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0-2021学年第三单元 明清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第15课 明朝的对外关系教学设计
展开了解郑和下西洋的航海壮举;知道戚继光的抗倭斗争。
教学目标
利用文字资料、历史图片、简图绘制等了解郑和下西洋的史实,理解郑和下西洋的意义,感受明朝勇于开放、乐于开放的对外态度,体会中国“强不凌弱、众不暴寡”的和平友好精神;
通过历史图片、历史地图等了解戚继光抗倭的史实,通过品读诗句,联系所学,学习戚继光不为名利、以国家和民族安危为己任的强烈爱国精神;
知道葡萄牙攫取在澳门的居住权的史实。
教材分析
明朝的对外关系是统编版历史教科书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明清时代: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第15课的内容。明朝的对外关系与第14课明朝的政治、第16课明朝的科技、建筑与文学同属了解明朝历史不同的重要方面,而对外关系是明朝历史上尤其浓墨重彩的一部分。本课分为“郑和下西洋”、“戚继光抗倭”和“葡萄牙攫取在澳门的居住权”三个子目,完整展现了明朝对外交往中的友好交往与战争冲突,条理清楚,内容系统,既显得简洁,又有利于学生掌握。
学情分析
初一学生在认知上仍以形象思维为主,认知问题的能力还不高,对于理解郑和下西洋的意义等存在一定难度。但同时初一学生求知欲、好奇心强烈,思维活跃、好表现,因此,课堂上借助多媒体平台,引入切适的图文材料,创设丰富的历史情境,激发学生的历史想象力和参与学习的兴趣,加上经过将近两学期的初中历史学习,学生对事物的理解、概括、分析等能力都有所提高,为理解郑和下西洋的航海壮举等探究活动奠定了基础。
重点
郑和下西洋的航海壮举及意义;戚继光的抗倭斗争。
难点
郑和下西洋。
教学过程
15-16世纪,开始出现世界性大航海活动。参与此次世界性大航海活动的不仅仅有发现美洲的哥伦布、环球航行的麦哲伦,还有一支曾经七次穿梭于浩瀚大海之间规模浩大的船队,这是一支来自中国的船队,船队的领袖叫郑和。今天就让我们通过第15课走近这一世界航海史上的空前壮举,走近明朝的对外关系。
首先我们来了解郑和下西洋。同学们知道明成祖为何要派人出使西洋呢?《明史·郑和传》中记载:成祖疑惠帝亡海外,欲踪迹之。明太祖朱元璋死后,传位于皇长孙朱允炆,也就是建文帝。不久,燕王朱棣以清君侧为名,起兵攻打建文帝,取得成功,朱棣在南京称帝。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靖难之役”。但是据说建文帝朱允炆并没有死,而是潜逃出宫了,于是明成祖就派人四处探寻建文帝的下落。
不过,《明史》的纂修者并没有完全局限于这样一种解释,还添了一句:“且欲耀兵异域,示中国富强。”怎么理解呢?《国史概要》中这样理解:为了在海外各国扩大政治影响,显示天朝大国的富庶与强盛。也就是招徕各国前来朝贡,提高明朝在国外的地位和威望,同时重新打开贸易通道。用中国的货物去换取海外的珍奇。此时的明朝因其强大的国力勇于对外开放,乐于对外开放。
那明成祖这一幕后导演为何选择郑和作为下西洋的主演呢?据说成年的郑和“身长九尺,腰大十围,四岳俊而鼻小”“齿若编贝”“声音洪亮”,而且“博辨机敏、谦恭谨密、知兵习战”,显然,英俊的仪表与机敏的性格,加之在出入阵仗,多建奇功,使郑和脱颖而出,肩负起这一重大历史使命。
郑和即将面临的是茫茫无际的海洋和很多未知的险阻,所以远航前一定要做好万全的准备。这些准备工作中,最重要的当然是远航的船只。其中体积最大的就是“宝船”,即为“运宝之船”,请看课本第71页图片,负责建造宝船的就是当时设在我们江苏南京的龙江船厂。宝船大到什么程度呢?龙江船厂遗址出土了一根长11.07米的巨型舵杆,专家据此推测宝船大约全长150米,排水量2万吨以上。什么概念呢?大家都知道发现美洲新大陆的哥伦布吧,郑和宝船的长度是哥伦布船队中最大的船的6倍,排水量的100倍。此外,在设计上,宝船还应用了防水隔舱、平衡舵等技术,还配备有完整的导航系统,比欧洲早了200年。
准备就绪后,郑和率领船队开始了在浩淼大海上的航行。请同学们阅读课本72页《郑和下西洋路线图》,根据这幅地图,绘制郑和下西洋的航行路线简图,注意标注起止地、所经重要地区。通过绘图与交流,我们了解到郑和远航从刘家港,就是江苏太仓出发,途经越南、印度、沙特阿拉伯等亚非30多个国家和地区,最远到达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从同学们所绘制的简图,我们可以明白明朝时期的“西洋”指的是指今文莱以西的东南亚和印度洋一带海域及沿岸地区。而近代的西洋主要指欧洲。
郑和下西洋,堪称世界航海史上的壮举。请同学们结合地图,联系“相关史事”,畅所欲言,你觉得为什么说郑和下西洋是世界航海史上的壮举。有同学认为因为郑和下西洋历时时间长,从1405年到1433年,历时28年;有同学认为因为郑和下西洋规模大,船队最多时有船200多艘,最少的一次也有60余艘,仅首次下西洋时,就有2万多人;有同学认为因为郑和下西洋次数多,多达7次;有同学认为因为郑和下西洋所到国家和地区多,到达亚非30多个国家和地区;有同学结合路线,郑和下西洋开创了西太平洋与印度洋之间的亚非海上交通线。这些交通线至今每年有10万艘船只航行,被称为“黄金水道”。有同学认为郑和下西洋意义重大,增进了中国与亚非国家和地区的相互了解和友好往来。
郑和远航,以宝船和商品与所到之处友好交往,不殖民、不侵略,给所到之处带去了文明、和平。在东南亚的一些国家和地区,有一些地名、庙宇是以“三宝”命名,例如泰国的“三宝塔寺”,爪哇的“三宝井”,就是最好的证明。如图中的三宝庙,由清真寺改建而成,既保持了伊斯兰教的特点,又有类似佛教寺庙的建筑特点,但在祈祷活动中却有道教崇奉的玉皇大帝,寺内还有一间孔子庙,这是因为郑和在当地开井汲水,耕田种稻,将中国技术、中华文化带到所到之处,造福一方。
同时一些国家也纷纷遣使来中国,还有几个国家的国王到中国访问,其中,浡泥国的国王来中国访问时因病去世,明成祖遵其“希望体魄托葬中华”的遗愿,按中国礼仪葬安德门石子岗,也就是今天南京市安德门外向花村乌龟山,同学们可以利用假期去参观。
郑和下西洋是明朝对外关系中友好交往的典范,但此时的对外交往中也有战争冲突,突出表现为抗倭斗争和葡萄牙攫取在澳门的居住权。
倭寇是指日本的一些武士和奸商组成的海盗武装集团。倭寇的侵扰,并不是一个新问题,从元朝末年就已经出现了,到明朝中期,由于日本国内动荡加剧,明朝国力减弱,海防松懈,倭患空前严重。1552年起,中国东南沿海尤其是浙江、福建、广东三省,全面遭受倭寇的荼毒。长江南北,沿海数千里同时受害。请同学们观察课本第73页明代《倭寇图卷》:倭寇烧杀抢掠,无恶不作,甚至连寺庙都不放过,图中东南沿海的民众遭受倭患而逃难,其中就有个僧人。仅仅昆山县城,被烧了房屋2万余间,境内“房屋十去八九,男妇十失五六”。
1547年,明朝政府开始清剿倭寇。1555年,戚继光调任浙江,镇守倭患严重的宁波、绍兴、台州三府。他招募义乌、金华的彪悍壮丁,教习击刺之法,更新火器兵械,组建闻名天下的戚家军。我们一起读一读戚家军的这首军歌,你从中感受到戚家军怎样的战斗意志?有同学感受到戚家军军纪严明、训练有素、能征善战,上下团结,作战能力强。还有同学感受到了戚家军同仇敌忾、不除倭患誓不罢休的决心。
正是戚家军面对侵略者誓死捍卫国家安全以及面对困难毫不退缩,戚家军先后在浙江慈溪龙山、台州等地沉重打击倭寇。之后,戚家军进入福建,平息福建倭患,再移师广东。到1564年,平倭战争基本结束。
同学们观察课本第74页明代《抗倭图卷》,现藏于国家博物馆。据推测,该图卷反映的是1555年发生于浙江王江泾的一场抗倭战斗,史称“王江泾大捷”。画面描绘了明水军与倭寇交战的情景。左侧的明军装备头巾,夏天防晒、吸汗、防暑,冬天保暖,另外还有一定的敌我辨识作用。从图中可以看出交战中有倭寇嘴和脑袋中箭,有的已经落水,俨然呈溃败之势。明朝取得这场反侵略战争的胜利。
在抗倭战争中,戚继光立下了赫赫战功。请同学们阅读他在人生不同阶段写下的诗句,说说你感受到戚继光怎样的情怀和抱负?从“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感受到戚继光心怀国家,淡泊名利,有远大的理想和抱负;“一年三百六十日,多是横戈马上行”“遥知百国微茫外,未敢忘危负岁华”,戚继光的一生与战马横戈相联,保卫国家的形象跃然纸上;“一片丹心风浪里,心怀击楫敢忘忧”,戚继光即使晚年功成身退,依然居安思危,忧国忧民。
在明朝对外交往中还有一个重大事件,即葡萄牙攫取了在澳门的居住权。公元1533年葡萄牙人初到澳门,在妈阁庙附近登岸,他们不知道地名,问当地渔民。渔民答曰:“妈阁”。葡萄牙人以为是地名,从此便称澳门“MACAU”,中译音变成“马交”。华人均称此地为“澳门”。请同学们阅读课本第74页相关史事,了解葡萄牙攫取澳门居住权的经过。老师提醒同学们注意:1553年,葡萄牙殖民者攫取的是澳门的居住权,领土主权仍属于中国,由广东省直接管辖。1887年,葡萄牙与清朝政府签订《中葡会议草约》和《中葡和好通商条约》,正式通过外交文书的手续占领澳门并将此辟为殖民地。随着新中国综合国力的强大,1999年12月20日中国政府恢复对澳门行使主权,设立澳门特别行政区。回归后的澳门活力更强,成为全球最发达、富裕的地区之一。到八年级同学们将进一步详细了解。
本节课我们一起了解了明朝对外关系中的友好交往——郑和下西洋,感受了世界航海史上的壮举,感受到国力强盛的明朝勇于对外开放、乐于对外开放,更感受到中国“强不凌弱、众不暴寡”的和平友好精神;但当外敌入侵,中国人民亦会如戚继光般英勇抗倭,捍卫国家和民族尊严。
当然课堂时间有限,有兴趣的同学可以课后利用假期参观南京宝船厂遗址公园,进一步感受郑和下西洋的壮举。参观家乡的博物馆,进一步了解家乡明代军民抗倭的事迹。
今天的课就上到这里,下课,同学们再见!
板书设计: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册第8课 金与南宋的对峙教案: 这是一份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册第8课 金与南宋的对峙教案,共6页。
历史第二单元 辽宋夏金元时期: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第6课 北宋的政治教案及反思: 这是一份历史第二单元 辽宋夏金元时期: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第6课 北宋的政治教案及反思,共8页。
初中人教部编版第5课 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教案设计: 这是一份初中人教部编版第5课 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教案设计,共1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