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灯笼教学设计
展开课题
《灯笼》
备课人:
学情分析
本文所写年代距离当代初中生太遥远,他们理解起来有时代上的隔阂。授课时应该加强对背景的介绍。课前要求学生查找霍骠姚、李广、裴公、李愬、蒙恬等人的英雄事迹,感受他们的爱国情怀。学生在理清文章的内容基础上,通过合作探究,理解注意作者情感的变化,体会作者与时代同呼吸、共命运的担当精神。
教学目标
1、体会作者是怎样将与“灯笼”有关的情节有序的结合在一起,理解散文形散神不散的特点。
2、认识文中所表现出的乡情民俗,诗词典故,进而升华出的情感变化。
3、领会灯笼所蕴含的文化内涵,理解作者从不同方面表达的灯笼对于他乃至民族的重要意义。
教学重难点
1、体会作者是怎样将与“灯笼”有关的情节有序的结合在一起,理解散文形散神不散的特点。
2、认识文中所表现出的乡情民俗,诗词典故,进而升华出的情感变化。
教学流程
一、【激发兴趣、导入课文】
导语:
提起灯笼,你会想到什么?张灯结彩的喜庆?宫廷点缀的灯火?在电灯尚未出现和普及的年代,灯笼却是人们日常生活的必需品,是生活和情感的纽带,记录着亲情,抒写着繁华,以及对往昔岁月的怀念。今天我们要学习的《灯笼》就是这样的一篇文章。
二、【知识链接】
灯笼——灯笼是一种笼状灯具。其外层多以细篾或铁丝等制骨架,而蒙以纸或纱类等透明物,内燃灯烛。供照明、装饰或玩赏。灯笼,又称灯彩,是一种古老的中国传统工艺品。起源于2000多年前的西汉时期,每年的农历正月十五元宵节前后,人们都挂起象征团圆意义的红灯笼,来营造一种喜庆的氛围。后来灯笼就成了中国人喜庆的象征。经过历代灯彩艺人的继承和发展,形成了丰富多彩的品种和高超的工艺水平。从种类上分,有宫灯、纱灯、吊灯等等。从造型上分,有人物、山水、花鸟、龙凤、鱼虫等等,除此之外还有专供人们赏玩的走马灯。
三、【走进作者】
作者
吴伯箫(1906—1982)原名熙成,笔名山屋、山荪,是我国当代著名文学家和教育家。1938年投奔革命圣地延安,进入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学习,是抗战时期伟大的文学家。他的作品主要收集在《羽书》、《黑红点》、《北极星》、《忘年》、《吴伯萧散文集》中。这些作品情感真挚深厚,描写朴实动人,结构严谨,语言清丽洗练。
写作背景
1931年9月18日,日本侵略者发动“九一八事变”,炮火不仅震碎了壮丽的祖国河山,也击破无数文士的美好幻想,这其中就包括吴伯萧。然而,国民党政府竟然采取“不抵抗”政策,这让他十分愤懑,忧心如焚、怒火中烧,骨鲠在喉,不吐不快。于是,他在从事教育工作的同时,坚持业余写作,舒解一腔积郁。
他在这一时期的散文,常常回荡着爱国主义的激越旋律。即使在回忆童年生活的篇章里,这一旋律也时常跳跃而出,《灯笼》正是这个时期回忆主题的文章。
四、【字词积累】
1、注音
争讼(sònɡ) 领域(yù) 斡旋(wò xuán) 静穆(mù) 思慕(mù) 怅惘(wǎnɡ ) 铿然(kēng) 褪色(tuì) 燎原(liá) 熙熙然(xī)暖融融(nuǎn róng ) 马前卒(zú) 人情世故(shì) 神龛(kān) 司马懿(yì) 幽悄(qiǎ) 骠骑(pià qí) 垂珠联珑(lóng)
2、解释词语
争讼:因争论而诉讼。
斡旋:调解周旋。
幽悄:幽深寂静。
怅惘:因失意而心事重重。
熙熙然:温和欢乐的样子。
马前卒:比喻没有目的地为人奔走效力的人。
人情世故:指为人处世的方法、道理和经验。
不甚了然:不太了解,不怎么清楚。
铿然:形容敲击金石所发出的响亮的声音。
五、【整体感知】
1、文章第①段叙写了小时候喜欢火、光的情景,请说说这样写的作用。
丰富了文章内容,增添了情趣,避免叙述的呆板和结构的单调,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引出下文,为下文叙述喜爱灯笼作铺垫。
2、自由读3-10自然段,分组讨论:这几段写了关于灯笼的哪些事?为什么要回忆这几件事?
(1)挑着灯笼接祖父,听祖父讲进京赶考的掌故。
(2)接过母亲递给的纱灯上下灯学;
(3)乡俗还愿时,村口红灯高照;
(4)跟着龙灯跑个半夜,伴着小灯入梦;
(5)族姊远嫁,宅第红灯高挂;
(6)在纱灯上描红;
(7)想象宫灯的样子和宫灯下的景象。
怀恋过往,表明灯笼对“我”的意义重大。
六、【合作探究】
1、结合2-9自然段中的相关语句说一说:灯笼有着怎样的意义?
村犬遥遥向灯笼吠了……那种熙熙然庭院的静穆,是一辈子思慕着的。
——灯笼映照着长幼情笃。
母亲给留着的消夜食品便都是在亲手接过了灯笼去后递给自己的……母亲的头发也全白了。
——灯笼宣照着母子情深。
真是,若有孤行客,黑夜摸路。正自四面虚惊的时候,忽然发现星天下红灯高照,总会以去村不远而默默高兴起来的吧。
——灯笼慰藉着孤行客的心。
④……进士第的官衔灯该还有吧,垂珠联珑的朱门却早已褪色了。
——灯笼记录着岁月的沧桑。
⑤若是纱灯上的字是“尚书府”或“某某县正堂”之类,懂得了意思,也会觉得不凡的;但普普通通一家纯德堂的家用灯笼,可也未始勾不起爱好来。
——灯笼显示着主人的地位和权势。
2、自由读10-11自然段,思考:关于宫灯的想象和对古时将军挑灯看剑的描写有什么深刻意义?
对宫灯进行想象,体验深长的历史况味。
引述历史上保家卫国的名将,表达自己做“灯笼下的马前卒”的誓愿。
从历史文化及个人情感上表达灯笼对于“我”及整个民族的重要意义。
3、结合全文,简析作者喜爱灯笼的原因是什么?
①灯笼寄托着祖父、母亲等亲人的慈爱和牵挂,也寄托着作者对亲人的感激之情;
②许多乡情民俗与灯笼结下太多的缘分,给作者留下很多美好的回忆;
③灯笼能为夜行人指路,温暖他人;
④记录、传承着家族历史;
⑤引发作者联想起古代将领挑灯看剑,抗击敌人的情景,激发爱国热情。
七、【语言品味】
1、快速读第2自然段,思考:从哪些句子可以看出“我”对灯笼的喜爱?
连活活的太阳算着,一切亮光之中,我爱皎洁的月华,如沸的繁星,同一支夜晚来挑着照路的灯笼。
将“灯笼”的光与“太阳”的光、“月华”“繁星”的光相提并论,强调了“我”对“灯笼”的情有独钟。
真的,灯笼的缘结得太多了,记忆的网里挤着的就都是。
夸张与比喻,形象地表达出了“我”与“灯笼”之间结下的缘分之多,使表达显得形象生动,突出了“我”对灯笼的喜爱。
2.结合文章,理解文中画线句子的含义。
(1)垂珠联珑的朱门却早已褪色了。
表面写族姊家华贵朱门颜色变暗淡了,不再鲜艳了,实际上写族姊家庭早已衰败。
(2)雪夜入蔡,与胡人不敢南下牧马的故事是同日月一样亮起了人的耳目的。
雪夜入蔡:指唐代大将李愬雪夜谋袭蔡州擒藩镇吴元济的故事,表达的是对保家卫国英雄的仰慕之情。
李愬、蒙恬等昔日大将以智慧和勇气抗击敌寇,保家卫国,其英雄事迹与日月同辉,激励着后人,表达了作者对这些英雄的敬慕之情。
八、【主旨归纳】
本文以散文的自由笔法,抒写了作者关于灯笼的一些记忆,往昔经历、乡情民俗、诗词典故,从不同方面表达了灯笼对于作者乃至民族的重要意义。激发了作者的爱国情怀,同时表达了对时局的担忧和对未来的期望。
读后感悟
《灯笼》的作者吴伯箫在回忆童年生活的篇章里,流露着爱国主义的情感。爱国主义是对祖国的一种深厚感情,是一个民族的一种神圣美好的心理情感,蕴藏于每个公民的感情世界之中。这种情感集中表现为:对养育自己成长的祖国山河、文化、历史的热爱;关心祖国的前途和命运,把个人的命运同祖国的命运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强烈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以及对祖国的无限忠诚和为祖国的独立富强而英勇献身的精神等。我们每个人都要做一个爱国的人。
【创意表达】
春节是团圆的日子,也是传承民族优秀文化的日子。请你根据要求,完成下列各题。
1、下面是四幅不同书体的“福”字。请你选择一幅贴在自家的门上,向家人说明你选择的这幅字属于哪种书体,并结合这幅字的书体特点说明你选择的理由。
你选择:第___幅,书体:___,理由:___。
参考示例:
第一幅:隶书—古朴典雅
第二幅:楷书—规矩整齐
第三幅:草书—飘逸洒脱
第四幅:行书—自然流畅
2、下面是利用汉字结构创作的一幅窗花。这幅窗花中有四个跟“口”有关的汉字。请你将这四个字填入下面的方框内,组成一个表达人生态度的四字短语。
唯吾知足
3、下面适合春节张贴的上联和下联分别是___AC
解析:春联比较讲究音调平仄,上联最后一个字为仄声,下联最后一个字应是平声。
简单说,在普通话四声中,第一声、第二声是平声;第三声、第四声是仄声。
十、【自我总结、反思促教】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灯笼教案设计: 这是一份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a href="/yw/tb_c139296_t8/?tag_id=27" target="_blank">灯笼教案设计</a>,共3页。
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灯笼教案: 这是一份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灯笼教案,共8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新课导入,知识备查,学习字词和典故,整体感知,深入探究,总结归纳,作业设计,板书设计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灯笼教案设计: 这是一份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灯笼教案设计,共13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准备,课时安排,课时目标,教学过程,教学反思,预习作业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