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八上地理 专题复习“气温的分布与变化”教案
展开
这是一份人教版八上地理 专题复习“气温的分布与变化”教案,共5页。
专题复习“气温的分布与变化”教学设计 一、 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初中地理课程标准》要求,要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发现地理问题,理解其形成的地理背景,提升学生的生活品味,增强学生的生存能力; 要求我们构建开放的地理课程,着眼于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注重多样的地理学习方式,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积极探究。本节的教学设计注重从身边的案例入手,利用多种现代化教具充实地理课堂,充分开发“多样的地理学习方式”,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层层深入,探究完成学习。二、 教学背景分析:(一)教材分析,课程标准对于气温的要求是使用气温资料,绘制气温曲线图,并读出气温的变化规律;初步学会阅读气温分布图,说出气温的分布规律;举例说明纬度位置、海陆分布、地形等因素对气温的影响。针对课程标准要求,将初一的世界气温的变化与分布和初二的气候中第一课时:冬季南北温差很大,夏季普遍高温这两节课的内容整合在一起,结合中国和世界的等温线、温度带形成对比观察,探究原因,总结规律,为地理教学的系统性奠定基础。(二)学情分析:学生在初一已学过世界气温的变化与分布,初二部分中国的气候中“冬季南北气温相差很大,夏季全国普遍高温”的内容也基本了解,但由于本部分知识在传统教学中难度较大,学生的理解程度还不够,所以本节课通过数字星球系统将两部分知识相整合,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三、 教学目标设计:(一)课标要求1、知识与技能:运用“气温”的相关资料,绘制气温曲线图,说出气温随时间的变化特点。2、 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等温线图,了解世界和我国冬夏气温的分布特点,培养判读、分析等温线分布图的技能初步学会分析气温分布特点的形成原因。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逐步学会联系生活经验并运用有关资料分析不同温度带对人们生产和生活的影响。(二)学习目标1、读图说出中国和世界的气温分布规律,结合等温线对比冬夏两季温差的大小,找出差异。2、举例说明纬度位置、海陆分布、地形等因素对气温的影响。3、运用“气温”的相关资料,绘制气温曲线图,说出气温随时间的变化特点。四、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气温的分布与变化特点。难点:影响气温分布的因素。五、 教学整体设计思路与教学策略与模式:(一) 设计思路:从熟悉的地理现象或事物入手,引发学生主动参与的学习兴趣,鼓励学生大胆猜测、仔细观察,认真思考,再加以科学的验证从而提升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二) 教学策略:通过数字星球系统和电子屏幕的对比,观察规律、差异和现象等培养学生的探究合作精神,从而探讨并总结出影响气温分布的主导因素。(三) 教学模式:采用自学——引导式教学模式、合作学习教学模式和发现式教学模式。六、 教学环境:包括教学手段、方法、资源(一)教学手段:数字星球系统、投影仪、电子屏幕等(二)资源主要包括地球的公转动画演示、世界气温分布图、中国冬夏气温分布图、气压带风带、欧洲西部、中国冬季风等资料和图片。(三)教学方法:观察法,演示法,小组合作法、引导法、读图法、对比法等七、 教学过程:(一)出示复习目标:1、读图说出中国和世界的气温分布规律,结合等温线对比冬夏两季南北的温差,找出差异。2、举例说明纬度位置、海陆分布、地形等因素对气温的影响。3、运用“气温”的相关资料,绘制气温曲线图,说出气温随时间的变化特点。[课前明确目标,让学生可以根据教学目标,了解本节课学习的大概思路,从哪些方面入手,需要掌握的重点内容是什么,了解个人能力发展方向,可以在学习中更有针对性的进行学习。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二)教师引入:带着学习目标,让我们一起来开启今天的探究之旅。首先请看球星屏幕,进入我们旅行的第一站:中国的东部。(情景引入)快要放寒假了,家住广州的小明要到住在哈尔滨的爷爷家过年,出发前他要做好哪些准备呢?同学们能帮他计划一下吗?[情境引入,让学生从身边感兴趣的现象入手,积累地理表象帮助学生形成初步的感性认识,激发学习兴趣。](三)学生活动:在中国1月份气温分布图上找出哈尔滨、广州的气温值并计算两地的温差,然后对比世界1月气温分布图和中国1月气温分布图说出递变规律并总结出共同点:低纬度气温高,高纬度气温低。再结合7月份气温分布图计算两地的温差。[运用对比的方法,让学生初步学会根据收集到的地理信息,通过比较、分析、归纳等思维过程,形成地理概念,归纳地理特征,理解地理规律。]承转过渡:那是什么原因导致的呢?我们一起来追根溯源,地球表面的光热主要来自哪里呢?(太阳)——地球始终不停的围绕太阳在做(公转),地球在公转的过程中地轴始终是怎么样的?(倾斜的)所以太阳的直射点才会发生不同的变化,那太阳的直射点有什么变化规律?产生的地理现象又有哪些呢?让我们一起来借助数字星球系统,仔细观察。(四)观察数字星球系统——地球公转示意图,总结太阳直射点的不同和各地昼夜长短的变化及规律。[通过数字星球系统对地球公转示意图进行演示,让学生充分理解在地球公转过程中随太阳直射点的变化,不同地区产生的地理现象也是差异很大的,从而攻克了传统教学所实现不了的教学目标。结合自身的感受,让学生说说学校放晚学时间的变化并说明原因,从而让学生学会对生活有用的地理知识。] (五)小组合作,突破本节课难点广州至哈尔滨太阳直射点 太阳高度角(升高或降低)白昼时间(渐长、渐短)温差冬至 夏至 [通过列表分析让学生学会运用已获得的地理基本理念,对地理事物和现象进行分析,作出判断。小组合作可以提高单位时间中学生学习、交往、表达的频度与效率,优势互补,有利于培养探究意识和合作精神]承转过渡:旅行的第一站我们收获颇多其中最大的收获就是经过我们的探究总结出了影响气温分布的最主要的因素是——纬度因素。我们的第二站要去哪里呢?——请看球形屏幕——欧洲西部(六)师生交流,总结海陆分布对气温的影响。观察欧洲西部5个纬度相差大不大的城市,它们的气温分布有什么特点呢?(冬季,夏季各有什么变化规律,温差是多少,有什么规律?)[在总结规律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关注局部差异,注重创新意识的培养。](七)动手绘画:画出我国冬季风的风向师:结合球面屏幕的世界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图,你能画出中国的冬季风的风向吗?(结合冬季风风向也不难理解在冬季造成我国南北气温相差很大的原因除了纬度因素还有冬季风的影响。)[通过绘图,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有利于提高理解程度。](八)对比观察:世界地形图和中国夏季气温分布图,探究地形对气温的影响。师:那除了纬度因素、海陆因素还有什么因素会影响气温的分布呢?结合这个探究目标我们来到了第三站——世界的屋脊青藏高原,对比观察,有什么发现呢?地形因素(海拔越高气温越低。)[通过球星屏幕平面的电子平面相结合,有助于培养学生分析、归纳地理问题的思维,提升了学生收集有用地理信息的能力。]承转过渡:从中国的东部沿海跨越了亚欧大陆到达了欧洲西部,又翻越了崇山峻岭我们来到了青藏高原,我们的探究之旅即将抵达终点站——山东烟台。同学们能在地球仪上找到我们的家乡吗?(九)学生活动:学生绘制气温曲线图,一位同学在电子屏幕上绘制。然后说说烟台的气温变化规律。[以学生活动为主体,结合自己的亲身体验用身边的地理现象解释地理问题,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从而感悟到:学习地理是为了更好地生活。](十)课堂小结:师生共同交流总结出:本节课通过阅读等温线图和气温曲线图探究了气温的分布与变化并进一步总结出了影响气温的主要因素。八、学习效果评价设计:采用学生互评和教师评价相结合的方式1、 学生互评:结合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学生将所学到的知识以问题的形式提出,在班级开展相互提问,相互交流,相互评价,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2、 教师评价:通过课堂提问和小测、练习的方式让学生达到巩固理解的目的。九、 总结与反思:本节课最大的成功之处在于充分利用数字星球系统、投影仪、电子屏幕和FLASH动画等先进的技术装备给学生开启了地理课堂的探究之门,让学生通过观察,思考,探究世界和中国的气温分布和变化的特点,并进一步分析、总结出了影响气温的主要因素,对地理知识的系统性学习打下了基础。在课堂教学中始终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引导学生仔细观察,认真思考,并能够结合身边的地理事物和现象引领学生不断的探索,不断的总结,并能感悟到:学习地理是为了更好的生活。十、专家点评: 本节课充分贯彻落实了《初中地理课程标准》“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构建开放的地理课程”的要求。课堂中老师充分挖掘生活中的地理案例,通过师生之间的多种形式的思维对话,引导学生步步深入,探究学习。另外,本节课充分运用先进的教学手段,利用了数字星球系统、投影仪、电子屏幕等多样的现代化教学工具,利用它们的不同特点有效突破了教学重点和难点,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通过多样的地理学习方式吸引学生参与热情,基本达到了“全面参与、创新互动”。
相关教案
这是一份初中地理人教版 (新课标)七年级上册第二节 气温的变化与分布优秀教学设计,共9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新课导入,新课讲授,课堂练习,板书设计,作业布置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初中地理人教版 (新课标)七年级上册第二节 气温的变化与分布精品教学设计及反思,共3页。
这是一份初中地理人教版 (新课标)七年级上册第三章 天气与气候第二节 气温的变化与分布教案,共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