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六年级下册六 正比例和反比例第4课时教学设计
展开教科书第1~2页例1、例2和相关练习。
【教学目标】
1.通过实际测量与计算,发现物体的高度与影长的关系。
2.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进一步体验解决问题的乐趣,感受数学的魅力。
【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在同一时间、同一地点,物体高度与影长的关系。
难点:选择科学的方法进行测量、比较。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师:同学们,你想知道老师的身高吗?你打算怎样办?(学生说办法)
根据学生的回答,引出:是的,你们可以用尺来量一量就知道了。那现在我想知道校园里的那棵大树(没有大树可以用旗杆代替)的高度,我们还可以用尺测量吗?说说你的观点。
根据学生的回答,指出:树很高,我们再用尺测量就不太现实了。那我们有什么办法呢?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研究测量大树高度的方法。
二、互动新授
(一)活动一:同时测量同长度竹竿的影长(分组完成)
测量器材:皮尺1根,每组2根相同长度的竹竿。
活动要求:
1.在阳光下,把几根同样长的竹竿直立在平坦的地面上,同时量出每根竹竿的影长。(结果取整厘米数)
2.记录每次测量的数据:
3.比较每次的测量结果,你发现了什么?
相同长度竹竿的高度记录单
小结:同时测量几根同样长的竹竿,其影长是相同的。
(二)活动二:同时测量不同长度的竹竿长和影长(分组完成)
测量器材:皮尺、每组3根不同长度的竹竿。
活动要求:
1.把几根长度不同的竹竿直立在地面上,同时量出每根竹竿的影长。
2.在表格中记录测量数据。
3.计算每组竹竿长和影长的比值,看看你们组有什么发现?
不同长度的竹竿长的高度记录单
小结:在同一时间、同一地点,不同竹竿的竹竿长与影长的比值是相等的。
师:根据上面的发现,你能想办法测出我们校园内这棵大树(没有大树可以测量旗杆)的高度吗?
让学生在小组里交流,并指名学生说说自己的想法。
根据学生的回答总结方法:在阳光下,同时量出一根竹竿和一棵大树的影长,再量出竹竿的长度。师:用我们总结的方法试一试。
(三)活动三:同时测量竹竿和大树的影长以及竹竿的长度(小组合作完成)
测量器材:皮尺,1根竹竿。
活动要求:学生在阳光下,同时量出一根直立的竹竿和一棵大树的影长,再量出竹竿的长度,并把结果填在下表里。
竹竿和大树的高度记录单
根据表中的测量数据,让学生计算出大树的实际高度。
活动总结:在同一时间、同一地点,物体的高度和影长成正比例。
三、延伸思考
师:同一棵大树,在不同时间测量它的影长,结果相同吗?
通过上面的活动,你能想到什么?
学生合作测量,并汇报结果。
总结:(1)同样高度的物质在不同时间、不同地点测出的影长是会变化的。
(2)比较物体的高度和影长时,要在同一时间、同一地点进行。
(3)在同一时间、同一地点,物体的高度和影长成正比例。
学生小组交流,思考汇报。
四、课堂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不仅锻炼了学生动手的能力,而且还培养了小组合作的能力。通过实践操作,我们认识到在同一时间、同一地点,物体的高度和影长成正比例。
竹竿
竹竿2
竹竿长/cm
影长/cm
我们的发现
竹竿1
竹竿2
竹竿3
竹竿长/cm
影长/cm
竹竿长和影长的比值
我们的发现
影长/cm
实际高度/cm
竹竿
大树
六年级数学下册教案-大树有多高(5)-苏教版: 这是一份六年级数学下册教案-大树有多高(5)-苏教版,共3页。
六年级数学下册教案-大树有多高(10)-苏教版: 这是一份六年级数学下册教案-大树有多高(10)-苏教版,共5页。
数学六年级下册2. 图形与几何教学设计: 这是一份数学六年级下册2. 图形与几何教学设计,共4页。教案主要包含了你知道么?,课堂总结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