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二轮复习专题十二现代文阅读Ⅱ现代诗歌专题检测含解析
展开专题十二 现代文阅读Ⅱ·现代诗歌
一、阅读郭沫若的《炉中煤》,回答1—4题。(16分)
炉中煤
——眷念祖国的情绪
啊,我年青的女郎!
我不辜负你的殷勤,
你也不要辜负了我的思量。
我为我心爱的人儿
燃到了这般模样!
啊,我年青的女郎!
你该知道了我的前身?
你该不嫌我黑奴卤莽?
要我这黑奴的胸中,
才有火一样的心肠。
啊,我年青的女郎!
我想我的前身
原本是有用的栋梁,
我活埋在地底多年,
到今朝才得重见天光。
啊,我年青的女郎!
我自从重见天光,
我常常思念我的故乡,
我为我心爱的人儿,
燃到了这般模样!
1.关于《炉中煤》的主题思想,下列说法恰当的一项是(3分) ( )
A.诗人借助“炉中煤”的形象向他心爱的恋人表达了真诚的爱慕之情。
B.诗人借助“黑奴”身份向故乡表达了深挚的思念之情。
C.诗人借助“炉中煤”的形象向祖国表达了思念和报效的强烈愿望。
D.诗人借助“黑奴”身份向祖国亲人表达了对“年青的女郎”的思慕之情。
2.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 )
A.“我不辜负你的殷勤,/你也不要辜负了我的思量”这两行诗句中“殷勤”是殷切的意思,写祖国对诗人的关爱。“我不辜负你的殷勤”是说诗人热爱祖国,愿报国济民。
B.诗的第2节通过煤的外形与内心的比较,进一步诉说自己的衷情,表明自己虽然鲁莽直率,但胸中有“火一样的心肠”。
C.诗的第3节交代煤的出身,诗人以煤自喻,不只是表现自己地位之低下和性格的粗狂,还隐喻自己怀才不遇、报国无门的愤懑。
D.诗的第4节进一步说出自己的心愿。“自从重见无光”,隐喻革命将起的中国;“燃到了这般模样”,表达了诗人渴望为祖国献身的精神。
3.怎样理解“要我这黑奴的胸中,/才有火一样的心肠”的含意?(4分)
4.“啊,我年青的女郎”这句话反复出现形成了什么效果?首尾两节呼应又有何作用?(6分)
一、
1.答案 C 本题考查对诗歌主旨的把握能力。《炉中煤》这首诗通篇都是以炉里燃烧着的煤的口气来抒写的。“炉中煤”和“年青的女郎”这两个比喻用得很出色,正是我们理解全诗的思想感情和艺术性的关键所在。A、B、D三项都没有讲清“炉中煤”“黑奴”以及“年青的女郎”在文中的比喻义,所以选C项。
2.答案 C “隐喻自己怀才不遇、报国无门的愤懑”理解错误,应是表达了诗人对光明的渴求与赞颂。
3.答案 煤虽是黑的,且经过了千年的埋藏,但依然能燃烧成熊熊烈火,释放出无穷的热量。诗句的寓意是:别嫌我外表难看,其实我这一类人对祖国有着无限的忠诚和热爱。
解析 解答本题关键要理解“黑奴”这一比喻。诗人将自己比喻为煤,比喻为黑奴,既是说明自己所受苦难之深,更是为了说明自己对祖国的赤胆忠心。正是因为苦难深,所以愿为祖国献身。
4.答案 这句话反复出现,形成了一种反复咏叹的效果,使情感渐趋热烈深沉。首尾两节呼应,反复表达了“我”对祖国的苦恋与奉献热忱。
解析 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及手法的综合赏析能力。体现了审美鉴赏与创造的学科素养,陶冶了艺术情操。
二、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1—4题。(16分)
饮九月初九的酒
潘洗尘
千里之外 九月初九的炊烟
是一缕绵绵的乡愁
挥也挥不去 载也载不动
我看见儿时的土炕和半个世纪的谣曲
还挂在母亲干瘪的嘴角
摇也摇不动的摇篮 摇我睡去
摇我醒来
我一千次一万次地凝视
母亲 你的眉头深锁是生我时的喜
你的眉头深锁是生我时的忧
千里之外 九月初九的炊烟
是一群不归的候鸟
栖在满地枯叶的枝头
我看见遍野的金黄和半个世纪的老茧
都凝在父亲的手上
三十年了 总是在长子的生日
饮一杯朴素的期待
九月初九的酒 入九月初九老父的愁肠
愁 愁老父破碎的月光满杯
愁 愁老母凌乱的白发满头
饮九月初九的酒
饮一缕绵绵的乡愁
饮一轮明明灭灭的新月
圆也中秋
缺也中秋
1.下列对这首诗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诗歌开篇叙写了九月初九的傍晚,作者站在千里之外的他乡,望着村野的炊烟袅袅,引出了内心浓浓的乡愁。
B.诗歌回忆了幼小的“我”在母亲的歌谣中甜美睡去的场景,母亲坐在炕边,轻推摇篮,哼着催眠曲。写出了母亲的慈爱。
C.诗歌回忆了父亲弯曲着脊背在田间劳作的场景,父亲双手布满老茧,总是喜欢在儿子的生日默默饮酒,表达对儿子的思念。
D.诗歌结尾说“圆也中秋/缺也中秋”,意思是中秋节这天,月如圆盘,要和亲人团聚,新月如钩,也要和家人共度。
2.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诗歌的题目“饮九月初九的酒”用词造意相当讲究,七个字精准、生动地勾勒了诗的内容,并且贯穿始终。
B.诗歌说母亲“眉头深锁”,是“生我时的喜”,又是“生我时的忧”,“喜”是因为“我”的出生,“忧”是因为“我”漂泊在外。
C.诗歌化形象为抽象,酒入愁肠,愁绪化作了父亲眼前破碎的月光,化作母亲凌乱的白发,读起来令人动容。
D.诗歌画面感极强,抓住父母的典型细节加以描绘,把辛劳、朴实、慈爱、忧愁的父母形象刻画得真实可感。
3.诗人为什么选择“九月初九”这个特定时间来写?请结合一首所学的古诗词来说明。(4分)
4.这首诗感情真挚,思故乡、念亲恩,引起游子的共鸣。这种情感是如何表现出来的呢?请结合全诗,加以分析。(6分)
二、
1.答案 D 本题考查鉴赏现代诗歌语言和思想内容的能力,体现了审美鉴赏与创造的学科素养,培养了学生的乡土情怀。
D项,“圆也中秋/缺也中秋”是指月圆中秋是亲人团聚的时候,也是思乡思亲的时候,九月初九是月缺时,诗人也像中秋时一样,思念家乡和亲人。无论什么时候,浓浓的乡愁和对父母的思念之情都萦绕在诗人的心头。
2.答案 C C项,应是化抽象为形象。
3.答案 “九月初九”是中国传统的重阳佳节,是登高望远、寄托思乡念亲之情的日子。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中“佳节”指的就是重阳节,“遍插茱萸少一人”运用对写法,表达对亲人的祝福与思念。(或李清照的《醉花阴》中,“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写出了重阳节独自一人,表达了对丈夫的思念)选这个特定时间就是为了表达对故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
解析 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情感的理解能力以及对文化常识及诗文名篇的记忆理解能力,体现了文化传承与理解的学科素养,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了解重阳节的特定意义,调动知识储备,找到与“九月初九”相关的诗词,并结合诗词说明原因,可以侧重从诗词表达的情感来说明。
4.答案 ①借助意象,营造氛围。诗歌选取了能够表现乡愁的意象,炊烟、候鸟、枯叶、新月等,组成一幅幅画面,处处营造思乡的氛围。②刻画形象,抓住细节。诗歌抓住典型细节对形象加以描绘,先写母亲坐在炕边,轻推摇篮,哼着催眠曲,眉头深锁,白发满头;再写父亲弯着脊背劳作,双手布满老茧,默默饮酒,把慈爱、朴实、辛劳、忧愁的父母形象刻画得具体可感。③运用想象,虚实结合。诗歌开头、结尾实写,看到炊烟、明月,通过饮酒表达自己的浓浓乡愁。中间虚写,展开想象,引出回忆,写父母对自己的思念,更是表达自己对父母的思念。④语言生动,表现力强。诗歌语言自然流畅,饱含深情,“绵绵”的乡愁、“明明灭灭”的新月等。句式整齐,多处运用对偶句式,富于表现力。(答出三点即可)
解析 题干问的是如何表现情感,答题时可以从形象(意象)、表达技巧、语言等方面去思考。“炊烟”“候鸟”“新月”等意象在表达思乡感情时起到营造氛围的作用;整首诗有实写,有想象,虚实结合的写法使思乡之情表现得更充分;自然朴实的语言、叠音词的使用等让思乡之情更淳朴、真实。
高考语文二轮复习专题九现代文阅读Ⅰ实用类专题检测含解析: 这是一份高考语文二轮复习专题九现代文阅读Ⅰ实用类专题检测含解析,共11页。试卷主要包含了1亿元,同比增长率达520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高考语文二轮复习专题十二现代文阅读Ⅱ现代诗歌__能力训练含解析: 这是一份高考语文二轮复习专题十二现代文阅读Ⅱ现代诗歌__能力训练含解析,共14页。
高考语文二轮复习专题十二现代文阅读Ⅱ现代诗歌__模拟训练含解析: 这是一份高考语文二轮复习专题十二现代文阅读Ⅱ现代诗歌__模拟训练含解析,共9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