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身会员
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2022年高考语文第一次综合模拟评估卷(五)(浙江专用)

    立即下载
    加入资料篮
    资料中包含下列文件,点击文件名可预览资料内容
    • 原卷
      2022年高考语文第一次综合模拟评估卷(五)(浙江专用)(原卷版).docx
    • 解析
      2022年高考语文第一次综合模拟评估卷(五)(浙江专用)(解析版).docx
    • 练习
      2022年高考语文第一次综合模拟评估卷(五)(浙江专用)(答题卡).pdf
    2022年高考语文第一次综合模拟评估卷(五)(浙江专用)(原卷版)第1页
    2022年高考语文第一次综合模拟评估卷(五)(浙江专用)(原卷版)第2页
    2022年高考语文第一次综合模拟评估卷(五)(浙江专用)(原卷版)第3页
    2022年高考语文第一次综合模拟评估卷(五)(浙江专用)(解析版)第1页
    2022年高考语文第一次综合模拟评估卷(五)(浙江专用)(解析版)第2页
    2022年高考语文第一次综合模拟评估卷(五)(浙江专用)(解析版)第3页
    2022年高考语文第一次综合模拟评估卷(五)(浙江专用)(答题卡)第1页
    还剩6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10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2022年高考语文第一次综合模拟评估卷(五)(浙江专用)

    展开

    这是一份2022年高考语文第一次综合模拟评估卷(五)(浙江专用),文件包含2022年高考语文第一次综合模拟评估卷五浙江专用解析版docx、2022年高考语文第一次综合模拟评估卷五浙江专用原卷版docx、2022年高考语文第一次综合模拟评估卷五浙江专用答题卡pdf等3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29页, 欢迎下载使用。


    2022年高考语文第一次综合模拟评估卷(五)
    本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语言文字运用(20分)
    1.下列各句中,没有错别字且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美国作家加布瑞埃拉·泽文的《岛上书店》一经出版﹐就引起了巨大哄动。主人公接连经历了亲人离世、生意濒(pín)临破产等变故,但他并未因此萎靡(mǐ)不振。
    B.“不因幸运而故步自封,不因厄运而一蹶(jué)不振。”真正的强者,不惧人性的苍凉,不惧命运的无常,用脚步丈量广袤(mào)的土地,用双手托起生命的光亮。
    C.无论是面对变换无常的官场,还是柴米油盐的粗淡,他都坚韧(rèn)不拔,饱含热情,在黑暗中寻找灯火,用几句云淡风轻的玩笑话,击破生活中纷至沓(tà)来的重击。
    D.圣地亚哥已经84天颗粒无收,只能靠小男孩马诺林的补给(jǐ)维持生计。面对捕鱼时意外的灾难,他不自怨自艾(yì),凭借自己强大的意志度过难关。
    【答案】B
    【解析】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识记现代汉语常用字字音的能力。
    A.“哄动”中的“哄”应改为“轰”,“濒临”中的“濒”应读为“bīn”;
    C.“变换无常”中的“换”应改为“幻”;
    D.“度过难关”中的“度”应改为“渡”。
    故选B。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3题。
    风骨坚韧、不失本真,【甲】有着“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的家国情怀,也不乏“为一大事来,为一大事去”的人生气魄,这几乎就是于敏院士所代表的科学家这个群体的共同特质。他们将个人命运和民族兴亡休戚相关,在民族伟业中成就人生,在实现自我中造福大众。【乙】梁思礼、华罗庚、朱光亚、钱学森、师昌绪、童大年、程开甲……如果列下去,这个名单还可以拉得更长。
    回望历史风云,他们的价值坐标不曾迁移,他们的信仰始终在场。【丙】也许有人觉得谈“责任”、“使命”、“信仰”这样的大词有点空洞和矫情,但置身转型社会,面对社会的喧嚣浮躁,恰是这类人们的故事,让我们得以暂时停下来,重新审视精神上的困惑和价值观上的迷茫。
    2.文段中的加点词语,运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风骨坚韧 B.休戚相关 C.始终 D.审视
    3.文段中画线的甲、乙、丙句,标点有误的一项是(     )
    A.甲 B.乙 C.丙
    【答案】2.B 3.C
    【解析】
    2.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
    A.“风骨坚韧”是形容刚正的气概,顽强的风度,不屈的品质。语境形容以于敏院士为代表的科学家的特质,正确。
    C.“始终”表示从开始到最后;一直。语境是说中国科学家的信仰一直没有改变,正确。
    D.“审视”,仔细地看,反复分析。此处是说分析我们精神上的困惑,正确。
    B.“休戚相关”指彼此间祸福互相关联,一般不用在“把”(“将”)字句中,句中说“将……休戚相关”错误。
    故选B。
    3.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标点符号的能力。
    C.“‘责任’、‘使命’、‘信仰’”顿号使用错误,多个双引号连用,中间不用顿号,应删除。
    故选C。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3分)
    A.文艺工作者的自身修养不只是个人私事,文艺行风的好坏会影响整个文化领域乃至社会生活的良好生态;在追求德艺双馨中成就人生价值,这是文艺工作者应有的态度和做法。
    B.四川省农业部门加强对粮食生产管理人员、基层农技人员、种粮大户的培训与指导,通过他们的辐射带动,让技术服务覆盖每一亩土地,为农业稳产增收技术保障。
    C.沪剧是围绕表演现代生活为主的戏曲,其音乐委婉柔和,曲调优美动听,善于塑造现代的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具有浓郁的时代气息和真情实感的艺术美。
    D.近期,国家卫健委表示将密切关注各地疫情形势,从严从快从紧推进核酸检测、流调溯源、高风险人员和场所排查、社区管控等工作,遏制疫情扩散蔓延。
    【答案】D
    【解析】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
    A. “文艺行风的好坏……良好生态”两面对一面,“好坏”是两种情况,而“良好生态”是一种结果。
    B.“为农业稳产增收技术保障”成分残缺,缺少谓语动词“提供”,应为“为农业稳产增收提供技术保障”。
    C.“围绕……为主”句式杂糅,“围绕……生活”和“以……生活为主”两句杂糅。
    故选D。
    5.下列各句中,表达不得体的一项是(3分)
    A.请柬:新居落成,明天搬迁,特于寒舍备下薄酒,恭请您的光临。
    B.致歉:获悉母校华诞,本人忝为校友,因事不能躬临为歉!
    C.留言:奉上拙著一本,鄙人才疏学浅,还请先生不吝赐教。
    D.启事:本栏目长期公开征集有价值的新闻线索,期待您的支持。
    【答案】B
    【解析】
    【分析】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得体的能力。
    B.“躬临”是对别人的到来表示恭敬的说法,多用于有一定身份地位的人。此处用于自己,属敬辞误用。
    故选B。
    6.语言运用题
    毕业前夕,为磨砺高三学生的意志品质,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校团委举办了以“青春毅行,超越自我”为主题的徒步登山活动。请完成以下三个任务。
    (1)补写讲稿:下面是该活动启动仪式上学生代表说的一段话,请补写出空格处的内容,使整段话语意连贯,内容贴切,每处不超过15字。(3分)
    对每个人来说,① ,而青春则是这仅有的一次生命中易逝的一段。青春也许像流星一样短暂,② ,已经点燃了最美的夜空。青春是美好的,③ 。我们只有肩负起历史使命,才能使自己的青春光彩照人。
    今天,我们青春毅行,超越自我!
    (2)解说徽标:假设你为本活动设计了以下徽标(主色调为绿色,略有炫彩),请写一段文字,说明你的设计意图,字数不超过150字。(3分)

    【答案】(1)①生命只有一次   ②但在它划过夜空的一刹那   ③没有使命感的青春是贫瘠的
    (2)我的徽标由大脚印、拄着登山杖的两个毅行者和几座远山三部分组成。大脚印表示,我们将用双脚丈量土地,日夜兼程,两个毅行者和几座远山寓意团结一心,共同前行,勇攀高峰。绿色主色调象征大地绿意盎然,充满生机;炫彩,象征青春活力,激情四射。整个徽标表现了青春毅行,始于足下,磨砺意志,不断超越的活动主题。
    【解析】
    【分析】
    【详解】
    (1)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能力。
    第一空,首先结合后文“而青春则是这仅有的一次生命中易逝的一段”推断,空处应该有“仅有的一次”相关的信息,因为“这”作为指示代词一般复指上文内容,再结合所给的上句提示语“对每个人来说”确定答案为:生命只有一次。
    第二空,结合上文“青春也许像流星一样短暂”中的“也许”,确定空处应该是与上文形成转折关系,即与“短暂”相对,表达“永恒”的意思,再参考后文“已经点燃了最美的夜空”,可见空处应该与后句构成完整的句子,也就是说空处内容属于主语部分,于是确定答案为:但在它划过夜空的一刹那。
    第三空,根据前后语境判断应该填与 “青春是美好的”对立相反的意思,也就是说青春也可能不美好,结合“只有肩负起历史使命,才能”确定答案为:没有使命感的青春是贫瘠的(苍白/无意义)。
    (2)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图文转换能力。
    首先照全构图要素,一一写出来,尽量遵循一定的顺序,比如自上而下由高到低从左至右由中间向四周等等,力求条理清楚层次井然。比如:大脚印、拄着登山杖的两个毅行者和几座远山三部分组成。然后明确寓意,即构图要素单独的意思,组合在一起有什么含义等等。理解内涵时别忘了参考主题和徽标的名字,从中体会深层含义或者指向。
    “大脚印”的“大”给人力量感;另外寓意攀爬前行,象征人生的足迹。大脚印连续不断,表示人生路需要不停地向前,足踏四方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要彰显主题里的“毅行”“青春”“超越”(或“挑战”)。两个毅行者是一男一女,代表时代青年;几座远山寓意攀登的对象,也具有志向远大、不屈不挠、坚韧不拔、矢志不渝、无畏无惧,挑战极限超越自我等意思。别忘了括号里的提示:绿色主色调象征大地绿意盎然,充满生机和活力;炫彩,象征青春飞扬,活力四射,朝气蓬勃。整个徽标表现了青春毅行,始于足下,磨砺意志,不断超越的活动主题。
    二、现代文阅读(30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小题。(10分)
    历史上,乡村公共空间实际上由两股力量所构建:一是传统宗族结构及其社会关联;二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以人民公社为代表的国家权力对乡村社会的整合。中国传统乡土社会以血缘和地缘关系为主导,以礼治秩序和长老权威为基础,宗族对传统村庄公共空间的构建产生了巨大影响。村民在祠堂等宗族场所中讨论公共事务,达成集体行动,维持村庄秩序再生产,宗族维系的社会关联和空间场域酿就了传统乡村公共空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以人民公社为代表的外部行政力量打破了原有宗族社会关联及活动空间,重构了村庄公共空间。政治认同代替原有的血缘关系,成为主导村民行为的主要力量,村庄共同体的“公共性”因村庄社会的集体化、公社化过程而表现得更加明显,形成人民公社时期特殊的村庄集体生产、生活公共空间,具体表现为生产大队、行政性集会及乡村文艺活动等,为当时乡村社会整合及秩序建构提供了新的制度保障。
    改革开放之后,随着人民公社宣告解体,中国乡村开始实施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取消“生产大队”,国家强制权力逐渐从乡村社会中“退场”,行政强制力形塑的公共空间也不断萎缩,乡村社会出现了“社会原子化”趋向,乡土团结陷入困顿,村庄公共空间走向衰落。但之后伴随经济社会的发展,村民横向连接的有效平台和维持村庄集体行动的补偿结构正在出现。曹海林认为,人民公社解体、乡村“行政嵌入型”公共空间逐渐萎缩后,诸如乡村集市、红白喜事等形态的“村庄内生型”公共空间接替了一部分原来行政权力的职能,成为乡村秩序生产和社会意义再生产的重要场所。
    但市场化改革以来,有的研究者认为中国农民越来越缺乏公共生活和政治参与。阎云翔指出,要改变乡村公共领域和私人领域的断裂状态,重建乡村社会的公共性,就应该发展农村社会的自组织力量。如果“国家在撤除了对地方公共生活的所有政治经济支持后依然不相信任何形式的社会自组织”,那么“农村社会中的公共领域和私人领域之间的断裂还要延续下去”。不同于上述思路,董磊明则表达了对乡村社会组织发展过程中黑恶势力及合作困境的担忧。他提出,应通过增加国家常规力量,包括行政、司法以及财政力量对农村的渗透来鼓励扶持农民自组织成长,由此改善乡村社会公共空间的衰落状况。
    以上学者从不同角度对乡村公共空间形态做出了判断和展望。总体来说,不论是国家退场后的“村庄内生型”公共空间,还是乡村社会自组织,抑或增加国家常规力量以求改善的思路,都需依托特定地域主体对乡村公共空间的积极建构。然而自1990年代以来,随着快速推进的工业化和城市化,大量乡村青壮年劳力“离农化”,中国乡村社会“主体”流失成为乡村社会主要特征之一。在当今“半熟人社会”和“无主体熟人社会”的村庄,沿袭传统方式复兴村庄公共空间的努力日益乏力。
    此时,网络社会的来临提供了新机遇,以互联网为基础、智能手机为载体的村级“微信群”的出现为重构乡村公共空间提供了可能。方晓红、牛耀红以甘肃陇南“冯村”的移动互联网实践为例,从“村庄社会何以可能”视角出发,探讨了以“微信群”为载体的村庄网络公共空间对村庄公共性的重建经验。本文的田野地点D村,也是由村级微信群带动村庄公共空间复兴的村落,但不同之处在于,冯村微信群是由村落精英自主建立的“村庄内生型”网络公共空间,而D村村级微信群则是上级政法部门自上而下行政命令建立起来的“行政外生型”网络公共空间。相较冯村“村庄内生型”网络公共空间参与主体的单一封闭性,D村网络公共空间因其“行政外生”特点表现出各基层主体多元复杂的关系生态。
    (摘自《微信群对乡村公共空间的重构》,见《河北学刊》2020年第4期)
    7.下列对材料中“乡村公共空间”的相关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新中国成立以后,乡村公共空间从血缘与地缘主导,变为“行政嵌入型”。
    B.改革开放以后,乡村公共空间从“行政嵌入型”,变为“村庄内生型”。
    C.市场化改革以来,农民越来越缺乏公共生活,乡村公共空间呈现断裂状态。
    D.当今社会,工业化和城市化的推进,增加了乡村公共空间复兴的难度。
    8.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出现“行政嵌入型”公共空间的前提是国家强制权力下的政治认同,即以人民公社为代表的外部行政力量,重构了传统村庄公共空间。
    B.出现“村庄内生型”公共空间的前提是行政强制力形塑的公共空间不断萎缩,村民需要横向连接的有效平台和维持村庄集体行动的补偿结构。
    C.出现“社会原子化”趋向的原因是乡村社会权力结构发生剧变,导致当今中国社会整体呈现出一种“碎片化”状态。
    D.出现“半熟人社会”和“无主体熟人社会”的原因是当今大量乡村青壮年劳力“离农化”而使乡村社会“主体”流失。
    9.根据材料,概括“乡村公共空间可能复兴”的几条理由。(4分)
    【答案】7.B 8.D
    9.(1)学者从不同角度的判断和展望;(2)从增加国家常规力量的思路;(3)网络社会的来临,“微信群”的出现。
    【解析】
    7.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的能力。
    B.“乡村公共空间从‘行政嵌入型’,变为‘村庄内生型’”错,原文是“‘村庄内生型’公共空间接替了一部分原来行政权力的职能,成为乡村秩序生产和社会意义再生产的重要场所”,可见,原文是说“一部分”,而选项中没有。
    故选B。
    8.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D.“当今大量乡村青壮年劳力‘离农化’而使乡村社会‘主体’流失”错。原文是“量乡村青壮年劳力‘离农化”’,中国乡村社会‘主体’流失成为乡村社会主要特征之一”,可见,大量乡村青壮年劳力“离农化”,乡村社会“主体”流失——两者是并列关系,选项说成了因果关系。
    故选D。
    9.本题考查学生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
    (1)根据第四段首句“以上学者从不同角度对乡村公共空间形态做出了判断和展望”概括为:学者从不同角度的判断和展望;
    (2)根据“不论是国家退场后的‘村庄内生型’公共空间,还是乡村社会自组织,抑或增加国家常规力量以求改善的思路,都需依托特定地域主体对乡村公共空间的积极建构”概括为:从增加国家常规力量的思路;
    (3)根据“网络社会的来临提供了新机遇,以互联网为基础、智能手机为载体的村级‘微信群’的出现为重构乡村公共空间提供了可能”概括为:网络社会的来临,“微信群”的出现。
    (二)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10-13题。(20分)
    黄昏时分
    肖复兴
    旧时京城,黄昏时分,即使普通平民院落,屋顶上的鱼鳞瓦铺展连成一片,如同海浪翻涌,平铺天边,是只有北京见得到的风景。各家开始做晚饭了,即便都是简陋的煤球或蜂窝煤炉子,炊烟袅袅中,有千篇一律的葱花炝锅的香味缭绕,也是分外让人怀想的。
    那个时候,我和我的一位女同学,从我家小屋出来,便是在这样的炊烟袅袅和炝锅的葱花香味中,以及街坊们好奇的眼光中,穿过深深的大院,走到老街深巷里,一直往西走;走到前门大街,过御河桥,往东一拐,来到22路公交车总站的站台前。它的一边是北京老火车站,一边是前门的箭楼。黄昏时分夕阳的光芒,正从西边的天空中泼洒过来,洒在前门的箭楼上,余光流泻。雨燕归巢,一群群墨点一样在金光中飞舞,点染成一幅点彩画面。
    我们是同住在一条老街上的发小儿,读高中,为了能够住校,她考上了北航附中。几乎每个星期天的下午,她都来我家找我复习功课和聊天,黄昏时分,我送她到前门,乘坐22路公交车回学校。每个星期天如此,从高一一直到高三毕业。前门箭楼前的黄昏,涂抹着我们15岁到18岁青春灿烂的背景。
    高中毕业后,我去了北大荒,在七星河南岸荒原靠西头的二队,生活了整整六年。一望无际的荒原,荒草萋萋,无遮无拦,一直连到遥远的地平线。我们开垦出来的地号,都在东边,按理说,每天收工都要往西走,回队上吃晚饭。正是黄昏,一天晚霞如锦;夕阳横在眼前,在荒原上应该格外醒目。奇怪的是,我竟然一次都没有注意到黄昏的情景。也是,干了一天的活,如果赶上豆收,一人一条垄,八里地长,弯着腰一直往东割,割到头,已经累得跟孙子一样,再好看的黄昏风景,也没心思看了。
    六年后的早春二月,我离开北大荒,回北京当老师。中学同学秋子,赶着一辆老牛车,从二队送我到场部,准备明天一早乘车到福利屯火车站回北京。老牛破车,走得很慢,走到半路,天已黄昏,忽然回过头往西张望,想再看看生活了六年的二队。二队家家户户炊烟四起,淡淡的白烟,活了似的,精灵一般,袅袅地游弋着。西边,晚霞如火,夕阳如一盏硕大无比的橙红色大灯笼,悬挂在我头顶,然后像大幕一样在缓缓地垂落。我从来没有见过夕阳居然可以这样巨大,大得像神话中出现的一样,那是我第一次,也是唯一一次见到。
    我真的有些惊讶,一句话说不出来。秋子见多不怪,头都没有回,只是默默地赶着牛车。黄昏,这样的壮观;忙碌了一天夕阳谢幕时,这样的从容,让半个天空伴随它一起辉煌无比和即将到来的夜晚交接班。
    岁月如流,人生如流。无数个日出日落,构成了逝者如斯的岁月与人生。前年到美国看孩子,一眨眼似的,我的孩子都有了孩子,少年和青春,轮回在儿子和孙子的身上。每天接送小孙子上学放学,将孩子送到家门前不远的路口,等候校车。黄昏的时候,眺望远方,盼望着黄色的校车,从树木掩映的小路上,一朵橙黄色的云朵一样蜿蜒飘来。
    校车出现的前方在西边,茂密的树木遮挡住天空;看不见夕阳垂落。正是晚秋时节,有几株加拿大红枫,高大参天,看不见夕阳,却看得见夕阳的光芒打在树上,让本来就红彤彤的枫叶,更加鲜红,如同燃烧起一树树腾腾向上直蹿的火焰,映彻得天空一派辉煌。
    如果没有蔓延全球的疫情,今年这时候,我可能还会在那个路口守候孩子放学,看到夕阳燃烧加拿大红枫的情景。因为不是送别,不是分手,而是守候,有了期待,有了盼望,灿烂的黄昏,显得更加灿烂,而且,多了一份温情。
    前两天,偶然又听到美国老牌民谣歌手安拉唱的一曲英文老歌《黄昏》,不由自主联想起这几个难忘的黄昏。安拉的《黄昏》,唱的是失恋,伤怀悼时,感叹余音袅袅在耳,却昨是而今非。只是这首老民谣唱的黄昏,和我记忆中的黄昏不同,它不过让我望文生义想起了我的黄昏而已。我的黄昏,无论是告别,分手,守候,都是美好的。黄昏时分,走在寂静几近无人的街上,想起这首老民谣,也想起郁达夫写黄昏的诗:遥街灯火黄昏市,深巷帘拢玉女笙。记忆中存在的,眼前浮现的,是美好的值得期待的黄昏。
    (选自《新民晚报》2021年11月23日第20版)
    10.请分析本文第一段的作用。(4分)
    11.请赏析标题“黄昏时分”的作用。(6分)
    12.请赏析文中画波浪线的语句。(4分)
    13.请探究本文形散而神不散的特点。(6分)
    【答案】10.①照应标题;②吸引读者;③营造气氛;④引出下文;⑤为下文情节做铺垫。
    11.①交代了写作对象;②是文章的行文线索;③设置悬念,吸引读者。
    12.①句子运用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描绘了我回城时所看到的二队的黄昏情景,突出了作者对那段生活的怀念之情。②句中多用短句,长短句相结合,使句子富有节奏感,突出了文章的音乐美。
    13.所谓“形散”,是指本文中描写了不同地点、不同时期的黄昏时的情景,取材广泛,看似拉拉杂杂,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而“神不散”则是指本文虽然材料众多,但其却有一个统一的主旨:对作者过去人生的追忆。
    【解析】
    10.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重要语段的作用的能力。
    第一段是作者对旧时北京黄昏情景的回想,这一内容照应了文章的标题“黄昏时分”。
    其中“屋顶上的鱼鳞瓦铺展连成一片,如同海浪翻涌,平铺天边”“即便都是简陋的煤球或蜂窝煤炉子,炊烟袅袅中,有千篇一律的葱花炝锅的香味缭绕,也是分外让人怀想的”等内容非常感性,营造了一种怀旧的氛围,也吸引着读者的阅读兴趣。
    同时,这一段描写也为引出了下文对自己高中生活的回忆,还为下文中作者在下乡时在北大荒所看到的黄昏情景作了铺垫。
    11.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标题作用的能力。
    文章以“黄昏时分”为题,首先是交代了写作对象。作者先写旧日北京的黄昏景象,接着引出了对自己高中生活的回忆。再写自己上山下乡时在北大荒所看到的黄昏景象,再写自己在美国的经历,看到的美国的黄昏时分的情景,最后写安拉的歌曲《黄昏》和郁达夫写黄昏的诗作,黄昏是作者的写作对象,也是文章的主要内容。
    其次,“黄昏时分”也是文章的线索。文章看似散漫,但“黄昏时分”是文章的主要描写内容,作者写了不同地点的不同黄昏景象,标题如一根丝线将文章的材料串联起来,使其成为一个整体。
    最后,本文的标题还为读者设置的悬念,吸引读者阅读。是什么地方的“黄昏时分”?“黄昏时分”发生了什么?……这些问题让读者拥有了阅读的兴趣,增加了读者的阅读动力,让读者向下阅读文章。
    12.本题考查学生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的能力。
    在句子中,作者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将“夕阳”比作“橙红色大灯笼”,将夜晚比作“大幕”。
    同时,句中还运用了拟人的手法,将炊烟拟人化,“活了似的,精灵一般,袅袅地游弋着”,通过这两种修辞方法的运用,让文章的表达更加形象生动,增加了文章的表现力。
    其次,在句式上,作者多用短句,“淡淡的白烟,活了似的,精灵一般,袅袅地游弋着”“大得像神话中出现的一样,那是我第一次,也是唯一一次见到”,这样,让文句富有节奏感,读起来朗朗上口,富有音乐之美。
    13.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艺术特色的分析能力。
    “形散而神不散”是散文的基本特征。所谓“形散”,主要指散文的取材十分广泛自由,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形散还指它的表现方法不拘一格。组织材料,结构成篇也比较自由
    所谓“神不散”,主要是说其要表述的中心思想明确而集中。
    在本文中,作者回忆了自己人生中不同地点、不同时期的黄昏时的情景。如作者高中时北京的黄昏,上山下乡时北大荒的黄昏,尤其是作者回城时所看到的二队的黄昏,再到作者在美国陪伴孙子时所看到的黄昏,又从这些延展到安拉的歌曲《黄昏》和郁达夫关于黄昏的诗句。这些内容看似拉拉杂杂,体现出散文“形散”的一面。
    虽然本文看似材料众多,内容庞杂,但这些内容都被一个主题所贯穿,将这些庞杂的材料和内容连缀成一个整体,那就是这些内容都是围绕着文章的主题——对作者过去人生的追忆所展开。这就体现了散文的另一面——形不散。
    三、古诗文阅读(40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18题。(20分)
    开窗莫妙于借景,而借景之法,予能得其三昧,向犹私之,乃今嗜痴者众,将来必多依样葫芦,不若公之海内,使物物尽效其灵,人人均有其乐。
    向居西子湖滨,欲购湖舫一只,事事犹人,不求稍异,止以窗格异之。人询其法,予曰:四面皆实,独虚其中,而为“便面”之形。实者用板,蒙以灰布,勿露一隙之光;虚者用木作框,上下皆曲而直其两旁,所谓便面是也。纯露空明,勿使有纤毫障翳。坐于其中,则两岸之湖光山色、寺观浮屠、云烟竹树,以及往来之樵人牧竖、醉翁游女,连人带马尽入便面之中,作我天然图画。且又时时变幻,不为一定之形。是一日之内,现出百千万幅佳山佳水,总以便面收之。而便面之制,又绝无多费,不过曲木两条、直木两条而已。
    世有掷尽金钱,求为新异者,其能新异若此乎?此窗不但娱己,兼可娱人。不特以舟外无穷无景色摄入舟中,兼可以舟中所有之人物,并一切几席杯盘射出窗外,以备来往游人之玩赏。世人取像乎物,而为门为窗者,不知凡几,独留此眼前共见之物,弃而弗取,以待笠翁,讵非咄咄怪事乎?所恨有心无力,不能办此一舟,竟成欠事。
    予又尝作观山虚牖,名“尺幅窗”,又名“无心画”,姑妄言之。浮白轩中,后有小山一座,高不逾丈,宽止及寻,而其中则有丹崖碧水,茂林修竹,鸣禽响瀑,茅屋板桥,凡山居所有之物,无一不备。后见其物小而蕴大,不忍阖牖。遂命童子裁纸数幅,以为画之头尾,乃左右镶边。头尾贴于窗之上下,镶边贴于两旁,俨然堂画一幅,而但虚其中。非虚其中,欲以屋后之山代之也。坐而观之,则窗非窗也,画也;山非屋后之山,即画上之山也。不觉狂笑失声,妻孥群至,又复笑予所笑,而“无心画”、“尺幅窗”之制,从此始矣。
    予又尝取枯木数茎,置作天然之牖,名曰“梅窗”。生平制作之佳,当以此为第一。己酉之夏,骤涨滔天,久而不涸,斋头俺死榴、橙各一株,伐而为薪,因其坚也,刀斧难入,卧于阶除者累日。予见其枝柯盘曲,有似古梅,而老干又具盘错之势,似可取而为器者,因筹所以用之。是时栖云谷中幽而不明,正思辟牖,乃幡然曰:“道在是矣!”遂语工师,取老干之近直者,顺其本来,不加斧凿,为窗之上下两旁,是窗之外廓具矣。再取枝柯之一面盘曲、一面稍站者,分作梅树两株,一从上生而倒垂,一从下生而仰接,其稍平之一面则略施斧斤去其皮节而向外以便糊纸其盘曲之一面则匪特尽全其天不稍戕斫并疏枝细梗而留之。既成之后,剪彩作花,分红梅、绿萼二种,缀于疏枝细梗之上,俨然活梅之初着花者。同人见之,无不叫绝。予之心思,讫于此矣。后有所作,当亦不过是矣。
    (选自李渔《闲情偶寄》,有删改)
    1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向居西子湖滨                           滨:水边
    B.勿使有纤毫障翳                       翳:遮蔽
    C.所恨有心无力                           恨:痛恨
    D.讫于此矣                                 讫:终了,完毕
    15.下列各组句子,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
    A.蒙以灰布                                 请立太子为王以绝秦望
    B.以备来往游人之玩赏             不知东方之既白
    C.伐而为薪                                 弃甲曳兵而走
    D.因筹所以用之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1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李渔居西子湖滨时,通过便面窗,使船上空间得以无限地扩展,使有限成无限,船内外构成了一个有机的、相互映衬的艺术整体。
    B.李渔的尺幅画力求把窗从整体上变成一幅画,从而足不出户也可以置身于丹崖碧水,茂林修竹之中,随意欣赏四季花卉与珍禽异兽。
    C.李渔在文中介绍了有关窗子的几种巧妙的设计,可以看出他乐山乐水,热爱生活,与大自然相融,有智慧有创意,生活充满了闲情逸致。
    D.李渔利用枝干和弯曲的枝条,制成了一扇天然的“梅窗”,令人叫绝,他自认此窗是平生制作最佳,用尽了心思,从此便不再制作窗子。
    17.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3分)
    其稍平之一面则略施斧斤去其皮节而向外以便糊纸其盘曲之一面则匪特尽全其天不稍戕斫并疏枝细梗而留之
    18.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8分)
    (1)向犹私之,乃今嗜痂者众,将来必多依样葫芦,不若公之海内,使物物尽效其灵,人人均有其乐。
    (2)世人取像乎物,而为门为窗者,不知凡几,独留此眼前共见之物,弃而弗取,以待笠翁,讵非咄咄怪事乎?
    【答案】14.C 15.B 16.D
    17.其稍平之一面/则略施斧斤/去其皮节而向外/以便糊纸/其盘曲之一面/则匪特尽全其天/不稍戕斫/并疏枝细梗而留之
    18.(1)从前我秘而不宣,现在酷爱此道的人众多,将来必然会有许多人依样画葫芦,不如公之于海内,使物物都尽其灵效,人人都得到乐趣。
    (2)世人取像于外物而作门作窗的,不知总共有多少,唯独留下这个眼前共见之物,弃之不用,来等待我笠翁,岂不是咄咄怪事?
    【解析】
    14.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C. “所恨有心无力”:“恨”,“遗憾”,这句话的意思是“遗憾的是我有心无力”。
    故选C。
    15.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A. 前者为介词,用;后者为连词,表目的,来。
    B. 两者均为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C. 前者为连词,表顺承;后者为连词,表修饰。
    D. 前者意思是“如何”;后者为“用来……的”。
    故选B。
    16.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D. “从此便不再制作窗子”错,原文表述是“后有所作,当亦不过是矣”,是说后来所做的窗子都不能超过这个,并不是不再制作窗子。
    故选D。
    17.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它们稍平的一面,则略施斧斤,去掉树皮树节而面朝外,以便糊纸;它们盘曲的一面,则不但完全保留原来的形状,不作一点儿砍斫,而且连疏枝细梗都保留。
    “其稍平之一面”和“其盘曲之一面”,为对称结构,这句话讲了“稍平”和“盘曲”两个方面,故首应在两个“一面”后断开;
    “略施斧斤”是完整的主谓结构,故应在“斧斤”后断开;
    “以便”表目的,其目的是“糊纸”,故应在“纸”后断开;
    “全”为形容词作动词,意思为“保全”,其宾语为“其天”,即其天性,故“天”后应断开;
    “不稍戕斫”,承接前面保全其天性,作进一步解说,故“戕斫”后应断开。
    故正确断句为:其稍平之一面/则略施斧斤/去其皮节而向外/以便糊纸/其盘曲之一面/则匪特尽全其天/不稍戕斫/并疏枝细梗而留之
    18.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句前省略主语“我”;“向”,从前;“私”,保密;“乃今”,现在;“公”,公布;“乐”,乐趣。
    (2)“乎”,相当于“于”,引出对象;“为”,动词,做;“凡几”,总共多少;“弗”,不;“以”,连词,表目的,来;“讵非”,岂不是。
    参考译文:
    开窗莫妙于借景,而借景的方法,我深知其奥秘。从前我秘而不宣,现在酷爱此道的人众多,将来必然会有许多人依样画葫芦,不如公之于海内,使物物都尽其灵效,人人都得到乐趣。
    过去住在西子湖滨,想购买一只湖舫,事事都如同别人,不求稍有差异,只在窗子格式上不同。有人询问制作方法,我说:四面皆实,独在中间空出窗孔,而作成“便面”的形状。实的部分用木板,蒙上灰布,不要露出一点儿光亮;虚的部分用木作框,上下两边都弯曲而两旁都是直条,就是所谓“便面”窗。“便面”窗要完全空明,不许有纤毫遮蔽。坐在船中,则两岸的湖光山色、寺观浮屠、云烟竹树,以及往来的樵人牧童、醉翁游女,连人带马全部进入“便面”之中,成为我的天然图画。而且又时时变幻,不是固定的情景。这样,一天之内,呈现出百千万幅佳山佳水,总以便面收摄进来。而便面窗的制作,又绝不多费钱财,不过是曲木两条、直木两条而已。
    世上有那种掷尽金钱、追求新异的人,他能新异得这样吗?这种扇面窗不但娱乐自己,而且可以同时娱乐别人。不但将舟外无穷的景色摄入舟中,而且可以把舟中所有的人物,以及一切几席杯盘映出窗外,以备来往的游人玩赏。世人取像于外物而作门作窗的,不知总共有多少,唯独留下这个眼前共见之物,弃之不用,来等待我笠翁,岂不是咄咄怪事?遗憾的是我有心无力,不能置办这样一只船,竟成未了之愿。
    我又曾作观赏山景的虚牖,名叫“尺幅窗”,又名“无心画”,姑妄言之。我的浮白轩中,后面有一座小山,高不过一丈,宽仅八尺,而其中则有丹崖碧水,茂林修竹,鸣禽响瀑,茅屋板桥,凡是山居所有之物,无不一一具备。后来见其物虽小而蕴意大,不忍关窗,于是叫童子裁纸数幅,作为画的头尾,以及左右的镶边。头尾贴在窗子的上下,镶边贴在两旁,俨然是一幅堂画,而只是空出中间。这不是真要空出中间,而是想用屋后之山代替堂画的画面。坐在那里观赏,则窗不是窗,而是画;山不是屋后之山,就是画上的山。不禁狂笑失声,妻子儿女一起来了,又再次笑我之所笑,而“无心画”、“尺幅窗”之形制,从此产生了。
    我又曾取几根枯木,用来制作天然之窗,名曰“梅窗”。我生平制作得最好的,应当以它为第一。己酉年夏天,骤雨滔天,积水久久不干涸,书斋前面淹死了石榴、橙子树各一株,砍伐当柴,因为它们太结实,刀斧难入,放在台阶上好几天。我见其枝柯盘曲,好似古梅,而其老干又具有盘错之势,似乎可以拿来作为器具,因而考虑怎么使用它们。这时栖云谷中幽而不明,正想辟出一扇窗子,于是忽然悟道:“办法有了!”于是吩咐工匠,取较直的老干,顺着它本来的样子,不用特为砍凿,即可作为窗子的上下两旁,这样窗子的外廓形成了。再取一面盘曲、一面稍平的枝柯,劈开分作两株梅树,一株从上面倒垂下来,一株从下面往上而仰接,它们稍平的一面,则略施斧斤,去掉树皮树节而面朝外,以便糊纸;它们盘曲的一面,则不但完全保留原来的形状,不作一点儿砍斫,而且连疏枝细梗都保留。制作完成之后,剪彩作花,分为红梅、绿萼两种,缀于疏枝细梗之上,俨然活梅刚刚开花。朋友们见了,无不叫绝。我的心思,到此实现了。后来有所制作,应当也不过如此。
    (二)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9-20题。(8分)
    石龛
    (唐)杜甫
    熊罴咆我东,虎豹号我西。我后鬼长啸,我前狨又啼。
    天寒昏无日,山远道路迷。驱车石龛下,仲冬见虹霓。
    “伐竹者谁子,悲歌上云梯。”“为官采美箭,五岁供梁齐①。”
    苦云“直簳②尽,无以充提携。”奈何渔阳骑③,飒飒惊蒸黎④。
    【注】①梁齐:指今河南、山东一带,当时与叛军作战的主要地区。②直算:可作箭干的竹子。③渔阳骑:指安、史叛军,其部属皆渔阳突骑。④蒸黎:指百姓。
    19.起首四句,诗人借熊罴、虎豹、鬼、狨的声音烘托山路的_____;接下来四句,则描写天气的______与异常。(2分)
    20.有人认为此诗看似两截诗,其实浑然一体。请结合全诗谈谈你的理解。(6分)
    【答案】19.     艰险     寒冷
    20.前八句写景,叙写自己行路不顺;后八句采用对话,叙写人事。看似两截,其实结构紧密。由我个体的悲伤进而写到黎民百姓的苦难,情感上推进自然;中间以我听到伐竹者的悲歌而引发后面的对话,结构上也是自然流畅;我为行路苦人,他们是伐竹苦人,共同展现社会状况,揭示安史之乱带来的时局动荡。前后两部分融合一体。
    【解析】
    19.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
    第一空前四句“熊罴咆我东,虎豹号我西。我后鬼长啸,我前狨又啼”借熊罴、虎豹、鬼、狨的声音烘托山路险恶可怕,前后左右,无非异物。所以可以填:艰险/险恶等。
    第二空“天寒昏无日,山远道路迷。驱车石龛下,仲冬见虹霓”,天寒日淡,远道绝壑,怪石四合,皆如奇鬼猛兽,森然搏人,描写天气的寒冷与异常。所以可以填:寒冷。
    20.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内容,把握诗歌结构的能力。
    前八句写景,借熊罴、虎豹、鬼、狨的声音烘托山路险恶可怕,前后左右,无非异物。接着描写天气的寒冷与异常,天寒日淡,远道绝壑,怪石四合,皆如奇鬼猛兽,森然搏人,叙写自己行路不顺。后八句“为官采美箭,五岁供梁齐”“苦云‘直簳尽,无以充提携’”采用对话,伐竹者手中空无所携。因采不到箭,交不了差,所以悲歌,叙写人事。看似两截,其实结构紧密。
    本诗杜甫在唐乾元二年(759年)由秦州往同谷所作的纪行诗。此诗主要是写自己的经历和所见人民服徭役的痛苦。由我个体的悲伤进而写到黎民百姓的苦难,情感上推进自然。
    “伐竹者谁子?悲歌上云梯”,中间以我听到伐竹者的悲歌而引发后面的对话,结构上也是自然流畅。
    道途危苦颠沛,我为行路苦人,“无以充提携”他们是伐竹苦人,“惊蒸黎”,老百姓不得安生,共同展现社会状况,揭示安史之乱带来的时局动荡。前后两部分融合一体。
    (三)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21-22题。(6分)
    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人之本与!”(《论语·学而》)
    孟子曰:“人之所不学而能者,其良能也;所不虑而知者,其良知也。孩提之童,无不爱其亲者,及其长也,无不知敬其兄也。亲亲,仁也;敬长,义也。无他,达之天下也。”(《孟子·尽心上》)
    21.第一则材料阐明 是仁爱的基础,“君子务本”中“务”的意思是 (2分)
    22.请分析两则材料中对“孝悌”认知的异同。(4分)
    【答案】21.孝悌;致力,从事
    22.①这两则材料,都体现出儒家对孝悌的认知,那就是孝顺双亲、尊敬兄长。②不同的是:孔子认为,推行仁道必须从孝悌入手,遵从孝悌,就不会冒犯父兄,更不会犯上作乱。孟子认为,“仁”和“义”是人不必通过学习和思考就具有的“良知”“良能”。孟子则从性善的角度提出,人人固有的是良心和本心,自然而然会做到爱亲敬兄,形成和谐的家庭氛围。
    【解析】
    2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和文言实词含义的能力。
    由原文“孝弟也者,其为人之本与”可知,孝悌这个东西,大概就是仁道的根本吧!由此可知,“孝悌”是仁爱的基础。
    “君子务本”的意思是“君子致力于根本”,所以“务”的意思是“致力,从事”。
    2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同:材料一中,要实现仁,孝悌是根本,可见孝悌对“仁”的重要作用;材料二中是把孝悌推而广之,整个社会就会和谐安定,从而实现“仁政”。由材料一“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和材料二“亲亲,仁也;敬长,义也”可知,这两则材料,都体现出儒家对孝悌的认知,那就是孝顺双亲、尊敬兄长。
    异:由材料一“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可知,一个人孝顺父母,敬爱兄长,却喜欢冒犯官长,这种人很少;不喜好冒犯官长,却喜欢造反作乱,这种人从未有过。君子致力于根本,根本确立了,做人的正确原则就会形成。由此可知,孔子认为,推行仁道必须从孝悌入手,遵从孝悌,就不会冒犯父兄,更不会犯上作乱。
    由材料二“人之所不学而能者,其良能也;所不虑而知者,其良知也。孩提之童,无不爱其亲者,及其长也,无不知敬其兄也。亲亲,仁也;敬长,义也”可知,人不经学习就能做的,那是良能;不经思考就能知道的,那是良知。年幼的孩子,没有不知道要爱他们父母的;长大后,没有不知道要敬重他们兄长的。爱父母就是仁,敬兄长就是义。由此可知,孟子认为,“仁”和“义”是人不必通过学习和思考就具有的“良知”“良能”。孟子则从性善的角度提出,人人固有的是良心和本心,自然而然会做到爱亲敬兄,形成和谐的家庭氛围。
    翻译:
    有子说:“一个人孝顺父母,敬爱兄长,却喜欢冒犯官长,这种人很少;不喜好冒犯官长,却喜欢造反作乱,这种人从未有过。君子致力于根本,根本确立了,做人的正确原则就会形成。孝悌这个东西,大概就是仁道的根本吧!”
    孟子说:“人不经学习就能做的,那是良能;不经思考就能知道的,那是良知。年幼的孩子,没有不知道要爱他们父母的;长大后,没有不知道要敬重他们兄长的。爱父母就是仁,敬兄长就是义,这没有别的原因,只因为(仁和义)是通行于天下的。”
    (四)古诗文默写。(6分)
    23.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的空缺部分。(只选3小题)
    (1)夫子循循然善诱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欲罢不能。(《论语》)
    (2)故不积跬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无以成江海。(荀子《劝学》)
    (3)四美具,____________________。穷睇眄于中天,____________________。(王勃《滕王阁序》)
    (4)执手相看泪眼,____________________。念去去、千里烟波,____________________。(柳永《雨霖铃》)
    (5)人生代代无穷已,____________________。不知江月待何人,____________________。(张若虚《春江花月夜》)
    【答案】     博我以文     约我以礼     无以至千里     不积小流     二难并     极娱游于暇日     竟无语凝噎     暮霭沉沉楚天阔     江月年年望相似     但见长江送流水
    【解析】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
    易错字词有:“至”“娱”“暇”“竟”“凝噎”“霭”。
    四、作文(60分)
    24.阅读下面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典范”是指可以作为学习、仿效标准的人或事物。典范的价值是无量的,可有时,人们乐见的,除了典范,还有例外。
    对此,你有怎样的体验和思考?写一篇文章,谈谈自己的看法。
    【注意】①角度自选,立意自定,题目自拟。②明确文体,不得写成诗歌。③不得少于800字。④不得抄袭、套作。
    【答案】略
    这是一道引语式材料作文题。
    材料先对“典范”下了定义,之后肯定了典范的价值,最后落脚在“人们乐见的,除了典范,还有例外”一句上。“乐见”一词,提醒考生,对“典范”和“例外”,都当从正面来评价和解读。作文当对“典范”和“例外”加以区别对照,阐述两者之间的关系,对任何一方都绝不能全然否定或者都省略不写,否则即为偏题。
    此作文意在引导学生不仅关注循既有途径、承既有传统、持既有经验而成就精英的“典范”,也要关注敢于走其他路径、敢于在传统之树上别开一枝,敢于对既有经验提出质疑的“例外”,典范的价值无量,例外的意义也是非凡。典范值得仿效,例外或许也有值得学习之处。没有典范,任何一门学问技艺都会失了精深化的契机,都会少了继续向前的鼓舞,都会导致惨痛的后继无人。但若长久没有敢于偏离或脱离典范之路的例外,学问技艺也会因缺少新生力量而走入末路,典范也可能因没有“例外”的提示,没有例外的对照而降低自身的档次和境界。典范和例外的关系不是对立的,他们的关系是辩证的,他们之间甚至是可以转换的,当众人都瞩目于新的学说,且不断创造新的典范之时,认识到原有学说的价值的反而会成为例外。
    “典范”与“例外”是题目中最关键的两个词,二者的关系,也是此文最重要的立意点。若只以一方为重心,而未论及另一方,或者只是在开头收尾提了下另一方,则为偏题。若“典范”“例外”都未论及,即为离题。
    因文体不限,学生如果写记叙、抒情类散文,主要看情感真挚性(或多元性)、细节生动性和文句感染力等,如果写论述类文章,则看考生对核心概念的理解和认识是否思辨深刻,看论述是否有逻辑有力量等。
    【参考立意】
    (1)比照例外,成就典范。
    (2)例外或无尽,典范惟精一。
    (3)自守例外之姿,亦可成典范之业。
    (4)不必求典范,亦不必成例外。
    (5)以典范立城,以例外设门。
    (6)典范的强壮,需例外的摇晃。


    相关试卷

    2022年高考语文第一次综合模拟评估卷(一)(浙江专用):

    这是一份2022年高考语文第一次综合模拟评估卷(一)(浙江专用),文件包含2022年高考语文第一次综合模拟评估卷一浙江专用解析版docx、2022年高考语文第一次综合模拟评估卷一浙江专用原卷版docx、2022年高考语文第一次综合模拟评估卷一浙江专用答题卡pdf等3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33页, 欢迎下载使用。

    2022年高考语文第一次综合模拟评估卷(四)(浙江专用):

    这是一份2022年高考语文第一次综合模拟评估卷(四)(浙江专用),文件包含2022年高考语文第一次综合模拟评估卷四浙江专用解析版docx、2022年高考语文第一次综合模拟评估卷四浙江专用原卷版docx、2022年高考语文第一次综合模拟评估卷四浙江专用答题卡pdf等3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32页, 欢迎下载使用。

    2022年高考语文第一次综合模拟评估卷(二)(浙江专用):

    这是一份2022年高考语文第一次综合模拟评估卷(二)(浙江专用),文件包含2022年高考语文第一次综合模拟评估卷二浙江专用解析版docx、2022年高考语文第一次综合模拟评估卷二浙江专用原卷版docx、2022年高考语文第一次综合模拟评估卷二浙江专用答题卡pdf等3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35页, 欢迎下载使用。

    免费资料下载额度不足,请先充值

    每充值一元即可获得5份免费资料下载额度

    今日免费资料下载份数已用完,请明天再来。

    充值学贝或者加入云校通,全网资料任意下。

    提示

    您所在的“深圳市第一中学”云校通为试用账号,试用账号每位老师每日最多可下载 10 份资料 (今日还可下载 0 份),请取消部分资料后重试或选择从个人账户扣费下载。

    您所在的“深深圳市第一中学”云校通为试用账号,试用账号每位老师每日最多可下载10份资料,您的当日额度已用完,请明天再来,或选择从个人账户扣费下载。

    您所在的“深圳市第一中学”云校通余额已不足,请提醒校管理员续费或选择从个人账户扣费下载。

    重新选择
    明天再来
    个人账户下载
    下载确认
    您当前为教习网VIP用户,下载已享8.5折优惠
    您当前为云校通用户,下载免费
    下载需要:
    本次下载:免费
    账户余额:0 学贝
    首次下载后60天内可免费重复下载
    立即下载
    即将下载:资料
    资料售价:学贝 账户剩余:学贝
    选择教习网的4大理由
    • 更专业
      地区版本全覆盖, 同步最新教材, 公开课⾸选;1200+名校合作, 5600+⼀线名师供稿
    • 更丰富
      涵盖课件/教案/试卷/素材等各种教学资源;900万+优选资源 ⽇更新5000+
    • 更便捷
      课件/教案/试卷配套, 打包下载;手机/电脑随时随地浏览;⽆⽔印, 下载即可⽤
    • 真低价
      超⾼性价⽐, 让优质资源普惠更多师⽣
    VIP权益介绍
    • 充值学贝下载 本单免费 90%的用户选择
    • 扫码直接下载
    元开通VIP,立享充值加送10%学贝及全站85折下载
    您当前为VIP用户,已享全站下载85折优惠,充值学贝可获10%赠送
      充值到账1学贝=0.1元
      0学贝
      本次充值学贝
      0学贝
      VIP充值赠送
      0学贝
      下载消耗
      0学贝
      资料原价
      100学贝
      VIP下载优惠
      0学贝
      0学贝
      下载后剩余学贝永久有效
      0学贝
      • 微信
      • 支付宝
      支付:¥
      元开通VIP,立享充值加送10%学贝及全站85折下载
      您当前为VIP用户,已享全站下载85折优惠,充值学贝可获10%赠送
      扫码支付0直接下载
      • 微信
      • 支付宝
      微信扫码支付
      充值学贝下载,立省60% 充值学贝下载,本次下载免费
        下载成功

        Ctrl + Shift + J 查看文件保存位置

        若下载不成功,可重新下载,或查看 资料下载帮助

        本资源来自成套资源

        更多精品资料

        正在打包资料,请稍候…

        预计需要约10秒钟,请勿关闭页面

        服务器繁忙,打包失败

        请联系右侧的在线客服解决

        单次下载文件已超2GB,请分批下载

        请单份下载或分批下载

        支付后60天内可免费重复下载

        我知道了
        正在提交订单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下载确认

        下载需要:0 张下载券

        账户可用:0 张下载券

        立即下载
        使用学贝下载
        账户可用下载券不足,请取消部分资料或者使用学贝继续下载 学贝支付

        如何免费获得下载券?

        加入教习网教师福利群,群内会不定期免费赠送下载券及各种教学资源, 立即入群

        即将下载

        2022年高考语文第一次综合模拟评估卷(五)(浙江专用)
        该资料来自成套资源,打包下载更省心 该专辑正在参与特惠活动,低至4折起
        [共10份]
        浏览全套
          立即下载(共1份)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