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届高考语文复习-新高考背诵古诗文《古代文论选段》 课件22张
展开
这是一份2023届高考语文复习-新高考背诵古诗文《古代文论选段》 课件22张,共22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古代文论,文学常识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古代文论是古人关于文学的看法,包括文学本源论、文体论、文学风格论、文学创作论、文学发展观、文学鉴赏和文学批评观等方面。
作为一门课程,古代文论是大学中文系学生的一门必修课。将大学古代文论教学内容中的经典篇目加入高中推荐背诵篇目,反映出国家对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视。
教育的本质是文化传承与创新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民族的根脉和精魂,更是以文化人、立德树人的本源。从今年7套高考语文试卷及8个作文命题来看,试题选材注重体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既引导学生借鉴古人智慧、汲取精神力量、树立文化自信,又引导学生立足现实、融通古今资源、面向未来创新。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高度重视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制定一系列法规政策并明确提出,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全方位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艺术体育教育、社会实践教育各环节,贯穿于国民教育各领域。
辉煌灿烂的中华文化、历久弥新的中华文明,是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精神力量,是中国人民奋发有为的精神家园。同学们要加强自身的思想道德建设,树立民族意识,以对传统文化的传承为己任,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素质,成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中坚力量。
《毛诗序》 《诗经》研究著作。汉代传《诗经》的有鲁、齐、韩、毛四家。前三家先后亡佚,鲁人毛亨(大毛公)、赵人毛苌(小毛公)传《诗》,称为“毛诗” 于汉末兴盛,取代前三家而广传于世。毛诗对《诗经》中各篇均有小序,简述了诗的主题、作者和写作背景。前人把冠于全书的序言称“大序”,把每篇类似题解性质的短文称“小序”。这里所说的《毛诗序》指大序,是在首篇周南《关雎》题解之后所作的全部《诗经》的序言。
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咏歌之;咏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 诗,是志向表现出来的形式,在心里就是志向,用语言表达出来就是诗。情感在心里被触动必然就会在语言上表现出来,语言不足以表达,就会吁嗟叹息;吁嗟叹息不足以表达,就会长声歌咏;长声歌咏不足以表达,就会情不自禁地手舞足蹈。
《典论·论文》 《典论》是魏文帝曹丕在建安后期为魏世子时所撰的一部政治、社会、道德、文化论集,共二十篇,《论文》是其中的一篇。但是很可惜,这二十篇文章到现在大多已经失散,只剩下残章断简。而幸运的是,《论文》由于被南朝的萧统选入了《昭明文选》而得以完整保留下来。《典论·论文》是中国文学批评史上第一部文学专论。
盖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年寿有时而尽,荣乐止乎其身,二者必至之常期,未若文章之无穷。是以古之作者,寄身于翰墨,见意于篇籍,不假良史之辞,不托飞驰之势,而声名自传于后。 文章是关系到治理国家的伟大功业,是永不衰朽的盛大事业。人的年龄寿夭有时间的限制,荣誉欢乐也只能终于一身,二者都终止于一定的期限,不能像文章那样永久流传。因此,古代的作者,投身于写作,把自己的思想意见表现在文章书籍中,就不必借助史家的言辞,也不必依托达官贵人的权势,而声名自然能流传后世。
《诗品序》 《诗品》是我国古代第一部诗论专著,南朝梁钟嵘撰。与《文心雕龙》就文章立论不同,《诗品》专就五言诗立论。全书分总论(诗品序)及正文两部分。总论讨论诗的本质、五言诗的历史、品诗的标准及方法等,并提出了一些重要的理论概念。正文以“品”为经,以风格类别为 “纬”,形成了一个较完善的理论构架。它一共品评了从汉至南朝共123位五言诗人,论其优劣,定其品第。
若乃春风春鸟,秋月秋蝉,夏云暑雨,冬月祁寒,斯四候之感诸诗者也。嘉会寄诗以亲,离群托诗以怨。至于楚臣去境,汉妾辞宫;或骨横朔野,或魂逐飞蓬;或负戈外戍,或杀气雄边;塞客衣单,孀闺泪尽;或士有解佩出朝,一去忘返;女有扬蛾入宠,再盼倾国。凡斯种种,感荡心灵,非陈诗何以展其义?非长歌何以骋其情?故曰:“诗可以群,可以怨。” 至于那春风春鸟,秋月秋蝉,夏云暑雨,冬月酷寒,这些是四季的节令气候给人感触并表现在诗歌里的事物。美好的集会时用诗来寄托亲情,离开群体时依托诗来表达怨恨。至于楚国臣子离开国都,汉朝的嫔妃辞别宫廷;有的人尸骨横在北方的荒野,有的人魂魄追逐着飞去的蓬嵩;有的人扛着戈矛出外守卫,有的人杀气腾腾雄震边地;在边关的征夫衣裳单薄,闺中寡居的妇女眼泪哭尽,有的士人解下配印辞官离朝,一离去就忘掉回来;有的女子扬起娥眉,入宫受宠,顾盼之间,倾国倾城。所有这种种情景,感动激荡心灵,不作诗用什么来表现它的情义?不放声歌咏用什么来抒发它的情怀?所以(孔子)说:“诗可以结交朋友,可以抒发怨恨。” 。
《与元九书》 元九:元稹(779年~831年),字微之,白居易的好友。排行第九,故称元九。这封书信写于元和十年(公元815年),当时四十四岁的白居易正在江州司马任上,在收到元稹寄来的《叙诗寄乐天书》后所写。白居易从自己的勤学苦读,谈到仕宦之后潜心诗歌创作,以及作品的巨大影响,得出“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的结论。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莫始乎言,莫切乎声,莫深乎义。诗者:根情,苗言,华声,实义。 能够打动人心的事物,没有能超过情感的,没有不是从语言开始的,没有比声音韵律更切合的,没有比道理更深入的。所谓诗歌:就是以情感为根,以语言为苗,以声音为花,以道理为实。
《题画》 《题画》是清代郑板桥所作的一篇文章。郑板桥(1693年-1766年),原名郑燮,字克柔,号理庵,又号板桥。康熙秀才,雍正十年举人,乾隆元年(1736年)进士。官山东范县、潍县县令,政绩显著,后客居扬州,以卖画为生,为“扬州八怪”重要代表人物。 郑板桥一生只画兰、竹、石,自称“四时不谢之兰,百节长青之竹,万古不败之石,千秋不变之人”。其诗书画,世称“三绝”,是清代比较有代表性的文人画家。
江馆清秋,晨起看竹,烟光日影露气,皆浮动于疏枝密叶之间。胸中勃勃遂有画意。其实胸中之竹,并不是眼中之竹也。因而磨墨展纸,落笔倏作变相,手中之竹又不是胸中之竹也。总之,意在笔先者,定则也;趣在法外者,化机也。独画云乎哉! 在江边的私塾教书,每逢清秋,早晨常起来欣赏竹子。这时,烟光、日影、露气,都在疏枝密叶之间飘浮流动。于是,胸中情致勃动,就有了作画的想法。其实,这时在胸中构想的竹子,并不是眼睛所看到的竹子了。于是赶快取砚磨墨,展开画纸,落笔后迅即完成一幅图画。这时,笔下所画出来的竹子又不是胸中构想的竹子了。总而言之,意念在下笔之前形成,这是固定的法则;意趣神韵在法则之外, 是变化的关键之处。难道只有画画才这样吗!
《人间词话》 《人间词话》是王国维接受了西方美学思想之洗礼后,以崭新的眼光对中国古代文学所作的评论。其中,“境界论”是全书最主要的思想核心与脉络。 王国维,初名国桢,字静安,亦字伯隅,初号礼堂,晚号观堂,又号永观,谥忠悫。王国维早年追求新学,把西方哲学、美学思想与中国古典哲学、美学相融合,在教育、哲学、文学、戏曲、美学、史学、古文学等方面均有深诣和创新,为中华民族文化宝库留下了广博精深的学术遗产。
词以境界为最上。有境界则自成高格,自有名句。境非独谓景物也。喜怒哀乐,亦人心中之一境界。故能写真景物、真感情者,谓之有境界。否则谓之无境界。词以境界为最高标准。一首词如果有境界,就自然形成崇高的格调,自然就会出现名句。境界并非单指景物。喜怒哀乐,也是人们心中的一种境界。所以,能写真实的景物、真实的感情的词,就叫有境界。否则就叫无境界。
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种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界也。此等语皆非大词人不能道。然遽以此意解释诸词,恐为晏欧诸公所不许也。从古至今,那些做成大事业、大学问的人,一定要经历三种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这是第一境界。“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这是第二境界。“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这是第三境界。这些话都是大词人才能说出来。但是就用这个意思解释诗词,恐怕晏同叔和欧阳修等人是不会赞同的。
相关课件
这是一份高考语文一轮复习--选修(三) 单篇梳理 基础积累 课文8 古代文论选段(精品课件),共37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复习重点,课文概览,单篇梳理基础积累,古代文论选段,课文8,基础夯实,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之盛事,斯四候之感诸诗者也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教材内文言文复习 课时40 《上枢密韩太尉书》《古代文论选段》(精品课件),共20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学案40,基础梳理,古今异义词,多义实词,词类活用,特殊句式,诗歌理论,文学批评,重点巩固,气可以养而致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2023届高考语文复习:古代文论选段《毛诗序》《典论·论文》《诗品序》课件,共1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