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身会员
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英语朗读宝

    专题04 文言句式(上)-备战2022年高考文言文专题复习课件

    立即下载
    加入资料篮
    专题04 文言句式(上)-备战2022年高考文言文专题复习课件第1页
    专题04 文言句式(上)-备战2022年高考文言文专题复习课件第2页
    专题04 文言句式(上)-备战2022年高考文言文专题复习课件第3页
    专题04 文言句式(上)-备战2022年高考文言文专题复习课件第4页
    专题04 文言句式(上)-备战2022年高考文言文专题复习课件第5页
    专题04 文言句式(上)-备战2022年高考文言文专题复习课件第6页
    专题04 文言句式(上)-备战2022年高考文言文专题复习课件第7页
    专题04 文言句式(上)-备战2022年高考文言文专题复习课件第8页
    还剩52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10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专题04 文言句式(上)-备战2022年高考文言文专题复习课件

    展开

    这是一份专题04 文言句式(上)-备战2022年高考文言文专题复习课件,共60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高考原题回放,考点知识解读,一判断句,牛刀小试,二被动句,三省略句,考点训练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来源:(2021·浙江卷)答谢景山①书[宋]蔡襄 襄顿首景山足下:夏中辱示新文数十篇,其间景山所称道而仆所不愿为者,因事往问,幸而时中,欲景山思而从之,不敢陈于文辞也。近蒙示书,盈千百言,引喻称类,若固守而不移者。某欲终不言,然使景山固而不移,特唱于人,亦某过之大者也。 某尝病景山好称学韩杜笔,语于人,今而曰:“既师其意,又师其辞,何患?且嗜退之文辞,欲诱人同所乐也。”某谓由道而学文,道至焉,文亦至焉;由文而之道,困于道者多矣,是故道为文之本,文为道之用。与其诱人于文,孰若诱人于道之先也?景山前书主文辞而言,故有是云,襄岂敢鄙文词哉?顾事有先后耳。襄之为文,无能过人,其句读高下,时亦类乎古人,无足怪也。 又病景山嗟世人之不知己,务以文词求于有位,今而曰:“吾以文求正于有位,于道为无枉。古之人重其自进,我仕且困坠,求知于人无愧。”又云:“在数顷田,必归耕海上。”景山何乐于自进,而勇于自退乎?是未离乎躁也。妄者易进而难退,
    狷者难进而易退,妄与狷,君子皆不由也。君子之于进退,唯其道而已矣。景山又多取前世重人自进为比,苛有异于襄之说,虽前世重人,襄不从矣,其称仲尼、佛肸②召而欲往,孟子不遇于鲁侯,斯二者何求哉?委乎天而待用者也。 又病景山恤仕宦之颠踬,今而曰:“非恤美仕之未得,愤意外之横辱。”斯亦景山未之思与?夫圣人之言,吾畏之;贤者之规,吾愧之。有人加言于我,吾置其喜怒而辨其枉直。使其言蹈乎圣人贤者之说,吾畏而且愧焉;其言异于是,吾将悯之,岂暇受而为辱乎?小人之辱,君子不辱也。景山取之哉,取之哉,抑愤之心日益损矣!景山又云:若使襄年四十而卑辱,未必能如己之恬然不苟也。襄又复而读之,益悲,岂行己之谬与?如景山且不能见信,尚何望于众人?虽然,襄无求信于人,自信甚明。身之穷泰,不得而知之,为学远近,力穷则已,其所自信者,不却行而利动也。今日视前日,犹能乐其所是,而恨其所不至;使年益加而虑益广,岂肯舍所乐而从所恨哉!与景山别久,思一相见,以道所怀,今虽谆谆其词非求胜于景山盖陈己之所守抑未知景山以为非是也诚以为非是幸亦语焉襄不敢惮烦于屡告也。不宣。襄顿首上。(选自《全宋文》)【注】①谢景山:谢伯初,字景山,晋江(今福建泉州)人,天圣二年(1024)进士,官许州法曹,有《谢景山诗集》。②佛肸(xǐ):人名,与孔子同时。
    18.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话。(1)既师其意,又师其辞,何患?且嗜退之文辞,欲诱人同所乐也。(2)襄又复而读之,益悲,岂行己之谬与?【答案】(1)(我)学习他们的精神,又学习他们的文词,还担心什么呢?并且(我)爱好韩愈的文章。想诱导他人与自己一样喜爱。(2)我又再次读信,更加感慨,难道是我立身行事的差错吗?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关键词:(1)师:学习。意:精神。词:文词。何患:患何,担心什么;疑问句“何”作宾语前置。嗜:爱好。同:与……一样。所乐:所喜爱的。(2)复:再次,又。益:更加。悲:感慨。岂:难道。行己:自己立身行事。谬:错误。与:通“欤”,句末语气助词,可译为“吗”。
    【文段翻译】答谢景山书 蔡襄顿首景山足下:夏季有辱您向我展示几十篇新文章,这中间景山你所称赞而我不愿意做的,通过一些事情而前往问询,幸而不时切中,想让景山你思考并听从我的想法,不敢在文辞中陈述。最近蒙受您给我写信,满满千百字,引喻称类,犹如固守信念而绝不动摇的样子。我想要始终不说出来,然而如果景山您顽固而不改变,只是你能倡导他人,这也是我的大过错。 我曾经担心景山你喜欢称自己学习韩愈杜甫的笔法,对人说,如今说:“(我)学习他们的精神,又学习他们的文词,还担心什么呢?并且(我)爱好韩愈的文章,想诱导他人与自己一样喜爱。”我认为由学道而学文,只要道理通达了,文章也就写得好了;由学写文章而到学道,被道理困惑的人则很多。因此,“道”是文章之本,文章是“道”的外在形式。与其用文章诱导人,不如先用道理诱导人吧?景山上一次书信中主张文辞而说,因此我才说这些话。我哪里敢轻视您的文词呢?只是事情有先
    有后。我写文章,没有能超过他人的,句读的高下,有时也类似于古人,没有什么值得奇怪的。 又担心景山嗟叹世上的人不理解自己,一定要凭借文词来求得自己有地位,如今说:“我凭借文章向皇帝寻求正道,对于寻求正道来说也不受屈。古代的人看重自谋仕进,我仕途将要困顿跌落,向他人寻求了解并没有什么值得愧疚的。”又说:“如果我有几顷田地,一定回到湖海之上归耕田园。”景山为什么乐于自谋仕进,而又勇于自我退隐呢?这是还没有脱离浮躁心态啊。狂妄的人容易仕进却难以退隐,狷介的人难以仕进却容易退隐,狂妄与狷介,君子都不遵从。君子对于进退,只看重道义罢了。景山又多拿前代掌权之人的自我仕进来类比,如果他们的说法跟我不同,即使是前代掌权之人,我也不会听从的。他们称孔子、佛肸被召见就想要前去映照,孟子不被鲁侯重视,那么这二者追求的是什么呢?把自己的命运委托给上天而等着发挥才能罢了。 又担心景山忧虑仕途的下降,如今竟然说:“并不是忧虑没有得到好的官职,而
    是愤怒遭受到意外的羞辱。”这也是景山没有考虑过的事吗?圣人的话,我敬畏它;贤人的约束,我惭愧自己没做到。有人对我评价,我把他的喜怒情绪放到一边而分辨他话语中的歪曲或真实。如果他的言语符合圣人贤者的言论,我敬畏而且感到愧怍;如果他的言语和圣人贤者不同,我将会同情他,怎么有空闲接受他的言论而感到受辱呢?小人受辱,而君子不受辱,景山你听取这个劝告吧,听取这个劝告吧,悲愤抑郁的心一天比一天损害你啊!景山又说:如果让我蔡襄也年已四十而地位卑微,未必就能像现在这样恬然自得而不苟且。我又再次读信,更加感慨,难道是我立身行事的差错吗?如果景山尚且不能相信我,尚且还指望普通人中的哪一个呢?虽然这样,我不打算向他人求得信任,我相信自己,十分明确。身处窘迫或泰达的境地,我不能知道,做学问的远近,只需要尽力就罢了,我所自信的,是不倒退而行,趋利而动。如今看看从前的日子,尚且能够为自己认为正确的高兴,而遗憾自己不能到的地方;如果年龄越增加而思虑得越广泛,怎么肯舍弃自己所喜爱的而遵从自己所遗憾的呢! 和景山离别太久了,想着和你相见一次,来说清自己心中所怀着的想法。如今虽
    然言语诚恳反复告诫,并不是想要求得胜过景山,只不过是陈述我自己所坚守的道义;又不知道景山认为不是这样的。如果你真的认为不正确,幸亏我也已经说给你听了,我不敢再多次烦扰你了。不公开说出这些。蔡襄顿首上书。
    判断句是对事物的性质、情况、事物之间的关系作出肯定或否定判断的句子。文言文中的判断句与现代汉语不同。现代汉语表判断时,经常用“x是x”的格式,而且“是”这个词已经成了专门表判断的一个判断动词,文言中表判断时却几乎不用“x是x” 格式,“是”这个词在文言中的常用义不是表判断的动词,而是指示代词,相当于现代汉语的“这”“那”等。文言中的判断句都有哪些形式呢?
    一、借肋虚词“者”“也”表判断 这是文言中最常见、最典型的判断形式。又分为以下几种情况: 1、“……者,……也。”式的 例如:廉颇者,赵之良将也。(《廉颇、蔺相如列传》) 2、“……者也。”式的 例如:“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邹忌讽齐王纳谏》) 3、“……者,……。”式的(只用“者”) 例如:“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游褒禅山记》) 4、“……也。”式的(只用“也”) 例如:“和氏璧,天下所共传宝也。”(《廉颇、蔺相如列传》) 需要说明的是,这种形式的判断句中,一般认为,“者”表停顿,“也”表判断。
    二、用副词“乃”“皆”“即”“则”“诚”“素”“谓”等表判断这种形式也较为多见。例如: 1.当立者乃公子扶苏。(《陈涉世家》) 2.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石钟山记》) 3.梁父即楚将项燕。(《史记·项羽本纪》) 4.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岳阳楼记》) 5.战败而亡,诚不得已。(《六国论》) 6.且相如素贱人。(《廉颇蔺相如列传》) 7.其意气之盛,可谓壮哉!(《伶官传序》)
    三、用动词“为”表判断 这种形式的判断句在文言中较为少见。例如: 1.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核舟记》) 2.“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鸿门宴》) 3.为赵宦者令缪贤舍人。(《廉颇、蔺相如列传》) 4.我为赵将,有攻城野战之大功。(《廉颇、蔺相如列传》)
    四、用“是”表判断 文言中很少用“是”表判断,不是说绝对不用。下面是课本中出现过的几个例句。 1.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桃花源记》) 2.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木兰辞》) 3.汝是大家子,仕宦于台阁。(《孔雀东南飞》) 4.自言本是京城女。(《琵琶行》) 5.萍水相逢,尽是他乡之客。(《滕王阁序》) 6.此山当是其一也。(《过小孤山大孤山》) 需要注意的是,“是”这个词在文言中的常用义是指示代词,相当于现代汉语的“这”“那”等。在阅读理解中要注意区分作指示代词的“是”和表判断的“是”。例如:“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 这是一个“……者,……也。”结构的判断句,“是”在句中是指示代词,译为“这样”,而不表判断。
    五、用“非”或“匪”表否定判断 文言中用“非”表否定判断是最常见的否定判断形式。例如: 1.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六国论》) 2.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伶官传序》) 3.且天下非小弱也。(《过秦论》) 4.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师说》) 5.我知种树而已,理,非吾业也。(《种树郭橐驼传》) 6.此非曹孟德之诗乎?(《赤壁赋》) 7.所守或匪亲,化为狼与豺。(《蜀道难》) 8.匪夷所思。(《易·涣卦》) 9.我心匪石,不可转也。(《诗·邶风·柏舟》 10.匪女之为美,美人之贻。(《诗·邶风·静女》
    六、通过语意直接表判断(没有标志的判断句) 这类判断句不用判断词,也不用语气词。例: 1.刘备天下枭雄。(《赤壁之战》) 2.秦,虎狼之国。(《屈原列传》) 3.今臣亡国贱俘。(《陈情表》) 4.、燕王,吾所立。(《伶官传序》) 5.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劝学》) 6.勃,三心微命,一介书生。(《滕王阁序》)
    1.下列句子中,不是判断句的一项是(  )A.廉颇者,赵之良将也B.刘备,天下枭雄C.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D.汝是大家子解析 A项,“……者,……也”表判断的判断句;B项,无标志判断句;C项,宾语前置句;D项,“是”表判断的判断句。【答案】 C
    2.翻译下列句子。(1)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2)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3)天下者,高祖天下。(4)孙膑亦孙武之后世子孙也。(5)子非鱼,安知鱼之乐乎?
    【答案】(1)国君,是舟;百姓,是水。(2)富和贵,这是人想要的。(3)天下是高祖的天下。(4)孙膑也是孙武的后世子孙。(5)你不是鱼,怎么知道鱼的快乐呢?
    3.阅读下面的文言短文,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宋陈谏议家有劣马,性暴,不可驭,蹄啮伤人多矣。一日,谏议入厩,不见是马,因诘仆:“彼马何以不见?”仆言为陈尧咨售之贾人矣。尧咨者,陈谏议之子也。谏议遽召子,曰:“汝为贵臣,家中左右尚不能制,贾人安能蓄之?是移祸于人也!”急命人追贾人取马,而偿其直。戒仆养之终老。时人称陈谏议有古仁人之风。(《陈谏议教子》)(1)仆言为陈尧咨售之贾人矣。尧咨者,陈谏议之子也。(2)汝为贵臣,家中左右尚不能制,贾人安能蓄之?是移祸于人也!
    解析 第(1)句“……者,……也”表判断,是判断句。第(2)句“……为……”“……也”表判断,是判断句;“制”后面省略了宾语“之”;“安能蓄之”是反问句。【答案】 见“参考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参考译文】宋朝陈谏议(“谏议”为官职名)家里有一匹劣马,性情暴躁,不能被人驾驭,踢伤咬伤人很多次了。一天,陈谏议进入马厩,没看到这匹马,于是责问仆人:“那匹马为什么不见了?”仆人说马被陈尧咨卖给商人了。陈尧咨是陈谏议的儿子。陈谏议马上叫来儿子,说:“你是朝中重臣,家里尚且没有一个人能制服这匹马,商人又怎么能养它呢?这是把祸害转嫁给别人啊!”(陈谏议)赶紧命人去追赶商人,牵回马,并把买马的钱退给商人。(他)告诫仆人要把那匹马养到老死。(因此)当时的人们称赞陈谏议有古代仁人的品质。
    4.翻译下面文段中画线的句子。晏子至,楚王赐晏子酒,酒酣,吏二缚一人诣王。王曰:“缚者曷为者也?”对曰:“齐人也,坐盗。”王视晏子曰:“齐人固善盗乎?”晏子避席对曰:“婴闻之,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所以然者何?水土异也。今民生长于齐不盗,入楚则盗,得无楚之水土使民善盗耶?”(节选自《晏子春秋》)(1)王曰:“缚者曷为者也?”对曰:“齐人也,坐盗。”(2)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所以然者何?水土异也。
    【答案】 见“参考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参考译文】晏子到了,楚王赏赐给晏子酒,酒喝得正高兴的时候,两个官吏绑着一个人走到楚王面前。楚王问:“绑着的人是什么人?”(近侍)回答说:“(他)是齐国人,犯了偷窃罪。”楚王瞟着晏子说:“齐国人本来就善于偷窃吗?”晏子离开座席回答说:“我听说这样的事,橘子生长在淮河以南就是橘子,生长在淮河以北就变成枳了,只是叶子的形状相像,它们果实的味道不同。这样的原因是什么呢?是水土不同。现在老百姓生活在齐国不偷窃,到了楚国就偷窃,莫非楚国的水土使得老百姓善于偷窃吗?”
    Ⅰ.用介词“于”引进动作行为的施动者,表示被动的句意。  例1:“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赤壁赋》  此句中“周郎”是“困”曹操(孟德)动作的施动者,用“于”引进,组成“于+宾语”的结构,表明“困”这一动作行为是“周郎”发出的。  如何理解呢?  一看动词性谓语的动作行为是谁发出的,是主语发出的,就是一般的陈述句,是“于”的宾语发出的,就是被动句。这一点和使动用法的特点相似。  二看动词性谓语的动作行为是怎么发出的,是不是符合情理。比如,  例2:“使不辱于诸侯,拜相如为上大夫。”《廉颇蔺相如列传》  此句主语是省掉了定语“相如”的“使”。是理解为“相如的出使没有侮辱诸侯”恰当呢,还是理解为“相如的出使没有被诸侯侮辱”恰当呢?那就要看看施动者发出“侮辱”这一动作行为是不是合乎情理。作为一国的使者,肩负王命出使他国,是为了解决国家之间的问题或是为了友好,不可能出使是去侮辱人家的;再说了相如升官是因为出使的时候没有侮辱其他诸侯就不合情理了。显然第二种理解恰当。那就是“辱”的动作行为是诸侯发出的,例句是被动句。
      判断理解这种形式的被动句要注意以下几点。  1.“于”字本身不表示被动的意思,而是动词有被动的意义,由于用“于”引进了动作行为的主动者,被动的意义就更加明显了。比较下面两个例子:  例3:“激昂大义,蹈死不顾。”《五人墓碑记》  例4:“激于义而死焉者也。”《五人墓碑记》  例3没有用“于”字,仍是被动句,是动词性谓语“激昂”含有被动的意义,和“于”字没关系。  例4句意和例3一样,只是因为多了个“于”字,被动的意义更明显了。  2.这种用“于”字的被动句的词序和现代汉语不同。  现代汉语表被动的介宾短语是在动词性谓语的前面。比如,  “敌人被我们打败了。”“被我们”在谓语“打败”的前面。  而古汉语里,和引进动作行为主动者的“于”字组成的介宾短语放在动词谓语后面。比如,  “李氏子蟠……不拘于时,学于余。”(《师说》)“于时”在谓语“拘”的后面。
      3.要注意和其他用“于”字而又结构相似的文言句式的区别。  “于”字是文言文里使用最广泛的介词,表示的意义关系也最为繁多。和其他介词比如“以”用于动词之前不同,“于”字多数用于动词性谓语之后。同样的结构关系,如何判断哪是被动句呢?那要了解“于”字的几种常见意义。  “于”字最常见的意义是作“在”讲,一般组成表示处所和时间的介宾短语,所表示的是一种静态的关系,这样的宾语一般不是施动者,它们更多的是表示动作行为的处所和时间作为状语后置而已,不表被动关系。比如,  “设九宾于廷,臣乃敢上璧。”《廉颇蔺相如列传》  “于”还表示“给”、“到”、“自”、“从”、“因为”、“对于”、“比”等动态关系,它们都不表示被动。这样的例子比比皆是。动态关系里只有当主语处于被动地位时,才是被动句。  “于”也有用在动词前面的,“子于是则哭,则不歌。”这种用在动词前面的“于”都不表被动。  所以,判断是不是被动句,不在有没有用“于”字,关键看主语是不是被动地接受谓语的动作行为。比较下列的例子,真正的被动句意思是比较明确的。
      例5:“或脱身以逃,不能容于远近。”《五人墓碑记》  例6:“会于西河外渑池。”《廉颇蔺相如列传》  例7:“赵岂敢留璧而得罪于大王乎?”《廉颇蔺相如列传》  例8:“良曰:‘长于臣。’”《鸿门宴》  这上例子里,只有例5是被动句,其余都不是。
    Ⅱ.用“为”(wéi)表示被动。  用“为”字的被动句有两种形式。  一是在动词性谓语前加“为”,组成“为+动词”的形式。“为”字可以直接用在动词前,也可以引进动作行为的主动者,即在后面带上宾语——名词或代词,用在动词前面。比如,  例9:“吾属今为之虏矣!”《鸿门宴》  “为”带上了宾语“之”。  例10:“幸勿为过。”《报任安书》  例11:“父母宗族皆为戮没。”《史记·刺客列传》  “为”没带宾语,直接用在动词“过”和“戮”的前面。  这种用“为”的被动句,其语法作用和现代汉语的“被”的用法一样,“为”的意义就是“被”。
      二是用“为”引进动作行为的主动者后,再在动词前面加“所”字,组成“为……所……”的形式。这种被动的句式,在文言文中最多见。比如,  例12:“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六国论》  例13:“贾家庄几为巡徼所陵迫死。”《指南录后序》  这种用法里的“为”的后面,也可以不带宾语,比如,  例14:“若属皆且为所虏。”《史记·项羽本记》  这个例子里的“为”的后面省掉了宾语“之”。  值得注意的是,这种形式的被动句里的“所”字已没有具体的意义,而且,在现代汉语的书面语里,这种形式还在使用着。比如,  “这种艺术形式为广大人民群众所喜闻乐见。”
    Ⅲ.用“见”表示被动。 “见”是个及物动词,用作被动句时,是有条件的。请比较下面两个例子:  例15:“见藐小微物,必细察其纹理。”《幼时记趣》  例16:“众人皆醉我独醒,是以见放。”《渔父》  比较这两个例子不难发现,当“见”带了宾语(名词或代词)时,只是一般的陈述句,不表被动。只有“见”字后面是动词时,也就是“见+动词”的格式时,才可能是被动句。而且“见”一定是紧靠动词,“见”和动词之间没有其他词语。  例16是被动句,“见放”——被流放。  “见”可以和“于”字连用,引进动作行为的施动者,组成“见+动词(谓语)+于”的格式,“见”和“于”都紧靠动词。比如,  例17:“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廉颇蔺相如列传》  例18:“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秋水》  两个例子都通过“于”引进了施动者“王”和“大方之家”。
     “见”字用在动词前表示对他人动作行为的承受的时候(类似宾语前置),译为“我”或“自己”,不表示被动。这是要和表被动的“见”区别开的。比如,  例19:“生孩六月,慈父见背。”《陈情表》  例句不是被动句。“见”可理解为“背”的动作行为的承受者而前置,相当于“我”。全句是“……慈父背弃了我。” 这样的例子在日常生活中也有使用的。比如“见谅”——“谅解我”。
    Ⅳ.用“被”表示被动。  文言文中也有直接用“被”字表示被动的,但不多见。其形式和现代汉语相似,可以引进动作行为的施动者,也可以不引进,以不引进居多。比如,  例20:“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例21:“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史记·屈原列传》  例20引进施动者“风雨”,例21没有引进。  判断这种用法之前要区别“被”的词性,因为“被”常作名词或动词用,有时也和“披”相通,只有“被”字直接带了宾语,组成“被+名(代词)”的格式;或者直接用于动词前组成“被+谓语”的格式时,才表示被动。比较下列句子中的“被”字的用法:  例22:“盖当蓼洲周公之被逮。”《五人墓碑记》  例23:“将军身被坚执锐。”《陈涉世家》  例24:“在位恭俭,妻子不入官舍,布被瓦器。”《后汉书·王良传》  例25:“况仁人庄士之遗风余思,被于来世者何如哉!”《墨池记》  以上四例,只有例22是被动句。
    Ⅴ.不用标志性词语的被动句。  这种被动句,虽然没用任何的表示被动关系的词语,但是依据被动句的基本原理,完全可以从上下文表达的意思上理解。大致有两类情况。  一是可以补上表被动的词语。  例26:“戍卒叫,函谷举。”《阿房宫赋》  “举”的前可加“被”,函谷关不能发出动作行为,它只能是“被攻克”。  二是不需要也不好补出,上下文义就是被动的关系。  例27:“拜为上卿,以勇气闻于诸侯。”《廉颇蔺相如列传》  这个句子的主语是廉颇,“拜”作为授予官职的一个词语,此动作行为的施行只能来自于君王,廉颇只是受动的一方,“拜”应理解为“被拜”。这种用于官职升迁的词语,常常表被动。这样例子还有,  例28:“用荐,以善书供事文渊阁。”《明史·王绂夏昶传》  “荐”就要理解为“被推荐”。再如,  例29:固(辕固生)之征也,薛人公孙弘亦征,侧目而视固。《史记·儒林列传》  此句里的“征”是“被朝廷征招做官”的意思。
      以下例子从文意来看都是被动句。  例30:“血色罗裙翻酒污。”“感我此言良久立。”《琵琶行》  例31:“盖文王拘而演《周易》。”《报任安书》  例32:“……其次诎体受辱,其次易服受辱,其次关木索……”《报任安书》
      ★ 掌握了以上被动句的几种形式,在具体运用时还要注意几点。  1.弄清楚句子的主语,因为只有主语是处于受动地位时,句子才是被动句。  例33:“虎兕(sì)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季氏将伐颛臾》  这一例子中的两句话,第一句不是被动句,“出”的动作行为出于主语“虎兕(sì:雌性犀牛)”,“于柙xiá (关兽的木笼)”只是状语后置而已,表明“出”的处所;第二句是被动句,作为静物的“龟玉”虽处于主语的地位,却不能施行动作行为,虽然作为“毁”的施动者的宾语——“人”没有出现,却是存在的。所以主语“龟玉”只是处于受动地位,因而句子是被动句。  2.有些用了使动用法的句子,在意思上有时可理解为被动句。  我们先要明确两个概念。使动用法属于词类的活用,“活用”是就句子中的某个词语而言,被动句属于句式,是针对整个句子。两者不是一回事。怎么确定?那要看句子表达的侧重点是什么。比如,  例34:“太上不辱先,其次不辱身。”《报任安书》  此例中的“辱”可理解为使动用法,“使……辱”。按照主动句翻译则句意为:“最上是不使祖先受辱,其次是不使自身受辱。”主语省略。
      如果按照被动句的要求翻译,就要突出“辱”的宾语“祖先”,让“祖先”处于主语的地位。句意为:“最上是祖先不被侮辱,其次是自身不被侮辱。”句意一样。  两句比较,显然被动句更好,比主动句语气重,更能突出“祖先”的地位。  遇到这种情况,我们可依据上下文意是否贯通,风格是否一致,是否更符合作者的意图而定。  3.判断被动句的时候,要注意主语产生动作行为的原因是否来自于外界。主语要有“被迫”的情形。  例35:“彭越、张敖,南面称孤,系狱抵罪。”《报任安书》  主语的“系狱”(关在牢里)只能是“被迫”而为。有些虽不是“被迫”,但其情形,仍是来自外界的原因。  例36:“帝感其诚……”《愚公移山》  一般情况下,“感动”的原因更多的是来自外界,受外界的影响而感动是人的正常的心理活动,这样的句子往往就是被动句。
    1.下列句子中,不是被动句的一项是(  )A.曲罢曾教善才服,妆成每被秋娘妒B.帝感其诚C.焦仲卿妻刘氏,为仲卿母所遣D.赵岂敢留璧而得罪于大王乎?解析 A项,“被”表被动;B项,无标志被动句;C项,“为……所”表被动;D项,“于”为介词,引进动作的对象,可不译,不表被动。【答案】 D
    2.翻译下面的句子。(1)君子寡欲则不役于物。(2)身死人手,为天下笑。(3)故有备则制人,无备则制于人。(4)信而见疑,忠而被谤。(5)彼窃钩者诛,窃国者为诸侯。
    【答案】(1)人(如果)没有欲望就不会被外物奴役。(2)自己死在别人手里,被天下人耻笑。(3)所以有准备就能制服别人,没有准备就要被别人制服。(4)诚信却被怀疑,忠诚却被毁谤。(5)那偷盗了衣带钩的人被杀,偷盗了政权的人反倒成为诸侯。
    3.阅读下面的文言短文,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郭劝,字仲褒,郓州须城人。举进士,累迁太常博士,特迁尚书屯田员外郎,以母老固辞,复为通判莱州。州民霍亮为仇人诬罪死,吏受赇傅致之,劝为辨理得免。时宋绶出知应天府,杜衍在荆南,劝言:“绶有辞学,衍清直,不宜处外。”又言:“武胜军节度使钱惟演迁延不赴陈州,觊望相位;弟惟济任定州总管,自请就迁留后;胡则以罪罢三司使,乃迁工部侍郎。请趣惟演上道,罢惟济兵权,追则除命。”又论刘从德遗奏恩滥,贬太常博士、监潍州税。改祠部员外郎、知莱州。(节选自《宋史·郭劝传》)(1)胡则以罪罢三司使,乃迁工部侍郎。(2)又论刘从德遗奏恩滥,贬太常博士、监潍州税。
    解析 (1)“胡则以罪罢三司使”为无被动标志词的被动句,句中的“罢”要译为“被免除”。(2)“贬太常博士、监潍州税”为无被动标志词的被动句,句中的“贬”要译为“被贬为”。【答案】 见“参考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参考译文】 郭劝,字仲褒,是郓州须城人。考中进士,屡经升迁至太常博士,特旨升职为尚书屯田员外郎,因为母亲年老而坚决推辞,又改任莱州通判。州民霍亮被仇人诬陷而被判处死罪,是官吏们从中收受财物造成的,郭劝替他昭雪免罪。当时宋绶出朝为应天府知府,杜衍在荆南任职,郭劝说:“宋绶有文才学问,杜衍清廉正直,不应派在地方。”又说:“武胜军节度使钱惟演在京拖延不去陈州,觊觎宰相之位;其弟钱惟济现任定州总管,自己申请改派为留后;胡则因罪被免除三司使,却又升任工部侍郎。请催促钱惟演立即前往任所,罢免钱惟济的兵权,追回对胡则的任命。”(郭劝)又对刘从德遗奏中的恩典太过进行批评,被贬为太常博士、监潍州税。(郭劝)改任祠部员外郎、莱州知州。
    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只要不发生歧义,就可以省去句子的某些成分。这些省去了某些成分的句子就叫省略句。 文言文某些词或某些成分经常省略,古汉语省略句的省略方式和现代汉语相同,都是承前省、蒙后省、对话省,但省略的成分却要广得多,如主语省略、谓语省略、宾语省略、兼语省略、介词省略、分句省略等等。
    Ⅰ.省主语 1.承前省 ①疾在腠理,汤熨之所及也;(疾)在肌肤,针石之所及也;(疾)在肠胃,火齐之所及也;(疾)在骨髓,司命之所属,无奈何也。今(疾)在骨髓,臣是以无请也。 ②永州之野产异蛇,(蛇)黑质而白章。(蛇)触草木,(草木)尽死。 ③余幼时即嗜学。家贫,(余)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余)手自笔录,(余)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余)弗之怠。(余)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 ④余扄牖而居,久之,(余)能以足音辨人 ⑤(村人)见渔人,乃大惊,(村人)问(渔人)所从来。(渔人)具答之。(村人)便要还家,(村人)设酒杀鸡作食” 。 ⑥楚人为食,吴人及之。(楚人 )奔,( 吴人)食而从之。
    2.蒙后省 ① 沛公谓张良曰:“(公)度我至军中,公乃入。 ②问:“(公)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3.对话省 ①蔺相如固止之,(蔺相如)曰:“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厉害)?”(公)曰:“(廉将军)不若(秦王)也。” ②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guì)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刿)乃入见。(刿)问:“(公)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吾)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刿)对曰:“小惠未遍,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岁)对曰:“小信未孚(读音fú信服),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吾)虽不能察,必以情。”(刿)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③樊哙曰:“今日之事何如?”良曰:“(事)甚急” ④(孟子)曰:“独乐乐,与人乐乐,孰乐?”(王)曰:“(独乐乐)不若与人。
    Ⅱ.省谓语 ①一鼓作气,再(鼓)而衰,三(鼓)而竭。 ②择其善者而从之,(择)其不善者改之。 ③军中无以为乐,请以剑舞(为乐)。 ④杨子之邻人亡羊,既率其党(追之),又请杨子之坚追之。 ⑤及左公下厂狱,史朝夕(俟)狱门外。 ⑥平原君与楚(商议)和从,言其利害。 ⑦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威)? ⑧陈胜自立为将军,(封)吴广为都尉。 ⑨杀人如(恐)不能举,刑人如恐不胜。 ⑩齐威王欲将孙膑,孙膑谢曰:“刑余之人不可(将)。”
    Ⅲ.省宾语(包含介词宾语省略) (1) 权起更衣,肃追(之)于宇下。(2)秦王不怿,为(之)一击缶。 (3)投(之)以骨。 (4)君与(之)俱来。 (5)以相如功大,拜(之)为上卿。 (6)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私见和良,具告(之)以事。 (7)成视,庞然修伟,自增惭怍,不敢与(之)较。 (8)不如因而厚遇之,使(之)归赵。 ⑼ 叶公见之,弃(之)而还走。 (10)扬州城下,进退不由(己)。 (11)齐使以(之)为奇,窃载与(之)之齐。 (12)公阅毕,即解貂覆生,为(之)掩户。 (13)尉剑挺,广起,夺(之 )而杀尉。 (14)若舍郑以(之)为东道主。 (15)扶苏以数谏故,上使(之)外将兵。
    Ⅳ.省介词 (1)将军战(于)河北,臣战(于)河南。 (2)今以钟磬置(于)水中。 (3)林尽(于)水源。 (4)后数日驿至,果地震(于)陇西。 (5)赐之(以)彘肩。 (6)试与他虫斗,虫尺靡;又试之(以)鸡,果如成言。 (7)成妻纳钱(于)案上。 (8)晋太原中,武陵人(以)捕鱼为业。 (9)胜相士,多者千人,寡者(以)百数。 (10)激昂(于 )大义,蹈死不顾。 ⑾晋军(于)函陵,秦军(于)汜南。 ⑿屈原至于江滨,被发行吟(于)泽畔 ⒀死马且买之(以)五百金,况生马乎? ⒁今君乃亡(于)赵走(于)燕。
    在古代汉语中,省略现象较为普遍。考生要想使翻译后的句子通顺协调,就必须对省略的成分进行必要的补充,这样才能使答案完整。那么如何补充省略的成分呢?
    例如:英宗即位,进尚书。正统二年五月命整饬大同、宣府诸边,许便宜行事。源遣都督佥事李谦守独石,按行天城、朔州诸险要,令将吏分守。设威远卫,增修开平、龙门城,自独石抵宣府,增置墩堠。免屯军租一年,储火器为边备,诸依权贵避役者悉括归伍。寻以宣、大军务久弛,请召还巡抚佥都御史卢睿,而荐兵部侍郎于谦为镇守参赞。于是言官以临边擅易置大臣为源罪,合疏劾之。帝以源有劳,置不问。事竣还朝,与都御史陈智相詈于直庐。智以闻,诏两责之。
    1.下列各句补写出的省略成分,不正确的一项是(  )A.骐骥一跃,不能(跃)十步(《劝学》)B.今以钟磬置(于)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之)也(《石钟山记》)C.常惠请其守者与(之)俱(去),得夜见汉使(《苏武传》)D.(异蛇)黑质而白章;(蛇)触草木,(蛇)尽死(《捕蛇者说》)解析 应该是“(草木)尽死”。【答案】 D
    2.阅读下面的文言短文,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周)厉王虐,国人谤王。邵公告曰:“民不堪命矣!”王怒,得卫巫,使监谤者,以告,则杀之。国人莫敢言,道路以目。(《国语·周语》)解析 省略句“王怒,(王)得卫巫,(王)使(卫巫)监谤者,(卫巫)以(之)告(王),(王)则杀之”。答案 见参考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参考译文】周厉王残暴无道,老百姓纷纷指责他。邵公对(周厉王)说:“老百姓已经不能忍受您的政令了!”周厉王勃然大怒,找到卫国的巫者,派他暗中监视指责、批评自己的人。(巫者)向(周厉王)举报(指责、批评周厉王的人),(周厉王)就杀掉那些人。于是人们都不敢随便说话,在路上相遇,也只能以眼神示意。
    来源.湖北省会武汉2022届高三11月教学质量测评语文试题 贞观十一年十月,安州都督吴王恪数出畋猎,颇损居人,侍御史柳范奏弹之。丁丑,恪坐免官,削户三百。上曰:“长史权万纪事吾儿,不能匡正,罪当死。"柳范曰:“房玄龄事陛下,犹不能止畋猎,岂得独罪万纪!"上大怒,拂衣而入。久之,独引范谓曰:“何面折我?”对曰:“陛下仁明,臣不敢不尽愚直。”上悦。十二年三月,辛亥,著作佐郎邓世隆表请集上文章。上曰:“朕之辞令,有益于民者,史皆书之,足为不朽。若为无益,集之何用!梁武帝父子、陈后主、隋炀帝皆有文集行于世,何救于亡!为人主患无德政,文章何为!”遂不许。丙子,以皇孙生,宴五品以上于东宫。上曰:“贞观之前,从朕经营天下,玄龄之功也。贞观以来,绳愆纠缪,魏征之功也。"皆赐之佩刀。上谓征曰:“朕政事何如往年?”对曰:“威德所
    加,比贞观之初则远矣;人悦服则不逮也。”上曰:“远方畏威慕德,故来服;若其不逮,何以致之?”对曰:“陛下往以未治为忧,故德义日新;今以既治为安,故不逮。”上曰:“今所为,犹往年也,何以异?”对曰:“陛下贞观之初,恐人不谏,常导之使言,中间悦而从之。今则不然,虽勉从之,犹有难色。所以异也。”上曰其事可闻欤对曰陛下昔欲杀元律师孙伏伽以为法不当死陛下赐以兰陵公主园直百万。或云:‘赏太厚。’陛下云:‘朕即位以来,未有谏者,故赏之。’此导之使言也。司户柳雄妄诉隋资,陛下欲诛之,纳戴胄之谏而止。是悦而从之也。近皇甫德参上书谏修洛阳宫,陛下恚之,虽以臣言而罢,勉从之也。”上曰:“非公不能及此,人苦不自知耳!”(节选自《资治通鉴唐纪十一》,有删改)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1)远方畏威慕德,故来服;若其不逮,何以致之?(2)非公不能及此,人苦不自知耳!
    【参考答案】(1)远方的人畏服威严仰慕仁德,所以前来归顺;如果说不如从前,为什么会到达这一步呢?(“逮”“何以”“致”各1分,句意1分)(2)如果不是你,没人能说到这么深刻的地步(或译为:我达不到这一步),人苦于不能了解自己啊。(补出“不能及此”的主语,1分,“苦” “自知”各1分,句意1分)【命题意图】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句子的能力。【解析】文言翻译重视对使动、意动、活用、一词多义等词汇和文言特殊句式的考查。第(1)句,“威”属于形容词用作名词,“何以致之”可根据后文魏征的回答推测,此处太宗是在询问比不上从前的原因。第(2)句,“不能及此”是省略句式,省略了主语,此处主语不明,因此两种翻译均可。“苦”是形容词用作动词, “自知”也属于倒装结构。
    【参考译文】 贞观十一年十月,安州都督吴王李恪多次外出打猎,严重损害居民的利益,侍御史柳范上书弹劾他。丁丑(二十六日),李恪因此被免官,削减食封三百户。太宗说:“长史权万纪侍奉我的儿子,不能匡扶修正过失,按罪应该判处死刑。"柳范说:“房玄龄侍奉陛下,尚且不能制止陛下打猎,怎么能单单处罚权万纪!”太宗大怒,拂衣而起到宫中去。过了很久,太宗独自请来柳范对他说:“为什么要当面冒犯我呢?”柳范回答说:“陛下仁慈圣明,我不敢不竭尽我的愚鲁憨直建言”太宗听了很高兴。十二年三月辛亥(初二),著作佐郎邓世隆上表请求编集太宗文章。太宗说:“我的文辞号令,对百姓有益处的,史书都会记录下来,足以成为不朽的言辞。如果没有益处,编集出来又有什么用呢!梁武帝父子、陈后主、隋炀帝都有文集在世间流传,对于他们的灭亡又有什么补救呢!作为君主担心的是没有德政,文章有什么用!”于是不答应。丙子(二十七日),因为皇孙出生,在东宫宴请五品以上的官员。太宗说:“贞观之前,跟从我谋划天下大事,是房玄龄的功劳啊。贞观以来,修正过失,是魏征的功劳啊。”于是都赏给他们佩刀。太宗对魏征说:“我这些年的政事和往年相比怎么样?”魏征回答说:

    相关课件

    2023届高考专题复习:文言文特殊句式 课件:

    这是一份2023届高考专题复习:文言文特殊句式 课件,共36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肉夹馍还是馍夹肉,主干成分,修饰成分,判断句,被动句,省略句,倒装句,4倒装句,宾语前置句,①宾语前置句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2024届高考专题复习:文言文句式专题复习 课件:

    这是一份2024届高考专题复习:文言文句式专题复习 课件,共35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宾语前置,主谓倒装,定语后置,状语后置,倒装句,介词结构状语后置句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2024届高考专题复习:文言文复习之文言固定句式 课件:

    这是一份2024届高考专题复习:文言文复习之文言固定句式 课件,共29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陈述类,背下来,翻译下面的句子,疑问类,反问类,感叹类,揣度类,选择类,假设类,转折类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