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22 四季之美教学设计
展开语文部编版五年级上册
第22课《四季之美》教学设计(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目标
会认本课6个生字,会写9个生字,认识2个多音字。
2.能力与方法培养目标
初步感知课文,理解四季的美。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激发学生在生活中发现美、探索美、感悟美的兴趣。
教学重点:
学习本文按照时间顺序描写的写作方法。
教学难点:
在理解课文的过程中,学习作者留心观察,抓住景物的特点,写出独特韵味的写法。。
教学过程:
一、 课前导读:
师:一年有四季,各有各的美。你最喜欢哪个季节?讲述一下你心中最美的季节吧。
学生自主发言。
师:今天,我们要学习一篇日本作家清少纳言的散文《四季之美》,让我们来看看她眼中的四季有多美吧。
作者简介:清少纳言(约966~约1025,相当于我国宋朝初期),清是姓,少纳言是她在宫中的官职。日本平安时期著名的女作家,中古三十六歌仙之一,与紫式部、和泉式部并称平安时期的三大才女,曾任一条天皇皇后藤原定子的女官。她的代表作《枕草子》开拓了一个新的领域,她的随笔为日本散文奠定了基础。
二、自读感悟
带着问题朗读课文。
- 作者是按什么顺序来写四季美景的?
- 画出自己最喜欢的句子。
自读自查:
指名读课文,检查字音是否正确。
三、字词揭秘
1.会认字:
(1)学生自主学习,交流。
(2)出示课件,重点认读课件上的字词。
2.会写字:
出示课件,学生交流,自学生字。
个别字讲解书写注意事项。
3.多音字:
出示课件,学习文中两个多音字“晕”“铺”。理解这两个字不同的读音所代表的不同的字义。
4.词语学习:
结合图片和例句帮助学生理解词语的意思,学习运用所学词语。
5.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认识理解了课文中的字词,了解了作者是按照时间顺序来描写四季的美景的,初步感受到了作者对大自然热爱之情。
五、课堂练习
1.给加点的字注音。
漆( qī )黑 光晕( yùn ) 窠( kē )巢
愈( yù )发 凛( lǐn )冽 闲逸( yì )
2.比一比,再组词
幕( 序 幕 ) 愈( 愈 发 ) 旷( 空 旷 )
墓( 坟 墓 ) 喻( 比 喻 ) 矿( 煤 矿 )
- 根据意思写词语
心情舒畅,精神愉快( 心旷神怡 )
月光不明( 朦胧 )
蝴蝶飞舞的样子( 翩翩 )
刺骨的寒冷( 凛冽 )
教学反思:
通过学习学生掌握了文中的生字,结合图片和例句帮助学生理解词语的意思,学习运用所学的词语。初步了解了文章的写作顺序,感受到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语文部编版五年级上册
第22课《四季之美》教学设计(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 知识与技能目标
能背诵课文。
- 能力与方法培养目标
学习本文按时间顺序进行描写的方法。
体会景物的动态美和静态美并在写作中加以运用。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激发学生热爱自然的美好情感。
教学重点:
学习本文按时间顺序进行描写的方法。
教学难点:
体会景物的动态美和静态美并在写作中加以运用。
教学过程:
一、课前导读:
师: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四季之美》这篇文章。品读课文,思考以下问题:
1.课文是按什么顺序来写的?每一段是围绕那一句话来写的?
2.作者分别描写了每个季节中的哪些景物?
二、课文精讲
学生齐读第一段,教师提问:
- 本段写了什么?(写了春天黎明的景色,主要描写黎明的天空和彩云)
- 本段的第一句是什么?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第一句是中心句,起概括和总述作用。第一句总写春天最美的时候是黎明,后面抓住了黎明时分的天空和彩云来写点出了黎明时分的美丽。)
认识中心句:中心句是指作者在文章中直接表达自己的看法,说明自己的态度,抒发自己情感的句子。中心句一般出现在文章的开头、结尾,或者是文章中反复出现的句子。
- 文中写“一点儿一点儿”泛着鱼肚色的天空,为什么这样写?
(说明日出时的速度很慢。)
4.“染”字用的好不好?这样写的好处?
(形象生动地写出了天空颜色的变化,赋予天空以动态美 )
5.本段描写的景物是动态的还是静态的?(动态)
指名读课文第二段
提问:
- 本段的中心句是哪一句?(第一句)
- 作者写了夏夜的哪些美景?
(作者写出了夏夜三种不同情况下的美景。第一种是明亮的月夜的美景,第二种是漆黑的暗夜的美景,第三种是蒙蒙细雨的夜晚的美景。)
3.本段描写是动态描写还是静态描写?(动态)
小结:这一段描写了夏天夜晚三种不同情况下的美景。
师:结合前两段的问题思路,请同学们默读第三段,与同桌交流一下。
- 交流总结
(本段的中心句也是第一句。后面写了夕阳、归鸦、大雁、风声、虫鸣等景物,描写了秋天黄昏时的美丽景色。)
2.本段描写不仅有动态描写,也有静态描写,你能找出来吗?
静态:夕阳
动态:归鸦、大雁、风声、虫鸣
3.在描写归巢的乌鸦时,作者用了“急急匆匆”一词,这是什么修辞方法?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这是拟人的修辞方法,把乌鸦归巢时的急切心情写了出来,给人以生动形象之感。)
4.“心旷神怡”一词,能看出作者心情怎样?
(心情愉悦)
小结:作者运用动静结合的描写手法,给我们展现了秋天黄昏时的美丽景色。
学生齐读最后一段,自己归纳总结第四段内容。
师:文章最后一段,作者也是运用动静结合的描写手法,描写了冬天早晨不同情况下的美丽景色。但是文中最后一句有个转折“只是到了中午,寒气渐退,火盆里的火炭大多变成了一堆白灰,这未免令人有点扫兴。”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写呢?
(这句话拿炭火燃尽的情景与前文进行比较,更加突出了作者喜欢的冬天的早晨与众不同。)
5.作者是按什么顺序来写的?
总结:作者按照季节(时间)顺序,采用动态描写和动静结合的描写手法,描述了一年四季不同的景色,给我们以美的感受。每段的第一句是中心句,后面的描写都围绕中心句来写。
三、课堂小结:这是日本作家清少纳言的一篇随笔,记录的是作者自己每天的所见所想,语言少加修饰,比较生活化,在选作课文时有所改动。作者凭着自己敏锐而纤细的感觉,用文字留存了眼前掠过的一些美好的形象,营造了一个清纯诗意的世界,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四、板书设计:
春天 黎明:天空 彩云 动态美
四 夏天 夜晚:明月夜 萤火虫 细雨 动态美 热爱自然
季
之 秋天 黄昏:夕阳 归鸦 大雁 风声 虫鸣 动静结合 赞美自然
美
冬天 早晨:雪 霜 火盆 动静结合
五、 课后延伸
拓展阅读:(一)
正是三月天。城外天显得极高,也极清。田野酥酥软软的,草发得十分嫩,其中有了蒲公英,一点一点淡黄,使人心神儿几分荡漾了。远远看着杨柳,绿得有了烟雾,晕的如梦一般,禁不住近去看时,枝梢却没叶片,皮下的脉络是楚楚地流动的绿。
拓展阅读:(二)
三月的春天是孕育的季节,一切都在萌芽阶段。柳丝轻摇,梢尖微点水面,漾起泛泛涟漪。“绿杨烟外晓寒轻”,杨柳堆烟,漫眼的是无际的嫩绿,感受着沁脾的清爽和温柔地抚摸。
感悟:同样是阳春三月,同样是杨柳如烟,同样舒适的好心情,不同的人笔下的文字是不一样的。
教学反思:
前两段由教师引导学生学习理解围绕中心句写作的方法和动态描写的方法,后两段引导学生根据已有思路自己理解文章内容,归纳总结作者的写作方法,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人教部编版五年级上册四季之美教案: 这是一份人教部编版五年级上册四季之美教案,共3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教学目标,教学重点,教学难点,教学准备,教学时间,教学过程,教后反思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小学语文人教部编版五年级上册四季之美教案设计: 这是一份小学语文人教部编版五年级上册四季之美教案设计,共5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授课课题,教学目的,教学重点、难点分析,教具准备,教学过程,板书:动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小学语文人教部编版五年级上册四季之美教案: 这是一份小学语文人教部编版五年级上册四季之美教案,共7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激趣导入,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初读课文,把握课文内容,朗读课文,体会四季之美,课堂小结,布置作业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