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身会员
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英语朗读宝

    (09)咏史怀古+政治讽喻-高考语文三轮复习之古诗词鉴赏分类专练

    立即下载
    加入资料篮
    (09)咏史怀古+政治讽喻-2022年高考语文三轮复习之古诗词鉴赏分类专练第1页
    (09)咏史怀古+政治讽喻-2022年高考语文三轮复习之古诗词鉴赏分类专练第2页
    (09)咏史怀古+政治讽喻-2022年高考语文三轮复习之古诗词鉴赏分类专练第3页
    还剩7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10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09)咏史怀古+政治讽喻-2022年高考语文三轮复习之古诗词鉴赏分类专练

    展开

    这是一份(09)咏史怀古+政治讽喻-2022年高考语文三轮复习之古诗词鉴赏分类专练,共10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阅读下面这首晋诗,完成题目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一、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1—2)题。(9分)
    咏怀古迹①(其一)
    杜 甫
    支离东北风尘际,漂泊西南天地间。
    三峡楼台淹日月,五溪衣服②共云山。
    羯胡事主终无赖,词客哀时且未还。
    庾信平生最萧瑟,暮年诗赋动江关。
    注 ①《咏怀古迹》是杜甫于大历元年(766)在夔州写成的。②五溪衣服:这里指居住在五溪的少数民族。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首联概括了杜甫自“安史之乱”以来的生活状况。战乱之际,诗人在东北一带流离失所,后辗转入蜀,又居无定所,四处漂泊。
    B.颔联写出了三峡一带特有的风景,山势高峻,房屋依山而建,耸入云霄,似乎把日月都遮蔽了。而当地的少数民族都居住在云雾缭绕的山中。
    C.颈联追究诗人“支离”“漂泊”的起因,在咏怀之中兼含咏史之意,既是怀念古人,又是借古人庾信来咏怀。
    D.尾联引入了庾信的典故,是说庾信一生中“最萧瑟”的事是命途多舛,没能少年成名,到年老了才赢得诗名。
    2、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6分)
    答案
    1、D解析 D项对尾联理解有误,尾联庾信的典故是说他长期羁留北朝,常有萧条凄凉之感,到了暮年一改诗风,由原来的绮靡变为沉郁苍劲,常发乡关之思,其忧愤之情感动“江关”,为人们所称赞。而非因“没能少年成名”而“最萧瑟”。
    2、①抒发了诗人漂泊流离的身世之感。②暗寓自己的乡国之思,表现了诗人对国家政事的强烈关心。③对庾信的凄凉身世表达了深切的同情,并以庾信自比,抒发了自己的人生失意之感。
    鉴赏 首联是杜甫自“安史之乱”以来全部生活的概括。“安史之乱”后,杜甫一直生活在颠沛流离中,穷困潦倒,故“漂泊西南天地间”,只叙事实,感慨至深。
    颔联承上漂流西南,点明所在之地。这里风情殊异,房屋依山而建,层层高耸,似乎把日月都遮蔽了。山区百姓身穿带尾形的五色衣服同云彩和山峦一起共居同住。
    颈联追究支离漂泊的起因。这两句是双管齐下,因为在咏怀之中兼含咏史之意,它既是自己咏怀,又是代古人——庾信咏怀。本来,禄山之叛唐,即有似于侯景之叛梁,杜甫遭禄山之乱,而庾信亦值侯景之乱;杜甫支离漂泊,感时念乱,而庾信亦被留北朝,作《哀江南赋》,因身份颇相类,故不无“同病相怜”之感。正由于是双管齐下,所以这两句不只是承上文,同时也启下文。
    尾联承接上联,说庾信长期羁留北朝,常有萧条凄凉之感,到了暮年一改诗风,由原来的绮靡变为沉郁苍劲,常发乡关之思,其忧愤之情感动“江关”,为人们所称赞。
    全诗从“安史之乱”写起,写自己漂泊入蜀居无定所。接着写流落三峡、五溪,与当地少数民族共处。再写安禄山狡猾反复,正如梁朝的侯景;自己漂泊异地,欲归不得,恰似当年的庾信。最后写庾信晚年作《哀江南赋》极为凄凉悲壮,暗寓自己的乡国之思。全诗写景写情,均属亲身体验,深切真挚,议论精当,耐人寻味。
    二、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3—4)题。(9分)
    题宣州开元寺水阁
    阁下宛溪,夹溪居人①
    杜 牧
    六朝文物草连空,天淡云闲今古同。
    鸟去鸟来山色里,人歌人哭②水声中。
    深秋帘幕千家雨,落日楼台一笛风。
    惆怅无因见范蠡③,参差烟树五湖东。
    【注】①此诗写于唐文宗开成年间,杜牧任宣州(今安徽宣州)团练判官时。八年前,他供职于沈传师的幕下。也曾在此地盘桓。②人歌人哭:语出《礼记·檀弓下》“歌于斯,哭于斯,聚国族于斯”,意思是祭祀时可以在室内奏乐,居丧时可以在这里痛哭,也可以在这里宴聚国宾及会聚宗族。诗中借指宛溪两岸的人世世代代居住在这里。③范蠡:春秋时曾辅助越王勾践打败吴王夫差,功成后,乘扁舟归隐于五湖一带。
    3.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首联勾连古今,写登楼所见之景:放眼天际,惟见草色连空。诗人眼中风景如故,但六朝繁华已为陈迹。
    B.第四联借对一代名臣范蠡的追慕而不可得,表达出仕途失望的惆怅;以似烟如雾的景语作结,更加重了惆怅之感。
    C.诗中使用了融情于景的艺术手法,景物描写实虚结合,将风物景色表现得有色有声,传达出诗人明朗的心境。
    D.诗人由六朝文物消磨而云天不为之变起兴,全诗笔意挥洒自如,含蓄有致,对仗精妥,意象颇有新意。
    4.对杜牧这首诗,古人曾说:“此诗全在景中写情,极洒脱,极含蓄,读之再三,神味益出。”(见《瀛奎律髓汇评》)在二、三两联中任选一联,结合诗句分析诗人是如何“景中写情”的。(9分)
    【答案】
    3、C (“传达出诗人明朗的心境”错,景是明丽健爽的,心境是惆怅低回的。此诗前六句以六朝文物消失和天光水色依旧对比,表达出一种人事无常而自然永恒的感慨。后两句联想到范蠡,感慨自己与他无缘相见,只能怀着仰慕的心情凭吊他的遗踪。)
    4、第二联:[景]描绘了一幅明丽的图景:飞鸟来去出没都在山色的掩映之中,宛溪两岸,百姓临河夹居,人歌人哭,掺和着水声,随着岁月一起流逝。[情]承上联“今古同”想到宛溪的山水是持久的,歌哭相迭的一代代人生却是有限的。于是顿生无法让人生永驻的感慨。或:联想八年前曾游此地,今故地重游,虽明丽的风景依旧,无奈年华如流水,一去不复返,于是顿生人世易变的感慨。
    第三联:[景]深秋时节的密雨,像给千户人家挂上了层层的雨帘;落日时分,夕阳掩映着的楼台,在晚风中送出悠扬的笛声。一阴一晴,一朦胧一明丽。[情]略显悲凉的意象,勾画出秋天特有的情韵,隐隐透露出惆怅、凄凉之情。(以丽景写哀情)或:时间上并不连续却又每每使人难忘的景象同时涌入脑海,引发诗人人生多变的感慨。
    三、阅读下面这首晋诗,完成题目。(9分)
    咏史(其二)
    左 思
    郁郁涧底松,离离山上苗。
    以彼径寸茎,荫此百尺条。
    世胄蹑高位,英俊沉下僚。
    地势使之然,由来非一朝。
    金张①藉旧业,七叶珥汉貂②。
    冯公③岂不伟,白首不见招。
    【注】①金:指汉代金日磾,他家自汉武帝到汉平帝,七代为内侍。张:指汉代张汤,他家自汉宣帝以后,有十余人为侍中、中常侍。②七叶:七代。珥汉貂:汉代侍中、中常侍的帽子上皆插貂尾。珥,插。③冯公:指汉代冯唐,他直到年老还在做中郎署长的小官。
    5.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诗歌前两句是说松树高大却长在低处,小草低矮却长在高山上。
    B.诗歌通过“涧底松”和“山上苗”的对比引出了对人世间的不公的描写。
    C.诗人认为社会中的不公平现象没法改变,体现了诗人消极的思想。
    D.诗歌中引用了金日磾、张汤、冯唐的典故,照应了题目“咏史”。
    6.全诗在内容上可以分为几层?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6分)
    【答案】
    5、C (“诗人认为社会中的不公平现象没法改变,体现了诗人消极的思想”错,从诗歌中看不出诗人有这种想法和思想。)
    6、①全诗在内容上可以分为三层,每四句为一层,先以涧底之松对比山上之苗,后以世家庸碌子弟对比屈沉下僚的寒门才俊,再以世代显赫的金张子弟对比壮志难酬、白首浩叹的冯唐,引贤才以自况。②全诗抒发了对世族庸碌子弟窃据高位而出身寒微的贤才屈沉下位这一社会不公现象的愤懑不平和悲叹。
    四、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7—8)题。(9分)
    秣陵怀古①
    李群玉
    野花黄叶旧吴宫,六代豪华烛散风。
    龙虎势衰佳气歇,凤凰名在故台空。
    市朝迁变秋芜绿,坟冢高低落照红。
    霸业鼎图人去尽,独来惆怅水云中。
    【注】①本诗写于晚唐国势衰微之时。秣陵,即金陵,今南京,有“六朝古都”之称。
    7.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野花黄叶”与“六代豪华”形成鲜明对比,寓有深沉的历史感叹。
    B.“龙虎势”既指出了金陵的地位特征,也让人想到其曾为帝都的繁盛景象。
    C.“坟冢高低”与“落照红”构成对比,表达了诗人扬今抑古的情怀。
    D.尾联写曾经的帝都已成遗迹,留下浓重的荒凉与萧瑟,让人感慨叹息。
    8.结合全诗,简要分析“凤凰名在故台空”中“空”字的意义。
    【答案】
    7、C (“坟冢高低”与“落照红”共同构成了荒凉的图景,并没有对比意味;此处表达的是诗人对历史兴亡的感慨,没有“扬今抑古的情怀”。)
    8、①渲染了环境的荒凉、寂寞。②表现诗人对历史兴亡、朝代变迁的感叹。③表达时间永恒、生命有限的无奈。④暗含对晚唐国势衰微的伤感。
    (二)政治讽喻诗
    一、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1—2)题。
    放言五首•其一
    【唐】白居易
    朝真暮伪何人辨,古往今来底事无。
    但爱臧生能诈圣,可知宁子解佯愚。
    草萤有耀终非火,荷露虽团岂是珠。
    不取燔柴兼照乘,可怜光彩亦何殊。
    【注释】①这是唐宪宗元和十年诗人被贬赴江州途中所作。②臧生:臧武仲,凭借其防地来要挟鲁君,但时人谓之圣。③宁子:宁武子,国家有道则进用其智能、无道则佯愚以全身的政治家典型。④燔柴,语意为大火。照乘,指明珠。
    1、以下对本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开头两句以反问的句式概括指出:作伪者古今皆有,人莫能辨。
    B.颔联两句都是用典,诗人认为臧生与宁子性质相同,都是在表面上的作伪。
    C.颈联两句都是比喻,意思是:萤虫露水,只能以闪光、晶莹的外观炫人。
    D.这首诗就社会人生真伪的辨别议论说理,全诗将抽象的道理说得生动形象。
    2、尾联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6分)
    答案:
    1、B.“诗人认为臧生与宁子性质相同,都是在表面上的作伪”错,臧生奸而诈圣,宁子智而佯愚,表面上的作伪差不多,但性质不同。
    2、道理:尾联紧承颈联萤火露珠的比喻说:“倘不取大火和明珠来作比较,又何从判定草萤非火,荷露非珠呢?”说明了要辨别真伪,最好的方法就是将两者放在一起对比的道理。
    情感:尾联诗人用“不取”“可怜”感叹当朝者昏暗到连大火和明珠都茫然不识,辨别真伪失掉了依据,宣泄了对当时朝政的不满和对自身遭遇的忿忿不平。
    译文:
    白日真黑夜假谁去分辨,从古到今的事无尽无休。
    只喜臧生能骗过圣人,又怎知甯子识破了装傻的。
    萤火虫有光非真的火光,荷叶上的露水虽圆岂是真珠?
    不要烧柴去照亮车马,可怜的光彩有甚么不同呢?
    赏析:
    “朝真暮伪何人辨,古往今来底事无。”底事,何事,指的是朝真暮伪的事。首联单刀直入地发问:“早晨还装得俨乎其然,到晚上却揭穿了是假的,古往今来,什么样的怪事没出现过?可有谁预先识破呢?”开头两句以反问的句式概括指出:作伪者古今皆有,人莫能辨。
    “但爱臧生能诈圣,可知宁子解佯愚。”颔联两句都是用典。臧生,即春秋时的臧武仲,当时的人称他为圣人,孔子却一针见血地斥之为凭实力要挟君主的奸诈之徒。宁子,即宁武子,孔子十分称道他在乱世中大智若愚的韬晦本领。臧生奸而诈圣,宁子智而佯愚,表面上的作伪差不多,但性质不同。然而可悲的是,世人只爱臧武仲式的假圣人,却不晓得世间还有宁武子那样的高贤。
    “草萤有耀终非火,荷露虽团岂是珠。”颈联两句都是比喻,意思是:“草丛间的萤虫,虽有光亮,可它终究不是火;荷叶上的露水,虽呈球状,难道那就是珍珠吗?”然而,它们偏能以闪光、晶莹的外观炫人,人们又往往为假象所蒙蔽。
    “不取燔柴兼照乘,可怜光彩亦何殊。”尾联紧承颈联萤火露珠的比喻,明示辨伪的方法。燔柴,语出《礼记•祭法》:“燔柴于泰坛。”这里用作名词,意为大火。照乘,指明珠。这两句是说:“倘不取燔柴大火和照乘明珠来作比较,又何从判定草萤非火,荷露非珠呢?”这就相当于谚语所说的:“不怕不识货,就怕货比货。”诗人提出对比是辨伪的重要方法。当然,如果昏暗到连燔柴之火、照乘之珠都茫然不识,比照也就失掉了依据。所以,最后诗人才有“不取”、“可怜”的感叹。
    这首诗,通篇议论说理,却不使读者感到乏味。诗人借助形象,运用比喻,阐明哲理,把抽象的议论,表现为具体的艺术形象了。而且八句四联之中,五次出现反问句,似疑实断,以问为答,不仅具有咄咄逼人的气势,而且充满咄咄怪事的感叹。从头至尾,“何人”、“底事”、“但爱”、“可知”、“终非”、“岂是”、“不取”、“何殊”,连珠式的运用疑问、反诘、限制、否定等字眼,起伏跌宕,通篇跳荡着不可遏制的激情,给读者以骨鲠在喉、一吐为快的感觉。诗人的冤案是由于直言取祸,他的辨伪之说并非泛泛而发的宏论,而是对当时黑暗政治的针砭,是为抒发内心忧愤而做的《离骚》式的呐喊。
    二、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3—4)题。
    河湟①
    杜牧
    元载②相公曾借箸,宪宗皇帝亦留神。
    旋见衣冠就东市③,忽遗弓剑④不西巡。
    牧羊驱马虽戎服,白发丹心尽汉臣。
    唯有凉州歌舞曲,流传天下乐闲人。
    [注]①河湟,吐蕃占领的河西、陇右之地。宪宗曾锐意收复河陇,却不及西征,猝然而逝。诗人有感于晚唐的内忧外患,主张讨平藩镇割据,抵御外族入侵。②元载(唐代宗时宰相),对西北边防多方筹措,后因事诏令自杀。③晁错对于削藩提出很多好的建议,汉景帝听信谗言错杀了他。④《水经注》:“……有黄帝冢,帝崩,惟弓剑存焉。”
    3、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3分)
    A. 本诗以异族占领的土地——“河湟”为题目,十分醒目,起到笼罩全篇的作用。
    B. 元载与晁错的主张和遭遇颇为相似,诗人叙其事,表达对他们的推重和惋惜之情。
    C. 二、四句相承,以黄帝的传说,借指宪宗之死,流露出诗人对其猝然而逝的嘲讽之意。
    D. 河湟百姓身着异族服装,处境艰难屈辱,但他们的心却没有被征服,永为汉臣。
    4、本诗尾联颇受称道,请简要赏析。(6分)
    【答案】
    4、C。C. 诗歌前四句抒发诗人对于河湟迟迟不能收复的感慨,所以对于主张收复失地的宪宗之死,诗人流露出的是叹惋之情;
    5. ①抓住富贵闲人陶醉于从凉州传来的轻歌曼舞这一细节,揭露他们的醉生梦死之态,与“白发丹心”的河湟百姓对比,让人产生无尽的感慨;
    ②尾联将满腔抑郁不平之气故意以旷达幽默之语写出,不仅加强了讽刺的力量,而且使全诗显得抑扬顿挫,余味无穷。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语言的基本能力。解答时需要学生准确细致把握诗歌的主要内容,结合修辞、语言等角度进行具体分析。
    “唯有凉州歌舞曲,流传天下乐闲人”用强烈的对照描写,表达了作者鲜明的爱憎。河湟百姓尽管身着异族服装,“牧羊驱马”,处境是那样艰难屈辱,但他们的心并没有被征服,白发丹心,永为汉臣。
    而统治者又怎么样呢?作者没有直接点明,而是抓住那些富贵闲人陶醉于从河湟传来的轻歌曼舞这样一个细节,便将他们的醉生梦死之态揭露得淋漓尽致。
    三、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5—6)题。
    汴河亭①
    许浑②
    广陵花盛帝东游,先劈昆仑一派流。
    百二禁兵辞象阙,三千宫女下龙舟。
    凝云鼓震星辰动,拂浪旗开日月浮。
    四海义师归有道,迷楼还似景阳楼③.
    【注】①隋场帝为东游广陵(今扬州),不惜民力开凿一条运河。其东段叫汴河,汴河之滨筑有行宫,即“汴河亭”。②许浑,晚唐最有影响力的诗人之一,③迷
    楼,隋炀帝所筑;景阳楼,南陈后主所筑。
    5、下列对这首唐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诗歌首句中“广陵花盛”四字交待了隋炀帝东游的原因,不著一字褒贬,但已见讽刺之意。
    B.诗歌第二句写劈开昆仑山凿出一条运河,运用夸张手法,突出开凿运河工程之巨、耗费之大。
    C.诗歌颔联写骁勇的禁兵离京护驾,众多宫女登船随行,虽没有直接让隋炀帝出场,但其赫赫声威可想而知。
    D.“四海义师”一句写隋炀帝荒淫无道导致义军纷起,最终由唐一统天下,其中也暗含着历史教训。
    6、这首诗的颈联一向为人称道,请结合诗句谈谈其精妙之处。(6分)
    答案:
    5、B.诗歌第二句意为从昆仑山上流下来的黄河水被分引凿渠,修成一条运河,而非“劈开昆仑山凿出一条运河”,并且该句也没有运用夸张手法。
    6、①想象(或者虚写)。描绘出当年隋炀帝游乐时极其热闹的情景:鼓声直上云霄,遏住行云,摇动星辰;旌旗招展水面,日月之影浮动。想象奇丽,描绘生动。②夸张。鼓声可以遏住行云、摇动星辰,极言鼓声之响,表达形象鲜明。③妙用动词。“动”和“浮”两个动词把震天的鼓声使星辰摇动、日月的倒影在水面浮动的情景生动地描绘出来,富于动态美,且渲染了东游的盛大气势,用词精妙。④视听结合,描写了盛大的东游场面,含蓄地讽刺了隋炀帝的骄奢淫逸。
    解析:“凝云鼓震星辰动,拂浪旗开日月浮”中从遣词造句看,“动”和“浮”两个动词把震天的鼓声使星辰摇动、日月的倒影在水面浮动的情景生动地描绘出来,富于动态美,且渲染了东游的盛大气势,用词精妙。从手法的角度看,运用想象的手法,描绘出当年隋炀帝游乐时极其热闹的情景,想象奇丽,描绘生动;运用视听结合,描写了盛大的东游场面,含蓄地讽刺了隋炀帝的骄奢淫逸;鼓声可以遏住行云、摇动星辰,极言鼓声之响,运用夸张的手法,表达形象鲜明。
    译文:
    扬州百花盛开隋炀帝御舟东游,先将发源昆仑的黄河凿渠分流。
    骁勇的御林军跟皇帝辞别京城,三千美丽的宫女登上了大龙舟。
    喧阗的鼓声响遏行云星辰闪动,拂浪旌旗招展水中日月影漂浮。
    天下起义军归附了有道的大唐,迷楼倾覆王朝末日恰似景阳楼。
    赏析:
    《汴河亭》是唐代诗人许浑创作的一首七律。这首诗描绘了隋炀帝杨广东游广陵的盛况,凭吊古迹,婉转劝讽,抒发感慨。前三联写隋炀帝游幸江都豪奢情状。先写兴起游兴,再写劈昆仑、修运河,前拥后簇的奢侈豪华场面。尾联卒章显志,以四海义师蜂起,天下终至归唐,隋炀帝的“迷楼”恰如陈后主的“景阳楼”作结,点出其国亡身灭的可悲下场。全诗笔力劲健,气势雄壮,语言华美,意境阔大,且感慨深沉,讥讽无情。诗人对隋炀帝这个历史亡灵的鞭挞,实际上是针对晚唐政治腐败,统治者生活奢靡的现实而发的。

    相关试卷

    (08)题壁抒怀+托物言志-2022年高考语文三轮复习之古诗词鉴赏分类专练:

    这是一份(08)题壁抒怀+托物言志-2022年高考语文三轮复习之古诗词鉴赏分类专练,共13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题,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后面题,四句描写白莲的清雅风姿,六句描写白莲的孤独情态,八句转写对白莲命运的关心,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05)贬谪凄苦+羁旅乡思-2022年高考语文三轮复习之古诗词鉴赏分类专练:

    这是一份(05)贬谪凄苦+羁旅乡思-2022年高考语文三轮复习之古诗词鉴赏分类专练,共10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完成下面题,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题,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列,阅读下面这首清诗,完成下列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04)爱情闺怨+边塞军旅-2022年高考语文三轮复习之古诗词鉴赏分类专练:

    这是一份(04)爱情闺怨+边塞军旅-2022年高考语文三轮复习之古诗词鉴赏分类专练,共8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阅读下面两首诗,然后回答,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完成,阅读下面诗歌,完成,八句用比拟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