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部编版九年级下册《不求甚解》语文教案第1页](http://www.enxinlong.com/img-preview/2/2/13223263/0/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初中部编版九年级下册《不求甚解》语文教案第2页](http://www.enxinlong.com/img-preview/2/2/13223263/0/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2020-2021学年不求甚解教案
展开
这是一份2020-2021学年不求甚解教案,共4页。教案主要包含了作家作品,课文探究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部编版九下13.短文两篇《不求甚解》教学设计 课题 13.短文两篇《不求甚解》单元第四单元学科语文年级九年级学习目标1、从理解陶渊明的“不求甚解”入手,进而正确理解“不求甚解”读书方法的精髓在于“会意”“活读2、了解驳论的特点,了解举例论证、对比论证的方法。3、了解本文论证的层进结构。重点1、了解驳论的特点,了解举例论证的方法。2、了解本文论证的递进结构。难点从理解陶渊明的“不求甚解”入手,进而正确理解“不求甚解”读书方法的精髓在于“会意”“活读。 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导入新课“不求甚解”一语出自陶渊明的《五柳先生传》:“好读书,不求甚解。”原意是指读书只领会要旨,不过于在字句上花工夫,属褒义。今多谓学习或工作态度的不认真,不求深入理解,浅尝辄止,含贬义。速读思考,整体感知,把握要点: 1、文章批驳的观点是什么,作者的观点是什么?2、作者是怎样反驳的?3、作者是怎样理解不求甚解的? 准备课堂笔记 课堂导入,激发兴趣讲授新课一、作家作品马南邨(cūn)(1912—1966),原名邓拓,福建闽侯人,新闻记者、政论家、杂文作家。主要作品有杂文集《燕山夜话》,诗词集《邓拓诗词选》等。 20世纪60年代初,马南邨应《北京晚报》之约,撰写《燕山夜话》专栏杂文。这个专栏的杂文从古人读书治学、科学研究、生产活动等方面为我们总结和介绍了一些可以借鉴的历史经验,还对现实中的各种不良现象和错误的思想方法、工作作风提出了批评,对青年的学习给予指导。在一篇篇短小精悍、妙趣横生的文字里,蕴含着深刻的寓意和哲理,引人深思,发人深省,对当时的杂文创作产生了积极的影响。本文就是马南邨针对有些人对陶渊明“不求甚解”的曲解而写的一篇驳论文。关于驳论文驳论文驳论可以鲜明地反驳一个错误观点,也可以是就别人论述的一个问题发表不同看法,或提出质疑,进行商榷(què)。1.反驳对方的论点,从论据和论证方法上找问题。 反驳对方的论点2.反驳对方的论点,要注重分析,把理讲透,使人信服,不能扣大帽子。 二、课文探究1.本文是驳论文。文章批驳的观点(文章的靶子)是什么,作者的观点是什么?明确:批驳的观点(文章的靶子):“对任何问题不求甚解都是不好的”。作者的观点:盲目的反对不求甚解的态度没有充分理由。2.作者是怎样批驳别人的观点? 第二段:说明人们曲解了“不求甚解”的意思。 第三段:全面分析陶渊明的读书态度。 第四段:说明因为“会意”不易,所以陶渊明只好说“不求甚解”。 第五段:提倡虚心的“不求甚解”的读书态度。 第六段:介绍古人就是以“不求甚解”态度读书的。 第七段:全面解释“不求甚解”。 第八段:说明陆象山语录的意思。 第九段:强调重要的书要反复阅读。理清本文的论证思路第一部分(1):摆出了要批驳的靶子:“对任何问题不求甚解都是不好的。第一层(2-4):从“不求甚解”的出处入手,全面分析了陶渊明的读书态度,指出“不求甚解”的两层含义。第二层(5-6):提出虚心的“不求甚解”的读书态度,并举例加以说明。第三层(7-8):全面解释“不求甚解”,指出读书不是死抠字眼儿,不因某一局部而放弃整体。第五部分(9):提出自己的观点,强调重要的书要反复阅读。第二部分(第2-8段)阐述不求甚解的真正意义。3.本文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全面阐述了陶渊明的“不求甚解”的两层含义,并以此为根据对否定“不求甚解”的观点进行否定,在批驳的过程中阐述“读书的要诀全在于会意,读书要虚心,重要的书要反复阅读”的观点。4.作者是怎样把自己的观点讲透?(1)正面阐释陶渊明的本义。(2)通过具体事例来进一步强调不能求只记住这一些字句的“甚解”,要“活”读书,要理解“精神实质”。 5.文章举了哪些例子?引用了哪些名言? 第五段举了普列汉诺夫的例子。他自以为熟读马克思的著作,“求甚解”,实际上做了许多曲解。第六段举了诸葛亮的例子。诸葛亮读书是“观其大略”,比徐庶等人“多于精熟”高明,知识面更广,了解问题更全面。第八段引用陆象山语录。“读书且平平读,未晓处且放过,不必太滞。”6.作者所选的事例有什么特点? (1)列宁批评普列汉诺夫 ——从态度上论述(2)诸葛亮的读书方法 ——从方法上论述(3)引陆家山的话 ——进一步证明三处例证、引证,或外或中,或今或古,或正或误,信手拈来,自由骋笔,又恰到好处。选例典型,论说周到。 7.怎样才能达到“活”读书,理解“精神实质”呢? 结论:书必须反复阅读,每读一次都会觉得开卷有益。 8.找出“不求甚解”在本文中的含义 :一是表示虚心,因为书不一定都能读懂,就承认“不求甚解”。二是说明读书的方法,不要固执一点,咬文嚼字,而要前后贯通,了解大意。9.“好读书”和“不求甚解”有什么关系? 首先,要养成“好读书”这个习惯。只有“好读书”,才能谈到“求甚解”这个问题。其次,读书的要诀全在于“会意”,而“会意”十分不易。所以陶渊明每有“会意”,就十分高兴。因为“会意”不易,所以陶渊明只好说“不求甚解”。10.肯定“不求甚解”的方法为什么要反对马马虎虎的态度? “不求甚解”只是不死抠一字一句,不因某一局部而放弃了整体。所以“不求甚解”不是马马虎虎,很不认真。因此,要反对马马虎虎的态度。11.本文主要讨论了什么问题,用了哪些论证方法? 本文主要讨论了该怎样正确理解“不求甚解”的含义的问题。 主要用了引用论证、举例论证、对比论证和道理论证。 了解作者,弄清写作背景 主动积极作答 重点字词补充重点句子翻译 讨论交流 带疑阅读,感知文本内容 理清思路 师生互动,讨论交流,积极主动解决问题 简介作家作品 检查预习情况 补充重点字词翻译重点句子 引导思考,激发兴趣 熟读课文 理清思路 板书归纳 引导思考,激发解题热情,主动完成课堂内容 拓展延伸2. 学习《不求甚解》的写法,对下列成语进行辩证分析,运用求异思维,口述新的立意。①“见风使舵”新解②“班门弄斧”辩③“滥竿充数”辩 明确:成语新解,重在从不同的角度去诠释,划清必要的界限,从正名人手,这往往是行文的前提,另外要紧密联系实际,借题发挥,做到有感而发,有的放矢。提示:“见风使舵”一词,多用于那些不讲原则的世故之徒,但如果我们赋予“风” 以新的含义,喻指实际情况的变化或者规律,我们可以翻出新意;根据实际情况的变化,掌握方向,采取相应的措施,推动社会主义的航船向前发展。这样联系现实不是大有文章可做吗?“班门弄斧”这个成语,可以从故事人手,翻出“不迷信权威,敢于向权威挑战” 的新意。“滥竿充数” 这个成语,也可以从故事人手,翻出“滥竿之所以能充数,在于欣赏者的水平低下” 的新意。2.关于读书名言:好(hǎo)读书时不好(hào)读书,好(hào)读书时不好(hǎo)读书。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书到用时方恨少。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引导阅读,拓展视野,提升语文能力拓展延伸,提高学生阅读和欣赏能力。课堂小结 1、本文用递进式的论证结构逐层深深地剖析问题,并通过引用、对比、举例等论证方法阐述方法,从而明辨是非,给人以深刻的启示。 2、文章见解独到,文笔简洁生动、说理明白晓畅。众多的引证,生动的故事,深刻的见解,娓娓道来,既开拓读者眼界,又寓思想教育于知识漫谈之中,可谓别开生面,独具一格。 板书设计
相关教案
这是一份语文九年级下册8* 蒲柳人家(节选)教案设计,共6页。教案主要包含了作家作品,预习检查,课文探究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2021学年19 枣儿教学设计,共5页。教案主要包含了作家作品,写作背景,预习检查,课文探究,主题归纳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九年级下册谈读书教学设计及反思,共5页。教案主要包含了作家作品,预习检查,课文探究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英语朗读宝](http://www.enxinlong.com/img/images/c2c32c447602804dcbaa70980ee6b1a1.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