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属成套资源:2022年高考考前押题密卷(含考试版、全解全析、答题卡)
语文-2022年高考考前押题密卷(北京卷)(含考试版、全解全析、答题卡)
展开这是一份语文-2022年高考考前押题密卷(北京卷)(含考试版、全解全析、答题卡),文件包含语文-2022年高考考前押题密卷北京卷A4考试版docx、语文-2022年高考考前押题密卷北京卷全解全析docx、语文-2022年高考考前押题密卷北京卷A3考试版docx、语文-2022年高考考前押题密卷北京卷答题卡docx等4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30页, 欢迎下载使用。
绝密★启用前
2022年高考考前押题密卷(北京卷)
语 文
(考试时间:150分钟 试卷满分:150分)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本大题共5小题,共17分。
阅读下面材料,完成1—5题。
材料一
网络及数字化技术日新月异,促使信息激增和阅读载体发生变化,阅读方式更加灵活多样。选择的多样化导致读者的阅读行为和习惯也发生了相应改变。鉴于屏读的日益普及,并对纸读产生了一定的影响,许多教育研究人员对纸读与屏读这两种阅读方式进行过比较研究。
所谓纸读,即纸质阅读,是指以纸张为载体的阅读方式,是人们习惯的阅读方式。纸质阅读具有不可替代性、便捷性和稳定性的特点,目前仍然占据阅读的主流地位。自造纸术诞生以来,纸质阅读就成为高品位文化生活的一个重要体现。
一是因为纸读不只是单纯地获取知识或信息,更是一种生活方式。纸读所带来的愉悦体验,是屏读不可企及的。触翻、听声、闻香、视读、品味是纸读的五感。作为人类文明传承的重要介质,那些散发着油墨气息、装帧精美的纸质书刊给人美的享受。二是阅读的舒适性能给阅读者带来宁静感,从而抑止浮躁,养成人的书卷气质。书本的温润厚重能让人趋于理性,从而更深沉、更成熟,因而纸质书刊更能打造一个安抚社会浮躁心灵的文化空间,给人以阅读过程的文化体验和高层次的精神享受。三是纸质书刊的公信力和权威度相对较高,要读那些内容深刻、震撼心灵、提升境界的高品质书刊,真正要获取文化、思想时,许多读者依旧首选纸读。
屏读就是屏幕阅读,是一种电子阅读。屏读是以电视屏幕、电脑屏幕、手机屏幕、电子阅读器等为载体的阅读方式,建立在网络互联互通的基础上,更重视学习时的及时反馈与沟通交流。屏读是数字化时代的产物,改变了人们从纸读中获取知识的习惯。屏读方便快捷,读物来源极其丰富、渗透率高,内容获取、存储、摘录与整合方便,并可与他人即时分享与互动。在屏读时,阅读的时间、空间、内容、渠道的边界全都消失了,阅读由个性化阅读转向泛在阅读、协作阅读和社会化阅读,其碎片化的阅读方式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全民阅读。
在这个数字化时代,作为负责任的读者,我们要充分利用屏读快捷、互动、资源丰富且时效性强的优势,也要在长篇幅的文章阅读、深度阅读、沉淀自我时拿起一卷钟爱的书籍。在数字环境中,为了获取信息、增进理解、扩充知识,我们有必要训练自己对两种迥异的阅读方式的适应度,以便在充分享受数字化时代便利性的同时通过深度阅读提升对世界的理解力。纸读与屏读,不是两种阅读方式之间的取舍,而是因时因地的巧妙平衡。
(取材于杨光的相关文章)
1.根据材料一,下列表述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纸读目前仍然占据着阅读的主流地位。
B.纸读能给读者带来多方面的愉悦体验。
C.纸读能给读者带来高层次的精神享受。
D.纸读内容深刻,更能提升读者的境界。
2.根据材料一,下列对“屏读”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屏读是数字化时代一种新的阅读方式。
B.屏读让人们拥有了获取知识的新途径。
C.屏读能即时与其他读者进行分享互动。
D.屏读不受时空限制,促进了全民阅读。
材料二
随着新媒体的发展,大量信息通过手机、电脑、电子阅读器的屏幕进入人们的视线。屏读(数字化阅读)较之于纸读呈现出后来居上的趋势。
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发布的第16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报告显示:我国成年人数字化阅读接触率为76.2%,较2017年的73.0%上升了3.2个百分点;图书阅读率为59.0%,与2017年基本持平;超过半数成年读者倾向于数字化阅读方式,倾向纸质阅读的读者比例下降,而倾向手机阅读的比例上升明显。
屏读与纸读相比具有很多优势:方便快捷、低碳环保,只需指尖轻轻一点,海量资料瞬间呈现;屏读的视觉效果也日益精美,图文并茂加上动画视频,比印刷出来的铅字更吸引眼球。有些电子阅读器正在模拟翻书的声音,未来可能模拟书籍的气味,甚至根据文中场景释放出芳香。然而,也有不少人对于屏读的兴起忧心忡忡。阅读研究专家通过对网络读者行为分析后认为,屏读主要是略读或者浅层阅读。读者倾向于浏览、一次性阅读、选择性阅读,长此以往会降低一个人深度阅读与思考的能力,对大脑产生负面影响。
屏读的来源是新媒体,具有时效性、互动性、便捷性的特点,是互联网时代科技发展的产物。纸读的来源是书籍、报刊等传统媒体,是作者和编辑推敲打磨的结晶,具有严谨性、系统性、文字准确性等优势。如果阅读一则新闻,新媒体可以在短时间里提供充足的资讯;如果阅读一段耐人寻味的故事、发人深省的哲理、逻辑缜密的知识,还是徜徉于书页中更为舒畅。
假如传递的信息是一模一样的,这两种阅读方式本身有没有高下之分呢?关于人脑对文字信息的处理,科学家根据PET(正电子发射断层成像)给出了简单的文字加工模型,即描绘出相关的活跃脑区:文字首先通过视觉编码传递到视皮层进行识别,然后在联合皮层进行语义联想,联想过程会激活大量的神经元,进而引起情绪反应、推理、反思或表达等行为。无论是印在纸上的文字,还是出现在屏幕上的文字,其信息处理的过程基本一致。
数字化阅读的出现,在扩大我们的阅读范围同时也带来了种种问题,我们不能因噎废食,“把婴儿和洗澡水一起倒掉”,最好的选择就是让大脑继续思考:如何去协调这两者的发展,在合适的时间、场合、诉求下选择合适的方式,得到最理想的阅读体验。
(取材于王欣的相关文章)
3.根据材料二,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屏读的信息量大视觉效果好,吸引读者。
B.长期屏读会降低一个人深度阅读的能力。
C.人脑对纸上和屏幕上的信息处理过程一致。
D.屏读与纸读各有其特点,并非非此即彼。
4.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理解与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
A.信息激增导致人们的阅读行为和习惯发生改变。
B.纸读中的内容可信度相对较高能吸引许多读者。
C.喜欢屏读的读者一定会超过喜欢纸读的读者。
D.电子阅读器能模拟出翻书的声音和书籍的气味。
5.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概述在数字化时代人们应该怎样对待屏读与纸读这两种阅读方式。
二、本大题共6小题,共24分。
阅读下面材料,完成6—10题。
取 材
王安石
夫工人之为业也,必先淬砺其器用,抡度其材干,然后致力寡而用功得矣。圣人之于国也,必先遴柬其贤能,练核其名实,然后任使逸而事以济矣。故取人之道,世之急务也,自古守文之君,孰不有意于是哉?然其间得人者有之,失士者不能无焉,称职者有之,谬举者不能无焉。必欲得人称职,不失士,不谬举,宜如汉左雄所议文吏课笺奏①、诸生试家法②,为得矣。
所谓文吏者,不徒苟尚文辞而已,必也通古今,习礼法、天文人事、政教更张,然后施之职事,则以详平政体,有大议论,使以古今参之是也。所谓诸生者,不独取训习句读而已,必也习典礼,明制度、臣主威仪、时政沿袭,然后施之职事,则以缘饰治道,有大议论,则以经术断之是也。
以今准古,今之进士,古之文吏也;今之经学,古之诸生也。然其策进士,则但以章句声病,苟尚文辞,类皆小能者为之;策经学者,徒以记问为能,不责大义,类皆蒙鄙者能之。使通才之人或见赘于时,高世之士或见排于俗。故属文者至相戒曰:“涉猎可为也,诬艳可尚也,于政事何为哉?”守经者曰:“传写可为也,诵习可勤也,于义理何取哉?”故其父兄勖其子弟,师长勖其门人,相为浮艳之作,以追时好而取世资也。何哉?其取舍好尚如此,所习不得不然也。若此之类,而当擢之职位,历之仕途,一旦国家有大议论,立辟雍明堂,损益礼制,更著律令,决谳疑狱,彼恶能以详平政体,缘饰治道,以古今参之,以经术断之哉?是必唯唯而已。
故才之不可苟取也久矣,必若差别类能,宜少依汉之笺奏家法之义。策进士者,若曰邦家之大计何先,治人之要务何急,政教之利害何大,安边之计策何出,使之以时务之所宜言之,不直以章句声病累其心。策经学者,宜曰礼乐之损益何宜,天地之变化何如,礼器之制度何尚,各傅经义以对,不独以记问传写为能。然后署之甲乙以升黜之,庶其取舍之鉴灼于目前,是岂恶有用而事无用,辞逸而就劳哉?故学者不习无用之言,则业专而修矣;一心治道,则习贯而入矣。若此之类,施之朝廷,用之牧民,何向而不利哉?其他限年之议,亦无取矣。
(有删改)
【注】①笺奏:奏章。②家法:这里指某一学派的传统做法。
6.下列对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抡度其材干 抡度:挑选衡量
B.以今准古 准:比照
C.诬艳可尚也 诬艳:浮艳失实
D.故其父兄勖其子弟 勖:劝阻
7.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 )
A.夫工人之为业也 其他限年之议
B.然后施之职事 所习不得不然也
C.则以经术断之是也 各傅经义以对
D.彼恶能以详平政体 是岂恶有用而事无用
8.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类皆蒙鄙者能之
都像蒙蔽鄙视别人的做法
B.以追时好而取世资也
来追逐时人喜好并猎取立身处世的资本
C.决谳疑狱
审断有疑问的案件
D.庶其取舍之鉴灼于目前
或许人才的取舍标准可以彰显在眼前
9.根据文意,下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认为选拔能胜任其职的人才,应综合考查他们的名声和实际能力。
B.历代想守好祖宗基业的帝王都很重视人才选拔,但都做得不尽如人意。
C.作者以政治家的眼光审视人才选拔的方法,论及科举考试制度的改革。
D.本文说理不蔓不枝,有条不紊,用语准确精练,斩截明了,理足气盛。
10.本文在第一段结尾处提出选拔人才应借鉴汉代“文吏课笺奏、诸生试家法”的做法。请用自己的话谈谈作者在后面三段是如何逐层阐明这一观点的。
11.阅读下面《论语》中的文字,回答问题。
子游曰:“子夏之门人小子,当洒扫应对进退,则可矣,抑末也。本之则无,如之何?”
子夏闻之,曰:“噫!言游①过矣!君子之道,孰先传焉?孰后传焉?②譬诸草木,区以别矣。君子之道,焉可诬也?有始有卒者,其惟圣人乎!”
(《论语•子张》)
【注】①言游,即子游。②意思是,君子之道,哪一样应该先传,哪一样应该后传。
对于学习“洒扫应对进退”之事,子游与子夏的观点分别是什么?请联系现实,谈谈你更认同谁的观点。
三、本大题共5小题,共26分。②③④⑤
阅读下面材料,完成12—14题。(12分)
晚登三山还望京邑①
谢朓②
灞滨望长安,河阳视京县③。
白日丽飞甍④,参差皆可见。
余霞散成绮,澄江静如练。
喧鸟覆春洲,杂英满芳甸。
去矣方滞淫,怀哉罢欢宴。
佳期怅何许,泪下如流霰。
有情知望乡,谁能鬒⑤不变!
【注】①三山:在今南京市西南,京邑:指南朝齐都城建康,即今南京市。②谢朓:南齐文学家。此诗作于他出任宣城太守途中。③灞:水名,流经长安城东,诗人王粲作于汉末长安大乱时的《七哀诗》中曾有“南登霸陵岸,回首塑长安”之句。京县,西晋都城洛阳。诗人潘岳《河阳诗》中曾有“引领望京室”之句。④甍(méng):屋脊。⑤鬒(zhěn):黑发。
12.下列对诗句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灞涘”二句,借典故写登高远望,表现出诗人对京色的眷恋之情。
B.“白日”二句,写豪门多光耀,流露出诗人对贫富参差可见的愤慨。
C.“去矣”二句,写此去久远、欢宴难再,为下文惆怅泪流积蓄情势。
D.“有情”二句,写黑发会变,真切地传达出有情人望乡产生的愁绪。
13.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题中的“还望”明示诗人已在离京途中,与《涉江采芙蓉》中“还顾望旧乡”的情态相类似。
B.“白日丽飞甍”中的“丽”,与《梦游天姥吟留别》“栗深林兮惊层巅”中的“栗”用法有相同之处。
C.“喧鸟覆春洲,杂英满芳甸”与《登岳阳楼》中“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都运用了拟人手法。
D.诗中“佳期”指归期,秦观《鹊桥仙》中的“佳期”指有情人相逢的时刻,两个“佳期”都是美好的。
14.请从内容和结构两方面入手,简析“余霞散成绮,澄江静如练”在全诗中的作用。
15.在横线处填写作品原句。(共8分)
(1)用典可使表意丰富,是古诗文中的常见手法。辛弃疾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借“凭谁问:________,________”,显老当益壮之力,抒为国效力之心;曹操在《短歌行》中,借《诗经》中的“________,悠悠我心”表达对贤才的渴望;陶渊明《归去来兮辞》的“________”,借汉朝蒋诩隐居的故事表达了对自然的向往;苏洵在《六国论》中借《战国策》中的“以地事秦,________”一句,形象地揭示了“六国破灭,弊在赂秦”的道理。
(2)文学作品常把无形的事物具象化,如李煜《虞美人》中的“问君能有几多愁?________”极写词人浓浓的亡国之愁;陆游在《临安春雨初霁》中“________,谁令骑马客京华”,形象地表达了对人间情味淡薄的慨叹;白居易的《琵琶行》中,“银瓶乍破水浆迸,________”一句把无形的乐音写得惟妙惟肖。
16.根据要求,回答问题。(共6分)
《红楼梦》第七十八回中,宝玉作《芙蓉女儿诔》。其中一句“红绡帐里,公子情深;黄土垄中,女儿命薄”被黛玉修改为“茜纱窗下,公子多情;黄土垄中,女儿薄命”。后又经过宝玉修改,变为“茜纱窗下,我本无缘;黄土垄中,卿何薄命”。听到此句,黛玉“忡然变色,心中虽有无限的狐疑乱拟,外面却不肯露出”。
(1)宝玉最后所改诔文中的“卿”字,本应指的是_________(人名)。
(2)黛玉为何“忡然变色”?她的这种心理与小说后续情节有何关系?请结合原著,简要说明。
四、本大题共4小题,共18分。
阅读下面作品,完成17—20题。
风雨雪雾回故乡
第一次去凤凰,好像不是去他乡:而是回去,回故乡。
多亏了黄永玉,当然,还有沈从文。一百多年了,故乡不断被抛弃,人们一直在被教育如何成为一个异乡人,离开家,获得体面的观念、职业和身份。故乡在溃败,走人,失血。《边城》里翠翠的一抹亮色,像宝藏在深山里的野物,留着一个遥远的念想。后来,来了黄永玉,“一路唱回故乡!”——他一本书的名字。那么欢乐,自信,有劲!85岁,他开始写长篇自传小说《无愁河的浪荡汉子》,讲童年故乡的风霜雨雪、往事人情。跟读这部小说四年了,真的哭过,真的笑过,真的长长地安静过。我家乡不在凤凰,但一样有山,有水。夏天下河游泳,涨水了,站在高岸上看;冬天在岩头看下面的河水清到透底……那种枝枝相当、叶叶相覆、根根相连的整幅生命图画,正是童年故乡的记忆啊。
去凤凰前,被打了不少“预防针”,说凤凰变了,商业味很浓,会失望的。尽管有这样的心理准备,出现在眼前的拥挤、嘈杂还是让我震惊了。晚上几个人跟着黄永玉去江边吊脚楼的咖啡店。他走前面,高高低低的青石板路对他来说完全不是问题。看着这个在黑暗中快步向前的背影,很多疑问和答案似乎同时涌上来……乐声震耳,从隔壁四周传来,我试探:“黄先生,您觉得现在的凤凰和以前的比?”“无所谓!”“怎么无所谓?”“嘉善战役死了那么多凤凰子弟,那时凤凰城人都没了,哭声都稀罕。现在热闹一点,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方式,无所谓!”——“人心不要变就好。”他补充。
在清寂的准提庵,看到黄永玉十幅佛教主题的壁画。“落花深一尺,不用带蒲团”……落花上坐着的白衣大士,笑得那么开怀,那么深。沱江虹桥上的题字和对联,是黄永玉写的。广场上被游人团团围住的凤凰雕塑,是黄永玉做的(包括广场设计)。幸运地进了文昌阁小学,一进校门看见百年校庆时黄永玉捐建的教室和礼堂。去老家寨的山道旁,看到朴素的“春草一号”(黄永玉为他在家乡捐建的小学取名“春草”,一共有多少号?不知道)想起在吉首大学看到的“黄永玉艺术博物馆”,黄永玉把毕生收藏的200多件文物,捐给了故乡的大学——“从文表叔说,看到好东西就想往家里搬……”听说还有酒鬼酒,茶峒的翠翠雕像……
曾设身处地地想,谁离家后回去的次数怕都不会多。沈从文先生20岁离开湘西,一生的乡愁也只寄托在可数的两三次回家中。艰难世事,不用说了;就算太平岁月,到异乡安家,有子女,有工作,有面前纷纷扰扰的世界,年纪再慢慢大上去,路途也不易……关键是,故乡在文化上失落了,和外面的世界差不多……回家的意思,渐渐淡去,即使有念想,也成为心底不想去碰的地方。
直到在凤凰,看到这些不同年份里黄永玉做的事,才知道我的这些“设身处地”,离他太远。原来,除了写作“无愁河”,在离家的人潮越来越汹涌的这些年间,黄永玉还走着一条真正的回家路。
那时玉氏山房的画室墙上,已有了四座桥的设计图。四桥以“风、雨、雪、雾”命名,正如黄永玉小说中童年故乡的图景。因为游客多,一座虹桥已不能满足进出城的需要。头回见识这种阵仗的我,模仿着周围人气定神闲的样子,心头抑有重重的惊叹号:86岁!画画!写长篇连载!从北京跑来湘西!还设计桥!还四座!
听起来,像点石成金那么容易,很潇洒、气派,不是,家乡人都知道,他为家乡做的每一件事都是苦行:他终究只是一名画家,一个“文星街老百姓”,一个不要钱的“志愿者”。碰到能欣赏、能会心珍惜的人,自然是好。但哪里个个都那么顺?不理解、误解,也是有的。黄永玉曾给陷入困境,经历风吹而打、遭遇雪霰雾霭的朋友提过“忠告”,也应是他的夫子自道——“一,不要哭:二,不要去想自己的冤枉,就想不冤枉的;三,看书!我送你一套不列颠百科全书……系统地读……”
黄永玉为桥写过美妙的句子,他懂桥。二十多年前他走在巴黎,想“桥,是巴黎的发簪”;也想家乡的桥,“杜鹃声里阑干”,想人在桥上会产生一种特殊的、善良的感应,他说:“桥不会破坏风景,桥本身就是风景。”想一想,就美,美得庄严,不可思议。
今年七月,凤凰四座后再捐的吉首的四座桥(花桥、爱桥、肥桥、醉桥)落成。大热天,黄永玉又回湘西。邀请朋友们也去。肥桥旁边,有一座小小碑刻,镌刻着5月30日黄永玉的一封信。那时,吉首四桥建设的负责人去万荷堂汇报工程进展,黄永玉忽然问:修桥的工人都是本地人吗?答:大部分是。哎。黄永玉一面应着,一面走到一旁,裁了张纸下来,提笔写了一封信,请带回来。
信不长,照录如下:
峒河四桥工程的工人同志:
谢谢这一年来在四座桥上下的功夫、费的力气,每次听到来北京谈情况进展的同志讲到各位为故乡建设的积极精神和吃苦干劲,都让我感动,多谢!
建桥事小,对祖国对故乡的感情事大,我领会到你们的精神,受到教育,受到鼓舞。
我们湘西人就是这种脾气,不论多难,要干就干得像个样子,干得漂亮,为的就是一口气。
我已经老得不成样子,不晓得哪个时候叭噗一下完事;各位有一天也会老,但桥是您亲手建造的,有您流的汗水,各位将骄傲地告诉您的妻子、孩子、孙子:“这桥是我造的。”
祝身体健康,万事如意!
这次见着那位负责人,问怎么想起把这封信刻成碑,好点子。他说:“当时看了信,心头一动,觉得这桥好像和我有关系、和更多人有关系了。”
四座桥,换人心里的一动。
值。
当我第一次去凤凰,脑子里冒出“跟黄永玉回故乡”这句话时,以为是终于得了喜悦,可以借“无愁河”之力,一脸阳光地回去面对养育自己的故乡。慢慢知道不仅仅这样。跟黄永玉回故乡,是看他在已经变化的故乡中,怎么自处,怎么努力,记忆如何成长为信念,有面向未来的生命。
(取材于芳菲同名散文)
17.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像宝藏在深山里的野物 宝藏:珍藏、埋藏
B.看到朴素的“春草一号” 朴素:简陋、简单
C.头回见识这种阵仗的我 阵仗:情形、场景
D.……美得庄严,不可思议 不可思议:难以想象、难以说清
18.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感动于黄永玉的长篇小说,因为书中的故事也唤起了作者的童年回忆。
B.在作者看来,对于故乡变得越来越嘈杂、越来越商业化,黄永玉是失望的。
C.作者列举黄永玉在不同年份为家乡做的事,展示其走着一条真正的回家路。
D.“桥”在文中不仅是一处风景,也是连接游子、本地人、故乡三者的纽带。
19.文中写道:“四座桥,换人心里的一动。值。”“四座桥”为什么能“换人心里的一动”?作者为什么会认为“值”?请根据文意,简述理由。
20.结合全文,请简要分析文章标题的含义和妙处。
五、本大题共3小题,共65分。
21.语言基础运用(共5分)
时至今日,智能手机、移动支付、刷脸识别等已成为常用工具。但近段时间以来,“老人无健康码乘公交车被拒、乘地铁受阻”“老人购物不懂微信支付被拒收现金”等新闻频出。
①老人无健康码被拒乘,表面看是技术因素,实则反映出这样一个问题:一些相关部门在社会服务过程中缺乏俯下身子实地调研。②唯有提供人性化的服务,老年人才能感受到城市的温度。③当然,老年人融入时代不能只靠外力,还需家庭关怀。④让老人们赶上智能时代步伐、共享科技红利是年轻人义不容辞的责任。⑤这需要子女们帮他们熟悉新设备新技术,帮他们更新对世界的认识,从而给老人们多一些陪伴。⑥让老年人跟上时代,让时代携手老人前进,这是对尊老敬老最直接的表达,也符合社会、家人、行业、市场的共同愿望。
(1)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②中“唯有……才……”应改为“唯有……就……”。
B.④中“红利”是形象的说法,可用“成果”一词替代。
C.⑤中画波浪线语句可删除,它偏离了本段核心话题。
D.⑥用“这”复指前面两个“让”句,使表达更清晰。
(2)①中画线部分有语病,请修改,并把修改后的语句写在答题纸上。
22.微写作(10分)
从下面三个题目中任选一题,按要求作答。
(1)阿来说文学创作“来源于对人类自身的质疑”。其实,很多作品都隐含着作家对社会、人生的质疑与思考。请选择你读过的一部文学名著,说说你从中读出了怎样的质疑与思考。要求:观点明确,言之有据。150字左右。
(2)在冬奥会上有人这样评价“奖牌不是唯一,热爱可抵岁月漫长”。请以“热爱”为题,写一首小诗或一段抒情文字。要求:语言生动,感情真挚。150字左右。
(3)随着“双减”政策的出台与落实,各种校外培训被叫停。周六日不补课了,如何度过一个有意义的周末?请你以学长的身份,对初中的学弟学妹们提一条合理化建议并简述理由。要求:语言简明,条理清楚。150字左右。
23.作文(50分)
从下面两个题目中任选一题,按要求作答。不少于800字。将题目写在答题卡上。
(1)阅读下面三则材料,按要求写作。
材料一
我们正在经历的当下,将会成为未来反复回味的历史片段,任何一个作家和戏剧家的作品都很难超越这历史本身。翻看再多的人物传记,都不及当下的现实更能让中国年轻人再次思考或重塑自己的英雄观。
材料二
在关乎选择、担当和道义的时刻,我们看到不少闪光的个人和群体,宛若星辰一般散射着光辉。我们拾起的几个名字,成为当下的“全民偶像”。如疫情中的钟南山,曾号召“把重病人都送到我这里来”的院士,今年以84岁高龄再次挂帅出征;如今年北京冬奥会上的谷爱凌,在总分落后对手的情况下,最后一轮中跳出了比赛中从未尝试的难度动作,绝杀夺冠。
材料三
日新月异的时代,深刻变革的中国,年轻一代是最直接的感知者。有的人曾认为不少90后、00后沦于英雄虚无主义,而事实证明,他们擅长在当今社会发掘闪光的偶像,并赋予崇拜行为全新的涵义。人类群星闪耀古今,对他们来说,最好的偶像就在当下。
通过以上三则材料,你可以联想到什么,请以“偶像与英雄”为话题谈谈你的英雄观,写一篇议论文。
要求:结合材料,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2)根据要求,进行写作。
英国哲学家培根在《论迅速》中说,有些人只追求表面上的快速,把本未结束的事草草了结,其结果是一件本需做一次的事,却不得不回头重复多次。
鲁迅先生在《补白(三)》一文中论及战斗时谈到,即使慢,纵令落后,驰而不息,一定可以达到他所向的目标。
2022年4月,面对新冠疫情多点爆发的局面,中国政府果断提出,抗疫工作应以快制胜,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至关重要。
以上论述具有启示意义。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2022年高考考前押题密卷【新高考Ⅱ卷】-语文(全解全析),共10页。
这是一份2023年高考考前押题密卷-语文(新高考Ⅱ卷)(全解全析),共19页。试卷主要包含了请结合文本,简析结尾段的妙处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2023年高考考前押题密卷-语文(天津卷)(全解全析),共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