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05:特殊句式+固定句式-2022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之文言文阅读黄金知识点精讲巧析
展开这是一份专题05:特殊句式+固定句式-2022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之文言文阅读黄金知识点精讲巧析,共60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这一类可以小结为,当立者乃公子扶苏,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此亡秦之续耳,夫六国与秦皆诸侯,且相如素贱人,语意判断,被动句,承前省,自述省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考纲解读】1.考纲要求: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2.出题形式:结合翻译题考查。
(1)主语后用“者”,谓语后用“也”表示判断。 如:①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
(2)主语后单用“者”,或谓语后单用“也”表示判断。 如:①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 ②所谓后洞也。
1、用“者”或“也”表示判断。
(3)“者也”在句尾连用表示判断。 如:①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
(2011广东卷)并请文人历叙其事,洵奇男子也。
注意:“省略句式”(承前省主语);“洵”(我们曾学过“洵美且异”真是美好新异 ,要有联系意识);“奇”(绝对不能理解为“奇怪”,如果这样就犯了“以今律古”的错误了,只能理解为“不同寻常的”“奇异”的之类)按:一一对应很重要!如“募”对应“招集”“招募”,“洵”对应“的确”“确实”。
(罗提督)还(或:并且)邀请文人(或:读书人)详细地记载他(做贼)的事情,(这种胸襟),确实是个非凡(或:异乎寻常/奇特/奇异)的男子汉啊。
2.用副词“乃”、“则”、“即” “皆”、“耳”素、必,亦、诚等表示判断。
即今之傫然(聚集的样子)在墓者也。
3.用动词“为”、“是”表示判断。(文言文中用“是”作判断动词的较为少见)
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
巨是凡人,偏在远郡,行将为人所并 ……
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
各种类型判断句,肯定判断句 ,要译出“是”;否定判断句,要译出“不是”。
4.用“非”、“未”、“弗”等表示否定的判断。
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
09山东(3)母欺子,子而不信母,非以成教也。
如:①刘备,天下枭雄。 ② 秦,虎狼之国。
如果母亲欺骗她的子女,子女就不会再相信他们的母亲,所以这不是正确的教育方法。
1.用介词“于”、“受……于……“表被动(“于” 引进动作行为的主动者)。
①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②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
举:拿,用。我不能用整个儿的吴地,十万军队,受别人控制
2、用“见”、“见…于……”表示被动(“于”引出动作的主动者)。
①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辜负)赵。(《廉颇蔺相如列传》)②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秋水》)③百姓之不见保,为不用恩焉。(《齐桓晋文之事》)
例:甫数以其术干诸公卿,常不见听信(10山东)
老百姓没有受到保护,是不肯布施恩德的缘故。
注意:“数shuò”屡次;“干”求取,引申为“求见”。虚词“以”凭借;“见”表被动。
申甫屡次凭借他的本领干谒(或“拜见”)各位高官大臣,经常不被听从、信任。
3、用“为”、“为……所……”(“为”引出动作的主动者)或 “……为所……”表示被动。
①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过秦论》)②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鸿门宴》)③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六国论》)
治理国家的人不要被积久的威势所胁迫!
4.用介词“被”表示被动(较少见)。
①予犹记周公之被逮,在丁卯三月之望。(《五人墓碑记》) ②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屈原列传》)③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⑴锲而不舍,金石可镂⑵人马烧溺死者甚众。⑶狡兔死,走狗烹;飞鸟尽,良弓藏。
5.动词本身表示被动。
①洎牧以谗诛。(《六国论》)②是时屈原既疏。(《屈原列传》)
洎:及,等到。 谗:小人的坏话。等到李牧因受诬陷而被杀死
狡兔死,走狗烹;飞鸟尽,良弓藏。
春秋末期,吴越争霸,越国被吴国打败,屈服求和。越王勾践卧薪尝胆,任用大夫文种、范蠡整顿国政,十年生聚,十年教训,使国家转弱为强,终于击败吴国,洗雪国耻。吴王夫差兵败出逃,连续七次向越国求和,文种、范蠡坚持不允。夫差无奈,把一封信系在箭上射入范蠡营中,信上写道:“兔子捉光了,捉兔的猎狗没有用处了,就被杀了煮肉吃;敌国灭掉了,为战胜敌人出谋献策的谋臣没有用处了,就被抛弃或铲除。两位大夫为什么不让吴国保存下来,替自己留点余地呢?” 文种、范蠡还是拒绝议和,夫差只好拔剑自刎。 越王勾践灭了吴国,欢宴群臣时发觉范蠡不知去向,第二天在太湖边找到了范蠡的外衣,大家都以为范蠡投湖自杀了。可过了不久,有人给文种送来一封信,上面写着:“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 其义为:“飞鸟打尽了,弹弓就被收藏起来;野兔捉光了,猎狗就被杀了煮来吃;敌国灭掉了,谋臣就被废弃或遭害。越王为人,只可和他共患难,不宜与他同安乐。大夫至今不离他而去,不久难免有杀身之祸。”文种此时方知范蠡并未死去,而是隐居了。他虽然不尽相信信中所说,但从此常告病不上朝,日久引起勾践疑忌。一天勾践登门探望文种,临别留下佩剑一把。文种见剑鞘上有“属镂”二字,正是当年吴王夫差逼忠良伍子胥自杀的那把剑。他明白勾践的用意,悔不该不听范蠡劝告,只得引剑自尽。
句子中省略某词或某种成分的现象,文言文中是很多的。最常见的有以下几种: 1.省略主语。 2.省略谓语。 3.省略宾语。 4.省略介词。 5. 省略量词。
1.省主语。(有承前省、蒙后省,自述或对话中也常常省略)
永州之野产异蛇,( )黑质而白章,( )触草木,( )尽死。
沛公谓张良曰:“…… ( )度我至军中,公乃入。”
蒙后省后文已经出现,前面就不再写出
(2011天津卷)今与足下并生今世。
公曰:“衣食所安,( )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课标卷)灌至,乞入见,不许,而令控守西隅。
现在我和你共同生活在当今时代。
“令”后省略宾语“之”。译文:何灌来到,请求入见,(皇上)不允许,而命令他把守西部边角。
2.省谓语动词(无论是古代还是现代,省略谓语的现象还是比较少的)。
(1)承上文谓语而省略
一鼓作气,再 而衰,三 而竭。
(2)承下文谓语而省略
杨子之邻人亡羊,既率其党 ,又请杨子之竖追之。
杨子的邻居丢失了羊,于是带着他的朋友,还请杨子的仆人一起追赶。
3、省略动词或介词的宾语。 (常见的是代词“之”)
(1)省略动词后的宾语
项王曰:“壮士!赐之卮酒。”则与 斗卮酒。
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私见张良,具告 以事。
(2)省略介词后的宾语
竖子不足与 谋。
欲呼张良与 俱去。
4.省介词。(较常见的是“于” ,介词与后面的宾语组成介宾结构。当这个介宾结构作补语时,这个介词常常被省掉。
将军战 河南,臣战 河北。
(09福建卷)自新辄诣县自代,而匿其兄他所。
(2011广东卷)公募善泅者,持利锯匿上流水中。
自新就前往县衙代替哥哥(受责罚),而把它哥哥藏在别的地方。
罗提督招募善于游水(或:泅渡)的人(或:士兵/勇士),(让他们)拿着锋利的锯子隐藏(或:躲藏/藏匿)(在)上游的江水中
所谓倒装,是比照现代汉语习惯说的。
为了强调谓语,有些感叹句或疑问句把谓语置于主语之前。一般常用逗号将主谓隔开。
1.甚矣,汝之不惠!2.安在公子能急人之困也?3.渺渺兮予怀
(2010江苏卷)殓以嫁时之衣,甚矣吾贫可知也。
(我)用(她)出嫁时的衣服收殓(她),(由此)可以知道我(当年)穷得太厉害了。 得分点:殓;两处倒装句;省略句
A.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前置。 (格式:主+否定词+宾+动) ①忌不自信。(《邹忌讽齐王纳谏》 ②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孟子》) ③古之人不余欺也!(《石钟山记》)
(2011天津卷)皆汲汲于名,而唯恐人之不吾知也。
(2011四川卷)一日,携褚zhǔ币诣富家易谷种,值大雪,立门下,人弗之顾。
(2009浙江卷)人之所有,而惟恐其不吾予也。
“汲汲”不能译成“汲取”“提拔”,而应该译成“急切地”。都急切地追求名声,而唯恐人们不知道我。
此句为宾语前置句。 “弗之顾”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则前置,应为“弗顾之”。(褚币,元朝指纸币。诣,到访,去。顾,回头,也可理解为“理睬”)一天,(吕徽之)带着褚币去有钱人家换谷种,正好下着大雪,站在人家门前,(那家 )人不理睬他。
“恐”(担心)、“予”(给)。别人拥有的(书画),只担心他们不肯给我啊。
B.疑问句中代词作宾语前置。格式:主+宾(疑问代词)+动①良问日:“大王来何操?”(《鸿门宴》)②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赤壁赋》)③彼且奚适也?(《逍遥游》)
C.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介词宾语前置。 格式:主+宾(疑问代词)+介+动 ①不然,籍何以至此?(《鸿门宴》)②微斯人,吾谁与归?(《岳阳楼记》) ③何由知吾可也?(《齐桓晋文之事》) ④何为其然也?(《赤壁赋》)
“何”为疑问代词作宾语;“其为何然也”.为何:为什么;其:代指箫声;然:这样。 (箫声)为什么这样(悲凉)呢?
D.用“之”、“是”作标志的宾语前置。 “之”、“是”不翻译。格式:主+宾+之(是)+动 ①夫晋,何厌之有?(《烛之武退秦师》) ②孔子云:“何陋之有”?(《 陋室铭》) ③惟兄嫂是依。(《祭十二郎文》) ④唯利是图 (成语)
A.格式:中心词+定语+者 ①求人可使报秦者。(《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群臣侍殿上者/宾客知其事者(《荆轲刺秦王》) B.格式:中心词+之+定语+者 ①马之千里者 (《马说》) ②石之铿然有声者(《石钟山记》C.格式:中心语+之+定语 ①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劝学》) ②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兰亭集序》)
文言文中,定语的位置一般也在中心词前边,但有时为了突出,中心词的地位,强调定语所表现的内容,或使语气流畅,往往把定语放在中心词之后,并用“者”结句。
抬头看看广阔的宇宙,俯身体会繁盛的万物 。
D.格式:中心语+而+定语+者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论语》)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四海之大,有几人欤?(《五人墓碑记》) E.数量词做定语多放在中心词后面 格式:中心语+数量定语我持白璧一双,欲献项王;玉斗一双,欲与亚父。(《鸿门宴》)通计一舟,为人五,为窗八(《核舟记》)
“有没有可以用来终身奉行的一句话呢?”
能不改变自己志行节操的官员
总计一条船上,刻有五个人;刻有八扇窗户
A.格式:动+以+宾。 ①还矢先王,而告(之)以成功。(《伶官传序》) ②请其矢,盛以锦囊。(《伶官传序》)B.格式:动/形+于(乎)+宾 ①能谤讥于市朝。《邹忌讽齐王纳谏》) ②长于臣(《鸿门宴》) ③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侍坐》)
(2011山东卷)勿惧以罪,勿止以力。
介词结构后置 现代汉语中,介词结构常常放在动词前作状语,古代汉语里有些则置后作补语。
译文:(治理百姓的人),不要用刑罚让百姓害怕,不要用强力阻止百姓。
成功,成就了的功业,即为父报仇大功告成之事。把箭还给先王,并用成就了的功业告祭先王
⑷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⑸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⑹古人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
⑴使负栋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 ⑵事急矣,请奉命求救于孙将军。 ⑶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固定格式也叫固定结构,或者凝固结构。它的语法特点就是由一些不同词性的词凝结在一起,固定成为一种句法格式,表达一种新的语法意义,世代沿用,约定俗成,经久不变. 这些固定用法大致可分为表示疑问、表示反问、表示感叹、表示揣度和表示选择五种:
例1、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译为“没有用来……的办法(东西))没有什么用来,没有办法;不能,无法。
所以不积累小步,就没有用来到达千里的(办法);不步汇聚细流,就没有用来成为江海的(办法)。
译为“有可以拿来(用来)……的”,有……的办法(理由)有条件,有办法,有机会,能够。
① 臣乃得有以报太子。(《荆轲刺秦王》)
译文:我才能够有用来报答太子的(机会)。
例1、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 例2、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
译为(1)、……的原因(缘故) (2)、是用来……的(方法),用来……的人(事),靠它来……的。
例1、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例2、余是以记之,盖叹郦元之简,而笑李渤之陋也。
☆.是以(以是)可译为“因此”。同义结构还有“以此”、“是用”、“用是”、“用此”、“是故”、“以故”。如:①此皆良实,志虑忠纯,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诸葛亮《前出师表》)译文:这些都是善良诚实、意志忠贞纯正的人,因此先帝选拔出来留给陛下。②公子往而臣不送,以是知公子恨之复返也。(司马迁《信陵君窃符救赵》)译文:公子前往而我竟没有相送,因此知道公子会因为感到悔恨又回来见我。
1 财物无所取,妇女无所幸。 (司马迁《鸿门宴》)
译为“没有……的(人、物、事) ”没有……什么人(或物),没有什么……;没有什么地方……,没有什么办法,没有条件……。
译文:财物没有拿取的,妇女没有宠幸的。
2女亦无所思,女亦无所忆。(《木兰诗》)女儿也没想什么,女儿也没有思念什么。
例1、今先生处胜之门下三年于此矣,左右未有所称诵,胜未有所闻,是先生无所有也。(《史记·平原君列传》)
译为“有……的(人、物、事)”。 有条件,有办法,有机会,能够。
——现在您(毛遂)在我的门下已经三年了,左右的人没有称颂您的,我也没有听说过您,这说明您没有什么本领。
例2,将在外,主令有所不受,以便国家。(司马迁《信陵君窃符救赵》)译文:将军在外(作战),国君的命令(也)有不接受的,以求便利国家。
何所
是“所……者为何”的移位和压缩。可译为“……的(人、事、物)是什么”。 ①卖炭得来钱何所营?(白居易《卖炭翁》)译文:卖炭得来得钱谋求的是什么? ② 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木兰诗》)译文:问姑娘想的是什么,问姑娘思念的是什么。
例、邑有成名者,操童子业,久不售。
县里有一个叫成名的人,读书考秀才,但是多次没有考中。
例:“今者出,未辞也,为之奈何?”例:王曰:“取吾璧,不予我城,奈何?”
8、“如…何”、“奈…何”、“若…何”。
译为“把……怎么办(呢)”“对……怎么样(呢)”.如果之间没有插入名词、代词和词组, “奈何”“如何”“若何”译为“怎么,怎么样,怎么办,怎么对付(处置、安顿) 。 ”
① 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愚公移山》)译文:凭你的力量,并不能削平魁父这座小山,(又能)把太行、王屋(两座山)怎么样? ② 虞兮虞兮奈若何?(司马迁《项羽本纪》)译文:虞姬啊虞姬,对你怎么办?
奈何:1、用作状语,怎么、为什么 奈何取之尽锱铢2、用作谓语,怎么办 为之奈何3、常与“无”“无可”连用,没有办法 无可奈何无奈何
何其…… 一何……(1)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杜甫《石壕吏》)(2)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伶官传序》)
多用在形容词谓语前,表程度之深的副词。可译为“怎么这样”“怎么”“多么”等。
——官吏喊叫的声音怎么这样凶,老妇啼哭的情形怎么这样凄苦?
——直至将士们剪下头发,对天发誓,眼泪沾湿了衣襟,这种情景又是多么衰败凄惨啊!
何如 ?
(1)常用于询问动作行为的方式或事物的性状。可译为“怎么样”。 (2)表示比较的固定结构。可译为“比……怎么样”。同义结构还有“何若”、“奚如”、“胡如”、“奚若”等。 ① 樊哙曰:“今日之事何如?”(司马迁《鸿门宴》)译文:樊哙说:“今天的情况怎么样?” ② 王以为何如其父?(《廉颇蔺相如列传》)译文:大王认为(赵括)比他的父亲怎么样?
译为“哪里用得着…呢,表反问 ”
例、赵岂敢留璧而得罪于大王乎?
10、岂……哉(乎)、独……哉
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 《逍遥游》〈庄子〉
.何(奚)……为? 要……干什么呢
秦则无礼,何施之为? 还要报答干什么呢?
这也是用以表示反问的习惯句式,不过语气较为委婉,中间有一种揣摩的意味,相当于现代汉语的“不是……吗?”“不也……吗?”“不会……吧?"
译:现在大王您退守到会稽山之后,才来寻求有谋略的大臣,恐怕太晚了吧?”
今君王既栖于会稽之上,然后乃求谋臣,无乃后乎?《勾践灭吴》
“恐怕……吧”、“只怕……吧”。
例、“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愠,不亦君子乎?”
学习并且经常温习所学知识,不也是高兴的吗?有志同道合的朋友从远方来,不也是快乐的吗?别人不理解自己,自己也不生气,不也是有道德的人吗?
例、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12、庸……乎,其庸…乎
译为“哪管……呢””难道-----吗”
例1、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马说》)
译为 “难道……吗” ,
我以道理为师,哪管他年龄比我大(还是)比我小呢?
例1、无乃是过与?(《论语》)恐怕要责备你吧?例2、若翁廉,若辈得无苦贫乎?(《记王忠肃公翱事》)例3、日食饮得无衰乎?(《触龙说赵太后》) 每天的饮食该不会减少吧?例3、成反复自念,得无教我猎虫所耶?
14、无乃……乎(与),得无……乎,得无……耶同义结构还有“非乃……乎”、“不乃……乎”
译为“恐怕……吧” “莫非……吧” “该不会 ……吧”
你们的老人很廉洁,你们恐怕不免穷困吧 .
成名反复自言自语,(这画)该不会/莫非是向我暗示捕捉蟋蟀的地方吧?
例1、野语有之曰,‘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庄子·秋水》)例2、谚所谓“唇亡齿寒”者,其虞虢之谓也。例3、其李将军之谓乎?
15、……之谓也;其……之谓也;其……之谓乎。“之”字是宾语前置的标志,“谓”是谓语动词。
译为“说的就是……啊” “大概说的就是……吧”
——俗话说:“听到了很多道理,就认为没有人比得上自己”的,说的就是我啊。
15……之谓也
表示总结性判断得固定结构。其中“之”是标志宾语前置的结构助词;“谓”是动词,“说”的意思;“也”是表判断的语气助词。可译为“说的就是……”。 ① 诗云:“他人有心,子忖度之。”——夫子之谓也。(孟子《齐桓晋文之事》)译文:《诗》里面讲过:“别人有想法,我能猜中它。”——(这话)说的就是您这样的人。 如果“之谓”位于句中,宾语在“谓”的后边,这是另一种固定结构。可译为“……叫作……”、“……称作……”。 ② 此之谓失其本心。(孟子《鱼我所欲也》)译文:这叫作失去了他的羞耻之心。
例、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
例、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而况石乎!
译为“何况……呢”或“又何况……呢”
18、“孰与(若)”表示比较和选择取舍的固定结构。只表示比较时可译为“与……相比,谁(哪一样)……”。
例3、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
① 吾孰与城北徐公美?(《邹忌讽齐王纳谏》)译文:我与城北的徐公相比,谁漂亮? ② 为两郎僮,孰若为一郎僮?(柳宗元《童区寄传》)译文:做两个人的童仆,哪里比得上做一个人得童仆?
例、与其坐而待亡,孰若起而拯(《冯婉贞》)
19、与其……孰若……表示比较之后进行选择取舍时可译为“哪比得上”,这种情况,还可以与选择连词“与其”配合使用,译为“与其……,哪如(哪里比得上)……”:
与其坐着等死,哪如奋起抵抗拯救我们村庄?
例2:与其杀是童,孰若卖之,与其卖而分,孰若吾得专焉?(《童区寄传》)——与其杀掉这个孩子,哪比得上卖了他,与其卖掉他两人平分钱财,哪比得上我一人独吞呢?
例、抑本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欤?例2、“抑王兴甲兵,危士臣,构怨于诸侯,然后快于心与?”
译为“还是……” 或 “或者……”
——或者考察其成败的事迹,不都是由于人事所决定的吗?
“还是您发动战争,使将士冒生命的危险,与各诸侯国结怨,这样心里才痛快么?”
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 奉之弥繁,侵之愈急(《六国论》)
译:既然这样,那么诸侯的土地有限,强暴的秦国的欲望没有满足,诸侯送给泰国土地越多,秦国侵略诸侯就越急迫。
“既然如此,那么” “如果这样,那么” 。
例: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
例1、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例2、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 例3、吾欲请将军赴宴,汝僧人何得多言!
21、安能、何能、何得
23、何……为(wéi)、何以……为(wéi) 都是表示询问或反问的固定结构。其中“何”是疑问代词,可用“安”、“奚”、“曷”等词来代替;“以”是动词,“用”的意思;“为”是表示疑问的语气词。前者可译为“为什么(要)……呢”、“怎么……呢”,后者可译为“哪里用得着……呢”、“要……干什么呢”。 ① 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司马迁《鸿门宴》)② 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庄子《逍遥游》)
现在人家正是刀和砧板,我们是鱼肉,为什么要告辞呢?
哪里用得着高飞九万里往南去呢?
24、唯(惟)……之(是)…… 表示宾语前置得固定结构。含强调意义。其中“唯(惟)”是限定范围得副词,可译为“只”;“之(是)”是标志宾语前置得结构助词。可译为“只+谓语动词+前置宾语”。 ① 唯余马首是瞻。(《左传·襄公十四年》)② 惟弈秋之为听。(《孟子·告子上》)
译文:只看我的马头(行动)。(意译:只听从我的指挥)
译文:只听从弈秋的教导。
然刘豫州新败之后,安能抗此难乎?然而刘备才刚刚吃了败仗不久,怎么能抵抗得了(当前的)祸难呢?
翻译成:怎么……呢?
互相,相互,彼此。;同你;一起,共同;相处,相交。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一同走到庭院。
病未及死,吾子勉之伤痛还没有到死的地步,您还是尽力而为吧!
于是为长安君约车百乘质于齐,齐兵乃出。《触龙说赵太后》于是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之。《赤壁赋》
译:于是为长安君套马备车一百乘,到齐国去作人质,齐国才出兵。
“对……,然后就”,或仍译为“于是”,相当于“这时候,在这里,在这种情况下,由于这个原因。”
译:这时,酒喝得十分欢畅,我敲着船边唱起歌来。
1、怎么,为什么 不然,藉何以至此;何以伐为?
2、以何,凭什么,用什么 根据什么 例1:何以战; 例2: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 长安君拿什么/凭什么在赵国立身?
1、做什么,当什么 你不分好歹何为地
2、为什么…? 主人何为言少钱
3、同“何谓”,为什么说 挥汗成雨,比肩继踵而在,何为无人
比:挨着;踵:脚后跟。肩挨着肩,脚跟着脚。形容人很多,很拥挤。
可怜身上衣正单;可怜无定河边骨
可怜焦土;可怜辜负好韶光
25、不亦……乎
表示反问的固定结构。其中“亦”没有实在意义,只起加强语气的作用;句末“乎”可用“哉”、“邪”等疑问语气词替换。可译为“不是……吗”。
26、何……之有
表示宾语前置的固定结构。含反问语气。其中“何……”是宾语,“之”是标志宾语前置的结构助词,“有”是谓语动词。可译为“有什么……”。
相关课件
这是一份2024届高考专题复习:文言文阅读精讲精练之文言句式 课件,共42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考点剖析,特殊句式,固定表达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2023版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专题四文言文阅读知识3文言特殊句式和固定句式课件,共21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基础帮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2023届高考专题复习:文言文特殊句式和固定结构 课件,共60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本考点的考向预测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