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属成套资源:2021-2022年七年级下册语文期末考试专题题汇编(原卷+解析)
专题08: 诗词赏析-2021-2022学年七年级语文下学期期末考试专题汇编(部编版)(解析版)
展开
这是一份专题08: 诗词赏析-2021-2022学年七年级语文下学期期末考试专题汇编(部编版)(解析版),共10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阅读下面的古诗,回答后面问题,阅读《望岳》,完成各题,阅读古诗,完成各题,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列小题,阅读下面两首古诗,完成小题,阅读下面两首古诗,完成下面小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专题09 诗词赏析 1.(2021·河北张家口·七年级期末)阅读下面的古诗,回答后面问题。登幽州台歌陈子昂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1)对这首诗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A.这首短诗,表现了诗人怀才不遇,寂寞无奈的情绪,语言苍劲奔放,富有感染力。B.“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这里“古人”是指古代那些能够礼贤下士的文人。C.第三句登楼眺望,写出空间辽阔,诗人面前仿佛出现一幅北方原野的苍茫广阔图景。D.全诗句式长短不齐,音节抑扬变化,具有韵律美。(2)“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两句诗营造了一种极其特殊的意境。请简要谈谈你对“独”字的理解。【答案】(1)B(2)示例:此诗是一首吊古伤今的生命悲歌。独,独自,诗中有孤独之意。纵观古今,寻遍天地,报国无门,怀才不遇,体现诗人理想破灭,孤寂郁闷的心情。(言之有理即可)【解析】(1)本题考查诗句理解与赏析。B.“古人”指古代那些能够礼贤下士的圣君,不是“能够礼贤下士的文人”,故选B。(2)本题考查诗人的思想感情分析。诗句写:向前看不见古之贤君,向后望不见贤明君主。一想到天地无穷无尽,我倍感凄凉独自落泪。像燕昭王那样前代的贤君既不复可见,后来的贤明之主也来不及见到,诗人感叹自己真是生不逢时;当登台远眺时,只见茫茫宇宙,天长地久,诗人不禁感到孤单寂寞,悲从中来,怆然流泪了。因此以“山河依旧,人物不同”来抒发自己“生不逢辰”的哀叹。这里免不了有对时世的感伤,但也有诗人对诗坛污浊的憎恶。这首诗以慷慨悲凉的调子,表现了诗人失意的境遇和寂寞苦闷的情怀。 2.(2021·四川巴中·七年级期末)阅读《望岳》,完成各题。望岳杜甫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1)描述颈联“荡胸生曾云,决眦人归鸟”呈现的画面。(2)下列诗句中与“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所抒之志相似的一项是( )A.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B.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C.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D.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答案】(1)山中的云气,层出不穷,在胸中荡漾;定睛凝望,鸟儿飞归,眼眶也似乎要裂开。(2)D【解析】(1)本题考查诗歌内容的理解。解答此题就是对语句的翻译,只是在翻译中注意多使用描述性的悠美的语言。描述画面时首先要明确诗歌的景物,即意象。然后分析景物(意象)的特点,然后用流畅的语言将之描述出来。望着山中冉冉升起的云霞,荡涤着我的心灵,极目追踪那暮归的鸟儿隐入了山林。此题中把握“层云”“归鸟”“决眦”等要素,由此进行描述即可。(2)本题考查把握诗人的情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表达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A.“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的意思是:两岸猿猴的啼声不断,回荡不绝。猿猴的啼声还回荡在耳边时,轻快的小船已驶过连绵不绝的万重山峦。表达了诗人对家乡、对亲人强烈思念之情,希望回到家乡、回到亲人身边的迫切心情。B.“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的意思为之所以辨不清庐山真正的面目,是因为我身处在庐山之中。这两句诗启迪人们;要认识事物的真相与全貌,必须超越狭小的范围,摆脱主观成见。C.“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意思为月亮升起月光照耀大地时惊动了山中栖鸟,在春天的溪涧里不时地鸣叫。表达唯其心境洒脱,才能捕捉到到别人无法感受的情景。D.“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意思是人不能只为眼前的利益,应该放眼大局和长远;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高度决定眼界。与“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标的的的意思相似。故选D。 3.(2021·广东·湛江七年级期末)阅读古诗,完成各题。游山西村陆游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1)下列对这首诗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A.本诗既是一首田园诗,又是一首七言律诗。B.本诗笔调低沉、抒情,全诗无一“游”字,而处处切“游”,游兴十足,游意不尽。C.首联一个“足”字,表达了农家待客倾其所有的盛情,淋漓尽致地表现了主人的敦厚淳朴和诚挚好客。D.颈联既写出春社欢快,又表现民风的淳朴可爱,描摹了南宋初年的农村风俗画卷。(2)如果陆游有微信,他写完此诗后就将诗歌发布到朋友圈。一位朋友留言:“放翁此诗,颔联最佳:寓哲理于写景,让人豁然开朗。”你觉得颔联蕴含了什么哲理值得网友点赞?【答案】(1)B(2)示例一:在困境中坚持下去,也许会出现豁然开朗的转变,世间事物是消长变化的。示例二:不论前路多么难行难辨,只要坚持下去,就会出现一个光明与希望的新境界。【解析】(1)考查对诗歌的理解。B.这首诗以游村贯穿,并把秀丽的山村自然风光与淳朴的村民习俗和谐地统一在完整的画面上,构成了优美的意境和恬淡、隽永的格调。全诗立意新巧,手法白描,不用辞藻涂抹,而自然成趣。选项“笔调低沉”说法有误;故选B。(2)考查诗句的赏析。解答此题时,首先要明确这句诗歌原意是:山峦重叠水流曲折正担心无路可走,柳绿花艳忽然眼前又出现一个山村。然后围绕意思来描绘画面即可。诗句中从“山重水复”到“柳暗花明”,从“疑无路”到“又一村”,既写出了山西村山峦重叠、水流曲折的自然美景,也表现出诗人由最初的紧张急迫到愉悦惊喜的心情,感到无路可走时,眼前却豁然开朗。“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后来的衍生义:人们在探讨学问、研究问题时,往往会有这样的情况——山回路转、扑朔迷离,出路难寻,于是顿生茫茫之感。但是,如果锲而不舍,继续前行,忽然间眼前出现一线亮光,再往前行,便豁然开朗,发现了一个前所未见的新天地。这就是此联给人们的启发,启发人们困难中坚持下去,也许会出现豁然开朗的转变,也道出了世间事物消长变化的道理。不论前路多么难行难辨,只要坚持下去,就会出现一个光明与希望的新境界。 4.(2020·福建宁德·七年级期末)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列小题。竹里馆王维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诗是唐代诗人王维晚年创作的一首五言绝句,塑造了一个隐者形象。B.诗歌前两句描绘诗人独自坐在幽深的竹林里时而弹琴时而长啸的画面。C.“相照”与“独坐”相呼应,表达无人陪伴唯有明月相照的孤寂愁苦。D.全诗写景写人平淡自然,但诗中有画,清幽环境、人物活动如在眼前。(2)本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心境?【答案】(1)C(2)(意对即可)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宁静、淡泊的心境。【解析】(1)本题考查诗句理解。“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的翻译是:没人知道我在竹林深处,只有明月相伴静静照耀。“独坐”“弹琴”“长啸”是人物的活动,表现出人物高雅的情趣,体现出诗人高雅闲淡、超拔脱俗的气质。所以作者并不认为“独坐”是孤苦的,后文中“相照”不是表现孤苦,而是虽然无人理解,但是有明月这个知心人懂得与陪伴,表达的是闲适、淡泊的心境。故C错误,选C。(2)本题考查诗句主题。(1)翻译:我独自坐在幽深的竹林,一边弹琴一边高歌长啸。没人知道我在竹林深处,只有明月相伴静静照耀。(2)主题。前两句写诗人独自一人坐在幽深茂密的竹林之中,一边弹着琴弦,一边又发出长长的啸声。其实,不论“弹琴”还是“长啸”,都体现出诗人高雅闲淡、超拔脱俗的气质,表现出不同流俗的追求,以动衬静的手法,写出环境的静,用环境的静谧衬托出内心的宁静。后两句使用了拟人化的手法,把倾洒着银辉的一轮明月当成心心相印的知己朋友,作者虽然没有功名富贵、没有关注他的人、懂得他的人,但是明月的懂得与陪伴已经令他满足,表现出对名利的淡泊。全诗的格调幽静闲远,仿佛诗人的心境与自然的景致全部融为一体了。表达了诗人宁静、淡泊的心境。 5.(2021·山东济南·七年级期末)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以下小题。春夜洛城闻笛唐 李白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1)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折柳”指《折杨柳》,汉代乐府曲名,内容多叙离别之情。B.“飞”字写出了笛声出乎听众的意料,使无形的声音形象化。C.作者详写笛声表现吹笛人技艺高超,烘托笛声的艺术魅力。D.“何人不起故园情”运用了反问语气,由己及人,情真意切。(2)请从修辞方法角度赏析“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句。【答案】(1)C(2)[示例一]运用拟人和夸张的修辞手法,赋予玉笛人的情态,表现诗人丰富的想象力和浪漫主义情怀。[示例二]听觉描写和触觉描写相结合,写出了笛声随春风时隐时现的特点。[示例三]以声音反衬夜晚的安静,写出诗人此时百无聊赖,思念家人。【解析】(1)C. 此诗抒发了诗人客居洛阳夜深人静之时被笛声引起的思乡之情,没写吹笛人技艺高超的意思。选项错误;故选C。(2)本题考查赏析重点诗句的能力。全诗扣紧一个“闻”字,抒写自己闻笛的感受。“谁家玉笛暗飞声”是猜测性的问句,那未曾露面的吹笛人只管自吹自听,却不期然而打动了许许多多听众,这就是句中“暗”字所包含的意味。“散入春风满洛城”说笛声由春风吹散,传遍了洛阳城,这是诗人的想象,也是艺术的夸张。这两句诗运用拟人和夸张的修辞手法,表现诗人丰富的想象力和浪漫情怀。 6.(2021·河南郑州·七年级期末)阅读下面两首古诗,完成小题。望岳杜甫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登飞来峰王安石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1)下列对两首诗歌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望岳》诗题中的“望”字和尾联的“会当”二字,说明作者并未登上泰山,此诗写的是他望泰山之所见所想。B.“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用设问句表现诗人乍一看到泰山时的真实感受,流露出惊讶、赞叹之情。C.“荡胸生层云”写泰山上白云层层涌现,翻滚变化,让诗人心胸为之开阔,仿佛胸中也有云气回荡一样。D.《望岳》写山,突出其连绵不绝、高大巍峨,为抒情做铺垫;《登飞来峰》写山,突出其神话色彩,为议论做铺垫。(2)这两首诗都是诗人青年时期的作品,它们在感情基调上有什么共同点?各自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怀?【答案】(1)D(2)昂扬向上。杜甫借望泰山抒发不怕困难、勇攀人生巅峰的豪情壮志。王安石借登飞来峰表达高瞻远瞩的胸怀和无所畏惧的精神。【解析】(1)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D.有误,“齐鲁青未了”是对上一句诗歌“岱宗夫如何”做出的回答,是说泰山的青色在齐鲁广大区域内都能望见,以此来表现泰山雄伟壮阔的气势,并没有表现“连绵不绝”。故选D。(2)本题考查对诗歌情感的理解。杜甫的“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两句,不仅写出了泰山的雄伟,更表现出诗人的心胸气魄,激励人们在人生路上克服困难勇攀高峰,抒发了诗人不怕困难、敢于攀登、俯视一切的豪迈气概。“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采用了借景抒情的手法,这本是咏物抒怀之句,却也包含着深刻的哲理。山中的浮云能够遮住登山人的双眼,而人类社会这座高峰上又有多少“遮望眼”的“浮云”,无论生活或学习,只有站得高,看得远,才能不怕阻挠,不被眼前的困难吓倒。所以两者有异曲同工之妙在感情基调上,都是昂扬向上的。 7.(2021·江苏·苏州市吴江区存志外国语学校七年级期末)阅读下面两首古诗,完成下面小题。竹里馆王维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竹(梁)刘孝竹生空野外,梢云耸百寻。无人赏高节,徒自抱贞心。耻染湘妃泪,羞入上宫琴。谁人制长笛,当为吐龙吟。(1)下列对《竹里馆》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首诗是诗人晚年隐居时创作的一首五绝。一个“独”字贯穿全诗,刻画了一个高洁脱俗的隐者形象。B.全诗用字造句、写景写人都平淡自然,仿佛信手拈来,就写出了清幽的氛围与淡泊的心态,达到“诗中有画”的高超境界。C.“明月来相照”运用拟人的手法,把倾洒着银辉的一轮明月当成心心相印的知己朋友,示出诗人新颖而独到的想象力。D.这首诗描绘了诗人在竹林中弹奏、舒啸之状,表达了诗人因仕途坎坷而内心落寞无限惆怅之情。(2)有人评价《竹里馆》具有“以声写静、以动衬静”的艺术特色,你赞同这个观点吗?请简述理由。(3)《竹里馆》和《竹》这两首诗分别是怎样利用“竹”这一形象来表情达意的?【答案(1)D(2)示例:赞同。①诗人在写月夜幽林的同时,又写“弹琴”“长啸”,这是以声响托出静境,即“以声写静”;②以动态的景物“弹琴”“长啸”来渲染、反衬静态的景象,烘托出一种更宁静的环境,即“以动衬静”。(3)①在刘诗中,作者托物言志,将竹拟人化,借竹表达持守清高气节、不慕权贵的心志,表现寻觅同道知音的意愿。②在王诗中,竹形成一种幽深宁静的环境氛围,烘托了主人公特立独行、清高脱俗、醉心自然的形象。【详解】(1)本题考查诗歌内容的理解,解答时要结合具体诗句加以分析。D.无中生有,诗中没有表达诗人因仕途坎坷而内心落寞、无限惆怅之情。故选D。(2)本题考查分析诗歌艺术特点能力,根据题目可知诗歌运用了“以声写静、以动衬静”的手法,结合具体诗句指出这种手法的运用即可。“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前一句写月夜幽林,属于静,第二句写“弹琴”“长啸”,属于声,同时也是属于动态的景物;整理答案时注意先表明自己的态度,然后再结合具体的诗句分析。(3)本题考查古诗比较阅读。《竹里馆》这首诗表现了一种清静安详的境界。前两句写诗人独自一人坐在幽深茂密的竹林之中,一边弹着琴弦,一边又发出长长的啸声。其实,不论“弹琴”还是“长啸”,都体现出诗人高雅闲淡、超拔脱俗的气质,而这却是不容易引起别人共鸣的。所以后两句说:“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意思是说,自己僻居深林之中,也并不为此感到孤独,因为那一轮皎洁的月亮还在时时照耀自己。全诗的格调幽静闲远,仿佛诗人的心境与自然的景致全部融为一体了,也烘托了主人公特立独行、清高脱俗、醉心自然的形象。《竹》采用拟人手法咏竹,通过描写竹子身居荒野、高耸向上、外直中空等特点,赋予竹子不慕奢华、不媚俗、高洁、坚贞、追求理想的品性,表达自己要像竹子一样坚贞高洁,追求梦想,愿为国家效力的高尚志趣。结尾两句抒写竹子希望能制成长笛高声吟唱的愿望,寄寓了作者的独特情怀。 8.(2021·江苏·星海实验中学七年级期末)古往今来,家乡一直是文人骚客们不变的谈论话题。树高千尺,落叶归根,在他们看来,家乡是他们心灵的依靠、感情的寄托。他们借诗言志,表达自己对家乡的思恋。阅读下面两首,完成下面两题。春夜洛城闻笛李白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新年作①刘长卿乡心新岁切,天畔独潸然。老至居人下,春归在客先。岭猿同旦暮,江柳共风烟已似长沙傅②,从今又几年。【注】①本诗为作者被贬谪南巴时所作。②长沙傅:贾谊,他曾被贬为长沙王太傅。三年后被召回长安,为梁怀王太傅。(1)中国是一个充满诗意的国度,有时候,你只需说起一个意象,我便知晓你的心意。请你在以上诗歌中找出两个这样的意象,并简要概括这些意象传递出的情绪。(2)“借人言己”是诗人创作时常用的一种方法,请你比较《春夜洛城闻笛》和《新年作》两首诗歌,结合诗歌内容和背景资料分析一下两位诗人这样做的目的。【答案】(1)示例一:《春夜洛城闻笛》中春风徐徐,笛声飘散在风中,风又吹送笛声,飘满了洛阳城。“春风”交代诗人情感生发(思乡之情)的原因;《新年作》中的“岭猿”,渲染了哀伤凄婉的氛围,诗人与之“旦暮”相处,写出了诗人独自谪居异乡,内心的孤独无依、惆怅迷茫。示例二:《春夜洛城闻笛》中此夜听闻折柳曲,谁人不起思乡之情呢!“折柳”表达了诗人的思乡之情。《新年作》中“江柳共风烟”写出了诗人与江边杨柳共同领受风烟侵吹,“风烟”,渲染了伤感氛围,写出了诗人在异乡孤苦无依,内心凄苦惆怅。(2)《春夜洛城闻笛》李白客居洛城,大概正在客栈里,偶然听到笛声,而这笛声未点明是谁吹奏,可能是乐师,可能是和诗人一样客居他乡的游子,而不管是谁,这都不重要,“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思乡之情是天下所有游子所共有的,所以在此夜听到词曲,诗人和众多游子一样触发思乡之情;《新年作》作者被贬谪南巴时所作,“已似长沙傅”借用贾谊的典故,贾谊汉代名士,有匡扶国家之志,遭人诋毁,被贬为长沙王太傅,诗人联系与贾谊遭贬的共同的遭遇,心里更是充满凄凉寥落之情。“老至居人下”满含年老失时的辛酸和仕途失意的悲愤:刚正到老,却落了个受人陷害、寄人篱下的下场! 【详解】(1)本题考查诗歌意象及情感把握。题干要求找出两个意象,并分析这些意象所传递出的情绪。《春夜洛城闻笛》中意象有“玉笛”、“春风”、“折柳曲”等,“谁家玉笛暗飞声”,谁家的玉笛,在静夜里悄悄地响起?诗人或许正在读书、闲坐,或做着其他的事,一曲笛声不期然响起,夜深人静,笛声清远而动听。他被吸引住了,循声望去,却辨不清笛声来自哪里。“散入春风满洛城”,春风徐徐,笛声飘散在风中,风又吹送笛声,飘满了洛阳城。“此夜曲中闻折柳”,今夜,缥缈的笛乐中,我听到了思乡怀亲的《折杨柳》。这里的意象既表明写诗的时令,交代诗人情感生发的原因,也表达了诗人的思乡之情。《新年作》中意象有“岭猿”、“江柳”、“风烟”等,根据“乡心新岁切”可知,新年来临,诗人思乡的心情格外迫切,“老至居人下,春归在客先”意思是年老了反而被贬谪他处居于人下,连春天也脚步匆匆走在我的前头。由前面两联的铺垫叙述,接着分析颈联中的意象,“岭猿”岭南山间的猿猴,猿啼积淀着哀伤的诗歌意象。“旦暮”从早到晚,“风烟”,晨风暮霭,以及边的柳树,这里的意象写尽了诗人孤独无告、迷惘无依的凄苦情状:谪居异乡,只能同无情的动物为伍,只能与无感的植物结伴,岭猿声哀,江柳意迷,纵有万般心事,又何处得说?自身遭遇的凄苦,前途未卜的迷惘,全在景中。(2) “已似长沙傅,从今又几年?”这里借用贾谊的典故,洛阳才子贾谊,有济世匡国之志,脱颖初露,而为权贵宿老谗毁,疏放为长沙太傅。诗人这次遭贬,也是以功蒙过,心中哀怨,时有流露。所以借贾谊的典故,有“同是天涯沦落人”的“已似”之感。而自忤权门,担心滞此难返,不免生出“从今又几年”的忧虑。至此诗人引颈遥望长安,归心不已,步履迟迟的徘徊背影已如在眼前;似可听见深深的长吁短叹。“何人不起故园情”,听到这笛声的,谁不会动思乡之情呢?联系第一句看,这种游子怀念故园的感情,最初可能是隐藏的、莫可名状的,因偶然听到的笛声突然明朗、强烈起来了。笛声来自何处,何人在吹,是和自己一般的游子?是乐工?是歌妓?这些都让诗人和读者去猜测。而这些又都无须一一去分别,因为思乡之情对游子来说,都是共有的。它绵绵不绝,弥漫在夜空中,缠绕在游子心头,抹不去化不开。“何人”一词概括性极强,实则是突出诗人思乡之情。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专题08:诗词赏析(专题过关)-2021-2022学年八年级语文下学期期末考点大串讲(部编版) (解析版),共24页。试卷主要包含了下列对《关雎》赏析有误的一项是,《诗经》经常使用兴的手法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专题09: 诗词赏析-2021-2022学年七年级语文下学期期中考试好题汇编(部编版),文件包含专题09诗词赏析-2021-2022学年七年级语文下学期期中考试好题汇编部编版解析版docx、专题09诗词赏析-2021-2022学年七年级语文下学期期中考试好题汇编部编版原卷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13页, 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专题08+古诗词赏析-2021-2022学年七年级语文下册知识汇编与训练(部编版),文件包含专题08古诗词赏析提升训练解析版docx、专题08古诗词赏析提升训练原卷版docx、专题08古诗词赏析基础训练解析版docx、专题08古诗词赏析考点讲解docx、专题08古诗词赏析基础训练原卷版docx等5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46页, 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