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属成套资源:2022年高考语文下学期模拟评估卷(天津专用)
2022年高考语文下学期期初模拟评估卷(一)(天津专用)
展开
这是一份2022年高考语文下学期期初模拟评估卷(一)(天津专用),文件包含2022年高考语文下学期期初模拟评估卷一天津专用解析版docx、2022年高考语文下学期期初模拟评估卷一天津专用原卷版docx、2022年高考语文下学期期初模拟评估卷一天津专用答题卡pdf等3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33页, 欢迎下载使用。
2022年高考语文下学期期初模拟评估卷(一)
本试卷分为第I卷(选择题)和第I卷两部分,共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
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考场号和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并在规定位置粘贴考试用条形码。答卷时,考生务必将答案涂写在答题卡上,答在试卷上的无效。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祝各位考生考试顺利!
第I卷
注意事项:
1.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铅笔将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2.本卷共11小题,每小题3分,共33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一、9分
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1-3题
“来而不往非礼也” “ ”,是乡土中国礼尚往来的朴素观念,在一些地方却异化成一种愈演愈烈的“人情礼”,发人深省。
人情味是甜的,弥足珍贵。 据记载,在南北朝诗人陆凯折梅花时,偶遇信使北去,于是托付他将花给远在陇山的友人范晔带去,留下了千古名句“江南无所有,聊赠一枝春”,成就了一段人情往来的故事。今天,礼尚往来成为人们相互交往的一种方式,婚丧嫁娶、添丁增口、上梁搬家……寻常日子里的每一次起伏,亲朋好友都会相聚一堂。推杯换盏中,品味的不是酒肉,而是难以 的人情。
然而,人情债却是苦的、咸的、辣的、怪的。费孝通先生在《乡土中国》中认为,我们的乡土社会呈现出一种“差序格局”,人们习惯以“我”为中心,涟漪般一圈一圈,波纹的远近可以标示社会关系的亲疏。而变味的人情交往,使这种“人情旋涡”越旋越大、越旋越快。“熟人越来越多,朋友越来越少。”一边渴望人间温情,一边抱怨人情寡淡,这样的现象恰恰在呼唤人情味的回归。
要有人情味,别背人情债,关键就是在传统礼俗和 间划出一条线,在社会上形成一个鲜明导向,反对天价人情、天价彩礼,反对铺张浪费,反对婚丧大操大办。“化俗不易,贵在因民。”让人情债失去市场,才能让人情味重新回归。让我们走出人情的围城,摆脱人情债的束缚,在新时代的风尚中健步如飞。
(选自盛玉雷《要有人情味,别背人情债》,2018年01月19日《人民日报》)
1.依次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
A.饥者易为食,渴者易为饮 磨灭 清规戒律
B.人有德于我,虽小,不可忘也 磨灭 陈规陋习
C.人有德于我,虽小,不可忘也 泯灭 清规戒律
D.饥者易为食,渴者易为饮 泯灭 陈规陋习
2.文中画线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在南北朝诗人陆凯折梅花时,偶遇北去的信使,于是将花托付他带给远在陇山的友人范晔,成就了“江南无所有,聊赠一枝春”的千古名句,留下了一段人情往来的故事。
B.在南北朝诗人陆凯折梅花时,偶遇北去的信使,于是将花托付他带给远在陇山的友人范晔,留下了千古名句“江南无所有,聊赠一枝春”,成就了一段人情往来的佳话。
C.南北朝诗人陆凯在折梅花时,偶遇北去的信使,于是托付他将花带给远在陇山的友人范晔,留下了“江南无所有,聊赠一枝春”的千古名句,成就了一段人情往来的佳话。
D.南北朝诗人陆凯在折梅花时,偶遇北去的信使,于是托付他将花带给远在陇山的友人范晔,成就了千古名句“江南无所有,聊赠一枝春”,留下了一段人情往来的故事。
3.下列与选文相关的文学常识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礼尚往来”一词出自西汉礼学家戴圣所编《礼记》。《礼记》又叫《小戴礼记》,是中国古代一部重要的典章制度书籍,儒家经典著作之一。
B.范晔字蔚宗,南朝宋史学家、文学家,一生才华横溢,史学成就突出。著作《后汉书》,与《左传》《史记》《汉书》并称“前四史”。
C.这种“差序格局”在古代常常用丧服来表示。例如李密《陈情表》:“外无期功强近之亲,内无应门五尺之僮” 。
D.“婚”,在《说文》中,“妇家为婚,婿家为姻”,《鸿门宴》中“约为婚姻”的意思就是“结为儿女亲家”。
【答案】1.B 2.C 3.B
【解析】
【分析】
1.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
第一空处,“人有德于我,虽小,不可忘也”强调感念别人的恩德。“饥者易为食,渴者易为饮”指人在饥渴时对饮食没有过高的要求。
横线所填内容应该为“乡土中国礼尚往来的朴素观”,所以此处应该用“人有德于我,虽小,不可忘也”。
第二空处,“磨灭”,痕迹、印象、功绩、事实、道理等经过较长的时间而逐渐消失。“ 泯灭”,形迹、印象等消灭。
此处形容的是“人情”,与之搭配的应该是“磨灭”。
第三空处,“清规戒律”,僧尼、道士必须遵守的规章和制度,借指束缚人的死板的规章制度。“陈规陋习”,指不好的习惯,陈旧的规矩。
文中指与“传统礼俗”相对的“不好的习惯”,而不是规章制度,所以此处应该用“陈规陋习”。
故选B。
2.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
文中画线句子有两处语病:第一处,成分残缺,缺少主语,“在南北朝诗人陆凯折梅花时”改为“南北朝诗人陆凯在折梅花时”;第二处,搭配不当,“成就了……故事”动宾搭配不当。
故选C。
3.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的能力。
B.“与《左传》《史记》《汉书》并称‘前四史’”错误,与《史记》《汉书》《三国志》并称“前四史”,不是“《左传》”。
故选B。
二、9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4-6题。
材料一:
“民以食为天”,粮食问题历来就是国之大事。几十年来,我国粮食产量稳步提升,其中科技的贡献有目共睹。
科技选种育种对粮食增产作用巨大。比如作物全息定域选种,是在作物具有强遗传势的部位选种的方法,如玉米的果穗中下部、高粱的果穗上部等。任何作物随着本身遗传性状的改良,生产性能会不断提高。我国水稻种植从20世纪50年代中后期开始,由高秆品种改为新培育出的矮秆品种,该品种耐肥抗倒,单位面积产量比高秆品种增加30%以上。1986年袁隆平提出杂交水稻的育种战略,历经九年艰苦攻关,中国独创的两系法杂交水稻取得成功,又使单产比常规品种增产15%-20%。专家预测目前正在培育的超高产品种,将比现有品种在单产上提高近一倍。
科学技术可以改善耕地条件,扩大某些粮食作物种植区域,还可以提高粮食生产过程中有限资源的利用率。如在实施塑料薄膜覆盖后,土壤一般可增温2-5℃,覆盖期内地表积温增加200-300℃,从而使作物适宜耕作区的纬度向北推移2-4°,海拔提高1000-2000米。由于该技术可应用的作物范围广,一般增产幅度可达30%-50%。同时,地膜覆盖能使耕层土壤含水量提高2.77%-4.55%,每亩土壤蒸发量减少100-150m3,单位农产品的平均耗水量减少一半,就相当于灌溉面积扩大了一倍。
农机装备技术的进乡也至关重要。21世纪以来我国农机装备技术发展极为迅速,机械设备如深松机、无人驾驶联合耕播作业机等逐渐被推广使用,同时很多新技术也得到应用。如卫星导航技术与电液控制技术、计算机技术结合,可实现农业机械按照预设路线自动精准行驶:遥感技术可应用于农业资源调查、动态监测、生物产量估计与农业灾害预报等领域:借助激光产生的红外辐射对水稻作热处理,既可干燥新收割的潮湿水稻,又能有效消灭水稻表层害虫。
科技的进步,促进了我国粮食的高产,也向世界展示了我国保障粮食安全的实力。
(取材于王征兵、林维清、薛壮等相关文章)
材料二:
粮食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基础。当前我国虽已解决14亿人的吃饭问题,但粮食安全仍面临挑战,需要高度重视。
我国仍处于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快速发展期,这让我国粮食需求继续呈现刚性增长态势,也使得经济发展中耕地面积数量缩减与耕地质量下降并存。粮食近期供需虽大体平衡,但并不能保证时时刻刻都可以充足供应。因此,从政策层面强化管理,确保粮食生产的可持续发展尤为重要。2019年国家中央1号文件强调,要严守18亿亩耕地红线,确保粮食播种面积稳定,全面落实基本农田特殊保护政策。此外,为了增产而大量施用化肥和农药,虽短期内增加了农作物的产量,但也致使果蔬个头与所合营养素不成正比,有时甚至给消费者的健康带来危害。为此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提出重“量”更要重“质”,积极推进利用现代技术生产绿色肥料。
同时,我国一直积极推进建立多元稳定的农产品国际贸易体系,加大适应国内需求的农产品尤其是我国紧缺品种的进口。而粮食能源化、金融化趋势使国际粮食的价格形成机制更为复杂,增加了粮食安全的外部不确定性。我国针对不同国家采取灵活的合作方式,合理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优化粮食进口渠道,以稳定粮食供给、满足个性化需求。如利用多边贸易体制,加强与南美国家的全方位合作:通过深化“一带一路”粮食经贸合作关系,与沿线国家共同打造国际粮食合作新平台。
粮食安全是世界性重大课题,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手中有粮”,则“心中不慌”,应对各种风险挑战才有“乱云飞渡仍从容”的战略定力。
(取材于田惠敏、张欣桐等相关文章)
材料三:
从最近的国内外粮食市场形势来看,粮食价格仍然面临着动荡不安的局面!
首先,美国农业部下调全球大豆和玉米期末库存,其中全球大豆期末库存数据下调130万吨,至8430万吨,另外美豆和美玉米单产下调也超出市场预期。其次,全球大豆市场也在发生巨大变化:俄罗斯宣布将在2月1日至6月30日对欧亚经济联盟以外的国家加收30%的出口关税;由于天气持续干燥加剧减产,南美大豆产量前景不明,供应预期下滑,巴西大豆作物种植推迟3-4周以上,全球大豆供应偏紧,预计国际大豆价格将高位震荡。
(取材于《彼岸观察》2021年1月)
材料四:
4.根据材料一、材料二,下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作物不同,适宜做种子的籽粒所处部位也不尽相同;作物生产性能会随遗传性状的改良不断提高。
B.实施地膜覆盖,一般可以使土地增温2-5℃,并减少单位农产品的平均耗水量,增加灌溉面积。
C.卫星导航技术、遥感技术、借助激光产生的红外辐射等新技术在粮食生产中的应用,助推了我国粮食产量的提高。
D.大量施用化肥和农药,短期内会增加农作物产量,但也会导致农作物质量下降,甚至有可能危害消费者的健康。
5.下面对材料的理解和推断,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我国目前粮食需求呈现刚性增长态势,这与我国处于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快速发展期,耕地面积数量缩减与耕地质量下降的现状是分不开的。
B.现阶段,利用多边贸易体制,深化“一带一路”粮食经贸合作关系,都有助于我国应对粮食能源化、金融化趋势带来的问题。
C.我国主粮小麦、大米基本实现自给,大豆进口依赖度较高,进而影响国际大豆价格高位震荡。
D.2015-2019年我国粮食进口量稳定,数量增长率波动大;2020年12月我国粮食进口量为1727万吨,数量增长率为7.4%,据此推断同年进口总量定将再创新高。
6.下列各项不属于科技对我国粮食生产的贡献的一项是(3分)
A.袁隆平团队致力于耐盐碱水稻育种及改良的研究,2020年10月,“超优千号”创下盐碱地水稻高产新纪录。
B.“大豆振兴计划”,强调生物技术在育种上的应用,通过优质高产大豆品种选育,提升良种繁育能力,释放增产潜能。
C.利用遥感监测,以中低分辨率卫星影像为主要遥感数据源,测出近来沙漠蝗虫的“飞行路径”,以防虫害入侵。
D.2021年计划新建高标准农田1亿亩,统筹发展高效节水灌溉田1500万亩,加快补齐农田基础设施短板,提升粮食产能。
【答案】4.B 5.B 6.D
【解析】
4.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分析材料内容的能力。
B.“增加灌溉面积”错误,材料一第三段说的是“就相当于灌溉面积扩大了一倍”,“相当于”不等于真的“增加”。
故选B。
5.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材料内容并进行推断的能力。
A.“我国目前粮食需求呈现刚性增长态势,这与……耕地面积数量缩减与耕地质量下降的现状是分不开的”错误,材料二第二段说的是“我国仍处于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快速发展期,这让我国粮食需求继续呈现刚性增长态势,也使得经济发展中耕地面积数量缩减与耕地质量下降并存”,由此可知,“我国目前粮食需求呈现刚性增长态势”与“耕地面积数量缩减与耕地质量下降并存的现状”无关。
C.“进而影响大豆价格高位震荡”错误,属于强加因果,材料三中提到大豆价格市场的巨大变化,“我国主粮小麦、大米基本实现自给,大豆进口依赖度较高”和“大豆价格高位震荡”之间没有因果关系,且材料三第二段说的是“预计国际大豆价格将高位震荡”,这是未然,选项变成已然。
D.“据此推断同年进口总量定将再创新高”错误,“定”过于绝对,材料四图表一可以看出粮食进口量波动大,由“2020年12月我国粮食进口量为1727万吨,数量增长率为7.4%”这一数据可以看出,同年进口总量有可能再创新高。
故选B。
6.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概括文章信息的能力。
D.“……计划……统筹发展……加快补齐……”等强调的是政策支持,与科技无关。
故选D。
三、15分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7-11题。
陶渊明少有高趣,博学,善属文,颖脱不群,任真自得。尝著《五柳先生传》以自况,时人谓之实录。
亲老家贫,起为州祭酒。不堪吏职,少日自解归。躬耕自资,遂抱羸疾。江州刺史檀道济往候之,偃卧瘠馁有日矣。道济谓曰:“贤者处世,天下无道则隐,有道则至;今子生文明之世,奈何自苦如此?”对曰:“潜也何敢望贤?志不及也。”道济馈以粱肉,麾而去之。后为镇军、建威参军。谓亲朋曰:“聊欲弦歌以为三径之资,可乎?”执事者闻之,以为彭泽令。公田悉令吏种秫,曰:“吾常得醉于酒,足矣!”妻子固请种粳,乃使二顷五十亩种秫,五十亩种粳。岁终,会郡遣督邮至,县吏请曰:“应束带见之。”渊明叹曰:“我岂能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即日解绶去职,赋《归去来》。
江州刺史王弘欲识之,不能致也。渊明尝往庐山,弘命渊明故人庞通之赍酒具,于半道栗里邀之。渊明有脚疾使一门生二儿舁篮舆既至欣然便共饮酌。俄顷弘至,亦无迕也。先是颜延之为刘柳后军功曹,在浔阳与渊明情款,后为始安郡,经过浔阳,日造渊明饮焉。每往,必酣饮致醉。弘欲邀延之坐,弥日不得。延之临去,留二万钱与渊明,渊明悉遣送酒家,稍就取酒。尝九月九日无酒,出宅边菊丛中坐,久之,满手把菊。忽值弘送酒至,即便就酌,醉而归。渊明不解音律,而蓄无弦琴一张,每酒适,辄抚弄以寄其意。贵贱造之者,有酒辄设。渊明若先醉,便语客:“我醉欲眠,卿可去!”其真率如此。
(选自萧统《陶渊明传》有删改)
陶渊明高简闲靖,为晋、宋第一辈人。语其饥则箪瓢屡空,瓶无储粟;其寒则裋褐穿结,絺绤冬陈;其居则环堵萧然,风日不蔽。穷困之状,可谓至矣。渊明在彭泽,悉令公田种秫,曰:“吾常得醉于酒足矣。”妻子固请种粳,乃使二顷五十亩种秫,五十亩种粳。其自叙亦云:“公田之利,足以为酒,故便求之。”犹望一稔而逝,然仲秋至冬,在官八十余日,即自免去职。所谓秫粳,盖未尝得颗粒到口也,悲夫!
(选自洪迈《容斋随笔》有删改)
7.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躬耕自资,遂抱羸疾 资:蓄积
B.今子生文明之世 文明:文教昌明
C.弘命渊明故人庞通之赍酒具 赍:携带
D.语其饥则箪瓢屡空 语:谈论、说到
8.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3分)
A.贤者处世,天下无道则隐 故木受绳则直
B.后为始安郡 既自以心为形役
C.渊明若先醉 其翼若垂天之云
D.吾常得醉于酒足矣 青,取之于蓝
9.下列句子,全都表现陶渊明清高不群的一组是(3分)
①贤者处世,天下无道则隐,有道则至。
②道济馈以粱肉,麾而去之。
③渊明叹曰:“我岂能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
④江州刺史王弘欲识之,不能致也。
⑤其寒则裋褐穿结,絺绤冬陈。
⑥所谓秫粳,盖未尝得颗粒到口也。
A.①④⑤ B.①⑤⑥ C.②③④ D.②③⑥
10.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最合理的一项是(3分)
A.渊明有脚/疾使一门生/二儿舁篮舆/既至/欣然便共饮酌
B.渊明有脚疾/使一门生二儿舁篮舆/既至/欣然便共饮酌
C.渊明有脚疾/使一门生二儿舁/篮舆既至/欣然便共饮/酌
D.渊明有脚疾/使一门生/二儿舁篮舆/既至/欣然便共饮酌
11.下列对原文的理解与分析,不恰当一项是(3分)
A.萧统文中记述,陶渊明写的《五柳先生传》中的五柳先生安贫乐道,当时人们认为这一形象是陶渊明的真实写照;他在辞去彭泽令时写了《归去来兮辞》。
B.萧统文中记述,陶渊明仕途短暂。因双亲去世,家里贫穷,他去做了州祭酒,但嫌官场烦琐,任职不久,便解职回家,此后,还担任过镇军、建威参军和彭泽令等职。
C.萧统文中记述,陶渊明任真自得。他曾将颜延之赠送的二万钱全都送至酒家;有时坐在花丛中饮酒,酣畅时便抚琴寄托情感;如果自己喝醉,就叫客人先回去。
D.洪迈认为陶渊明虽然一贫如洗,依然清高简约、清闲平静,是晋宋间第一人;并讲到陶渊明辞彭泽令来得突然。
第Ⅱ卷
注意事项:
1.用黑色墨水的钢笔或签字笔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2.本卷共12小题,共117分。
四、(25分)
12.翻译文言文阅读段中划线句子。(8分)
(1)延之临去,留二万钱与渊明,渊明悉遣送酒家,稍就取酒。
(2)其居则环堵萧然,风日不蔽。
13.萧统《陶渊明传》和洪迈《陶渊明》两篇作品写了陶渊明哪些性格特点? (3分)
【答案】7.A 8.A 9.C 10.B 11.B
12.(1)颜延之离开之前,留下二万钱给陶渊明,陶渊明派人把所有的钱送到酒店,渐次去拿酒喝。
(2)他的住房是四壁空空,不能遮蔽寒风和太阳。
13.卓尔不群、任性而为、率真质朴、清高自傲、钟情田园、厌恶官场等。
【解析】
7.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含义的能力。
A.他亲自耕种自给自足,得了疾病。资,供给,提供。
故选A。
8.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分析文言虚词含义及用法的能力。
A.顺承连词,则;
B.动词,担任;介词,被。
C.副词,如果;动词,好像。
D.介词,在;介词,从。
故选A。
9.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句子及分析人物形象的能力。
①这是别人劝他出来做官的话,不能体现他的清高不群。
⑤这是说他家境贫寒,不能体现清高不群。
⑥这是洪迈对他遭遇的感慨,不能体现他的清高不群。
故选C。
10.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本句意为:陶渊明脚上有病,让一个门生和两个儿子交替抬轿;到了以后,欣然和庞通之一同饮酒。
“脚疾”作“有”的宾语,指脚上有病,中间不应断开,排除A。
“一门生二儿”共同做“舁”的主语,中间不应断开,排除AD。
“舁”是“篮舆”的谓语,中间不能断开,排除C。
故选B。
1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分析原文内容的能力。
B.“因双亲去世,家里贫穷”错误,原文说的是“亲老家贫”,是双亲年迈,家中贫穷,而不是双亲去世。
故选B。
1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
得分点:
(1)“临去”,离开前;“与”,给;“悉”,全部;“稍”,渐次;“就”,去,前往。
(2)“环堵”,四面墙,四壁;“萧然”,冷落,没有任何东西;“风日不蔽”,宾语前置,不能遮蔽风日。
13.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人物性格特点的能力。
依据“渊明少有高趣,博学善属文,颖脱不群”可知,陶渊明少年时就有很高的志向,博学多识,擅长写文章,体现其卓尔不群;
依据“不堪吏职,少日自解归”可知,陶渊明忍受不了官场的繁杂事务,就弃官回家,体现其任性率真,任性而为;
依据“州召主簿不就,躬耕自资”“征著作郎,不就”可知,陶渊明几次征召皆不就职,体现其厌恶官场,钟情田园;
依据“会郡遣督邮至县,吏请曰:‘应束带见之。’渊明叹曰:‘我岂能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即日解绶去职”“仲秋至冬,在官八十余日,即自免去职”可知,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解职归乡,清高自傲;
依据“渊明不解音律,而蓄无弦琴一张,每酒适,辄抚弄以寄其意。贵贱造之者,有酒辄设。渊明若先醉,便语客:‘我醉欲眠,卿可去!’其真率如此”可知,陶渊明抚琴待客,任性率真,体现其率真质朴。
参考译文:
陶渊明少年时就有很高的志向,博学多识,擅长写文章;聪颖洒脱,卓尔不群,任性率真,清高自负。曾经著作《五柳先生传》自娱自乐,当时的人称这本书为实录。
陶渊明孝敬老人,家里很穷,被起用任命为州祭酒(官职名);他忍受不了官场琐事,不久自己弃官回家了,他亲自耕种自给自足,得了疾病。江州刺史(官职名)檀道济前去探望他,陶渊明卧床挨饿好几天了。檀道济说:“贤人处世,朝廷无道就隐居,政治开明就出来做官,如今你生在开明盛事,为什么自己如此糟践自己呢?”陶渊明回答说:“我怎敢充当贤人,我的志向比不上他们。”檀道济送给他粮食和肉,他却挥手叫檀道济离开。后来担任镇军、建威参军(官职名),陶渊明对亲戚朋友说:“我打算弹琴唱歌过隐居的生活,可以吗?”当政者听说后,调任他为彭泽县令。官府的公田都让人种高粱。他说:“我常常能喝醉酒就够了。”妻子、儿子坚持要求种粮食,于是下令二顷五十亩的田地种高粱,五十亩种粮食。年终,恰逢州郡派督邮(官职名)到彭泽县,下属请示陶渊明说:“您应该装束整齐穿官服面见他。”陶渊明叹气说:“我怎么能为了五斗米,向乡里小人折腰!”当天就解下官印辞去官职,写了一篇《归去来》赋。
江州刺史王弘打算和他结交,却请不来他。陶渊明曾经去庐山,王弘让陶渊明的老朋友庞通之准备酒席,在半路粟里(地名)邀请他。陶渊明脚上有病,让一个门生和两个儿子交替抬轿;到了以后,欣然和庞通之一同饮酒。不一会王弘到了,陶渊明也没有抵触的情绪。起初颜延之(人名)担任刘柳后军功曹(官职名),在浔阳和陶渊明有交情,后来到始安郡做官,经过浔阳(地名),常常到陶渊明的住所饮酒。每次去,都要畅饮直到喝醉。王弘打算邀请颜延之赴宴,整天都找不到。颜延之临调走的时候,留下二万钱给陶渊明;陶渊明全部送给酒馆,以便以来就能喝酒。曾经在九月九日在房子边上菊花丛中闲坐,时间长了,采了一手菊花,忽然赶上王弘送酒来了,随即就喝,喝醉才回去。陶渊明不懂音律,却保存了一张无弦琴,每次喝酒喝到酣畅之处,都弹拨一番寄托心意。来拜访的人不论贵贱,只要有酒就招待他们。陶渊明如果先喝醉,就告诉客人:“我喝醉了要睡觉,你可以走了。”他的天真直率达到这种地步。
(选自萧统《陶渊明传》有删改)
陶渊明高超、闲静、淡远,是晋宋间第一流人物。说到饥饿,他是饭瓢常空,家无存粮。说到寒冷,他是粗布短衣,冬天还穿着夏天的葛衣,没有替换的衣服。他的住房是四壁空空,难以遮蔽寒风和太阳。穷困之状可以说是到了极点。陶渊明在彭泽县作县令时,下令公田全都种成高粱,说:“这样我就能常醉酒了,便心满意足了。”但妻子和儿子坚决请求种粳稻,他就下令让二顷五十亩种高粱来酿酒,五十亩种粳稻供食用。他在《归去来兮辞》中自叙也说:“公田的收成,足够做酒,所以顺便求了彭泽令这个小官。”他本希望种的庄稼熟了,一年后离任。然而从仲秋到冬天,他在官仅八十几天,就自动免官离职。所谓的高粱粳稻,都没有能吃到一颗一粒,可悲啊!
(选自洪迈《容斋随笔》有删改)
14.阅读下面这首诗,按要求作答。
满江红·赤壁怀古
戴复古①
赤壁矶头,一番过、一番怀古。想当时,周郎年少,气吞区宇。万骑临江貔虎噪,千艘列炬鱼龙怒。卷长波、一鼓困曹瞒②,今如许?
江上渡,江边路。形胜地,兴亡处。览遗踪,胜读史书言语。几度东风吹世换,千年往事随潮去。问道傍、杨柳为谁春,摇金缕。
【注】①戴复古,南宋词人。著此词时正漫游鄂州、黄州。②曹瞒:曹操。
(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A.上阕开篇点题,一个“想”字领起对赤壁之战的描述,与标题中“怀”字相照应。
B.“今如许”三字用反问将思绪由历史转入现实,写出词人对功名事业的淡漠。
C.“几度东风吹世换,千年往事随潮去”抒写了物是人非、忧国伤时的感慨。
D.“问道傍、杨柳为谁春,摇金缕”词人向道旁杨柳发问,含蓄蕴藉,意味深长。
(2)赏析“万骑临江貔虎噪,千艘列炬鱼龙怒”一句。(2分)
(3)本词与苏轼韵《念奴娇·赤壁怀古》都写到了赤壁之战,请分析其不同之处。(3分)
【答案】(1)B
(2)运用比喻、拟人的手法,用“貔虎”比喻勇猛的军队,用“怒”字将鱼龙拟人化,写周瑜火攻曹军时翻江倒海的气势以及吴蜀联军的高昂士气。
(3)苏词意在表现青年周瑜才能卓著、年少建功,反衬自己早生华发、功业无成,怀古伤己;戴词意在表现战争场面宏大激烈,反衬南宋积贫积弱、国事衰颓,怀古讽今。
【解析】
(1)本题考查学生对词内容的理解和赏析的能力。
B.“写出词人对功名事业的淡漠”错误,主要表现词人对时事的伤感。词人用“今如许?”发问,感慨苍茫,意味深厚。南渡之后,宋朝国势一日不如一日,词人将大半生目击心伤的国事,包含在这一问句中。
故选B。
(2)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炼句的能力。
“万骑临江貔虎噪,千艘列炬鱼龙怒”两句,用精工的对偶句,把战争的场面表现得淋漓尽致,生动、贴切地描绘出吴蜀联军的高昂士气,写出了火攻曹军时的翻江倒海之势。
“貔虎”本指猛兽,比喻勇猛的军队。“千艘列炬鱼龙怒”,那些潜居江中的鱼龙因为受到战火的影响都变得怒不可遏。运用拟人手法,把因战争的进行导致鱼龙翻腾比作为人在发怒,展现了战争的激烈。
“万骑临江貔虎噪,千艘列炬鱼龙怒”,万骑临江,鼓声震天;在千艘列炬的拼搏中,那些潜居江中的鱼龙因为受到战火的影响都变得怒不可遏。用“万”“千”表夸张,展现了战争的宏大和激烈。
“万骑临江”“千艘”“万骑”等从视觉角度来写,“鼓声”“将士的吼鸣声”从听觉角度来写的,视听结合,展现了宏大的战争场面。
(3)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内容和思想感情的能力。
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描绘了长江中赤壁之战的战场,缅怀赤壁之战的英雄周瑜,“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结合“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分析,是说“应笑我过早地生长出花白的头发”。作者的怀古是为“伤己”,仰慕周瑜年少功成,而自己却是年华逝去,而功业难成,表达了作者的凄凉无奈之感。
戴复古的《满江红•赤壁怀古》,则是借“万骑临江貔虎噪,千艘列炬鱼龙怒”,运用对偶、比喻、夸张的艺术手法把战争的场面表现得淋漓尽致,生动、贴切地描绘出吴蜀联军的高昂士气,写出了火攻曹军时的翻江倒海之势。“卷长波一鼓困曹瞒”,刻画出波澜壮阔的中流水战,气势磅礴,传神地描绘出曹军崩溃之快,周瑜取胜之速。作者用周瑜破曹时的赫赫军威,反衬了南宋朝廷的衰微。作者的怀古是为了讽今,表达了作者对时局的深深忧虑之情。
15.在横线处填写作品原句。(6分)
(1)________________,尽西风,季鹰归未?(辛弃疾《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
(2)吾所以为此者,__________________。(司马迁《廉颇蔺相如列传》)
(3)帘卷西风,_________________。(李清照《醉花阴》)
(4)____________________,此时无声胜有声。(白居易《琵琶行》)
(5)李白的《蜀道难》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描写了飞流直下,瀑布喧嚣,水石激荡的动人场景。
【答案】 休说鲈鱼堪脍 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人比黄花瘦 别有幽愁暗恨生 飞湍瀑流争喧豗 砯崖转石万壑雷
【解析】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识记常见名句名篇的能力。
默写时注意以下字形:“鲈”“脍”“豗”“砯”“壑”。
五、(22分)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16-20题。
瞬息与永恒的舞蹈
张抗抗
①那盆昙花养了整整六年,仍是一点动静没有。年复一年,它无声无息地蛰伏着,枝条一日日蓬勃,窗台上放不下了,怜它好歹是个生命,不忍丢弃,只好把它请到阳台上去,找一个遮光避风的角落安置了,只在给别的盆花浇水时,捎带着用剩水敷衍它一下。心里早已断了盼它开花的念想,饥一餐饱一顷地,任其自生自灭。
②六年后一个夏天的傍晚,后来觉得,那个傍晚确实显得有些邪门。除了浇花,我平日其实很少到阳台上去。可那天就好像有谁在阳台上一次次地叫我,那个奇怪的声音始终在我耳边回荡,弄得我心神不定。我从房间走到阳台,又从阳台走回房间,如此反复了三回。我第三次走上阳台时,竟然顺手又去给冬青浇水,然后弯下腰为冬青掰下了一片黄叶。我这样做的时候,忽然有一团鹅黄色的绒球,从冬青根部的墙角边钻出来,闪入了我的视线。我几乎被那团鸡蛋大小的绒球吓了一大跳——那不是绒球,而是一枝花苞——昙花的花苞,千真万确。
③昙花入室,大概是下午六点左右。它就放在房间中央的茶几上。天色一点点暗下来,那一枝鹅黄色的花苞渐渐变得明亮。晚七点多钟的时候,它忽然颤栗了一下,颤栗得那么强烈,以至于整盆花树都震动起来。就在那个瞬间,闭合的花苞无声地裂开了一个圆形的缺口,喷吐出一股浓郁的香气,四散溅溢。原先紧紧裹挟着花瓣的丝丝淡黄色的针状须茎,如同刺猬的毛发一根根耸立起来,然后慢慢向后仰去。在昙花整个开启的过程中,它们就像一把白色小伞的一根根精巧刚劲的伞骨,用尽了千百个日夜积蓄的气力,牵引着、支撑着那把小伞渐渐地舒张开来。
④现在它终于完完全全绽开了。它像一位美妙绝伦的白衣少女。赤着脚从云中翩然而至,从音乐奏响的那一刻起,便欣喜地抖开了素洁的衣裙,开始那一场舒缓而优雅的舞蹈。“她”知道这是自己一生中唯一的一次公开演出,“她”的公演必须在严格的时限中一次完成,“她”没有机会失误,更不允许失败。于是“她”虽初次登台,却是每一个动作都娴熟完美,昙花于千年岁月中修炼的道行,已给“她”注入了一个优秀舞者的遗传基因。然而由于生命之短促,使得“她”婀娜轻柔的舞姿带有一种动人心魄的凄美。
⑤那时是晚九点多钟,这一场动人心弦的舞蹈,持续了两个多小时。“她”一边舞着,一边将自己身体内多年存储的精华,慷慨地挥洒、耗散殆尽,就像是一位从容不迫地走向刑场的侠女。那是“她”一生中最辉煌的时刻,但辉煌仅有一瞬,死亡即将接踵而至;“她”的辉煌亦即死亡,“她”是在死亡的阴影下到达辉煌的。那是一种壮烈而凄婉之美,令人触目惊心又怅然若失。“昙花一现”几乎改变了时间惯常的节律——等待开花的焦虑,使得时间在那一刻曾变得无限漫长;目睹生命凋敝的无奈,时间又忽而变得如此短暂。唯其昙花没有果实,花落花谢,身后是无尽的寂寞与孤独,“她”的死亡便成为一种不可延续的生命,成为无从寄托的、真正濒临绝望的死亡形式。
⑥盛开的昙花就那么静静地悬在枝头,像一帧被定格的胶片。
⑦但昙花的舞蹈并未就此结束。
⑧“她”忽然又颤动了一下,张开的手臂,渐渐向心口合抱:“她”用修长的指尖梳理着金发般的须毛,又将白色的裙衫一片片收拢;然后垂下“她”白皙的脖颈,向泥土缓缓地匍匐下去。“她”平静而庄严地做完这全套动作,大约用了三个小时——那是舞蹈的尾声中最后复位的表演。昙花的开放是舞蹈,闭合自然也是舞蹈。片片花瓣根根须毛,从张开到闭合,每一个动作都一丝不苟。“她”用轻盈舒缓的舞姿最后一次阐释着生命的真谛。
⑨至夜半时分,昙花盛开时舒展的花辫已完整地收拢,重新闭合成一枝橄榄形的花苞。很多天以后我拿到了那天晚上留下的摄影照片,它在开花前和开花后的模样,几乎没有什么不同。
⑩我很久很久地陪伴着它,陪伴着昙花走完了从生到死,生命流逝的全部旅程。“昙花一现”那个带有贬义的古老词语,在这个夏夜里变成一种正在逝去的遥远回声。我们总是渴望长久和永生,我们恐惧死亡和消解;但那也许是对生命的一种误读——许多时候,生命的价值并不以时间为计。我明白那个傍晚的阳台,昙花为什么一次次固执地呼唤我了。那最后的舞蹈中,我是唯一一位幸运的伴舞者。它离去以后,我将用清水和阳光守候那绿色的舞台,等待它明年再度巡回。
16.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4分)
A.文章第②段连用“忽然”“钻出来”“闪入”几个词语,生动形象地表现出作者突然看到昙花花苞时的惊喜。
B.文中多次使用第三人称代词“她”来称呼昙花,把昙花拟人化,从中可以真切感受到作者对昙花的喜爱、赞美。
C.作者描述昙花的生命历程,解读其意义,改变了人们对“昙花一现”这个古老词语所体现的生命价值观的理解。
D.本文运用多种表达方式,对昙花绽放的过程进行了精细描摹和热情礼赞,也阐发了对生命价值的哲理思考。
E.文章多次写到昙花对“我”一次次的神秘呼唤,在强化主观色彩的同时,也流露出作者比较浓重的宿命论思想。
17.从全文看,文中第①段的叙述有何作用?(4分)
18.昙花的开放“令人触目惊心又怅然若失”,从文中看,作者“触目惊心”和“怅然若失"的原因分别是什么?(5分)
19.第④段划线句子,语言极富表现力,请进行赏析。(4分)
20.本文的题目是“瞬息与永恒的舞蹈”,请联系文本,点评汪峰的歌曲《怒放的生命》歌词的节选部分。(5分)
曾经多少次失去了方向
曾经多少次破灭了梦想
如今我已不再感到迷茫
我要我的生命得到解放
我想要怒放的生命
就像飞翔在辽阔天空
就像穿行在无边的旷野
拥有挣脱一切的力量
我想要怒放的生命
就像矗立在彩虹之巅
就像穿行在璀璨的星河
拥有超越平凡的力量
【答案】16.CE
17.(1)文中第①段采用了欲扬先抑的手法,将先前昙花无声无息的六年蛰伏与后文的华丽盛开形成了对比,文脉有了起伏变化;(2)同时也引出下文作者对昙花的描绘和礼赞,使作者表达的情感更为强烈。
18.昙花的开放是一种辉煌与死亡几乎同时到达的壮烈和凄婉之美,所以让读者触目惊心;昙花的怒放转瞬即逝,作者只能无奈的面对昙花的凋谢,感受着辉煌消失后的孤寂,所以怅然若失。
19.作者采用了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把盛开的县花比喻为“一位美妙绝伦的白衣少女”,少女“赤着脚从云中翩然而至”“抖开了素洁的衣裙和“开始舞蹈”,将昙花盛开的过程和美丽的形态生动形象地表现出来,从中可以真切地感受到作者对昙花的热情赞美。
20.生命是有限的、短暂的,但是如果让生命活出质量、活出意义,有限的生命便获得了永恒。正如文中的昙花,歌词中所唱的“怒放的生命”,即便经历长久的寂寞或者迷茫、挫折,但在坚韧中积蓄绽放的力量,当其怒放时,倾其所有,让生命焕发出炫目的光彩,定格为永恒的美丽。
【解析】
16.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学作品内容,概括文学作品主旨的,赏析文学作品表现手法的能力。
C.“改变了人们对‘昙花一现’这个古老词语所体现的生命价值观的理解”错误,这一说法不符合文意,结合文本最后两节内容分析可知,“对‘昙花一现’这个古老词语所体现的生命价值观的理解”只是作者自己的主观想法,不是别人的。作者对于生命价值的思考是有关瞬间和永恒的话题,即“许多时候,生命的价值并不以时间为计”,这也是自古以来达成共识的观点态度。
E.“流露出作者的宿命论思想”错误,“宿命论”即中国有“生死有命”“富贵在天”的消极悲观说法。选项分析不符合原文,从文中来看,应该是领略“昙花一现”的过程中不同心理的变化,阐发了对生命价值的富有正能量启迪的思考,珍爱生命,让瞬间成为永恒。
故选CE。
17.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重要段落作用的能力。
解答本题,首先要看第一段写了什么内容,然后分析这一内容与下文有什么关系,一般从内容和结构两个方面分析作答。
结合文本第一节内容“那盆昙花养了整整六年,仍是一点动静没有”“无声无息地蛰伏着”“早已断了盼它开花的念想,饥一餐饱一顿地,任其自生自灭”分析,昙花无声无息的六年蛰伏,自己对昙花的态度也是失望带了极点,“早已断了盼它开花的念想”“任其自生自灭”。此处昙花的蛰伏与后面昙花的华丽盛开展形成了对比,使行文有波折,也使作者的情感发生了变化。
文章下文说“盛开的昙花就那么静静地悬在枝头”,结尾说“那最后的舞蹈中,我是唯一一位幸运的伴舞者”,这些内容表达出作者对昙花喜欢和赞美,这种手法就是欲扬先抑。第一段的内容引出下文作者对昙花的描绘和礼赞,使作者表达的情感更为强烈。
考生围绕这些方面分析作答即可。
18.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文本信息,归纳概括相关内容要点的能力。
相关信息在第⑤段“那是‘她’一生中最辉煌的时刻,但辉煌仅有一瞬,死亡即将接踵而至;‘她’的辉煌亦即死亡,‘她’是在死亡的阴影下到达辉煌的。那是一种壮烈而凄婉之美,令人触目惊心又怅然若失。‘昙花一现’几乎改变了时间惯常的节律——等待开花的焦虑,使得时间在那一刻曾变得无限漫长;目睹生命凋敝的无奈,时间又忽而变得如此短暂。唯其昙花没有果实,花落花谢,身后是无尽的寂寞与孤独,‘她’的死亡便成为一种不可延续的生命,成为无从寄托的、真正濒临绝望的死亡形式”。“触目惊心”的意思是看见某种严重情况,心里感到震惊。这里让作者感到震惊的是昙花开放的辉煌状态,“那是一种壮烈而凄婉之美”;
怅然:形容不如意、不痛快。“怅然若失”的意思是,像失去什么似的烦恼不快。让作者感觉不快的是“但辉煌仅有一瞬,死亡即将接踵而至;‘她’的辉煌亦即死亡,‘她’是在死亡的阴影下到达辉煌的”“目睹生命凋敝的无奈,时间又忽而变得如此短暂。唯其昙花没有果实,花落花谢,身后是无尽的寂寞与孤独,‘她’的死亡便成为一种不可延续的生命,成为无从寄托的、真正濒临绝望的死亡形式”。
19.本题考查学生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的能力。
“它像一位美妙绝伦的白衣少女,赤着脚从云中翩然而至,从音乐奏响的那一刻起,便欣喜地抖开了素洁的衣裙,开始那一场舒缓而优雅的舞蹈”,这是对“盛开的昙花”的描写,“像”把“盛开的昙花”比作“美妙绝伦的白衣少女”,把昙花的花瓣比作“素洁的衣裙”,这是使用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地写出了昙花盛开的外观,表达了作者对昙花无比喜爱之情。
“赤着脚”“翩然而至”“欣喜”等又赋予昙花以人的特点,这是使用拟人的修辞,给人亲切可爱感。作者用这两种修辞手法把昙花的盛开过程以及美丽的形态生动形象地展现出来,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对昙花的赞美,以及看到昙花盛开的欣喜之情。
学生根据以上分析的内容作答即可。
20.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主旨,对文本相关内容进行个性化阅读的能力。
解答本题要注意两个方面,一是“瞬息”与“永恒”两词的含义。这应从文中对昙花的描写以及歌词的内容来分析,从文中来看,昙花经过长期的积累和孕育,才有了后来的“昙花一现”,可见昙花的开放是“瞬息”,但它的美,它开花的过程留在“我”脑海里的印象是“永恒”的,如它对生命的坚守,昙花开花过程中对生命的认真的态度,它给人们留下的美的享受等,这些都是永恒的。歌词中来看,“曾经多少次失去了方向”“曾经多少次破灭了梦想”,说明生命经过了无数次的洗礼与磨难。“如今我已不再感到迷茫”“我要我的生命得到解放”“拥有挣脱一切的力量”“拥有超越平凡的力量”说明“我(即怒放的生命)”经过不懈的努力迎来生命的怒放。而生命怒放的瞬间是美好的,正如歌词所说“就像飞翔在辽阔天空”“就像穿行在无边的旷野”“就像矗立在彩虹之巅”“就像穿行在璀璨的星河”,而这生命怒放时给人的美好瞬间感受像昙花一现瞬间给人的美好感受一样是永恒的。
具体作答时要根据文本和歌词的内容分析“瞬息”和“永恒”二者的喻义,“瞬息”象征着物质方面的内容,“永恒”象征着精神方面的内容。然后结合文本内容对歌词进行评价,我们每个人生命的长度都是不一样的,我们没法改变它的长度,但是我们可以拓展它的宽度。生命虽然是有限的、短暂的,瞬息即逝,但是如果让生命活出质量、活出意义,有限的生命便获得了永恒。
六、(10分)
21.校文学社拟从《论语》《三国演义》《红楼梦》中选取一个场景拍摄视频短剧。假如你是导演,会选取哪部书中的哪个经典场景?请说明理由。要求100字左右。(6分)
【答案】场景:林黛玉进贾府
原因:黛玉进贾府,是一部宏篇巨制红楼梦的开端,随着黛玉的进入,贾府的背景,人物一一陈现在我们面前;这也是黛玉下凡还泪,其美丽的悲剧一生之开端;通过对黛玉进府过程的描写,贾府繁紊礼节,奢侈排场的弊端一览无余。同时也是黛玉与宝玉的第一次相会。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经典名著基本内容、人物形象、情节等的整体把握能力。
作为导演,从三部经典作品中选取哪个场景拍摄,要看对这部作品的整体把握能力,如果没有对作品的全面把握和深层理解,是选不好这个场景的。换句话说,这个场景要么能够体现人物的典型性格,展现人物的精神品质,要么在整部作品中的地位举足轻重,对主题起到揭示作用,或对情节的展现或转折起到关键性的作用。选《论语》,可以选择《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这个场景,这个场景一是能够展现孔子循循善诱的教学风格,二是能够通过曾点的理想看出孔子的政治理想。比如选择《红楼梦》,可以选择“黛玉葬花”这个场景,因为它将黛玉的性格,她的心思还有独有的诗人气质表现出来,更展现了黛玉精神的洁净,也暗示着宝黛爱情的悲剧结局以及贾府的悲剧结局。比如选择《三国演义》,可以选“火烧赤壁”,这一场景既体现出诸葛亮和周瑜的才华,也标志着孙刘联盟正式形成,三足鼎立的局面趋于稳定。
22.阅读下面的图表,根据要求完成题目。(4分)
“十一”铁路售票渠道
根据图表数据,得出相关结论。(不超过30个字)
【答案】互联网与手机售票高达六成(或“半数以上”),车站窗口等传统方式售票仅占四成。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图文转换和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准确的能力。
从“‘十一’铁路售票渠道”的构成要素看,互联网接近30%,手机已经超过30%。也就是说网络购票和手机购票占有的比例在60%以上,而车站窗口等传统售票方式仅占四成。
七、(60分)
23.阅读下面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有人说,这是一个奋进的时代,要不负时代,不负韶华,奋斗才是人生的主旋律;也有人说,这是一个浮躁的时代,面对巨大的生活压力、铺天盖地的“内卷”,不争不抢的躺平,也别有一种洒脱的悠然。
对此你有怎样的认识与思考?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看法。
要求:①角度自选,立意自定,题目自拟。②明确文体;不得写成诗歌。③不得少于800字。④不得抄袭、套作。
【参考例文】
拒绝躺平、比肩奋斗
步入21世纪,时代发展进入快车道。面对这个日新月异的世界,有人选择拼搏奋斗,以不负这盛世繁华。而面对巨大的生活压力和“内卷”带来的无力感,有人又认为躺平才更舒适惬意。
的确,有一些人,把“躺平”当作最好的生活状态,他们摆出无所谓的态度,不奋斗,不努力,有种今朝有酒今朝醉的感觉。但在我看来,这实属浪费青春。我想说,“奋斗的青春才美丽,奋斗的青春才更有意义”。所以,我们应该拒绝躺平,比肩奋斗,这样才不负时代,不负“我”!
拒绝躺平,比肩奋斗,应该怀有刻苦精神。
世上的事少有一蹴而就的,不想因躺平而被生活打败,就要像唐僧取经一样,必须经过九九八十一难,方能修成正果,取得胜利。可谓吃得苦中苦,方立上上功。当年红军长征,前有险境,后有追兵,天寒地冻,缺衣少食,可是顽强的红军战士不畏艰险,克难奋进,硬是闯出了一片天。为人民谋幸福的村支书毛相林,面临着资金不足、人手不够的困境,带领全村人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坚持向前,最终打通通向致富的天路。可见,拒绝躺平,比肩奋斗,就要时刻怀有刻苦精神。
拒绝躺平,比肩奋斗,应该怀有奉献精神。
拒绝躺平,不在懈怠中迷失自我,也需要我们彼此携手各自奉献自己的一份力量,这样在成全他人的同时,也在完善自我,正所谓“奉献的人生才有价值”。快递小哥汪涌,在疫情期间为医护人员搞好接送服务,无私地把小我奉献到“大我”之中。“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院士,不是在试验,就是在去实验田的路上,成功地研制出杂交水稻,不仅解决了中国的饥饿问题,还教授其他国家种植水稻,为解决全球粮食问题做出了卓越的贡献。因此,拒绝躺平,比肩奋斗,应该怀有奉献精神。
拒绝躺平,比肩奋斗,应该怀有爱国之心。
躺平,很多时候是因为内心没有温暖,没有希望,没有依靠,而做的无奈之举。如果我们能有一颗爱国之心,齐心协力,把我们的国家建设得更美好,改造得更强大,那么有了国家作为我们坚强的后盾,我们便有了摆脱躺平泥潭的底气,可以更好地比肩奋斗。君不见,在新冠疫情肆虐时,总有一群人跑在我们面前,用生命铸起铜墙铁壁,保护人民,保卫祖国。君不见,为核潜艇核事业奉献一生的彭士禄,一生只干两件事,把核弹送上了“天”,把核潜艇送下了“水”,不仅提升了我国的综合国力,而且还提升了我国的国际地位,减轻了来自美苏的威胁。因此,拒绝躺平,需要怀有爱国之心。
青年兴,则国兴。青年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作为新时代青年,理应努力学习,刻苦钻研,奉献自我,胸怀祖国。鹰飞长空,需有广阔天空;鱼翔潜底,需有一片海域。作为时代的弄潮儿,更应比肩前浪,为生民立命,为祖国谋复兴。无论春和景明之时,还是浊浪排空之际,都应拒绝躺平,比肩奋斗。
【解析】
这是一则引语式材料作文题。此类作文审题,首先读懂材料,抓住主旨。然后选择角度,准确立意。材料的关键词是“奋斗”和“躺平”,材料针对人们对时代的感受提出了两种观点:一种是这是一个奋进的时代,奋斗是人生的主旋律;另一种是这是一个浮躁的时代,躺平有一种豁达洒脱的悠然。这是两种相反相对的观点,前者乐观积极,后者佛系淡然。这里我们必须明白“躺平”的意思。躺平,是网络流行语,指无论对方做出什么反应,自己内心都毫无波澜,对此不会有任何反应或者反抗,表示顺从心理;在部分语境中表示为:瘫倒在地,不再鸡血沸腾、渴求成功了。总体而言,躺平更多的是一种负面消极的生活态度。
但材料客观地摆出两种观点,给了我们比较自由的选择余地,因此,我们在写作时,必须从多种角度辩证地进行思考。若支持奋斗,我们可认为:竞争可让我们更好地前进,永远追求更高更远的目标,而非不思进取,小富即安。若对“躺平”并不持完全否定的态度,那我们可这样认为:人生不应该时时刻刻竞争,也不应该时时刻刻“躺平”,而是应该在需要积极进取的时候去竞争,在可以适当停下脚步的时候合理地“躺平”,更好地审视一下自己。从“认识与思考”“看法”可知,该文文体主要是议论文或散文。写议论文要注意观点明确,脉络清晰,论据典型。写散文要形散神聚。
【参考立意】
(1)恭逢盛世,奋斗正当时。
(2)拒绝躺平,比肩奋斗。
(3)用奋斗涤荡颓废,以昂扬取代躺平。
(4)必不可少处奋斗,可有可无时躺平。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2022年高考语文下学期期初模拟评估卷(五)(天津专用),文件包含2022年高考语文下学期期初模拟评估卷五天津专用解析版docx、2022年高考语文下学期期初模拟评估卷五天津专用原卷版docx、2022年高考语文下学期期初模拟评估卷五天津专用答题卡pdf等3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31页, 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2022年高考语文下学期期初模拟评估卷(四)(天津专用),文件包含2022年高考语文下学期期初模拟评估卷四天津专用解析版docx、2022年高考语文下学期期初模拟评估卷四天津专用原卷版docx、2022年高考语文下学期期初模拟评估卷四天津专用答题卡pdf等3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34页, 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2022年高考语文下学期期初模拟评估卷(三)(天津专用),文件包含2022年高考语文下学期期初模拟评估卷三天津专用解析版docx、2022年高考语文下学期期初模拟评估卷三天津专用原卷版docx、2022年高考语文下学期期初模拟评估卷三天津专用答题卡pdf等3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35页, 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