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11 说明文阅读-2021-2022学年八年级语文下学期期末专项复习(部编版)
展开专题11 说明文阅读
1.阅读下文,完成问题。
“北斗”这样影响我们的生活
①在10月1日天安门广场的盛大阅兵式上,来自32个装备方队的580台车辆,以整齐划一的行进速度,前后左右一致的车距,给人留下了深刻印象。这背后的“秘密武器”就是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它可以保障32个方队整体车速控制在10千米/小时,骑线偏差不超过1厘米,厘米级的定位精度已赶超世界先进水平。
②作为中国自主建设运行的全球卫星导航系统,“北斗”的建设发展,实施了“三步走”战略。2000年,我国建成了北斗一号系统,为中国用户提供服务。2012年底,建成了北斗二号系统,为亚太地区用户提供服务。2020年6月23日,北斗三号全球卫星导航系统最后一颗组网卫星成功发射,完成星座部署,将为全球用户提供高精度服务。
③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已经在很多行业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它正在改变着大众的生活。
④导航卫星的精确定位功能可广泛用于农场规划、田间测图、土壤取样以及肥料、杀虫剂的使用等方面,助力精细农业增产。例如,它能够提升农药、肥料使用的精度,同时更好地控制化学物质的扩散,从而降低成本、扩大产量,建设环境友好型的新农场。据估计,卫星导航技术带动的平均增产可以达到10%,平均成本能够降低15%。
⑤交通运输方面,北斗系统应用于重点运输过程监控、公路基础设施安全监控、港口高精度实时定位调度监控等领域。截至2019年底,国内超过650万辆营运车辆、3万辆邮政和快递车辆,36个中心城市约8万辆公交车、3200余座内河导航设施、2900余座海上导航设施已应用北斗系统,建成全球最大的营运车辆动态监管系统。
⑥它也是工程建设的利器。盖高楼时,用“北斗”终端可随时测量楼房歪不歪;在挖山洞或地铁隧道时,用“北斗”终端就不用担心掘进时出现错位。它大大提高了工程建设的生产力。
⑦此外,它还在海洋渔业、水文监测、气象测报、救灾减灾和公共安全等领域得到广泛应用,产生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⑧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应用广泛,源于它功能强大。
⑨北斗系统采用3种轨道卫星组成的混合导航星座,可以保证在全球任何位置、任何时间给出精准的定位。与世界其它卫星导航系统相比,北斗的高轨卫星更多,抗遮挡能力更强,尤其在低纬度地区性能优势更为明显。而美国GPS、俄罗斯格洛纳斯、欧洲伽利略等导航系统都基本分布在单一高度轨道上。
⑩北斗系统的定位能力从以前的10米到5米,进一步提高到厘米级。例如将美国GPS定位终端升级为北斗高精度定位终端,轨道交通车辆的定位误差会大幅度降低。
⑪北斗系统还独创了短报文通信服务。在应急情况下或是没有移动通信信号的区域,装有北斗短报文模块的北斗终端可以通过短报文进行紧急通讯。北斗三号卫星导航系统更进一步提升了这种能力,其信息发送能力从原来的一次120个汉字,提升到一次1200个汉字,通信带宽从50万用户提高到500万用户。
⑫由于种种优势,越来越多的领域加快了与“北斗”融合的步伐,相关产业也将迎来更大发展机遇。
⑬过去,虽然我国厂商生产的产品集成了北斗系统,但产品被卖往的有些地方不能享用北斗服务,产品服务和能力被降级。现在,北斗三号全球卫星导航系统将服务范围首次扩展至全球。对有机会在全球范围内销售的产品来说,将有北斗二号、北斗三号两套系统同时为其提供服务,稳定性、可靠性大幅度提升。目前,各行各业都在全面布局北斗产业。
⑭随着北斗全球系统的全面建成,“中国北斗”真正成为了“世界的北斗”,将进一步造福全球,更加广泛而深刻地影响人们的生活。
(选自《科技日报》,有删改)
(1)通读全文,概括“北斗”卫星应用在哪些方面?
(2)选文第⑪段划线句子使用了哪些说明方法?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
(3)下面句子中加点词语能不能删去,为什么?
据估计,卫星导航技术带动的平均增产可以达到10%,平均成本能够降低15%。
闪耀苍穹:北斗卫星导航系统
张蕾
①照顾300多头骆驼在大漠戈壁中“闲庭信步”,会是什么感觉?
②曾经,这是牧民巴都玛拉最艰巨的任务——每天骑着摩托车在沙漠里漫无目的地找放养的骆驼,一找就是一天。
③而今,一款“神器”让巴都玛拉如获至宝——给骆驼戴上北斗定位项圈,通过手机可以远程实时掌握骆驼群的位置和移动速度。“过去找骆驼每天要跑几十里地甚至更远,现在有了这个宝贝,找骆驼轻松多了,不用在沙漠中奔波受苦。”巴都玛拉开心地说。
④巴都玛拉口中的这个宝贝,正是北斗,全称为“北斗卫星导航系统”。
⑤中国人对于“北斗”的信赖由来已久。北斗星,犹如茫茫苍穹中的一座灯塔,在暗夜中指引方向,于星际间探索未知——也正因此,我国将自主研发的卫星导航系统命名为“北斗”。
⑥2020年6月23日9时43分,北斗三号最后一颗全球组网卫星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点火升空,约30分钟后进入预定轨道。至此,中国北斗工程完成了“三步走”,55颗导航卫星在浩渺太空“织”出一盘“大棋局”。
⑦殊不知,为了这盘“大棋局”,数十载里,千军万马闯过了千难万险,付出了千辛万苦。
⑧北斗棋局,始于20世纪后期。
⑨棋路清晰“三步走”:“2000年年底,建成北斗一号系统,向中国提供服务;2012年年底,建成北斗二号系统,向亚太地区提供服务;2020年中期,建成北斗三号系统,向全球提供服务。”北斗一号卫星总设计师、中国工程院院士范本尧回忆。
⑩棋局之高明,范本尧更是如数家珍:“首次成功采用由‘3颗地球静止轨道(GEO)卫星+3颗倾斜地球同步轨道(IGSO)卫星+24颗中圆地球轨道(MEO)卫星’组成的多轨混合星座,大大提高了我国周边地区的定位精度,以及导航系统自身的健壮性和生存能力;首次成功采用RDSS+RNSS导航双体制,不仅让导航系统有了备份,还拥有报文通信功能;部分卫星首次使用激光星间链路,在高、中、低轨星座间以及地面站间形成通信链路,不仅提高了导航系统的定位精度,还解决了在国外无法建站的难题;卫星部件100%实现国产化,特别是自主研制出星载高精度原子钟,打破了核心部件长期依赖进口、受制于人的局面……”
⑪广袤原野,定位“神器”可以助力牧民智慧放牧;田间地头,高精度技术能帮助农民起垄、播种、喷药、收获。还有我们日常生活中的时时处处:当你想找“小黄车”时,当老人走失、驴友迷路时;当然,还有民航、海事、全球搜救的关键时刻……自建成开通以来,北斗系统运行稳定且性能不断提高,持续满足着全球用户的需求,成为我国积极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生动案例。
⑫如今,北斗系统的规模应用已进入市场化、产业化和国际化发展的关键阶段。“目前,全球一半以上的国家和地区都在使用北斗产品。”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工程总设计师、中国工程院院士杨长风说。
⑬仰望星空,北斗璀璨,浩渺的星河从未离我们如此之近。中国的北斗,世界的北斗,一流的北斗——这是北斗系统不变的初心,更是时代赋予中国的历史使命。
2.通读全文,简要概括文章围绕“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写了哪些方面的内容。
3.下面这段文字应该放在选文什么位置,并答出两条理由。
更难能可贵的是,以自力更生为风骨、自主创新为灵魂的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始终将服务全球、造福人类作为初心与使命。
4.举例说明本文运用的一种说明方法及其作用。
5.任选角度说明选文语言的一个特点及表达效果。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奥密克戎感染人类细胞的细节揭示
①据物理学家组织网于2022年1月20日报道,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医学院的研究人员在最新一期《科学》杂志上撰文指出,他们利用低温电子显微镜,在接近原子分辨率下,首次对新冠病毒奥密克戎变种的刺突蛋白进行了分子尺度层面的分析,揭示了该变种如何附着并感染人类细胞的细节,有助于新疗法的开发。
②位于病毒外部的刺突蛋白是新冠病毒进入人类细胞的关键,此前的研究发现,奥密克戎变种的刺突蛋白上出现了37个突变,是此前变种的3到5倍。
③最新的结构分析结果显示,R493、S496和R498这几个突变在刺突蛋白和人类细胞受体——血管紧张素转化酶2(ACE2)之间创建了新的盐桥和氢键。研究人员得出结论称,这些新创建的氢键似乎增加了病毒与人类细胞的结合能力。
④最新研究论文主要作者、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生物化学和分子生物学系教授史利南·苏布拉马尼亚姆博士说:“我们的研究结果表明,相比新冠病毒原始毒株,奥密克戎与人类细胞的结合力更强,强度与新冠病毒德尔塔变种相当。”
⑤随后,研究人员开展了进一步的实验,表明奥密克戎的刺突蛋白表现出更高的抗体逃避能力:其可在一定程度上逃避所有六种(能完全逃避其中五种)被测单克隆抗体。此外,奥密克戎对从接种疫苗者体内以及未接种疫苗个体体内提取出的抗体的逃逸能力都强于此前的新冠病毒变种。
⑥苏布拉马尼亚姆强调道:“我们的研究结果表明,刺突蛋白上的突变可。能。是导致奥密克戎传染能力增加的主要因素。此外,值得注意的是,与感染后未接种疫苗的患者获得的天然免疫力相比,奥密克戎对疫苗产生的免疫力的逃避程度更低,这表明接种疫苗仍然是我们最好的防御措施。”
⑦研究人员表示,了解奥密克戎刺突蛋白的分子结构非常重要,通过分析病毒感染人类细胞的机制,科学家可以开发出更好的治疗方法来破坏这一过程并中和这一变种及其新冠病毒变种。
(选自《科技日报》记者刘霞)
6.下列表述符合原文大意一项是( )
A.科学家们利用低温电子显微镜,在接近分子分辨率下,对新冠病毒奥密克戎变种的刺突蛋白进行了原子尺度层面的分析。
B.相比新冠病毒原始毒株,奥密克戎与人类细胞的结合力更强,强度比新冠病毒德尔塔更大。
C.本文是事理说明文,说明的是奥密克戎感染人类细胞的细节,在说明此问题的过程中主要采用了逻辑顺序的说明顺序。
D.截止目前为止,人类对奥密克戎毒株还没有研究出应对的办法,因此,接种新冠疫苗只能对原有新冠病毒有预防作用。
7.文章开头“据物理学家组织网于2022年1月20日报道,《科学》杂志上撰文”有什么作用?
8.文章中第⑥段加点词语“可能”一词可以删去吗?为什么。
刺突蛋白上的突变可能是导致奥密克戎传染能力增加的主要因素。
阅读下面选文,完成各题。
萨德反导系统有多厉害
①“萨德”全名为“战区高空区域防御系统”(thaad),是陆基高空远程反导系统,由拦截弹、车载式发射架、地面雷达及战斗管理与指挥、控制、通信、情报系统等组成。其拦截弹长6.17米,最大弹径0.37米,起飞重量900千克,最大速度可达2500米/秒,采用直接撞击方式摧毁目标,主要拦截射程3500千米的弹道导弹,最大拦截高度和拦截距离分别为150千米和300千米,防御半径200千米左右。
②而且,“萨德”系统采用了kkv的“动能杀伤技术”,这是从“星球大战”计划就开始发展的一种新型技术,其破坏机理是“碰撞—杀伤”。这种方式看似简单,但其难度不亚于“子弹打子弹”。因为,此前防空和反导导弹一般都采用高能炸药破片杀伤方式,依靠成千上万片碎片破坏目标导弹或弹头,但这样的方式一般不会完全摧毁弹头,而只是使其偏离原定轨道,弹头内的爆炸物或生化战剂仍会散落到地面。而“碰撞—杀伤”的方式可以高速撞击目标弹头,从而引爆弹头或利用高速撞击的高热使生化战剂失效。
③“动能杀伤技术”的另一个优点是其战斗部很小,甚至可以没有专门的杀伤部分,只依靠制导或末机动部件的质量就可以达成“碰撞—杀伤”的效果,这大幅度减少了战斗部质量。
④不仅杀伤力强大,“萨德”系统还拥有一双“火眼金睛”,可有效识别假目标。其雷达系统由雷达天线、电子设备车、冷却设备车、电源车和操作控制车五部分组成,具有公路机动和空运机动能力。这是一种x波段相控阵固态多功能雷达,主要负责目标探测与跟踪、威胁分类和来袭弹道导弹的落点估计,并实时引导拦截弹飞行以及拦截后的毁伤效果评估。由于x波段雷达使用窄波束,对弹头具有跟踪和识别能力,因此能够给拦截器提供弹头预计位置的精确评估,并能识别假弹头。x波段雷达是目前世界上最大、功能最强的陆基移动雷达,探测距离达到500千米,具有广泛的应用范围。
⑤强大的性能,让“萨德”系统主要用于保护较大的具有战略意义的地区和目标,用来保护美国、盟国军队、人口中心及关键设施免遭中、短程弹道导弹打击。与一直为人们所熟识的“爱国者”相比,“萨德”系统属于面防御系统。而这种系统还被以色列和日本等国家看中,因为数套“萨德”系统即可将这些国家完全覆盖,相当于“国家导弹防御”系统。
9.下列说法与原文不符的一项是( )
A.“萨德”反导系统采用了kkv的“动能杀伤技术”,这是从“星球大战”计划就开始发展的一种新型技术,其破坏机理是“碰撞—杀伤”。
B.“萨德”系统用于保护具有战略意义的地区和目标,用来保护美国、盟国军队、人口中心及关键设施免遭中、短程弹道导弹打击。
C.x波段雷达是目前世界上最大、功能最强的陆基移动雷达,探测距离达到500千米,具有广泛的应用范围。
D.“萨德”系统中的雷达系统主要负责目标探测与跟踪、威胁分类和来袭弹道导弹的落点估计,并实时引导拦截弹飞行以及拦截后的毁伤效果评估。
10.下列对文章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是一篇事物说明文,说明对象是“萨德”反导系统。
B.第②段主要抓住“萨德”反导系统杀伤力强大的特点进行说明。
C.第④段运用了作比较、列数字、打比方、分类别的说明方法。
D.第①段加点词语“主要”不可以删去,因为“萨德”反导系统的拦截对象并不全是射程3500千米的弹道导弹,还包括其他导弹,去掉“主要”一词不能体现语言的准确性。
11.2016年7月8日,美国和韩国不顾中国和有关国家的明确反对立场,宣布将在韩国部署“萨德”反导系统,中方对此表示强烈不满和坚决反对。作为中国人,面对如此安全威胁,你想对美国和韩国说些什么?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努力破解罕见病救治难题
①“瓷娃娃”“蓝嘴唇”“蝴蝶宝宝”“月亮孩子”……这些看似“动听”的名字背后,却是一个个“生命杀手”——罕见病。
②罕见病又称“孤儿病”。目前,全球罕见病有7000多种,包括渐冻症、血友病、多发性硬化症、脊髓性肌萎缩症等。罕见病不仅是一个医学问题,更是一个社会问题。我国罕见病患者约2000万人,每年新增患者超过20万人。他们经历着常人难以想象的身心之痛,承受着异常沉重的经济压力。
③罕见病诊治是一道世界性难题,罕见病患者被称为“医学的孤儿”。诊断难,是罕见病患者面临的第一道关口。罕见病涉及血液、骨科、神经、肾脏呼吸、皮肤及重症等多个学科,由于基层医师普遍缺乏罕见病的专业知识,导致误诊误治现象普遍存在。在我国,30%以上的罕见病患者需要5位至10位医生诊治才能确诊。用药难,是罕见病患者面临的又一道关口。在全世界,大部分罕见病无药可治,只有不到5%的罕见病有治疗药物。即使如此,患者也需要支付高昂的费用,经济负担沉重。
④然而,病虽罕见,关爱不能罕至。近年来,我国积极探索罕见病诊疗的“中国方案”,努力破解罕见病救治难题。例如,公布罕见病目录,建立全国罕见病诊疗协作网,开展罕见病病例直报;加快罕见病新药审批,并将其纳入医保目录;通过对罕见病药品谈判准入,使部分药品价格大幅降低;建立罕见病多层次保障机制,织密基本医疗保障网,减轻罕见病患者的医疗负担。对于普通家庭来说,一旦遭遇罕见病,往往意味着巨额的医疗支出,可能导致因病致贫、因病返贫。事实上,国家之所以要建立基本医保制度,目的就是努力让广大人民群众病有所医。只有织牢织密医疗保障网,才能为人民生活安康托底。尽管罕见病的患病率低,但由于病种较多,其患病总人数并不少。每个人都不是一座孤岛,而是家庭的重要组成部分。罕见病悲者的健康状况,与每一个患者家庭的幸福息息相关。一个社会的文明程度,既体现在如何对待“多数人”,更体现在如何对待“少数人”。因此,我国医保制度必须坚持尽力而为、量力而行,既要保障常见病,也要兼顾罕见病,聚焦短板弱项,强化兜底保障。这是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的题中应有之义,也是高质量发展的价值取向。
⑤从卫生经济学的角度看,早筛早查是预防罕见病发生的有效手段。研究显示,80%以上的罕见病由遗传因素导致50%的人在出生或儿童期发病。一旦配偶双方存在相同缺陷基因,下一代就有可能患罕见病。目前,基因检测技术可以诊断婴儿是否有罕见病基因突变。罕见病高危群体进行产前筛查,能够有效防范罕见病的发生。通过基因检测、产期筛查等手段预防罕见病,可以最大限度减少因病致残带来的社会资源消耗。因此,坚持预防为主,推动早筛查、早诊断、早治疗,是罕见病防治的最优策略。
(选自《人民日报》2022年04月08日)
12.文章③—⑤段,分别从哪几个方面对罕见病进行说明的?
13.作者第①段以“看似‘动听’的名字”开头,有何作用?
14.文中第②段主要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何作用?
15.简析第④段和第⑤段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落日的幻觉
黄天祥
①人们都喜欢欣赏日出,无不赞叹太阳升起时的壮观景象。而对日落,却很少有人去流连观赏、吟咏描绘。原因何在?恐怕是一种感情的影响,“日薄西山,气息奄奄”。就连我们的古人不也留下“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的诗句吗?
②其实,日落的景象和日出同样壮观、绮丽,而且神秘、迷人。假如有机会观日落,它会使你神往:(A)太阳静静地躺在西方地平线上,变得如此之大,颜色是那样深黄、殷红;它缓缓坠落,接近地平线时竞缩身变扁。若天空有云,你会看见灿烂的晚霞:全天无云,不要忘记回头,你会发现背后的天空中现出神秘的蓝灰色暗弧,暗弧外面还镶有明显的亮弧。而在暗弧和亮弧上升的同时,西方天空还会出现迷人的紫光,随着太阳的坠落,紫光下移,接近地平线时才消失。可惜这种美丽的紫光并不多见。
③日落确实很美,色彩绚丽,变化多端。可是观赏者不会想到吧,这些奇异景象竟然大都是幻觉,夕阳本身没有任何变化。
④天文学家早就发现,地球大气会使光线散射。(B)1871年,英国科学家瑞利证明,短波光的散射比长波光要强得多,所以,阳光中的短波光——紫色光被大气层中微小尘埃和空气分子散射要比长波光——红色光强10倍以上(这首先可以解释为什么天空总是蔚蓝色的)。由于日落日出的时候,阳光所穿透的大气层增厚,而黄、红色光穿透能力最大,所以此时太阳看起来深黄、殷红。一般地讲,黄昏时空气中的烟尘要比清晨多,因此,落日颜色又不同于旭日。
⑤由于地球表面和大气层都是弯曲的,接近地平线的太阳的光线穿过大气层时,其间隔远大于高层,所以进入底层的光线迅速衰减,再加上太阳沉入地平线后所造成的地球影子,就呈现出天空中蓝灰色的暗弧;而高层大气密度小,光散射弱,就产生了暗弧上的亮弧。这种奇妙的大气光学现象随着太阳的下落而升向天顶,随着黑暗的降临而消失。至于美丽的紫光,是因为人眼的叠合效应,使通过大气尘埃的红色光与高层大气中较纯空气的蓝色散射光叠合而产生的。
⑥太阳变扁的幻觉,不只出现在日落,太阳跳出地平线时也是如此。这是由于光通过空气时,速度每秒减慢87千米,因而光线折射也随之发生变化,所以,当落日下缘接触地平线时,折射使落日的高度和宽度之比为26.5:32,观赏者眼睛里的太阳自然就是扁的。
⑦最令人迷惑的幻觉,是日落时的太阳看上去要比高挂天空时大两倍半到三倍半,就像一个巨大的玉盘远挂天边。但实际上,在大气层外天文学家用各种仪器,包括用照相机拍照,已经证明黄昏的太阳与中午的太阳大小是一样的。
16.文章阐释了什么事理?请简要概括。
17.开篇第①段有什么表达效果?请结合语句分析。
18.第⑦段画线句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
19.自选角度,赏析第②、④段画线文字的特点,体会说明文语言的生动性和准确性。
阅读《烤红薯是健康食品吗》,回答后面小题。
烤红薯是健康食品吗
高会芳
①“我想吃烤红薯。”“别吃了,那是烤的,不健康。”凡是烤的食物都是不健康的吗?其实,“烤的食物都是不健康的”这种说法不准确。健康的烹饪方法有多种,比如蒸、煮、烩、炖、焖、煲等。另外,还有一种健康的烹饪方法值得一提,就是0.5个烤。这0.5个烤,意思是一半可烤,一半不可烤。肉、面包、饼干不可以烤。但是红薯、芋头、鸡蛋、玉米、土豆、山药、茄子可以烤。
②肉、面包、饼干在考制过程中会发生美拉德反应。美拉德反应是指在高温条件下(120℃以上),还原糖和氨基酸发生一系列复杂的反应,其结果是生成棕黑色的大分子物质。反应过程中还会产生还原酮、醛类化合物,这些物质为食品带来了特殊的香味和诱人的色泽。但是,这些物质可能对健康不利,所以我们不建议常吃烤肉、面包和饼干。
③为什么红薯、芋头、鸡蛋、玉米、土豆、山药、茄子烤着吃却是健康的呢?主要原因在于它们都是带皮烤。美拉德反应只发生在食物表层,而且是在干热的情况下才会发生。当我们用烤箱烘烤食物时,实物表层会迅速脱水,温度也会上升到与周围环境相同,可达到160℃~260℃,香气便会随着美拉德反应从食物中散发出来,颜色也会产生相应的变化。食物内部仍有水分,温度不会超过100℃,也就不会发生褐变、产生特殊的香味。这样一来,有害物质都集中在表皮。而烤土豆、烤玉米之类的食物表皮我们是不吃的,所以它们属于健康的食品。面包、饼干我们都是直接吃,没有去表皮的过程,所以是不健康的食品。
④需要说明的是,这里说带皮烤制的玉米是指生玉米带皮烤,而非将玉米去皮、煮熟后再烤。另外,对于烤鸡蛋,大家可能并不太熟悉。烤鸡蛋是新疆的一种特色小吃,是将鸡蛋开一个小口,放在撒了灰的炭火上慢慢烤熟。由于是带壳烤,所以他也是健康食品。另外对于带皮烤制的土豆,大家吃的也比较少。我们比较常吃的是油炸的土豆条。其实很不健康。因为油炸温度超过120℃时,土豆表层容易产生潜在有害物质丙烯酰胺。所以不妨尝试一下带皮烤制的土豆,味道很不错。
——摘自《大河健康报》,有改动
20.为什么有些人喜欢烤制的食物?
21.烤红薯片是健康食品吗?为什么?
22.指出下面这段话所使用的说明方法。(一个括号内只能填写一种说明方法)
(1)健康的烹饪方法有多种,比如蒸、煮、烩、炖、焖、煲等。( )
(2)食物内部仍有水分,温度不会超过100℃,也就不会发生褐变、产生特殊的香味。( )
23.小辉很喜欢吃烧烤,读了本文后,你会给他什么建议?
噪音正悄悄“偷走”我们的听力
①今年读大二的吴同学,进入大学后每晚都要戴着耳麦听着音乐才能入睡。近日,她无意中发现自己有一侧听力明显下降,后被诊断为左耳轻度神经性聋。而66岁的老刘,春节期间在自家小院燃放爆竹时,突然发生双耳重听伴耳鸣的情况,被确诊为双耳中重度神经性聋……
②听力决定着一个人的生活质量,但近年来,无孔不入的噪音导致的听力损伤病例呈现出快速增长的趋势,并且越来越呈现出年轻化趋势。面对越来越多的噪音,我们该如何保护好听力?
③根据世界卫生组织去年3月2日首次发布的《世界听力报告》,全球有超15亿人患有听力损失,其中至少4.3亿人需要康复干预。若不加以控制,预计到2050年,患有听力损失的人数可能会增加到25亿。据推算,目前我国听力减退人数高达2亿之多,听力残疾者达7000万人,约占全国残疾人数的30%。
④现阶段,噪声主要分为4类,即建筑施工噪声、工业噪声、道路交通噪声和社会生活噪声,后两者是城市市民遭遇的最主要噪声来源。
⑤专家指出,当前因噪音所致的听力损伤病例正在快速增长,几乎所有职业、各个年龄段及男女老幼都会被殃及,亟须唤起人们的高度重视。
⑥噪音性耳聋是一种处于长期反复噪音暴露的环境,或在一次长时间的强大噪音暴露中,所造成的感音神经性聋。一些特殊场合,如开山放炮、定点爆破等爆炸声超过110分贝的环境,很容易诱发急性噪音性耳聋,也称为爆震性耳聋;长期在纺织厂、机械厂劳动,或在建筑工地开铲车、升降机、大型渣土车的人,其听力往往每况愈下,受损严重。
⑦专家提醒,社会生活产生的噪声更容易形成“温水煮青蛙”的效应,那些经常喜欢出入KTV娱乐厅、音乐酒吧等场所,或整天戴蓝牙耳机、长时间接打电话的人,其正常听力常常会被这些噪声悄悄“偷走”。
⑧以戴蓝牙耳机听音乐、学外语为例,有人认为既不影响他人又可避免外界干扰,且能减轻手机辐射,但如果在噪音环境下使用,人们会不自觉地调大音量,而这种较大分贝的持久冲击,足以使人体内耳毛细胞死亡,导致听力减退,最终罹患感音神经性聋。
⑨哈尔滨市第一医院耳鼻喉科主任医师吕德华说,噪音性耳聋的听力损伤程度与音量和暴露时长密切相关。一般声音的强度超过85~90分贝,即会伤及耳蜗,使听力逐步“滑坡”。依据相关标准,通常每增加3分贝,允许的暴露时间将减少一半。若噪声达到140分贝,无论暴露时间多短,都会产生暂时性或永久性听力损害。间多短,都会产生暂时性或永久性听力损害。
⑩吕德华提醒,与蓝牙耳机类似,居家生活中也有许多潜在的容易忽略的噪声隐患,如吹风机、小型吸尘器等小件电器,对噪音性耳聋的累积效应不可小觑。还要提醒的是,噪声在杀伤听力的同时,对心血管、胃肠道、心理健康也十分不利,应高度警惕。
⑪耳聋威胁各年龄人群,危害更是贯穿人的一生。王玮建议,经常接触噪音的人应定期检查听力,发现问题及时解决。平常,个人可以采用一种测试听力的简便方法即“前后对比检测法”:就是在听音乐之前,先将音量调到自己勉强听得到的最小音量,当听了一段时间歌曲后,如无法再听到开始调节的最小音量,那就说明当事者的听力已处于暂时性损害的程度。
⑫但如果出现和他人说话时听不清楚,或与他人交流时,总是漏掉部分谈话内容的窘况,就需要及时去专科门诊查找原因了。
⑬当前,对噪音性耳聋尚无有效的治疗手段,预防主要落实在“防护”二字。吕德华告诫,平时尽可能躲开噪音环境,少去KTV等高分贝噪音场所,避免接触过强的声音;不可长时间戴耳机或用较高的音量听歌曲;每次打电话不要超过3~5分钟。另外,夏季临街的房屋尽量少开窗;室内电视机、录放机、收音机音量不宜过大;冰箱不要放在卧室里;烧菜、煮饭开启油烟机时,尽量佩戴好耳罩。吕德华说,做好这些细节防护,噪声带来的伤害就会“大打折扣”了。
⑭吕德华建议,如有听力下降时,可在医生指导下,服用血管扩张药,以改善内耳循环;口服大量维生素A、维生素E,增强内耳细胞代谢功能;应用维生素B1、维生素B12、甲钻胺等神经营养药,也有不错的疗效。
(选自《科普时报》,有删改)
24.下列为本文说明的主要内容的一项是( )
A.如何预防噪音。
B.什么是噪音污染。
C.影响听力的噪声种类。
D.噪音对我们听力的损害。
25.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文章是一篇事理说明文,运用了从个别到一般的逻辑顺序进行说明。
B.文章第346段,分别主要运用了列数字、分类别、举例子的说明方法。
C.文章标题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既点明了说明对象,又激发读者阅读兴趣。
D.第3段加点字“约”是大概的意思,指听力残疾者大概占全国残疾人数的30%,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严谨性。
26.根据文章内容,下列推断无误的一项是( )
A.避免建筑施工噪声、工业噪声,就能预防噪音性耳聋。
B.为降低噪音对我们的负面影响,我们在日常生活中要做好防护。
C.无论噪声达到多少分贝,只要所处时间不长,对听力的影响都不大。
D.听力下降时,可自行服用改善内耳循环和增强内耳细胞代谢功能的药物。
阅读《我们该如何理解疫苗》,回答小题。
我们该如何理解疫苗
王立铭
①人类历史上最古老的疫苗,是约1000年前由中国人和印度人发明的用来对抗天花病毒感染的人痘疫苗。它是直接用真的病毒来提前训练人体免疫系统。
②古代人的操作是,在健康人的胳膊上划一道伤口,然后将在天花患者身上收集的含有病毒的脓液涂抹进伤口里,当然,用真病毒当疫苗训练免疫系统这个操作还是有很大风险的。在古代人进行的人痘疫苗的实践中,有大约2%的人会因天花病毒严重感染而死亡。虽然这个比例远远低于天花大流行导致的30%的死亡率,但显然也会大大限制类似疫苗的推广。
③近代以来,人类又发明了许多其他的疫苗制造方法,用于替代真的病毒。现在我们常见的疫苗,其实都是人工制造的假病毒,或者更确切地说,是被人工改造过的、失去了严重致病性的病毒。它们被人为地去掉了病毒当中会导致疾病的部分。保留了其他和真正的病毒相像的部分,这类疫苗进入人体也能够激发人体的免疫记忆。从而为防范真的病毒入侵做好准备。
④那这些假病毒是怎么制造出来的呢?
⑤历史悠久的两种制造疫苗的方法分别是减毒疫苗和灭活疫苗。
⑥所谓“减毒疫苗”,就是科学家在实验室长期培养和筛选病毒的过程中找出的一些毒性很弱的病毒株。这些病毒仍然是活的。进入人体之后也同样能入侵细胞。激发免疫反应。但是由于被挑选的都是毒性较弱的病毒,所以它们的致病概率会大大降低。这样一来,接种了这些减毒疫苗的人,等于是用一次轻微的病毒感染,换来了对严重传染病的抵抗力。现在的孩子接种的麻腮风疫苗、水痘疫苗等,都是减毒疫苗。当然,减毒疫苗也有它的问题。这些活病毒会持续复制和变异,如果变异后又产生了很强的毒性,就会很麻烦。现在已经被淘汰的脊髓灰质炎“糖丸”,就有可能让孩子真的患上小儿麻痹症,不过这个概率很低。
⑦相比之下,灭活疫苗的优点和缺点正好和减毒疫苗相反。所谓“灭活疫苗”,通俗理解就是把真病毒用化学或者物理方法彻底杀死和破坏,再注射进人体。进入人体的死病毒没有能力再繁殖和入侵人体细胞,只是在结构特征上与真的病毒相近,但同样可以使人体形成免疫记忆。这种处理方法决定了灭活疫苗风险性很小,但同时免疫效果也会差一些,有时候需要连打好几针才能起效,因为它们毕竟不是真的病毒。
⑧对于人类世界来说,疫苗的作用是无论怎样强调都不为过的。
(节选自《科学大家》专栏,有删改。作者系浙江大学生命科学研究院教授。)
27.疫苗为什么被称作“假病毒”?
28.灭活疫苗不会致病的原因是什么?
29.分别指出下面两句话所使用的说明方法。(一个括号内只能填写一种说明方法)
(1)在古代人进行的人痘疫苗的实践中,有大约 2%的人会因天花病毒严重感染而死亡。虽然这个比例远远低于天花大流行导致的30%的死亡率。( )( )
(2)现在已经被淘汰的脊髓灰质炎“糖丸”,就有可能让孩子真的患上小儿麻痹症,不过这个概率很低。( )
30.文章第⑦段画线句“灭活疫苗的优点和缺点正好和减毒疫苗相反”请具体解释二者如何相反?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寻找三体人的“水滴”武器
①在刘慈欣的科幻小说《三体》中,三体人之所以能奴役地球,是因为它们拥有一种非常厉害的武器——“水滴”。“水滴”能撞碎所有物质,它的硬度超乎想象:“水滴”撞穿地球,就如子弹穿过面包一样轻松随意。“水滴”超硬不是胡思乱想出来的,而是依照物理研究成果做出的合理构想。
②物质是由原子构成的,原子能再分解为原子核和电子。原子核还能再分解成质子和中子,合称核子。核子还能再分吗?以前是不能分的,可是用电子对撞机撞碎后,核子可以分成更小的粒子——夸克。那么,夸克还能再分下去吗?从目前的技术手段来看,无法再分了。
③夸克是如何组成物质的呢?夸克可以相互结合,形成复合粒子。物理学家进行了大量研究发现,宇宙中的夸克组合居然都是“三个夸克组成质子”“两个夸克组成中子”的模式,没有发现“四夸克组合”“五夸克组合”或是更多夸克组合的复合粒子。难道不存在这些夸克组合吗?科学家提出了假说:宇宙中应该存在“四夸克组合”“五夸克组合”或是任意夸克组合,只是限于人类的见识“太短”,尚没有发现而已。
④科学家又进一步从理论上推理出“四夸克组合”和“五夸克组合”的特殊性质:这两种组合中的夸克之间保持着极其恰当的距离,这种距离恰好能产生强力。强力、电磁力、弱力、引力并称维持宇宙存在与运行秩序的四大力,这四种力决定了物质的硬度。如果把电磁力给予物质的硬度指数定为1,那么弱力和引力给予物质的硬度指数可忽略不计。也就是说,如果没有电磁力,只有弱力或是引力的话,物质就软得拿不起来,几乎是没有硬度。而强力给予物质的硬度指数却是100。
⑤“三夸克质子”和“二夸克中子”中的夸克们因为距离不合适,不会相互产生强力,所以质子、中子组成的物质都是普通物质,它们的硬度由电磁力提供。而“四夸克组合”与“五夸克组合”中夸克之间的距离恰好能相互产生强力,这种物质的硬度比普通物质硬100倍。
⑥说到这里,我们就明白“水滴超硬”的奥秘了:“水滴”由“四夸克组合”“五夸克组合”或是更多夸克复合粒子材料制成,这种材料称为“强相互作用力材料”,它的硬度由强力提供,所以坚硬无敌。
⑦其实,2013年科学家就在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上发现了四夸克粒子,2015年清华大学教授又发现了五夸克粒子。这些都是在实验条件下发现的。此外,科学家还一直在宇宙中寻找“天然”的四夸克、五夸克或是更多夸克复合粒子。科学家推断,找到大量的四夸克、五夸克复合粒子只是时间问题。而找到它们之后,制造“水滴”这种超硬的宇宙武器就要由幻想变成现实了……
31.文中以刘慈欣的科幻小说《三体》开头,有何用意?
32.试分析第②段中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
夸克还能再分下去吗?从目前的技术手段来看,无法再分了。
33.作者介绍“水滴”,为什么要用大量的篇幅介绍“夸克”?
阅读下面这篇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文明宝藏——三星堆遗址
①“沉睡三千年,一醒惊天下。”2021年3月,作为发现范围较广、考古时间较长、文化内涵丰富的古文化遗址——三星堆遗址。再度以辉煌的新发现震惊世人。
②2021年初,重启后的三星堆考古工作再次引起世界瞩目。与以往相比,这次考古工作不仅发掘有大量的精美器物,现代科学技术在考古工作中的运用也是此次发掘工作的亮点之一。据参与考古工作的相关人员回忆,20世纪80年代的考古环境就是一片田野,如今的考古发掘现场被大跨度钢结构大棚覆盖,里面数个通透的玻璃房子,将新发现的“祭祀坑”罩住。这些玻璃房子由探方工作舱、现场考古实验室、文物应急保护室、文物修复实验室、仪器分析实验室等组成。这些科学技术的运用,一方面可以实现考古发据、系统科学研究与现场及时有效的保护相结合,确保考古工作高质量、高水平推进;另一方面,也便于通过网络直播的方式,让广大网友实时收看考古发掘进展。
③本次考古发掘工作极为复杂,难度极大,国家尤为重视。例如,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北京大学、四川大学等10家科研机构和高校纷纷加入此次考古发掘工作之中,涵盖考古学,历史学、文物保护技术、环境生态等9个专业,甚至为了探明祭祀坑的“火燎”情况,还邀请数十位专业消防人员参与研究。
④从目前的考古进展可知,三星堆遗址共发现有6座“祭祀坑”,出土重要文物500余件,加上20世纪80年代所发现的2个祭祀坑,专家们普遍认为这8个“祭祀坑”总体构成了三星堆祭祀区,是古蜀国专门用来祭祀天地、祖先,祈求国泰民安的场所,正如《左传》所言:“国之大事,在祀与我”,三星堆祭祀坑的发掘体现了三星堆遗址已具备高度发达的物质文明以及独特的技术、艺术和精神信仰。
⑤可以说,三星堆遗址的考古远不止对古蜀文化本身的了解,它对我们深刻理解中华文明的起源和形成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和意义。相信随着考古工作的不断深入,三星堆遗址的众多未解之谜将逐一被世人揭晓。
34.选文第①段写“三星堆遗址新发现震惊世人”有什么作用?
35.选文第③段画线句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
36.请简要概括三星堆遗址的考古意义。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为什么空间站上能使用毛笔
①当宇航员进入太空后,因为传统的钢笔、圆珠笔必须依靠重力将墨水漏入笔尖,所以钢笔、圆珠笔都无法使用。铅笔虽然可以正常书写,但微小的导体石墨粉可能带来灾难性的后果。现代的太空笔则依靠气压将墨水压出。在神舟十三号的飞行任务中,翟志刚携带中国传统文房四宝进入空间站,将中华儿女骨子里的剑胆琴心展现得淋漓尽致。为什么传统的钢笔、圆珠笔不能用,而毛笔这种促生于先秦的古老文具,却能在21世纪的星海探险中发挥作用呢?
②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要首先思考一番:毛笔是怎么书写的?答案看起来很简单,毛笔上面吸收了墨水,在笔尖与纸张接触的时候,墨水就从笔尖转移到纸上。但是,如果深入思考,就会产生疑问:为什么只有当笔尖接触到纸张时,墨水才发生转移,其他时候呢?
③实际上,墨水自动发生转移也是常有的事情。初学者有时候会蘸上太多的墨水,墨水就会从笔尖满下来。毛笔蘸墨时是有技巧的:只需把笔尖的一部分浸入墨中,这样可以保证只吸入适量的墨水,墨水就不会从笔尖滴落。所以,一支毛笔能留住的墨水,有一个上限。
④透过现象看本质,既然毛笔可以留住墨水,那么一定有一个机制来克服重力,这个机制会是什么呢?我们不妨看一看墨水分子受到哪些力。由于毛笔笔尖是一个开放的区域,各处的大气压是平衡的,于是只需要考虑重力与分子之间的相互作用。这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液体分子之间的互相作用,另一部分是液体与容器壁分子之间的相互作用——使液体黏附或者疏离。两种相互作用都有摩擦力,微观上体现为电磁相互作用,宏观上就带来一种叫作毛细现象的神奇现象。
⑤毛细现象是指将一根毛细管浸入液体中,相比管外液面,管内页面会自发向上或向下发生移动。毛细现象第一眼看上去违反自然规律。人们常说“水往低处流”,为什么水会自发往高处移动?能量守恒定律告诉我们,能量不会凭空产生或消失,液柱上升的过程伴随重力势能的增大,因此一定能找到另一种能量在这个过根中是降低的。没错,这种能量来自液体的表面张力。
⑥液体表面与内部的相互作用与液体分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很不相同。表面的液体分子互相连接更少,相互作用更确,于是两侧受力不均。在这种受力不均的情况下,当内部受力较大,将自发向外部“突出”,于是在不受重力的情况下,一团液体将呈现球形。在这种情况下,表面张力将使液体分界面变弯,使之达到能量最低的稳定状态。
⑦问题的解答就是这样。毛细现象实际上要求达到一种平衡——液体分子相互作用和液体内部与表面相互作用的平衡。在达到这个平衡的过程中,液体表面会发生变形。毛笔的材料——兽毛,也就是蛋白质,可以被水浸润。由于分子间相互作用不受重力影响,毛细现象在空间站自然也可以发生,于是毛笔在失重条件下,也可以一如既往地吸入墨水,并正常书写。
⑧当我们放眼星辰大海时,前人那些充满创意的智慧也凝视着我们。
(节选自微信公众号“中科院高能所”)
37.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现代的太空笔和毛笔都可以在太空使用,但二者使用的原理却不同。
B.传统的钢笔无法在太空使用是因为在失重情况下墨水无法漏入笔尖。
C.毛笔蘸饱了墨水,只有当笔尖接触到纸张时,墨水才可能发生转移。
D.第一自然段加点词“可能”表示不确定,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38.文章第一自然段有什么作用?请写出两点。
39.在空间站能够使用毛笔正常书写,其原理是什么?请简要说明。
阅读下面说明文,完成下面小题。
呦呦之蒿,中国神药
“呦呦鹿鸣,食野之蒿”,这是《诗经》中的句子。在2015年10月5日之前,有谁能想到,这句诗竟能和诺贝尔奖联系起来——名字来自《诗经》的中国药物学家屠呦呦,因首次提取出治疗疟疾的“神药”青蒿素,而被国际学术界公认为“青蒿素之母”,也因此获得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②青蒿素所对抗的疟疾是地球上最古老的、死亡人数极高的疾病之一,是一种极为可怕的瘟疫。几千年来,人们深受其害却不知如何防治。自1878年发现其“真凶”——疟原虫开始,全世界的科学家就发起了寻找抗疟药的“攻坚战”。屠呦呦带领她的中草药抗疟研究小组,从古代医术《肘后备急方》中发现治疗疟疾的方法:“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渍,绞取汁,尽服之。”医术中所说的青蒿是一年生草本植物,采用乙醚提取的方法,经过190次的反复试验,终于在第191次提取出青蒿中的有效抗疟成分——青蒿素。
③青蒿素是一种味苦的无色针状晶体。进入人体后,它首先作用于疟原虫的细胞膜、线粒体、内质网、并对核内染色质产生一定影响,让疟原虫的细胞内迅速形成自噬泡,并将细胞液不断排出虫体外,使疟原虫损失大量细胞液而死亡。正是这一治疟原理,使青蒿素当之无愧地成为疟疾的“天然克星”。
④青蒿素治疗疟疾效果显著,是抵抗疟疾耐药性最好的药物。中国发现青蒿素时,美国也研制出一种抗疟新药——化学合成的甲氟喹,但疟原虫很快就适应了它,产生耐药性,临床使用后患者还出现了明显的不良反应。 而对于青蒿素这种从中草药中提取的药物,疟原虫对它完全没有抵抗能力。1976年1月,柬埔寨爆发疟疾,因疟原虫已经产生耐药性,疫情一时难以控制。中国医疗队携带一批青蒿素在柬埔寨大显神威,挽救了一大批疟疾患者的生命。
⑤但青蒿素也有一定的局限和不足。提取青蒿素的原料贵且稀缺,近十几年来,科学家一直在研究人工合成青蒿素,但收效甚微。国内外许多著名化学公司也进行了长达30多年的化学合成研究,但回报率过低,目前难以形成产业化。
⑥中国传统中医药是一个伟大的宝库。青蒿素正是从这一宝库中发掘出来的神药,是我国传统中医药献给世界的礼物。未来,通过不断地深入研究,传统中医药一定会有更广阔的发展前景,更好地为人类造福。
(作者:杨先碧 文章有删改)
40.阅读全文,说说文章是从哪些方面来写“中国神药”青蒿素的。
41.结合文章内容,说说第①段有什么作用。
42.第④段划线句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什么表达作用?
43.阅读第⑤段,分析下面句中加点词语的表达作用。
国内外许多著名化学公司也进行了长达30多年的化学合成研究,但回报率过低,目前难以形成产业化。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小题。
一粒米的特殊旅行
①登录控制系统软件,输入原料基础信息及成品指标要求后,经过采集原料图像信息等多项工序,很快一批含有胚芽的大米就会在一款特殊的米机中被生产出来……
②这款特殊米机,由哈尔滨工程大学青年科学家们设计并研发,其生产的大米与日常生活中见到的大米并不相同。因为含有胚芽,它的存在犹如为大米边缘处的缺口戴上了“帽子”,让米粒更为圆润饱满富有营养。
③在前期调研时,科学家们发现传统水稻加工依靠米之间的硬性摩擦,在相互作用力的帮助下实现去皮碾白。这种方式加工出的精白米营养较少,剩下的淀粉主要提供热量,人吃多了容易引起糖尿病等疾病,不利于人体健康。在加工过程中损失的胚芽富含营养成分,被视为“植物中的软黄金”,其营养价值是大米胚乳部分的数倍。相关数据显示,留有胚芽的大米相比精白米,仅维生素E的含量就高出210倍。
④为了改变落后的研究原理,减少粮食损失及营养物质的大量流失,哈尔滨工程大学科学家开始对活性留胚米智能加工系统进行研发。目的是在去除糙米皮层的同时,将胚芽最大完整度地留下。
⑤在研发活性留胚米智能加工系统的过程中,科学家们要克服提取大米胚芽的难题。因为大米的胚芽非常细小且十分相似,在检测镜头下仅占几十个像素,现有的检测模型难以准确分辨。不仅如此,不同的米,形状也不大相同,在实际加工中大米并不是平铺的,掺杂在一起容易形成密集粘连,很难实现检测提取。
⑥科学家们发现想最大限度地保留胚芽,必须先细致观察原料图像信息,才能根据品质偏差实施动态调整。为此,团队基于胚芽的特征,自主搭建了多种模型算法,在算法加持下,大米的视觉检测准确率达到97.2%,实现了单米粒的检测提取,让每一粒米都能被“看见”。
⑦在此基础上,团队研究出个性化碾磨程序,将碾磨精度控制在50微米,做到“一米一参数”,从而为米机的优化调整提供数据支撑。大米进入设备后,要经过3道680余次的分层柔性碾磨精细加工。相比传统的加工方式,团队采用的加工方式更为“柔和”。在加工前,团队首先将米分层铺开,进入机器后,特殊的米刀在对米摩擦的基础上,其特殊的构造将米“包裹”起来逐粒进行柔性摩擦,最大可能性地减少对胚芽的破坏。
⑧科学家们将相当于头发丝三分之一厚度的纤维层精确剥离,使碾磨后的大米胚芽保存完整,依然保留胚芽活性。在采集的图像中,米粒晶莹剔透,犹如一颗颗“珍珠”。由于其胚芽保存完整,依然保留胚芽活性,业内人士称之为“活米”。
⑨经检测,团队自主研发的加工系统能实现稻谷留胚率达95%,胚芽完整度大于95%,远超日本留胚率80%的标准,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可实现水稻减损3%-5%。这项技术的应用,可以为全国的水稻每年在加工环节减少至少127.8亿斤的损失。
⑩未来,该团队计划在全国建立智能车间与智慧工厂,建立多个水稻适度加工的产业基地,将工程设备推广至全国,将“中国智造”推广至全世界。
44.对本文内容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科学家们根据相关数据研究发现留有胚芽的大米相比精白米,仅维生素E的含量就高出210倍,可以有效保障人体健康。
B.哈尔滨工程大学科学家团队基于胚芽特征,自主搭建了多种模型算法,使大米的视觉检测准确率更加精准,实现了单米粒的检测提取,让每一粒米都能被“看见”。
C.业内人士将那些把纤维层精确剥离,使碾磨后大米胚芽保存完整,依然保留胚芽活性的大米,称之为“活米”。
D.该团队自主研发的加工系统能实现稻谷留胚率和胚芽完整度的大幅提升,超过了目前稻谷留胚率和胚芽完整度80%的国际标准,可实现水稻减损3%-5%。
45.文章以“一粒米的特殊旅行”为题,有何好处?
46.请从说明方法的角度,简要分析第③段画线语句的表达作用。
在加工过程中损失的胚芽富含营养成分,被视为“植物中的软黄金”,其营养价值是大米胚乳部分的数倍。
47.为了最大限度地保留富含营养的大米胚芽,科学家们做出了哪些努力?请结合文章分条作答。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张家口的风 吹亮冬奥的灯
①2月的张家口张北,在零下的天气里,即便是阳光普照,风一样能把脸刮得生疼。但正是因为有了这些风,才照亮了冬奥会赛场的夜空。
草原上“白色巨人”吸风储能
②“张北一场风,从春刮到冬。”这是张北地区流传最广的一句话。在河北省张家口市坝上地区,一座座高耸百米的“白色巨人”遍布广袤无垠的草原,转动着它们硕大的风叶大口地吮吸着风能。这些大型风车时刻不停地工作着,将这些清洁能源通过国家电网的调配,为冬奥场馆提供电力保障。
③据悉,张北县距张家口市区45千米,与市区的最大海拔落差在1000米以上,高低间形成的悬殊温差导致空气强对流,使之成为蒙古高原冷空气进入华北平原的主要气流通道。这里的风能资源异常丰富,储量在2000万千瓦以上。
④一台矗立于张北县的桨叶直径146米的风电机组,日均发电约2.45万度,可供首钢滑雪大跳台中心完成本届冬奥会期间的全部造雪量,相当于在一个标准篮球场堆出28米高的雪;一度绿电,能点亮颁奖广场主舞台22秒,能让厨师在冬奥村“全电厨房”制作两份菜品……
⑤张北的风推动2兆瓦的风机以额定速度,转一圈需要3秒左右,大约可以发出2度电,发电过程中二氧化碳排放量几乎为零。
⑥据测算,到2022年冬残奥会结束时,冬奥会场馆预计共消耗“绿电”约4亿度,可减少标煤燃烧12.8万吨,减排二氧化碳32万吨。
“风”出张北,“电”送北京
⑦在张家口市张北县运达风电有限公司的厂房内,一个个风车零件整齐排放,工人正在忙碌地将其组装,要不了多久这些风车就会矗立在张北的草原之上,成为“绿电”的源泉。运达风电制造中心生产主管介绍,风力发电机由塔筒、味片、主机、轮毂四个部分组成。风力带动叶片转动,再通过轮毅将能量传递到主机带动发电机工作,这就是风力发电的基本原理。
⑧风电资源是有了,这些绿色能源是如何稳定地送到冬奥赛场的?
⑨据了解,受自然风速影响,风电的特点是风速不受人控制,但风电并入电网必须稳定,不稳定的电流,可能导致电网瘫痪。因此,解决新能源并网的问题,迫在眉睫。为最大程度减少电能输出的随机性和波动性,中国给出了一种方案,国家电网专门投资建设了张北柔性直流工程,为张家口地区的绿色电力安全高效地输送到北京,实现冬奥场馆百之百的“绿电”供应,提供了一条稳定的输出通道。
⑩据悉,北京冬奥会三大赛区26个场馆都实现了绿色电能供应,这在奥运史上属于首次。而这些绿色电能中的重要支撑就是科技的力量,它把张北地区的风,变成了高效清洁的绿色能源,源源不断地将“绿电”输入北京,为冬奥场馆提供电力保障,也为冬奥赛事涂上了美丽鲜艳的中国底色。
(选自《科技日报》2022年2月14日,有改动)
48.张家口市张北县为什么会有丰富的风能资源?
49.第④段使用了哪些说明方法?起到了什么作用?
50.选文第⑩段能否删去?请说明理由。
专题11:说明文阅读(专题过关)-2021-2022学年八年级语文下学期期末考点大串讲(部编版) (解析版): 这是一份专题11:说明文阅读(专题过关)-2021-2022学年八年级语文下学期期末考点大串讲(部编版) (解析版),共22页。试卷主要包含了1%的丹麦男人和95,8%的巴基斯坦男性有饮酒习惯,9公斤,较1996年增长11,99%,2亿美元,8亿欧元,占营收比的22,5米高度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专题11 说明文阅读-八年级语文下学期期末专项复习(部编版): 这是一份专题11 说明文阅读-八年级语文下学期期末专项复习(部编版),文件包含专题11说明文阅读-八年级语文下学期期末专项复习部编版答案docx、专题11说明文阅读-八年级语文下学期期末专项复习部编版试卷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56页, 欢迎下载使用。
专题11:说明文阅读-2021-2022学年八年级语文下学期期末考试好题汇编(部编版)(解析版): 这是一份专题11:说明文阅读-2021-2022学年八年级语文下学期期末考试好题汇编(部编版)(解析版),共20页。试卷主要包含了本文采用了哪种说明顺序?,阅读全文,概况本文说明内容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