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属成套资源:2021-2022学年七年级语文上学期期中期末必考题精准练(部编版)
- 必考点10 综合性学习-【对点变式题】2021-2022学年七年级语文上学期期中期末必考题精准练(部编版) 试卷 0 次下载
- 必考点11 古诗鉴赏-【对点变式题】2021-2022学年七年级语文上学期期中期末必考题精准练(部编版) 试卷 0 次下载
- 必考点12 文言文阅读-【对点变式题】2021-2022学年七年级语文上学期期中期末必考题精准练(部编版) 试卷 0 次下载
- 必考点12 文言文阅读-【对点变式题】2021-2022学年七年级语文上学期期中期末必考题精准练(部编版) 试卷 0 次下载
- 必考点13 记叙文阅读-【对点变式题】2021-2022学年七年级语文上学期期中期末必考题精准练(部编版) 试卷 0 次下载
必考点11 古诗鉴赏-【对点变式题】2021-2022学年七年级语文上学期期中期末必考题精准练(部编版)
展开这是一份必考点11 古诗鉴赏-【对点变式题】2021-2022学年七年级语文上学期期中期末必考题精准练(部编版),文件包含必考点11古诗鉴赏-对点变式题2021-2022学年七年级语文上学期期中期末必考题精准练部编版解析版docx、必考点11古诗鉴赏-对点变式题2021-2022学年七年级语文上学期期中期末必考题精准练部编版原卷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20页, 欢迎下载使用。
必考点11 古诗鉴赏
题型一 内容题
峨眉山月歌
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1.《蛾眉山月歌》作者是__________(朝代)的__________(姓名)。
2.用生动的语言描述诗中“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的画面。
3.本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怀?
答案:1.唐朝; 李白;
2.峨眉山巍峨耸立,半轮淡淡的秋月悄然悬挂在山头,月亮的影子倒映在平羌江面上,如一块碧玉晶莹可爱,江水流动,月影也随着江水前行。
3.抒发了作者离乡江行的思友之情和对故乡的眷恋之情。
题型二 情感题
夜上受降城闻笛
[唐]李益
回乐烽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
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1.诗中“沙似雪”“月如霜”两个生动的比喻。形象地描绘出边塞怎样的环境特点?
2.这首诗抒发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案:1.描绘出边塞寒冷、凄清的环境特点。
2.抒发了征人思念家乡的思想感情。
题型三 技巧题
阅读下面的古诗,回答问题。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李白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1)在本诗中,李白为什么要以“明月”入诗?
(2)在“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两句中,诗人运用了拟人、想象、情景交融等手法,请任选一个角度,结合诗句内容分析其作用。
答案:(1)“明月”除了普天同照,能够把心意带给朋友外,更能表现友谊的纯洁,衬托了王昌龄人格的高洁。
(2)示例一:诗人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把明月当作使者,表达对友人的同情与关切。
示例二:诗人运用奇特的想象,把无知无情的明月想象成善解人意的知心人,让它把自己对朋友的怀念和同情带到友人将要去的地方。
示例三:情景交融,诗人把明月之景与对朋友的思念之情交融在一起,表达自己对朋友的怀念和同情。
题型四 综合题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夜上受降城①闻笛
李益
回乐烽②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
不知何处吹芦管③,一夜征人尽望乡。
【注】 ①受降城:唐代在西北筑有东、西、中三座受降城,此处指西受降城,故址在今内蒙古杭锦后旗乌加河北岸。②回乐烽:烽火台名。在西受降城附近。③芦管:乐器名,军中多用之。
(1)诗歌的前两句描绘了怎样的画面?
(2)结合全诗内容,简要分析诗歌抒发了戍边将士们怎样的思想感情。
(3)这首诗与诗人的另一首诗《春夜闻笛》都写了景,但作用却不同,请结合诗句谈谈你的看法。
附《春夜闻笛》:寒山吹笛唤春归,迁客相看泪满衣。洞庭一夜无穷雁,不待天明尽北飞。
答案:(1)这两句描绘了大漠在像霜一样的月光朗照之下,皎洁凄冷的夜间景象。
(2)诗歌抒发了戍边将士们听到芦笛声而引起的浓烈的思乡之情。诗歌前两句通过写如雪的大漠和如霜的月色,交代了环境的凄清与苦寒,为写戍边将士们的思乡奠定了情感基调;后两句则通过写“芦管”声的横空而出,立刻引发了将士们浓烈的思乡之情。
(3)《夜上受降城闻笛》前两句写景(如霜的月光和月下雪一般的沙漠),用以烘托征人心境的孤独、凄凉,为后面“尽望乡”作铺垫。《春夜闻笛》借大雁亟待春天一到就急切北飞,来反衬诗人不能北归的遗憾和怨望。
解析:(1)在理解诗句内容的基础上,抓住比喻句“沙似雪”“月如霜”作答即可。
(2)抓住诗歌所写的凄清之景,扣住关键诗句“一夜征人尽望乡”分析。
(3)紧扣诗句进行分析。《夜上受降城闻笛》前两句用凄凉之景烘托孤寂之情。《春夜闻笛》用“天明尽北飞”的大雁来反衬“迁客”“泪满衣”而无法北归的遗憾之情。
【解题技巧提炼】
答题基本方略
1.把握标题,参照内容,明确类别、中心。
2.捕捉意象,形成画面,初步理解形象特点。
3.审读题干,明确要求,准确定位(考查对象:内容、方法、语言;局部、整体)。
02基本考查内容及对应答题点
(一)表现手法(抒情言志描写的手段、技巧、艺术手法、怎样表达感情活怎样描写的)
1.抒情言志的方法:
①直接抒情(直抒胸臆)②间接抒情——借景抒情、借事(折柳、登高、凭栏、用典)抒情、托物言志、象征、衬托、烘托、抑扬、对比昭应、虚实结合、从对方落笔、比兴;卒章显志。
2.描写(写景)方法:
比兴、渲染、衬托、动静、对比、拟人、夸张、正侧、虚实。
(二)内容方面
设问方向:营造了怎样的意境氛围、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画面、景物、思想、情怀)
答题过程:描摹图景(切忌翻译原句)——把握景物特点(有景、萧瑟、凄凉、孤独、生机盎然等)——依景辨情,把握思想感情(注意情景一致或相对)
(三)语言方面
设问内容:语言特色、语言风格、语言艺术答题方向:清新淡雅、平淡自然、明快浅显、辞藻华丽、委婉含蓄、简洁洗练、沉郁顿挫、浑厚雄壮、多用口语、明白如话。
(四)综合设问
1.就某个词、某个句子进行鉴赏;某个词的作用或为什么用这个词;某个句子好在哪里;
答题方向:内容——这个词或者句子所描绘的画面(或者所抒发的情感、阐述的道理);表达效果—— 往往是景物描写对情感表达所起的作用;如果运用了特定的表现技巧,如比兴、拟人化、衬托等,要写出所用的方法。即:用了什么方法,写了什么内容,起到了什么作用。
2.诗眼(诗中最能表现情感意味、精神内涵的词或字);诗骨(诗中处于核心地位、起统帅作用的句子)逐句分析每句诗的内容,分析其怎样围绕“诗眼”、“诗骨”展开。
题型一 内容题
天净沙·秋思
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1.选出下列对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赏析有误的一项( )
A.这首小令文字精练,只有5句,仅用28个字就生动地表现出一个长期漂泊他乡的游子的悲哀。
B.这首小令的首句,没有提到抒情主人公,但是每一个景物细节都是“他”眼中所见,提示着“他”的存在。
C.这首小令前三句是名词连排,如同一个个电影镜头展现,关联看似松散,实则紧凑,内涵丰富。
D.这首小令全是“景”语,却字字都扣着“情”字来写,堪称景中有情,情中有景,情景妙合无痕的杰作。
2.请用生动的语言描述“古道西风瘦马”所展现的画面。
答案:1.D
2.在萧瑟的秋风中,在寂寞的古道上,饱尝乡愁的游子骑着一匹瘦马,在沉沉的暮色中踽踽独行。
解析:1.本题考查赏析诗词曲的能力。D项,小令的最后一句“断肠人在天涯”是抒情句,抒发了游子的思乡之情,并非“景”语。
2.本题考查理解诗词曲内容的能力。题干要求描绘所展现的画面,不等同于翻译句子。答题时需发挥想象,适当补充内容,将该句呈现为一幅具体可感的画面,“古道”“西风”“瘦马”这几个事物必须融入画面中,还可添加人的活动,营造意境。
题型二 情感题
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
岑参
强欲登高去,无人送酒来。
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
1.这首诗写了___________这一中国传统节日,从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词语中可以看出。
2.“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两句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案:1.重阳 登高 故园菊
2.寄托着诗人对故园的思念,对国事的忧患,对饱经战争忧患的人民的同情和对和平(或对早日平定安史之乱)的渴望。
题型三 技巧题
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问题。
观沧海
曹操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1)秋在大多数文人笔下是悲凉的、萧瑟的,但在曹操的笔下却充满生机,为什么?请结合诗歌背景简要分析。
(2)请从修辞角度赏析“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答案:(1)此时曹操北征乌桓胜利而归,内心充满了喜悦,对未来统一中原、建功立业充满了信心,所以他笔下的秋景是充满生机的。
(2)运用夸张和互文修辞手法,展开丰富的想象,描绘了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壮丽景象,表现了诗人宽阔的胸襟和统一中原、建功立业的抱负。
解析:(1)本题考查结合诗歌背景理解诗人情感。这首诗的创作背景是:东汉建安十二年(207),曹操北征乌桓得胜回师,途中登上碣石山,面对洪波涌起的大海,一时兴起写下了这首诗。诗人是喜悦的,笔下的秋便也充满了生机。
(2)本题考查赏析诗句。题干要求从修辞角度进行赏析。这几句是诗人的想象,运用了夸张、互文的修辞手法,写出了沧海的广阔无边,创造出极为开阔的意境,体现了诗人博大的胸襟和远大的抱负。
题型四 综合题
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江南逢李龟年
杜甫
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
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1.“寻常”“几度”在诗中有什么作用?
2.赏析“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的表现手法及思想感情。
答案:1.这两个词语表现了两位曾经常见面,非常熟悉,李龟年经常在达官贵人府里演奏,杜甫也常常出入这些权贵之家,表达了诗人对于开元盛世的无限怀念。
2.这两句的意思是:现在正好是江南风景秀美的时候,在这暮春季节再次遇见了您。“落花时节”比喻国运衰微,人生落魄,盛时不再。用江南美景反衬离乱世事和沉沦身世,表达了诗人对开元盛世的无限怀念,对国运衰微的现实的无限感慨,对自身身世飘零的深切感伤。
1.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问题。
观沧海
曹操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东临碣石”中的“临”,写诗人登高观沧海,起笔气势不凡。
B.“水何澹澹,山岛竦峙”用动静结合的手法描写水波和山岛。
C.诗中描写了萧瑟的秋风、汹涌的波涛、营造出悲凉伤感的意境。
D.本诗寓情于景,体现了诗人博大的胸襟和建功立业的豪迈情怀。
(2)“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描绘了怎样的景象?请简要分析。
答案:(1)C
(2)描绘了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壮丽景象。
解析:(1)“秋风萧瑟,洪波涌起”虽是秋天的典型环境,却无半点儿萧瑟凄凉的悲秋意绪。作者面对萧瑟的秋风,极写大海的辽阔壮美:在秋风萧瑟中,大海汹涌澎湃,没有丝毫悲凉感伤的情调。
2.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问题。
观沧海
曹操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1)诗中画线句描绘了大海怎样的景象?有何用意?
(2)请简要分析这首诗的写作特色。(写出两点即可)
答案:(1)描绘了大海宏伟的气势,表达了作者博大的胸襟和远大的政治抱负。
(2)①情景交融:借大海的宏伟广阔抒发自己建功立业的远大抱负。②虚实结合:写景为实,想象为虚。③动静结合:水的动,岛的静;树木百草的静,秋风洪波的动。④运用夸张和对偶的手法写出了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宏伟气势。
3.阅读《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回答问题。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李白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1)诗题中“左迁”的意思是什么。
(2)诗人在“杨花落尽子规啼”一句里写了哪些景物?渲染了怎样的气氛?
(3)从“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这两句诗中,你读出了诗人的哪些情感?
答案:(1)降职
(2)柳絮和布谷鸟。渲染了无限悲凉感伤的气氛。
(3)从这两句诗中,我读出了诗人听说友人将左迁龙标时的惆怅和恋恋不舍之情。
解析:(2)柳絮落尽,一片萧瑟之景,“子规”叫声凄凉,有“不如归去”之意,古人以之作为悲情之鸟,由此可以判断出渲染的气氛。
4.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问题。
次北固山下
王湾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1)请用自己的话描绘颔联“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所展现的画面。
(2)从抒情方法的角度分析尾联表达了什么感情。
答案:(1)早春时节,潮水涌动,江水浩渺,放眼望去,江面似乎与岸平行了,两岸之间水面宽阔,顺风行船,船帆高高悬挂。
(2)尾联直接抒情。这两句意思是:写给家人的书信送到什么地方呢?希望北归的大雁把家信捎到洛阳。表达了诗人思乡念亲之情。
解析:(1)本题考查描绘诗歌画面。作答此类试题,首先要疏通文意,然后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加以描绘即可。
(2)本题考查分析诗歌抒情方法和思想感情。这两句紧承前三联而来,遥应首联,直抒胸臆,表现了诗人浓浓的思乡念亲愁绪。
5.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问题。
次北固山下
王湾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1)诗中的千古名句是哪一句?它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怀?
(2)这首诗主要选取了哪些景物?
答案:(1)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抒发了作者欢乐、积极、向上的情怀。
(2)青山、行舟、绿水、白帆、红日、和风、归雁等。
6.阅读下面一首散曲,完成问题。
天净沙·秋思
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1)如果把“古道西风瘦马”中的“瘦马”改为“骏马”好不好?为什么?
(2)这首散曲用“枯藤”“老树”“昏鸦”“西风”“瘦马”“夕阳”等勾勒了一幅怎样的图画?渲染了怎样的气氛?
答案:(1)不好,“瘦马”是以马之瘦衬托人之瘦,体出了游子奔波的困苦和疲倦;而“骏马”则显示出马的强壮、活力,不符合这首散曲的意境。
(2)通过这些典型意象来描绘秋景,勾勒出一幅深秋晚景图,渲染了悲凉的气氛。
解析:(1)本题考查诗歌炼字。结合写作背景可知,作者此时正处在羁旅途中,人跟马都经历了长途跋涉。马的瘦,实际上也暗示了人的瘦,写出了游子路途跋涉之艰辛、悲苦。因此“瘦马”更符合本散曲的意境。
(2)本题考查对诗歌意象的把握。作答本题,首先要分析作者所选意象写出了景物怎样的特点;然后结合整首诗,分析渲染了怎样的氛围。这首散曲通过选用“枯藤”“老树”“昏鸦”“西风”“瘦马”“夕阳”等意象来描写秋景,匀勒出一幅深秋晚景图。意象典型,渲染了悲凉的氛围。
7.阅读下面这首诗歌,然后回答问题。
峨眉山月歌
李白
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1)“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两句诗描绘出一幅怎样的画面?
(2)诗人连用“峨眉山、平羌江、清溪、三峡、渝州”五个地名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答案:(1)描绘了一幅高峻的峨眉山前,悬挂着半轮秋月,流动的平羌江上,倒映着明亮月影的美丽画面。
(2)连用这五个地名,不着痕迹地为读者展开了一幅千里蜀江行旅图,构思巧妙。
解析:(1)抓住诗句中的“峨眉山”、半轮秋月、月影、江水进行描述,要符合这两句诗的意思,要描绘出月色之美。
(2)这五个地名是贯穿全诗的,不着痕迹地交代了诗人依次经过的地点,渐次为读者展开了一幅千里蜀江行旅图。构思非常巧妙。
8.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问题。
峨眉山月歌
[唐]李白
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1)请用简洁的语言描述“影入平羌江水流”所展现的画面。
(2)本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案:(1)月亮的影子倒映在平羌江面上,江水流动,月影也随着江水前行。
(2)本诗表达了诗人离乡江行,对友人的思念之情。(或:对故乡的眷恋之情)
9.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江南逢李龟年【注】
杜甫
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
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注】 李龟年是唐玄宗时的著名乐师,擅长唱歌,常在贵族豪门演唱。青年杜甫才华卓著,常出入于岐王李范和殿中监崔涤的门庭,得以欣赏李龟年的歌唱艺术。
(1)“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这两句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2)“_______”和“_______”两个词,一转一跌,更在字里行间,寓藏着诗人无限的感慨。
答案:(1)流露着对开元盛世的深深怀念。
(2)正是 又
解析:(1)结合诗下的注释,本着“知人论世”的原则,了解写作背景,把握诗人情感。在杜甫的心目中,李龟年正是和鼎盛的开元时代,也和自己青年时期的生活紧紧联系在一起的。多年后他们又在江南重逢。这时遭受了安史之乱的唐朝业已从繁荣昌盛转入衰落,他们二人的晚景也十分凄凉。据此作答即可。
(2)“江南好风景”原是和平年代诗人们所向往的快意之游的所在,而如今是“落花时节”,从中可以联想到国运的衰颓、社会的动荡和诗人的衰病漂泊。“正是”“又”这两个词串联起一“盛”一“衰”,寓藏着无限感慨。
10.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问题。
江南逢李龟年
[唐]杜甫
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
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诗的前两句中,“寻常见”“几度闻”,既写出李、杜交往之密,友谊之深,又从侧面表现出开元初年的繁华。
B.全诗写诗人身世之飘零,以个人遭遇折射安史之乱前后的变迁。
C.诗的前两句写景,后两句直抒胸臆,抒发诗人遇见朋友时的欣喜之情。
D.全诗既流露出对开元盛世的留恋,又流露出风景依旧、人事全非的感慨。
(2)清代黄生《杜工部诗说》评价此诗说:“今昔盛衰之感,言外黯然欲绝。见风韵于行间,寓感慨于字里。”“落花时节”一语“三”关,除了自然景色之外,你觉得还有哪两层意思?
答案:(1)C; (2)一是比喻诗人和李龟年潦倒凄凉的处境,二是喻指唐王朝国运的衰落。
解析:诗的前两句回忆往事,后两句写重逢,诗人情感复杂,既有身世之悲,又有对繁华落幕的慨叹。
1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注】
岑参
强欲登高去,无人送酒来。
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
【注】 “安史之乱”中长安被攻陷,岑参写作此诗时长安尚未被收复。
(1)这首诗写了__________这一中国传统节日,从诗中__________、__________等词语可以看出。
(2)下列对这首诗分析不准确的一项是( )
A.首句“登高”二字就紧扣题目中的“九日”。劈头一个“强”字,则表现了诗人在战乱中的凄凉境况。
B.第二句化用陶渊明的典故,反用其意,是说自己虽然也想勉强地按照习俗去登高饮酒,可是在战乱中,没有像王弘那样的人来送酒助兴。
C.第三句中的“故园菊”负载着两层意义,一是惜花,二是思乡。
D.结句用的是叙述语言,朴实无华,但是寓巧于朴,寓意深长,耐人咀嚼,使全诗的思想和艺术境界出现了一个飞跃。
(3)“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是怎样表现的?请简要分析。
(4)这首诗与孟浩然《过故人庄》都有“菊”这个意象,它们有什么不同?
附《过故人庄》: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答案:(1)重阳节 登高 送酒
(2)C
(3)这两句诗表达了诗人的思乡之情,寄托了诗人对饱受战争困扰的人民的同情和对和平的渴望。诗人一是直抒其情,“遥怜”一词将诗人对故园的思念和担忧直接表现出来;二是以想象的手法描绘了长安故园纷飞的战火,残垣断壁间丛丛寂寞开放的菊花,以写故园菊来写故园长安,让读者仿佛看到一幅鲜明的战乱图,从而形象地表达了诗人对故园的思念和对国事的忧虑。
(4)岑诗中的菊花盛开在战火纷飞的家乡,表达的是诗人思乡的惆怅和忧国忧民的情怀,寄托着对和平的渴望;孟诗中的菊花开在环境优美、生活富足的农家小院中,表达了诗人对恬静闲适的田园生活的喜爱之情。
解析:(1)根据诗题中的“九日”以及诗中的“登高”“送酒”等词语可确定为重阳节。因为古人有重阳节登高、饮酒等习俗。
(2)“故园菊”所负载的意义已经突破了单纯的惜花和思乡,更寄托着对饱受战争困扰的人民的同情和对和平的渴望。
(3)根据“故园”可确定诗人的思乡之情,从“应傍战场开”可体会诗人对美好和平生活的渴望。“怜”是“爱”的意思,属于直接抒情;“应”表明是想象之景,想象菊花在断壁残垣间寂寞开放,借景抒情,表达出对故园的思念和对和平的渴望。
(4)首先,要明确两首诗的背景:岑诗的背景注释已经提供;孟诗是田园诗,展现的是环境优美、生活富足的农家小院。其次,分析两首诗的情感:岑诗从“遥怜故园菊”一句可知,表达的是诗人思乡的愁绪和忧国忧民的情怀;孟诗从“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等句可知,表达的是诗人对恬静闲适的田园生活的喜爱之情。最后,以“菊”为切入点,分析诗歌的背景和“菊”承载的诗人情感。
12.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问题。
【甲】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李白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乙】夜上受降城闻笛
李益
回乐烽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
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1)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甲诗开篇写杨花落尽、子规哀啼,渲染暮春冷落、凄凉的气氛。
B.乙诗“沙似雪”运用比喻,形象地写出了月下大漠苍茫的景象。
C.“夜郎西”“回乐烽”既表明地点,也能引发对特定情景的联想。
D.两首诗都从视觉、听觉和嗅觉等角度描写景物,使人如临其境。
(2)这两首诗都写到“月”,表达的情感有什么不同?请简要分析。
答案:(1)D
(2)甲诗想象奇特,借明月表达对友人的思念和牵挂;乙诗描写“月”,表现边塞的苦寒,衬托征人思乡的愁绪。
解析:(1)本题考查理解诗歌的能力。D项,两首诗都没有从嗅觉角度描写景物。
(2)本题考查比较阅读诗歌的能力。李白通过丰富的想象,将月亮人格化,托明月带去自己对友人的思念,寄托自己的牵挂。李益描写了边塞月夜的独特景色。沙漠并非雪原,诗人偏说它“似雪”,月光并非秋霜,诗人偏说它“如霜”。这似雪的沙漠和如霜的月光使受降城之夜显得格外空寂惨淡。也使诗人强烈地感受到置身边塞的孤独,因而生发出思乡情愫。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必考点11 古诗鉴赏-【对点变式题】2021-2022学年七年级语文下学期期中期末必考题精准练(二),文件包含必考点11古诗鉴赏-对点变式题2021-2022学年七年级语文下学期期中期末必考题精准练解析版docx、必考点11古诗鉴赏-对点变式题2021-2022学年七年级语文下学期期中期末必考题精准练原卷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32页, 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必考点14 写作-【对点变式题】2021-2022学年七年级语文上学期期中期末必考题精准练(部编版),文件包含必考点14写作-对点变式题2021-2022学年七年级语文上学期期中期末必考题精准练部编版解析版docx、必考点14写作-对点变式题2021-2022学年七年级语文上学期期中期末必考题精准练部编版原卷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30页, 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必考点11 古诗鉴赏-【对点变式题】2021-2022学年七年级语文上学期期中期末必考题精准练(部编版),文件包含必考点11古诗鉴赏-对点变式题2021-2022学年七年级语文上学期期中期末必考题精准练部编版解析版docx、必考点11古诗鉴赏-对点变式题2021-2022学年七年级语文上学期期中期末必考题精准练部编版原卷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24页, 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