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属成套资源:备战2022年高考二轮复习八大专项突破必刷题
专题05诗歌鉴赏-备战2022年高考二轮复习八大专项突破必刷题
展开
这是一份专题05诗歌鉴赏-备战2022年高考二轮复习八大专项突破必刷题,共20页。
诗招南阳秀才
林逋①
莫因公荐偶失意,便拟飘蓬作旅人。
志壮任存题柱②事,病多争向倚门③亲。
危堤柳色休伤别,上苑杏花长自春。
况有西湖好山水,归来且濯锦衣尘。
(注)①林逋(967年-1028年),北宋著名诗人,中年以后隐居杭州西湖。②题柱:相传东汉灵帝时,长陵田凤为尚书郎,仪貌端正,入奏事,“灵帝目送之,因题殿柱曰:‘堂堂乎张,京兆田郎。’”后以“题柱”为得到皇帝赏识。③倚门:《战国策·齐策六》:“王孙贾年十五,事闵王。其母曰:‘女朝出而晚来,则吾倚门而望。’”谓父母望子归来之心。
10.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首联点明事由,诗人相劝朋友不可因未被推荐成功,就如漂泊的游子般意志消沉。
B.第三句使用“题柱”典故,劝勉朋友应继续保留远大志向和抱负,终会得到赏识。
C.第四句使用“倚门”典故,进一步劝朋友振作精神,否则容易生病而令父母担忧。
D.尾联情真意切,以西湖美景相招,相信山水之美能够为朋友洗涤衣尘、慰藉心灵。
11.本诗颈联所写柳色、杏花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6分)
答案(一)
1.C
“否则容易生病”错误,“病多争向倚门亲”中的“病”,意为忧愁苦恼,承接首联“失意”,并非生病。
2.①本诗所写“柳色”,本指高堤上的绿色柳树,“杏花”本指皇家园林中的杏花;
②诗人借“柳色”,劝朋友不要悲伤离别,诗人借“杏花”,劝朋友莫失意,要心存壮志;
③“柳色”“杏花”,寓情于景,情景交融,表达诗人对友人的劝慰:要保持希望,保持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二)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3-4题。
塞路初晴
雍陶
晚虹斜日塞天昏,一半山川带雨痕。
新水乱侵青草路,残烟犹傍绿杨村。
胡人羊马休南牧,汉将①旌旗在北门。
行子②喜闻无战伐,闲看游骑猎秋原。
[注]①汉将:这里借指唐将。②行子:出行的人。
3.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首联写远景,“晚虹”“斜日”“昏”均点明时间,营造了低沉压抑的氛围。
B.颔联写近景,雨后的积水在青草路上向低洼处流淌,轻烟萦绕着树木和村庄。
C.颈联两句是作者面对着塞外景色的感叹,采用了因果倒装的手法来加以强调。
D.本诗别具一格,与边塞诗常见的战争激烈、思念家乡、苦寒苍凉等内容不同。
4.诗人表达了哪些思想情感?请结合全诗分析。(6分)
答案(二)
3.A
这里的“昏”不是点明时间,而是写出水汽上升而形成的迷蒙景象。另外,首联营造的是清新、宁静的氛围。
4.①前两联描写了边塞雨后初晴的清新、静谧的景象,表达了诗人对边塞草原美景的喜爱。②颈联诗人警告“胡人”休想南下侵略边关,强大的唐军正驻守边疆严阵以待,表达了对大唐实力的自信。③尾联写诗人惊喜地看到边塞没有战争,悠闲地欣赏游骑在草原上狩猎,表达了对战争的厌弃,对和平的热爱。
(三)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5-6题。
渚宫乱后作
郑谷
乡人来话乱离情,泪滴残阳问楚荆。
白社①已应无故老,清江依旧绕空城。
高秋军旅齐山树,昔日渔家是野营。
牢落②故居灰烬后,黄花紫蔓上墙生。
【注】①白社:在今湖北省荆门市南,诗人年轻时曾居于此。②牢落:稀疏零落。
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首联既呼应标题又总领全诗,一“来”一“问”,交代了写作缘由,奠定了沉郁忧伤的情感基调。
B.颔联紧承乱后楚荆境况之问,写诗人未及乡人回答就早已有所预料,借江水依旧衬托人事无常。
C.颈联两句笔锋一转,先写驻守军队齐如山树,再写当地渔家戒备森严,意在表现他们的杀敌斗志。
D.本诗结构清晰完整,乡人所述内容由家乡周围状况渐说至诗人故居,场景转换有序,情感愈浓。
6.有诗家评论这首诗“家国之痛弥合无间”,请结合诗句,谈谈该诗是如何体现这一特点的。(6分)
答案(三)
5.C【解析】“再写当地渔家戒备森严,意在表现他们的杀敌斗志”错误。颈联是将驻守军队数量之多与战后百姓流离失所作对比,后句强调昔日渔家变成了军营,突出了战争给百姓带来的苦难。
6.①首联由家及国,从个人的离乱之情转及关心楚荆时局。②颔联由家及国,从白社恐无故老的丧亲丧友之痛,转至清江绕空城的国家动乱之痛。③颈联家国之痛弥合无间,在大兴兵戈的动荡之中写渔家尽被占为野营的家事之痛。④尾联写诗人故居破败的家痛,而又用“灰烬”隐含国痛。由此将家国之痛弥合无间。
(四)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7-8题
池口风雨留三日①
黄庭坚
孤城三日风吹雨,小市人家只菜蔬。
水远山长双属玉②,身闲心苦一舂锄③。
翁从旁舍来收网,我适临渊不羡鱼。
俯仰之间已陈迹,莫④窗归了读残书。
[注释]①熙宁、元丰年间,作者一直位卑职微。元丰三年(1080)秋,他自汴京赴吉州太和(今江西泰和)任县令,于池口镇为风雨所阻,逗留三日,作此诗。②属玉:鸟名。③舂锄:即白鹭,其啄食姿态如农夫舂锄,故名。④莫:即“暮”。
7.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首联照应题目,描绘了一幅孤城风雨图,小市人们避雨在家,以菜蔬艰难度日,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对他们的同情。
B.颔联远近结合,远眺山水,近观白鹭,这些景物又触动了他的情怀,于是触景生情,于闲适宁静中见出内心的波澜。
C.颈联以人起兴。渔翁刚从屋舍来水边收网,这一偶然的景象却触动了诗人对于世事的感慨,于寻常事物中获得妙悟。
D.本诗类似随感录,触物兴怀,涉笔成趣,在寻常事物的形象中参与名理,颇具理趣,写景淡雅有致,抒情含蓄委婉。
8.在诗文中反用典故成语,将常见的典故成语翻出新意,古人称为“翻案法”。例如“莼鲈之思”本用于表达思乡之情,词人辛弃疾在《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中却说“休说鲈鱼堪脍,尽西风,季鹰归未?”。本诗中也有两处类似的用法,请指出并简要分析。(6分)
答案(四)
7.A
“艰难度日”和“字里行间流露出对他们的同情”理解有误。小市人家以淡饭素菜度日,实际是一种质朴恬静的小城生活,通过后文“身闲”等词语可以看出,诗人流露出的是对这种生活的喜爱。
8.①颈联反用“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的成语,表达了不求仕进、自甘淡泊的心境。②尾联化用名句:“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但原意是感叹人生的短暂,不觉悲从中来。作者反其意用之:面对无常的人生,我们要到书中去寻找乐处。
(五)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9-10题。
世事戴复古[注]
世事真如梦,人生不肯闲。
利名双转毂,今古一凭栏。
春水渡旁渡,夕阳山外山。
吟边思小范,共把此诗看。
[注]南宋诗人,一生不仕,浪游江湖,后归家隐居。
9.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首联中的“世事真如梦”与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中的“人生如梦”有异曲同工之妙。
B.颔联写功名利禄如同飞转的车轮,转瞬即逝。诗人登高凭栏,仰慕历史上的英雄。
C.颈联写景,春水流淌,渡口一个接一个,夕阳映照,山外有山。意境辽阔,对仗巧妙工整。
D.这首诗寄寓着诗人对世事和人生的一些看法,整首诗的基调显得有些消极。
10.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哪些思想情感?请简要分析。(6分)
答案(五)
9.
曲解文意,“仰慕历史上的英雄”错误,“今古一凭栏,大意为“凭栏一望,历史也淹没在尘埃之中”,诗人是在感慨世事沧桑、变幻无常。
10.①感慨世事如梦。(联诗人感慨世间的事情就好像一场大梦,可是人们却不肯停下来。②看淡名利。诗人在历经世事变化后淡泊名利,认为为名利奔忙不值得。③思念故人。诗人一边吟诵诗歌,一边思念故人,想着什么时候和他一起赏诗,表达了对故人的思念之情。
(六)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第11-12题。
题老学庵壁①
陆游
此生生计愈萧然,架竹苫茆②只数椽。
万卷古今消永日,一窗昏晓送流年。
太平民乐无愁叹,衰老形枯少睡眠。
唤得南村跛童子,煎茶扫地亦随缘。
【注】①此诗为陆游晚年蛰居故乡山阴时所作,此时金兵已占领北方领土,南宋朝廷统治者偏安江南一隅。②苫茆:用茅苹遮盖。
1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在首联中,诗人用“架竹”“苫茆”“数椽”描述了老学庵简陋的概况,简洁明了。B.虽然老学庵很简陋,诗人却可以整日在其中饱读诗书,俨然将其作为自己的精神家园。C.颈联写到自己年老体衰,但是看到百姓的日子过得太平安乐,也就忘记了愁苦哀叹。D.尾联描写诗人的日常生活境况,照应了首联的“萧然”,同时也充满了生活气息。
12.诗人“少睡眠”的原因是什么?请结合诗歌内容作简要分析。(6分)
答案
14.C“忘记了愁苦哀叹”理解错误。颈联“太平民乐无愁叹”是说国土沦丧,老百姓安于现状,只有高兴而没有愁叹,诗人为此感到愤懑。其中的“无愁叹”说的是忘记了历史的百姓。
15.①诗人年老体衰,形体容貌枯槁,晚上睡不好觉。②诗人生计萧然,生活窘迫,心生忧愁。③国家沦丧,诗人却只能闲居故乡江阴读书度日,无法施展抱负。④统治者偏安一隅,百姓安于现状,没有愁叹(或没有国家沦陷之愁,没有忧国之叹),诗人内心充满忧虑。
(七)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3-14题。
谢陈季常惠一揞巾①
苏轼
夫子胸中万斛宽,此巾何事小团团②。
半升仅漉渊明酒③,二寸才容子夏冠④。
好戴黄金双得胜⑤,休教白苎⑥一生酸。
臂弓腰箭何时去,直上阴山取可汗。
【注】①陈慥,字季常。年轻时曾与苏轼游,并论用兵及古今成败,自谓一世豪士,后隐于黄州之歧亭。惠,惠赠。揞巾,宋代的一种巾帽。②小团团,即“小团”“小团月”,宋时著名的茶饼。③陶渊明曾酿酒,酒熟,取头上葛巾漉酒。④汉代杜钦,字子夏,喜戴小帽子,人称“小冠子夏”。⑤得胜,巾帽上的金属佩环,宋时武将凯旋时戴在头上的饰物。⑥白苎,白色的苎麻,也指苎麻布制成的衣服。
13.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诗歌首联先盛赞友人胸怀极为宽广,再以比喻写他送给自己的揞巾很小。
B.颔联运用典故,采用戏谑的口吻描写揞巾,“半升”“二寸”都极言其小。
C.颈联叹息揞巾太小,且用白苎做成,无法承受一双“得胜”佩环的重量。
D.诗人借题发挥,由小小的揞巾生发开去,倾吐自己郁结在胸中的块垒。
14.尾联在主题上与苏轼的《江城子 密州出猎》中“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有异曲同工之妙,请结合尾联简要分析。(6分)
答案(七)
13.C
“无法承受一双'得胜,佩环的重量”中“无法承受”错,颈联的意思是说,措巾上适合系上凯旋时的佩环,意在表述自己无人赏识,没有建功立业的机会。
14.①从表达情感上看,本诗尾联的含意为何时能够用身上携带的弓箭到边塞取得敌军将领的首级,表达了渴望被朝廷重用,能够抗击外敌建功立业的豪情壮志。《江城子•密州出猎》的结尾直抒胸臆,抒发杀敌报国的豪情:总有一天,要把弓弦拉得像满月一样,射掉那贪婪成性的“天狼星”,将西北边境的敌人一扫而光,和本诗在主题上异曲同工。②从思想内容上看,本诗的尾联与《江城子•密州出猎》的结句都表达了诗人杀敌报国、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委婉地表达了期盼得到朝廷重用的愿望。
(八)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5-16题。
垂老别(节选)
杜甫
土门壁甚坚,杏园度亦难。势异邺城下,纵死时犹宽。
人生有离合,岂择衰盛端!忆昔少壮日,迟回竟长叹。
万国尽征戍,烽火被冈峦。积尸草木腥,流血川原丹。
何乡为乐土?安敢尚盘桓!弃绝蓬室居,塌然摧肺肝。
【注】公元758年冬,安史之乱中,唐军在邺城大败。为了扭转危局,唐军紧急征兵。此节选部分就是老翁被征,与老妻告别的情景。诗中“土门”“杏园”都是当时唐军防守的重要据点。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这首叙事诗以老翁的独白语气来写,形象地展示了人物复杂的心理状态。
B.诗中写老翁的回忆,含有今昔对比之意,诗歌感情转向慷慨激昂。
C.诗中描述了雄浑壮阔的景象,老翁以此激励自己义无反顾地投入战斗。
D.最后两句表现了人间的深悲剧痛,有更多的内容留给读者想象和思索。
16.这首诗表达了老翁怎样的情感?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6分)
答案(八)
15.C
“雄浑壮阔的景象”错误,诗中说现今天下到处都是征战,烽火燃遍了山冈;草木丛中散发着积尸的恶臭,百姓的鲜血染红了广阔的山川,写出了战争的惨烈无情,是悲惨景象。
16.①对战争的厌恶。“烽火被冈峦”“积尸草木腥”等写出了因战争而烽火燃遍山冈,草木丛中散发着积尸恶臭的悲惨景象,表达了老翁对战争的厌恶。②对妻子的疼惜。他故作通达地宽慰老妻,说土门的防线还是很坚固的,敌人不容易越过杏园这个渡口,希望以此减轻老妻的悲痛。③对国家的热爱。面对山河破碎,他认为不能再徘徊,而应奔赴前线,和凶横的敌人作战。
(九)阅读下面这两首唐诗,完成17-18题。
堤上行三首(其一)
刘禹锡
酒旗相望大堤头,堤下连樯堤上楼。
日暮行人争渡急,桨声幽轧满中流。
堤上行三首(其二)
刘禹锡
江南江北望烟波,入夜行人相应歌。
《桃叶》传情《竹枝》怨,水流无限月明多。
17.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第一首诗“争”“急”二字,写出了晚渡的特点及渡江行人的情态与心理。
B.第一首诗的描写点面结合,既有站在河堤远望之面,又有近看细摹之点。
C.第二首诗动静相映,在对迷蒙江景的静态描摹之后,对堤上声音进行描绘。
D.两首诗饱含了浓郁的世俗风情与生活气息,形象鲜明,不失优美之境。
18.两首诗都写到了声音,请就相关语句赏析其不同。
答案(九)
17.B
第一首并未点面结合,即使是对近景的描写,也是描写整体的行人争渡的状态。
18.①第一首写水中“桨声”,运用拟声词“幽轧”来突出“桨声”,写出了船只往来之多,人们争渡之急。
②第二首写行人的歌声,运用通感(比喻)的手法,以视之所见的流水和月光的无限来写耳之所听的歌声中情与怨的无限(将耳中所闻之歌声与视野所见之流水、明月融合为一体,写出了歌声中情与怨的无限)。
(十)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9-20题
齐天乐·与冯深居登禹陵
吴文英
三千年事残鸦外,无言倦凭秋树。逝水移川,高陵变谷,那识当时神禹。幽云怪雨,翠萍湿空梁①,夜深飞去。雁起青天,数行书似旧藏处。
寂寥西窗久坐,故人悭会遇,同翦灯语。积藓残碑,零圭断璧,重拂人间尘土。霜红罢舞,漫山色青青,雾朝烟暮。岸锁春船,画旗喧赛鼓。
【注】据嘉泰《会稽志》卷六:梁时修禹庙,唯欠一梁,俄风雨大至,湖中得一木,取以来梁,即“梅梁”也。夜或大雷雨,梁辄失去,比复归,水草被其上,人以为神,縻以大铁绳,然犹时一失之。
19.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这是一首怀古词,开篇“三千年事”有纷至沓来之势,有苍茫古远的历史之感。
B.“空梁”据传说来用典,增加了诗歌的神秘色彩,既照应题目,又激发想象。
C.“故人”点明与冯深居的关系,平日经常见面,白天同登禹陵,灯下久坐晤对。
D.词末写春日祭禹赛会的喧闹景象,与寥落凄凉的秋日之景形成了鲜明对比。
20.这首词表达了作者哪些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6分)
答案(十)
19.C
“平常经常见面”错,“故人悭会遇”中“悭”是少的意思,应是平常很少见面。
20.①对历史苍茫的感叹。“三千年事残鸦外”,细数历史,无限沧桑,表达出作者对历史苍茫的感叹。②对世事变迁的感慨。“逝水移川,高陵变谷,那识当时神禹”,世事变幻、沧海桑田,作者不禁阐发了世事变迁的感慨。③对夏禹丰功伟绩的赞赏与敬佩。作者与友人登禹陵,思禹王宏愿伟力,赞叹之情发自肺腑。④与友人久别重逢的喜悦之情。作者化用《夜雨寄北》的诗句,写出了作者与志趣相投的友人重逢的喜悦。⑤对未来充满了乐观与希望。作者从眼前秋景想到春天的到来,透露出冬逝必定春来的乐观与希望。
(十一)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21-22题。
永王①东巡歌十一首(其十一)
李白
试借君王玉马鞭,指挥戎虏坐琼筵。
南风一扫胡尘静,西入长安到日边。
【注】①永王:唐玄宗十六子李璘。李白第二次从政,应邀入永王幕府。
2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根据诗作分析,《永王东巡歌》写作时间晚于《蜀道难》。
B.第二句想象了自己轻而易举扫平敌寇,把酒庆功的场景。
C.末句写战争胜利后唐军班师回朝,其中“日”是指皇帝。
D.此诗运用浪漫主义手法,塑造了盖世英雄式的自我形象。
22.同是写战争,此诗“指挥戎虏坐琼筵”句与《念奴娇·赤壁怀古》“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句有异曲同工之处,试分析二者异同。(6分)
答案(十一)
21.B
第二句不是把酒庆功,而是描绘自己高坐筵席之上,于觥筹交错之间指挥作战的场景。
22.同:二者笔下的战争都运用了浪漫主义的虚写,李白想象自己高坐筵席之上,于觥筹交错之间指挥作战的场景,苏轼是想象赤壁大战时周瑜羽扇轻摇轻松取胜的画面。二者笔下的战争都异于传统战争的血雨腥风,而是轻松甚至诗意化的。通过战争的场景都表现出了统帅的高明,“琼筵”、“谈笑”都表现出了统帅的对从容自信。
异:李诗中想象的指挥作战的人是自己,从而表现出二次从政的饱满信心,苏词中战争的统帅是周瑜,以周郎的功业早成来抒发自己的时光流逝、怀才不遇之情。
(十二)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23-24题。
半山春晚即事①
王安石
春风取花去,酬我以清阴。
翳翳陂路静,交交园屋深。
床敷每小息,杖屦或幽寻。
唯有北山鸟,经过遗好音。
【注】①此诗写于诗人推行新法失败,罢相后退居江宁时期。
23.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首联用语奇妙,“取”“酬”二字赋予春风以生命,花虽凋谢,诗人却于清阴中倍感慰藉,透露出一种积极达观的人生态度。
B.颔联略有“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的风味,抒写小路蜿蜒曲折,树木葱茏茂密,屋宇隐约可见,有动有静,更显生机与活力。
C.颈联截取两个生活片断,或居家凭几小憩,或寻幽拄杖独行,刻画出园中主人的形象,表现了诗人恬淡安宁而又欣然自得的心境。
D.这首诗对仗工稳,通过描写半山园的晚春景象和诗人的日常活动,展现了王安石隐退生活的一个侧面,抒发了内心复杂的感情。
24.清代高步瀛在《唐宋诗举要》中评此诗:“寓感愤于冲夷之中,令人不觉。”请结合尾联分析这一特点。(6分)
答案(十二)
23.B
“有动有静”不正确,是静景。
24.①“冲夷”即冲淡平和,诗人独步寻幽,闻鸟鸣悦耳,将其视作“送”来好音的知己,心境看似平和愉悦,体现了“冲夷”的特点(3分);②“感愤”寓一“唯”字,流露出举世无人相知的孤寂之感,可见其因变法失败而愤懑失意的情感并未真正释怀(3分)。
(十三)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25-26题。
唐多令•雨过水明霞
邓剡
雨过水明霞。潮回岸带沙。叶声寒、飞透窗纱。堪恨西风吹世换,更吹我、落天涯。
寂寞古豪华。乌衣日又斜。说兴亡、燕入谁家。惟有南来无数雁,和明月、宿芦花。
注:邓荆,南宋末年爱国诗人。本词为南宋灭亡之后,邓剂被俘,过建康(今南京)时所写。
25.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词的开篇寓情于景,运用视听结合的手法,描绘了一幅凄凉的黄昏秋江图,渲染了令人感伤的氛围。
B.“堪恨”是全词的词眼,明确地表达了词人因辗转漂泊而产生的故国之思和对朝廷不思抗金的批评。
C.词的下阕化用刘禹锡《乌衣巷》的典故,表现建康由盛而衰,借燕子飞入新巢,喻指许多南宋遗民安于现状。
D.此词感情沉郁和风格清奇取胜。通过寒叶、西风、乌衣巷、明月、芦花等意象,表达作者的主体感受。
26.这首词结尾“惟有南来无数雁,和明月、宿芦花”曾受到诗评家的赞赏,请结合全词内容加以赏析。(6分)
答案(十三)
25.B(对作品思想情感的理解不正确。根据注释可知,词人抒发的是“世换”的亡国之痛)
26.(1)群雁无首,栖于明月、芦花中,真是可怜之极。(1分)淡淡几笔,就勾勒出一幅凄清的寒汀芦雁图。(2分)
(2)以景结情(借景抒情)(1分),寄寓了词人的亡国之悲及对乱离中人民的无限同情。(2分)
(十四)阅读下面两首诗歌,完成27-28题。
沙丘城下寄杜甫
李白
我来竟何事,高卧沙丘城。
城边有古树,日夕连秋声。
鲁酒不可醉,齐歌空复情。
思君若汶水,浩荡寄南征。
天末怀李白
杜甫
凉风起天末,君子意如何?
鸿雁几时到?江湖秋水多。
文章憎命达,魑魅喜人过。
应共冤魂语,投诗赠汨罗。
27.下列关于这两首诗描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杜诗的格律较李诗严整。
B.两首诗都以“水”寄情。
C.两首诗都用了借代手法。
D.两首诗都以实写虚抒情。
28.宋人葛立方说“李诗思疾而语豪,杜诗思苦而语奇”,结合这两首李杜诗对此作分析。(6分)
答案(十四)
27.A
“杜诗的格律较李诗严整”错误,李诗的韵脚是“城”“声”“情”“征”,押“eng”韵;杜诗的韵脚是“何”“多”“过”“罗”,押“e”“u”韵,这说明李白的诗歌格律更严整。
28.①李诗写“我”人在沙丘无心赏景、喝酒和唱歌,对“你”的思念如汶水浩荡南行难以抑制,感情奔放、言词率直,体现了李诗豪放飘逸的风格;②杜诗选用“鸿雁”“江湖”“冤魂”等意象,写急盼朋友音讯而不得,引发世路凶险的担忧,揣想友人向屈原倾诉内心的愤懑,把对友人的同情及殷切的思念表达得沉郁深微且寄意深远。
(十五)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29-30题。
寓宁国县圃中桃李杂花盛开感而赋诗(其一)①
李纲
春光不为干戈薄,花县纵观桃李开。
可惜繁华劳剪刻②,莫教风雨便残摧。
溪山有意相辉映,蜂蝶多情自往来。
应笑逐臣心似铁,客中扶病亦登台。
【注】①此诗约作于1128年,作者因力主抗金被贬荆湘。②剪刻:安排。
29.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由题目可知这是一首触景生情的诗,此时诗人正处于人生低谷,见花而生无限感慨。
B.首联写诗人纵观花圃中不受战事影响绽放的桃李,顿感“心旷神怡、宠辱偕忘”。
C.二三两联写诗人对眼前盛景充满怜惜,希望风雨不要摧折这一片繁华美好的春景。
D.诗人“以我观物”,处处见情,拟人手法的运用使其主观情感表达得更为细腻动人。
30.尾联的领词“应笑”意味深长,它领出了尾联内容的转折,又领出了对前文诗意的深化、升华。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6分)
答案(十五)
29.B
材料分析古代诗歌阅读选取的是宋代著名爱国诗人李纲的作品。作者一生爱国忠正、锐意图新,作品风格沉雄劲健,适合学生阅读欣赏。这首诗为作者因力主抗金被排挤外放时期的作品,主题思想具有代表性,因为内容上兼顾了赏春和忧国两个层面,作品呈现出一种既明快清新又深沉峻洁的格调,能较深入地考查学生理解和鉴赏古诗词的能力。解析:“顿感‘心旷神怡、宠辱偕忘’”错。由全诗来看,作者无时无处不在牵挂国运,首句中也有“干戈”的字样,故“宠辱偕忘”理解错误。
30.①“应笑”二字是调侃之语,表面上是以拟人手法写春花、溪山、蜂蝶等美好之景对“我”的嘲笑,实质是诗人借以表明心志。②尾联借“应笑”二字写出了诗意的转折变化,由前文的写景转为写人,由前文欣赏怜惜春花的喜悦转为对国家命运和个人遭遇的深沉悲慨,使诗歌更富意蕴。③“应笑”二字又自然联结了前后诗意,让前面的景中情和尾联的事中情贯穿联合,深化和升华了诗人强烈的爱国情感,使诗人忧心国事、立志抵御外侮、守护山河的形象更加鲜明突出。
(十六)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31-32题。
野外剧饮示坐中①
陆游
悲歌流涕遣谁听?酒隐人间已半生。
但恨见疑非节侠,岂忘小忍就功名。
江湖舟楫行安往,燕赵风尘久未平。
饮罢别君携剑起,试横云海翦长鲸。
【注】①这首诗为陆游闲居成都时所作。
3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诗人在野外痛饮,悲歌流泪,满腔心事无人倾听,产生了归隐出世的想法。
B.诗人因别人对自己的怀疑而感到十分痛心,但他选择忍耐个人遭受的屈辱。
C.“风尘久未平”是诗人所悲之由,从陆游《示儿》可知,其悲痛终未消解。
D.诗人化用了李白的诗句“安得倚天剑,跨海斩长鲸”,以此表达心中志向。
32.陆游给后世留下了警句“位卑未敢忘忧国”,请你结合本诗内容对该句进行简要分析。(6分)
答案(十六)
31.A
“归隐出世”不正确。
32.①该句意为“虽然身份地位卑微,却从未敢忘记忧虑国事”,凸显爱国情怀。(2分)②本诗前两联可见“位卑”,诗人被疑,遭受排挤,知音难觅,赋闲纵酒,地位低下。(2分)③后两联表达了“未敢忘忧国”,诗人尽管身份卑微,但他心忧故土沦丧、战事未息,决定为国杀敌,建功立业。(2分)
(十七)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33-34题。
早冬
白居易
十月江南天气好,可怜冬景似春华。
霜轻未杀萋萋草,日暖初干漠漠沙。
老柘叶黄如嫩树,寒樱枝白是狂花。
此时却羡闲人醉,五马无由入酒家。
[注]五马:五马并驰,太守(刺史)的别称。白居易曾任杭州、苏州刺史,诗大致写于任职其间。
33.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首联一个“好”字,是诗人对“十月江南”的整体评价,好像不带感情,又好像饱含深情。朴实的字眼,往往最能传达出那种无法言说的美。
B.中间两联集中写景,是对“冬景似春华”的具体刻画。写景与众不同,构思别出心裁,比如“萋萋”“漠漠”叠词的运用,增加了诗的节奏感。
C.尾联言冬景怡人,让诗人心情舒畅,不知不觉牵马进人酒家,自在如闲人。结句表达出诗人对自由洒脱生活的向往之情。
D.这首诗写早冬景物及生活,语言平易浅近,并未刻意进行雕琢,却能于通俗中见巧妙,展示出白居易诗歌“不务文字奇”特色。
34.这首诗歌名为“早冬”,请从景物描写的角度分析中间两联是如何体现“早冬”特点的,传达出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6分)
答案(十七)
33.C
诗人因为身为官员没有理由能够自由进入酒家
34.(1)白描手法。颔联描写霜还轻,日还暖,草也茂盛,沙滩也被晒干,描绘出初冬
水边草地干爽怡人的如画风景。
(2)绘形绘色。颈联抓取的柘树与樱树,分别用“老”“寒”两字修饰,体现出冬日冷的意味,又用“黄”“白”两字为画面增加了暖的色调。
(3)对比,比喻的修辞,颔联用“暖”字,对应颈联的“寒”字,颈联用树的“老”对应叶的“嫩”,又把白色的树枝想象比喻成光亮盛放的花束,表现出江南早冬寒意已起却温暖如春的特点。
思想感情:
表现了诗人对江南早冬风光景物生活的热爱之情,传达出诗人轻松愉悦的心情,也揭示了诗人乐观旷达的心态。
(十八)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35-36题。
秋思①
陆游
人生四十叹头颅,久矣心知负壮图。
未死皆为闲日月,无求尽有醉工夫。
风凋木叶流年晚,秋入窗扉病骨苏。
信步出门湖万顷,季鹰不用忆莼鲈②.
【注】①本诗作于诗人41岁被免职回老家绍兴时。②西晋张翰(字季鹰)辟齐王东曹掾,为避乱,见秋风起,因思吴中莼菜羹、鲈鱼脍,曰:“人生贵得适意尔,何能羁宦数千里以要名爵!”遂命驾便归。
3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首联直抒胸臆,慨叹韶华易逝、青春不再,觉得辜负自己年轻时的雄心壮志已经很久了。
B.颈联寓情于景,秋风落叶而觉流年似水,寒流入室而感老病复发,诗人的内心满是悲凉。
C.尾联写诗人陶醉于自己家乡的湖光秋色,嘲笑西晋张翰因为思念家乡的美味而辞官回乡。
D.这首诗即事抒情,触景伤情,融叙事、写景、抒情、议论于一炉,感情真挚,动人肺腑。
36.有人说本诗颔联表达了不必为国事操劳的闲适情怀。你是否同意这种说法?请结合本诗,并联系你学过的陆游诗歌,简述你的理由。(6分)
答案(十八)
35.C
“陶醉”“嘲笑”错。诗人并不甘心过着无所事事的日子,而是心系朝廷,渴望在天下纷乱之际报效国家、收复失地。尾联中反用西晋张季鹰的典故,说自己都不用找借口回家乡了,给朝廷上书献策却被免职回乡,内心充满了愤懑和无奈。
36.示例:不同意。理由如下:①陆游一贯主张保家卫国、收复河山,内心里总有一种神圣的使命感,那就是北伐中原,收复失地,所以,他任何时候都不会放下国事的。②他曾写诗说“位卑未敢忘忧国,事定犹须待阖棺”,还曾嘱咐家人道“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诗以言志,这些诗句可见陆游感人至深的家国情怀。③本诗颔联所写“未死皆为闲日月,无求尽有醉工夫”,貌似安于现实的闲适生活,实则掩抑不住诗人骨子里的家国情怀,虚度光阴、借酒浇愁,这不是诗人真正想要的生活,他心心念念的是如何收复失地,实现自己的雄心壮志。
(十九)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37-38题。
枕上作
【宋】陆游
萧萧白发卧扁舟,死尽中朝旧辈流。万里关河孤枕梦,五更风雨四山秋。
郑虔自笑穷耽酒,李广何妨老不侯。犹有少年风味在,吴笺著句写清愁。
【注】郑虔:唐代文学家、书法家、画家,他的书画诗曾被唐玄宗赞为三绝;但晚年生活贫困而嗜酒。李广,汉代大将,一生屡建奇功,但命运坎坷,终未封侯。吴笺:吴地所产的一种用于书写的小幅纸张。
37.下列对诗歌的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首联承题,写白发孤舟,诗人想到当年那些和自己意气相投、以恢复万里河山为理想的老友相继辞世,而今自己风烛残年,不禁满腔悲愤。
B.颔联写景虚实结合,以景衬情。秋风秋雨声惊醒了诗人的梦,把他从魂牵梦绕的万里关河拉回现实,四山秋色和着连天风雨齐齐向他袭来。
C.尾联抒情委婉含蓄,这一生无法实现杀敌报国、收复失地之志,只能挥笔写清愁,颇有“白头不试平戎策,虚向江湖过残生”的遗憾。
D.全诗结构严谨:首联“卧扁舟”紧承诗题“枕上”破题;颔联“孤枕梦”承首联,下启“四山秋”,风雨惊觉,梦境变为实境;颈联一转,乃有“自笑”“何妨”之论;尾联收束,再回应诗题,扣住“作”。
38.有人说陆诗颈联“郑虔自笑穷耽酒,李广何妨老不侯”是全诗的诗眼。你是否同意?请结合全诗进行赏析。(6分)
答案(十九)
37.C
“抒情委婉含蓄”错,“写清愁”为直抒胸臆
38.①同意,本联借用典故抒发了诗人为国效力的志向和报国无门的愤懑。(1分)②首联中诗人写自己白发弄舟,旧友离世,是表达年老无成的感慨。(2分)颔联中入梦的“万里关河”点明诗人所求是报国的志向,但现实的风雨则暗含着志向虚掷的悲凉。(2分)尾联用一“愁”字收尾,将报国无门的悲情直接呈现在读者眼前。(1分)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专题08作文-备战2022年高考二轮复习八大专项突破必刷题,共16页。
这是一份专题07+语言文字运用-备战2022年高考二轮复习八大专项突破必刷题,共51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简述第二、三自然段的主要内容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专题06+名句默写-备战2022年高考二轮复习八大专项突破必刷题,共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