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九年级上册《醉翁亭记》教学设计第1页](http://www.enxinlong.com/img-preview/2/2/13223361/0/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初中语文九年级上册《醉翁亭记》教学设计第2页](http://www.enxinlong.com/img-preview/2/2/13223361/0/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初中语文九年级上册《醉翁亭记》教学设计第3页](http://www.enxinlong.com/img-preview/2/2/13223361/0/2.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九年级上册12 醉翁亭记教学设计及反思
展开
这是一份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九年级上册12 醉翁亭记教学设计及反思,共7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激发兴趣、导入课文,文学常识,听读朗读,读懂文意,研习课文,合作探究,拓展延伸,自我总结、反思促教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课题
《醉翁亭记》
备课人:
学习目标
1.了解有关欧阳修的文学常识;掌握文言实词、虚词的用法;理清段落层次,能准确翻译全文。
2.反复诵读,理清叙事写景的顺序,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把握文章的主旨;理解欧阳修“与民同乐”的感情。
3.培养热爱祖国山河、热爱祖国文化的高尚情感。
教学重难点
1.了解有关欧阳修的文学常识;掌握文言实词、虚词的用法;理清段落层次,能准确翻译全文。(重点)
2.反复诵读,理清叙事写景的顺序,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把握文章的主旨;理解欧阳修“与民同乐”的感情。(难点)
3.培养热爱祖国山河、热爱祖国文化的高尚情感。(重点)
学习内容
【激发兴趣、导入课文】
古之中国,仁人志士带着兼济天下的梦想走上仕途,然而宦海沉浮,他们中的很多都经历了贬谪之痛。生命的政治价值已荡然无存,他们沦落为浪迹江湖的迁客,但是他们不甘心于无声无息地老死于野落荒村,不愿屈从于命运的安排。其中你知道哪些呢?
示例:
屈原:我国古代伟大的爱国诗人。楚怀王时曾任左徒,后来受到诬陷,被迫流亡汉北,楚襄王即位后,受到进一步排挤打击,被放逐江南,虽有心报国,却无力回天,只得以死明志。《离骚》。
苏轼:因反对王安石变法,“乌台诗案”被贬黄州。《念奴娇·赤壁怀古》、《赤壁赋》、《记承天寺夜游》。
柳宗元:参加“永贞革新”失败,被贬永州。《小石潭记》、《捕蛇者说》。
杜甫:由于忠言直谏,被贬华州司功参军。“三吏”、“三别”。
白居易:因旧官僚集团攻击他僭越言事,并借其他理由诬陷,被贬江州。《琵琶行》。
刘禹锡:因参加“永贞革新”失败,被贬朗州,后又贬连州。《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韩愈:因京畿大旱,上奏要求停征赋税被贬连州,后调回京。又因谏皇帝迎佛骨进京被贬潮州。《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
还有一个就是欧阳修,他被贬滁州(在今安徽)任知州。他寄情山水,在自然中恢复内心的淡泊与宁静,但更多时候,他依旧怀着强烈的责任心与使命感关爱国家与人民,勇敢追求自我人生价值的实现 。他的人生,因被贬而价值无限。 研读他作品,我们一定可以找到光芒,照亮自己的精神家园。让我们一起走进《醉翁亭记》。
二、【文学常识】
1、资料链接
醉翁亭
醉翁亭坐落于安徽省滁州市西南琅琊山麓,与北京陶然亭、长沙爱晚亭、杭州湖心亭并称为“中国四大名亭”。
醉翁亭是安徽省著名古迹之一,宋代大散文家欧阳修写的传世之作《醉翁亭记》写的就是此亭。
醉翁亭小巧独特,具有江南亭台特色。它紧靠峻峭的山壁,飞檐凌空挑出。数百年来虽屡次遭劫,又屡次复建,终不为人所忘。解放后,醉翁亭列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并多次整修。
名称的由来
庆历五年(公元1045年),欧阳修来到滁州,认识了琅琊山琅琊寺主持僧智仙和尚,并很快结为知音。为了便于欧阳修游玩,智仙特在山麓建造了一座小亭,欧阳修亲为作记,这就是有名的《醉翁亭记》。从此,欧阳修常同朋友到亭中游乐饮酒,“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亭”因此得名。欧阳修不仅在此饮酒,也常在此办公。有诗赞曰:“为政风流乐岁丰,每将公事了亭中。”
2、走进作者
欧阳修(1007-1072),字永叔,号醉翁,晚号六一居士, 汉族,吉州永丰(今江西省吉安市永丰县)人,北宋政治家、文学家,且在政治上负有盛名。因吉州原属庐陵郡,以“庐陵欧阳修”自居。官至翰林学士、枢密副使、参知政事,谥号文忠,世称欧阳文忠公。
六一居士的由来
六一居士初谪滁山,自号醉翁。既老而衰且病,将退休于颍水之上,则又更号六一居士。客有问曰:“六一,何谓也?”居士曰:“吾家藏书一万卷,集录三代以来金石遗文一千卷,有琴一张,有棋一局,而常置酒一壶。”客曰:“是为五一尔,奈何?”居士曰:“以吾一翁老于此五物之间,是岂不为六一乎?”
——欧阳修《六一居士传》
3、背景链接
庆历五年,范仲淹遭谗离职,欧阳修上书替他分辨,得罪了当权派,被贬滁州(在今安徽)任知州。被贬后,他心情郁闷,经常去滁州城西南十里的琅琊山游玩,并与山寺中住持智仙和尚结为莫逆之交。庆历六年,智仙建亭于琅琊山酿泉旁,以为游息之所。欧阳修登亭“饮少辄醉”,故给它取名为“醉翁亭”,并写下了《醉翁亭记》这篇流芳千古的美文。
三、【听读朗读】
1、听读朗读,读准字音
2、给划横线的字注音
环滁(chú) 林壑(hè) 琅琊(yá) 潺潺(chán) 酿泉(niàng)
辄醉(zhé) 林霏开(fēi) 岩穴暝(míng) 晦明(huì) 伛偻(yǔ lǚ) 提携(xié)酒洌(liè)山肴(yá) 野蔌(sù) 宴酣(hān) 射者中(zhònɡ) 弈者胜(yì) 觥筹交错(gōng chóu) 喧哗(xuān huá) 颓然(tuí)
阴翳(yì) 庐陵(líng)
3、全班齐诵读课文。
【读懂文意】
1、结合注释与自己的预习,小组讨论,互相帮助,疏通文意。(温馨提示:注意依字译句和译文的方法)
2、勾画并质疑,提出组内的疑难词句,班内共同解决。
参考译文:
环绕滁州城的都是是山。它西南方的各个山峰,树林和山谷尤其美丽。一眼望去,树木茂盛又幽深秀丽的,是琅琊山。沿着山路走六七里,渐渐听到潺潺的水声,(又看到一股水流)从两座山峰之间飞泻而下,是酿泉。山势回环,路也跟着转弯,有一座亭子,(亭角翘起)像鸟张开翅一样,高踞于泉水之上, 是醉翁亭啊。造亭子的是谁?是山里的和尚智仙。给它命名的是谁?是太守用自己的别号(醉翁)来命名的。太守同客人来到这里饮酒,稍微喝了一点就醉了,并且年纪又最大,所以给自己取个别号叫“醉翁”。醉翁的情趣不在酒上,而在(秀丽的)山水之间。欣赏山水的乐趣,领会于心间,寄托在喝酒上。
资料连接:
文史趣话:关于《醉翁亭记》传说
欧阳修被贬滁州,特别喜爱琅琊山的灵秀。公务之余常到山上玩赏,和黎民百姓同乐同游。一天他同智仙和尚对弈,棋盘是一块巨大的石头。观战的人围了石头一圈,突然间都被大雨淋了个湿透。老樵夫快言快语,建议在此建个亭阁。于是智仙筹资快速建成,可惜一时名称没有。这天欧公在此应酬,自称“醉翁”颤颤悠悠。吩咐随从拿来“四宝”,“醉翁亭”匾一挥而就。尔后写下《醉翁亭记》,抄贴滁城六大门楼,恳请城民帮助修改,并刻碑立于亭右。
老樵夫赶来建言:“开头这山那山有点啰嗦”。“虽然写了不少山名,但仍有许多山头被丢”。欧公拿来大笔一划,开头一段全部删掉。添上“环滁皆山也”五个大字,言简意赅山山都有。
太阳出来,树林里的雾气就散了,(太阳落山)云雾聚拢,山谷就显得昏暗了, 朝则自暗而明,暮则自明而暗,或暗或明,变化不一,是山间的早晨和晚上。野花开放,有一股清幽的香味;好的树木枝叶繁茂,形成浓密的绿荫,天高气爽,霜色洁白,水位下落,石头露出,是山中的四季。早晨进山,傍晚回来,四季的景色不同,乐趣也是无穷无尽的。
至于背东西的人在路上唱歌,行人在树下休息,前面的人呼唤,后面的人答应,老老少少的行人来来往往,络绎不绝,是滁州人在游览。到溪边钓鱼,溪水深,鱼儿肥;用酿泉水酿酒,泉水清,酒水香,山中的野味野菜,各种各样地在面前摆着,是太守在举行酒宴。宴中欢饮的乐趣,不在于音乐,投壶的投中了目标,下棋的赢了,酒杯和酒筹交互错杂,人们时坐时起,大声喧哗,是宾客在尽情欢乐。苍老的容颜,满头白发,醉倒在众人中间的,是太守喝醉了。
不久夕阳落到山顶,人影疏疏落落,太守回家,宾客跟在后面。树林里的枝叶茂密成阴,禽鸟在高处低处鸣叫,游人离开,鸟雀就欢乐起来。但是鸟儿只知道山林中的乐趣,却不知道人们的乐趣。而人们只知道跟随太守游玩的乐趣,却不知道太守以游人的快乐为快乐。醉了能同大家一起欢乐,醒来能够用文章记述这事的人是太守。太守是谁?就是庐陵郡人欧阳修。
五、【研习课文】
(一)赏析第一段
1、总领全文的是哪一句?划分段落内部层次,理清文脉。
明确:环滁皆山也。
环滁皆山→西南诸峰→琅琊(鸟瞰)→酿泉(由俯到仰)→醉翁亭(自下而上,点题)
第一层:写醉翁亭的地理位置并点题
第二层:写亭的得名
建亭者→名亭者→乐(题眼,主线)
2、醉翁亭的位置在哪?这段文字的写景顺序是什么?
明确:醉翁亭坐落
环滁 西南诸峰 琅琊 酿泉 醉翁亭
从远到近,从大到小。
这段文字的写景顺序:由面到点,或由全景到局部。
3、这段有一个名句,请将它找出来。这句话在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
明确: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这是全文的核心句,为写景抒情定下了基调,同时也暗示了“醉翁”二字的深意:饮酒佐以美景而“醉”,被贬的抑郁心情则用酒“醉”来排遣。因此,“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就是将游玩观赏之乐融入在宴饮之中,为下文做铺垫。
4、此段中有两个成语,请你找出来。
明确:山势回环,路也跟着拐弯。比喻事情经历曲折后,出现新的转机。
峰回路转:
陆游《游山西村》中与“峰回路转”意境相似的诗句是什么?区别又是什么?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前者强调渡过难关,后者强调找到新的道路,新的方法。
后用以比喻本意不在此,而另有目的。
醉翁之意不在酒:
根据《鸿门宴》的故事也流传出一个类似这个意思的俗语,叫什么?
项庄舞剑,意在沛公。
5、这一段的段意是什么?
明确:写醉翁亭的地理位置和命名缘由。
赏析第二段
1、概括第2段段意写山中景色与出游之乐。。
2、第2段可分三层。
明确:第一层写山间早晚的景色,
第二层写山间四季的景色,
第三层写欣赏山水的无穷乐趣。
这三层之间的关系,是由分而总。
3、写山间早和晚的景色的句子是:
明确:早:日出而林霏开 晚:云归而岩穴暝
4、抓住特征描写景物是写景的好方法,本段抓住四时的景物特征,分别是:
明确:春:野芳发而幽香;夏:佳木秀而繁阴;秋:风霜高洁冬:水落而石出
5、此段运用了哪些表达方式?
明确:描写 抒情
6、描写的是什么景,抒发的是什么情?
明确:景——写醉翁亭周围的秀丽景色
情——欣赏山水的无穷乐趣
7、这段中有一个成语,请找出来并解释它的意思。
明确:“水落石出”:形容事情的真相大白。
此句多为后人延用。苏轼的《后赤壁赋》
“山高月小,水落石出”的句子,就是在欧阳修的基础上翻新而成为名句的。
8、请找出本段中的骈句,并说说它的好处。
明确:“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
“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
明确:句式整齐,使音韵和谐优美,读起来音调抑顿挫,给读者一种美的感受。
(三)赏析第三段
1、第三段共写了几个场面?请给这几个画面取一个小标题。
明确:四个场面的描写:①滁人游——②太守宴——③众宾欢——④太守醉。
2.归纳第三段写的是什么?
明确:写滁人的游乐和太守的宴饮。
3.“太守醉”仅仅指喝醉酒吗?
明确:太守为山水之景而醉,为滁人欢乐而醉,为宴会的丰盛而醉,为宴会中宾客的欢乐而醉,为百姓安定富足的生活所而醉。在这里,作者简笔勾勒了醉翁的自画像,既照应了上文太守的“醉翁”自号,又引起下文,点明太守“醉”“乐”的原因。
4.本段有两个成语,请分别找出来,并说说它们的意思。
明确:前呼后应:写文章或做事情考虑周到,前面有伏笔,后面有照应。
觥筹交错:形容许多人相聚饮酒的热闹场面。
(四)赏析第四段
1、第四段写了什么?
明确:宴会散,尽兴而归。
2、文章用了几个句子反衬太守之乐,是哪几句?
明确: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3、这一段写了哪三种乐?
明确:禽鸟之乐——游人之乐——太守之乐
4、太守作为一个地方官与人民在一起,能感到乐甚至都醉了。我们现在可以体会到太守的另一乐是与 民 同 乐。
5、分析最后一段的作用?
明确:这段用禽鸟之乐衬游人之乐,又以游人之乐衬太守之乐,正面点明太守乐万物之所乐,进一步突出了太守与民同乐的思想。
六、【合作探究】
1、全文围绕哪个字展开?
明确:“乐”是贯穿全文的主线
“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
“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
“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
课文写了哪些 “乐”?
山水之乐、与民同乐、游人之乐、宾客之乐、禽鸟之乐、太守之乐、宴酣之乐。
2、如何理解太守的“醉”与“乐”。
明确:“醉”与“乐”是统一的:“醉”是表象,“乐”是实质,写醉是为了写乐,“乐”是贯穿全文的线索。
文章在表露出与民同乐、随遇而安的旷达情怀的同时,也隐含着他的一丝失落、一丝无奈,寄情山水既是作者真意也是为了排遣人生的失意,但欧阳修却没有沉沦,依然表现出一种积极的人生观。
3、归纳本文中心思想。
明确:本文描写了醉翁亭的秀美风光,勾勒了一幅太守与民同乐的图画,表现了作者随遇而安、与民同乐的旷达情怀和娱情山水以排遣抑郁的复杂感情。
4、中考链接
范仲淹“此乐何极”,欧阳修“乐亦无穷”,请分析两者“乐”的不同之处。(4分)
明确:①主体不同:前者是迁客骚人之乐,后者是太守之乐(或百姓之乐)。
②客体不同:前者是春季美景之乐,后者是四时山水之乐。
③原因不同:前者是因宠辱偕忘而乐,后者是因百姓乐而乐。
④本质不同:前者是个人之乐,后者是与民同乐。
七、【拓展延伸】
1、 根据《醉翁亭记》的内容,完成下列对联。
欧阳修与百姓同乐
上联:___________________示例:下联:范仲淹先天下而忧
上联:岳阳楼上范仲淹作文寄情
下联: ___________________示例:醉翁亭中欧阳修饮酒寓意
2、欧阳修轶事
诗讽酸秀才
宋代一纨绔子弟,虽无才思,却以“才子”自命,常在亲朋邻里中吟几句歪诗以显示自己的才学,人们私下里称他“酸秀才”。但因他家颇有些权势,大家表面上还是恭维他,夸赞他才思敏捷,下笔如神,可以同唐代的李白、杜甫,当时的欧阳修相提并论。经人一夸,酸秀才心花怒放,飘飘然地不知道自己的轻重,竟打定主意要去寻访欧阳修,同欧阳修比试比试。
扬名趁年轻,酸秀才整理行装便带着家僮上路了。路上,他看到一棵大枇杷树,两个大丫杈上枝繁叶茂,朵朵白花开放,煞是好看,便诗兴大发,吟出两句诗来:“路旁一古树,两个大丫杈。”无奈,下面两句憋了半天也憋不出来。这时,来了一位老者,他手指枇杷树续道:“未结黄金果,先开白玉花。”酸秀才一听,拍手叫好,认为是诗人幸会,便邀老者一同去访欧阳修。
说话间,来到了河边,枇杷树渐行渐远。河中有一群鹅,有的鹅潜水,有的鹅浮在水面,酸秀才一见,灵感忽现,又吟出二句:“一群大肥鹅,嘎嘎跳下河。”可灵感突然飞走,酸秀才抓耳挠腮接不下去。老者捋须笑道:“白翼分清水,红掌踏清波。”酸秀才这下高兴极了,认为老者有点才气,
两人同访欧阳修必成一段文坛佳话。于是,酸秀才大步流星从船头跨到船尾,向老者伸出友好的双手,一边走一边说:“诗人同乘舟,去访欧阳修。”“修已知道你,你却不知修(羞)。”老者接道。原来,无巧不成书,这老者竟是去寻访佳山胜水的大文豪欧阳修!
从这则故事中我们也窥探到了欧阳修的文才,众所周知欧阳修与韩愈、柳宗元、苏轼、苏洵、苏辙、王安石、曾巩合称“唐宋八大家”,可是你知道吗他还与韩愈、柳宗元、苏轼被后人合称“千古文章四大家”。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去欣赏这位才子的千古佳作《醉翁亭记》。
【自我总结、反思促教】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相关教案
这是一份人教部编版九年级上册醉翁亭记教案,共5页。教案主要包含了PPT展示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九年级上册醉翁亭记教案及反思,文件包含第2课时合金ppt、合金的应用mp4、探究合金的熔点_mp4、比较合金和纯金属的硬度mp4等4份课件配套教学资源,其中PPT共22页, 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语文12 醉翁亭记教案设计,共8页。教案主要包含了导入新课,写作背景,常考文言知识积累,层次结构,研读课文,合作探究,本文主旨,文本特色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