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13 背影教学设计及反思
展开一、教材分析
(一)从内容来看,本文有如下特点:
1.展现人生困境中的父子深情。
文章以朴实而细腻的笔触回忆父亲艰难的背影,呈现出一位旧时代父亲挣扎的人生困境,父子之间情感的微妙变化。人生困境中的悲凉色彩与父爱交织,感人至深。
“那年冬天”,奠定了文章悲凉的感情基调:祖母去世,父亲失业,家中变卖典质,一片狼藉。而这一切伤痛的根源似乎都直指父亲,人到中年的父亲必须要承受家庭变故,必须要承担起一家老小的生活重担,必须要到外地重新谋求工作。面对这样的困境,面对儿子的伤心与抱怨,父亲却抛开自己的苦痛,强撑着努力安慰孩子“天无绝人之路”。浦口送别,他“忙着照看行李”,忙着和脚夫讲价钱”,为儿子“拣定了靠车门的一张椅子”,给儿子做紫毛大衣,嘱咐儿子路上小心,“又嘱托茶房好好照应我”,父亲为儿子送行而忙前顾后,左叮咛右嘱咐,千万个不放心,其实,那时儿子已经二十岁,北京也来往过好几次。或许,不停地做事,能减轻父亲心中对家道衰落的伤痛与愧疚,舐犊情深!只是儿子心中的抱怨似乎并不能化解。而那个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穿过铁道艰难的去为儿子买橘子的背影,老态龙钟,背负着无限沧桑,那是中年男子命运不济、一败涂地的集中写照。那个艰难攀爬的背影,正是父亲在人生困境中艰难挣扎的缩影。儿子读懂了,所有不屑与看不起都化成男儿的眼泪。
2.展现父子隔阂中的理解与交融
朱自清先生说:“我北来后,他写了一封信给我,信中说道:‘我身体平安,大约大去之期不远矣。’我读到此处,在晶莹的泪光中,又看见那肥胖的、青布棉袍黑布马褂的背影。”这封信是1925年,父亲写给他的,这封信也是写作《背影》的直接原因。
在文章中,作者回忆当年的生活,回忆家庭的惨淡光景,诸如祖母去世、父亲的差事交卸、祸不单行、一日不如一日等;回忆送别时自己的叛逆心理,如觉得父亲说话不漂亮、暗笑父亲有点迂、对茶房的简单信任;回忆父亲少年出外谋生独立支持,老境却如此颓唐;“情郁于中,自然要发之于外;家庭琐屑便往往触他之怒。”“终于忘却我的不好”,只是惦记着“我”和“我的儿子”。将这三个方面的回忆结合起来看,我们看到父子之间存在冲突与紧张。八年后,作者却在文中直接表达对父亲的愧疚,“我那时真是太聪明了!”这一声喟叹里,写出了内心对父亲的理解。这种歉疚还穿插在对父亲背影的描写中,穿插在自己当年浦口车站的流泪里,在读信时的泪光中。
(二)从写法看文本特点
《背影》作为教材中经久不衰的作品,是叙事类作品的典范:
1.选材典型:文章撇开几十年父子关系的繁琐介绍,只截取车站送别这一个核心场面展开描写,以简胜繁地展现父亲无微不至的关爱,这对父子从徐州相会,到老家奔丧,再到南京送别,他们之间的交流对话应该不计其数,可是文章只选择了五句话,都与父亲形象有关。
2.围绕主题描写细腻:文章抓住一个背影详细描写,从侧面反映人物的行为,用一系列动词着力表现其艰难,使父亲的背影深深地镌刻在每一个读者的心上。
3.时空交错的结构:文章以现在的时空——“我与父亲不相见已二年”,回忆起笔,用“那年冬天”引出对过去时空生活的回忆,最后又回到现实的空间——“近几年来”“我北来后”。这样时空交错的结构简洁明了,又富于变化。
二、学情分析
这篇曾经感动无数学子的文章,却很难真正打动今天的八年级学生。由于时代和年龄的限制,学生仅能感受到本文是一篇写父爱的文章,而且许多学生并不认为父亲买橘子的背影很感人,也很难理解朱自清对父亲的感情。
三、教学总目标
1.了解朱自清与父亲的关系。
2.找出三种情境下关于父亲的描写,体会并理解人生困境中的父子情深,理解中国传统文化背景下的父子关系。
3.向朱自清先生学习围绕主题选材,围绕主题描写。
教学重点:学习并理解人生困境中的父子情深。
教学难点:朱自清流泪背后的原因
四、教学流程:共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初步了解朱自清,整体感知文章内容,训练复述概括能力。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通过对三种情境下父亲的描写,体会并理解人生困境中的父子情深,理解中国传统文化背景下的父子关系。
附录:
教学环节
学生活动
教师活动
设计意图
教学时间
一.初步了解作者
探究朱自清性格
PPT:
原名——朱自华,出自苏东坡的名句“腹有诗书气自华”。
民国六年,朱自清为了激励自己在困境中不丧失斗志,便从《楚辞·卜居》“宁廉洁正直以自清乎”句中取“自清”二字改名为“朱自清”。朱自清字佩弦,“佩弦”出自《韩非子·观行》“西门豹性急,佩韦自戒;董安于性缓,佩弦自戒”。朱自清出身封建家庭,自知个性太柔和,有时腼腆害羞,故以“佩弦”随时警戒自己改变个性。
从名字变化中认识朱自清
5分钟
二.积累词语,连词成句
学生默写:
祸不单行 奔丧
惨淡 变卖典质 狼藉 赋闲
读文章前两段:
把以上词语连成一段话,复述课文背景
讲解词语意思
积累词语
训练阅读与复述能力
学会有条理地表达
15分钟
三.再读文章(或听朗读录音示范)理清文章思路
概括内容
学生上台板演,
概括场景
(针对学生问题,讲清概括中需要注意的基本要素)
文章主要写了怎样的一件事?
浦口送别,我看见父亲的背影流泪
按时空的转换分,文章记叙了几个场景?
那年冬天,祖母去世,家中狼藉惨淡。
浦口送别,我看见父亲艰难的背影。
多年后,读父亲来信,在泪光中再见父亲背影。
训练学生概括能力
15分钟
四.读出你的感动
选择你认为最感动的地方朗读,圈注,交流。
教师巡视,指导学生圈画批注
训练圈点批注阅读法
10分钟
教学环节
学生活动
教师活动
设计意图
教学时间
一.不同情境下的父亲
细读课文,完成表格
(见附录)
巡视指导,现场解惑
训练学生细读文章,提取信息的能力
15分钟
二.理解父子之情
比较探究三种情境下父亲的表现与作者的心理之间的反差,理解父子之间情感的变化
学生反复品读
1.教师指导学生朗读、体会情感
2.ppt呈现父子之间的真实关系
3.解读家书
4.教师总结:
奔丧时,家境很是惨淡,父亲故作轻松的安慰,传达出内心的歉疚;我流泪,为祖母,也为家庭的变故,对父亲的劝慰却似乎无动于衷。
送别前,父亲千叮咛万嘱咐,终于不放心,我却在心里看不起并笑话他。
买橘子,父亲的背影:肥胖,黑,步履蹒跚而艰难,我很感动,父子心理的矛盾在趋向融合;回来时,我赶紧搀他,看见他消失在人群中的背影,想到他还要艰难地继续支撑一大家子的生活,我的泪又来了。
来信:父亲信中的前后矛盾,让我想起八年前浦口送别后,父亲的处境越来越艰难,想起自己这几年和父亲的矛盾,想起他对我的惦记与挂念,再次想起父亲的背影,父子之间情感的隔阂彻底消融。带着对父亲的歉疚,带着对父亲主动低头求和的感慨,把当年父亲的“背影”做了细致的描写,描写中倾尽对父亲的思念与感恩。所以,写了自己四次流泪
训练学生整合信息,探究问题的能力
20分钟
三.再读父子情
找文中描写细节,仿写
范例:
父亲的爱是那再三的
再三的叮嘱
唠叨一千遍一万遍
还是放不下的担心
再读文本
理解作者情感
诗意表达
10分钟
奔丧时
送别时
写信时
我心里的父亲
(心理、议论)
总觉他说话不大漂亮。
心里暗笑他的迂。
赶紧拭干了泪,怕他看见,也怕别人看见。
我的眼泪又来了。
父亲和我都是东奔西走,家中光景是一日不如一日。
老境却如此颓唐。
家庭琐屑便往往触他之怒。
待我渐渐不同往日。
终于忘却我的不好,只是惦记着我,惦记着我的儿子。
我看到的父亲
(描写)
变卖典质,还了亏空;借钱办丧事。
父亲说,“事已如此,不必难过,好在天无绝人之路!”
再三嘱咐,怕茶房不妥帖,踌躇,终于决定自己送。
忙着照看行李,向脚夫行小费,忙着和他们讲价钱。送我上车,给我拣定靠车门的一张椅子,嘱托我,嘱托茶房······
买橘子的背影。
他的背影混入来来往往的人里,再找不着了。
晶莹的泪光中,又看见那肥胖的,青布棉袍,黑布马褂的背影
真实的父亲
(自我定位)
气死祖母(讲解)
赋闲
变卖典质
对家庭歉疚
忙乱
尽力送儿子、照顾儿子
不放心儿子
“我身体平安,惟膀子疼痛厉害,举箸提笔,诸多不便,大约大去之期不远矣。”
语文八年级上册列夫·托尔斯泰教学设计: 这是一份语文八年级上册列夫·托尔斯泰教学设计,共7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总目标,教学流程,学习描写人物肖像的方法,拓展延伸,布置作业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册11* 与朱元思书教案及反思: 这是一份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册11* 与朱元思书教案及反思,共8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教学目标,教学重点,教学方法,课时安排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册25* 周亚夫军细柳教学设计: 这是一份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册25* 周亚夫军细柳教学设计,共6页。教案主要包含了导入新课,题解及背景助读,作者及其《史记》介绍,自读感知,概括文章内容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