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属成套资源:2022高考语文二轮复习全书word(新高考)
课时作业7 现代文阅读Ⅱ——小说阅读(三)-2022高考语文二轮复习全书word(新高考)
展开
这是一份课时作业7 现代文阅读Ⅱ——小说阅读(三)-2022高考语文二轮复习全书word(新高考),共6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8题,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9~12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课时作业(七) 现代文阅读Ⅱ——小说阅读(三)一、(2021·山东临沂质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抱 孙老 舍难怪王老太太盼孙子呀;不为抱孙子,娶儿媳妇干吗?也不能怪儿媳妇成天着急;本来嘛,不是不努力生养呀,可是生下来不活,或是不活着生下来,有什么法儿呢!就拿头一胎说吧:自从一有孕,王老太太就禁止儿媳妇有任何操作,夜里睡觉都不许翻身。哪里知道,到了五个多月,儿媳妇大概是因为多眨巴了两次眼睛,小产了!难道这还算不小心?哼,他竟自死了。命该如此!现在,王少奶奶又有了喜,肚子大得惊人,看着颇象轧马路的石碾。看着这个肚子,王老太太心里仿佛长出两只小手,成天抓弄得自己怪要发笑的。王老太太可不只是祷告烧香呀,儿媳要吃活人脑子,老太太也不驳回。半夜三更还给儿媳妇送肘子汤,鸡丝挂面……儿媳妇呢,点心就能吃二斤翻毛月饼:吃得顺着枕头往下流油,被窝的深处能扫出一大碗什锦来。孕妇不多吃怎么生胖小子呢?婆婆、儿媳、娘家妈对于此点都完全同意。收生婆已经守了七天七夜,压根儿生不下来。偏方儿,丸药,子孙娘娘的香灰,吃多了;全不灵验。到第八天头上,少奶奶疼得满地打滚。王老太太急得给子孙娘娘跪了一股香,娘家妈把天仙庵的尼姑接来念催生咒;还是不中用。收生婆施展了绝技,却一无成绩。有人说,少奶奶得上医院。王老太太不同意。洋鬼子,二毛子,懂什么;王家要“养”下来的孙子,不要“掏”出来的。娘家妈也发了言,催生咒还没念完,忙什么?不敬尼姑就是看不起神仙!又耗了一点钟,少奶奶直翻白眼。王老太太眼中含着老泪,心中打定了主意:保小的不保大人。媳妇死了,再娶一个;孩子更要紧。她翻白眼呀,正好一狠心把孩子拉出来。告诉了收生婆,拉!娘家妈可不干了呢,孙子算老几,女儿是女儿。上医院吧。一到医院,王老太太就炸了烟。还得挂号?生孩子又不是买官米,给钱就结了,挂哪门子号,你当我的孙子是封信呢!咳,为孙子,忍了。医生来了。一见面,王老太太就炸了烟,男大夫!男医生当收生婆?我的儿媳妇不能叫男子汉给接生。这一阵还没炸完,又出来两个大汉,抬起儿媳妇就往床上放。老太太连耳朵都哆嗦开了!这是要造反呀,人家一个年青青的孕妇,怎么一群大汉来动手脚的?“放下,你们这儿有懂人事的没有?要是有的话,叫几个女的来,不然,我们走!”恰巧遇上个顶和气的医生,他发了话:“放下,叫她们走吧!”王老太太咽了口凉气,咽下去砸得心中怪热的,要不是为孙子,至少得打大夫几个最响的嘴巴。县官不如现管,谁叫孙子故意闹脾气呢。抬吧,不用说废话。果不出王老太太所料,得用手术。手要是竖起来,还不是开刀问斩?大夫说:孩子太大,用手术,大人小孩或者都能保全。不然,全有生命的危险。王老太太一个字没听见。掏是行不开的。“那么你不要孙子了?”果然有效。等了不晓得多大的时候,眼看就天亮了,才掏了出来,好大的孙子,足分量十三磅!王老太太不晓得怎么笑好了,拉住亲家母的手一边笑一边刷刷地落泪。亲家母已不是仇人了,变成了老姐姐。大夫也不是二毛子了,是王家的恩人,恨不得马上赏给他一百块钱。好容易看见大夫出来了。王老太太就要求媳妇和孙子出院,理由是头胎孙子要办三日宴,医生不同意,再三相劝无效后,怒道“莫非三日宴比人命重要”?王老太太确是以为办三日宴比人命要紧,可不便于说出来,因为娘家妈在旁边听着呢。“叫她躺着招待客人,不必起来就是了。”大夫还是不答应:“你自己看看去,她能走不能?”儿媳妇在床上放着的一张卧椅上躺着呢,脸就像一张白纸。娘家妈哭得放了声,王老太太到底心硬,只落了一半个泪,紧跟着炸了烟:“怎么不叫她平平正正地躺下呢?”“直着呀,肚子上缝的线就绷了。”大夫说。“那么不会用胶粘上点吗?”王老太太总觉得大夫没有什么高明主意。好吧。先把孙子抱走。“头大的孙子,洗三不请客办事,还有什么脸活着?”到底把孙子抱出来了。王老太太抱着孙子上了汽车,一上车就打嚏喷,一直打到家,每个嚏喷都是照准了孙子的脸射去的。到了家,赶紧派人去找奶妈子,孙子还在怀中抱着,以便接收嚏喷。不错,王老太太知道自己是着了凉;可是至死也不能放下孙子。到了晌午,孙子接了至少有二百多个嚏喷,身上慢慢地热起来。王老太太更不肯撒手了。到了下午三点来钟,孙子烧得像块火炭了。到了夜里,奶妈子已雇妥了两个。可是孙子死了,一口奶也没有吃。王老太太只哭了一大阵;哭完了,她的老眼瞪圆了:“掏出来的!掏出来的能活吗?跟医院打官司!那么沉重的孙子会只活了一天,哪有的事?全是医院的坏,二毛子们!”(摘编自老舍《抱孙》,写于1938年,有删改)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1段中,王老太太将抱孙愿望的屡次落空归结于“命该如此”,这既表现了她想抱孙而不得的无奈,也为她在产子风波中的行为、态度做了铺垫。B.在本次孕产事件中,医生的处置科学合理、充满智慧,但最终孩子死了,医生自己也可能惹来官司,如此安排,寄寓了作者深切的悲哀和愤慨。C.小说用喜剧的笔法写悲剧,营造出一种“笑中带泪”的艺术效果,这可以淡化悲剧意义,使作品不至于“赶尽杀绝”,体现出老舍的宽厚和同情。D.老舍善于选取生活中的典型事件,组织成悲喜更迭的曲折情节,本文既有对当时社会观念的讽刺,也能引起读者对当今一些社会现象的反思。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分析鉴赏小说的内容要点和艺术特色的能力。C项,“可以淡化悲剧意义”错。用喜剧的笔法写悲剧,可以使悲剧更显其悲,并不能淡化悲剧意义。2.下列对“王老太太”的形象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A.“不为抱孙子,娶儿媳妇干吗”,文章第一句话就点出了以王老太太为代表的旧社会对女人的看法。B.为了能够抱上孙子,王老太太可谓使出了“浑身解数”:不仅送肘子汤、鸡丝挂面,而且不允许儿媳妇睡觉时翻身、多眨巴眼睛。C.“孙子接了至少有二百多个嚏喷……可是孙子死了”,此部分文本表现了爱孙如命的王老太太因为自己的不讲卫生、育儿观念落后导致了孙子的死亡。D.“掏出来的!掏出来的能活吗……那么沉重的孙子会只活了一天,哪有的事?”此处说明了以王老太太为代表的国人到了20世纪依旧盲目排斥科学的可悲情状。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作品文学形象的能力。B项,“多眨巴眼睛”错。不允许“多眨巴眼睛”不属于王老太太“浑身解数”中的内容,属于作家幽默、带有讽刺意味的语言表达。3.有人认为,小说中“娘家妈”这个角色是多余的,应该删去,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看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不能。①推动情节发展,使情节合理。没有娘家妈,媳妇送不到医院,后面的情节也无法展开。②衬托主要人物。用妈妈对女儿的真心疼爱衬托了主要人物王老太太的冷漠自私。③反映了普遍的社会环境。两位母亲都固执己见,思想保守,不信任医院,构成人物群像,共同构建了一个愚昧无知的社会环境。解析:本题考查鉴赏小说的文学形象,领悟小说的艺术魅力的能力。由文中“王老太太急得给子孙娘娘跪了一股香,娘家妈把天仙庵的尼姑接来念催生咒;还是不中用”“有人说,少奶奶得上医院。王老太太不同意……娘家妈也发了言,催生咒还没念完,忙什么?不敬尼姑就是看不起神仙”可知,王老太太和娘家妈一样思想迷信,不信任医院,多一个“娘家妈”这样的角色便能和王老太太构成人物群像,反映当时愚昧无知的社会环境。“王老太太眼中含着老泪,心中打定了主意:保小的不保大人……娘家妈可不干了呢,孙子算老几,女儿是女儿。上医院吧”“娘家妈哭得放了声,王老太太到底心硬,只落了一半个泪”,两人对待产妇的态度截然不同,设置“娘家妈”的角色能反衬王老太太的冷漠自私。如果没有娘家妈决定送女儿去医院,后面的情节就难以发展,因此,“娘家妈”的角色还起到推动情节发展,使情节合理的作用。4.老舍的作品以充满喜剧性著称,请以本文为例,分析其喜剧性体现在哪些方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①体现在矛盾冲突的情节上。如作者巧妙地安排了医院挂号排队、男大夫接生等情节,使其与王老太太产生冲突,引人发笑;以及爱之反害之的矛盾,构成喜剧性。②体现在人物的行为、语言、观念上。王老太太等人的荒诞言行、愚昧思想,观念与事实的悖逆,都充满喜剧性。③体现在文章的艺术手法和语言风格上。作者用夸张、比拟、比喻、双关、联想等修辞手法,形象生动的细节描写,反讽的写作技巧,诙谐的俗语,构成了幽默的语言风格,具有强烈的喜剧色彩。解析:本题考查分析小说的体裁特征和表现手法的能力。其喜剧性首先体现在矛盾冲突的情节上。如作者巧妙地安排了医院挂号排队、男大夫接生等情节,使其与王老太太产生冲突,引人发笑;以及爱之反害之的矛盾,构成喜剧性。小说中从在家接生,到去医院接生,再到抱着孙子回家把孙子害死等情节,多处充满喜剧色彩,如“生孩子又不是买官米,给钱就结了,挂哪门子号,你当我的孙子是封信呢”,把医院的“挂号”谐音联想到“挂号信”上,反问孙子难道是信吗。“手要是竖起来,还不是开刀问斩”,把“手术”一词理解为“把手竖起来”,造成荒诞的幽默效果。其次,体现在人物的行为、语言、观念上。王老太太、娘家妈,包括儿媳妇在内的荒诞言行、愚昧思想,观念与事实的悖逆,都充满喜剧性。在医院忌讳男医生接生,百般不从却不得不依,接生后还把医生当成恩人,最后孩子死了又骂医生,在前后矛盾和对比中增强了喜剧性。“儿媳妇大概是因为多眨巴了两次眼睛,小产了”“儿媳要吃活人脑子,老太太也不驳回”“那么不会用胶粘上点吗”“每个嚏喷都是照准了孙子的脸射去的”等,荒诞的言行,愚昧的思想,令人忍俊不禁。还有如“吃得顺着枕头往下流油,被窝的深处能扫出一大碗什锦来”“县官不如现管”“孙子烧得像块火炭了”“哭完了,她的老眼瞪圆了”等句子,运用多种修辞手法、细节描写、俗语等,在艺术手法和语言风格上也使小说更具有喜剧性。二、(2021·湖北新高考联考协作体高一期末考试)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8题。文本一:捡到一条旧鞋带林清玄从前,在一个小村落里,住着一群安居乐业的人,生活在平淡安逸中度过。村落里有一个老人,有一天,清晨六点,在路上散步,偶然看到地上有一条旧鞋带。老人弯下腰,仔细地端详那条鞋带,心想:“这鞋带虽旧,依然完好,捡回家去,说不定哪一天用得着呀!”老人细心轻巧地捡起鞋带,放进自己的裤袋里。老人的动作,被远远路过的一位老朋友看见了,他看见老人弯腰端详的样子和把东西塞进裤袋的动作,就判定了:老人一定是捡到钱了,而且为数不少,才会那样小心翼翼。他走到老人面前,不怀好意地问:“老王,你是不是捡到钱了?要请客啊!”“没有哇!我捡到了一条旧鞋带!”老王立刻把刚刚捡到的旧鞋带掏出来给朋友看:“呐!就是这一条。”“你不必骗我了,我又不是真要你请客,你只要老实告诉我捡到钱就好了。”“我没有骗你,我真的捡到一条鞋带。老李,如果我真的捡到钱,一定会请你吃饭,你一向知道我不是小气的人。”“你以前是不是小气,我不管!但现在捡到钱不肯告诉我,就是小气!”两人于是站到街上吵了起来,老王说得愈是认真,老李愈是不肯相信。最后两人愈吵愈凶,弄得不欢而散。第二天,老王捡到钱的事就在街上传开了。“老王在路上捡到一大笔钱,却坚称是捡到一条鞋带。”“笑死人了!这年头,谁会在路上捡一条旧鞋带呢?”“听说老王捡到钱的那一天,蹲下来左顾右盼,小心翼翼地捡起来,一定是一笔大钱啊!”“对呀!从捡到钱的那一天开始,老王就变了一个人,疑神疑鬼、神经兮兮的。”“更糟的是,老王以前还蛮慷慨大方,从捡钱那一天开始,变得很小气。”“所以,我常说钱会毁掉一个人,要是捡到钱的人是我,也可能就此毁了!”在街上,只要看到老王,本来热烈交谈的人,立刻变得沉默,看着老王;本来沉默的人,看他走过,就交头接耳地谈论。老王是一个性格刚毅耿直的人,不能忍受被冤枉、被误解、被扭曲。因此,每次遇到任何一个人,不管认识不认识,就掏出旧鞋带给人看:“我捡到的就是这条鞋带!”但是,没有人相信他。到后来,老王掏出鞋带时近乎哀求:“请你们相信我,我捡到的真的只是一条旧鞋带!”愈是急切地哀求,愈是无人相信他。老王真的无法再忍受了,三个月后的某一天,清晨六点,在他捡到鞋带地方旁边的一棵树上,他用那条旧鞋带上吊自杀了,树上钉着一张遗书:“那一天清晨六点,在这个地方,我真的只捡到这一条旧鞋带。”消息传开了,大家都感到惋惜:“唉呀!若真的捡到的只是旧鞋带,又何必自杀呢!真是太傻了!”“不过,用鞋带自杀,倒是第一次听到。”“但是,事情也不能看表象,我看老王是真的捡到钱,被谋财害命,生前被逼写下遗书。”“如果是被谋财害命,那么老李最可疑,只有他亲眼看到老王捡到钱。”“必然,那一定是一笔大数目呀!”“……”文本二:在成功的小小说的结构中,往往把“金子般的情节”放在结尾部分,好像相声抖包袱。这样做的一个重要目的是为了“余味”,在小说结束后,往往还能让人继续联想,留下回味。小小说篇幅有限,只有余味可以无限。杜甫有句诗“咫尺应须论万里”,这句话虽然说的是画,但说出一个艺术共通的道理,就是:艺术作品的篇幅总是有限,但意蕴深广却应该追求无边无际。余味无穷,余音袅袅,绕梁三日,这是所有艺术最高的境界。小小说不仅要把“余味”拿来作为自己的艺术追求,也作为小小说自己重要的特征。——冯骥才《小小说特立独行》5.下列对文本一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正确的一项是( )A.“从前,在一个小村落里,住着一群安居乐业的人,生活在平淡安逸中度过。”开篇交代了故事发生的地点,渲染安宁祥和氛围。B.本文运用了心理描写、动作描写、肖像描写、语言描写、村民评价等正面、侧面描写手法刻画出了一个勤俭持家、小心谨慎、刚毅耿直的老王形象。C.本文善于制造人物之间激烈的矛盾冲突来形成叙事的波澜,老李对老王的质疑使得大家平静的生活微波荡漾,大家对老王的质疑则让波澜激荡。而大家对老李的质疑最终将波澜推向高潮。D.本文小说的语言简洁准确,惜墨如金,大量使用一句一段的形式,这样写便于快速推进情节,突出人物形象。答案:D6.下列与文本有关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我捡到的就是这条鞋带!”“我捡到的真的只是一条旧鞋带!”两句话并不是简单的重复,一个“真的”语意呈现递进,活画出老王的悲苦状。B.文中老王的经历跟莫泊桑《项链》中主人公玛蒂尔德感慨的那样——“人生真是古怪,真是变化无常啊。无论是害您或者救您,只消一点点小事。”说明人生无常,世事难料。C.小说运用了留白的手法,例如没有写到老王临终之前的情形,这种手法在鲁迅小说《祝福》《孔乙己》中也有使用。D.“旧鞋带”是贯穿全文的线索,以物象为线索是小说常用的手法,可以使情节更紧凑连贯。答案:B7.本文与鲁迅小说《祝福》有很多相通之处,试分析本文中的老李和《祝福》中的柳妈这两个次要人物的作用有何相同之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①烘托主要人物。《祝福》中的柳妈逼问祥林嫂头上的伤疤,表现出冷漠、无聊、猎奇的心理,突出了祥林嫂憨厚、老实的本性。本文中的老李尖酸、刻薄,反衬了老王的老实、耿直。②推动情节发展。柳妈告诉祥林嫂“捐门槛”,加速了祥林嫂的死亡,推动了情节的发展。本文中的老李怀疑老王捡到的不是旧鞋带而是钱,也推动了情节的发展。③深化文章主题。柳妈本是跟祥林嫂一样的下层劳动妇女,但是她的“愚善”害人还不自知。老李身为老朋友却怀疑老王,自己引发的怀疑最终也落到了自己头上,深化了小说的主题,加深了小说的悲剧意义。8.文本二强调“金子般的情节”放在结尾部分的效果,请结合文本一作简要分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①文本一中“金子般的情节”指老王用那根旧鞋带上吊,有村民怀疑凶手是老李。②从情节来看,小说在村民质疑老王用那根旧鞋带上吊自杀动机和对老李是凶手的怀疑中结尾,恰到好处的留白,让人意犹未尽,引人深思。③从人物形象来看,性格刚毅耿直的老王最终被逼上吊自杀,以证清白,老李自己引发的怀疑最终落到了自己头上,引发读者在唏嘘感叹之余对人性善恶的思索。④从深化主题来看,一件生活中的小事,一句闲言就可置人于死地,人言可畏,“众口铄金,积毁销骨”,人与人之间没有了最基本的真诚和信任,这会有多可怕。类似的事情不仅出现在小说中,也启发读者对现实生活思考。三、(2021·江苏苏州高一语文月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9~12题。春蚕(节选)茅 盾“宝宝”都上山了(指蚕爬上稻草杆子,准备吐丝结茧),老通宝他们还是捏着一把汗。他们钱都花光了,精力也绞尽了,可是有没有报酬呢,到此时还没有把握。虽则如此,他们还是硬着头皮去干。“山棚”下蒸了火,老通宝和儿子阿四他们伛着腰慢慢地从这边蹲到那边,又从那边蹲到这边。他们听得山棚上有些屑屑索索的细声音,他们就忍不住想笑,过一会儿又不听得了,他们的心就重甸甸地往下沉了。这样地,心是焦灼着,却不敢向山棚上望。偶或他们仰着的脸上淋到了一滴蚕尿了,虽然觉得有难过,他们心里却快活:他们巴不得多淋一些。“上山”后三天,息火了。老通宝的儿媳四大娘再也忍不住,偷偷地挑开芦帘角看了一眼,她的心立刻卜卜地跳了。那是一片雪白,几乎连“缀头”都瞧不见;那是四大娘有生以来从没见过的“好蚕花”呀!老通宝全家立刻充满了欢笑。同样的欢笑声在村里到处都起来了。二三十人家都可以采到七八分,老通宝家更是比众不同,估量来总可以采一个十二三分。接着是家家都“浪山头”了,各家的至亲好友都来“望山头”。老通宝的亲家张财发带了小儿子阿九特地从镇上来到村里。“通宝,你是卖茧子呢,还是自家做丝?”老通宝随口回答道:“自然卖茧子。”张老头却拍着大腿叹一口气,忽然地站了起来,用手指着村外那一片秃头桑林后面耸露出来的茧厂的风火墙说道:“通宝,茧子是采了。那些茧厂的大门还关得紧洞洞呢!今年茧厂不开秤!”老通宝忍不住笑了,他不肯相信。他怎么能够相信呢?难道那“五步一岗”似的比露天茅坑还要多的茧厂会一齐都关了门不做生意?张老头子也换了话,东拉西扯讲镇里的“新闻”。最后,他代他的东家催那三十块钱的债。为的他是“中人”。然而老通宝到底有点不放心。他赶快跑出村去,看看最近的两个茧厂,果然大门紧闭,不见半个人;照往年说,此时应早已摆开了柜台,挂起了一排乌亮亮的大秤。老通宝心里也着慌了,但是回家去看见了那些雪白发光很厚实硬古古的茧子,他又忍不住嘻开了嘴。上好的茧子!会没有人要,他不相信。可是村里的空气一天一天不同了。才得笑了几声的人们现在又都是满脸的愁云,往年这时候,“收茧人”像走马灯似的在村里巡回,今年没见半个“收茧人”,却换替着来了债主和催粮的差役,请债主们就收了茧子罢,债主们板起面孔不理。全村子都是嚷骂、诅咒和失望的叹息!“真正世界变了!”老通宝捶胸跺脚地没有办法。然而,茧子是不能搁久了的,总得赶快想法:不是卖出去,就是自家做丝。村里有几家已经把多年不用的丝车拿出来修理,打算自家把茧做成了丝再说,老通宝便也和儿子媳妇商量道:“不卖茧子了,自家做丝!什么卖茧子,本来是洋鬼子行出来的!”“我们有四百多斤茧子呢,你打算摆几部丝车呀!”四大娘首先反对了。她这话是不错的。五百斤的茧子可不算少,自家做丝万万干不了。请帮手么?那又得花钱。阿四是和他老婆一条心。小儿子阿多抱怨老头子打错了主意,他说:“早依了我的话,扣住自己的十五担叶,只看一张洋种,多么好!”老通宝气得说不出话来。终于一线希望忽又来了。同村的黄道士不知从哪里得的消息,说是无锡脚下的茧厂还是照常收茧。于是老通宝去找那黄道士详细问过了以后,便又和儿子阿四商量把茧子弄到无锡去卖。阿四也同意了。他们去借了一条赤膊船,买了几张芦席,赶那几天正是好晴,又带了阿多。他们这卖茧子的“远征军”就此出发。五天以后,他们果然回来了;但不是空船,船里还有一筐茧子没有卖出。原来那茧厂挑剔得非常苛刻。老通宝他们实卖得一百十一块钱,除去路上盘川,就剩了整整的一百元,不够偿还买青叶所借的债!老通宝路上气得生病了,两个儿子扶他到家。打回来的八九十斤茧子,四大娘只好自家做丝了。她借了丝车,又忙了五六天,家里米又吃完了。叫阿四拿那丝上镇里去卖,没有人要;上当铺当铺也不收。说了多少好话,总算把清明前当在那里的一石米换了出来。就是这么着,因为春蚕熟,老通宝一村的人都增加了债!老通宝家为的养了五张布子的蚕,采了十多分的好茧子,就此白赔上十五担叶的桑地和三十块钱的债!一个月光景的忍饥熬夜不算!1932年11月1日(有删改)9.下列对小说思想内容分析与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老通宝的儿媳四大娘再也忍不住,偷偷地挑开芦帘角看了一眼,她的心立刻卜卜地跳了”。表现出她急切、紧张而又兴奋的心情。B.亲家张财发来“望山头”,给老通宝带来了“今年茧厂不开秤”的消息,另外,他还有一个重要任务——代东家来向老通宝催债。C.小儿子阿多抱怨老通宝打错了主意,应该“扣住自己的十五担叶,只看一张洋种”,这样就不会造成如此大的损失,表现了他的远见和智慧。D.春蚕成熟得好,一村的人却都受到了损失,老通宝家“采了十多分的好茧子”,反而增加了债务,这反映了当时的现实状况。答案:C 解析:“这样就不会造成如此大的损失,表现了他的远见和智慧”的说法有误。这只是小儿子事后的抱怨,不能得出他“有远见”和“智慧”的结论。10.下列对小说艺术特点的理解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今年没见半个‘收茧人’,却换替着来了债主和催粮的差役”,为下文老通宝不得不去无锡卖茧子做了铺垫,推动了情节发展。B.文中有意使用“宝宝”“山棚”“上山”“缀头”“浪山头”等方言及蚕事用语,突出了小说浓郁的乡土气息和鲜明的地域色彩。C.“他们这卖茧子的‘远征军’就此出发”,运用双关手法,用语幽默,既表现了老通宝卖茧子的决心,也暗示他们此行的艰难。D.在无锡茧厂卖茧子的过程,作者只作了简单的交代——“原来那茧厂挑剔得非常苛刻”,并未详写,给读者留下了想象的空间。答案:C 解析:“运用双关手法”的分析有误。“远征军”是指老通宝一家要跑到无锡去卖蚕茧,并没有双层含义。11.请简要分析文中老通宝的心理变化过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①在“山棚”下蒸了火以后,一方面紧张而焦灼(焦灼),另一方面又因淋到蚕尿而快活(快活);②看到雪白的好蚕花后,老通宝家立刻充满了欢笑(欢笑兴奋);③今年却没见半个“收茧人”,使老通宝他们忧愁失望起来(忧愁失望);④不得已贱卖到无锡茧厂后,老通宝又气得生了病(生气)。12.茅盾认为现实主义文学必须是时代的反映,请结合这句话简析本文的基本特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①小说通过大量真实的细节描绘了江南农村的蚕事活动和蚕农生活,真实地表现了蚕农的勤劳和艰难生活(写实角度)。②通过典型人物老通宝一家春蚕丰收却反而负债的遭遇,反映了30年代初期农村经济凋敝,农民丰收成灾的残酷社会现实(典型化角度)。③交代了老通宝家破产的原因:一方面是“洋鬼子”闹的,另一方面是地主的剥削。深刻揭示了帝国主义的经济侵略和地主阶段的剥削导致农民破产的现实(揭示生活本质角度)。④作者的思想倾向和感情隐蔽在冷静地描写和叙述之中(情感表达角度)。解析:《春蚕》通过描写老通宝一家人的悲剧命运,来展现社会中存在的各种冲突和矛盾。小说以帝国主义的侵略下,国内江南地区落后蚕丝制造业为大背景,讲述了江南水乡的朴素农村蚕农们养蚕的故事。可想而知,中国清政府败落后,国内改朝换代并没有营造和谐、平静的社会氛围,反之,帝国主义的侵略深入,严重影响到了江南地区的蚕丝买卖生意,也使得辛苦劳作的蚕农们得不到回报,从而陷入窘境。老通宝家破产的原因:一方面是“洋鬼子”闹的,另一方面是地主的剥削。这就深刻揭示了帝国主义的经济侵略和地主阶段的剥削导致农民破产的现实。这是作品对时代的反映。作者没有在作品中直抒情感,作品的思想倾向都隐藏在冷静的叙述中,情感较为隐蔽。比如“可是村里的空气一天一天不同了。才得笑了几声的人们现在又都是满脸的愁云”“老通宝气得说不出话来”“老通宝路上气得生病了,两个儿子扶他到家”等。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课时作业5现代文阅读Ⅱ——小说阅读(一)-2022高考语文二轮复习全书word(新高考),共5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5~8题,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9~12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课时作业9 现代文阅读Ⅱ——散文阅读(二)-2022高考语文二轮复习全书word(新高考),共5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8题,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9~12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课时作业12 文言文阅读(二)-2022高考语文二轮复习全书word(新高考),共5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5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