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属成套资源:2021-2022年七年级语文上册期末考试重难点突破
专题十七 说明文阅读(难点)练习-2021-2022学年七年级语文上册期末考试划重点(部编版)
展开这是一份专题十七 说明文阅读(难点)练习-2021-2022学年七年级语文上册期末考试划重点(部编版),文件包含专题十七说明文阅读难点-2021-2022学年七年级语文上册期末考试划重点部编版解析版docx、专题十七说明文阅读难点-2021-2022学年七年级语文上册期末考试划重点部编版原卷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57页, 欢迎下载使用。
2021-2022学年七年级上册语文期末考试划重点
专题十七 说明文阅读(难点)
专题概述和解题方法指导
一、说明文的概念。
说明文是以说明为主要表达方式,用来介绍事物的形状、构造、类别、关系、功能和解释事物的原理、含义、特点、演变等的一种实用文体。
二、说明文的分类。
1.根据说明对象与说明目的的不同分为事物说明文和事理说明文。事物说明文旨在介绍某一事物的形体特征;事理说明文旨在解释事物本身的道理或内部规律。
2.根据说明语言特色的不同分为平实的说明文和生动的说明文。生动的说明文又叫文艺性说明文(科学小品或知识小品)。
三、说明的对象。
说明对象即文章说明的话题,主要分为两个方面:一是具体事物,包括事物的状态、性质、功能和特征等;二是抽象事理,包括事物的本质、事物内部或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
一篇说明文仅仅明确了说明对象是不够的,还要进一步理解说明文的内容。重点把握说明对象的特征是分析一篇说明文的关键所在,只有准确地把握说明对象的特征,才能深入地理解说明对象,以此为突破口,进而理解文章的结构层次、中心内容等。
四、说明顺序。
说明文的顺序,根据说明的目的和对象,可以以一种顺序为主,兼用其他顺序。
1.时间顺序,即按事物发展的时间先后顺序写,事物的发展变化、生长过程常用这种顺序,例如《从甲骨文到缩微图书》。时间顺序包括程序顺序,例如介绍某种东西的制作过程。
2.空间顺序,即按照事物在空间位置关系依次说明:从外到内、由上到下、由左到右、由四周到中央说明相对静止的事物。诸如园林、建筑物、工艺品等多用这种顺序,如《雄伟的人民大会堂》。
3.逻辑顺序,即按事物的内部联系来解说。具体表现在:
①从现象到本质(或从本质到现象)。
②从原因到结果(或从结果到原因)。
③从特点到用途(或从用途到特点)。
④从整体到部分(或从部分到整体)。
⑤从概括到具体(或从具体到概括)。
⑥从主要到次要(或从次要到主要)等。
一般来说,事例说明文都会用到逻辑顺序,且在一篇文章甚至一个段落里,会用到多种顺序,包括各种逻辑顺序。例如讲到保温瓶保温的原理,必然会涉及从现象到本质的逻辑顺序。
五、说明文的结构方式。
1.总分式结构:“总—分—总”式、总(概括)—分(具体)”式、“分—总”式。
2.递进式结构:着重分析各层意思是怎样逐步深入展开的,是由现象到本质、个别到一般,还是由结果到原因等等。
3.并列式。实际上是平行分式。根据作者的写作意图及说明内容来决定文章有多少个平行分式,而且每个平行分式之间只有逻辑上的并列。
六、说明方法及其作用。
1.分类别:这是一种把说明对象按类分项(根据事物的形状、性质、成因、功用等),逐一说明的方法。其作用是使说明的内容眉目清楚,避免出现重复交叉的现象,帮助读者掌握重点内容。
2.列数字:即用列举数字来体现说明特点的一种说明方法。其作用是能把说明对象的特点说得更准确无误,令读者信服。
3.作比较:选用具体的或人们熟知的并且和要说明的事物有着某种外部或内在联系的事物与所要说明的事物作比较,从而突出被说明事物的特征的一种方法。其作用是更加强调被说明对象的特征。
4.下定义:即用简明扼要的话对被说明事物的本质属性做周全、周密地规定与说明。它用一种基本固定的判断句式,揭示出被说明事物区别于其他事物的本质属性。其作用是使读者对概念有确切的了解,使说明对象更加严密。
5.举例子:即举出实物来说明事物。其作用是更加形象地说明事物的特征。
6.打比方:即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对事物作形象的说明。其作用是形象生动地说明事物的特征,增强文章的趣味性。
7.摹状貌:就是通过具体的描写揭示事物的特征。如《中国石拱桥》中“这些石刻的狮子,有的母子相抱,有的交头接耳,有的像倾听水声,有的像注视行人,千态万状,惟妙惟肖”一句,就运用了摹状貌的说明方法。其作用是使说明对象更形象、生动,令读者印象更加深刻。
8.作诠释:能通俗地介绍或解说事物或事理的特点或特性。其作用是使人们更加清晰地认识被说明的事物。
9.画图表:这是一种运用直观的示意图和表格等形式,说明事物和事理的一种说明方法。其作用是使读者一目了然,非常直观地理解被说明的事物。
10.引用(引用说明):为了使说明的内容更充实具体,更具说服力,可以引用一些文献资料、诗词、俗语、名人名言等。其作用是使文章更具说服力。(引用古诗使说明文更具诗情画意;引用故事使文章更具有趣味性)
七、两种说明方法的比较。
1.下定义与作诠释。
从形式上看,下定义在说明事物本质特征时,常用判断句式来表述概念;作诠释可用多种句式来表述。
从严密程度来看,下定义要求揭示事物的本质特征,说明的内涵和外延与事物相等,说明的对象与说明的内容可交换位置,意义不变;作诠释对说明对象的解说则往往侧重事物某一方面的特征,或者解说它的构造、成因、功用等非本质的因素,因而说明的内容不能与被说明的对象变换位置。
例句:A.统筹方法是一种安排工作进程的数学方法。(下定义)
B.激光是一种颜色单纯的光。(作诠释)
A、B两句都是判断句,A句使用了下定义的方法,说明统筹方法的概念,可以变为“一种安排工作进程的数学方法就是统筹方法”。B句用了作诠释的方法,从颜色上解说激光,如变为“一种颜色单纯的光就是激光”,那就是谬误了,因为并不是所有“颜色单纯的光”都是激光。
2.作比较和打比方。
一般来说,作比较与打比方在表述方式上有所不同,作用各异。作比较常常通过叙述或说明的方式将两事物进行比较,在比较中鉴别,把被说明对象的特征显示出来;打比方则是通过比喻的修辞方法将被说明对象的特征形象地表现出来,给人以形象的感受,从而了解被说明对象的特征。
例句:A.蚕的小小身躯是一座非常奇妙的“加工厂”。(打比方)
B.别的动物都吃生的,只有人类才会烧熟了吃。(作比较)
A句中被说明的对象与喻体这两种事物在功能上相似,从而构成比喻。B句将“别的动物”和“人类”两者在“食物”上比较,构成比较说明。
八、说明文的语言特点。
说明文的语言有的以平实见长,有的以生动活泼见长。由于说明对象不同,说明的语言也是多种多样的,但准确性是说明文语言的前提。要揣摩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重点在于了解遣词造句是怎样说明事物的特点的,从而理解其作用,领会其妙处。领会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可从以下三点入手:
1.在语境中体会中心词语的准确性。
2.重视具有修饰性功能的词语表意的准确性。
3.留心关联词语在表意准确性上的特殊作用。
九、说明文的中心句与支撑句。
中心句:段落里能体现中心的句子。往往位于段首、段中或段末,有时段中没有现成的中心句,但是有中心思想,可以通过阅读概括出中心句。
支撑句:对中心句起支撑、分析、解释、举例作用的句子。
十、考点梳理。
1.对文章说明的对象和内容的考查。
这是对说明文的整体把握,但需要同学们注意的是说明对象和说明内容的区别。说明对象是文章说明的是什么事物或事理,而说明内容往往是这个事物的具体特征或事理的具体内容,所以同学们在做题时要注意审题。
2.说明方法及其作用的考查。
近年来,对说明方法及其作用的考查,逐渐由对说明方法的辨析转移到对说明方法的作用的理解为主。
3.考查说明文的写作顺序。
说明文的顺序主要有三类: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时间顺序的语言标志是表示时间的词语;空间顺序的语言标志是表示方位的词;逻辑顺序就是以思维的规律为序。一般来说,说明事物发展变化的,常用时间顺序;说明建筑构造的,常用空间顺序;介绍高科技产品或说明事物间的联系的,常用逻辑顺序。分析说明顺序的方法有三种:①认清说明对象,分析说明顺序。②把握语言标志,“读”出说明顺序。③分清主次,综合归纳。
4.对说明文的结构的考查。
说明文的结构:说明文常用的结构模式有两种:
总分式:包括总-分、分-总、总-分-总,事物说明文多用总分式,其“分”的部分又常按并列方式安排。
递进式:事理说明文多用递进式结构,一层一层地剖析事理
5.分析说明文的语言。
准确、简洁是说明文语言的主要特点。一般来说,以说明事物为主的说明文,重在抓住事物的特点,用简明的语言,平实地加以说明,而科学小品,讲究趣味性、文艺性,需要做必要的生动、形象的说明。
十一、解题方法。
1.找准说明对象。方法一:看题目,不少题目就表示说明的对象,如《中国石拱桥》。方法二:抓首括句和中心句,说明文往往运用这种句子来突出所要说明的事物和特征。反之,如果要求为说明文加一个题目,也可以用说明对象作为题目。
2.概括说明对象的特点。应抓住文段中的段落和层次,从每段(或每层)中抓住关键词语加以整理。一般情况下,文段的开头(或各段的第一句)和结尾(或各段最后一句)往往说明了对象的特点。在说明的内容和对象中,有时会涉及到诸多方面的内容,为什么又不对某些内容加以说明,为了扣住说明的中心,使文章更简洁,中心更突出,所以就会把联系不紧和无关的内容省掉。
3.从文中提取有关信息。《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评价建议”中说:“评价浏览能力,重在考查能否从阅读材料中捕捉重要信息”,并将文意把握、要点概括列入“精读的评价”要求中。信息的处理是说明文阅读的常见考点之一,而且对文章说明对象及特征的把握,对说明中心的概括,以及对说明顺序的梳理都是对文本中言语信息的获取、筛选、概括、加工的过程,因此,在解答这些问题时,要做到:①从文本中准确而迅速地捕捉、筛选、提取出所需要的言语信息;②合理地整理、组合信息,概括其要点;③能按照一定的要求加工信息。
4.分析说明顺序。认清说明对象,分析说明顺序,说明对象的特点决定了说明顺序的选择。介绍事物在空间位置的关系,通常按空间顺序说明;介绍事物各个阶段的特点或制作过程,往往采用时间顺序;介绍抽象事理或事物的内在联系,多数采用逻辑顺序,通常采用总分、主次、层进等结构,从现象到本质、从简单到复杂、从原因到结果、从概述到具体地揭示事物的特征;把握语言标志,“读”出说明顺序。时间顺序多用表示时间变化的词语,空间顺序多用表示方位的词语,逻辑顺序多用表示逻辑层次的关联词语等。
5.分析说明方法和作用。为了说清楚事物的特征,需要采用恰当的说明方法。常见的说明方法有举例子、列数字、打比方、作比较、分类别、下定义、作诠释、列图表等,此外还要深入地理解说明方法的作用。方法恰当,可以使陌生的事物变为熟悉,抽象的事理变为具体,复杂的过程变为简单,更易于让读者了解和接受。笼统地说,列数字能给人确切、具体的印象;打比方能增强说明的形象性和生动性;举例子能反映一般情况,真切地说明事物;下定义可使读者对说明对象产生一个明确的概念;分类别能收到全面、清楚的表达效果;作比较能使原先难说清的事物变得浅显易懂,鲜明具体。我们要注意的是,在分析说明方法的作用时,一定要结合具体的句子,而不可泛泛而谈。这类题目中比较难的题是怎样给被说明的对象下定义:下定义要求准确、严密,语言应简明,常用的是判断句的形式,即“××是××”的句式。
6.分析说明文的语言。准确是说明文语言的基本特点,所以在做题时要重视具有修辞性功能的词语表义的准确性,恰当地使用表示程度、范围的副词和数量词,可使语言表达更具体、更全面;恰当地使用关联词语,可使语言表达更连贯、更严密,从而更好地体现说明文语言准确性的特点。在回答问题时仍然是要结合句子本身的内容,做到有的放矢。回答段中加点的词(或关键词)能否去掉的方法:这是检查对用词准确的理解,一般情况下应分三步来做,先回答能否去掉(不能去的情况较多),接着指出该词的含义及表现力,再从用了该词后所起的作用上说明。
7.分析引文的目的。先要理解所引的名言名句的含义,再联系说明的内容,看这两者之间有何内在的联系,就能领悟其目的了。在说明文的开头或中间叙述有关的故事,这有何作用:在文段的开头叙述故事,其目的一般是为了引出说明的对象;在段中叙述故事,一般是为了增强说明文的生动性,同时,也是为了使说明的事物更准确。
8.完成开放性试题。中考说明文阅读,根据“新课标”中“注意领会作品中所体现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思想方法”的要求,说明文阅读考查的题目势必要引导学生关注人类、关注自然、关注生态环境、关注科技进程、关注未来发展,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科学思想、科学品质、科学精神和科学方法。近年来,这方面的题目已经在说明文阅读的试题中占有一席之地,同时在试题的命制上淡化文体特征,重视从文本的领会感悟和探究创新的能力等角度来考查,完成这样的题要求同学们要认真阅读文章以及题目中涉及的材料,从中得出自己的观点,还要注意语言的表达要符合题目要求。在平时的复习中也要注意积累各方面的知识。
专题知识提升训练
一、阅读《中国画》,回答下列小题。
中国画
①中国画历史悠久,在中国数千年的绘画发展史上,画家辈出,名作荟萃,在世界美术领域绽放出璀璨的光辉。
②中国画有整套独特的表现手法,不追求形象的逼真,而着力于意境的表现,要求做到以形写神,形神兼备。中国画主要以笔墨纸视为工具,有“书画同源”之说。中国画的颜料由天然的植物或矿物制成。画作以水墨为主体色,也因常用红色和青色,所以又称为“丹青”。
③中国画按照题材主要分为以下三类。
④人物画是以人物为主体的绘画。从传世的人物画作中,后人可以一窥中国古代帝王将相的面容,还能看到仕女图表现的宫廷生活和风俗画中展现的市井百态等。这些画作人物形象惟妙惟肖,注重表现人物的精神风貌。例如明代曾鲸的代表作《王时敏像》,画作中人物画得不大,线条流畅遒劲,形象栩栩如生;背景则大幅留白突出了人物形象;同时配以书法题字,更彰显了人物的精神气度。
⑤山水画是以山川自然景象为主要对象的画作。中国的山水画常常运用散点透视法,利用远近、高低的对比,营造出江山万里、山谷深邃的立体效果,极具空间感。例如宋代山水画的代表作《千里江山图》,这是一幅恢宏壮丽、色彩斑斓的巨幅山水作品,画卷长11.915米、高0.515米,画幅几乎是同时期《清明上河图》的两倍。画卷采用散点透视法,远近距离分明,空间层次清晰。在色彩表现上,该画以色调浓重的矿物颜料绘成,较同时期流传下来的其他青绿山水画作都要鲜艳。全画除青绿主色外,还以赭石来渲染山脚、天色,并以笔墨线条皴染山石,使山峰的立体感和明暗效果格外鲜明生动。
⑥花鸟画主要以花草树木、禽鸟鱼虫为题材。花鸟画表现的是边、角、点的小景,注重笔情墨趣。例如南宋赵孟坚的《春兰图》,描绘了两株生于杂草丛间的幽兰,摇曳多姿,舒展飘逸。兰叶、花瓣均以淡墨一笔绘出,笔法潇洒灵动、柔中带刚,画面旷淡清幽、意蕴无穷。画中左方题诗一首,以兰喻人。全图诗、书、画、印完美结合,表现了画家洁身自好、清高脱俗的追求。
⑦中国画是一门综合性的艺术。它将诗、书、印等元素与画结合,这些元素丰富了画面的内容,提升了图画的境界。中国画有壁画、屏风、卷轴、册页、扇面等多种画幅形式,并以特有的装裱工艺装裱画幅,给人带来更多的审美感受。
(节选自《中国画》,有删改)
1.为什么中国画也为被称为“丹青”?
2.中国画按照题材主要分为 _________ 、 ________ 、_________ 三类。
3.指出下面句子所使用的说明方法。(一个括号只能填写一种说明方法)
例如宋代山水画的代表作《千里江山图》,这是一幅恢宏壮丽、色彩斑斓的巨幅山水作品,画卷长11.915米、高0.515米,画幅几乎是同时期《清明上河图》的两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学校艺术节,小明同学创作了一幅《梅花》扇面。画完梅花后,感觉画面不够丰富,他想添加点内容,但一时想不出具体的方案。请你运用本文介绍的相关知识,给他提供一些建议。要求:建议的表述要清楚,内容要具体,至少要提供两种添加方案供他选择。
二、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螺蛳粉,嗦出百味人生
黄鹤权
①2020年,最火的美食界话题莫过于螺蛳粉,在行行不景气的大环境下,热销度仅次于席卷全国的口罩,不得不说它的经历堪称“逆袭”。
②最近,螺蛳粉又开始“搞事情”了。2020年5月28日,柳州职业学院揭牌全国首家“螺蛳粉产业学院”。消息一出,网友们炸了锅,不是后悔读书太早,就是馋得想转学。
③螺蛳粉长啥样?作为广西柳州特色名小吃,它集鲜、爽、酸、辣、臭于一体,主要食材包括螺蛳汤、米粉、酸笋、青菜、花生、木耳、腐竹、萝卜干、白醋和辣椒油。螺蛳粉的味美在于它有着独特的汤料。提起螺蛳粉,除了是广西柳州的地方小吃,更是宅家宝藏美食。没错,它是袋装的。据说,2019年柳州袋装螺蛳粉销售额突破60亿元。这意味着,你在全国各地都能买到螺蛳粉,不论清晨或午夜,当你在家为吃发愁时,可以打开一包,让暗臭滚滚,让自己在臭味中疯狂嗦粉。
④螺蛳粉还有不少传闻,有人把它比做翻版的榴莲,也有人说它堪比臭豆腐这种“生化武器”,他们说法不一,但“臭”的口径殊途同归,皆是闻到味就要骂人。它极具辨识度的气味,不仅超越了榴莲和臭豆腐,还成为检验友谊的新标准:你也吃螺蛳粉?我们交个朋友或绝交吧。
⑤当你吃过小摊边或粉店现场精心烹制的浓郁酸辣可口的螺蛳粉,或许你就会对市面上的袋装螺蛳粉没有胃口。在我家附近就有一家螺蛳粉店足够销魂,店名叫“一碗地道”,承包了附近居民与学子的生活饮食,四季如一,老板娘经营它已有十年之久。
⑥浓汤才是螺蛳粉的精髓。用新鲜的筒子骨熬汤,十几种香料入味,然后用五小时的小火慢炖,让美味慢慢散发。为了保证菜品和辅料能够让顾客有充分选择的余地,螺蛳粉店老板每天早早都要跑到各菜市场购买各种食材,所需食材必须当天购买新鲜的。如何把粉煮得Q弹,诀窍是煮完第一遍后,要立马过凉水,第二遍控制好决定咸淡的水量,醋和辣油一定要煮完后再放,不然味道就会挥发。
⑦就像电影《美丽人生》中所说的:“没有人的一生是完美的,但生命的每一刻,都是美丽的。”漫步世界后,我觉得能够打动我们的美丽时刻,或许还会加上一口螺蛳粉,臭味相投,是钢铁森林下慰藉生活的味道,希望你也能爱上它。
1.下面关于“螺蛳粉”的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螺蛳粉是广西柳州特色名小吃,有现场精心烹制的螺蛳粉,也有袋装的螺蛳粉。
B.螺蛳粉主要食材包括螺蛳汤、米粉、酸笋、花生等,它集鲜、爽、酸、辣、臭于一体。
C.有人把螺蛳粉比做翻版的榴莲,堪比“臭豆腐”,是因为它极具辨识度的“臭”的气味。
D.螺蛳粉的精髓在于“浓汤”,用新鲜的筒子骨熬汤,十几种香料入味,用大火熬制五小时。
2.下面对本文解析有误的一项是( )。
A.本文是一篇生动说明文,题目点明说明对象“螺蛳粉”,“嗦”字生动有趣味。
B.第③段加点的词语“据说”是“听别人说”,不能删掉,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C.第⑤段采用举例子的说明方法,说明现场精心烹制的螺蛳粉味道极佳,让人销魂。
D.本文按照逻辑顺序进行说明,介绍了螺蛳粉的食材,汤的熬制、“臭”的特点及销路。
3.下面说法与原文意思不相符的一项是( )。
A.2020年最火的美食界话题是螺蛳粉,它的热销度名列首位,不得不说它的经历堪称“逆袭”。
B.当你吃过小摊边或粉店现场精心烹制的螺蛳粉,或许就会对市面上袋装螺蛳粉没有胃口了。
C.制作螺蛳粉所需食材比较多,为了方便,粉店老板到菜市场可以一次购买几天的食材。
D.把粉煮得Q弹,诀窍是煮完第一遍后,要立马过凉水,第二遍控制好决定咸淡的水量。
三、阅读下文,回问题。
人为什么爱摸自己的脸
①有人统计过,人在不自知的情况下每小时会触摸脸部二三十次,平均两三分钟就会模一次,而且这个习惯动作很难避免。那么,人为什么要摸自己的脸呢?
②早期的人类语言与我们现在使用的语言有很大的不同,语言学家认为,早期的人类语言只包含很简单的几个音节,无法满足复杂的交流需求,因此需要借助肢体动作来丰富语言交流的形态和内容。
③在人类语言形成的早期,触摸面部、额头、下巴和脖子是早期人类语言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有人类学家甚至研究了这些动作的具体意义,比如,用手掌触摸额头代表臣服于族群的首领,用手握住脖子则是向同伴发出“有危险”的警告,触摸面部和下巴可能用于家庭成员之间的情感交流。看来,摸脸在人类早期是我们“说话”的一种方式。
④随着语言的发展,特别是语音变化的丰富,人类已经可以通过说话表达十分复杂的思想和感情,几乎满足了所有的交流愿望。肢体动作逐步失去了其在交流中的主导作用,退化成语言的辅助机制。
⑤相对于语言学家的解释,心理学家则认为人类触摸面部的现实意义是调节情绪,减少心理压力。
⑥美国迈阿密大学的神经学家指出,由于脸部生有大量的神经末梢,触摸面部皮肤会刺激神经活动,从而导致人体激素水平的变化,进而降低压力和焦虑带来的负面情绪。由此可见,人们之所以会在不经意间摸自己的脸,实际上是在调节情绪,使自己保持一个健康的心理状态。
⑦人与动物的一个显著差异就是人类拥有强烈的自我意识。每个人都知道自己是一个独立的个体,既独立于周边的环境,也独立于他人。研究发现,部分高级哺乳动物也拥有一定的自我意识,猩猩、狮子等动物在照镜子时可以区分镜子中的自己和镜子中的其他同类个体。有学者认为,人类触摸自己面部的表现正是源于这种自我意识的反应。
⑧人类有一套心理机制保护自我意识。对于大多数人来说,触摸自己的身体是最简单、直接的提升自我意识的方法。有研究发现,人在群体中比独处的时候会更多地触摸自己的脸、胳膊和头部,这固然是因为人们更在意社交场合下自己的仪容,但是在群体中人会下意识地触碰自己的身体,这种行为可以产生心理暗示作用,提升自我意识,不容易在茫茫人海中迷失自我。
⑨当我们下一次出门注意到自己或他人触摸面部的这个动作时,体会或许会更多吧。
1.文章思路清晰,第①段:___________;第②一⑧段:从________、_______角度解释人为什么要摸自己的脸;第⑨段:照应开篇,引发人深入体味,人触摸面部或许还有更多原因。
2.下面对文章内容的解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早期的人类语言与现在使用的语言有很大的不同,早期的人类语言只包含很简单的几个音节。
B.随着语言的发展,肢体动作逐步失去了其在交流中的主导作用,退化成语言的辅助机制。
C.人与动物唯一的差异就是人类拥有强烈的自我意识。既独立于周边的环境,也独立于他人。
D.对于大多数人来说,触摸自己的身体是最简单、直接的提升自我意识的方法。
3.受到高频噪声干扰时,人们触摸面部的动作比不出现噪声时显著增多。为什么呢?请作简要解释。
四、阅读下文,完成问题。
假想金箍棒
①《西游记》中孙悟空从东海龙王那里借了一根“定海神针”,又称“如意金箍棒”,重6250千克,可大可小,变化多端,实在是一件不可多得的宝贝兵器。那么从现代科学的观点来看,金箍棒可能是什么材料制成的呢?
②从密度来看,金属密度最大的是锇(é)。《西游记》中说孙悟空把那绣花针从耳朵里取出来,迎风一晃,变得“碗来粗细”。估计那碗指的不是大海碗,应该类似于现在的酒杯,也就是说直径在3~5厘米的样子。以金箍棒长两米来计算,体积在3900立方厘米左右。因此, 金箍棒的材料是锇,其质量大约为88千克, 一个臂力超群的人完全可以挥舞得动。关羽能舞动重41千克的青龙偃月刀,鲁智深能舞动重32千克的水磨禅杖,以猴哥那山都压不死的体质而论,挥舞88千克的兵器更不是难事。有人说,不是6250千克吗?想必那是随着体积变化而变化吧,不过这不符合质量守恒定律了。
③金箍棒的硬度还应该特别大,猴哥大大小小跟妖魔鬼怪或者神仙星宿干了几百仗,连哪吒、二郎神都拿他毫无办法。哪吒的乾坤圈和二郎神的三尖刀据说都是宝器,但叮叮当当一交击,金箍棒毫发无损,可见金箍棒硬度特别大。金属中硬度最大的是铬(gè),铬的硬度和天然物质硬度之首金刚石不相上下,一般的兵刃应该是奈何不了它的。从这个意义上,金箍棒用铬或者那些更为强韧的铬合金来铸造显得非常合适。
④金箍棒的抗腐蚀能力也非常不一般。金角大王那个紫金红葫芦连“大罗金仙都能化成血水”,里面应该盛有腐蚀性非常强烈的液体,比如王水之类。但猴哥和棍子被收进去都毫发无损。猴哥在太上老君的炼丹炉内炼就了一身铜皮铁骨,再加上会七十二变,变成小苍蝇之类的趴在葫芦口,不被腐蚀是可能的。但金箍棒如果用的不是很特别的材料,想要逃过浩劫可就有点难度了。因此从耐蚀性这个角度讲,金箍棒材料又像铱(yī)。铱的硬度、密度都很大,抗腐蚀能力在金属中首屈一指,连王水对它也无可奈何。
⑤再从伸缩性上来考虑。地球上常见的材料不管金属还是非金属恐怕都没有金箍棒那么强的伸缩性。所以说,一根本来几个人不能合抱的柱子变成“碗来粗细”进而变成绣花针大小,大概纯属小说家的杜撰。
⑥《西游记》中老龙王说:“那本是大禹治水之时,定江河浅深的一个定子,是一块神铁!”像大禹这样的神人很可能从外星球采集了这么一块材料,密度特别大,又有很多特殊属性,用于测量江河的浅深,可长可短,能随时调整,实在是太方便了。猴哥成佛之后,金箍棒自然回归原位,现在不知躺在哪处幽深的海底,期待着我们再度去发掘它的传奇呢。
1.本学期我们学的名著《西游记》是______(人名)的作品。
2.第②段中填入合适的关联词
A.只要 就 B.因为 所以
C.如果 那么 D.不仅 而且
3.根据文章内容填写表格。
金属名称
金属属性
金箍棒可能用它来制作的理由
锇
①______
小说中孙悟空作为神人,臂力超群,能舞动较重兵器,而用锇制成的金箍棒单位体积质量最大。
铬
硬度最大
②______
铱
③______
小说中金箍棒在紫金红葫芦中未被腐蚀,说明它抗腐蚀性极强。
4.第③段的划线句运用______的说明方法,其作用是______。
5.根据文章内容,下列正确的一项是( )。
A.第①段中以设问的修辞,吸引读者阅读兴趣,并引出本篇文章的说明内容。
B.第②段说明孙悟空将金箍棒从耳朵里取出来,如果按照长度为两米来计算它,那么它的体积最大是3900立方厘米。
C.第④段介绍孙悟空在炼丹炉内练就一身铜皮铁骨以及会七十二变的情况是说明孙悟空不被腐蚀是有特殊原因的,这与形成金箍棒的材料抗腐蚀能力特别强有关。
D.本文是一篇科学小品文,内容通俗易懂,语言丰富多彩,于科学性、知识性、趣味性、娱乐性为一体。
五、阅读下面节选文字,回答下列小题。
加碘盐有必要吃吗
阮光锋
①有人说,碘盐吃多了会得甲亢,尤其是沿海地区的人经常吃海产品,所以不需要吃碘盐。这是真的吗?吃碘盐真的会导致碘超标吗?
②其实,就目前我们的膳食情况来看,不论是沿海居民还是内陆居民,都需要吃碘盐。
③碘是身体必需的微量元素。在我们脖子上有个腺体叫甲状腺,它需要碘来生成甲状腺素,甲状腺素具有加快新陈代谢,促进生长发育尤其是脑发育的作用。如果缺碘,将会影响大脑发育,容易引发克丁病和大脖子病。
④碘的饮食来源主要包括食物、加碘食盐及饮用水。含碘丰富的食物主要有海带、紫菜和海鱼等。不过,国际上公认的防治碘缺乏病的主导措施就是食盐加碘。为什么呢?调查显示,无论是在低碘还是高碘地区,海带、紫菜、海鱼等传统观念中的补碘食物对于碘的摄入量都贡献甚微。因为这些食物虽然含碘量较高,但占人类膳食的比例太小。而且海盐本身其实也不含碘的。在沿海地区,碘盐仍是当地居民重要的碘来源,不通过食盐补充的话,碘摄入量就会不足。所以,即便生活在海边,仍然需要食用含碘盐。很多人担心碘吃多了会得甲状腺疾病,这是过于担心了。世界卫生组织认为,每日碘摄入量在1000微克以下一般是安全的。正常饮食的话,普通人的碘摄入基本不会超过这个量。
⑤很多人认为碘盐是中国特色,其他国家都不这样做,其实,恰恰相反。食盐加碘是世界卫生组织在全球推行的预防和控制碘缺乏病的策略。世界卫生组织推荐食盐中的碘添加量为20-40毫克/千克,而我国食盐的碘添加量低于这一标准,目前为20-30毫克/千克。
(选自《百科知识》,有删改)
1.下面对“沿海地区的居民仍有必要吃碘盐”的原因,解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海盐本身其实并不含碘。
B.海带、紫菜、海鱼等传统观念中的补碘食物,占人类膳食的比例太小。
C.碘盐仍是沿海居民重要的碘来源,不通过食盐补充,碘摄入量就会不足。
D.世界卫生组织认为,普通人每日碘摄入量应在1000微克以上。
2.下面对选文的理解解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①自然段针对某些人的错误认识提出问题,引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B.第④自然段加点词“主要”的使用,体现了说明文语言准确、严密的特点。
C.第④自然段加点词“这”指代的是前面提到的“碘摄入量就会不足”。
D.这篇说明文以短小的篇幅、通俗易懂的语言,介绍了生活中的科学知识。
六、阅读下面的说明文,回答下面小题
①在生活中我们会发现这样一个奇怪的现象,很多爱专心思考的人并不经常锻炼身体,但他们却很少感冒发烧,难道说思考问题可能会增强人体免疫力?
②最近,美国威斯康星大学对这个现象进行了专门的研究。他们邀请149名同龄健康志愿者参与了一项对比试验。研究对象被分为三组:第一组除了正常的饮食起居外,白天主要从事研究思考工作;第二组除了正常的饮食起居外,每天定时进行一次慢跑锻炼;第三组没有任何专门的思考和锻炼任务,纯粹过悠闲的生活。持续8周的实验结束后,志愿者就可以恢复以前的生活状态了。
③在此后的8个月里,研究人员对这些志愿者进行了跟踪调查。结果显示,第一组人生病的天数,仅仅是第三组人的24%;第二组人生病的天数则是第三组人的52%;而第一组和第二组人可让急性呼吸道感染病的患病时间和严重程度,相对于第三组分别减少50%和40%。
④实验结果表明,专心思考如同锻炼,会实实在在提高人体的免疫力,且效果甚至超过了慢跑。此前的一些研究结果也显示,专心思考能改善情绪,缓解压力。
⑤那么这种种神奇的效果产生的奥秘何在?美国研究人员认为,这是因为专心思考本身会产生一种激发人体能量的良好效应。典型的例子就是著名的“瓦伦达效应”。瓦伦达是美国一位著名的高空走钢索表演者,他表演时从不采取安全防护措施,但每次都能成功,秘诀就是高度专注。遗憾的是,瓦伦达在一次重大的表演前,总是不停地对妻子说,这次太重要了,不能失败。这一患得患失让他不能专心,所以不幸导致失足身亡。这反过来证明,专心致志真的能产生良好的生理效应,激发人体潜能。
⑥我国研究人员认为,专心思考本身就能产生避免引“病”上身的健康效应。因为人体健康其实是心理、精神、社会适应三方面均处于和谐时所产生的一种状态。但人生在世,总有各种各样的困难和烦恼产生,会让人的喜、怒、哀、忧、思、悲、恐这“七情”产生过度偏激的变化,因此会引发疾病。而专心思考某一问题时,会避免七情产生偏激,从而发挥保护心理平衡的作用,避免引“病”上身。
⑦今后,人们应当重视这种另类锻炼方式,把读书、思考、研究等活动,也当作一种日常养生方式,这才是智慧的选择。
1.给文章拟一个恰当的标题。
2.结合文章内容判断下面说法正误:正确请在题后括号内画“√”,错误画“×”。
(1)实验证明,思考问题会大大增强人体免疫力。 ( )
(2)美国威斯康星大学的对比试验表明,第二组慢跑锻炼的人免疫力最强。( )
(3)专心思考会避免七情产生偏激,保护心理平衡,使人处于一种整体和谐的状态。
( )
3.结合全文解析“瓦伦达”这一例子的作用。
4.在越来越多的人重视养生的今天,这篇文章给了你怎样的启示?
七、阅读下面的说明文,完成下列小题。
蚂蚁的群体智慧
彼得·米勒
①我曾以为蚂蚁做什么事都心中有数。那些列队爬过我厨房台面的小家伙们看上去是那么信心十足,于是我猜想它们早就订好了计划,知道要去哪儿,要做什么。不然的话,蚂蚁又怎能做出组织行军路线、建造复杂蚁穴、发动大规模突袭等奇妙的行为呢?
②结果我错了。蚂蚁毕竟不是聪明的小工程师、建筑师或武士——至少单个蚂蚁不是。当需要决定下一步怎么做时,大多数蚂蚁都毫无头绪。
③那我们又该怎么解释地球上已知的大约1.2万个蚂蚁物种的繁荣呢?它们在1.4亿年的进化中一定学到了什么。
④蚂蚁并不聪明,但聚在一起就聪明了。蚁群可以解决对单个蚂蚁来说不可思议的问题,比如寻找通往食物源的最短路径,分派工蚁做不同的工作,或保卫领土不受邻居侵袭。落单的时候,蚂蚁可能就像个小傻瓜,但聚成蚁群就能对环境做出快速有效的反应。这是因为它们拥有一种被称作“群体智能”的东西。
⑤个体的简单行动怎样组合成了群体的复杂行为?如果几百只蜜蜂中间有许多不同意见,它们如何做出关于蜂巢安置的重大决定?是什么使得一群鲱鱼如此精确地协调行动,能在瞬间改变方向,仿佛是单一的银色有机体?这些动物中,没有哪一个能够看到全局,但每一个都为群体的成功出了一份力,它们集体表现出的能力甚至让那些最了解它们的生物学家都感到神奇。
⑥蚁群运作的要诀之一是:没有哪只蚂蚁执掌大权。没有将军来指挥武士,没有经理来使唤工人。蚁后只负责产卵。哪怕蚁群中有50万只蚂蚁,也能无需管理而正常运作——至少不需要我们所熟知的那些管理形式。它们靠的是个体之间的无数次互动,共同遵循着一套简单的经验法则——科学家称之为“自组织系统”。
⑦蚂蚁是用触觉和嗅觉进行交流的。两只蚂蚁相遇时,就用触角互相嗅一嗅。觅食蚁每天离穴之前,一般都要等早晨的巡逻蚁回来。巡逻蚁进入蚁穴时,会和觅食蚁简短地碰碰触角。与巡逻蚁的接触是一种刺激,驱使觅食蚁出门。觅食蚁通过与巡逻蚁相遇的频率来判断出门是否安全。如果巡逻蚁回巢的频率正常,就该出去觅食了。如果不正常,就最好再等等。外面可能风很大,也可能有一只饥饿的蜥蜴等在那里。一旦有蚂蚁开始觅食并带回食物,其他蚂蚁就会根据自己与返回的觅食蚁碰面的频率,陆续加入觅食的行列。
⑧没有一只蚂蚁能够看到全局。没有一只蚂蚁指挥别的蚂蚁做事。归根到底,它们是不需要领导的,即使是复杂的行为也能通过相对简单的互动来协调进行。
(选自《智慧背囊》,有删节)
1.作者为什么曾以为蚂蚁做什么事都心中有数呢?
2.文中运用了不少疑问句,疑问句的运用在表达上有什么作用?
3.蚂蚁并不聪明,为什么说聚在一起的蚁群就聪明呢?
4.文章第⑦段中画线的句子在表达上有什么作用?
八、阅读刘国异的《运动不当也伤身》一文,完成下列各题。
①翻看微信朋友圈的时候,经常看到有很多人在“晒”当天行走的步数,一天一万步的人不在少数。除此之外,近些年来马拉松跑也相当火热,还有一些人采取跑步运动来减肥……这样的运动真的对身体有好处吗?
②今年55岁的赵阿姨因脑卒中后遗症导致左侧肢体活动不灵。为了让肢体得到锻炼,她每天坚持和病友们一起走5公里。由于没有专业的指导,加之路面不平整,两三个月后好多人出现了程度不同的足跟痛,晚上热水泡脚,足跟按摩一周后才有所缓解。
③这就是典型的因频繁行走后出现的运动损伤,跟没有掌握好合适的健步走动作以及合理的强度有关。《中国居民膳食指南》建议成年人每天进行累计相当于6000步以上的身体活动。因此,每天一般6000步是走路最健康的步数!
④其实,每个人所能承受的运动量是不同的,如果平时有运动的习惯,每天一万步、两万步并不困难。但如若平时缺乏运动,突然一天内走上两万步,可能会对心血管系统和运动系统造成极大负担。长期下去,还可能会出现关节、韧带、骨骼损伤。在这种情况下,上了“步数排行榜”又有什么用呢?因此,一定要根据自身情况来制定自己的锻炼标准。
⑤首先,是否喜欢这项运动,做起来愉快,这个运动才有做下去的必要性;其次,关节有没有疼痛和不适;最后,做完运动后第二天是更精神了还是更累了。一般来说,微喘微汗是最理想的运动状态,既能起到锻炼的效果,又能让身心放松。
⑥“健步走”最早盛行于欧洲,是一种介于一般走路(散步)和竞走之间的运动方式。健步走不仅可以使人的大脑在紧张的工作之余得到充分休息,并且通过行走时正确的呼吸和胳膊的自由摆动来增加肺活量和肺换气,同时腹部肌肉的活动还能增加胃肠蠕动,利于胃肠的吸收和消化。由于上下肢同时活动和肌肉收缩活动,可以防止血栓形成,增强身体协调能力。
⑦“健步走”之所以如此火爆,一方面归因于国家和商家的大力宣传推广,另一方面也是因为其具有大多其他运动所没有的优势,如门槛低、花费少、场地不受限、简单易操作等。虽说社交媒体上各式各样的走路排行榜一路走红,在某种程度上确实能促进人们加强运动健身,但如果因为排名而盲目跟风,不但失去了运动本身的意义,还得不偿失。特别是为了刷步数、冲进排行榜而特地增加走路的量,反而会适得其反,伤害到自己的身体健康!
⑧对于中老年人来说,每天可以坚持轻负荷锻炼30分钟左右。如果换算成步数,大概在5000—10000步,大约3~4公里。此外,心血管疾病患者、关节疾病患者、糖尿病患者等不宜追求步数极限。
⑨年老及初行者以慢、中速行走为主,年轻、身体素质较好的人员以快速走最佳。活动,量也是关键所在,喜爱健步走的朋友可以根据个人情况调节运动量,目标以“第二天精神状态不错,不觉得疲惫”为宜。
(选自《人人健康》,有改动)
1.下面对文中运用的说明方法及其作用的解析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①自然段运用问句的说明方法,引起读者思考,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B.第②自然段举例子,具体、形象地说明了频繁行走后出现的运动损伤,跟没有掌握好合适的健步走动作以及合理的强度有关。
C.第③段自然通过引用和列数字,科学准确地说明了成年人每天应该运动的健康步数,体现了说明文语言准确、科学、严密的特点。
D.第⑧自然段运用列数字的说明方法,精准地说明了中老年人适宜的锻炼时间和运动量,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2.结合文章第⑥自然段解析,下列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健步走”让大脑充分休息,增加肺活量和肺换气。
B.“健步走”增加胃肠蠕动,利于胃肠的吸收和消化。
C.“健步走”防止血栓形成,增强身体协调能力。
D.“健步走”能让人延年益寿,长命百岁。
3.下列表述与原文意思不相符的一项是( )。
A.从文中可以看出,运动方式不当反而会损害健康,因此我们要采取科学的方式,防止运动损伤。
B.本文是一篇事理说明文,说明的对象是“怎样的运动对身体有好处”,按照逻辑顺序进行说明的。
C.“健步走”运动最早盛行于欧洲,它门槛低、花费少、场地不受限、简单易操作,具有良好的健身效果,每个人都应该坚持每天健步走5000—10000步。
D.“对于中老年人来说,每天可以坚持轻负荷锻炼30分钟左右。”“左右”表示大概,说明中老年人每天可以坚持轻负荷锻炼的时间是一个估算值,体现了说明文语言准确、严密的特点。
九、阅读下文,回答小题。
“天问一号”上的科技新元素
①“天问一号”成功着陆火星的背后,离不开大量科技新元素的支撑。
太空“千里眼”优势多
②火星和地球间距离漫长,通信存在一定时延,在地球上无法控制着陆过程,必须让着陆巡视器自主完成这段旅程,这对敏感器提出的要求极为苛刻。
③相控阵敏感器是位置和速度测量的重要仪器。在着陆阶段,为航天器持续提供高精度测量数据,成功助力着陆巡视器安全着陆火星表面。它安装在火星着陆巡视器进入舱着陆平台下方,作用范围达数十千米,可谓火星探测器的太空“千里眼”。
④相控阵敏感器的雷达天线由多个辐射单元组成,就像生物学中蜻蜓的复眼,具有波束扫描快、指向灵活、目标容量大、抗干扰能力强等特点。此外,相控阵敏感器具有提供9个方向的测量功能,航天器可切换其中任意4个方向同时测量距离速度信息,从而快速修正航天器的姿态测量误差,确保着陆巡视器方向控制准确无误。
⑤这是国内首次将相控阵体制雷达应用于地外天体着陆测量。
小型“传动器”作用大
⑥火星探测任务的重头戏就是在火星表面巡视,这个过程必须万无一失。但火星表面地形复杂,火星车如何准确传递运动指令,进而灵活行走、爬坡下坎呢?为了解决这一问题,科学家们从原材料、热处理、机械加工、精密测试与试验等基础方面入手,通过不断探索和开拓创新,一路闯过了多道难关,成功研制出火星车移动分系统核心传动部件——悬架减速自锁装置,确保了火星车在转向、过坡中更自主灵活。
⑦据介绍,在火星车左右两侧悬架上,分别装备了2种结构精密的悬架减速自锁装置。该装置体形小、重量轻,整套传动装置相互配合,使火星车6个行走车轮独立实现抬升和降落,实现车体姿态和高低调节,以适应火星表面地形,保证爬坡下坎行动自如。如果将火星车比作一辆马车,那么悬架减速自锁装置就是驾驭这架“马车”的“车夫”。
“超薄外套”脱颖而出
⑧火星着陆阶段,着陆发动机产生的热量会使周围温度超过1000℃,而在火星巡视阶段,着陆器将要面对﹣130℃的工作环境,这种极热极寒考验超出了世界上常规隔热保温材料——气凝胶的耐温极限范围。更难的是,为给火星车减负,需要气凝胶具有超低密度,这对材料设计和制备都提出了巨大挑战。
⑨为确保“天问一号”探测器成功降落火星并正常工作,火星车采用了一种新型隔热保温材料——纳米气凝胶。纳米气凝胶是由纳米尺度固体骨架构成的一个三维立体网络,密度可做得比空气还低,是世界上最轻的固体;导热系数仅为静止空气的一半,也是世界上导热系数最低的固体。这使它成为“天问一号”应对极寒、极热严酷环境所需防护材料的不二之选,且凭借其超轻特性,能极大地减轻火星车的负担,让它跑得更快、更远。
⑩当然,以上三种只是“天问一号”上众多科技新元素的一小部分,我们期待着“天问一号”上更多的科技新元素被解锁。
(选自《解放军报》,有删改)
1.下列对选文解析有误的一项是( )。
A.本文是一篇事物性说明文,按照总—分—总的结构,介绍了“天问一号”运用到的一小部分科技新元素。
B.本文的说明对象是“天问一号”的科技新元素:着陆巡视器、悬架减速自锁装置、纳米气凝胶。
C.本文综合采用了多种说明方法,如列数字、打比方、作比较等。
D.文章④⑤段中两个画线的句子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生动性、准确性。
2.下列说法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相控阵敏感器具有提供9个方向的测量功能,航天器可切换其中4个方向同时测量距离速度信息。
B.驾驶火星车的“车夫”——悬架减速自锁装置,能够根据火星表面的地形更自主灵活地开展巡视活动。
C.纳米气凝胶成为“天问一号”应对极寒、极热严酷环境所需防护材料的不二之选的原因是它的密度可做得比空气还低。
D.悬架减速自锁装置具有结构精密、体型小、重量轻、密度低、整套传动装置相互配合等特点。
3.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中所述科技新元素在“天问一号”探测火星过程中分别所起到的作用。
十、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为什么有人喜欢抖腿
苑腊静
①在我们身边,总有一群喜欢抖腿的人。抖腿对他们来说,似乎是一件放松身心的事情,但也有人认为这是一种不雅的行为。抖腿,一个看似简单的动作,背后其实隐藏着很多身体奥秘。
②实际上,抖腿是坐立不安最常见的表现形式,通常与情绪有关,尤其当我们紧张、焦虑的时候,抖腿的动作可能会更加频繁。
③在上台演讲前的候场区,有的人会走来走去,有的人会坐在椅子上搓手,或时不时地抖腿,这些都是情绪紧张所致。有研究表明,如果我们对身体的某一部位不断给予一个小刺激,比如抖腿,那么这种刺激会通过中枢神经系统反馈到大脑皮层的特定部位,从而增加血清素等激素的分泌,缓解我们紧张、焦虑的情绪。
④抖腿还与注意力不集中有关。心理学教授乔纳森·卡里尔就认为,抖腿是无法集中注意力的表现。正常情况下,当我们集中注意力要做一些事情的时候,会“收起”平时的小动作,把精力放在重要的事情上。但随着时间的延长,注意力很难一直保持集中状态,这时我们就会不自觉地放松身体,做一些小动作,比如揪头发或抖腿。
⑤一部分科学家认为,从进化的角度来看,我们之所以会抖腿,与我们的祖先是分不开的。人脑是基于树栖古猿的大脑进化而来的,因此,它保留了树栖古猿的应激反应模式。抖腿能够促进血液循环,提高神经敏感程度,让自己保持一个较高的应激水平,确保在危险来临的时候提前做好防护。
⑥换句话说,当别人抖腿的时候。我们潜意识会觉得当前的环境并不安全,从而变得焦躁不安或对抖腿的人存有一定的敌意,这也是很多人不喜欢别人在自己身边抖腿的原因之一。
⑦由于工作和生活方式的改变,久坐是现在很多人的一种常态。一项来自英国的、针对1.3万名女性近12年的随访调查显示,无论你在其他时间做什么运动,只要每天久坐7小时以上,都可能增加30%的死亡风险。除此之外,久坐还会造成腿部血流量的下降,最终导致血管硬化。
⑧哥伦比亚大学营养与运动生理学教授豪梅·帕迪利亚经过长时间的观察和研究,他将自己的研究成果刊登在《美国生理学杂志·心脏循环生理》上。帕迪利亚教授及其团队招募了11名身体健康的大学生,利用超声和血压计测量出正常情况下每人腿部动脉的血流量,然后安排这些学生在实验室里坐满3小时,其间可以学习、工作或者打电话,就是不能站起来。在此期间,学生们被要求一条腿不动,另一条腿必须抖动。3小时后,再用同样的方式测量他们大腿的血流量。
⑨让人意外是,测试结果显示:坐满3小时后,与不动的那条腿相比,不断抖动的那条腿的血血流量明显增加。
⑩适当抖腿还可以减肥。这是世界卫生组织承认的能量消耗方式。理论上,非运动性活动产热,是指我们人体在日常活动中,如站立、行走等情况下消耗的能量,这些活动不包括睡觉、进食或运动,但抖腿属于这类活动。
1.下列关于“为什么有人喜欢抖腿”的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抖腿,一个看似简单的动作,是坐立不安最常见的表现形式,通常与情绪有关。
B.抖腿是无法集中注意力的表现,注意力很难保持集中时,抖腿可以让注意力集中。
C.抖腿能够让自己保持一个较高的应激水平,确保在危险来临的时候提前做好防护。
D.久坐会使腿部血流量下降,与久坐不动的那条腿比,抖动的那条腿的血流量明显增加。
2.下列对本文解析有误的一项是( )。
A.文章以问句为标题,点明说明对象,揭示文章内容,让读者带着问题阅读,有吸引力。
B.第⑥段加点词“之一”,表示不喜欢别人抖腿还有其他原因,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C.第⑨段运用了打比方的说明方法,说明久坐不动会造成那条腿的腿部血流量下降。
D.本文按逻辑顺序介绍有人喜欢抖腿跟情绪、注意力不集中、保持应激水平等有关系。
3.下列说法与原文意思不相符的一项是( )。
A.抖腿对有些人来说,似乎是一件可以放松身心的事情,但也有人认为这种行为不雅观。
B.抖腿会通过中枢神经系统反馈到大脑皮层的特定部位,增加血清素等激素的分泌。
C.久坐是现在很多人的一种常态,它会造成腿部血流量的下降,最终导致血管硬化。
D.睡觉、进食或运动等情况下消耗的能量属于非运动性活动产热,有减肥的作用。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专题十一 名著阅读(难点)练习-2021-2022学年七年级语文上册期末考试划重点(部编版),文件包含专题十一名著阅读难点-2021-2022学年七年级语文上册期末考试划重点部编版解析版docx、专题十一名著阅读难点-2021-2022学年七年级语文上册期末考试划重点部编版原卷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64页, 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专题十五 写人记事散文阅读(难点)练习-2021-2022学年七年级语文上册期末考试划重点(部编版),文件包含专题十五写人记事散文阅读难点-2021-2022学年七年级语文上册期末考试划重点部编版解析版docx、专题十五写人记事散文阅读难点-2021-2022学年七年级语文上册期末考试划重点部编版原卷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55页, 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专题十四 小说阅读(难点)练习-2021-2022学年七年级语文上册期末考试划重点(部编版),文件包含专题十四小说阅读难点-2021-2022学年七年级语文上册期末考试划重点部编版解析版docx、专题十四小说阅读难点-2021-2022学年七年级语文上册期末考试划重点部编版原卷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56页, 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