E项,“失意落寞的形象”“‘杨柳青青’以乐景写哀情,抒发了田少府内心的悲伤”错误,最后一句“那足悲”,是哪里值得悲伤之意,而不是悲伤。)
    2.①表达了作者对友人的同情。作者送别被贬友人的惆怅,对田少府官场失意、被贬万里之远的苍梧的同情。
    ②表达了作者对友人的劝勉。作者认为大丈夫困顿和显达都是未知的,友人不会长久的不走运;最后两句劝慰友人要豁达乐观,江山到处都有美景欣赏,不必自哀。
    【解析】此题考核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重点考核诗歌的情感,分析诗歌的情感注意以诗歌的抒情方式、注释、标题和诗中的表情达意的重点词句作突破口,答题时先答出情感,然后结合诗歌的内容解说。此题要求回答作者对友人被贬有什么样的情感态度,可根据“沉吟对迁客,绸怅西南天”“丈夫穷达未可知,看君不合长数奇”分析对田少府官场失意、被贬万里之远的苍梧的同情;根据“江山到处堪乘兴,杨柳青青那足悲”分析“作者对友人的劝勉”之情。

    十四、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题。(9分)
    夜别韦司士①
    高适
    高馆张汀酒复清,夜钟残月雁归声。
    只言啼乌堪求侣,无那②春风欲送行。
    黄河曲里③沙为岸,白马津边柳向城。
    莫怨他乡暂离别,知君到处有逢迎。
    【注】①韦司士,要从甘肃武威前往河南洛阳赴任,②无那: 无奈。③曲里:拐弯。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
    A.诗歌首联写馆舍夜宴,其中上句写馆舍张灯,酒清香冽,由此可见待客之殷勤。
    B.首联的下句连用“夜钟”“残月““雁声”等表达时间的词语,显示宴饮时间之长。
    C.颈联通过联想和想象的虛写手法,描写出了韦司士的行程。
    D.这是一首送别诗,既表达了对与友人离别的不舍,也表达了对友人为人和才名的赞颂。
    2.诗歌颔联常为人所称道,请结合诗句试作简要分析。(6 分)
    【参考答案】
    1.B(B项,“首联的下句连用‘夜钟’‘残月’‘雁声’等表达时间的词语,显示宴饮时间之长”说法错误,首联的下句写环境,寄托友情,雁归声以写惜别。)
    2.运用比喻的手法,以啼鸟求侣来比喻诗人与韦司士的情感。
    ‚运用拟人的手法,将“春风”赋予人的性情,借春风送行说不能长聚,用语清新。
    ƒ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离别的不舍和遗憾之情。( 答“反衬”“对比”亦可酌情给分)
    【解析】题干是“诗歌颔联常为人所称道,请结合诗句试作简要分析”,是考查学生赏析诗句能力。赏析诗句,首先指出诗句所运用的表达技巧,然后结合具体内容分析诗句是如何运用改技巧的,最后指出诗句运用该技巧表达了什么情感,或者有什么表达效果。本题,诗歌颔联“只言啼乌堪求侣,无那春风欲送行” 写新交而离别。出句寓意,只说是像鸟啼寻求伴侣那样,可以把韦司士当作朋友进一步交往。对句表遗憾:没有办法呀,春天来了,韦司士要去高就,只能送行了。所以本联主要运用了比喻和拟人的修辞手法,答题时结合具体内容分析诗句是如何运用这两种修辞的,并指出运用这两种修辞抒发了诗人什么情感。比如:以啼鸟求侣来比喻诗人与韦司士的情感,将“春风”赋予人的性情,借春风送行说不能长聚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离别的不舍和遗憾之情。

    十五、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题。(9分)
    入昌松东界山行①
    高适
    鸟道几登顿②,马蹄无暂闲。
    崎岖出长坂,合沓③犹前山。
    石激水流处,天寒松色间。
    王程应未尽,且莫顾刀环④。
    【注】①本诗写于天宝十一载,为诗人入陇右节度使哥舒翰幕府,途经昌松县所作。昌松,唐代凉州属县,故城在今甘肃省古浪县西。②登顿:指上下山。③合沓:重叠聚集。④顾刀环:看刀上之环。“环”与“还”谐音。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
    A.首句用“鸟道”形容山路,读者可由此联想到“蜀道”,从而体会山行之难。
    B.第二句看似写马,实际是写人,从中可见诗人风尘仆仆、不畏艰险的形象。
    C.“犹前山”三字言简意丰,既写山之绵延,也流露出诗人赴任途中急于立功的心理。
    D.诗前六句写山行,一句一个画面,为最后两句写山行感悟做了很好的烘托。
    2.这首诗尾联“王程应未尽,且莫顾刀环”与“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范仲淹《渔家傲》)所表达的情感有何异同?请简要分析。(6分)
    【参考答案】
    1.C(C项,“急于立功”不恰当。)
    2.同:都表达了心系国事,思念家乡的情感。
    异:①高诗侧重于表达诗人以国事为重,还家之念暂放一边的壮志豪情;
    ②范词则重在表达诗人边功未建,归家之期难定的苦闷心情。
    【解析】从内容上看,高诗的“王程应未尽”与范词的“燕然未勒”是对应的,都说明国家大事还没有结束,其背后隐含的情感即“心系国事”;高诗的“顾刀环”与范词“家万里”也是对应的,其背后隐含的情感即“思念家乡”。当然,两首诗由于表达的不同,所表现的情感也有区别:高诗说“王程未尽”,强调“国事”;范词说“燕然未勒”,联系《后汉书》中窦宪追击匈奴至燕然山,刻石记功而还的典故,可推知其强调的是“建功立业”。高诗对“顾刀环”之举用“且莫”加以否决,表达出义无反顾的昂扬气概,是一种豪情壮志;范词以“浊酒一杯”浇“归无计”之愁,表达出的是一种归期未定的苦闷。

    十六、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题。(9分)
    使青夷军入居庸三首(其三)①
    高适
    登顿②驱征骑,栖迟愧宝刀。
    远行今若此,微禄果徒劳。
    绝坂水连下,群峰云共高。
    自堪成白首,何事一青袍。
    【注】此诗歌四十七岁的高适送兵往“青夷军”,归途入居庸关时所作。他曾到边塞寻求避身之路,但未成功。青夷军,唐驻军名你。②登顿:上上下下,翻山越岭。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项是(3分)( )
    A.颔联写诗人此次送兵往“青夷军”,位卑禄薄,徒劳无功,内心极度失望。
    B.颈联描边塞独特景象,水陡流而下,群峰高耸入云,景象的反差,也是诗人心情的落差。
    C.“自堪成白首”中“自堪”意为“哪堪自己”,表现出诗人对老之将至的无限感慨。
    D.“何事一青袍”一句流露出诗人无官一身轻,超然出世,飘然自适的人生愿景。
    2.请简析首联在全诗中的作用。(6分)
    【参考答案】
    1.D(D项“流露出诗人无官一身轻,超然出世,飘然自适的人生愿景”错。此句意思是“蹉跎岁月应当已成满头白发,何必去当这小官着一身青袍”,可见“何事”流露出的是诗人怀才不遇的无奈和愤懑之情。)
    2.照应了题目。首句写作者骑马来回奔波照应题目中“使青夷军”“入居庸”。
    ‚为下面的描写和抒情做铺垫。第二句写这种失意漂泊的生活令诗人愧对佩戴着的宝刀,为下文抒发作者对这种奔波忙碌而无所作为的生活的厌倦之情,对才高位卑的无奈和惭愧之情做铺垫。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诗句作用的分析能力。首联“登顿驱征骑,栖迟愧宝刀”的意思是:来来回回我骑着马奔忙,失意漂泊令我愧对佩带着的宝刀。其中,“登顿”指行路艰难,“驱征骑”,表明在征途之中,照应了题目“使青夷军入居庸”;又为下面的景物描写和抒发无奈、愤懑之情做铺垫。“栖迟”引申为失意漂泊;“愧”流露出诗人对自己才不当所用的失望、无奈情绪;“宝刀”象征着武艺、才华。这种情感奠定了全诗的抒情基调,也为下文写为了微薄的俸禄而奔波辛苦、蹉跎了岁月、白首年高而只着“青袍”、做下级官吏的惭愧等做了铺垫。

    相关试卷

    诗歌鉴赏专题 名家精练之李清照-2022届高三语文二轮复习(原卷版+解析版):

    这是一份诗歌鉴赏专题 名家精练之李清照-2022届高三语文二轮复习(原卷版+解析版),文件包含2022年高考诗歌鉴赏专题名家精练之李清照解析版docx、2022年高考诗歌鉴赏专题名家精练之李清照学生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22页, 欢迎下载使用。

    诗歌鉴赏专题 名家精练之李白-2022届高三语文二轮复习(原卷版+解析版):

    这是一份诗歌鉴赏专题 名家精练之李白-2022届高三语文二轮复习(原卷版+解析版),文件包含2022年高考诗歌鉴赏专题名家精练之李白解析版docx、2022年高考诗歌鉴赏专题名家精练之李白学生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21页, 欢迎下载使用。

    诗歌鉴赏专题 名家精练之黄庭坚-2022届高三语文二轮复习(原卷版+解析版):

    这是一份诗歌鉴赏专题 名家精练之黄庭坚-2022届高三语文二轮复习(原卷版+解析版),文件包含2022年高考诗歌鉴赏专题名家精练之黄庭坚解析版docx、2022年高考诗歌鉴赏专题名家精练之黄庭坚学生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24页, 欢迎下载使用。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