备战2022年中考化学必刷100题-物质的鉴别与推断(江苏南京专用)
展开备战2022年中考化学必刷100题-物质的鉴别与推断④(南京专用)
二、推断题
76.(2022·江苏南京·模拟预测)图中的A~J是初中化学常见的化合物,且分别是由H、O、C、Cl、Na、Ca、Cu中的一种或多种元素组成的。其中B、E、F是氧化物,E中两种元素质量之比为4:1,D广泛用于玻璃、造纸、纺织等生产。图中“-”表示两端的物质间能发生化学反应;“→”表示物质间存在转化关系,部分反应物、生成物或反应条件已略去。
(1)写出化学式:A_____。
(2)D的俗称___________。
(3)写出E和G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
(4)H→C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
77.(2021·江苏·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树人学校二模)A~H均是初中化学常见物质,下图是它们之间的相互转化关系。其中C可用于配制生理盐水,H是石灰石的主要成分。请回答下列问题:
(1)H的化学式为___________。
(2)F的一种用途是___________。
(3)反应①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
(4)反应③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
78.(2022·江苏南京·模拟预测)图中的A~I是初中化学几种常见的物质,其中A、D、I是氧化物,I是一种有毒气体;B元素在地壳中的含量位居第三;C由三种元素组成;G为紫红色。图中“一”表示两端的物质间能发生化学反应;“→”表示物质间存在转化关系;部分反应物、生成物或反应条件已略去。
(1)写出化学式:B______,G______。
(2)写出B→A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上图中各物质之间反应和转化反应中,没有涉及到的基本反应类型为_______。
(4)H→I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
79.(2019·江苏南京·中考真题)图中A-J是初中化学常见的化合物。A和B物质类别相同,只有C、F、G、H、I由两种元素组成,B、C中含有一种相同的元素,C可用作干燥剂,J是焙制糕点所用的发酵粉的主要成分之一,E和J分别与足量I反应的生成物相同。图中“—”表示两的物质间能发生化学反应;“→”表示物质间存在转化关系;部分反应物、生成物或反应条件已略去。
(1)写出化学式:J______,B_______。
(2)写出E→F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
(3)写出C与D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
80.(2020·江苏南京·中考真题)图中A-I是初中化学常见的物质,其中D为单质,其余均为化合物。A是一种铁的氧化物,其中各元素的原子个数比为2:3;B在固态时可用于人工降雨;E是生物体内含量最多的物质,也是中和反应的生成物之一;I是大理石的主要成分;反应①和反应②的基本反应类型相同。图中“一”表示两端的物质间能发生化学反应;“→”表示物质间存在转化关系;部分反应物、生成物或反应条件已略去。
(1)写出化学式:A________,I________。
(2)写出E→D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
(3)写出F→C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
(4)G与H反应的基本反应类型为_______。
81.(2021·江苏南京·中考真题)图中A~I是初中化学常见的物质,且分别由H、C、O、Na、A1、S、C1、Ca、Cu中的一种或几种元素组成。只有D和E由两种元素组成,且两元素的粒子个数比均为1:1;A在空气中表面生成一层致密的氧化膜,阻止其进一步氧化;C的溶液呈蓝色;I俗称苛性钠;B、G分别与足量的D反应的所有产物相同。图中“—”表示两端的物质间能发生化学反应;“→”表示物质间存在转化关系;部分反应物、生成物或反应条件已略去。
(1)写出化学式:I______,H______,F______。
(2)写出A与C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
(3)写出B→E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
82.(2020·江苏南京·二模)图中A 〜 J为初中化学常见的物质。只有A 、B、G、H 由两种元素组成;C在空气中表面生成一层致密的氧化膜,具有很好的抗腐蚀性能;D为紫红色固体;G是铁锈的主要成分;I 和J物质类别 (指酸、碱、盐)相同,但颜色不同。图中“一”表示两端的物 质间能发生化学反应;“→”表示物质间存在转化关系;部分反应物、生成物或反应条件已略去。
(1)写出化学式:G_______;J________。
(2)写出F— D 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
(3)写出E—B 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
(4)从微观粒子角度分析,C— D 反应的微观变化是_______ (填序号)。
①分子与原子的转化
②原子与离子的转化
③离子转化为分子
83.(2021·江苏南京·一模)A、B、C、D、E、F为初中常见的六种物质,用“﹣﹣”表示两种物质间能发生化学反应,用“→”表示一种物质可以转化成另一种物质(部分反应物或生成物及反应条件已略去)已知A、C、D、E分别属于不同类别的四种物质,C溶液为蓝色,F为黑色固体,D溶液与配制波尔多液的一种物质反应会生成两种沉淀。
(1)写出下列物质的化学式。A______ B______E______F______
(2)写出B转化成C的化学方程式:______
(3)写出C溶液中滴加D溶液至过量的实验现象:______
84.(2022·江苏南京·模拟预测)图中 A~J 是初中化学常见的物质,且分别由 H、N、O、Mg、S、Cl、Na、Cu、Ba 中的一种或几种元素组成。C 俗称烧碱;只有 D、G、I 由两种元素组成,I 为黑色固体; A、B、G 均属于盐,但含有的金属元素各不相同;在通常情况下,J 与其他物质的状态不同。图中“—”表示两端的物质间能发生化学反应;“→”表示物质间存在转化关系;部分反应物、生成物和反应条件已略去。
(1)C 的化学式为___。
(2)保持 J 的化学性质的微粒是_______(填名称)。
(3)A 与 E 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
(4)H→I 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
85.(2021·江苏南京·三模)图示中A ~ G是初中化学常见的物质。按单质、氧化物、酸、碱、盐分类,A、B、D、F、G是不同类别的物质,D、C、E类别相同且D为草木灰的主要成分,F用于配制波尔多液;G的浓溶液久置空气中溶液质量会减少。图中“—”表示两端的物质间可以发生反应,“→”表示物质间存在着相应的转化关系(部分反应物、生成物及反应条件已略去)。请回答:
(1)写出下列物质的化学式:A_______;E_______;
(2)写出D和F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
(3)写出C→B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
(4)写出F与G的基本反应类型:_______。
86.(2021·江苏南京·二模)图中A-I是初中化学常见的物质,其中A、B、C是单质,其余均为化合物。A是目前世界年产量最高的金属;D在生活中常用于灭火,也是中和反应的生成物之一;G是大理石的主要成分;I可用作干燥剂。图中“—”表示两端的物质间能发生化学反应;“→”表示物质间存在转化关系;部分反应物、生成物或反应条件已略去。
(1)写出化学式:D__________,I___________。
(2)写出C和F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
(3)写出G→H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
(4)E和H反应的基本反应类型为____________。
87.(2022·江苏南京·一模)A-J是初中化学常见的纯净物,且分别是由C、H、O、S、Na、Ca、Al、Cu、Cl中的一种或几种元素组成的。其中A、B、C、D、E分别为单质、氧化物、酸、碱、盐中的一种;H为氧化物且其中氧元素的质量分数为20%,A和G分别与足量的D反应的生成物相同,F可用于改良酸性土壤,I在空气中表面生成一层致密的氧化膜,阻止其进一步的氧化。图中“-”表示两端的物质间能发生化学反应:“→”表示物质间存在转化关系:部分反应物、生成物或反应条件已略去。
(1)写出化学式:H__________;G__________。
(2)写出D-I的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
(3)写出F→B的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
三、科学探究题
88.(2019·江苏·南京市育英学校一模)一双善于发现问题的眼睛能够给我们带来许多意想不到的知识.
【发现问题】在一次探究活动中,小强用塑料吸管向澄清石灰水中吹气,发现石灰水先出现浑浊后又变澄清,他感到很意外.小强查阅资料得知:CO2能与CaCO3和H2O继续反应生成Ca(HCO3)2.由此,小强总结出Ca(HCO3)2的一条物理性质是_____.
小强想了解Ca(HCO3)2的化学性质.
【查阅资料】Ca(HCO3)2受热分解生成CaCO3、H2O和CO2.
【设计实验】小强认为将加热过程中产生的气体通入紫色石蕊试液就可以证明Ca(HCO3)2是否受热分解,理由是_____
【实验过程】小强在实验室没有找到Ca(HCO3)2,但意外的发现石灰水试剂瓶壁和瓶塞周围有一些白色粉末.他想弄清楚白色粉末的成分及形成原因,找来小敏一起继续探究:
【猜想与假设】
白色粉末成分
形成的原因
可能是 CaCO3
石灰水与空气中的CO2反应:化学方程式为:
_____
可能是
_____
最近温度较高,溶质的溶解度降低或者溶剂蒸发,石灰水中的溶质结晶析出
经过反复思考,他们认为白色粉末还可能是_____的混合物.
【设计实验】为了得出严密的结论,他们进行了如下的实验:
实验步骤
可能观察到的现象
结论
取少许白色粉末于试管中,加水溶解,取上层清液,滴加1~2滴无色酚酞
_____
_____
往上述试管中的残留固体中加入稀盐酸
_____
白色粉末中_____
(填“有”或“无”)CaCO3
由上述实验可知白色粉末的成分是_____
89.(2019·江苏南京·二模)市场上有一种名为“污渍爆炸盐”的洗涤产品,它能高效去除衣物上的顽固污渍。小明对这种产品产生了兴趣,与小刚进行了如下探究。
【查阅资料】(1)“污渍爆炸盐”的主要成分是过碳酸钠(2Na2CO3 ·3H2O2),易溶于水且能与水反应生成一种碱性物质和一种强氧化性的物质;
(2)过碳酸钠的去污能力主要与其在反应中释放出的“活性氧”有关,“活性氧”含量越高,去污能力越强。
【实验1】小明向过碳酸钠水溶液中加入少量MnO2时产生大量气泡,该气体能使带火星的
木条复燃,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_____。
【提出问题】实验1反应后的溶液中溶质的成分是什么?
【做出猜想】根据过碳酸钠和水的组成作出三种猜想。
猜想一:Na2CO3;猜想二:NaOH;猜想三:Na2CO3和NaOH
【实验2】为证明猜想一是否正确,进行了如下实验:
实验步骤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小明取一定量溶液于试管中,向其中滴加CaCl2溶液
有白色沉淀
猜想一正确
小刚提出质疑,认为产生的白色沉淀不一定是CaCO3。他的理由是______。
【实验3】为证明猜想二是否正确,进行了如下实验:
实验步骤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小刚取一定量溶液于试管中,向其中滴加足量稀盐酸
观察到___
溶液中一定含有Na2CO3,猜想二不正确
Na2CO3与稀盐酸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_______。
【实验4】为进一步确定溶液中是否含有NaOH,进行了如下实验:
实验步骤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向实验1反应后的溶液中滴加CaCl2溶液至不再产生沉淀为止,取上层清液,加入____
无明显现象
证明溶液中无NaOH,猜想一正确。
该实验中用CaCl2溶液而不能用石灰水,原因是___________。
90.(2019·江苏南京·中考模拟)某次化学实验后所得的废液中可能含有的离子有 H+、Na+、Cu2+、Cl-、OH-、CO32-、SO42-,某化学兴趣小组对其成分进行了探究。
(1)观察:废液澄清且为无色,说明废液中没有______(填离子符号)。
(2)测定酸碱度:利用 pH 试纸测定溶液的酸碱度,操作方法是____。 测得废液的pH为2,说明废液显____性,废液中没有_____(填离子符号)。
(3)检验其他离子:
实验步骤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①取少量废液,滴加______
有白色沉淀生成
废液中含有 Cl-、SO42-
②过滤,向滤液中滴加______
有白色沉淀生成
(4)得出结论:
①若废液中没有 Na+,则废液中所含的全部溶质是_________(填化学式)。
②若废液中含有 Na+,则废液中所含的全部溶质是________(填化学式)。
91.(2020·江苏·南京外国语学校二模)某同学利用如图装置探究铁与氧化铁化合的生成物成分。
【查阅资料】Ⅰ.铁的氧化物中只有Fe3O4能被磁铁吸引。
Ⅱ.某些铁的氧化物加热时能与氧气反应。
【提出猜想】猜想一是FeO;
猜想二是Fe3O4;
猜想三是FeO和Fe3O4混合物。
【实验步骤】①连接组装仪器,检查装置的气密性,方法是:____,看到导管口冒气泡,冷却后形成一段稳定的水柱,说明装置的气密性良好。
②称取16.0g氧化铁粉末与质量为m的铁粉,均匀混合后,放入玻璃管。
③通入CO2,当观察到明显现象时,夹上弹簧夹M,开始加热玻璃管。
④当固体全部呈黑色后,停止加热,____。将玻璃管中黑色粉末倒在滤纸上,取样滴加稀盐酸,无气泡产生,用磁铁吸引,粉末被部分吸引。
【实验结论】猜想____成立。所加铁粉质量m的范围是____。
【问题讨论】该实验中澄清石灰水的主要作用是____。
92.(2021·江苏南京·二模)某兴趣小组的同学为了探究某些酸碱盐之间的反应,进行以下实验:把稀硫酸滴入分别盛有硝酸钡、氢氧化钠、碳酸钾和氯化镁溶液的四只烧杯中。
【知识回顾1】(1)写出下列反应化学方程式。
①氢氧化钠溶液和稀硫酸反应______。
②碳酸钾溶液和稀硫酸反应______。
【设计实验1】为了验证硫酸与氢氧化钠能发生化学反应,甲同学设计了如下实验方案。
实验操作
预期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步骤1:将氢氧化钠溶液滴入稀硫酸中,并振荡
溶液呈无色
硫酸与氢氧化钠能发生化学反应
步骤2:向步骤1所得无色溶液中滴加几滴酚酞溶液
溶液呈无色
(2)请你评价甲同学设计的实验方案是否可行,并说明理由______。
【知识回顾2】(3)乙同学判断稀硫酸和氯化镁溶液不能发生复分解反应,他的依据是______。
【设计实验2】(4)乙同学为了进一步确认判断的可靠性,他取稀硫酸和氯化镁溶液的混合液分别加入两支试管中,向其中一支试管中滴加紫色石蕊溶液,观察到溶液变成红色,说明溶液中含有______(填离子符号);向另一支试管中滴加硝酸钡溶液,观察到产生白色沉淀,说明溶液中含有______(填离子符号)。于是乙同学得出结论:稀硫酸与氯化镁溶液没有发生反应。
(5)丙同学看到乙同学的实验报告后,认为乙同学的结论是错误的,原因是硫酸可能是反应后剩余的,他认为还需检验烧杯内的混合液中是否含有氯化镁。于是,他设计了两个实验,实验报告如下:
实验
实验操作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实验1
______
______
说明溶液中含有Mg2+
实验2
步骤1:取少量稀硫酸和氯化镁溶液的混合液于试管中,滴加过量硝酸钡溶液,静置
产生白色沉淀
说明溶液中含有C1-
步骤2:向步骤1的上层清液中滴加______
产生白色沉淀
【设计实验3】(6)丁同学向氯化镁溶液中滴加稀硫酸,用氯离子浓度传感器测得溶液中C1-浓度随时间变化的曲线图。她得到图像可能是______(填“图1”、“图2”或“图3”)。
【拓展探究】
(7)小组同学将四只烧杯中的物质同时倒入同一个大烧杯中,并将其过滤,得到白色沉淀和无色滤液。向滤液中加入紫色石蕊溶液,溶液变红,则白色沉淀是______(填名称),无色滤液中一定含有的离子主要有______(填离子符号)。
93.(2022·江苏南京·模拟预测)纯碱的用途非常广泛,某化学兴趣小组的同学对它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设计了如下两个实验,并对反应后试管中残留废液进行探究。
实验1:往一支盛有碳酸钠溶液的试管中滴加无色酚酞溶液,观察到溶液变成_____色。
实验2:往另一支盛有碳酸钠溶液的试管中滴加稀盐酸,观察到的现象是___________。同学们对实验2反应后的废液中溶质成分进行探究。
【提出问题】废液中所含溶质是什么?
【作出猜想】猜想1:废液中的溶质可能是NaC1、HC1
猜想2:废液中的溶质可能是NaCl、Na2CO3
猜想3:废液中的溶质可能是_______________。
【设计实验】同学们为验证猜想,设计了如下实验:
方案一:
实验操作与现象
反应方程式
实验结论
小芳取少量废液于试管中,滴加澄清石灰水,有白色沉淀产生
______
猜想2正确
方案二:小明取少量废液于试管中,滴加几滴无色酚酞溶液,发现溶液不变红色,小明认为猜想1正确。
【进行讨论】同学们一致认为小明的实验结论不正确,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
【进行总结】分析反应后溶液中溶质成分,除要考虑生成物外,还需考虑_________。
【拓展应用】现有14.9克纯碱样品(含Na2CO3和NaC1的混合物),将其放入干净的烧杯中,加入89.5克水使其完全溶解,向所得溶液中缓慢加入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稀盐酸,产生气体的质量与加入稀盐酸的质量关系如图所示,计算所用稀盐酸中溶质的质量分数是_________?(在答题卡上写出计算过程)
94.(2019·江苏·南京钟英中学一模)碳和碳的化合物是初中化学学习和研究的重要内容。
(1)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_____。
A 金刚石和石墨物理性质差异较大的原因是构成的微粒不同
B 碳是形成化合物种类最多的元素
C CO和CO2组成元素相同,化学性质不同的原因是分子构成不同
D 工业上用磁铁矿炼铁的化学方程式为:3CO+Fe2O3高温3CO2+2Fe
(2)某同学利用如图微型装置进行实验探究。
①写出挤压滴管后单球管中发生的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
②观察到烧杯中产生了一段时间的气泡,但石灰水不变浑浊的原因是什么?_____。
③将一支湿润的紫色石蕊小花放入集气管中可观察到什么现象?_____。
(3)二氧化碳和氢氧化钠溶液反应没有明显现象。为验证CO2与NaOH能够发生反应,某同学按如图组装实验装置,并进行实验。
①有时药品滴加顺序会影响实验现象。如果观察到的现象是“气球先膨胀,后变瘪”,则加入试剂的顺序应该是什么?_____。
②写出气球“先膨胀”时发生的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
③请设计方案确定“膨胀后,变瘪前”集气瓶中所得溶液的成分_____。(写出实验步骤、现象、结论)
(4)在科学家眼里,二氧化碳是可以利用的资源。在一定条件下,二氧化碳和金属钠反应可以制得金刚石,同时生成氧化钠。请计算92g金属钠理论上可制得多少含碳96% 的金刚石?_____
95.(2019·江苏南京·一模)硫酸铝铵晶体【NH4Al(SO4)2·xH2O】是一种用途广泛的含铝化合物。兴趣小组在科研人员指导下,设计实验研究硫酸铝铵晶体受热分解的产物。
【查阅资料】①SO2可与稀KMnO4溶液反应使其褪色。
②SO3+H2O=H2SO4。
③硫酸铝铵热分解可得到纳米氧化铝。
④碱石灰是CaO和NaOH的混合物。
(1)硫酸铝铵晶体分解产物的定性探究
①装置C中观察到酚酞溶液变红色,由此可知分解的产物中有 _____ (写化学式)。
②某同学认为硫酸铝铵晶体受热分解的产物中还有H2O、SO2、SO3和N2。为进行验证,用图1中的装置A和图2所示装置连接进行实验。实验中,装置D中现象是 _____ ,证明有H2O生成;装置E中现象是 _____ ,证明有SO3生成;而装置F中现象是 _____ 、H最终没有胀大,证明没有SO2和N2生成。
(2)硫酸铝铵晶体成分及分解产物的定量探究为确定硫酸铝铵晶体的组成,称取45.3g样品在空气中持续加热,测定剩余固体质量随温度变化的曲线如图所示。
①固体甲是T1℃刚好完全失去结晶水的产物,则x= _____ 。
②T3℃时固体乙的成分是 _____ (填字母)。
A Al2(SO4)3
B Al(OH)3
C Al2(SO4)3和Al(OH)3
96.(2019·江苏南京·中考模拟)兴趣小组同学发现镁条在空气中久置表面会变黑,同学们对镁条变黑的条件及生成物进行了相关的探究。
(一)镁条变黑条件的探究
【查阅资料】常温下,亚硫酸钠(Na2SO3)可与O2发生化合反应。
【猜想与假设】常温下,镁条变黑可能与O2、CO2、水蒸气有关。
【进行实验】通过控制与镁条接触的物质,利用如图装置(镁条长度为3cm,试管容积20mL),分别进行下列5个实验,并持续观察20天。
编号
主要实验操作
实验现象
1
先充满用NaOH浓溶液洗涤过的空气再加入2mL浓硫酸
镁条始终无明显变化
2
加入2mLNaOH浓溶液
镁条始终无明显变化
3
先加入2mL浓硫酸再通入约4mLCO2
镁条始终无明显变化
4
先加入4mL饱和Na2SO3溶液再充满CO2
镁条始终无明显变化
5
先加入2mL蒸馏水再通入约4mLCO2
镁条第3天开始变黑至20天全部变黑
【解释与结论】
(1)实验1和2中,NaOH浓溶液的作用是 _____ (用化学方程式表示)。
(2)实验3中,试管内的气体主要含有CO2、 _____ 。
(3)得出“镁条变黑一定与CO2有关”结论,依据的两个实验是 _____ (填编号)。
(4)根据上述实验,兴趣小组同学得出结论:镁条表面黑色物质的形成与 _____ 有关。
【反思与评价】
(5)在猜想与假设时,同学们认为镁条变黑与N2无关,其理由是 _____ 。
(二)对镁条变黑后生成物的探究
兴趣小组同学查阅资料,了解到镁条表面的黑色物质是一种混合物,其中主要成分碱式碳酸镁可表示为a Mg(OH)2·b MgCO3·c H2O。
【查阅资料】①Mg(OH)2、MgCO3受热易分解,各生成对应的两种氧化物;
②碱石灰是CaO和NaOH的固体混合物。
【进行实验】兴趣小组同学为进一步确定碱式碳酸镁组成,称取购买的碱式碳酸镁固体18.2g;装入硬质玻璃管,按如下图所示装置进行实验(假设装置A、C、D中所装药品均足量)。
步骤一:连接A和B,打开活塞,通入空气;
步骤二:点燃酒精灯,依次连接装置A→B→ _____ → _____ (填“C”,“D”);
步骤三:待装置B中固体完全反应后,停止加热,继续通入空气,直至冷却。反应前后称量相关装置和物质的总质量,其数据如下表:
反应前
反应后
C:试管和所盛溶液
45.0g
48.6g
D:干燥管和固体
75.8g
82.4g
【解释与结论】
(1)“步骤三”中,当反应结束后,继续通入空气的目的是 _____ (写一条)。
(2)假设上述数据均准确,通过计算可得:该碱式碳酸镁中a:b:c= _____ 。
(3)有同学提出,在“步骤二”连接装置的最末端应再接一套装有碱石灰的装置,这样改进的目的是 _____ 。
97.(2020·江苏南京·二模)某小组同学在实验室研究铝与氯化铜溶液的反应。
实验操作
实验现象
①红色物质附着于铝片表面
②铝片表面逸出大量无色气体,放出大量的热
③烧杯底部出现红色沉淀和白色沉淀
(1)打磨铝片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
(2)现象①和现象③中的红色物质均为Cu,生成该物质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
(3)经检验,现象②中的无色气体为氢气。小涛猜测可能是氯化铜溶液显酸性.并用pH试纸检验。pH试纸的使用方法是:_______________,把试纸显示的颜色与标准比色卡比较,读出该溶液的pH。测得结果pH______ 7(填“>”、“=”或“ <”),证实了小涛的猜想。
(4)小明通过查阅资料探究白色沉淀的成分,认为可能是氯化亚铜( CuCl)。
[查阅资料]
①CuCl可与浓氨水反应生成无色的Cu(NH3)2+和Cl-。
②Cu( NH3)2+在空气中易被氧化变为蓝色;Cl-可与硝酸银溶液反应,产生白色沉淀。
[进行实验]
①取烧杯底部的白色沉淀,充分洗涤过滤;
③向其中加入浓氨水,沉淀溶解得到无色溶液,并分为两份;
④取其中一份无色溶液
⑤将另一份无色溶液放置于空气中
以上步骤③的实验方案是_____,步骤④的实验现象是____________。
[得出结论]通过实验可以确定,该白色固体是CuCl
[反思与评价]A1和CuCl2溶液反应为什么会出现CuCl呢?
小颖猜测:可能是Cu与CuCl2溶液反应生成了CuCl。
小颖为了验证猜想,取Cu粉与15%CuCl2溶液混合,无白色沉淀产生。
(5)小颖通过分析Al与CuCl2溶液反应的实验现象,改进了实验,从而证明了Cu与CuCl2溶液反应生成了CuCl。改进之处是_________________。
98.(2020·江苏南京·一模)某兴趣小组用如图 1 装置进行实验时发现:烧杯中饱和石灰水先变浑浊,后逐 渐澄清。
(1)写出 B 装置中饱和石灰水变浑浊的化学方程式 ____________ 。
(2)为探究“饱和石灰水浑浊后变澄清的原因”,该小组同学开展了如下活动:
【查阅文献】①碳酸钙(碳酸钠等)与二氧化碳、水反应生成可溶于水的碳酸氢钙(碳酸氢 钠等);
②AgCl 不溶于稀硝酸。
【提出假设】
假设 1:挥发出的 HCl 使浑浊变澄清;
假设 2:CO2 过量,使碳酸钙沉淀转化为可溶性的碳酸氢钙。
【设计实验】为检验并除去 CO2 中的 HCl,小华在图 1 中 A、B 装置之间增加图 2 装置,请 选择合适试剂依次注入装置 C、D 中,你的选择是 ____________ (填字母)。
A.AgNO3 溶液饱和 NaHCO3溶液 B.饱和 NaHCO3溶液 AgNO3 溶液
【实验现象】饱和石灰水浑浊后,继续通入经除杂处理的 CO2,沉淀完全溶解最终完全澄清。
【得出结论】由于 CO2过量,碳酸钙沉淀转化为可溶性的碳酸氢钙,所以饱和石灰水先浑 浊后澄清。
【实验拓展一】足量 CO2 与 NaOH 溶液的反应情况探究
已知 20℃时部分物质的溶解度数据。
(3)20℃时向一定质量溶质质量分数为 10%的氢氧化钠溶液中持续通入 CO2 直至过量,先生成 Na2CO3,再转化为 NaHCO3,总的反应方程式为 CO2+NaOH = NaHCO3,观察到 有白色沉淀生成,根据溶解度数据判断,该白色沉淀是 ____________ (填名称)
(4)根据化学方程式 CO2+NaOH = NaHCO3 计算:理论上吸收 4.4g CO2,需溶质质量分数 为 10%的氢氧化钠溶液的质量至少为多少克? (写出完整计算过程) ____________
(5)同学们为了完成上述实验,需要将实验室现有的 50g 溶质质量分数为 40%的 NaOH 溶液配制成该溶质质量分数为10%的 NaOH 溶液,稀释过程中,需要用量筒取水 ____________ mL(水的密度可看作为 1g/cm3)。
【实验拓展二】CO2性质的再探究 二氧化碳的用途之一是灭火,但当钠燃烧时,二氧化碳不仅不能灭火,反而会使燃烧更加剧烈。
【查阅资料】钠燃烧会生成过氧化钠(Na2O2),过氧化钠是一种淡黄色固体,常温下与二氧 化碳或水都能发生反应。
【提出问题】为什么燃烧会更加剧烈?二氧化碳和过氧化钠反应生成了什么物质?
【实验探究】将上述二氧化碳发生装置与图 3 相连接,过一段时间后,G 烧杯中饱和的澄清石灰水变浑浊,a处带火星的小木条复燃。
【实验分析】装置 F 的作用是 ____________ 。G烧杯中饱和的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原因是 ______ 。
【实验结论】二氧化碳和过氧化钠反应生成氧气能使燃烧更加剧烈。结合所学知识得出CO2与 Na2O2 反应的生成物为 ____________ (填字母)
a.Na2O 和 O2 b.NaOH 和 O2 c.Na2CO3 和 O2 d. NaHCO3 和 O2
99.(2021·江苏南京·二模)同学们对课本上“活动性较强的金属一般可以将金属活动性顺序表中位于其后面的金属从它们的盐溶液中置换出来”以及“支持燃烧的气体一般是氧气”这两句话产生了质疑。在老师的帮助下,用金属钠来探究下列问题
【提出问题】
(1)金属钠能否置换出硫酸铜溶液中的铜?
(2)金属钠能否在其他气体(如:CO2)中燃烧?
【查阅资料】金属钠性质活泼,常温下,它极易与氧气反应生成白色固体氧化钠,氧化钠溶于水生成氢氧化钠。金属钠还可以与水剧烈反应放出氢气。
【实验探究】
实验一:
①找到标签为“Na”的试剂瓶,金属钠是保存在煤油中的;
②用镊子从媒油中取出一小块金属钠,用滤纸吸干表面煤油后投入硫酸铜溶液中,观察到溶液中出现蓝色沉淀,但没有红色的物质析出;③按照步骤②将金属钠投入水中,待反应结束后滴加酚酞溶液,发现溶液变红。
实验二:
将燃烧的钠迅速伸入盛有CO2的集气瓶中,观察到钠在CO2中继续燃烧,反应后冷却瓶内附着黑色颗粒,并粘附着白色物质。
【问题讨论】
(1)金属钠保存在煤油中的原因是___________。
(2)根据上述资料写出钠块投入水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
(3)实验二中生成的黑色颗粒是___________,而白色物质可能是什么呢?
①同学们围绕白色物质可能是什么产生如下猜想:甲认为白色物质是氧化钠;乙认为是碳酸钠;丙认为是氧化钠和碳酸钠的混合物;丁认为是氢氧化钠。但丁的猜想是错误的,理由是___________。
②对白色物质是什么进行实验再探究,方案设计如下:
方案1:取该样品少量于试管中,加入适量的水,振荡,过滤,向滤液中加入无色酚酞试液,观察到溶液变成红色。结论:白色物质中一定有氧化钠。
方案2:取该样品少量于试管中,滴加足量盐酸,溶液中有气泡冒出。
结论:白色物质中一定有___________。
方案3:取该样品少量于试管中,加入适量的水,振荡,过滤,向滤液中加入过量的___________溶液(填序号,供选试剂:A.石灰水;B.氯化钙溶液;C.硫酸铜溶液),出现白色沉淀,然后过滤,再向溶液里滴加无色酚酞试液,无明显现象出现。则___________(选填“甲、乙、丙”)的猜想成立。
③评价与反思:小娟同学认为实验方案1得出的结论不正确,其理由是___________。
【拓展应用】
测定实验中使用的标有质量分数为16%的盐酸(图1)的实际质量分数。
小明同学在烧杯中加入配得的氢氧化钠溶液20g,再逐滴加入该盐酸,用pH计测定滴加过程中溶液的pH。图2为滴加盐酸的质量与溶液pH的关系图。
①b点对应的溶液中的溶质为___________(写化学式)。
②该盐酸的实际质量分数与标签上标出的质量分数不一致的可能原因:___________(不考虑测量误差)。
100.(2020·江苏南京·一模)氢氧化钠是重要的化工原料,也是实验室中最常用的化学试剂之一。某校化学兴组对氢氧化钠的部分性质开展了探究。
(1)九年级化学课本对化学变化的概念描述为:“生成其他物质的变化叫做化学变化”。
小张根据这一概念设计实验探究“氢氧化钠和盐酸能否发生反应2”。方案如下:在试管中加入约1mL氢氧化钠溶液,然后向试管中滴入足量稀盐酸(操作见图1),充分振荡试管,取该无色溶液约1mL,置于蒸发皿中加热,使液体蒸干,若蒸发皿中得到的物质有氯化钠,则证明氢氧化钠和稀盐酸发生了反应。
请结合图2从微观角度对他的方案予以评价:_________;
(2)小李取8.0g干燥的氢氧化钠固体于敞口的锥形瓶中,观察到氢氧化钠固体发生潮解,一段时间后测得锥形瓶内物质质量为10.0g。为进一步探究上述现象的成因,小李立即用图3装置进行实验:将稀硫酸逐滴滴入锥形瓶,直至不再产生气泡为止,测得装置前后质量减少了1.1g(不考虑滴加液体体积、气体密度变化和结晶水的生成)。
①写出加入稀硫酸产生气泡,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
②球形干燥管中所装固体可以是_________(选填字母);
A 氢氧化钠 B 生石灰 C 氯化钙 D 浓硫酸
③若没有球形干燥管,则小李通过该实验求得氢氧化钠固体从空气中吸收水的质量会_________(选填“偏大”或“偏小”);
(3)经查阅资料:将二氧化碳气体持续通入一定量的氢氧化钠溶液中会先后发生以下两个化学反应:①2NaOH+CO2=Na2CO3+H2O;②Na2CO3+CO2+H2O=2NaHCO3。
小王将ag二氧化碳气体持续通入100g质量分数为5%的氢氧化钠溶液中,所得溶液中含有的溶质可能为:
猜想一:Na2CO3;猜想二:NaHCO3;猜想三:Na2CO3、NaOH;猜想四:_________。
若猜想四成立,则a的取值范围是_________。
参考答案:
76.(1)O2
(2)纯碱(或苏打)
(3)CuO+2HCl=CuCl2+H2O
(4)CaOH2+Na2CO3=CaCO3↓+2NaOH
【解析】
【分析】
A~J是初中化学常见的化合物,且分别是由H、O、C、Cl、Na、Ca、Cu中的一种或多种元素组成的。B、E、F是氧化物,E中两种元素质量之比为4:1,则E是氧化铜,D广泛用于玻璃、造纸、纺织等生产则D是碳酸钠,DC能相互转化,则C是氢氧化钠,G与CDE均能反应,则G是盐酸,D和H均能转化为C,则H是氢氧化钙,EC均能转化为B,则B是水,AB能相互转化且A能转化为氧化铜,则A是氧气,AF能相互转化且F能转化为水也能与氢氧化钙反应,则F是二氧化碳,ID能反应,则I是可以是氯化钙,D可转化为J,则J是氯化钠。所以A.氧气、B.水、C.氢氧化钠、D.碳酸钠、E.氧化铜、F.二氧化碳、G.盐酸、H.氢氧化钙、I.是氯化钙、J.氯化钠。验证无误。
(1)
根据分析A是氧气,化学式为O2;
(2)
D是碳酸钠,碳酸钠俗称纯碱、苏打;
(3)
E和G反应是氧化铜和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铜和水,方程式为:CuO+2HCl=CuCl2+H2O;
(4)
H转化为G是氢氧化钙转化为氢氧化钠,是氢氧化钙和碳酸钠反应生成碳酸钙和氢氧化钠,方程式为:CaOH2+Na2CO3=CaCO3↓+2NaOH。
77.(1)CaCO3
(2)改良酸性土壤
(3)Na2CO3+2HCl=2NaCl+H2O+CO2↑
(4)NaOH+HCl=NaCl+H2O
【解析】
【分析】
由C可用于配制生理盐水,可知 C 是氯化钠;H 是石灰石的主要成分,可知H是碳酸钙。综合考虑反应②④,有碳酸钙生成的常见反应,初中化学常见的是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钙溶液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水,碳酸钠与氢氧化钙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氢氧化钠,可推测 F 为氢氧化钙,E、A 分别为二氧化碳、碳酸钠中的一种。再结合分析反应①,可知该反应为碳酸钠与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水和二氧化碳,推出 A 为碳酸钠,B 为盐酸,D 为水,E为二氧化碳,则 G 为氢氧化钠。
(1)
由上分析可知:H为碳酸钙,故填:CaCO3;
(2)
F为氢氧化钙,可用于改良酸性土壤,故填:改良酸性土壤;
(3)
反应①是碳酸钠与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水和二氧化碳,该化学方程式为:Na2CO3+2HCl=2NaCl+H2O+CO2↑,故填: Na2CO3+2HCl=2NaCl+H2O+CO2↑;
(4)
反应③是盐酸和氢氧化钠反应生成氯化钠和水,该化学方程式为:NaOH+HCl=NaCl+H2O,故填: NaOH+HCl=NaCl+H2O。
78.(1) Al Cu
(2)4Al+3O2=2Al2O3
(3)分解反应
(4)C+CO2高温__2CO
【解析】
【分析】
地壳中元素含量排在前四位的是:O、Si、Al、Fe ,B元素在地壳中的含量位居第三,那么B是铝;G为紫红色,那么G是铜;由于B是铝,A是氧化物,所以B→ A反应的化学方程式4Al+3O2=2Al2O3,A是氧化铝,I是氧化物,且是有毒气体,故为一氧化碳,C能和氧化物反应且能和B(铝)反应,故C为酸,C由三种元素组成为硫酸,D为金属氧化物,硫酸和金属氧化物生成盐和水,E为硫酸盐,硫酸盐E能生成G铜,故E为硫酸铜,F可以为硫酸亚铁,D为氧化铜,H能和氧化铜反应,且还能生成一氧化碳,H为碳,带入转化关系,符合题意。
(1)
由分析可知,B是铝,G为铜,故填:Al;Cu。
(2)
由分析可知B为铝,A为氧化铝,铝与氧气反应生成氧化铝,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4Al+3O2=2Al2O3,故填:4Al+3O2=2Al2O3。
(3)
铝和氧气生成氧化铝,属于化合反应,C(硫酸)和D(氧化铜)生成硫酸铜和水,属于复分解反应,E(硫酸铜)生成G铜,属于置换反应,没有涉及到的基本反应类型为分解反应,故填:分解反应。
(4)
由分析可知H为碳,I为一氧化碳,H→I,碳和二氧化碳高温生成一氧化碳,故填:C+CO2高温__2CO。
79. NaHCO3 Ca(OH)2 Na2CO3+2HCl=2NaCl+H2O+CO2↑ 2AgNO3+CaCl2=2AgCl↓+Ca(NO3)2
【解析】
【分析】
图中A-J是初中化学常见的化合物,A和B物质类别相同,只有C、F、G、H、I由两种元素组成,B、C中含有一种相同的元素,C可用作干燥剂,所以C是氧化钙或氯化钙;J是焙制糕点所用的发酵粉的主要成分之一,所以J是碳酸氢钠;E和J分别与足量I反应的生成物相同,所以E是碳酸钠,I是盐酸;碳酸钠、碳酸氢钠和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水和二氧化碳,B会与E(碳酸钠)反应,A会转化成碳酸钠,所以B是氢氧化钙,A是氢氧化钠;碳酸钠会转化成G、H,G也会转化成H,所以G是二氧化碳,H是水;D会与C、F反应,所以D是硝酸银,C是氯化钙,F是氯化钠。
【详解】
(1)由分析可知,J为碳酸氢钠,其化学式为NaHCO3,故填NaHCO3;
B为氢氧化钙,其化学式为Ca(OH)2,故填Ca(OH)2。
(2)E为碳酸钠,F为氯化钠,所以E→F的反应是碳酸钠和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水和二氧化碳,故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写为:Na2CO3+2HCl=2NaCl+H2O+CO2↑。
(3)C为氯化钙,D为硝酸银,C与D的反应就是硝酸银和氯化钙反应生成氯化银沉淀和硝酸钙,故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写为:2AgNO3+CaCl2=2AgCl↓+Ca(NO3)2。
【点睛】
解答物质推断题时,首先将题中有特征的物质推出,然后结合推出的物质和题中的转化关系推导剩余的物质,最后将推出的各种物质代入转化关系中进行验证即可。
80. Fe2O3 CaCO3 2H2O通电2H2↑+O2↑ CaO+H2O=Ca(OH)2 复分解反应
【解析】
【分析】
A是一种铁的氧化物,其中各元素的原子个数比为2:3,故A物质是Fe2O3;B在固态时可用于人工降雨,故B是二氧化碳;E是生物体内含量最多的物质,也是中和反应的生成物之一,故E是水;I是大理石的主要成分,故I是碳酸钙;水能生成D,D可以与氧化铁发生反应,故D是氢气;碳酸钙可以生成F,F可以与水反应,故F是氧化钙;C是氢氧化钙;D是氢气,能生成G,H能生成碳酸钙,故H可能是碳酸钠,G可能是稀盐酸,经检验推断合理。
【详解】
(1)由分析可知,A是氧化铁,I是碳酸钙,化学式分别是:Fe2O3、CaCO3。
(2)水在通电的条件下反应生成氢气和氧气,反应的方程式为:2H2O通电2H2↑+O2↑。
(3)F是氧化钙,C是氢氧化钙,氧化钙可以与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钙,反应的方程式为:CaO+H2O=Ca(OH)2。
(4)G与H反应是盐酸与碳酸钠反应,生成氯化钠、水和二氧化碳,是两种化合物相互交换成分生成另外两种化合物的反应,属于复分解反应。
81. NaOH Ca(OH)2 H2SO4 2Al+3CuSO4=Al2SO43+3Cu NaHCO3+HCl=NaCl+H2O+CO2↑
【解析】
【分析】
图中A~I是初中化学常见的物质,且分别由H、C、O、Na、A1、S、C1、Ca、Cu中的一种或几种元素组成。只有D和E由两种元素组成,且两元素的粒子个数比均为1:1;A在空气中表面生成一层致密的氧化膜,阻止其进一步氧化;可推出A为铝,C的溶液呈蓝色,且A能与C反应,可推出C为硫酸铜,I俗称苛性钠,可推出I为氢氧化钠;F能转化为C,可推出F为硫酸,F能转化为D,只有D和E由两种元素组成,且两元素的粒子个数比均为1:1,可推出D为盐酸,B、G分别与足量的D反应的所有产物相同,且B、G均能转化为E,可推出E为氯化钠,G能转化为I,可推出G为碳酸钠,B为碳酸氢钠,F能与H反应,H能转化为I,可推出H为氢氧化钙,代入验证,符合题意。
【详解】
(1)由分析可知,I为氢氧化钠,化学式为:NaOH;H为氢氧化钙,化学式为:Ca(OH)2;F为硫酸,化学式为:H2SO4;
(2)A与C反应为铝与硫酸铜反应生成硫酸铝和铜,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Al+3CuSO4=Al2SO43+3Cu;
(3)B→E为碳酸氢钠和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二氧化碳和水,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NaHCO3+HCl=NaCl+H2O+CO2↑。
82. Fe2O3 Cu(OH)2 (答案合理即可) Fe+CuSO4=FeSO4+Cu(答案合理即可) H2SO4+BaCl2=BaSO4↓+2HC1 ②
【解析】
【分析】
根据A-J为初中化学常见的物质,A、B、G、H由两种元素组成,C在空气中表面生成一层致密的氧化膜,具有很好的抗腐蚀性能,所以C是铝,D为紫红色固体,所以D是铜,G是铁锈的主要成分,所以G是氧化铁,I和J物质类别(指酸、碱、盐)相同,但颜色不同,C会与F反应,F会转化成铜,所以F可以是铜盐,F会与I反应,会转化成J,I也会转化成J,所以F可以是硫酸铜,硫酸铜和铝反应生成硫酸铝和铜,I可以是氢氧化钠(无色),J可以是氢氧化铜(蓝色),氢氧化钠和氢氧化铜均为碱,硫酸铜和氢氧化钠反应生成氢氧化铜蓝色沉淀和硫酸钠;E会与氧化铁反应,会转化成硫酸铜,所以E是硫酸,硫酸和氧化铁反应生成硫酸铁和水,硫酸和氧化铜反应生成硫酸铜和水,硫酸、氧化铁都会转化成H,H由2种元素组成,所以H是水,也可以是二氧化碳(硫酸和碳酸钠反应生成硫酸钠、水和二氧化碳,氧化铁和一氧化碳在高温下反应生成铁和二氧化碳);硫酸会转化成B,B转化成的A会与硫酸反应,所以B是氯化氢,A是氯化钡,硫酸和氯化钡反应生成硫酸钡和氯化氢,氯化氢和氢氧化钡反应生成氯化钡和水,然后将推出的物质进行验证,推导正确。
【详解】
(1)根据分析G是氧化铁,化学式是Fe2O3;J可以是氢氧化铜,化学式为Cu(OH)2 (答案合理即可);
(2)F→D的反应是硫酸铜和铁反应生成硫酸亚铁和铜(答案合理即可),化学方程式为:CuSO4+Fe=FeSO4+Cu;
(3)E→B的反应是硫酸和氯化钡反应生成硫酸钡和氯化氢,化学方程式为:H2SO4+BaCl2=BaSO4↓+2HC1;
(4)从微观粒子角度分析,C→D的反应是铝和硫酸铜反应生成硫酸铝和铜,微观变化是铝原子和铜离子发生化学反应生成铜原子和铝离子,是原子与离子的转化,故选②。
83. HCl BaCl2 CO2 CuO BaCl2+CuSO4=BaSO4↓+CuCl2 生成蓝色沉淀
【解析】
【分析】
A、C、D、E分别属于不同类别的四种物质,C溶液为蓝色,可推出C为可溶性铜盐;F为黑色固体,且能转化成C,故推出F为氧化铜;D溶液与配制波尔多液(硫酸铜和氢氧化钙配制波尔多液)的一种物质反应会生成两种沉淀,且能与C物质反应,CD为不同类物质,可推出D为氢氧化钡;盐酸能与氧化铜反应,能和碳酸盐生成二氧化碳,氧化铜和一氧化碳生成二氧化碳,A能与F氧化铜反应,F氧化铜能转化成E,A也能转化成E,可推出A为盐酸、E为二氧化碳;A盐酸与B能相互转化,B与C可溶性铜盐也能相互转化,可推出B为氯化钡、C为氯化铜;代入检验,推理正确;
【详解】
(1)物质的化学式:A为HCl,B为BaCl2,E为CO2,F为CuO。
(2)B转化成C反应为氯化钡和硫酸铜反应生成硫酸钡和氯化铜,化学方程式为BaCl2+CuSO4=BaSO4↓+CuCl2。
(3)C溶液中滴加D溶液至过量反应是氯化铜和过量的氢氧化钡反应生成蓝色的氢氧化铜沉淀,故现象为生成蓝色沉淀。
84. NaOH 氢分子 Ba(NO3)2+ H2SO4= BaSO4↓+2HNO3 Cu(OH)2Δ2CuO+H2O
【解析】
【分析】
C 俗称烧碱,则C 为氢氧化钠;I 由两种元素组成且为黑色固体,则 I 为氧化铜;J 状态与其他物质不同,大概率为气体,又能和 I(氧化铜)发生反应且元素种类不为两种,容易联想到氢气还原氧化铜,则 J 为氢气;由转化关系图及题干所给元素推导:C 可与D、G 反应,D、G 均含有两种元素,且 G 为盐, 则D 不为盐,猜测D 为氯化氢;H 可生成 I(氧化铜)且状态与 J(氢气)不同,则可考虑铜或氢氧化铜,而铜不与氯化氢反应,故H 为氢氧化铜;G 含有两种元素且能生成氢氧化铜,则G 为氯化铜;F 既能与G(氯化铜)又能生成 J(氢气),则 F 为镁;E 能生成氯化氢,最常考查硫酸转化为氯化氢,先猜测 E 为硫酸,A 为盐且元素种类不为两种,则A 为硝酸钡,B 为盐,能与A(硝酸钡)以及C(氢氧化钠)反应且不含钡和铜元素,则B 为硫酸镁;经检验,各物质均符合题意;
【详解】
(1)C 的化学式为NaOH。
(2)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保持 J 的化学性质的微粒是氢分子。
(3)A 与 E 反应为硝酸钡和硫酸反应生成硝酸和硫酸钡沉淀,Ba(NO3)2+ H2SO4= BaSO4↓+2HNO3。
(4)H→I 反应为氢氧化铜受热生成氧化铜和水,Cu(OH)2Δ2CuO+H2O。
85. CO2 KCl K2CO3+Ca(OH)2=2KOH+CaCO3↓ 2KClO3MnO2Δ2KCl + 3O2↑ 复分解反应
【解析】
【分析】
D、C、E类别相同且D为草木灰的主要成分,D为碳酸钾;碳酸钾、硫酸铜均属于盐,氢氧化钙和硫酸铜用于配制波尔多液,D、F是不同类别的物质,F用于配制波尔多液,F为氢氧化钙;盐酸具有挥发性,A、B、D、F、G是不同类别的物质,G的浓溶液久置空气中溶液质量会减少,G可以为盐酸;碳酸钾能生成A、氢氧化钙能与A反应,BA能相互转化,且均不同类,则A为二氧化碳,B属于单质;物质燃烧和氧气反应能生成二氧化碳、二氧化碳通过光合作用生成氧气,B为氧气;C能生成氧气也能生成E、碳酸钾、盐酸能生成E,则E含有钾元素,E为氯化钾、C为氯酸钾。代入检验推理正确;
【详解】
(1)物质的化学式:A:CO2;E:KCl;
(2)D和F反应为碳酸钾和氢氧化钙溶液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氢氧化钾,K2CO3+Ca(OH)2=2KOH+CaCO3↓;
(3)C→B反应为氯酸钾在二氧化锰催化作用下加热生成氯化钾和氧气:2KClO3MnO2Δ2KCl+3O2↑;
(4)F与G的反应为盐酸和氢氧化钙生成氯化钙和水,该反应是两种化合物交换成分生成另外两种化合物的反应,属于复分解反应。
86. H2O CaCl2 Cu+2AgNO3=2Ag+CuNO32 CaCO3高温CaO+CO2↑ 复分解反应
【解析】
【分析】
目前世界年产量最高的金属是铁,因此A是铁;D在生活中常用于灭火,也是中和反应的生成物之一,因此D是水;G是大理石的主要成分,因此G是碳酸钙;A可以生成B和C并且B、C都是单质,铁反应生成的单质是氢气或金属单质,而B可以生成C,因此B是氢气;C是一种金属,氢气可以生成E,而E可以生成水,因此E是盐酸;盐酸可以与H反应而碳酸钙可以生成H,因此H是氧化钙;I可以用作干燥剂,并且由氧化钙生成并且可以生成碳酸钙,因此I是氯化钙;盐酸、氯化钙都能和F反应,因此F是硝酸银;C能和硝酸银反应并且是金属,因此C是铜。
【详解】
(1)D是水, 水的化学式是H2O;I 是氯化钙,氯化钙的化学式是CaCl2。
(2)铜和硝酸银反应生成硝酸铜和银,反应的化学方程式:Cu + 2AgNO3 = Cu(NO3)2 + 2Ag。
(3)高温条件下碳酸钙分解生成氧化钙和二氧化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CaCO3高温CaO+CO2↑
(4)盐酸和氧化钙反应生成氯化钙和水,反应的基本反应类型为复分解反应。
87.(1) CuO NaHCO3
(2)2Al+6HCl=2AlCl3+3H2↑
(3)Na2CO3+Ca(OH)2=2NaOH+CaCO3↓
【解析】
【分析】
A-J是初中化学常见的纯净物,且分别是由C、H、O、S、Na、Ca、Al、Cu、C1中的一种或几种元素组成的,其中A、B、C、D、E分别为单质、氧化物、酸、碱、盐中的一种;H为氧化物且其中氧元素的质量分数为20%,则H为氧化铜,氧化铜中氧元素质量分数为1616+64×100%=20%;F可用于改良酸性土壤,为氢氧化钙;I在空气中表面生成一层致密的氧化膜,阻止其进一步的氧化,I为铝;I铝生成E、E与H氧化铜反应,则E为氢气,氢气还原氧化铜生成铜和水,铝和酸反应生成氢气;氢气E与D相互转化,铝I与D能反应,D为盐酸,氢气和氯气生成氯化氢溶于水得到盐酸;A、B、C、D、E分别为单质、氧化物、酸、碱、盐中的一种,且A可以和氢氧化钙反应,A和G分别与足量的D反应的生成物相同,推测A为碳酸钠、G为碳酸氢钠,碳酸钠和过量二氧化碳生成碳酸氢钠、碳酸钠、碳酸氢钠都和盐酸反应生成水和二氧化碳和氯化钠;碳酸钠A和B相互转化,氢氧化钙F能生成B,B为氢氧化钠,氢氧化钠和二氧化碳生成碳酸钠、碳酸钠和氢氧化钙生成氢氧化钠;A、B、C、D、E分别为单质、氧化物、酸、碱、盐中的一种,则C为氧化物,C为水;氢氧化钠B和J反应,J能转化为盐酸,则J为硫酸,硫酸和氯化钡生成硫酸钡沉淀和盐酸;代入检验推理正确;
(1)
化学式H:CuO;G:NaHCO3;
(2)
D-I的反应为铝和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铝和氢气:2Al+6HCl=2AlCl3+3H2↑;
(3)
F→B的反应为碳酸钠和氢氧化钙溶液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氢氧化钠,Na2CO3+Ca(OH)2=2NaOH+CaCO3↓。
88. 碳酸氢钙易溶于水 生成的二氧化碳与水反应生成碳酸,碳酸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成红色 Ca(OH)2+CO2=CaCO3↓+H2O 氢氧化钙 氢氧化钙和碳酸钙 无色变红色 说明有氢氧化钙 有气泡冒出 有 氢氧化钙和碳酸钙的混合物
【解析】
【详解】
{发现问题}通过实验分析可知:发现石灰水先出现浑浊后又变澄清,CO2能与CaCO3和H2O继续反应生成Ca(HCO3)2,因此碳酸氢钙易溶于水,故填碳酸氢钙易溶于水。
{设计实验}将加热过程中产生的气体通入紫色石蕊试液就可以证明Ca(HCO3)2是否受热分解,理由是生成的二氧化碳与水反应生成碳酸,碳酸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成红色,故填生成的二氧化碳与水反应生成碳酸,碳酸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成红色。
{猜想与假设}白色粉末成分可能是 CaCO3,因为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钙反应生成碳酸钙白色沉淀和水,故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写为:Ca(OH)2+CO2=CaCO3↓+H2O;
还可能是氢氧化钙,因为最近温度较高,氢氧化钙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反而减小,或者溶剂蒸发,石灰水中的溶质结晶析出,故填氢氧化钙;
经过反复思考,他们认为白色粉末还可能是氢氧化钙和碳酸钙的混合物,故填氢氧化钙和碳酸钙。
{设计实验}取少许白色粉末于试管中,加水溶解,取上层清液,滴加1~2滴无色酚酞,无色变红色,故填无色变红色;
氢氧化钙微溶于水形成的溶液显碱性,能使酚酞试液变红,故填有氢氧化钙;
往上述试管中的残留固体中加入稀盐酸,看到的现象是有气泡冒出,故填有气泡冒出;
气泡是盐酸与碳酸钙反应生成的二氧化碳产生的,说明白色粉末中碳酸钙,故填有;
由上述实验可知白色粉末的成分是氢氧化钙和碳酸钙的混合物,故填氢氧化钙和碳酸钙的混合物。
89. 2H2O2MnO22H2O+O2↑ Ca(OH)2微溶于水,白色沉淀可能是Ca(OH)2 有气泡产生 Na2CO3+2HCl=2NaCl+H2O+CO2↑ 酚酞溶液 石灰水与Na2CO3反应会生成NaOH,无法确定原溶液中是否含有NaOH
【解析】
【详解】
小明向过碳酸钠水溶液中加入少量MnO2时产生大量气泡,该气体能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说明产物中有氧气,结合资料可知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2H2O2MnO22H2O+O2↑。由于Ca(OH)2 微溶于水,白色沉淀可能是Ca(OH)2。若溶液中一定含有Na2CO3,那么加入稀盐酸,观察到的现象时有气泡产生;Na2CO3与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水和二氧化碳,其化学方程式为Na2CO3+2HCl=2NaCl+H2O+CO2↑。在排出了碳酸钠的影响后,检验氢氧化钠是否存在,可用酚酞溶液。实验中用CaCl2溶液而不能用石灰水,原因是石灰水与Na2CO3反应会生成NaOH,无法确定原溶液中是否含有NaOH。
故答案:(1). 2H2O2MnO22H2O+O2↑ (2). Ca(OH)2微溶于水,白色沉淀可能是Ca(OH)2 (3). 有气泡产生 (4). Na2CO3+2HCl=2NaCl+H2O+CO2↑ (5). 酚酞溶液 (6). 石灰水与Na2CO3反应会生成NaOH,无法确定原溶液中是否含有NaOH
90. Cu2+ 将一片干燥的pH试纸放在玻璃片上,用玻璃棒蘸取待测液滴在pH试纸上,显色后立 即与标准比色卡比较,读出溶液的 pH 酸 OH-、CO32- 过量Ba(NO3)2溶液 AgNO3溶液 HCl、H2SO4 NaCl、Na2SO4、HCl、H2SO4
【解析】
【分析】
(1)根据离子的颜色判断;
(2)根据pH的大小判断溶液的酸碱性;
(3)根据钡离子和银离子的检验方法判断;
(4)正负电荷的代数和为零;
【详解】
(1)Cu2+为蓝色,废液澄清且为无色,说明废液中没有Cu2+,故填:Cu2+;
(2)利用 pH 试纸测定溶液的酸碱度,操作方法是:将一片干燥的pH试纸放在玻璃片上,用玻璃棒蘸取待测液滴在pH试纸上,显色后立 即与标准比色卡比较,读出溶液的 pH;pH为2,pH﹤7,说明废液显酸性,含大量H+,由于H+与OH-、CO32-不共存,则废液中无OH-和CO32-;
故填:将一片干燥的pH试纸放在玻璃片上,用玻璃棒蘸取待测液滴在pH试纸上,显色后立 即与标准比色卡比较,读出溶液的 pH;酸;OH-、CO32-;
(3)①取少量废液,滴加过量Ba(NO3)2溶液,有白色沉淀BaSO4生成,则废液中含有SO42-;
②过滤,向滤液中滴加AgNO3溶液,有白色沉淀AgCl生成,废液中含有 Cl-;故填:过量Ba(NO3)2溶液;AgNO3溶液;
(4)①若废液中没有 Na+,根据正负电荷的代数和为零,则废液中所含的阳离子只有H+,阴离子有:Cl-和SO42-,则溶质是HCl、H2SO4;
②若废液中含有 Na+,因溶液显酸性含则废液中含H+,阴离子有:Cl-和SO42-,组合后有溶质为:NaCl、Na2SO4、HCl、H2SO4;
故填:HCl、H2SO4;NaCl、Na2SO4、HCl、H2SO4;
【点睛】
熟练掌握常见离子的颜色,离子的共存,溶液显电中性,正负电荷的代数和为零。
91. 关闭止水夹M,用酒精灯微热玻璃管 继续通入二氧化碳气体直至玻璃管冷却 三 1.4g~5.6g 判断CO2气体是否充满玻璃管
【解析】
【详解】
[实验步骤]①连接组装仪器,检查装置的气密性,方法是:关闭止水夹M,用酒精灯微热玻璃管,看到导管口冒气泡,冷却后形成一段稳定的水柱,说明装置的气密性良好。
④当固体全部呈黑色后,停止加热,继续通入二氧化碳气体直至玻璃管冷却,目的是防止灼热的生成物与空气接触发生反应。将玻璃管中黑色粉末倒在滤纸上,取样滴加稀盐酸,无气泡产生,用磁铁吸引,粉末被部分吸引。
[实验结论]氧化铁是红色固体,氧化亚铁和四氧化三铁都是黑色固体,用磁铁吸引铁与氧化铁化合反应后的生成物,粉末被部分吸引,说明铁与氧化铁化合反应后的生成物是氧化亚铁和四氧化三铁,故猜想三成立。假设铁与氧化铁化合后的生成物是氧化亚铁,需要铁的质量为a。
Fe2O3+Fe高温3FeO1605616.0ga
16056=16.0ga,a=5.6g
假设铁与氧化铁化合后的生成物是四氧化三铁,需要铁的质量为b。
4Fe2O3+Fe高温3Fe3O46405616.0gb
64056=16.0gb,b=1.4g
故所加铁粉质量m的范围是1.4g~5.6g。
[问题讨论]上述探究实验中使用二氧化碳可以起到排除空气,作保护气,防止铁粉被氧化的作用,试管中的澄清石灰水变浑浊,可判断玻璃管中的空气是否已经排尽。
92. 2NaOH+H2SO4=Na2SO4+2H2O K2CO3+H2SO4=K2SO4+H2O+CO2↑ 此方案可行,滴加酚酞溶液后溶液仍然为无色,说明溶液中NaOH消失,进而说明了NaOH和稀硫酸发生了化学反应 两种物质相互交换成分后,无气体或者沉淀或者水生成 H+ SO42- 取适量烧杯内的混合液于试管中,往其中滴加适量的NaOH溶液,并振荡试管 产生白色沉淀 硝酸银溶液 图3 硫酸钡 H+,Na+,K+,Mg2+,Cl-,NO3-
【解析】
【分析】
【详解】
(1)①氢氧化钠溶液和稀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钠和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2NaOH+H2SO4=Na2SO4+2H2O;
②碳酸钾与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钾、二氧化碳和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K2CO3+H2SO4=K2SO4+H2O+CO2↑;
(2)由表格实验现象和结论知,反应后酚酞溶液为无色,说明没有碱性物质存在,故此方案可行,滴加酚酞溶液后溶液仍然为无色,说明溶液中NaOH消失,进而说明了NaOH和稀硫酸发生了化学反应(合理即可);
(3)复分解反应的条件是两种物质相互交换成分后,生成物中有气体,或者沉淀,或者水,硫酸与氯化镁混合后没有明显现象,即两种物质相互交换成分后,无气体或者沉淀或者水生成;
(4)能使紫色石蕊溶液变红的显酸性,溶液中含有H+,混合液中加入硝酸钡生成硫酸钡沉淀,溶液中含有SO42-;
(5)实验一:验证镁离子通常加入氢氧化钠溶液,生成氢氧化镁白色沉淀,取适量烧杯内的混合液于试管中,往其中滴加适量的NaOH溶液,并振荡试管;实验现象:产生白色沉淀;
实验二:为了排除硫酸根离子对步骤2的影响,加入过量的硝酸钡溶液,验证氯离子通常加入硝酸银溶液生成氯化银白色沉淀,故向步骤1的上层清液中滴加硝酸银溶液;
(6)混合过程中氯离子的量不变,随着硫酸的加入,氯离子浓度变小,故填:图3;
(7)滤液呈酸性,含有H+,一定不含OH-、CO32-,同样沉淀只能为硫酸钡,不能是氢氧化镁、碳酸钡,且钡离子和硫酸根离子不能确定是否完全反应,因此,Na+,K+,Mg2+,Cl-,NO3-这几种离子既没有生成沉淀,也没有变成气体和水,存在于滤液中。故无色滤液中一定含有的离子主要有H+,Na+,K+,Mg2+,Cl-,NO3-。
93. 红 产生气泡 NaCl Na2CO3+Ca(OH)2=CaCO3↓+2NaOH 废液中只含氯化钠时,氯化钠显中性,也不能使无色酚酞试液变色 反应物是否过量 解:设所用稀盐酸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x
Na2CO3+2HCl73100g×x=2NaCl+H2O+CO2↑444.4g
7344=100g×x4.4g
x=7.3%
答:所用稀盐酸中溶质的质量分数是7.3%。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通过实验探究物质的组成。
【详解】
实验1:往一支盛有碳酸钠溶液的试管中滴加无色酚酞溶液,碳酸钠溶液显碱性,能使无色酚酞试液变红,故溶液变成红色;
实验2:往另一支盛有碳酸钠溶液的试管中滴加稀盐酸,碳酸钠和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二氧化碳和水,故观察到产生气泡;
[作出猜想]
如果碳酸钠和稀盐酸恰好完全反应,则溶质为氯化钠,如果碳酸钠过量,则溶质为碳酸钠、氯化钠,如果稀盐酸过量,则溶质为氯化钠、氯化氢,故猜想3:废液中的溶质可能是NaCl;
[设计实验]
方案一:结论为猜想2成立,故溶质为氯化钠、碳酸钠,取少量废液于试管中,滴加澄清石灰水,有白色沉淀产生,碳酸钠和氢氧化钙反应生成碳酸钙和氢氧化钠,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Na2CO3+Ca(OH)2== CaCO3↓+2NaOH;
[进行讨论]
如果废液中只含氯化钠,氯化钠显中性,也不能使无色酚酞试液变色,故滴加几滴无色酚酞溶液,发现溶液不变红色,不能说明猜想1正确;
[进行总结]
反应物的用量对反应后溶质的成分也有影响,故除要考虑生成物外,还需考虑反应物是否过量;
[拓展应用]
见答案。
【点睛】
掌握酸碱指示剂的变色情况及离子的验证的是解题的关键。
94. AD CaCO3+2HCl=CaCl2+H2O+CO2↑ 浓盐酸易挥发,是二氧化碳气体中含有氯化氢气气体,不能生成碳酸钙沉淀 紫色石蕊小花变红 先加入氢氧化钠溶液,再加入稀盐酸 2NaOH+CO2=Na2CO3+H2O 取加入氢氧化钠溶液后的溶液少许,加入足量的氯化钙溶液,静置,取上层清液滴加酚酞试液若有白色沉淀生成且溶液变红。则溶质为碳酸钠和氢氧化钠,若有白色沉淀生成,溶液不变红,则溶质只有碳酸钠 92g金属钠理论上可制得含碳96%的金刚石的质量为12.5g
【解析】
【分析】
(1)根据碳的单质、氧化物的结构、性质和用途分析判断有关的说法;
(2)①根据碳酸钙与稀盐酸的反应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②根据浓盐酸易挥发出氯化氢气体分析回答;③根据二氧化碳与水化合生成了碳酸分析回答。
(3)①根据瓶内压强的变化和物质的性质分析加入试剂的先后顺序;②根据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的反应写出发生的反应的化学方程式;③根据氢氧化钠和碳酸钠的检验方法分析回答;
(4)根据二氧化碳和金属钠的反应,结合题给的金属钠的质量可以求算出能够制得的金刚石的质量。
【详解】
(1)A.金刚石和石墨物理性质差异较大的原因是碳原子的排列方式不同,说法错误,故不符合题意;
B.碳是形成化合物种类最多的元素,B说法正确;故符合题意;
C.CO和CO2组成元素相同,化学性质不同的原因是分子构成不同,C说法正确;故不符合题意;
D.磁铁矿的主要成分是四氧化三铁鄙视三氧化三铁,D说法错误;故符合题意;
故选AD
(2)①由微型装置可知,挤压滴管后单球管中发生的反应是碳酸钙与稀盐酸发生了反应,化学方程式是:CaCO3+2HCl=CaCl2+H2O+CO2↑。②观察到烧杯中产生了一段时间的气泡,但石灰水不变浑浊的原因是:浓盐酸易挥发,是二氧化碳气体中含有氯化氢气气体,不能生成氯化钙沉淀。③由于二氧化碳能与水化合了碳酸,将一支湿润的紫色石蕊小花放入集气管中可观察到什么现象是紫色石蕊小花变红。
(3)①有时药品滴加顺序会影响实验现象。如果观察到的现象是“气球先膨胀,后变瘪”,瓶内的压强是先变小后变大,由于二氧化碳能与氢氧化钠反应生成了碳酸钠和水,稀盐酸能与碳酸钠反应生成了氯化钠、二氧化碳和水,则加入试剂的顺序应该是先加入氢氧化钠溶液,再加入稀盐酸。
②气球“先膨胀”时发生的反应的是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反应,化学方程式是:2NaOH+CO2=Na2CO3+H2O。
③由于碳酸钠能与氯化钙反应生成了碳酸钙沉淀和氯化钠,氢氧化钠溶液显碱性,所以设计方案确定“膨胀后,变瘪前”集气瓶中所得溶液的成分是:取加入氢氧化钠溶液后的溶液少许,加入足量的氯化钙溶液,静置,取上层清液滴加酚酞试液若有白色沉淀生成且溶液变红。则溶质为碳酸钠和氢氧化钠,若有白色沉淀生成,溶液不变红,则溶质只有碳酸钠;
(4)设92g金属钠理论上可制得含碳96%的金刚石的质量为x
CO2+4Na9292g=====一定条件C+1296%×x2Na2O
9212=92g96%×x
x=12.5g
答:92g金属钠理论上可制得含碳96%的金刚石的质量为12.5g。
故填:92g金属钠理论上可制得含碳96%的金刚石的质量为12.5g
【点睛】
本题主要考查了碳和碳的化合物知识,涉及的知识点较多,难度不大,加强碳的知识的学习有利于解答本类题。
95. NH3 白色固体变蓝 有白色沉淀生成 稀高锰酸钾溶液不褪色 12 A
【解析】
【详解】
(1)①装置C中观察到酚酞溶液变红色,由此可知分解的产物中有NH3。
②某同学认为硫酸铝铵晶体受热分解的产物中还有H2O、SO2、SO3和N2。为进行验证,用图1中的装置A和图2所示装置连接进行实验。实验中,装置D中现象是白色固体变蓝,证明有H2O生成;装置E中现象是有白色沉淀生成,证明有SO3生成;而装置F中现象是稀高锰酸钾溶液不褪色、H最终没有胀大,证明没有SO2和N2生成。
(2)①固体甲是T1℃刚好完全失去结晶水的产物,固体第一次减少的质量为:45.3g-23.7g=21.6g,水的物质量为:21.6g18g/mol=1.2mol ,所以结晶水的个数x=12;
②硫酸铝的行的分子质量是342,T3℃时固体乙的质量质量是17.1g,可以推知乙是硫酸铝,化学式为:Al2(SO4)3;
96. 2NaOH+CO2=Na2CO3+H2O 氧气(O2) 2和5 H2O、CO2、O2 氮气的化学性质不活泼,常温下很难和Mg反应 C D 将残留在装置中的H2O和CO2带入吸收装置C、D中,使生成的气体全部被吸收 1:3:3 防止外界空气进入装置D中,影响D的增重的测定
【解析】
【详解】
(一)[解释与结论]
(1)氢氧化钠可以与二氧化碳反应,故可用于吸收空气中的二氧化碳,故实验1和2中,NaOH浓溶液的作用是吸收二氧化碳,其化学方程式为:2NaOH+CO2=Na2CO3+H2O;故填:2NaOH+CO2=Na2CO3+H2O
(2)实验3中加入了浓硫酸,气体中不含有水蒸气,加入了4mLCO2,所以主要参与反应的气体是O2和CO2;故填:氧气(O2)
(3)要证明镁条变黑需要二氧化碳,需要用所有条件都具备的实验与只缺少二氧化碳的实验对照,因此选编号2、5的实验;故填:2和5
(4)根据对照的结果,可以知道镁条变黑与H2O、CO2、O2有关;故填:H2O、CO2、O2
[反思与评价]
(5)由于氮气的化学性质不活泼,常温下很难和Mg反应,因此在猜想与假设时,同学们认为镁条变黑与N2无关;故填:氮气的化学性质不活泼,常温下很难和Mg反应
(二)[进行实验]
步骤二:根据实验的原理,碱式碳酸镁分解产生H2O、CO2,因此用吸收剂吸收生成物时先用浓硫酸吸收H2O后用碱石灰吸收CO2;故填:C;D
[解释与结论]
(1)由于需要准确测定水蒸气和二氧化碳的质量,因此“步骤三”中,当反应结束后,继续通入空气将残留在装置中的H2O和CO2带入吸收装置C、D中,使生成的气体全部被吸收;故填:将残留在装置中的H2O和CO2带入吸收装置C、D中,使生成的气体全部被吸收
(2)从题目中的数据可知,生成m(H2O)48.6g-45.0g=3.6g,生成m(CO2)82.4g-75.8g=6.6g,生成(MgO)18.2g-3.6g-6.6g=8g。可以计算出H2O、CO2、MgO的分子个数比是4:3:4。根据碱式碳酸镁分解的化学方程式为:aMg(OH)2·bMgCO3·cH2O===Δ(a+b)MgO+bCO2↑+(a+c)H2O可知,(a+b):b:(a+c)=4:3:4,因此a:b:c=1:3:3;故填:1:3:3
(3)为了防止外界空气进入装置D中,影响D的增重的测定,需要在“步骤二”连接装置的最末端应再接一套装有碱石灰的装置;故填:防止外界空气进入装置D中,影响D的增重的测定
97. 除去表面的氧化铝 2Al+3CuCl2=3Cu+2AlCl3 在白瓷板或玻璃片上放一小片pH试纸,用玻璃棒蘸取溶液滴到pH试纸上 < 向其中滴加硝酸银溶液(或向其中加入足量的稀硝酸,再滴加硝酸银溶液) 变为蓝色 将Cu与CuCl2溶液混合并加热
【解析】
【详解】
(1)打磨铝片的目的是除去铝片表面的氧化物;
(2)现象①和现象③中的红色物质均为Cu,是因为铝和氯化铜反应生成氯化铝和铜,反应的化学方程式:2Al+3CuCl2═2AlCl3+3Cu;
(3)pH试纸的使用方法是:用洁净干燥的玻璃棒蘸取溶液,滴在pH试纸上,把试纸显示的颜色与标准比色卡比较,读出该溶液的pH测得结果pH<7,证实了小涛的猜想;
(4)小明通过查阅资料探究白色沉淀的成分,认为可能是氯化亚铜(CuCl):①CuCl可与浓氨水反应生成无色的Cu(NH3)2+和Cl-;
②Cu(NH3)2+在空气中易被氧化变为蓝色;Cl-可与硝酸银溶液反应,产生白色沉淀;
[进行实验]
根据“Cl-可与硝酸银溶液反应,产生白色沉淀”可知,步骤③的实验方案是:取其中一份无色溶液于试管中,滴加含有稀硝酸的硝酸银溶液,观察现象;
根据“Cu( NH3)2+在空气中易被氧化变为蓝色”可知,步骤④的实验现象是无色溶液变蓝色;
(5)因为铝和氯化铜溶液相互作用时放热,因此改进之处是Cu粉与15% CuCl2溶液混合、加热。
【点睛】
测定溶液pH的方法是:用洁净干燥的玻璃棒蘸取溶液,滴在pH试纸上,把变色的pH试纸与标准比色卡对照,即可得溶液的pH。
98. CO2+Ca(OH)2=CaCO3↓+H2O A 碳酸氢钠 40g 150 吸收装置中带出的水蒸气,干燥二氧化碳 二氧化碳与过氧化钠反应放热,温度升高,氢氧化钙的溶解度降低 C
【解析】
【详解】
(1)二氧化碳能与石灰水中的氢氧化钙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CO2+Ca(OH)2=CaCO3↓+H2O;
[设计实验]
(2)为检验并除去 CO2 中的HCl,应先将气体通入AgNO3溶液,HCl和AgNO3 溶液反应若有白色沉淀产生则含HCl,再将气体通入饱和NaHCO3溶液中检验HCl是否除尽,故选:A;
[实验拓展一] (3)根据表格中的数据,氢氧化钠的溶解度大于碳酸氢钠,往氢氧化钠溶液中持续通入 CO2 直至过量,先生成 Na2CO3,再转化为 NaHCO3,当碳酸氢钠溶液达到饱和时,碳酸氢钠会析出,因此白色沉淀为碳酸氢钠,故填:碳酸氢钠;
(4)设吸收 4.4g CO2,需溶质质量分数 为 10%的氢氧化钠溶液的质量为x。
CO2+NaOH = NaHCO344404.4gx
4440=4.4gx
x=4g
碳酸钠溶液的质量为4g10%=40g
故填:40g
(5)根据溶液稀释前后,溶质质量不变,设需要水的质量为y。则 50g×40%=(50g+y)×10%,y=150g,所以v(水)=150g1g/cm3=150cm3=150mL,故填:150;
[实验分析]
常温下过氧化钠与水能发生反应,浓硫酸具有吸水性,可以除去二氧化碳中的水蒸气,防止过氧化钠与水反应,氢氧化钙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澄清石灰水变浑浊,说明过氧化钠与二氧化碳反应放热,故填:吸收装置中带出的水蒸气,干燥二氧化碳;二氧化碳与过氧化钠反应放热,温度升高,氢氧化钙的溶解度降低;
[实验结论]
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反应前后元素种类不变,反应前有碳、氢、钠、氧四种元素,反应后生产了氧气,则另一生成物为碳酸钠,故选:C。
【点睛】
本题有一定难度,掌握碱的化学性质、常见气体的化学性质、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法等并能灵活运用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
99. 防止钠与氧气或水反应而变质 2Na+2H2O=2NaOH+H2↑ 碳(C) 反应物中无氢元素 碳酸钠 B 乙 碳酸钠溶液也能使无色酚酞变成红色 NaCl、NaOH 盐酸具有挥发性
【解析】
【分析】
【详解】
(1)金属钠保存在煤油中的原因是:资料表明,常温下,钠极易与氧气反应,还能与水反应而变质,故填:防止钠与氧气或水反应而变质;
(2)金属钠还可以与水剧烈反应放出氢气,待反应结束后滴加酚酞溶液,发现溶液变红,说明除有氢气生成外,还生成碱性物质,结合质量守恒定律,可知为氢氧化钠,反应方程式为2Na+2H2O=2NaOH+H2↑,故填:2Na+2H2O=2NaOH+H2↑;
(3)将燃烧的钠迅速伸入盛有CO2的集气瓶中,观察到钠在CO2中继续燃烧,反应后冷却瓶内附着黑色颗粒并粘附着白色物质,根据质量守恒定律易知黑色颗粒应为碳单质,故填:碳;
①反应物中无氢元素,所以产物不可能是氢氧化钠,故填:反应物中无氢元素;
②白色样品中,滴加足量盐酸,溶液中有气泡冒出,结合反应物,该白色固体含有碳酸钠,故填碳酸钠:
方案3中,给定试剂能与碳酸钠反应产生白色沉淀的是石灰水和氯化钙溶液,但是石灰水与碳酸钠反应会生成氢氧化钠,干扰氧化纳的检验,不可选,故填:B;
除去碳酸钠的溶液里滴加无色酚酞试液,无明显现象出现,证明不含氧化钠和氢氧化钠,所以样品中只含有碳酸钠,猜想乙成立,故填:乙;
③评价与反思,由于碳酸钠溶液也显碱性,也能使无色酚酞变成红色,所以方案1得出的结论不正确,故填:碳酸钠溶液也能使无色酚酞变成红色;
[拓展应用]
①结合图像可知,b点pH大于7,溶液中的溶质除生成的氯化钠外,还有剩余的氢氧化钠,故填:NaCl、NaOH;
②由于盐酸具有挥发性,部分HCl挥发了,所以盐酸的实际质量分数与标签上标出的质量分数不一致,故填:盐酸具有挥发性。
100. 氢氧化钠溶液与盐酸反应实质是OH-和H+结合生成H2O,虽然Cl-和Na+并未参加反应,一直存在于溶液中,但蒸发水分后得到的是氯化钠这种直接是由Cl-与Na+构成的新物质,所以可检验出有新物质氯化钠生成,所以小张的方案可行 Na2CO3+H2SO4=Na2SO4+H2O+CO2↑ C 偏小 Na2CO3和NaHCO3 2.75g 【解析】
【详解】
(1)由图2可知,氢氧化钠和稀盐酸反应实质上是氢离子和氢氧根离子结合生成水,虽然Cl-和Na+并未参加反应,一直存在于溶液中,但蒸发水分后得到的是氯化钠这种直接是由Cl-与Na+构成的新物质,所以可检验出有新物质氯化钠生成,所以小张的方案可行;
(2)①氢氧化钠能与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酸钠和水,碳酸钠和稀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钠、二氧化碳和水,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Na2CO3+H2SO4=Na2SO4+H2O+CO2↑;
②球形干燥管中所装固体是为了干燥二氧化碳,故应具有吸水性,且与二氧化碳不反应。
A、氢氧化钠能与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酸钠和水,不符合题意;
B、氧化钙能与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钙,氢氧化钙与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酸钙和水,不符合题意;
C、氯化钙与二氧化碳不反应,符合题意;
D、浓硫酸是液态,不符合题意。
故选C;
③氢氧化钠质量增加,来自于两部分,一部分是吸收空气中的水分,一部分是与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酸钠和水,若没有球形干燥管,会使测得的二氧化碳的质量偏大,从而使求得氢氧化钠固体从空气中吸收水的质量会偏小;
(3)将ag二氧化碳气体持续通入100g质量分数为5%的氢氧化钠溶液中,二氧化碳先与氢氧化钠反应生成碳酸钠和水,待氢氧化钠完全反应后,碳酸钠和二氧化碳和水反应生成碳酸氢钠,如果碳酸钠完全转化为碳酸氢钠,则溶质只有NaHCO3,如果氢氧化钠恰好完全转化为碳酸钠,则溶质为碳酸钠,如果氢氧化钠部分转化为碳酸钠,则溶质为氢氧化钠和碳酸钠,如果碳酸钠部分转化为碳酸氢钠,则溶质为碳酸钠和碳酸氢钠,故猜想四为:Na2CO3和NaHCO3;
解:设氢氧化钠完全转化为碳酸钠,所需二氧化碳的质量为x
CO2+44x2NaOH=80100g×5%Na2CO3+H2O
4480=x100g×5%x=2.75g
设氢氧化钠完全转化为碳酸氢钠,所需二氧化碳的质量为y,根据两个化学方程式,可得总方程式为:CO2+NaOH=NaHCO3
CO2+44yNaOH=40100g×5%NaHCO3
4440=y100g×5%y=5.5g
故若猜想四成立,则a的取值范围是:2.75g
专题 07 物质的推断、转化-中考化学总复习高频考点必刷题(全国通用): 这是一份专题 07 物质的推断、转化-中考化学总复习高频考点必刷题(全国通用),文件包含专题07物质的推断转化解析版docx、专题07物质的推断转化原卷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30页, 欢迎下载使用。
2023年中考化学知识点模拟新题专项练习(江苏扬州专用)-19物质的鉴别、推断与分离、提纯: 这是一份2023年中考化学知识点模拟新题专项练习(江苏扬州专用)-19物质的鉴别、推断与分离、提纯,共12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备战2022年中考化学必刷60题-化学方程式的计算(江苏南京专用): 这是一份备战2022年中考化学必刷60题-化学方程式的计算(江苏南京专用),文件包含备战2022年中考化学必刷60题-化学方程式的计算③江苏南京专用docx、备战2022年中考化学必刷60题-化学方程式的计算②江苏南京专用docx、备战2022年中考化学必刷60题-化学方程式的计算①江苏南京专用docx等3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76页, 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