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高考语文上学期第一次月考模拟评估卷(上海专用)(五)
展开这是一份2022年高考语文上学期第一次月考模拟评估卷(上海专用)(五),文件包含2022年高考语文上学期第一次月考模拟评估卷上海专用五解析版docx、2022年高考语文上学期第一次月考模拟评估卷上海专用五原卷版docx、2022年高考语文上学期第一次月考模拟评估卷上海专用五答题卡pdf等3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32页, 欢迎下载使用。
2022年高考语文第一次月考模拟评估卷(五)
一 积累运用 10分
1.按要求填空。(5分)
(1)__________,师不必贤于弟子。(韩愈《师说》)
(2)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__________。(《论语·_______》)
(3)“杜鹃”,春末夏初时时常昼夜不停地鸣叫,自古以来常作为文人墨客抒发思乡愁情的重要意象,如秦观《踏莎行·郴州旅舍》中“_______,______”即是一例。
【答案】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 有杀身以成仁 卫灵公 可堪孤馆闭春寒 杜鹃声里斜阳暮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名句名篇的能力。
注意以下字形:仁、堪、孤、鹃、斜、暮。
2.按要求选择。(5分)
(1)临近高考,班主任在班会上借用诗词名句作考前动员,以下适合他选用的一项是(2分)
A.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B.丈夫不作儿女别,临歧涕泪沾衣巾。
C.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D.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2)将下列编号的语句依次填入语段空白处,语意连贯的一项是(3分)
在某种意义上说,哲学伦理学在社会生活中的影响越来越大是近代以后的事。通常维系文明的价值观念会与宗教或带有宗教性的意识形态有关, , , , 。
①其影响具有非常大的局限性
②哲学则属于极少数人的精英文化
③否则就不会有苏格拉底被判处死刑这样的事发生
④即使在哲学的诞生地希腊也是如此
A.①④②③ B.②①④③ C.②③①④ D.③①②④
【答案】(1)D (2)B
【分析】
(1)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得体、准确的能力。
题干要求选择恰当的诗句作为高考临考前的动员,要对学生进行鼓励、加油为主。
A. 诗句的意思是“如果醉卧在沙场上,也请你不要笑话,古来出外打仗的能有几人返回家乡?”是将沙场上生死置之度外,不符合语境。
B. 诗句的意思是“大丈夫不作小儿女那样分别,在路口挥洒热泪打湿了衣巾”,强调的是分别时不要悲伤,不符合语境。
C. 诗句的意思是“自古以来,人终不免一死!倘若能为国尽忠,死后仍可光照千秋,青史留名”,强调的是人固有一死,要青史留名,不符合语境。
D. 诗句的意思是“相信乘风破浪的时机总会到来,到时定要扬起征帆,横渡沧海”,他相信尽管前路障碍重重,但仍将会有一天要像南朝宋时宗悫所说的那样,乘长风破万里浪,挂上云帆,横渡沧海,到达理想的彼岸。符合语境。
故选D。
(2)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句子衔接排序的能力。
根据前文哲学影响越来越大是在近代以来的事情,后文阐述的是“通常维系文明的价值观念会与宗教或带有宗教性的意识形态有关”,那么紧跟着的一句应该是“哲学则属于极少数人的精英文化”,故第一处应该是②。排除AC两项。
根据第②句,哲学是精英文化,故其影响力是有限的,所以第二处应该是①。排除C项。
④句“即使在哲学的诞生地希腊也是如此”中“如此”照应①,③句“否则就不会有苏格拉底被判处死刑这样的事发生”从反面角度列举实例证明局限性。
故选B。
二 阅读 70分
(一)阅读下文,完成第3-7题。(16分)
巨大的文体空间
南帆
我始终觉得,散文不存在一套严密的文体规则。“吾文如万斛泉源,不择地皆可出,在平地滔滔汩汩,虽一日千里无难。及其与山石曲折,随物赋形,而不可知也。”——我曾经多次援引苏轼的这段话形容散文的奇异特征。上善若水。水既可以汪洋恣肆,惊涛拍岸,也可以细致入微,润物无声。许多时候,文体规则与创造性之间构成反比关系,规则愈简单,创造力赢得的空间愈大。文体的藩篱最大限度地减少之后,个人的心智才开始向纵深驰骋。
那么,散文有边界吗?如何确认它的文体边界?
首先,散文与韵文不同,散文对于押韵、节奏、音调没有追求,它不负责为听觉制造快感。这是散文与诗的重要分野。当然,散文与诗的分野存有更为内在的涵义。诗句的凝练、跳跃意味了特殊的美学跨度。诗句修辞通常掠过日常的世俗细节而穿行于高贵的象征系统。诗人对于春花的咏叹一般不愿意持续地延伸到泥土里的根茎、气味不雅的肥料或者猥琐地拱来拱去的蚯蚓。相形之下,散文保存了浓郁的烟火气息。散文可以放低姿态,直面坚硬的现实,从容不迫地叙述琐杂的见闻,甚至不惮于家长里短,絮絮叨叨。由于固有的美学跨度,诗无法眷顾各种过于卑微的生活碎片,或者对于多种异质的意象——例如城市景观、工业文明——束手无策;相形之下,富于弹性的散文可以轻而易举地发现和抵近对象,调节出各种适合的视角。
同时,我们也必须承认,散文与小说的亲缘关系十分密切。阅读近时某些散文的片断,人们几乎无法依据叙述话语的形态——例如,叙述的节奏、细节的再现——清晰地分辨散文与小说。许多人看来,区分散文与小说的一个重要标志是“虚构”:散文如实记叙,小说乐于虚构。在我看来,文学史并未举行仪式,隆重地将虚构的特权赋予小说,并且禁止其他文体——例如散文——擅自染指。小说的许诺是,利用虚构有效地克服世俗生活的平淡乏味。庸常的日子如此沉闷,只有虚构才能召唤想象的幽灵,逼迫日常生活转入戏剧性与传奇性的轨道。显然,戏剧性与传奇性的形成很大程度上诉诸巨大的悬念,悬念是情节的跌宕赢得的内心呼应。众多读者心甘情愿地为之耗费精力和时间。某大侠正要挥剑上前,忽听林中一支响箭破空而至,后事如何?没有人可以在这种心痒难熬的时刻抽身而退。悬念牢牢地缚住了人们的心智,驱使他们沿着情节的轨道踉踉跄跄地狂奔不已。这即是虚构的效果。
然而,散文气定神闲,不为所动,一副看穿世情的安详;散文之所以不屑于虚构,恰是因为洞悉平淡内部隐含的趣味。换言之,散文有信心以如实的记叙抗衡乃至战胜虚构造就的悬念,依赖的是内心的情意和各种奇思妙想。
在相当长的时间里,散文崇尚着“文以载道”的思想,那么,在各种观念空前活跃的今天,又如何区别散文与科学论文的思想表述呢?
在我看来,科学论文表述的思想注重具有普遍意义的命题。从酸碱中和定理、重力加速度、水会在零度之下的气温之中结冰到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远古曾经存在母系社会、地理大发现带来了商贸的繁荣,科学论文表述诸如此类的思想是为了争取共识。作者引经据典或者依靠图表、计算以及实验室的数据,是为了抵达一个共同认可的思想高地;结论的说服力来自严格的表述程序:表述的每一个步骤都必须吻合公众遵循的逻辑。
相对地说,散文表述的思想显示出强烈的个性。许多时候,重要的不是公众对于这些思想的认同程度,而是这些思想的独特程度。例如,散文没有兴趣通知人们生命有限,长生不老的企盼是违背科学观点的妄念;散文要说的是:“ 。”这些富于个性的思想,大部分无法转换为所谓“天下之公器”的学术,而是其中注入的强烈的作家气质。这即是散文与科学论文的距离。
散文仿佛是低调的,居于文学的边缘,面目模糊,疆域不定。散文慷慨地接纳了众多文体放弃的素材,拾遗补阙,神情轻松地敲一敲边鼓,或者充当断后的收容队。另一方面,由于散文的无拘无束,因而可以自由穿行于各个历史角落,察觉各种隐密的动向和不为人知的萌芽。这是散文充当文化先锋的时刻。从断后的收容到文化先锋,散文可能赢得巨大的空间——当然,也可能在巨大的空间之中迷途不返。
(有删改)
3.第①段的“上善若水”在文中的意思是 ____________。(2分)
4.在第⑧段横线上填入的内容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譬如为山,未成一篑,止,吾止也;譬如平地,虽覆一篑,进,吾往也
B.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
C.士生于世,使其中不自得,将何往而非病?使其中坦然,不以物伤性,将何适而非快
D.计四海之在天地之间也,不似礨空之在大泽乎?计中国之在海内,不似稊米之在大仓乎
5.下列表述与作者观点一致的一项是(2分)。
A.散文眷顾卑微的生活碎片,因此缺少美学跨度。
B.散文拒绝虚构,以纪实吸引读者投入精力阅读。
C.散文表达作家个人化思想,不能转为公共学术。
D.散文边界模糊,可与其他文体比较后确认特征。
6.作为一篇学术文章,本文的语言别具特色,请以第⑨段为例加以分析。(4分)
7.作者一边认为“文体规则与创造性之间构成反比关系”,一边又在界定散文的边界,这是否矛盾?请结合全文具体分析。(5分)
【答案】
3.散文最好的表现就是像水一样能够根据内容、情感变换形式。
4.B
5.D
6.语言运用拟人手法,如低调、慷慨、敲边鼓、无拘无束、自由穿行、觉察等,生动活泼地总结了散文内容上包罗万象、形式上自由度高的文体特征。结尾使用拟人手法使全文保持一致的文风,体现出作者轻松自在思维活跃的写作特点。也和散文本身的特征遥相呼应。
7.示例一:不矛盾。散文的文体规则与散文的边界不是一个概念。散文的边界是指散文最基本的特征,全文将散文与诗歌、小说、科学论文相比较,归纳出散文内容包罗万象、形式上如实记叙、思想上个性化程度高的基本特征,厘清散文的基本特征恰恰表明了散文创作的自由程度极高,不能用过于具体的文体规则束缚它。
示例二:不矛盾。散文不存在严格的文体规则,所以创作空间大(解释“成反比”);文章将散文与诗歌、小说、科学论文比较(内容梳理),界定散文的文体特征,凸显了散文具有巨大创作空间。可见二者并不矛盾。
【分析】
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词语含义的能力。
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要根据上下文语言环境,整体把握其内涵。前文“散文不存在一套严密的文体规则”和引用苏轼语言中的“随物赋形”以及后文中的“水既可以汪洋恣肆,惊涛拍岸,也可以细致入微,润物无声”一句,均表达了散文灵活多变的特点,所以“上善若水”是把散文比作“水”,意思是散文最好的表现就是像水一样能够根据内容、情感变换形式。
4.本题考查学生情境补写的能力。
A.该句意思是譬如用土堆山,只差一筐土就完成了,这时停下来,我所有的努力都废弃了;譬如填平洼地,虽然只倒下一筐,但我也在前进。表示一切外部条件、环境和机遇也都是靠自己去创造和抓住的,一切都要通过自己本身而起作用。
B.该句意思是从事物变易的一面看来,天地间没有一瞬间不发生变化;而从事物不变的一面看来,万物与自己的生命同样无穷无尽。这句话强调了世间万物都是绝对有限和相对不变的统一。根据分号前“生命有限”“长生不老”可知,横线上应该填的是与有限或无限等具有相对性的内容相关的句子,本项与原文内容衔接紧密。
C.该句意思是士人生活在世上,假使心中不坦然,那么到哪里没有忧愁呢?假使胸怀坦荡,不因为外界事物的影响而妨害性情,那么到哪里没有欢乐呢?这句话强调了人生的快与不快,不在于个人境遇的顺逆,而在于自己的内心是否坦然。
D. 该句意思是想想四海在天地之内,不就象一小块石头浸在大湖里吗?整个中国在四海之内,不是象太仓中的一粒细米吗?这句话阐述说明大小、多少都是相对的。
故选B。
5.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A. 从第三段“富于弹性的散文可以轻而易举地发现和抵近对象,调节出各种适合的视角”可知,散文可以灵活地调节出各种视角,不同于诗囿于“固有的美学跨度”,但并不是说散文就“缺少美学跨度”。该项与作者观点不一致。
B. 从第四段来看,“虚构”只是散文与小说的一个区分标志;“在我看来,文学史并未举行仪式,隆重地将虚构的特权赋予小说,并且禁止其他文体——例如散文——擅自染指”一句,说明散文是可以“虚构”的。第五段说“散文之所以不屑于虚构”,“不屑”并不等同于“拒绝”。该项与作者观点不一致。
C. 从第八段“这些富于个性的思想,大部分无法转换为所谓‘天下之公器’的学术”一句来看,只是“大部分”不能转化,并非都不能。所以该项与作者观点不一致。
D. 文末虽然说散文“居于文学的边缘,面目模糊,疆域不定”,但是从文章整体来看,作者将散文与韵文、散文与诗、散文与小说、散文与科学论文区别得非常清楚,可见散文“可与其他文体比较后确认特征”。该项与作者观点一致。
故选D。
6.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语言特色的能力。
鉴赏语言风格可以从手法、语言特色、句式特征等方面加以分析。
从手法的角度来看,第九段非常鲜明地运用了拟人的手法,“低调、慷慨、敲边鼓、无拘无束、自由穿行、觉察”等一系列的符合人的特点的词语,从头到尾凸显出了散文内容上包罗万象、形式上自由度高的文体特征。
从语言特色的角度来看,正因为运用了拟人手法,将“散文”人格化,整个段落的语言显得生动活泼,轻松自在。
从句式的角度看,整个段落都运用了散句,表达灵活自由,既符合“散文”的特点,也与整篇文章的风格一致,也和“散文”本身的特征遥相呼应。
7.本题考查学生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的能力。
本题要结合全文来加以分析。
从第一段“文体的藩篱”这个恰当的比喻可知,“文体规则”更多的指的是对文体的约束和限制,是写法的规范和要求。散文不存在严格的文体规则,所以创作空间大,即“文体规则与创造性之间构成反比关系”。
从后文来看,作者将散文于诗歌区别为“散文与诗的分野存有更为内在的涵义”,将散文与小说区别为“区分散文与小说的一个重要标志是‘虚构’”,将散文与科学论文区别为“科学论文表述的思想注重具有普遍意义的命题”“散文表述的思想显示出强烈的个性”,据此可知,散文的内容包罗万象,形式是如实记叙、思想上个性化程度比较高,这些都是散文区别于其他文体的最基本的文体特征,是散文的“边界”。
可见散文的文体规则与散文的边界不是一个概念。
另外,根据文末“面目模糊,疆域不定”来看,散文的创作自由程度很高,没有太多具体的文体规则去约束它。且“文体规则与创造性之间构成反比关系”一句更多强调的是规则与创造性之间的反比关系,“规则愈简单,创造力赢得的空间愈大”,这并不妨碍对散文进行“边界”的界定。而且散文的“边界”宽泛,也凸显了散文具有巨大创作空间,二者在创作自由度上是一致的,并不矛盾。
(二)阅读下文,完成第8-11题。(15分)
谈瀛洲:不开花的木香
一
小时候我家弄堂房子的天井里,堆着大、小两个花坛。大的那个大概有一米多高,占了天井很大一角。里面种着两棵比较大型的植物,一棵是木香,一棵是爬山虎。
搁在天井围墙上的几根竹子,构成了这棵木香的棚架。它的细长的蔓性枝条就搁在上面,足有一人多高。
这株木香是怎么来的,我不知道,因为它在我出生前就在那里了。它伴我度过了我的童年和少年,它是我对从小生活在那里的祖父、母的家,对我童年、少年时代生活的记忆的一部分。
对我来说,这株木香主要是一株观叶植物。一到春天,它便萌发出翠绿的叶子,是由三片到五片细长的小叶组成的复叶,很秀丽。不久它的树荫就覆盖了大半个天井。祖父在底楼的房间有一排落地窗对着这天井。因为这棵木香,他的房间在夏日也充满了绿意与荫凉。
天热的时候,我每天会用一把大水壶提了水去给它浇水。大花坛需要两壶,小花坛需要一壶。
到深秋,这株木香的叶片又会变黄,这时从祖父房间的窗口望出去便是一幅秋景。初冬,这些叶子又会纷纷飘落。对童年的我来说,这棵木香就象征着时序的代谢,岁月的流逝。
二
木香本是一种开芳香的花的蔷薇科蔷薇属植物。看它的花好了,就是一朵具体而微的玫瑰。
在春天,木香会萌发出两种枝条,一种是从根部抽出来的肥壮的嫩枝,像一支竹笋般地快速往上生长。这种枝条上是绝不会长花苞的,因为它们是注定要做栋梁之材的。它会长成一根又粗又长的主干,然后又在它上面分生出许多细枝。
还有一种,就是春天在这些主干上萌生出的细枝了。木香如果要开花的话,就会在这些细枝顶端长出一串串的花苞。
记忆中这株木香从未开过花。弄堂房子之间的距离本来狭窄,对面人家又在阳台上违章搭建了一间房子,把这朝南的天井原可能有的几小时直射阳光也遮去了,所以不管种什么花,总难见成功。
可是,有一年这株多年不开花的木香突然生出了许多花苞。“木香要开花了!”大家奔走相告,如同北方人看见铁树要开花一般。全家老小都喜气洋洋,如同见了祥瑞。现在想来,可能是前一年冬天有一只要在过年杀的鸡,在木香下系养了很久,给它施了不少的粪肥吧。
但不久,不知从哪里生出无数嫩绿的蚜虫,麕集于这些嫩苞之上,猛吸它们的汁液。也怪,以前很少在这棵木香上看到蚜虫,这一年蚜虫却突然大为生发。
我们小孩子都群策群力,想了许多方法。不知在哪里看到说烟丝泡水可以杀蚜虫,我们就把烟瘾很大的祖父抽剩的烟头都收集起来,泡了水然后放在喷雾器里,爬在梯子上喷到木香上,无效。
又去药房买一种叫“敌百虫”的杀虫剂去喷在木香上,杀死了一部分虫子但剩下的还是很多。不久,这些花苞就被吸得干瘪了。
木香最终还是没能开成花。
《孟子》里面有个故事,说鲁平公本来是要见孟子的,可是因为有个叫臧仓的小人在他面前说了孟子的坏话,鲁平公就不见他了。这故事就叫“臧仓掩孟轲”。这些蚜虫,就像是臧仓这种破坏别人好事的小人吧。
祖父去世之后,堂哥在他原来所住的底楼客堂间结了婚,天井也属于他了。因为需要更多的空间,后来他清除了花坛,也清除了这株木香。伴随了我家几十年的一株植物,就这样消失了。我那时已不住在儿时的弄堂里了,也是事后才知道,也不便说什么。
作为植物来说,这株木香还真是不幸啊。有了人的照顾,却没有天时、地利,也总开不成花!草木也跟人一样,需要环境与机遇。如果不幸生在不合适的地方,没有良好的条件,那么就没有办法开花。因为偶然的机遇,有了一个开花的机会,碰上横生的阻挠或是突然的灾祸,也开不成花。如果它是一个怀宝不遇的才人,真可以为它一哭啊。
三
李渔的《闲情偶寄》、文震亨的《长物志》都没写几种花,可是都写到了木香,可见这种植物在明、清时就种植很广泛。木香远比蔷薇要高大,适合搭棚而不适合种在篱边,所以李渔说“蔷薇宜架,木香宜棚”。
但文震亨在《长物志》中写道:“木香架木为轩,名‘木香棚’。花时杂坐其下,此何异酒食肆中?”其实并不是给木香搭棚不好,而是“杂坐其下”的欣赏方式不好。
后来在上海植物园看到白花木香开花:长长的一排廊架上攀爬着木香,开出无数白色复瓣小花。这是我第一次见识到木香开花时的壮观。还有黄花复瓣木香,是攀爬在独立的铁架上。我个人觉得黄花复瓣木香更美,资质更为秾粹。
中学时在华东师大二附中读书,那时二附中的校园还紧邻着华东师范大学,我常出入其中。当时华师大的校园中花木颇多。曾见到一棵丛生的白色复瓣木香,没人给它搭架,枝条直接垂到地上,但开花开得真美。看来也不一定要给木香搭棚。
木香花我只见到过白色复瓣小花和黄色复瓣小花两种。明王象晋在《群芳谱》中却提到有更多品种:“惟紫心白花者为最香馥清远,高架万条,望若香雪。他如黄花、红花、白细朵花、白中朵花、白大朵花,皆不及。”
是否真有这么多品种,我表示怀疑。黄岳渊先生在《花经》中,只写了三种木香:“花有大小二种,小者每颖三蕊,花密生;大者每颖一花,花香颇浓,络续而开,故不及小花之繁茂;小花种甚为普遍,大花种不多见,乃觉名贵……另有一种黄木香,花大而香较白者为尤烈云”。黄先生的书全从自己的种植经验而来,应非虚语。当然,古时的品种后来失传也是有可能的。
四
多年来,一直很怀念童年时的这株木香。去年在网店上突然看见有黄木香的小株卖,赶紧买了一株。很小的扦插苗,主干还没有筷子粗,上面已经萌生出了两根一尺来长的细长蔓性枝条。因为知道它其实可以长得很大,我就挑了最大的一个花盆给它。当然,其实还是不够大的,木香最好是地栽。我现在还没有带花园的独立住宅,不能提供给它这样的条件。
大姐在乡间买了一幢别墅。今年五月去看,她在园子里也种了一株木香,爬在窗户上。她说,这株木香今年已经开过花了。看来,她跟我一样,也是怀念童年时家里的那株木香啊。
人有的时候,就是想让童年时环境里就有的东西继续陪伴着他。
8.本文第三部分可以删除吗?请阐述理由。(3分)
9.依据文本信息,给“木香”写一则词条。(4分)
10.请从写作手法角度赏析全文。(4分)
11.木香开花,甚至气味芳香浓郁。为什么标题特意加修饰语“不开花”?(4分)
【答案】
8.不可以。大量的文献引用,更突出我对木香的关注与记忆的深刻。且补充了木香的相关知识,使了解更深,童年陪伴的普通植物忽然有了文化内涵。这也是我第一次看到木香开花,惊喜。
可以,不影响文本的完整性与叙述的流畅。
9.木香,蔷薇科蔷薇属植物。春天萌发翠绿的复叶,秋天叶片变黄,初冬落叶。木香适合搭棚,架木为轩。春天开复瓣的花,常见的有白色和黄色,花香清远。
10.因事说理,或由小见大,或叙议结合,或大量引用(要分类说明)等
11.作者缘事说理。童年时我家弄堂房子的天井里种了木香,天热的时候,我每天给它浇水,记忆中从未开过花。这株木香之于我,象征着时序的代谢、岁月的流逝。有一年木香结了花苞,但是被蚜虫毁灭了花期,还是开不了花。草木与人一样,即使有人照顾,还需要环境与机遇;即使偶有机遇,还不能横生阻挠与灾祸。这株木香带给我童年的美好回忆,有家的味道,但是最终被清除了。我长大后一直关注木香,甚至还种了一株,其实想让童年环境有的东西继续陪伴。
【分析】
8.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语段作用的能力。
本题开放式作答,可认为不用删除,文章第三部分,引用文献“李渔的《闲情偶寄》、文震亨的《长物志》都没写几种花,可是都写到了木香”“明王象晋在《群芳谱》中却提到有更多品种”“黄岳渊先生在《花经》中,只写了三种木香”,这些文献可见“我”在自己的求学、生活中十分关注木香的知识,突出了“我”对木香印象深刻,感情深厚。同时也让自己童年的伴侣植物有了深厚的文化底蕴,丰富了文章内容,更增强了“我”的喜爱之情。中间两段则介绍了自己在其他地方见过的木香,“在上海植物园看到白花木香开花:长长的一排廊架上攀爬着木香,开出无数白色复瓣小花。这是我第一次见识到木香开花时的壮观”“华师大的校园中花木颇多。曾见到一棵丛生的白色复瓣木香,没人给它搭架,枝条直接垂到地上,但开花开得真美”,这可见“我”对木香开花的惊喜之情,也可见“我”处处留心木香的深情。
也可认为可删除,因为这部分与整体内容上没有过多的关联,删掉不会影响文本的完整度。
9.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并下定义的能力。
根据“一到春天,它便萌发出翠绿的叶子”“到深秋,这株木香的叶片又会变黄”“初冬,这些叶子又会纷纷飘落”,可见木香是春天萌叶,秋天叶片变黄,初冬落叶的植物。
从“木香本是一种开芳香的花的蔷薇科蔷薇属植物”可见木香的科属与开花属性。
从“木香远比蔷薇要高大,适合搭棚而不适合种在篱边,所以李渔说‘蔷薇宜架,木香宜棚’”“木香架木为轩,名‘木香棚’”可见,它适合搭棚架木为轩。
从“木香花我只见到过白色复瓣小花和黄色复瓣小花两种”可见,它开白色和黄色复瓣花。
“紫心白花者为最香馥清远”“大者每颖一花,花香颇浓”“黄木香,花大而香较白者为尤烈云”可见,它拥有清远的花香。
据此根据写作词条的格式,名字、科属、生长规律、观赏方式、开花结果等,以简洁的语言总结概括即可。
10.本题考查学生赏析文本写作手法的能力。
本文通过写童年时代一棵木香“不开花”,有一次差点开花却最终因蚜虫生长而未能开成花的遭遇,感受到“草木也跟人一样,需要环境与机遇。如果不幸生在不合适的地方,没有良好的条件,那么就没有办法开花。因为偶然的机遇,有了一个开花的机会,碰上横生的阻挠或是突然的灾祸,也开不成花”的道理,因事说理,由小见大,叙议结合。
文中不但运用描写写自己童年的木香、在别的地方见过的木香,还经常引用文献中关于木香的记载,分类说明了木香的种类和特点,丰富了文章的文化内涵。
1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分析标题含义及作用的能力。
要求探讨标题中加“不开花”的修饰语的缘由,根据原文“对我来说,这株木香主要是一株观叶植物”“一到春天,它便萌发出翠绿的叶子……天热的时候,我每天会用一把大水壶提了水去给它浇水……到深秋,这株木香的叶片又会变黄”“对童年的我来说,这棵木香就象征着时序的代谢,岁月的流逝”可见,这是因为在童年的“我”的印象中,木香是时序代谢、岁月流逝的象征,“我”记忆里只有它的叶而无它的花,故说它是“不开花的木香”。
从“记忆中这株木香从未开过花”“有一年这株多年不开花的木香突然生出了许多花苞……但不久,不知从哪里生出无数嫩绿的蚜虫,麕集于这些嫩苞之上,猛吸它们的汁液……不久,这些花苞就被吸得干瘪了。木香最终还是没能开成花”可见,实际上在“我”的记忆中,这棵木香终究没有开成花。
根据第二节最后一段“作为植物来说,这株木香还真是不幸啊。有了人的照顾,却没有天时、地利,也总开不成花!草木也跟人一样,需要环境与机遇……如果它是一个怀宝不遇的才人,真可以为它一哭啊”可见,作者是借木香来说人生哲理,即使有人照顾,还需要环境与机遇;即使偶有机遇,还不能横生阻挠与灾祸。
第三节不断提到自己曾见过的木香,第四节说“多年来,一直很怀念童年时的这株木香。去年在网店上突然看见有黄木香的小株卖,赶紧买了一株……”可见,木香其实并不仅仅只是一棵树,而是“我”童年的回忆,对家的怀念,“我”这么关注木香,是想让童年有的事物继续陪伴自己。
(三)阅读下面作品,完成第12-14题。(8分)
(双调)殿前欢·懒云窝①
(元)阿里西瑛
懒云窝,醒时诗酒醉时歌。瑶琴不理抛书卧,无梦南柯。得清闲尽快活,日月似撺梭过,富贵比花开落。青春去也,不乐如何?
懒云窝,客至待如何?懒云窝里和衣卧,尽自婆娑。想人生待则么②?贵比我高些个,富比我松些个?呵呵笑我,我笑呵呵。
注:①懒云窝:作者的书斋名。 ②则么:怎么。
12.按题材分,这首散曲属于下列哪一类?(1分)
A.闺怨 B.送别 C.闲适 D.讽喻
13.下列对这首散曲理解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化用典故自然无痕,显露出作者鲜明的生活态度。
B.画线句运用反问表达了作者及时行乐的人生追求。
C.结尾句使用回文的修辞手法,幽默风趣,令人回味。
D.语言近乎口语,浅近直白,与作者的生活互为表里。
14.简要分析作品中抒情主人公的人物形象。(5分)
【答案】12.C 13.B
14.作品刻画了一位懒散、任性而又清高淡泊的文人形象。
他风雅脱俗,诗酒、放歌、弹琴、读书构成了他的日常生活;
他不求功名,远离仕途,尽享清闲快活,逍遥自由;
他豁达自信,看透尘世富贵,自尊自信;
他放纵任性,不拘礼俗,珍惜时光,沉醉于自己想要的生活。
【分析】
12.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题材的能力。
在作者的“懒云窝”中,他醒时饮酒作诗。酒醉之时就击节高歌,不弄丝竹不理书,“贵比我高些个,富比我松些个”。主人公这样极端闲适、懒散、放纵任性,事实上是一种蔑视功名利禄、追求人性自由精神的表现。这是相当一部分知识分子以疏懒放达与元朝统治者消极对抗的反映。
故选C。
13.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艺术特色的能力。
B.“运用反问”错误,画线句子运用的是设问的修辞,“呵呵笑我,我笑呵呵”,是对问题的回答,表达了诗人荣辱不惊、贫贱不移、看透尘世富贵的乐观豁达。
故选B。
14.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中人物形象的能力。
“醒时诗酒醉时歌。瑶琴不理抛书卧”,可见他风雅脱俗,诗酒、放歌、弹琴、读书构成了他的日常生活,诗人刻画了一位懒散、任性的形象。
“无梦南柯”“得清闲尽快活,日月似撺梭过,富贵比花开落。青春去也,不乐如何”,可见他不求功名,但求逍遥。
“日月似撺梭过”“青春去也,不乐如何”可见其及时行乐的追求。
“客至待如何?懒云窝里和衣卧,尽自婆娑”,“待客之道”尽显其放纵任性、不拘礼俗的洒脱性情。
(四)阅读下文,完成第15-20题。(20分)
张赫传
①张赫,濠州人。江淮大乱,尝团结义兵,以捍乡里。嘉山缪把头每遣人招之,卒谢不往。闻太祖起,遂率众来附,授千户,以功进万户。从渡江,以功擢常春翼元帅,守御常州。寻从击陈友谅于鄱阳湖,又从攻武昌。已又从伐张士诚,进围平江,诸将分门而军。赫军阊门。士诚屡出兵突战,屡挫其锋。
②洪武元年,擢福州卫都指挥副使,复明署都指挥使司事。是时倭寇出没海岛中,乘间辄傅岸剽掠,沿海居民悉苦之。帝数遣使谕日本国王,诏书谓:“能臣,则当奉表来庭;不能臣,亦当领兵自固,永安境土。如必欲为寇,将克期命舟师往剿灭其国。”继又数绝日本贡使,然不得倭人要领。赫在海上久,所捕掳不可胜计。最后追寇至琉璃大洋,亲率士卒与战,禽其魁十八人,斩首数十级,获倭船十余艘,收其弓刀诸器械无算。帝伟赫功,遂命掌都指挥印。寻调兴化卫,召还,擢大都督府佥事。
③会远东漕运方艰,军食后期,帝以为虑。以赫久于海上,习知海道曲折,因命赫督海运事。久之,封航海侯,予世券①。赫前后往来辽东十二岁凡督十运劳动备至军中赖以无乏。病卒,追封恩国公,谥庄简。
④同时有朱寿者,亦积战功至都指挥、大都督府佥事,又积督运功,封舳舻侯,皆与赫同。二十三年,肃清逆党,榜示勋臣五十七人,以江夏侯周德兴而下十九人为一类,赫、寿相次皆与列焉。后三年,寿坐蓝玉党死。
(选自《汪琬全集笺校》,有删节)
[注]①世券:即铁券。明代赐予功臣,使其世代享有特权的凭证。
15.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2分)
(1)帝数遣使谕日本国王 (______________) (2)卒谢不往(_______________)
16.为下列句中加点词选择释义正确的一项。(2分)
(1)以捍乡里。( )
A、保卫 B、强悍 C、阻止 D、违抗
(2)帝以为虑。( )
A、思考 B、忧虑 C、审察 D、虑问
17.第③段画线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用“/”把这三处标识出来(3分)
赫前后往来辽东十二岁凡督十运劳动备至军中赖以无乏
18.将第①段画线句子译成现代汉语。(6分)
已又从伐张士诚,进围平江,诸将分门而军。
19.从文中看,张赫的功绩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请用自己的话概括说明。(3分)
20.朱寿和张赫命运相同,结局却大不相同,请结合文本,试着分析原因。(4分)
【答案】
15. 告谕 终究
16.(1)A (2)B
17.答案示例:赫前后往来辽东十二岁/凡督十运/劳动备至/军中赖以无乏
18.答案示例:不久张赫又跟从(太祖)讨伐张士诚,进兵围攻平江,各路将领分城门驻军。
19.答案示例:辅佐太祖平定天下,抗击倭寇大获全胜,督管海运,保障了军粮运输。
20.答案示例:①张赫为官心系朝廷,治理有方法;②朝廷开展肃清逆党的行动,朱寿因蓝玉党获罪。
【分析】
15.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1)“谕”的释义是帝王直接通告人民,引申为告诉。本句意思是“皇帝多次派遣使者告谕日本国王”, “谕”在本句的解释即为“告谕”。
(2)“卒”的释义有:兵;差役;死亡;完毕;到底;终究。本句意思是“(他)终究推辞不去”, “卒”在本句的解释即为“终究”。
16.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1)“捍”的释义是保卫、抵御。本句意思是“来保卫家乡”, “捍”在本句的解释即为“保卫”。
故选A。
(2)“虑”的释义有:思考;担忧;发愁。本句意思是“皇帝以此为忧虑的事”, “虑”在本句的解释即为“忧虑”。
故选B。
17.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划线句子中,“十二岁”是“赫前后往来辽东”的时间,应与前句构成一个完整的句子,“督十运”是另外一个谓宾结构的句子,“凡”是“总共”的意思,修饰“督运”的次数,应为完整一句,故第一处应从“十二岁”后断开;
“劳动”和“军中”是两个不同名词,为两个句子的主语,分别引导两个主谓结构的句子,所以应从“军中”之前断开,变成两个完整句子。
译文:张赫前后往来辽东十二年,共督运十回,劳动艰辛至极,军中依靠他得以没有(物资)缺乏。
18.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赋分点:
“已”,不久;“进围”, 进兵围攻;“军”, 驻军。
19.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
解答此类题时,阅读一定要细致,要回到原文相关区域中归纳概括答案。
从文中“闻太祖起,遂率众来附,授千户,以功进万户”可概括出辅佐太祖平定天下;
“赫在海上久,所捕掳不可胜计。最后追寇至琉璃大洋,亲率士卒与战,禽其魁十八人,斩首数十级,获倭船十余艘,收其弓刀诸器械无算”可概括出抗击倭寇大获全胜;
“赫前后往来辽东十二岁,凡督十运,劳动备至,军中赖以无乏” 可概括出督管海运,保障了军粮运输。
20.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
解答此类题时,要回到原文相关区域中归纳概括答案。
二者比较主要集中在最后一段,前半部分写到二者相同之处,从文中“亦积战功至都指挥、大都督府佥事,又积督运功,封舳舻侯,皆与赫同。二十三年,肃清逆党,榜示勋臣五十七人,以江夏侯周德兴而下十九人为一类,赫、寿相次皆与列焉”可知,二人有相似经历,都是积累战功受封大官都曾肃清逆党,有功勋。
但是二人结局不同,张赫“病卒,追封恩国公,谥庄简”, 他是生病死去,被追封赐谥,因为他终其一生为国效力,功勋显著。而朱寿的结局是“寿坐蓝玉党死”, 因蓝玉党获罪而死,没有一生尽忠国家,晚年获罪,这是二者不同结局的原因。
参考译文:
张赫是濠州人。江淮一带大乱时,曾经团结起义兵来保卫家乡。嘉山缪把头经常派人来招募他,(他)终究推辞不去。听说太祖起事,就率领众人来依附,被授予千户职,因为功劳(大)再进为万户职。随从(太祖)渡江,又因为功劳提拔为常春翼元帅,防守常州。不久随从(太祖)在鄱阳湖攻打陈友谅,又随从攻打武昌。不久又跟从讨伐张士诚,进兵围攻平江,各路将领分城门驻军。张赫驻军在阊门。张士诚多次出兵袭击,(张赫)多次挫败他的锋芒。
洪武元年,被提拔为福州卫都指挥副使,又被任命为明署都指挥使司事。这时倭寇出没于海岛中,趁空就靠岸抢劫掠夺,沿海居民都以之为患。皇帝多次派遣使者告谕日本国王,诏书上说:“能为臣,就应该上表来朝廷;不能为臣,也应当带领军队巩固自身,永使边境安定。如果必定想要做盗匪,将限期命令水师前往剿灭这国家。”接着又多次断绝日本进贡的使者往来,然而始终不得日寇的要领。张赫在海上的时间久,所捕掳的盗匪不可胜计。最后追击盗匪至琉璃大洋,亲自率领士卒与他们作战,抓住了他们的首领十八个人,斩首数十个,缴获倭船十多艘,收缴他们的弓箭刀具等器械无数。皇帝认为张赫的功劳很大,就命他掌管都指挥印。不久调任兴化卫,又召他回来,提拔为大都督府佥事。
适逢远东漕运正艰难,军粮(运输)延误期限,皇帝以此为忧虑的事。因为张赫长期处在海上,熟悉知晓海道曲折,于是命赫督管海运事宜。很久之后,封他为航海侯,赐予世券。张赫前后往来辽东十二年,共督运十回,劳动艰辛至极,军中依靠他得以没有(物资)缺乏。他生病死去后,被追封为恩国公,谥号庄简。
与他同时代有朱寿,也是积累战功官至都指挥、大都督府佥事,又积累督运的功劳,受封为舳舻侯,这些都和张赫相同。二十三年,朝廷肃清逆党,张榜公布功臣五十七个人,把江夏侯周德兴之下的十九人作为一类,张赫、朱寿相继都在此列。三年之后,朱寿因蓝玉党获罪而死。
(五)阅读下文,完成第21-24题。(11分)
《寓山注》序
(明)祁彪佳
①予家高士里,固山阴道上也。家旁小山,若有夙缘者,其名曰“寓”。往予童稚时,季超、止祥两兄以斗粟易之。剔石栽松,躬荷畚锸,手足为之胼胝①。予时亦捧土作婴儿戏。迨后余二十年,松渐高,石亦渐古。予自引疾南归,偶一过之,于二十年前情事,若有感触焉者。于是卜筑之兴,( )勃不可遏,此开园之始末也。
②卜筑之初,仅欲三五楹而止。客有指点之者,某可亭,某可榭。予听之漠然,以为意不及此。及于徘徊数回,不觉问客之言,耿耿胸次。某亭、某榭,果有不可无者。前役未罢,辄于胸怀所及,不觉领异拔新,迫之而出。每至路穷径险,则极虑穷思,形诸梦寐,便有别辟之境地,若为天开。以故兴愈鼓,趣亦愈浓。朝而出,暮而归。祁寒盛暑,体粟汗浃,不以为苦。两年以来,囊中如洗。予亦病而愈,愈而复病,此开园之痴癖也。
③园尽有山之三面,其下平田十余亩,水石半之,室庐与花木半之。其他轩与斋类,而幽敞各极其致。室与山房类,而高下分标共胜。与夫为桥、为榭、为径、为峰,参差点缀。大抵虚者实之,实者虚之;聚者散之,散者聚之。如良医之治病,攻补互投;如良将之治兵,奇正并用;如名手作画,不使一笔不灵;如名流作文,不使一语不韵。此开园之营构也。
④园开于乙亥之仲冬,至丙子孟春,草堂告成,斋与轩亦已就绪。迨于中夏,经营复始。一径未通,意犹不慊②也。于是疏凿之工复始。于十一月自冬历丁丑之春,凡一百余日,曲池穿牖,飞沼拂几,绿映朱栏,丹流翠壑,乃可以称园矣。此开园之岁月也。
⑤至于园以外山川之丽,古称万壑千岩:园以内花木之繁,不止七松五柳。四时之景,都堪泛月迎风;三径之中,自可呼云醉雪。此予亦不暇缕述之矣。
(注)①胼胝(pián zhī):手脚因摩擦变硬的厚皮。②慊(qiè):满意。
21.可填入第①段括号处的虚词是(1分)
A.且 B.遂 C.盖 D.然
22.对第②段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我”对客的建议漠视,到园林徘徊后心中更加反感。
B.“我”对园林建筑的构思随着时间的推进而不断创新。
C.“我”对园林建筑的构思有时甚至是另辟蹊径的探索。
D.“我”因园林构建耗钱财、多次生病却依旧执著坚持。
23.赏析第③段画线句运用比喻的表达效果。(3分)
24.全文围绕“卜筑之兴”展开,思路连贯,请加以分析。(5分)
【答案】21.B 22.A
23.将园林虚实相生、聚散结合的布置比作良医治病、良将率兵,写出园林虚实互为补充的特点;比作名手绘画、名家作文,凸显其笔笔灵动,富有情韵;连用四个比喻,生动形象地展现了作者对园林构建的匠心独运(奇特)。
24.首先交代偶过寓山想起二十年前在此玩耍的情景,触发“卜筑之兴”;再描写卜筑之初“我”乐在其中的心路历程,“卜筑之兴”更加浓厚;接着介绍园林结构布局的精致独特,“卜筑之兴”溢于言表;然后记叙园林建造的曲折过程及建成时间,“卜筑之兴”虽有波澜,但未中断;最后从空间与时间角度描写园林建成后的优美景色,“卜筑之兴”达到高潮。虽然每段各述一个方面,但“卜筑之兴”这一情感贯穿始终,各段互为补充,流畅自然。
【分析】
2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卜筑之兴”是指兴建山园的兴致,“勃不可遏”是指兴致兴起而不可抑止。这两句之间应是承接关系。
A.“且”,副词,可以译作“将近、几乎”“将要”“暂且”“尚且”;可以用来加强语气,表示某事物的极端的、假设的或不可能有的情况或事例;也可以表示并选择、递进、假设关系。
B.“遂”,副词,可译作“就,于是”,表示承接关系,用作下一个句子对上一个句子句意的延续。
C.“盖”,副词,表示推测时,可译作“大约,大概”;也可译作“却”;有时通“盍”。
D.“然”,在文言中常表示转折关系,可译作“但是,然而”。
故选B。
2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A.“到园林徘徊后心中更加反感”说法错误。根据原文“及于徘徊数回,不觉问客之言,耿耿胸次。某亭、某榭,果有不可无者”。可见“我”到园林徘徊后,不知不觉寻思客人的话,心中很是难忘,并不是“心中更加反感”。
故选A。
2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掌握句子修辞手法的能力。
前文说到园林中水和石各占一半,房屋与花木各占一半,石是“实”,水是“虚”,房屋是“实”,花木是“虚”;“轩与斋”深幽宽敞各尽其情趣,“室与山房”高低参差,此为“聚”;“桥、榭、径、峰”为园林各处衬托、装饰,此为“散”。“良医之治病”的特点是,用药时讲究药性的“攻补互投”;“良将之治兵”的特点是,率军时讲究“奇正并用”。因此,画线句使用比喻的手法,将园林虚实相生、聚散结合的布置比作良医治病、良将率兵,写出园林虚实互为补充的特点。
园林中的建筑和景物都经过精心安排,“轩与斋”深幽宽敞各尽其情趣,“室与山房”高低分明,层次清晰。作者殚精竭虑,穷极巧思,使园林“别辟之境地,若为天开”。“名手作画”的特点是笔笔精巧,没有“一笔不灵”;“名流作文”的特点是,字字珠玑,没有“一语不韵”。画线句将园林的布局结构比作名手绘画、名家作文,凸显其笔笔灵动,富有情韵;连用四个比喻,生动形象地表现了园林的特点,展现了作者对园林构建的匠心独运(奇特)。
24.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结构和思路的能力。
通读全文,可见“卜筑之兴”是通过记叙“开园之始末”“开园之痴癖”“开园之营构”“开园之岁月”来串联、体现的。因此,要把握住“卜筑之兴”在各部分的变化,据此组织答案。
首先,文章第①段交代了开园的起因:“予自引疾南归,偶一过之,于二十年前情事,若有感触焉者。于是卜筑之兴,遂勃不可遏”,可见作者偶过寓山,想起二十年前在此玩耍的情景,触发了“卜筑之兴”。
其次,文章第②段交代了“卜筑之初”的快乐:“不觉问客之言,耿耿胸次”“领异拔新,迫之而出”“极虑穷思,形诸梦寐”“兴愈鼓,趣亦愈浓。朝而出,暮而归。祁寒盛暑,体粟汗浃,不以为苦”,可见作者在“卜筑之初”,穷极巧思,痴迷园林,乐在其中,不以为苦,于是“卜筑之兴”更加浓厚。
接下来,文章第③段介绍了园林的“营构”:“园尽有山之三面,其下平田十余亩”,其中水和石各占一半,房屋与花木各占一半,各类房屋高低参差,特色鲜明。连用四个比喻,呈现出园林结构布局的精致独特和作者对园林的喜爱、满足之情,作者的“卜筑之兴”更加浓厚。
然后,文章第④段从“开园之岁月”的角度交代了园林的建造时间:“开于乙亥之仲冬”“于十一月自冬历丁丑之春,凡一百余日”;介绍了园林建造过程中的曲折:“迨于中夏,经营复始,一径未通,意犹不慊也。于是疏凿之工复始”。可见作者在建造园林的过程中,精益求精,力求完美,“卜筑之兴”虽有波澜,但未中断。
最后,文章第⑤段介绍了园林建成后的美景,园林之外,“山川之丽,古称万壑千岩”,园林之内,“花木之繁,不止七松五柳”,这是从空间的角度来呈现园林之美;一年四季,园林的美景都能让人“泛月迎风”,这是从时间的角度来呈现园林之美。园林既成,景色宜人,作者盛赞自己营造的园林,“卜筑之兴”达到高潮。虽然每段各述一个方面,但“卜筑之兴”这一情感贯穿始终,各段互为补充,流畅自然。
参考译文:
①我家住在高士里,在原来的山阴道上。家旁有一座小山,好像和我有前定的缘分,它的名字叫“寓山”。以往我还是幼小的孩童的时候,季超、止祥两个兄长用斗粟换取它。他们剔除石头栽上松树,亲自挑着畚箕、扛着铁锹(劳作),手脚因此生了很厚的老茧。我当时也捧着土做小孩的游戏。等到后来二十年,松树渐渐长高,山石也渐渐变得古旧。我自从托病辞官南归,偶尔经过这里,对于二十年前的情境事况,好像深有感触。于是兴建山园的兴致,就兴起而不可抑止,这就是开园的前因后果。
②兴建之初,我仅仅想建三五座房子就行了。有一个指点山园建设的客人,说某处可以建亭,某处可以建榭。我听了之后很不在意,认为想法没有达到这个地步。等到在山上徘徊了几回,不知不觉寻思客人的话,心中很是难忘。某处可以建亭,某处可以建榭,果然是不可缺少的。前面的建筑之事还没有结束,常在心中思考,不知不觉与众不同、突出新颖的园林构思,急迫地奔涌而出。每每到路途困窘险恶的地方,就穷尽心思考虑,表现在梦寐之中,于是便有了另辟的境地,好像是天设的一般。因此兴致更加振奋,趣味也更加浓厚。早晨出去,傍晚回来。严寒酷暑,身体因冷而起小疙瘩,因热而汗流浃背,我都不认为是苦。两年以来,囊中一贫如洗。我身体也病了好,好了再病,这是开园的痴癖啊。
③园子占据山的三面,山下有平田十多亩,水和石各占一半,房屋与花木各占一半。其他轩与斋以类相从,而深幽宽敞各尽其情趣。室与山房以类相从,但高的、低的分别标出。共显佳妙。与那些桥、榭、径、峰,高低不齐,略加衬托、装饰。大抵是虚的地方使它充实,充实的地方使它虚空;聚集的地方使它分散,分散的地方使它聚集。就像良医治病,克制和滋补互相下药;就像良将率兵,奇兵、正兵兼用;就像名手绘画,不让一笔不灵巧;如同名流写文章,不让一句话不押韵。这是开园经营构建的情况。
④园开于乙亥年的仲冬,至丙子年孟春,草堂宣告落成,斋与轩也建成了。等到了这年仲夏,又开始经营构建。有一条小路修不通,心里也会感到不满意。于是疏通开凿的工作又开始。从这年的十一月经过一个冬天一直到丁丑年的春季,总共一百多天,弯曲的水流流过窗下,池沼的水珠飞溅,飘拂到几案上,绿色映衬着红色的栏杆,青绿、朱红流动和浮现,色彩鲜明艳丽,这才可以称为园林。这是开园的时间。
⑤至于山园外山川的秀丽,古时称为万壑千岩;园内花木的繁茂,不止是七松五柳(这些隐者宅中的树木)。四时的风景,都可以泛月迎风;三径小路,自然可以呼云醉雪。这些美景我也没有空暇详尽地叙述它们了。
三 写作 70分
25.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写作。
《论语·子张》篇里记载,子夏曰:“虽小道,必有可观者焉,致远恐泥,是以君子不为也。”意为虽然都是些小的技艺,也一定有可取的地方,但用它来达到远大目标就行不通了。但也有人不以为然。
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看法,要求字数800字左右,标题自拟。
【参考例文】
于细微处
为门五,为窗八,细若蚊足,勾画了了。百年前的一盏核舟,寥寥数寸,却演绎这一方苏子与客泛舟的小世界。
当代社会所崇尚的工匠精神,实则世世代代传承于中华民族的血脉之中,匠人们悉心雕琢,至细至微,如奉敬神灵一般,刻画着自己面前的艺术作品,就这样,几十年如一日,工匠精神带来的不仅仅是精益求精、尽善尽美的严谨态度,更是从匠人灵魂深处燃起的,对于文化与美的庄严与崇敬。
然而,这些小的技艺中诞生的产品总是其貌不扬,容易引发来自各界的争议与担忧。子夏在《论语》中如是评价这种“小道”:“虽小道,必有可观者,致远恐泥,是以君子不为也。”他承认这种貌似卑微的技艺有可取之处,却断言这不是君子所追求的终极人生目标,这会妨碍一个人成就伟大事业。“小道”终究是坊间的奇技、淫巧,难登大雅之堂。
我并不否认子夏所说,毕竟这些小技巧会对心怀高远胸襟抱负之人的仕途,带来一些阻碍,在礼乐崩坏的春秋战国时代,子夏眼中的君子无非是匡时济世、竭力维护社会秩序、国家统一的仁人志士。诚然,在一定程度上,君子之“大志”与匠人之“小道”存在抵牾,不能并存,然而时代风云变化,在当今匠人心中的大志与小道其实并无矛盾,都化为了其实现自身人生价值的目标,传承与发扬文化的内在追求。
工匠精神,既内化于自身,又使文化繁衍生生不息。近期在央视一套播出的“大国工匠”纪录片,有幸让我们在镜头前见识到了这些工匠们的平凡生活与崇高的追求,其中“我在故宫修文物系列”讲述了一位老先生恪守岗位数十年,只为修缮那些从这座国家园林中,重见天日的中华文化瑰宝,赋予他们在新时代重生的机会,此时此刻他个人的职业生涯与国家文化传承的需要暗合,这未尝不是一名大国之中小工匠至高精神的体现。
工匠们可能平凡,但绝不平庸。他们拥有立体的人格,矢志不渝的梦想。正如冯骥才先生《俗世奇人》中记传的技艺精绝,刷墙时滴漆不漏的刷子李,亦或是把玩泥土于掌之间,顷刻即成惟妙惟肖的泥人的奇才泥人张,他们都用自己的双手成就自己平凡的人生,更筑起自己不平庸的精神。
于细微处,我们得以洞见工匠精神,他们虽然平凡但又有着极其崇高的理想追求,过着绚烂多彩而默无闻的一生,他们追求大至一国之文化,小至核舟上的丝丝纹路,他们是匠人。
于细微处,见工匠精神。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写作文的能力。
《论语·子张》篇里记载,子夏曰:“虽小道,必有可观者焉,致远恐泥,是以君子不为也。”意为虽然都是些小的技艺,也一定有可取的地方,但用它来达到远大目标就行不通了。但也有人不以为然。子夏并非轻视具体的方法、知识和技能,相反,他本人也是多才多能的,他只是反对拘泥于此。这里的“道”具有多种理解,除了方法、技巧、知识和技能,还可以指小路,也可以理解为琐碎小事、细枝末节等等。“虽小道,必有可观者焉”这里对“小道”是持有肯定态度的,“可观”一词可见“小道”是有可利用价值的;但若“致远恐泥,是以君子不为也”,这里强调的是到远处,即实现大目标,小道“恐泥”(阻滞、不通、妨碍)怕是有弊端的。再结合“但也有人不以为然”,可知本次作文可以单独立意,认可“小道”,否定“小道”均可,辩证分析也行。写作时可以联系大国工匠精神。
共性要求: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看法,要求字数800字左右,标题自拟。
【参考立意】
(1)成大事者,不拘小道;
(2)小道不精,何以成大业;
(3)小技艺,大境界;
(4)不管小道大技,只要有利于人生价值实现便可取。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2022年高考语文上学期第一次月考模拟评估卷(上海专用)(四),文件包含2022年高考语文上学期第一次月考模拟评估卷上海专用四解析版docx、2022年高考语文上学期第一次月考模拟评估卷上海专用四原卷版docx、2022年高考语文上学期第一次月考模拟评估卷上海专用四答题卡pdf等3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30页, 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高考语文上学期第一次月考模拟评估卷(上海专用)(二)含解析,共23页。
这是一份高考语文上学期第一次月考模拟评估卷(上海专用)(三)含解析,共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