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粤版九年级上册2.2 构成物质的微粒(Ⅰ)——分子教案设计
展开《构成物质的微粒(Ⅰ)——分子》是广东教育出版社(科学出版社)第二章《空气、物质的构成》第二节《构成物质的微粒(Ⅰ)——分子》。本课题是学生在八年级物理接触微观世界后,首次在化学学科中对微观世界的探究,也是今后学习化学不可缺少的理念基础。对本课题内容的学习不仅可以把前面的教学内容化学变化、物理变化及混合物、纯净物从微观的角度上认识得更加深刻,而且还是后面继续学习化学方程式、质量守恒定律、物质结构等内容所必备的基本知识。并且对培养学生区分物理和化学研究角度差异,培养抽象思维能力,辩证思维能力有重要作用。
二、教案背景:
1、指导思想:结合初三学生的具体学情:知识水平急剧上升,思维能力空前提高,探究欲望异常强烈,动手能力有待培养。学生对做实验充满好奇心和积极性,在教学中要善于抓住有利时机,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满足学生探究欲。但同时,初三学生活泼好动,爱发表见解,爱表现。在课堂上,作为我会多创造条件引导学生活动,同时让学生学会尊重他人、学会倾听、反思、表达和交流。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主动地体验探究过程,在知识的形成、联系、应用过程中养成科学的态度,获得科学的方法。
故而依据建构主义的理念,始终把设置情境、协作学习、交流表达作为教学的设计思路。在设置教学层次和梯度时,依据最近发展区理论采取循序渐进,由浅入深、由已知到未知的方式设置,目的是更好的促使学生感受、体验、总结知识。
2、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①认识物质的微粒性,知道分子可以构成物质。
②认识分子的特点。
(2)过程与方法:
①学习运用日常现象与理论相结合的方法,用理论来解释日常现象。
②学习运用比较、分析、归纳等方法提高学生抽象思维能力、想象力、分析推理能力,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
③通过对实验的对比渗透实验设计能力、实验评价能力等。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渗透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及科学态度和科学方法的教育。
②激发学生化学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
3、教学重点与难点:
(1)教学重点:
①认识分子是客观存在的,是构成物质的一种微粒。
②认识分子的特征。
(2)教学难点:能用微粒的观点解释某些常见的现象。
三、教法和学法:
1、教法分析:
(1)采用将学生已有知识和新授知识相结合的方法,侧重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应用。
(2)联系生活实际,引导学生观察、分析变化现象,把日常现象与课本理论结合起来。
(3)通过演示、分组等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实验设计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等。
2、学法分析:采用自主阅读、小组合作实验验证等方式,并结合一些生活中的现象及课本上的相关实验现象,通过动手操作进行实验及丰富的想象力,建立分子的概念,并能运用分子的有关知识来解释一些问题。
四、教学准备:
1、ppt课件;含视频资料《从粒子到宇宙大小比较》、《布朗运动》等,图片资料“花海”等。
2、实验准备:
[演示]浓氨水、浓盐酸、无色酚酞试液、试管、试管架、水槽、小烧杯、玻璃棒、注射器等。
[分组]浓氨水、无色酚酞试液、注射器、滤纸、烧杯等。
五、教学过程:
六、教学反思:
根据连续几年授课的经验反思,成功之处有:
1、基本完成设计意图,按照课前设计完成了教学。
2、学生的表现我很满意,无论是基本实验操作、思考问题、分析问题等都体现出很高的素养,在一定程度上获得提升。
3、授课过程中一直很注意自己语言的严谨性,本节课过渡性语言、学科性语言比较精准。
教学中的困惑有:受到各种因素困扰,不能实现全面的探究,学生的实验操作没有得到很好的培养。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一、创设学习情境,引入课题。
播放《从粒子到宇宙大小比较》的视频
从10-35米半径的微粒到930亿光年的宇宙半径,感知奇妙的世界,体会物质的微粒性。
1、将学生带入化学学习情境;
2、激发学生的兴趣;
3、渗透一切外观再大的物质或物体都是由很小的微粒构成的。
二、展示学习目标,明确学习目标。
学习目标:
1、认识物质的微粒性,知道分子、原子、离子等都是构成物质微粒。
2、能运用微粒的观点解释一些简单的生活和实验现象。
学习重点:
1、认识分子是客观存在的,是构成物质的一种微粒。
2、认识分子的特征。
学习难点:
能用微粒的观点解释某些常见的现象。
阅读浏览,简单的思考听课的方式,明晰课程难易分布。
明确学习任务,关注听课的重点和难点,养成会听课的习惯。
三、问题情景呈现,探知新知。
三、问题情景呈现,探知新知。
三、问题情景呈现,探知新知。
问题1:举例说明分子是真实存在的。
1、展示“花海”等图片;
2、播放《布朗运动》视频;简单介绍。
3、展示扫描隧道显微镜拍摄的“苯分子”照片。
【总结】分子真实存在,能构成物质。
回想八年级物理所学知识,回顾回答。
认真观看,感知分子的真实存在。
对学生已有知识进行简单测查,建立学科间联系。
帮助学生建立知识上的联系。
建立物质微粒观。
问题2:回想分子的定义?
定义: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一种微粒。
【讲解】关键词:
化学性质:分子不能保持物质的物理性质,可以保持化学性质。
如:氧气和液氧都是由氧分子构成,其物理性质不同,而两者都具有助燃性。
一种:构成物质的微粒有分子、原子、离子,它们的化学性质由构成它的微粒来保持。
【强调】对于由分子构成的物质,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微粒。
“最小”:如水由水分子构成,水分子是由氢原子和氧原子构成,氢、氧原子又是由质子、中子、电子构成...但,保持水化学性质的微粒最小落在了“分子”这个层级。
回想八年级物理给分子下的定义
聆听、思考、理解。
建立学科联系,回顾知识。
通过讲解让学生理解分子的定义,从而突破概念关。
问题3:列举分子的特性有哪些?
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验证即可。
1、分子在不断运动;
体验1:观察实验2-5、实验2-6的现象。
试解释:
[实验2-5]浓氨水能使无色酚酞试液变成 色。
[实验2-6]烧杯 中的无色液体变成 色。
说明分子 。
【小组合作设计实验】想想看:你能不能用简单的方法完成实验2-6的探究。
(利用小组内提供的实验器材及用品试一试)
【练练看】
操作:将滤纸制成长条形,在滤纸上均匀的滴上无色酚酞试剂,放入试管中;另取一团棉花,在棉花上滴上浓氨水,放置于试管口,将试管水平放置。
现象:观察到试管内的滤纸上滴有的无色酚酞的液滴 。
结论:浓氨水能使酚酞 ;分子 。
误差分析:某同学按图进行实验,结果发现试管内滤纸条上没有变色,而试管口所塞的脱脂棉却变成红色。导致这种现象产生错误操作可能是 ,这一实验说明,所用的两种试剂中 具有挥发性。
2、分子之间有间隙:
体验2:完成实验2-7。
试解释:
【实验2-7】装有 的注射器的活塞容易推压。
说明 分子之间的距离大。
3、分子的质量小、体积小。
体验3:
在一个容积为1cm3装满空气的小盒子上开一个小孔,如果每秒让一亿个空气中的分子逸出,要经过9000年才能把容器中的分子全部逸出。
☆假如有和1cm3空气中分子等数目的砖块,它们不仅能将地球铺满,而且厚度可达120000米。
【讲解】
4、同种分子化学性质相同,不同种分子化学性质不同。
如:氧气和液氧为什么都具有可燃性?
答:氧气和液氧都是由氧分子构成,构成的分子相同,所以化学性质相同。
为什么一氧化碳具有可燃性,二氧化碳不可燃?
回想八年级物理所学回答。
认真观察实验,思考,总结。
小组讨论设计简单实验方案,并进行实验。观察现象,得出结论。
结合所学知识思考分析解决实际问题。
小组内根据方案完成实验,观察现象,分析总结。
学生仿照回答,规范语言,使用严谨的学科语言。
1、对学生已有知识进行测查,对于学生已经掌握知识进行适当的重复和强调,做到有的放矢。并且可以建立学科间的联系,不会孤立的学习。
2、以填空形式填写现象和结论等,有助于规范学生用语,培养学生学科化的语言。
3、简单的实验设计培养学生实验的设计能力。
4、适时的练习提高对知识的理解运用能力,题目中的“新矛盾”进一步启发思维,对知识是一种加深。
5、通过小组内合作实验,切实提高协作能力、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归纳能力等。
问题4:从分子的观点怎么解释物质的两种变化?
体验4:打开浓氨水的瓶塞,闻一下其气味。
试解释:
[性质]
(宏观)能闻到浓氨水的气味,说明浓氨水具有 性。
(微观)浓氨水中的氨分子通过
扩散到空气中后,我们就能闻到其气味。
[变化](宏观)该变化属于 变化。
(微观)浓氨水中的氨分子 到空气中,分子本身 改变。
体验5:观察“空中生烟”实验现象。
【演示】浓盐酸、浓氨水反应。
【试解释】
[性质]
(宏观)两种物质不接触就发生反应,说明两种物质都具有 性。
(微观)浓氨水中的氨分子通过
扩散到空气中后,与浓盐酸中的氯化氢分子通过 扩散到空气中相遇,从而发生了反应。
[变化](宏观)该变化属于 变化。
(微观)浓氨水中的氨分子和浓盐酸中的氯化氢分子 后相遇,发生反应生成了 分子。分子本身 改变,生成 分子。
说说看:相比用图一实验来说,按图二和图三完成“空中生烟”实验明显的优点是什么?
图一
图二
图三
学生按基本实验操作要求完成,观察、思考、总结、回答。
学生认真观察现象,思考、总结、回答。
仔细思考,对比装置,思考、分析、回答。
1、设计学生实验是对基本实验操作进行了很好的回顾,增加学生的实验体验,提高实验操作能力。
2、通过设计演示实验,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实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总结实验时引导学生从宏观和微观,性质与变化多角度进行思考和解释,提高思维的严谨性。4、通过练习,提高学生对比观察的能力,进一步进行分析推理等,培养实验评价的能力。
四、课堂练习,学以致用
【展示内容】请完成课本P.44至45页课后6道题(3分钟)
【分析讲析】组织学生进行精讲。
认真练习,查漏补缺
培养其知识的应用能力。
五、知识归纳,形成体系
面对板书,梳理所学。
理顺思路,形成体系
培养学生归纳、整理知识的能力。
板书设计
2.2 构成物质的微粒(Ⅰ)——分子
一、分子真实存在,并能构成物质。
二、分子:
1、定义: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一种微粒。
2、特性:(1)分子在不断的运动;
(2)分子间有间隙;
(3)分子的质量和体积都很小;
(4)同种分子化学性质相同,不同种分子化学性质不同。
三、微粒观点解释:
由分子构成的物质,在物理变化中分子不发生改变;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发生改变,生成新分子。
作业布置
测评
请完成课堂练习册P.10第1至6题。(5分钟)
书面
课后作业:请完成校本练习册P.29至31页“基础训练”和“能力训练”。
科粤版九年级上册2.3 构成物质的微粒(Ⅱ)——原子和离子教案: 这是一份科粤版九年级上册2.3 构成物质的微粒(Ⅱ)——原子和离子教案,共9页。教案主要包含了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分层排布,原子结构示意图及其含义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初中化学科粤版九年级上册2.2 构成物质的微粒(Ⅰ)——分子教案及反思: 这是一份初中化学科粤版九年级上册2.2 构成物质的微粒(Ⅰ)——分子教案及反思,共4页。
初中化学2.2 构成物质的微粒(Ⅰ)——分子教案及反思: 这是一份初中化学2.2 构成物质的微粒(Ⅰ)——分子教案及反思,共2页。教案主要包含了实验2-2,实验2-3,实验2-4,实验2-5,实验2-6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