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石壕吏》教学设计第1页](http://www.enxinlong.com/img-preview/2/2/13211876/0/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石壕吏》教学设计第2页](http://www.enxinlong.com/img-preview/2/2/13211876/0/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石壕吏教案及反思
展开
这是一份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石壕吏教案及反思,共5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教学目标,设计意图,教学过程,作业设计,板书设计,教学反思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 石壕吏 》 【教学目标】1.结合注释理解诗歌内容,感受诗中描绘的社会现实,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2.了解诗歌“藏问于答,明暗结合”的写法。【设计意图】该课是统编教材八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第24课《唐诗三首》中的第一篇。课型为讲读课。这一课教学重点有三:体会古体诗在句式、用韵等方面的特点;结合注释理解诗歌内容,感受诗中描述的社会现实,体会诗人的情感;品味诗歌的写法、语言等方面的精彩之处。而该诗全为五言诗句,在句式方面没有鲜明地体现出古体诗的特点,故本节不教学此重点,而是围绕后两个重点进行教学设计。该是一首叙事诗,主要讲述唐军为补充兵力夜晚捉人的故事。所以我以“捉人”为切入点进行教学:导语设计提出“捉人”问题,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思考。在朗读训练中要求学生重读捉人的时间、地点、人物等要素。在“品评两个人”教学环节中,紧紧围绕“捉人”设计问题:差役为什么要捉人;为什么要在夜里捉人而不在白天进行;为什么用“捉”而不用“征”,等等。这些问题由最基础的“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注重积累和感悟”,到“能主动进行探究性学习,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再到理解诗歌的精神内涵,由浅入深,循序渐进,便于学生接受。作业设计要求再现捉人细节,写作故事。既是对本课学习的巩固,又紧扣本单元的写作教学任务。【教学过程】一、导入一千多年前诗圣杜甫写下了一首特别的诗歌《石壕吏》(板书课题),诗中记录了一件捉人的故事(板书“捉人”)。是谁在捉人?为何要捉人?让我们从书中见分晓。二、读准一首诗1. 学生自由朗读,结合注释,迁移字音,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读准停顿。2. 学生齐读,老师指导句中停顿。本诗为五言诗,每句都是二三停顿,另据注释⑩可知句意,根据语意“有孙母未去”一句的停顿应为“有孙/母未去”。3.学生再读,读准字音、读准节奏,重读表示时间、地点、人物的词语。三、讲好一件事1. 再读《石壕吏》,以“我”的视角概括故事。傍晚时分“我”投宿石壕村,目睹官差夜晚来捉人,老翁慌忙翻墙逃跑,老妪上前哭诉哀求却,无奈只好请求充军,最后被抓走了。教师追问:你从哪里得知老妇被抓走了?(引导学生注意“独与老翁别”的暗示) 诗中哪一句高度概括了这个事件?(“有吏夜捉人”)四、品评两个人(一)品吏之“怒” 差役为什么要捉人?(引导学生利用注释①了解写作背景得出答案) 为什么要在夜里捉人,而不在白天进行? 为什么用“捉”而不用“征”? 差役捉人时是怎样的表现?差役在捉人时怒气冲天地吼叫了些什么,引发了老妇的一番哭诉呢?朗读诗歌第③段,根据老妇的致词,发挥想象,猜想一下吏的问话。(小组合作学习)差吏:你们家的男人呢?让他们都出来!老妪:三男邺城戍。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差吏:就没有其他人了?我明明听见屋里有哭的声音,你竟然说没人?老妪: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差吏:那就让你孙子他娘出来!老妪: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差吏:我不管,反正今天我要带个人回去交差。老妪: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5.指两名学生演读补充完整的话,学生体会人物形象特点。老师点评。(板书“吏悍”)小结:诗歌写老妇答话是明,隐藏悍吏喝问是暗。“藏问与答,明暗结合”是这首诗独特的写法,体现出诗人巧妙的构思。这样写既给人以想象的空间,也突出了老妪的形象特点。(二)品妪之“苦” 差役们最终抓走的老妪是一个怎样的人?请用诗中一个字来概括。(板书“妪苦”) 老妪苦在何处?再读第③段,品味老妪之苦。丧子痛苦:三男邺城戍,二男新战死。 生活困苦: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 应役劳苦: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师:二子战死沙场,一子生死未卜,没有赢得差役的肃然起敬;家中穷困潦倒,嗷嗷孙儿待哺,也没有博得差役的半点同情;如今年老力衰了还要承受充军应役的危险和劳苦。真是“十年天地干戈老,四海苍生痛哭深”啊!五、感悟一情怀诗人为什么对捉人的石壕吏进行暗写,而对被捉的老妇进行了明写,这表现出他怎样的情感态度?预设1:明写被捉的老妪是为了突出战争带给人民的巨大灾难。表现诗人对老妇一家不幸命运的同情。预设2:捉人是为了给唐军补充兵力,是为了平定安史之乱,是正义的战争。如果明写出来,岂不是和朝廷作对?明确:表明了作者矛盾的思想。杜甫一向憎恨统治阶级压迫人民的行径,但当前战争是维护统一、制止分裂的正义战争,国难当头,人人有责任为国牺牲。他不反对从民间抽丁,他只是不喜欢这种抽丁的方式——捉人,不尊重人权的捉人,给人民造成痛苦的捉人。暗写是因为爱国,所以含蓄地批判;明写是因为忧民,所以直陈其词。一首捉人诗,展现的是一代诗圣的伟大情怀。最后让我们再次朗读诗歌,读出深沉的感情。(学生齐读)【作业设计】 在课堂学习的基础上,发挥合理的想象,再现“捉人”的细节,写作一个小故事。【板书设计】 石 壕 吏 杜甫 【教学反思】本课的教学设计,我做到了以下几点:1.重视朗读。诗歌教学,朗读环节必不可少。在朗读中读准字音和节奏,在朗读中读懂诗歌内容,在朗读中品味语言,在朗读中体会人物形象特点,在朗读中感悟深沉的情感。以朗读始,以朗读终。2.以“捉人”为线,一线串珠。从导语的设计,到内容的理解、形象的把握等教学环节的展开,以及作业的布置,都紧扣“捉人”二字。由浅入深,由易到难,便于学生理解和接受。3.在品析人物形象的过程中,体会诗歌巧妙的构思。在品读老妇的致词中,推想差役的问话,在猜想的问话中,体会人物形象特点,由此归纳“藏问于答,明暗结合”的写作特点。一反给出结论再去论证的教学方式。
相关教案
这是一份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第六单元24 唐诗三首石壕吏教案及反思,共5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教学目标,教学重点,教学难点,教学课时,教学方法,教学准备,教学过程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语文八年级下册石壕吏教案设计,共7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深情导入,作者介绍,学习目标,自由读诗文,注释明诗文,合作演诗文,拓展悟圣心,作业布置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石壕吏教学设计,共6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教学目标,教学重点,教学难点,教学时间,教学过程,你们家还有别人吗?,华州司功参军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