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册6 藤野先生教案
展开这是一份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册6 藤野先生教案,共4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教学设计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让对话在伟大中穿行
——《藤野先生》教学设计
阜阳二十中 范静
【教学设计】
一、教学设想
1.教学理念:
⑴分析,从矛盾开始:无矛盾无以分析。本文的“矛盾”就在“伟大”这个词上,抓住这个情感的聚焦点展开教学,更符合散文“形散神不散”的文体特点,也使教学找到了一个进入文本的最佳切入点。
⑵让对话在“伟大”中穿行:以“伟大”为纵线贯穿全课,结构紧凑,板块清晰;主线分明,不蔓不枝;层层剥笋,循序渐进。
⑶引读:在教师引领下反复朗读文章第37段,不但使学生的理解层层深入,渐入佳境,而且使课堂呈现一种重章复沓之美。
2.教学目标:
⑴理解用典型事例写人的方法
⑵品味含意丰富的语句
⑶体会作者情感,感受师生情谊
二、教学过程
㈠导入:
拎出“伟大”
1.板书标题、作者。
2.谈话:从小学至今,我们一定都有自己难忘的老师。你能用一两句话评价他吗?藤野先生,是鲁迅1904—1906年在日本仙台留学时的一位医学教授,二十多年后的中年鲁迅是怎样评价他的这位老师的呢?齐读,从中你读出了什么问题?
3.设疑:和一个普通的教授,仅仅两年的师生情谊,自鲁迅先生离开日本就再未与他相见,况且鲁迅后来也弃医从文,作为文学家、思想家的鲁迅为什么用“伟大”这样的字眼相颂呢?板书:伟大?
学生活动:
1.回忆、评价自己的老师。
2.找出并齐读第37段,质疑。
㈡探究一:感受“伟大”
学习第6-23段。用以下问题引领:
1.标题是“藤野先生”,先看两人的相识。
指名读第6-10段。
思考:作者是怎样描写藤野的?藤野留给你的最深的印象是什么?
2.再看两人的交往。
指名读11-23段。作者选取了和藤野先生交往中的哪几件事?结合原文谈谈,藤野先生是一个怎样的人?
提示:教师要在学生容易忽视的地方着力。
①“叫我”“你能抄下来么?”“拿来我看!”“每一星期要送给他看一回”“吃了一惊”“不安和感激”“不但……也都……”“一直”。
②“和蔼”“一点”“——自然,这样一移……改换它。”
③“很高兴地”“敬重鬼”。
④“叹息”“总要看一看才知道。……呢?”
小结:写人,一定要选择典型的事例,把人放在具体的事中去体现。
3.教师引读:鲁迅与这位治学严谨、以诚待人的老师离别二十多年后深沉地感叹:但不知怎地——(引读第37段)
4.课文读到这儿,你觉得“伟大”这个词有着落了吗?
小结:如果仅凭这几件事,就让一个思想家念念不忘,以至于以“伟大”相称,是不是还有点勉强?——因为这实在不过是一个教师,最多是一个好教师的职业本能。还会有什么原因呢?
学生活动:
1.朗读课文第6-10段。讨论、回答:正面描写——外貌描写(白描手法)、语言描写;侧面描写(“据说”)。印象:治学严谨、不修边幅、艰苦朴素、平易可亲。
2.朗读课文第11-23段。讨论、回答。
3.朗读第37段。
4.讨论、回答。
㈢探究二:深化“伟大”
学习第1-4段、24-31段。用以下问题引领
1.调动体验:按照你的经验:一个人在什么情况下,最感动于别人的帮助?
2.我们再来看看鲁迅先生。是在什么的情况下去日本的?到了日本又怎样?
①在《藤野先生》的前一篇《琐记》中他这样写道:“爬上天空二十丈和钻下地面二十丈,结果还是一无所能,学问是‘上穷碧落下黄泉,两处茫茫皆不见’了。所余的还只有一条路:到外国去。”
②此时鲁迅最想要什么?而且在国内已毫无出路,那么抱定希望远涉重洋又怎样呢?请自读第1-3段,思考:初到日本的鲁迅,得到他想要的东西了吗?
不仅没有得到,反增失望和厌恶,你从哪些词句中能读出来?学生回答中注意和朗读相结合。
“到别的地方去看看,如何呢?”这岂不就是在极度失望之后再碰碰运气的侥幸和无奈吗?
③再来看鲁迅到仙台怎样。读第四段,你感觉去仙台路上鲁迅的心情怎样
好好读读第五段,想一想:初到仙台的鲁迅,受到了怎样的优待?他心情愉快吗?学校明明很关心他,他为什么还会这样呢?
④独处异国他乡,在失望中苦苦追求、心灵冰到了零点的鲁迅,正处在这样“山重水复疑无路”的当口,一个黑瘦、八字须、戴着眼镜的先生“挟着一叠大大小小的书”,以极富个性的抑扬顿挫的声调,带着尊重关爱和鲁迅的全部所需,雪中送炭般地闯入了鲁迅的生活——这真是“柳暗花明又一村”!这个部分作者在暗示我们:第一,他的境遇很糟,确实需要帮助;第二,他到底需要什么,不需要什么。而这时,是藤野先生给了鲁迅最及时、最急需的帮助——学业的,精神的,人格的。
让我们带着这种感情再去朗读第37段。“但不知怎地——”(学生齐读)
读到现在,“伟大”这个词有着落了吗?我们可能觉得够了,但鲁迅先生却没有止笔,因为这种关心仍是个人对个人的,并未完全超出一个教师的职业范围,因此还不能发自内心地称颂其为“伟大”。
3.默读24-31段。这部分写了哪两件事?这两件事各带给鲁迅怎样的刺激?这和写藤野先生有什么关系?
4.讨论:现在,你感觉“伟大”这个词有着落了吗?
小结:这种情况下还能一如既往地关怀鲁迅——这种关怀已上升到一个民族对另一个民族或是人之为人的大爱、大善、大美!这样的老师不是“伟大”的吗?二十年后,在寂寞中战斗的鲁迅,从这段温馨的回忆中汲取到无穷的力量,这样的人格不是“伟大”的吗?
5.教师引读:那是永不坠落的寒夜星辰,永远在人生的征途中温暖地闪亮!难怪作者这样写到:“但不知怎地——”(引读第37段)
6.教师引读:如果说,我们最初提到的“伟大”,是模糊的,在解析了作者与藤野先生的交往之后,“伟大”一词开始变得清晰,那么,在弄懂了两个人交往的全部背景之后,“伟大”这个词就应该是立体的,动人的。正像作者写的那样:“但不知怎地——”(引读第37段)
学生活动:
1.讨论回答:
2.自读第1—3段,讨论回答。
品味回答
再次朗读第37段。
讨论,学生各抒己见。
3.讨论回答:
匿名信事件、看电影事件。
读一读,品一品:
第29段首句中的感情——辛酸和愤怒;
第31段末句中的感情——怒其不争,决定弃医从文。
这两件事,不但告诉我们这是促成和藤野先生分别的直接原因,更重要的是,给藤野先生做了一个最厚实的反面衬托:藤野先生对鲁迅的关怀,是发生在这样特定的背景之下——日本举国都在歧视中国人;中国人自己也在麻木不仁。
4.学生讨论、回答。
5.学生再次朗读第37段。
6.学生再次朗读第37段。
㈣收束:
和藤野先生对话
补充材料:
1.1935年日本岩波文库中要出《鲁迅选集》的时候,曾经来问鲁迅先生自己,选些什么文章好。鲁迅先生回答:“一切随意,但希望能把《藤野先生》选录进去”,目的是在借此探听藤野先生的一点消息。当这选集出版的第二年,译者增田涉到上海来访问鲁迅先生,鲁迅先生打听藤野先生的情况,增田涉说没有下落时,鲁迅先生慨叹地说,“藤野先生大概已经不在世了吧?”
2.藤野先生的侄子说,40年前,也就是鲁迅逝世的那一年,有一位记者拿来了一张鲁迅逝世时的照片给我叔父严九郎看。这时,我叔父才知道鲁迅逝世的消息,当时,严九郎正襟而坐,把那张照片举过头顶,然后提笔写了“谨忆周树人君”,由此可见,藤野严九郎对鲁迅的敬慕之情多么深切!
请学生读第39段。把握课文主旨,展开合理想象,模仿作者口吻,向藤野先生说一段话,表露作者当时的心迹。
(五)课外拓展
1.朗读第39段。
2.展开想象,组织语言,模仿作者的口吻向藤野先生表达自己的心迹。
相关教案
这是一份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册6 藤野先生教案及反思,共12页。教案主要包含了知识与能力目标,过程与方法目标,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教学重点,教学难点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语文八年级上册列夫·托尔斯泰教学设计,共7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总目标,教学流程,学习描写人物肖像的方法,拓展延伸,布置作业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册11* 与朱元思书教案及反思,共8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教学目标,教学重点,教学方法,课时安排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