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属成套资源:-2022学年七年级语文下册“基础+提升”考点专项训练(部编版)
- 第16课 最苦与最乐(提升训练)-2021-2022学年七年级语文下册“基础+提升”考点专项训练(部编版) 试卷 1 次下载
- 第17课 短文两篇(基础训练)-2021-2022学年七年级语文下册“基础+提升”考点专项训练(部编版) 试卷 2 次下载
- 第18课 紫藤萝瀑布(基础训练)-2021-2022学年七年级语文下册“基础+提升”考点专项训练(部编版) 试卷 1 次下载
- 第18课 紫藤萝瀑布(提升训练)-2021-2022学年七年级语文下册“基础+提升”考点专项训练(部编版) 试卷 2 次下载
- 第20课 外国诗两首(基础训练)-2021-2022学年七年级语文下册“基础+提升”考点专项训练(部编版) 试卷 1 次下载
第17课 短文两篇(提升训练)-2021-2022学年七年级语文下册“基础+提升”考点专项训练(部编版)
展开
这是一份第17课 短文两篇(提升训练)-2021-2022学年七年级语文下册“基础+提升”考点专项训练(部编版),文件包含第17课短文两篇提升训练解析版docx、第17课短文两篇提升训练原卷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48页, 欢迎下载使用。
第17课 短文两篇
一、选择题
1.下边句子的朗读节奏停顿有错误的一项是( )
A.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B.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C.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D.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2.下列对课文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一句运用了类比的写作手法。用古名贤之室类比自己的“陋室 ”,表明作者以古名贤自况,即自己也有向古名贤学习的愿望和决心。
B.刘禹锡诸葛亮和扬雄,他们都具有安贫乐道、淡泊名利的君子之风,高雅脱俗而才华横溢。
住在床头屋漏、雨脚如麻的草堂中的杜甫,也可以说是他们的同类。
C.“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象征君子通达事理,行为方正,志洁行廉,仪态端庄,美名远扬。
D.《爱莲说》写菊、写牡丹是为了衬莲,在映衬中突出了莲花的形象和品格,同时又针砭了时俗。
3.下面对选文内容和写法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托物言志,以陋室不陋,表达了作者对高洁情操的追求。
B.选文在描写“陋室”时,重点突出了“陋室”环境之清幽宁静和室内主人生活情趣之高雅。
C.文中的“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表明了作者对官场生活的鄙弃。
D.作者在结尾处引用孔子的话,意在表明只要环境清幽宁静,生活闲适,“陋室”就不陋。
4.下列句中划线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晋陶渊明独爱菊/无独有偶
B.香远益清/精益求精
C.陶后鲜有闻/屡见不鲜
D.宜乎众矣/因地制宜
5.下列句子朗读节奏划分有误的一项是( )
A.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B.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C.中通/外直,不蔓/不枝 D.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6.对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活用现象判断有误的一项是( )
A.有仙则名(形容词用作动词,出名)
B.无丝竹之乱耳(使动用法,使……乱)
C.无案牍之劳形(使动用法,使……劳累)
D.香远益清(形容词用作动词,远播)
7.下列句中加点词的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无丝竹之乱耳
A.孔子云:何陋之有? B.无案牍之劳形
C.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D.以我酌油知之
8.加点词解释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
A.调素琴(弹)/无丝竹之乱耳(奏乐的声音)/有仙则名(著名,出名)
B.无案犊之劳形(劳累)/山不在高(在于)/往来无白丁(没有什么学问的人)
C.孔子云(说)/谈笑有鸿儒(大)/惟吾德馨(香气)
D.有龙则灵(灵验,神奇)/斯是陋室(这)/阅金经(佛经)
9.下列表述不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叶圣陶先生二三事》通过日常生活中的一些小事,赞扬了叶圣陶先生待人厚,律己严的高贵品德。
B.《驿路梨花》以梨花为喻,为线索,在寻找小茅屋主人的过程中,讴歌了年青一代的优秀品质。
C.《最苦与最乐》作者是梁启超,号饮冰室主人,是中国近代思想家,戊戌变法领袖之一。
D.《爱莲说》的作者是刘禹锡,说是一种文体,写法自由,大多是借一事一物抒发作者的感想。
10.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①夸父与日逐走(跑)。(《夸父逐日》)
②香远益清,亭亭净植(立)。(《爱莲说》)
B.①虽乘奔(飞奔的马)御风不以疾也。(《三峡》)
②肉食者鄙(目光短浅),未能远谋。(《曹刿论战》)
C.①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和)其奇者。(《答谢中书书》)
②余立侍左右,援(引、提出)疑质理。(《送东阳马生序》)
D.①下车引(拉)之,元方入门不顾。(《陈太丘与友期》)
②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繁茂)而繁阴。(《醉翁亭记》)
11.下列对文章内容的赏析有错误的一项是( )
A.“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表现了作者希望为国效力、建功立业的远大志向。
B.“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写出了环境的清幽雅致。
C.“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写出了作者生活情趣的高雅。
D.文章举诸葛庐、子云亭的例子,是为了说明“陋室”不陋的道理。
12.选出加点词用法不同的一项( )
A.有仙则名
B.不蔓不枝
C.苔痕上阶绿
D.无丝竹之乱耳
13.下列各组中加点词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斯是陋室/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B.无案牍之劳形/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C.有龙则灵/学而不思则罔
D.可以调素琴/徐喷以烟
14.下列语句中的“之”与“菊之爱,陶后鲜有闻”一句中“之”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无丝竹之乱耳
B.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C.何陋之有
D.禽兽之变诈几何哉
15.下列句子中,朗读停顿划分有误的一项是( )
A.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B.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C.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D.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二、对比阅读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各题。
【甲】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周敦颐《爱莲说》)
【乙】自荷钱①出水之日,便为点缀绿波;及其劲叶②既生,则又日高一日,日上日妍,有风既作飘飘之态,无风亦呈袅娜之姿;迢至菡萏③成花,娇姿欲滴,后先相继;乃花之既谢,乃复蒂下生蓬,蓬中结实,亭亭独立,犹似未开之花,与翠叶并擎,不至白露为霜,而能事不已。此皆言其可目者也。可鼻则有荷叶之清香,荷花之异馥④,避暑而暑为之退,纳凉而凉逐之生。至其可人之口者,则莲实与藕,皆并列盘餐,而互芬齿颊者也。只有霜中败叶,零落难堪,似成弃物矣,及摘而藏之,又备经年裹物之用。
是芙蕖⑤者也,无一时一刻,不适耳目之观;无一物一丝,不备家常之用者也。
(节选自李渔《闲情偶寄》)
[注释]①荷钱:指初生的小荷叶。②劲叶:指长大了的荷叶。③菡萏:未开的荷花。④异馥:异香。⑤芙渠:荷花。
16.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①不蔓不枝 _______ ②世人甚爱牡丹_______
③迨至菡萏成花 _____ ④不至白露为霜,而能事不已______
17.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①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②避暑而暑为之退,纳凉而凉逐之生。
18.【甲】【乙】两文都是写荷花的,都表达了作者对荷花的赞美与喜爱之情,但赞美与喜爱的原因有所不同,请用简洁的语言分析。
19.【乙】文是从哪些方面介绍荷花的?
阅读【甲】【乙】两则选文,完成小题。
【甲】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乙】
孔子曰:“吾死之后则商①也日益②赐也日损③。”曾子曰:“何谓也?”子曰:“商好与贤己者④处,赐好说⑤不若己者。不知其子,视⑥其父;不知其人,视其友。”故曰:“与善人居,如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即与之化⑦矣。与不善人居,如入鲍鱼之肆⑧,久而不闻其臭,亦与之化矣。丹之所藏者赤,漆之所藏者黑。是以君子必慎其所与处者焉。”
(选自王肃《孔子家语》)
[注释]①“商”和下文的“赐”皆为孔子弟子。②益:长进。③损:减损。④贤己者:比自己贤良的人。⑤说:谈论。⑥视:看,比照。⑦化:融和。⑧鲍鱼之肆:卖咸鱼的店铺。
20.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
⑴斯是陋室( )
⑵无案牍之劳形( )
⑶不知其子,视其父( )
⑷赐好说不若己者( )
21.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⑴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⑵是以君子必慎其所与处者焉。
22.用“/”为【乙】文中的划横线句子断句(断两处)
吾 死 之 后 则 商 也 日 益 赐 也 日 损
23.下列各项中,“之”的意义和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是( )
A.如入芝兰之室 B.何陋之有
C.水陆草木之花 D.其反激之力
24.【乙】文中的“芝兰之室”,后人常用来喻指贤士居所。【甲】文的“陋室”以及文中提到的“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都称得上是“芝兰之室”。
25.【甲】文“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与【乙】文“丹之所藏者赤,漆之所藏者黑”等涉及的都是“交友”的话题,在这方面你有怎样的感悟?请联系文段内容和自己的生活感受谈谈看法。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甲】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周敦颐《爱莲说》)
【乙】
竹似贤,何哉?竹本①固,固以树德;君子见其本,则思善建不拔者。竹性直,直以立身;君子见其性,则思中立不倚者。竹心空,空以体②道;君子见其心,则思应用虚受③者。竹节贞,贞以立志;君子见其节,则思砥砺名行、夷险一致者。夫如是,故君子人多树之为庭实④焉。
(节选自白居易《养竹记》)
注解 ①本:根。②体:体悟。③虚受:虚心接受。④实:充实,充满。
26.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1)可爱者甚蕃( )
(2)陶后鲜有闻( )
(3)贞以立志( )
(4)故君子人多树之为庭实焉( )
27.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2)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28.【甲】文从莲的生长环境、_________、_________、品性等方面赞美莲的君子之风,【乙】文由竹的本固、__________、__________、节贞等特点联想到君子之德。
阅读下面(甲)(乙)两段选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
爱莲说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乙)
爱兰说
兰之味,非可逼而取①也。盖在有无近远续断之间,纯以情韵胜。氲氲②无所,故称瑞③耳。体兼彩而不极于色令人览之有余而名之不可,即善绘者以意取似,莫能肖也。其真文王、孔子、屈原之徒,不可得而亲,不可得而疏者耶?
(选自张大复《梅花草堂集》)
【注释】①取:这里是嗅取。②氲(yūn)氲:弥漫飘忽。③瑞:祥瑞。
29.解释句中加点的词。
(1)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2)陶后鲜有闻 (3)氲氲无所
30.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相同的一组是( )
A.水陆草木之花 何陋之有(《陋室铭》)
B.香远益清 自以为大有所益(《孙权劝学》)
C.纯以情韵胜 以为顺流下矣(《河中石兽》)
D.不可得而亲 吾穿井得一人(《穿井得一人》)
31.文中画波浪线句子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体兼/彩而不极于色/令人览之/有余/而名之不可。
B.体兼彩/而不极于色/令人览之有余/而名之不可。
C.体兼彩/而不极于色/令人览之/有余/而名之不可。
D.体兼/彩而不极于色/令人览之有余/而名之不可。
32.用现代汉语翻译两段选文中画直线的句子。
33.请从(甲)(乙)两文中找出相应的句子填空。
莲
兰
香味
①
③
气质
②
④
阅读《爱莲说》和《咏菊》,完成下面小题。
爱莲说
周敦颐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蓬,花之君子者也。前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子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咏菊·白居易
一夜新霜著①瓦轻,芭蕉新折败荷②倾。耐寒唯有东篱菊,金粟③初开晓更清。
【注】①著附着。②荷:也称作莲。③金粟;金粟一般的花蕊,这里指菊花。
34.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意思。
(1)濯清涟而不妖 妖:___________
(2)金粟初开晓更清初:___________
35.请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2)中通外直,不蔓不枝
36.《爱莲说》中,菊是__________的象征;《咏菊》中,菊有__________的特点。(用原文词语填空)
37.《爱莲说》《咏菊》对莲(荷)的情感有什么不同?其原因是什么?
阅读选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节选自周敦颐《爱莲说》)
[乙]
自荷钱①出水之日,便为点缀绿波;及其劲叶②既生,则又日高一日,日上日妍,有风既作飘飘之态,无风亦呈袅娜之姿;迢至菡萏③成花,娇姿欲滴,后先相继;乃花中既谢,乃复蒂下生蓬,蓬中结实,亭亭玉立,犹似未开之花,与翠叶并擎,不至白露为霜,而能事不已。此皆言其可目者也。可鼻,则有花荷叶之清香,荷花之异馥④,避暑而暑为之退,纳凉而凉逐之生。至其可人之口者,则莲实与藕,皆并列盘餐,而互芬齿颊者也。只有霜中败叶,零落难堪,似成废物矣,及摘而藏之,又备经年裹物之用。是芙蕖⑤者也,无一时一刻,不适耳目之观;无一物一丝,不备家常之用者也。
(节选自李渔《闲情偶寄》)
【注释】①荷钱:指初生的小荷叶。②劲叶:指长大了的荷叶。③菡萏:未开的荷花。④异馥:异香。⑤芙渠:荷花。
38.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意思不同的一项是( )
A.水陆草木之花 何陋之有 B.此皆言其可目者也 公亦以此自矜
C.濯清涟而不妖 自钱孔入,而钱不湿 D.及其茎叶既生 及鲁肃过寻阳
39.请用“/”给下面的句子断句。(断两处)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40.翻译下列句子。
(1)无一时一刻,不适耳目之观。
(2)自荷钱出水之日,便为点缀绿波。
41.甲、乙两个文段都写荷花,都表达了作者对荷花的喜爱和赞美之情,但赞美和喜爱的原因有所不同,请用简洁的语言分析。
阅读甲、乙两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周敦颐《爱莲说》)
【乙】
蓉少时,读书养晦堂①之西偏一室。俯而读仰而思思有弗得,辄起绕室以旋。室有洼,径尺,浸淫②日广。每履之,足苦踬③焉。既久而遂安之。
一日,先君子来室中坐,语之,顾而笑曰:“一室之不治,何以天下家国为?”命童子取土平之。后蓉复履其地,蹶然以惊,如土忽隆起者。俯视,地坦然,则既平矣。已而复然,又久而后安之。
噫!习之中人④甚矣哉!足之履平地,而不与洼适也;及其久,则洼者若平,至使久而即乎其故,则反室焉而不宁。故君子之学,贵乎慎始。
(刘蓉《习惯说》)
[注释]①养晦堂:刘蓉居室名。②浸淫:逐渐蔓延。③踬:跌倒,绊倒。④习之中(zhòng)人:习惯在人身上一旦形成。
42.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
(1)香远益清,亭亭净植 植:
(2)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鲜:
(3)语之,顾而笑曰 顾:
(4)至使久而即乎其故 故:
43.与“水陆草木之花”中的“之”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B.读书养晦堂之西偏一室
C.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
D.孔子曰:“何陋之有?”
44.请用“/”断句。(划2处)
俯 而 读 仰 而 思 思 有 弗 得
45.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
(2)一室之不治,何以天下家国为?
46.阅读甲、乙两文,完成下面的填空。
甲文对莲的形象和品质的描写,除了运用托物言志的手法外,还运用了______、_______的写作手法;乙文通过记叙、议论的表达方式,说明了_______的重要性,最后提醒人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各题。
[甲]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刘禹锡《陋室铭》)
[乙]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周敦颐《爱莲说》)
47.解释下列句中的加点词语。
(1)斯是陋室________________(2)惟吾德馨__________
(3)可爱者甚蕃______________(4)香远益清__________
48.下列句子中“之”字相当于助词“的”的一项是( )
A.何陋之有
B.水陆草木之花
C.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D.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纪昀(河中石兽》)
49.根据语意,下列语句停顿正确的一项是( )
A.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B.苔痕上阶/绿
C.世人甚/爱牡丹 D.晋陶渊明独/爱菊
50.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译文: _
(2)濯清涟而不妖。
译文:_ _
51.文章的写法是为表情达意服务的,两篇短文都采用了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请结合一篇文章的内容和主旨分析这种手法。
阅读下面文言文选段,完成下面小题。
【甲】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爱莲说》)
【乙】竹似贤①,何哉?竹本②固,固以树德;君子见其本则思建善不拔③者。竹性直,直以立身;君子见其性则思中立不倚④者。竹心空,空以体⑤道;君子见其心则思应用虚受⑥者。竹节贞⑦,贞以立志;君子见其节则思砥砺名行,夷险一致者。夫如是,故君子多树之为庭实⑧焉。
【注释】①贤:贤者。②本:根。③建善不拔:意志坚定不移。④中立不倚:处事正直,不偏不倚。⑤体:体悟。⑥虚受:虚心接受。⑦贞:坚贞,坚定不变。⑧实:充实。
52.选出下列断句正确的一项( )
A.君 子 见 其 心 则 思 / 应 用 虚 受 者
B.君 子 见 其 心 则 思 应 用 / 虚 受 者
C.君 子 见 其 心 / 则 思 应 用 虚 受 者
D.君 子 见 其 / 心 则 思 应 用 虚 受 者
53.下列选项中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亵:亲近而不庄重。
B.宜乎众矣 宜:合适。
C.固以树德 固:牢固,坚固。
D.贞以立志 立:建立,树立。
54.下列句子中“之”的意义或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A.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B.故君子多树之为庭实焉
C.康肃笑而遣之 (《卖油翁》)
D.当求之于上流 (《河中石兽》)
55.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甲】文从莲的生长环境、外形、香气、品性四个方面赞美莲的君子之风。
B.【甲】、【乙】两文在表现手法上都运用了托物言志的手法。
C.【甲】文中“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旨在表现莲的清冷、孤僻的特征。
D.【乙】文是由竹的本固、性直、心空、节贞四个方面联想到君子之德。
56.翻译下面的文言语句。
①濯清涟而不妖。
②竹性直,直以立身。
阅读下面古诗文,回答问题。
【甲】
秋日题窦员外崇德里新居
刘禹锡
长爱街西风景闲,到君居处暂开颜。清光门外一渠水,秋色墙头数点山。
疏种碧松通月朗,多栽红药待春还。莫言堆案无余地,认得诗人在此间。
【注释】堆案,堆积案头,谓文书甚多。
【乙】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刘禹锡《陋室铭》)
【丙】
惠子相梁①,庄子往见之。或谓惠子曰:“庄子来,欲代子相。”于是惠子恐,搜手国中三日三夜。庄子往见之,曰:“南方有鸟,其名为鹓雏(yuān chú)②,子知之乎?夫鹓雏发于南海,而飞于北海,非梧桐不止,非练实③不食,非醴(lǐ)④泉不饮。于是鸱(chī)⑤得腐鼠,鹓雏过之,仰而视之曰:‘(hè)⑥!’今子欲以子之梁国而吓我邪?”
(庄子《惠子相梁》)
【注释】①梁:国名。②鹓雏:古代传说中像凤凰一类的鸟,习性高洁。③练实:竹实④醴(1ǐ):甜美的泉水⑤鸱(chī):猫头鹰。⑥吓(hè):模仿鹞鹰发怒的声音。
57.解释下面加点字意思
①惟吾德馨( )
②无案牍之劳形( )
③或谓惠子( )
④欲代子相( )
58.下列各组加点字用法和意义相同的是( )
A.发于南海/飞于北海 B.非练实不食/一食或进粟一石
C.无丝竹之乱耳/庄子往见之 D.有仙则名/其名为鹓雏
59.翻译下列句子。
①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②非梧桐不止,非练实不食,非醴泉不饮。
60.结合【甲】【乙】两文,概括刘禹锡“开颜”的原因。
61.阅读【乙】【丙】两文,说说两篇文章中刘禹锡和庄子在思想上有什么异同?
三、字词书写
62.给下面的加着重号的字注音。
德馨( ) 案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