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统编版语文七下 期末考前专项训练专题 09 课外记叙文阅读 (附答案)
展开专题 09 课外记叙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章成,完成下面小题。
“侥幸”的幸与不幸
风中短笛
①时至今日,那个流动监考恐怕早已把我忘了,可我永远也不会忘记他。我得感谢他,因为我当时确实已准备走“捷径”。如果不是意外的“顺利”,我的“阴谋”恐怕会得逞。而那时,我真的就成了彻底的作弊者。这件事让我明白一个道理:人,无论何时何地,都不能抱有侥幸的心理而试图投机取巧,哪怕只有一次也不行。
②那时,我刚参加工作,需要提升一下学历,于是我选择了函授本科。久经“沙场”的我,对考试司空见惯了。函授的结业考试又不是决定命运的考试,我思想上自然有些放松。
③走上考场,第一科考的是《心理学》。我以为自己复习得还算不错,答及格应该没问题。可又对考题没底,我担心自己因紧张而乱了方寸,影响正常发挥。既然不是统招考试,恐怕不会那么严格吧,我把复习资料藏到包里,带进了考场。万一出现思维短路,我偷着瞟上两眼,或许就能柳暗花明。
④铃声过后,趁着监考老师领我们学习“考生规则”的时候,我把资料悄悄地放到旁边的空桌里。试卷发下,我快速浏览了一遍。太好了!全是我熟悉的题目,我心中不免有些小激动。我很快投入到答题之中,一切都很顺利。答完卷,我环顾四周的同学,他们都在低头忙碌着。我暗自得意,心想:90分不敢说,80分肯定没问题!资料算是白准备了。我套上笔,交了卷,回位顺手把资料塞进包里,昂首挺胸,第一个走出教室。
⑤失败皆在得意时,一点儿不欺人。我刚走到门口,一位监考老师从身后喊住了我:“这位同学,你等一下。”我停下来,不解地打量着他,看样子像是流动监考,但我一点也不心虚,十分镇静。
⑥他走近我,神情十分严肃,目光有些冷:“你刚才往包里放了一本什么书?”他严厉的口吻有着一种强大的威慑力,尤其是那双眼睛像X光,几乎要穿透我的身体。我乖乖地掏出资料,心里安慰自己:反正我又没作弊,你能把我怎么样?他没接资料,只是瞅了一眼,就丢下一句话:“违纪,等补考吧!”我一听,慌了,不禁大声争辩:“我一眼也没看!不信,你问监考老师!”“说什么都没用,带资料入考场就是违纪!”他斩钉截铁地说,脸上没有一丝表情,转身便走,不容我置辩。多日的努力让他一句话就判了死刑,更否定了我的品格,而且连申诉的机会都不给我,我真比窦娥还冤啊!
⑦散场后,同考场的同学对我说:“你收拾书包时,窗外有个老头一直在盯着你,你知道他是谁吗?”“谁?”我问。“学院教务处主任!厉害着呢。听说,全院最不好说话的就是他。”同学说。我愕然。唉,我怎么这么倒霉呢,偏偏撞到他的枪口上!同学们都为我抱不平,有的还托关系帮我疏通,结果得到的回答是:“违纪,没有余地!”
⑧一个月后,我接到补考通知。从此以后,那双眼睛由窗外转移到我的心里。为了它,我拒绝了娱乐;为了它,我放弃了睡眠。我抓紧一切时间复习,像高三一样认真备考……再入考场时,我只带一支笔,一门心思答题,不给自己的“非分之想”留半点余地。在以后的13科考试中,我每次都以全班第一的身份交卷。同学们向我投来羡慕的目光,说我很聪明、很牛气。只有我自己才知道“聪明”“牛气”的背后,是因为有一双眼睛一直在盯着我。
⑨领取毕业证的那天,班主任打开毕业证,翻到标有成绩的那一页,不无惋惜地对我说:“你呀,太可惜了。如果不是第一科补考,你就是我们班的优秀学员了。”我无语。望着第一栏醒目的“补60”(学院规定,补考再好也是60分),我想,没有第一次的“补”,哪有后来的全“优”呢?
⑩这个毕业证是我的耻辱,也是我的警钟。以后的工作和学习中,那个“补60”就像一双眼睛时时盯着我,不管旁边有无别人的监督,小心思都不能旁逸斜出。
(选自《做人与处世》2021年第23期)
1.对于“我”来说,“幸”与“不幸”分别是什么?根据提示填空。
幸
①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
③除了补考那科,其他都是“优”。
④因为“阴谋”没有得逞,保全了人格。
不幸
⑤______________。
⑥因为第一科补考,与班上的“优秀学员”失之交臂。
2.按要求完成下面的练习。
(1)从描写的角度赏析第⑤段画线的句子。
我停下来,不解地打量着他,看样子像是流动监考,但我一点也不心虚,十分镇静。
(2)说说下面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
他斩钉截铁地说,脸上没有一丝表情,转身便走,不容我置辩。
3.从全文来看,文章采用了哪种记叙顺序?这样记叙有何好处?
4.阅读选文第⑧段,谈谈你是如何理解“那双眼睛”由窗外转移到“我”的心里,并一直盯着“我”的?
初入学堂
①我第一次去学校不是去上学,那一年我大约五岁,我跟着大姐到她的学校去。( )记得座落在僻静小街上的一排泥砖校舍,一个老校工站在操场上摇动手里的铁铃铛,大姐拉着我的手走进教室。
②那是一个阳光明媚的早晨,我滥竽充数地坐在大姐的教室里,并没有人留意我的存在。我记得朗朗读书声在四周响起来,一遍又一遍地响起来,无论怎样那是我第一次感受了教育优美的秩序和韵律。
③从一九六九年秋季开始,棕榈树下的这所小学成为我的第一所学校。
④ 我记得初入学堂在空地上排队的情景,一年级的教室在从前传教士居住的小楼里,楼前一排漆成蓝色的木栅栏,木栅栏前竖着一块红色的铁质标语牌,“好好学习,天天向上”,标语的内容耳熟能详。
⑤启蒙老师姓陈,当时大约五十岁的样子,关于她的历史现在已无从查访。只记得她是湖南人,丈夫死了,多年来她与女儿相依为命住在学校的唯一一间宿舍里,其实也就是一年级教室的楼上。现在我仍然( )地记得陈老师的齐耳短发已经斑白,颧骨略高,眼睛细长但明亮如灯,记得她常年穿着灰色的上衣和黑布鞋子,气质洁净而娴雅。当她站在初入学堂的孩子们面前,他们或许会以她作参照形成此后一生的某个标准:一个女教师就应该有这种明亮的眼神和善良的微笑,应该有这种动听而不失力度的女中音,她的教鞭应该笔直地放在课本上,而不是常常提起来敲击孩子们头顶。
一加一等于二。
b、p、m、f。
a、o、e、i。
⑥这才是我一生中最美好的天籁,我记得是陈老师教会了我加减法运算和汉语拼音。一年级的时候我学会了多少汉字?二百个?三百个?记不清了,但我记得我就是用那些字歪歪斜斜地写成了一张批评老师的小字报。
⑦我想陈老师肯定看见了贴在一年级墙上的小字报,她会作何反应?我记得她在课堂一如既往地微笑着,下课时她走过我身边,只是伸出手在我脑袋上轻轻抚摸了一下。那么轻轻的一次抚摸,是一九六九年的一篇凄凉的教育诗。我以这种( )的方式投桃报李,虽然是幼稚之错,但事隔二十多年想起这件事仍然有一种心痛的感觉。
⑧上三年级的时候陈老师和女儿离开了学校。走的时候她患了青光眼,几乎失去了视力,都说那是因为长期在灯下熬夜的结果。记得是一个秋天的黄昏,我在街上走,看见一辆三轮车慢慢地驶过来,车上坐着陈老师母女,母女俩其实是挤在两只旧皮箱和书堆中间。看来她们真的要回湖南老家了,我下意识地大叫了一声陈老师,然后就躲在别人家的门洞里了。我记得陈老师喊着我的名字朝我挥手,我听见她对我喊:天快黑了,快回家去吧。我突然想起她患了眼疾看不清是我,怎么知道是我在街上叫喊?继而想到陈老师是根据声音分辨她的四十多个学生的,不管在哪里,不管什么时候,老师们往往能准确无误地喊出每一个学生的名字。
⑨ 我以后再也没有见过陈老师,假如她还健在,现在已是古稀之年了。或许每个人都难以忘记他的启蒙老师,而在我看来,陈老师已经成为我年幼时一盏美好的路灯,她在一个孩子混沌的心灵里投下了多少美好的光辉,陪他走上漫长多变的人生旅途。时光之箭射落岁月的枯枝败叶,有些事物却一年年呈现新绿的色泽,正如我对启蒙教师陈老师的回忆。我女儿眼看也要背起书包去上学了,每次带着她走过那所耶稣堂改建的学校时,我就告诉女儿,那是爸爸小时候上学的地方,而我的耳边依稀响起二十多年前陈老师的声音,天快黑了,快回家去吧。
⑩天快黑了,快回家去吧。
(选自《八百米故乡》,有删改)
5.在文中括号内依次填入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A.清晰 依稀 荒唐 B.依稀 清晰 荒凉
C.依稀 清晰 荒唐 D.清楚 依稀 荒凉
6.请依据所给范例,在下面横线上填写合适的内容。
五岁时,“我”随姐姐步入学堂,感受教育的优美→一年级时,________→三年级时,_______→时隔多年,“我”再忆陈老师,难忘感激。
7.赏析文中画线的句子 。
(1)我记得她在课堂一如既往地微笑着,下课时她走过我身边,只是伸出手在我脑袋上轻轻抚摸了一下。(从人物描写角度)
(2)时光之箭射落岁月的枯枝败叶,有些事物却一年年呈现新绿的色泽,正如我对启蒙教师陈老师的回忆。(从修辞角度)
8.结合文本,说说陈老师是一个怎样的人?
阅读下面一篇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沉默的竹笛
陈忠实
①16岁一个忧伤的春夜,我躺在集体宿舍临窗的床铺上。洁白的月光潮水一般漫进窗户,清冷的微风捎来潮湿的花香。我陷入少年无端的愁闷思绪里,分外孤单寂寞。这时,一缕悠扬的笛声由远而近,停留在我的耳畔。那笛声仿佛是清澈的泉水,流过神话中迷人的花园,一路上集合了蝴蝶和黄莺的梦想,决心要给我的心灵来一次彻底的洗礼。
②我陶醉在悦耳的笛声里,忧伤早已悄悄地散去,心情澄澈空明。那晚,我的心中暗暗地滋生了一个强烈的愿望:做一个快乐的吹笛手。
③好长一段日子,我为能拥有一支笛子而心神恍惚。终于在一个星期六的下午,我经过小镇回家,猛然看见一个老头蹲在地上,他的面前摆着一大把我盼望已久的竹笛,它们在阳光下折射出炫目而高贵的光芒。
④我走近老头,停下脚步,痴痴地看着。老头好像看出了我的心思,说:“孩子,随便挑一支吧,它能保证让你快乐。”说着,老头拿起一支准备好了的竹笛,靠近嘴唇,立即有清越的笛声从奇妙的笛孔溢出,像是一条音乐的蛇明快地蜿蜒在小镇的上空,吸引了无数侧耳倾听的人们。魔术般的竹笛牵动了我的心旌,我毫不犹豫地对老头说:“我就要你吹的这支。”
⑤第一次拥有竹笛的那个下午是我人生中最美丽的一个下午。我清楚地记得我吹着竹笛走在乡村田野上的情景:落日如一颗水灵灵的红草莓,点缀在暮霭笼罩的山尖,横过头顶的归鸟翅膀上涂着夕阳粉红的胭脂,嫩绿的小草在晚风中飘动,像是生命活泼而盛大的舞蹈。
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时我觉得自己成了一个江湖侠客,心里激荡着英雄纵横天下的豪情。
⑦从拥有竹笛的那个下午开始,我就决心把自己训练成一个优秀的吹笛手。为了学会吹笛子,我付出了许多汗水和心血。清晨,我常常拿着竹笛,跑到学校后面的山坡上,对着葱郁的群山大声吹着,让笨拙的笛声唤醒崭新的一天。深夜,同学们沉浸在梦乡里,只有我坐在空旷的操场上,如痴如醉地吹着竹笛。笛声一点也不悠扬动听,但我练习得特别认真。
⑧竹笛在人家手里是一根音乐的神奇魔术棒,在我的手里却成了一根没有灵感的干枯竹枝。唉,想不到吹笛竟会是这样的艰难。
⑨在一次班会上,班主任老师要求每个同学表演一个节目。几个调皮的同学就恶作剧地起哄,要我为大家表演吹笛子。天哪,我根本吹不成一首完整的曲子,但强烈的自尊心迫使我孤注一掷。面对全班同学,我终于固执地拿起了竹笛,涨红了脸,坚持着把最后一个音符吹完,便逃出了教室。在无人的山坡上,我抚摸着被泪水浸润的竹笛,伤心欲绝。从那以后,我发誓再也不吹笛子了。
⑩后来,那支曾带给我幸福和耻辱的竹笛一直静静地悬挂在我的窗前。岁月悄然而过,多少年后,当我在窗边凝眸竹笛的时候,我就忍不住回想少年时代的往事。有些梦想是永远不会开花结果的,但播种梦想的人从不放弃流汗流泪的机会,只是因为生命里那些动人的细节丰富了生命的内涵。
⑪沉默的竹笛啊,我无心再次吻你于唇,吹一曲优美的歌谣,就这样静静地看着你便足够了,你的沉默其实高奏着我对少年烂漫心事的回忆。
(选自《作文素材》2019年第11期,有删改)
9.本文题为“沉默的竹笛”。请结合文章具体内容谈谈“沉默”一词包含了作者的哪些情感?
10.联系上下文,根据括号中的要求回答问题。
(1)我走近老头,停下脚步,痴痴地看着。(理解加点词语的含义)
(2)但强烈的自尊心迫使我孤注一掷。(分析“我”当时的心理)
11.文章第⑥段空缺处有一段描写,下面哪一句填入更恰当?请结合上下文,作出判断并说说选择该句的理由。
【A】我一边吹着竹笛——显然是不成曲调的呜呜声,一边大踏步地把苍茫暮色下的动人风景甩在身后
【B】我一边吹着竹笛——显然是不成曲调的呜呜声,一边轻快地把苍凉暮色下的动人风景甩在身后
12.让我魂牵梦萦的“竹笛”最终沉默了,有人说太过可惜。请你结合文中作者的经历以及本文的主题,对此观点谈谈你的看法。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在春天里启程
梦野
①组长来电了,叫我捎一些米面回来。我说:“是不是给乡福的?”他很惊讶:“你怎么知道的?”我说:“我猜的,听乡亲说,他受了一点伤。”
②乡福有一个三轮车,但不方便骑车进城了。他的左腿,不怎么听话了,走起路来,点头晃脑的。
③春节前,他和响应号召的村民一起平整小组里的大面积土地。冬天天黑得早,夜说来就来了,乡亲们都说笑着回家了。猫头鹰掠过,发出几声怪叫,把乡福吓得不轻。做了一辈子的庄稼人,他能忍耐这些。土地是他的人生依托,在土地上每向前走一步,他都充满了希望。他绝不惜力,想多干一会儿,但隆冬的风发起了大脾气,一下揪起了他,他滚下一个小坡。骨缝里撕裂的感觉,紧抓着他,让他进入更深的夜色里。他心想:“我是副组长,能为村民做点事,也值得了。”
④我在小城里从事文艺管理工作,但周末常常是回到村里的。节假里,更多地深入到老农中间,我身上的乡土味,一直伴随至今。此时的乡福低低地不知说着什么。他一笑,脸就大了,上面满是幸福的文字,有着浓浓的乡土的味道。
⑤“腿好了吗?”我问。
⑥像竹筒倒豆子,他急急地答:“好了,腿也忙着要过年,急急地好了。这次又麻烦你了,帮我捎米面。”说着,他已经伸出了双手,不好意思的模样。
⑦女儿远菲打开后备厢,我轻推了一下乡福:“你的腿刚好了些,我给你搬。”
⑧他快人快语:“腿疼一下,没事的,哈哈,只要腿还在……”
⑨乡福是镇子里有名的勤快人,他的腿,被节令追赶着,从没有闲下来,自家承包地的庄稼,总是把深秋的枝头压弯。他还配合着组长,忙大伙儿的事,跑小组,跑村里,跑镇里,小组的面貌眼看着俊俏了许多,发展的路子愈来愈宽阔了。
⑩他捏了一下,看着不怎熟悉的袋子:“不是米面吧?”
我说:“不是。”
他惊慌了:“那怎弄呀?还准备给老墩一家人,他们这几天回来,不准备在内蒙古那儿了。”
我稳稳地说:“一会儿就到。同兴老板的车快要回来了,给你买上了。”
他放下心来:“噢!那就好。”
我说:“这是种子。”
“种子?我已经备好了,估计够了。”
“我这个,是从咱神木种子公司买来的。”
乡福一下子醒了过来:“那好哇,还是种子公司的!”他连声“谢谢”,从柜子里拿出一瓶酒,抿着嘴说:“正月了,老哥给你喝点酒吧。”我说:“不能了,我开车,单位还有事。”我们说了乡村的一些喜气事,说着说着,不觉就是正午了。
窗外是雨声,轻轻的,裹着燕子衔来的春天,像一个农人的倾诉,伴着土腥味。
乡福紧贴着窗眼,是滚烫的话语:“老弟,你赶快出发吧,湿漉漉的,不然路滑就不好下山了。”
握着他的手,我说:“谢谢老哥!那我们在春天里启程吧!”
(选自2022年03月25日《光明日报》,有改动)
13.阅读选文,说说文章为什么取题为《在春天里启程》。如果换个角度另取一个题目,你会以什么为题?说明你的理由。
14.细读选文第③段,想想作者为什么要写这部分内容?请简述。
15.联系上下文,按要求品析词句。
(1)像竹筒倒豆子,他急急地答:“好了,腿也忙着要过年,急急地好了。”(“急急地”流露了乡福什么心理?)
(2)自家承包地的庄稼,总是把深秋的枝头压弯。(这句话表达了什么意思?)
16.文中说“乡福是镇子里有名的勤快人”,他的勤快是如何体现出来的?从文中还可以看出乡福具有怎样的品格?
17.“那我们在春天里启程吧”,同学们,联系全文品读结尾这句话,你有什么感悟?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落价
冰心
①我们家的老阿姨回安徽老家去给儿子娶媳妇的时候,对我说:“宋老师,我这次回去,可能不来了。我总觉着在您家里干活,挺轻松、挺安逸的。我的侄女昨天从乡下来了。她刚念完初中,她妈妈就死了,她爹又娶了后妻,待她很不好,尽叫她下地干农活。我听说了怪心疼的,就托同乡把她带来了,想让她顶我的缺。她什么都会,又有文化,比我强多了。”说着从身后拉过一个二十岁左右、面黄肌瘦、衣衫褴褛的姑娘来,说她叫方玉凤,又催她说:“你快见见宋老师,她就是你的东家!”小方腼腆地向我鞠了一个深深的躬。
②那时我还没有退休,我女儿小真大学刚毕业,也在中学里教书。家中里里外外的事也不少,有小方来帮忙,我很高兴。
③小方虽然瘦弱,却很利落,来了不到一个月,我们就都十分喜欢她。她也因为久已没有家庭的温暖,在我们这个简单的小家庭里,似乎又得到了和睦融洽的“家”的滋味。小真总把自己穿过的衣服,一年四季给小方换上。她俩就像姐妹一样地亲热。每天晚上小真还教她英语、数学等,鼓励她去考中专。
④两年过去了,忽然有一天,小方很难为情地来对我说:有个同乡介绍她到一家面铺当售货员,每月工资有一百九十元,奖金除外。她几乎流着眼泪说:“我真是舍不得离开你们,可是我若想上学,不攒一点学费不行……”这时我已经退休了,足可以料理家务了,因此我和小真都连忙说:“这个我们了解,而且也替你高兴,你去吧,有空常来走走。”
⑤小方真地像回家一样,每个星期天都来。本来在我们家两年,她已经丰满光鲜得多了,这时再穿上颜色鲜艳的连衣裙,更是十分漂亮,我们都笑说几乎认不得她了。
⑥她每次来,都带着果品,尤其常送些新鲜的南豆腐,她说:“从书上看到老人骨节疏松,最好吃些带钙的东西,除了牛奶、鸡蛋之外,最好的是豆制品了。你们上街买菜时,不容易碰得到好豆腐。”当我们辞谢时,她还对小真挤眼,笑说:“我的工资比你们都高,这点东西算不了什么。”我们也只好由她。
⑦有一天,她拿来了一架小长方形的白色蓝面的收音机,放在我的书桌上,说:“这收音机才十八块钱,不到我工资的十分之一,你们早晨起来听‘新闻和报纸摘要’不比订那些报纸强么?从前我每次到邮局去替您订这个报、那个报的,我都觉得很浪费!其实那些报纸上头登的都是一样的话!”我一边赏玩着那架小巧的收音机,一边笑说:“报纸上也不尽是新闻,还有许多别的栏目呢。而且几份报纸看过了,整理起来,也是一大摞,可以卖给收破烂的,不也可以收回一点钱?”
⑧小方打断了我,说:“您不知道,‘破烂’才不值钱呢!现在人人都在说,一切东西都在天天涨价,只有两样东西落价,一样是‘破烂’,一样是知识……”小方忽然不往下说了。
⑨我的心猛然往下一沉,心说:和破烂一样,我们是落价了,这我早就知道!
(选自《收获》1988年第5期,有删改)
18.根据文章内容,补全故事情节。
______________________→小方辞工做销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下列句中省略号富含深意,请结合内容分析人物此刻的心理。
我真是舍不得离开你们,可是我若想上学,不攒一点学费不行……
20.有同学认为画线句对刻画小方的形象意义不大,可以删去,你怎么看?请从内容和结构两方面阐述观点。
21.小说以“落价”为题,试结合小说内容谈谈你的理解。(结合小说内容从情节、人物形象、主题、环境、手法等角度任选一个角度)
阅读下文,完成各小题。
火车上的见闻
①虽然是冬日,但广州不太冷,尤其是拖着行李箱,挤了一阵子地铁,在人丛中穿梭、摩擦,浑身竟有些燥热。今年车站将进站口“前置”,几十个口子“一”字排开,电子屏幕清晰地告示着车次, 坐哪趟车,就从哪个口进。大学生志愿者精神饱满,耐心地为返乡心切的人们提供问答服务。如此疏导,秩序井然。
②我们往西去。很幸运,“抢”到了卧铺票。一家三口,一上,一中,一下。先安置妻女,有一个行李箱很重、很大,我往下铺的座位底下塞,塞不进去。我吃力举起箱子往行李架放,行李箱摇摇欲坠,我也摇摇欲坠。一个壮小伙儿眼尖手快,迅速托住,我顺势借力,箱子妥妥地归位。我说了声谢谢,壮小伙儿说不用。我一扭头,人不见了。
③一对愁容满面的小夫妻边走边打电话,说的是乡音,我听了个大概:他们仨,上来俩,还有一个,是他姐,还在赶地铁。这时离开车不到二十分钟,估计赶不上了。我也替他们着急。春运一票难求,亲人赶不上这趟车,就要改签,但改签恐怕连硬座都没有。退票也不行,退了更难买上,真是急煞人也!果然,直到列车徐徐启动,落下的人还没上来。幸好事情还是解决了,怎么解决的?
④退票,直奔机场。机票有,虽然贵点,但没有什么能阻挡游子回家过年的脚步。
⑤小夫妻在惠州的一个镇上开餐馆,以川莱为主。我以为男青年会炒的菜不是很多,不料,看到他手机里的菜谱,密密麻麻,好几张。我们吃过的川菜,他都会做;我们没吃过的,他也会做;还有很多菜名,我没听过。一个二十来岁的人,会做这么多菜,不简单。
⑥男青年的餐馆规模中等,食客都是附近工厂的工人。做餐饮,熬人。有时候,客人一聊就聊到晚上十一二点,只能等。我问他,你不是有营业时间么?他笑了笑,哪有赶客人的道理?要是赶客, 人家下回就不来了。累是累点,但收入还不错。
⑦镇上房价不高,我以为他们的理想是就地安居乐业,可他们却不想买房。他们的想法是趁着年轻,多干几年,等攒够些钱后,回老家开餐馆。伴随车轮与钢轨的撞击声,我们有一句没一句地聊着,但有一句话,他说了好几遍,“千好万好,还是家乡好”。
⑧车快到长沙站时,已暮色四合,华灯初上。年轻的女列车员提前收拾好三大包垃圾,列车停稳, 她提着两大包垃圾下车,放在站台的垃圾堆放点,当她返身准备提另一包垃圾时,我顺手提起垃圾袋递给了她。靠近车门的瞬间,寒风拂面,凉气袭人。女列车员的发丝在风中飘舞。
⑨女列车员是个勤快的人。上班时间,一遍又一遍地拖地、清理卫生间,干着脏、累、苦的工作。
⑩面对我这个素不相识的乘客的意外称赞,她莞尔一笑,这不都是应该做的嘛!
⑪晚上八点,是列车员换岗的时间。老车长召集列车员开短会,叮嘱大家,晚上值班格外重要, 要确保旅客人身和财物安全;遇到突发情况,要及时报告。老车长最后问大家,听明白没有?列车员齐齐回答,听明白了!
⑫随后,一个个矫健或倩丽的身影隐没于两侧车厢,开始守护一个个返乡人的梦。
⑬一站又一站,人潮退去又涌上,冬日的温暖,一路蔓延。
22.“青年”身上表现出哪些特点?请简要概括。
23.“我”在文中起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24.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以时间先后为顺序,主要叙述春运期间一列西去火车上的见闻。
B.车站进站之所以秩序井然,是因为大学生志愿者提供了咨询服务。
C.文中多处使用口语化的语言,通俗易懂,如“他们仨,上来俩……”。
D.本文与杨绛的《老王》都选取了生活中的凡人“善”事来表达主旨。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小题。
冰凌花
①进入三月,东北山林依然白雪皑皑,林薮茫茫,山野一片料峭。
②在岑寂的柞林中,忽而,一缕缕淡淡的清芬飘来,但见残雪覆盖的林下落叶与凄迷的衰草中, 一朵朵晶莹莹、黄灿灿的花儿羞怯地向你芳唇含笑,美不可言。原来,她就是冰凌花儿。
③那一朵朵颤抖的小花儿披雪而出,纤尘不染,温润如玉,晶莹如冰,更似清澈的釉水结晶的瓷花儿。
④再细端量,那花儿单生于茎顶,深紫色的花茎仅寸多许,与草薮一起而不争其高。娇嫩的花瓣拱护着丝丝缕缕心思骚动的花丝雄蕊和温淳的花柱雌蕊。
⑤此际,岑寂的柞树林里这一朵朵独守一谷宁静与清逸的小小冰凌花儿,给没有一丝儿色彩的山林陡添几许早春的光彩,这花儿悄悄叩开春天的大门,让人一下子就嗅到春天的气息。
⑥清代名士朱锡绶在《幽梦续影》里把各种花儿的形貌视为身份不同的美女。惟未把冰凌花比作美人,实乃一大憾事。缘由或许朱锡绶未睹冰凌花之娇容。然而,这又是冰凌花儿的世之俗缘之轻。她在北国雪野不啻笃定不移的独善其身,还默然地绽放着芳华之春光……
⑦对于冰凌花儿,还有一段美丽的传说,原来,在远古的三月初,辽东皆是冰雪欲融未融,一片荒凉寂寞的天地。为了给枯冷的山林旷野一点春天的讯息,掌管天地花草的百花仙子召集了冰凌花、映山红花、猫骨朵花“三花仙子聚会”。
⑧会上,百花仙子让三花回去相约一起开花迎接春天。三花归来后,冰凌花儿立即行动起来, 率先钻出泥土,顶开落叶,抢在冰雪寒天里独自暄妍金灿灿的芳颜。
⑨移时,映山红花儿一看冰凌花儿抢了先,急急忙忙光着身子往外跑,在山崖在峰巅也绽开了绯红如云的脸庞。这时候,素来拖拖拉拉的猫骨朵花儿一看二花都开了,百卉皆露出了头,山也绿意盎然了,才急得满头大汗,就披头散发地从泥土里拱出来,绽开一张张毛茸茸的紫红艳艳的笑脸, 羞赧地迎接春日多许的到来。
⑪望着小精灵般的冰凌花儿,我感叹,在这春寒料峭的大山里,这晶莹的小花儿开得如此忘情娇媚,这分明就是山林大地千年修炼而诞生的一株花仙子,亦是嘉木百卉孕育的一株花仙子,或许还是天上的仙女滴下的一颗颗汗珠珠啊!
⑫落日的余晖染红了山际,我再次徘徊柞林下,却不见了那些花仙子。寻寻觅觅,唯见残雪掩映着满地落叶与萋萋荒草,再也看不见那花动满坡的吉光片羽了,真是不辨何处去寻仙…… ①就在我不知走向哪里寻觅时,猛然我又见到刚才曾经偎依的那株老榆树,就在它的树干下, 曾有几株冰凌花儿。我不由来到它的身下,仔细逡巡,终于寻见冰雪披离的衰草中,冰凌花用它自己的土色花萼包裹成与林地衰草同色的荒草,花仙子变成了草,怎耐得你寻寻觅觅呢!
⑬原来,冰凌花儿为了适应冰雪消融的寒冷气候,只在白天和煦的阳光下绽放,太阳一落山, 那花儿就被花萼合成花苞,掩去花容,变作了冰凌草。纵然那花隐了,但不失优雅,明日的风景依然如画。
⑭这世上花儿绽放后,还真罕见有多少能够回溯蓓蕾的呢?犹似人之青春芳华还能回溯童稚未凿的吗?
⑮哦,小小的冰凌花儿,冰雪世界铸炼了她北国第一花儿的一个时光又一个时光的芳华不减!
25.从全文看,冰凌花有什么与众不同之处?请简要概括。
26.赏析第②段中画横线的句子。
但见残雪覆盖的林下落叶与凄迷的衰草中,一朵朵晶莹莹、黄灿灿的花儿羞怯地向你芳唇含笑, 美不可言。
27.第⑦⑧⑨段使用了什么记叙方式?有何作用?
28.本文的主题是什么?请写出两个方面,并结合具体内容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听雨
王继怀
①静坐在书桌前,窗外正下着雨。听着雨打篷的声音,听着这温馨而又富有诗意的雨声,我的思绪又回到了久别的故乡,耳畔响起了儿时大山里的雨声,想起了一个个关于听雨的故事。
②记忆中,大山里的老家是经常下雨的。雨后的山村也是非常美丽的,像一幅水墨画。小溪里的水涨了,村子里的池塘满了。雨后山间草木新,空气也变得格外清新,一阵清风吹来,泥土散发出沁人心脾的芬芳,令人心旷神怡。
③微风细雨中,我常赤着脚,斗笠也不戴,漫步在田野,任凭雨淋着,享受着雨中的这份惬意。母亲发现后,必教育我一番,但再遇微风细雨,我会依然如故。
④记忆中,我最喜欢的还是下雨天坐在屋檐下,看着如诗如画的山村雨景,静静地听着大山里别具风情的雨声。老屋顶上的黛色瓦片,长满青苔的椽子,群山环抱的小山村,都被山间云雾缭绕着。空中飘落着雨丝,活泼可爱的小燕子在雨中穿来穿去,用那剪刀似的尾巴剪断大山里的这挂雨帘。闭上眼睛,静静地听着雨打芭蕉,雨敲房顶,雨击田野,雨落池塘……时大时小,时缓时急,时断时续,时高时低。听其声,听其调,听其韵,让心灵随着雨声的节奏一起飞舞。我就这么静静地赤着脚坐在屋檐下,感受着大山里雨的气息……
⑤自古以来,文人墨客留下了很多关于听雨的名篇佳句。宋代大诗人陆游独自一人,在夜深人静时,伴着一盏昏灯,听着雨声,写下了“晚窗又听萧萧雨,一点昏灯相对愁”的诗句;南宋词人竹山先生用听雨概括自己的一生,从少年、壮年一直写到老年听雨,《虞美人·听雨》中,“而今听雨僧庐下,鬓已星星也。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写尽了他难以化解的愁思。
⑥关于听雨,我又想起那年在西班牙马德里与一位华侨交谈的故事。这位华侨是我的同乡,他得知我来到西班牙,特意到宾馆来找我,与我聊了很久。他说他到马德里已经20多年了,已经习惯了此地的气候水土、生活习俗,熟悉了当地的风土人情,也已把马德里当成了自己的第二故乡。但随着年龄的增长,思乡之情却愈来愈浓,只要有家乡人来马德里,他知道了都会来见一见,聊一聊。这位华侨说,他小时候在老家就特别喜欢听雨,有一年回老家正好碰上下雨,他就掏出手机录了一段雨声。回到马德里后,他常把这段在家乡录的雨声放给自己听,每次听着这富有节奏和韵律的雨声,他仿佛回到了童年在老家听雨的那段难忘的时光,回到了万里之遥的故乡。
⑦在繁华的都市,在这夜深人静的时候,推开窗,听着雨声,那一个个关于听雨的故事又浮现在我的脑海。今夜,我听的是雨声,更是听来自家乡的浓浓乡愁。
(选自《南方日报》有删改)
29.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②段划线句子中的“涨”“满”两个字形象写出了小溪和池塘雨后的变化,用字凝练,不可置换。
B.老华侨每当知道有家乡人到马德里,就赶过来聊天,聊雨声,说明他对雨声已经达到如痴如醉的地步。
C.第④段画波浪线的句子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写出了燕子在雨中快速敏捷的身姿。
D.“一个个关于听雨的故事”这句话在文中出现两次,这是首尾呼应的写作技巧,强调了这些故事在文中的重要性,有深化主题的作用。
30.结合语境,品析第④段画线的句子中加点词的表达效果。
闭上眼睛,静静地听着雨打芭蕉,雨敲房顶,雨击田野,雨落池塘……时大时小,时缓时急,时断时续,时高时低。
31.每个人都有乡愁,你的乡愁是什么?写出来与大家分享。
(甲)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桃之夭夭
格致
①我家的屋后,有几棵大李子树,还有几棵海棠树,北窗外不远处还有一棵桃树。
②桃树开花的时候,北窗就被桃花挤满了。这样的美景,并没有谁多看一眼,那一树妖娆的桃花,自顾自开着,家里的大人孩子也自顾自忙着,等桃花谢了,我的目光在北窗外停留的时间反而多了起来。那些绿茸茸的桃子,比粉红的桃花还要耐看。桃花简单,一眼就看清楚了。但层层叠叠的桃叶和藏身其间的桃子,则让桃树进入了一个神秘时期。这时的桃树,有了景深,成为一个神秘通道的入口。
③我不知道这棵桃树长在我家北窗外有什么不对,我一出生桃树就在那里,我没出生呢,桃树也在那里。我看见桃树,就像看见后院的大李子树、海棠树,看见前院的柳树、樱桃树,它们是我家的一部分,和那三间草房子,构成了我的童年世界。
④长大了才知道,在北纬43度,桃树是不能存活的,至少是不能过冬的,可我家的桃树存活了, 并且过冬了。现在看来,那棵桃树真是我童年世界里的一个奇迹。
⑤这个奇迹是父亲一手创造的。桃树生长在关里比较温暖的地区,我父亲感到东北太冷,他不想把孩子生在这么冷的地方,但是父亲又没有迁徙的能力。他就让一棵温暖地区的果树迁徙了,让一棵桃树来到我们的家园。我的父亲通过一棵桃树迷惑了我,我不记得童年有多冷,只记得那些在冰上的游戏,记得春暖花开,记得桃子甘甜。我的童年,比别的孩子多出了一种生活的滋味。
⑥父亲的桃树有着特殊的造型:它的所有树枝都朝向西方,树身像被强劲的东风压得抬不起头的样子。桃树是弯着腰的,然而这一切都和东风没有关系。这里厉害的不是东风,而是西北风。如果桃树是因为环境而弯腰,那么它应该向东南弯腰才对。这棵桃树是向东南弯腰还是向西北弯腰,由我父亲说了算。我曾亲眼看到父亲是怎么对待那棵桃树的。
⑦父亲用草绳把桃树一道一道地捆好,然后在树的下面挖坑——父亲总是习惯在树的西面挖坑——然后把捆好的桃树一点一点地压到那个土坑里去,然后我父亲就开始往树上填土,直到把整棵树埋进土里。父亲总是在秋天把桃树从头到脚埋到土里。这等于给桃树穿了一件大棉袄。等冬天来了,大雪一层又一层地把桃树的土包盖住,这等于在棉袄的外面又给桃树穿了一件貂皮大衣,让一棵树钻进土里冬眠,这是父亲的思维,我不知道还有谁会这么做。
⑧第二年的春天,在某个风和日丽的上午,父亲会小心地把睡了一个冬天的桃树从土里挖出来,摇落树枝上的土,再把土坑填平。这时我才明白,秋天的埋树是为了让桃树度过东北寒冷的冬天,李子树、海棠树、杨树、榆树……几乎所有的树,都不用埋,都能过冬,只有那棵桃树,冬天需要在土里冬眠,春天,父亲又把它从泥土中唤醒。那弯腰的桃树,照常开花、结果。我想天底下可能只有我的父亲有这样的耐心和智慧,饲养一棵这样娇贵的桃树。
⑨桃子成熟的时候,每年都要丢失一些桃子。几次之后,我妈有了对策,她赶在别人来摘桃子之前,在傍晚的时候,摘下一整筐桃子。那些桃子大部分还是绿的,但成熟了。那是我此生吃过最好吃的水果。在我们家,判断桃子成熟与否,不看桃子是否红了,而是用手一捏,软的就是成熟了,有谁吃过还绿着却己熟透的桃子?那种甜,是不可以描述的。
⑩每年的秋天,我家的北窗台上,会摆着一排排粉红色的桃核,那是我和姐姐放在那里玩的,等它们在风里干透了,互相磕碰的声音非常悦耳。
⑪在桃树还繁花似锦的时候,我的父亲却死了。父亲死在一个春天,那棵桃树在父亲已不在人间的那年春天,仍忍住悲伤,顽强地把桃花开了出来。秋天,在那个没有了我父亲的秋天,桃树仍忍住悲伤,把桃子挂满枝头,那年的秋天,我吃到的桃子依然是甜的,依然是好吃得无法描述,依然有一排粉红色的桃核摆在北窗台上,进出的风吹拂它们……
⑫我不知道那年秋天的桃子,是我最后的桃子了。
⑬冬天的时候,我来见桃树仍站在北窗外的寒风里,几片红色的叶子在抖动。下雪了,桃树上挂满了雪花;起雾了,桃树上挂满了冰花。
⑭第二年春天,李子树开花了,樱桃树开花了,海棠树开花了,父亲的桃树终于没能忍住悲伤,它一朵花也不肯再开了。
32.请结合具体内容简要分析文中的父亲是一个怎样的人?
33.你是如何理解第⑤段画线句子的。
34.请对第⑧段加点词“饲养”进行赏析。
35.揣摩第⑬段画线句,联系上下文,发挥想象,将“我”此刻的心理描写出来。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名著里的“躺平”高手
肖遥
①山本周五郎的小说《豫让》写了一个从“躺平”到“躺赢”的案例。岩太的父亲被知名剑侠刺死,因替父亲感到不值,还嘲笑剑道,他被家人赶了出去,索性当了乞丐。没想到从前鄙夷他的人都来鼓励他,给他送吃喝、送钱财,以为他在卧薪尝胆准备复仇,于是,岩太因“躺平”而暴富。本来准备携款跑路的他,想通了:既然大家都以为君子报仇,十年不晚,那他就再躺十年,反正去哪儿也没有留在这里过得安逸。故事结局是杀父的剑侠暴毙,岩太没想到,自己用“躺平”熬死了对手。
②高级的“躺平”并不是混吃等死。“躺平派”鼻祖庄子说过“知其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德之至也”。但古人也说过“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他们只是提倡顺势而为,不让自己拧巴,如果风足够大,也不介意做一只“在风口上起飞的猪”。
③名著里也须有一两个“躺平派”,情节才丰富。《西游记》里有猪八戒,取经途中,他总会不失时机地享受偷懒的快乐,动不动躲在角落里睡觉。在他眼里,焦虑的唐僧、狂躁的孙悟空,都病得不轻。猪八戒心里不舒服了就把“趁早散伙”挂在嘴上。他冷眼旁观,能躺着绝不站着,准备花最少的力气,混到灵山。
④《红楼梦》里的林黛玉对人情世故、仕途经济漫不经心,如果搁在现代,她肯定对股市、房价、晋升都没兴趣,恨不得“每日家情思睡昏昏”地“躺平”。但她对情感“卷”得厉害,吃宝钗的醋,担湘云的心,她不惜为这段感情哭得饭也不吃,觉也不睡,甚至连命都不要。经此一“卷”,她终于抵达谁都“卷”不过她、跟谁“卷”她都不屑的境界。她跟宝玉互相表明心迹的时候,说:“我为的是我的心。”由此可见,“卷”的最高境界其实是“躺平”——我爱你,与你无关。
⑤猪八戒的“躺平”是谁也叫不醒一个装睡的人,林黛玉的“内卷”证明了谁也“卷”不过一个玩命的人。
⑥普鲁斯特在《追忆似水年华》里用了极致细腻的笔触描写自己“躺平”期间的心路历程,证明了只有身体上完全躺平,才能放飞精神,让思想去触摸这个世界的边边角角乃至细枝末节。在身体上比普鲁斯特躺得更平的霍金,精神飞得更高更远,触摸的是宇宙的尽头。
⑦卡尔维诺的小说《树上的男爵》中,柯希莫认为宇宙的尽头在树梢。每到迷茫和郁闷的时候,他就会爬到树的顶端,向远方眺望。厌恶在地面上“内卷”的他,干脆选择了生活在树上,此举不是为了后退,而是为了抵抗,为了“和尘世保持必要的距离”。即便老来病至奄奄一息,人们把床架到树上,让他躺下,医生爬上树给他看病,他也不愿意。当一个热气球飞过树顶,他像孩子一样一跃而起,抓住气球的绳子,被带走了。
(摘自《中国新闻周刊》)
36.依据文章第①②段的内容,用简洁的语言说说什么是高级的“躺平”。
37.文中写道:“猪八戒的‘躺平’是谁也叫不醒一个装睡的人”,请概括这种“躺平”有何特征?
38.依据文章第④段的内容,概括谁也“卷”不过林黛玉的原因是什么。
39.依据文章第⑥⑦段的内容,说说“此举不是为了后退,而是为了抵抗”,这里是抵抗什么?为什么要抵抗?
参考答案:
1. 进考场后趁机把复习资料悄悄放进旁边的空桌里。 做题时,全都是自己熟悉的题目。 离开考场收拾书包时被流动监考发现,被判补考。
2.(1)用了动作和心理描写,写出了“我”因为并不认为自己的行为违纪,遇到流动监考时镇定自若的样子,与下文的慌乱形成对比。
(2)“斩钉截铁”比喻言行坚定果断,毫不犹豫、拖沓。在文中形象地写出了流动监考铁面无私、坚守原则的形象。
3.倒叙。文章一开篇就交代自己不会忘记那个流动监考,设置悬念,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开门见山,点明本文的主旨,引出下文对这件事的叙述。
4.“那双眼睛”表面上指流动监考那双具有强大威慑力的眼睛,更指一种做人的原则,它时刻提醒我们,即使身边没有监督,我们的小心思也不能旁逸斜出;无论何时何地都不能抱有侥幸的心理试图投机取巧,哪怕只有一次也不行。
【解析】
1.
本题考查情节梳理与概括。
(1)根据题干“幸”的提示,找到③段“我把复习资料藏到包里,带进了考场”和④段“铃声过后,趁着监考老师领我们学习‘考生规则’的时候,我把资料悄悄地放到旁边的空桌里”,可概括为:进考场后趁机把复习资料悄悄放进旁边的空桌里。
(2)根据题干“幸”的提示,找到④段“试卷发下,我快速浏览了一遍。太好了!全是我熟悉的题目,我心中不免有些小激动。我很快投入到答题之中,一切都很顺利”,可概括为:做题时,全都是自己熟悉的题目,答题顺利;
(3)根据题干“不幸”的提示,找到⑤段“我刚走到门口,一位监考老师从身后喊住了我”和⑥段“他没接资料,只是瞅了一眼,就丢下一句话:‘违纪,等补考吧!’”,可概括为:离开考场收拾书包时被流动监考发现,被判补考。
2.
本题考查语句赏析。
(1)要求从描写的角度赏析。根据⑤段画线句“我停下来,不解地打量着他,看样子像是流动监考,但我一点也不心虚,十分镇静”中“停”“打量”等词语可知,运用了动作描写;“一点也不心虚,十分镇静”是心理描写。结合④段“资料算是白准备了。我套上笔,交了卷,回位顺手把资料塞进包里,昂首挺胸,第一个走出教室”可知,写出了“我”因为没有考场作弊,遇到流动监考时询问时“不解”和镇定自若的心理;结合⑥段“我一听,慌了,不禁大声争辩”可知,与下文形成了对比,为促进“我”的反思和转变做好了铺垫。
(2)要求赏析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
⑥段“他斩钉截铁地说,脸上没有一丝表情,转身便走,不容我置辩”句中加点词“斩钉截铁”意思是形容说话或行动坚决果断,毫不含糊;结合⑦段“学院教务处主任!厉害着呢。听说,全院最不好说话的就是他”可知,这个词生动形象地刻画了流动监考铁面无私、坚守原则的形象特征。
3.
本题考查倒叙。
倒叙,是根据表达的需要,把事件的结局或某个最重要、最突出的片段提到文章的前边,然后再从事件的开头按事情先后发展顺序进行叙述。采用倒叙的方法,能增强文章的生动性,使文章产生悬念,更能引人入胜,同时也可以避免叙述的平板和结构的单调。
根据①段“时至今日,那个流动监考恐怕早已把我忘了,可我永远也不会忘记他”,文章一开篇就交代自己不会忘记那个流动监考,这就设置了悬念——这个流动监考是谁,他是什么样子,为什么不会忘记,能激发读者的强烈兴趣;同时,“这件事让我明白一个道理:人,无论何时何地,都不能抱有侥幸的心理而试图投机取巧,哪怕只有一次也不行”,点明本文的主旨,引出下文对这件事的叙述,使用开门见山的手法,可以避免叙述的平板和结构的单调。
4.
本题考查语句理解。
根据⑥段“尤其是那双眼睛像X光,几乎要穿透我的身体”可知,“那双眼睛”表面上指流动监考那双具有强大威慑力的眼睛;
根据⑧段“从此以后,那双眼睛由窗外转移到我的心里”和⑩段“像一双眼睛时时盯着我,不管旁边有无别人的监督,小心思都不能旁逸斜出”可知,“那双眼睛”指一种做人的原则,它时刻提醒我们,即使身边没有监督,我们的小心思也不能旁逸斜出;结合情节和题目“‘侥幸’的幸与不幸”,可知,无论何时何地我们都不能抱有侥幸的心理——试图投机取巧,哪怕只有一次也不行,而应该踏踏实实做人做事。
5.C
6. 一年级时,“我”以别样的方式“投桃报李”,心中悔恨或一年级时,“我”写陈老师的小字报,后悔心痛 三年级时,“我”看着陈老师离开,难以忘怀
7.(1)本句运用神态描写,动作描写。写陈老师在看到小字报后微笑的神态,轻轻抚摸“我”的动作,表现了陈老师的大度宽容(以德报怨)、温柔与善良。
(2)比喻 把“我” 对启蒙教师陈老师的回忆比作“新绿的色泽”,生动形象表现在时光的流逝中,很多事情被“我”渐渐淡忘,但陈老师对我的启蒙教育,她的温柔娴雅、宽容大度伴随着“我”的长大,越发难忘。
8.(1)大度、善良、宽容的人,“我”写小字报,陈老师以德报怨;
(2)关心、爱护学生的人,叮嘱“我”天黑了快回家;
(3)高超教学技艺的人,“我”感受到教育的优美,最美的天籁;
(4)有洁净、娴雅气质的人。
【解析】
5.
本题考查词语辨析与运用。
清晰:清楚明晰。清楚:事物容易让人了解、辨认或对事物了解很透彻。依稀:(印象、记忆)模模糊糊。荒唐:广大而不着边际,引申为夸大不实或荒谬无理。荒凉:形容旷野无人的景况。
空一,根据①段“我第一次去学校不是去上学,那一年我大约五岁”语境,对自己的年龄尚且记忆不准确,可见,此时印象模模糊糊,应使用“依稀”,排除AD;
空二,根据⑤段“齐耳短发已经斑白,颧骨略高,眼睛细长但明亮如灯”语境和空前的“依然”,可知,印象深刻,记忆清楚明晰,应使用“清晰”;仍排除AD;
空三,根据⑦段“虽然是幼稚之错,但事隔二十多年想起这件事仍然有一种心痛的感觉”,可知当时行为“荒唐”,排除B;
故选C。
6.
本题考查情节梳理与概括。
(1)根据题干“一年级时”的提示,找到⑥段“我记得我就是用那些字歪歪斜斜地写成了一张批评老师的小字报”和⑦段“我想陈老师肯定看见了贴在一年级墙上的小字报,……但事隔二十多年想起这件事仍然有一种心痛的感觉”,可概括为:“我”以别样的方式“投桃报李”,心中悔恨,或“我”写陈老师的小字报,后悔心痛;
(2)根据题干“三年级时”的提示,找到⑧段“我在街上走,看见一辆三轮车慢慢地驶过来,车上坐着陈老师母女,……老师们往往能准确无误地喊出每一个学生的名字”和⑨段“在我看来,陈老师已经成为我年幼时一盏美好的路灯,她在一个孩子混沌的心灵里投下了多少美好的光辉,陪他走上漫长多变的人生旅途”,可概括为:“我”看着陈老师离开,难以忘怀。
7.
本题考查语句赏析。
(1)要求从人物描写角度赏析。根据⑦段画线句“我记得她在课堂一如既往地微笑着,下课时她走过我身边,只是伸出手在我脑袋上轻轻抚摸了一下”中的“微笑着”可知,运用了神态描写,“走过”“伸出”“抚摸”等动词,运用了动作描写;结合⑥段“我记得我就是用那些字歪歪斜斜地写成了一张批评老师的小字报”可知,这些动作和神态描写,表现了陈老师的温柔、善良与大度。
(2)要求从修辞角度赏析。根据⑨段画线句“时光之箭射落岁月的枯枝败叶,有些事物却一年年呈现新绿的色泽,正如我对启蒙教师陈老师的回忆”中把“我” 对启蒙教师陈老师的回忆比作“新绿的色泽”,可知,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结合本段“我的耳边依稀响起二十多年前陈老师的声音,天快黑了,快回家去吧”可知,生动形象地写出了陈老师给我的印象之深,在“我”的心灵里投下了多少美好的光辉,陪“我”走过漫长多变的人生旅途。
8.
本题考查人物形象理解。
根据⑤段“记得她常年穿着灰色的上衣和黑布鞋子,气质洁净而娴雅”,穿戴简洁,气质洁净而娴雅;可知,陈老师是个洁净、娴雅气质的人;
根据⑥段“这才是我一生中最美好的天籁,我记得是陈老师教会了我加减法运算和汉语拼音”,“我”感受到教育的优美,最美的天籁;可知,陈老师是个高超教学技艺的人;
根据⑦段“我记得她在课堂一如既往地微笑着,下课时她走过我身边,只是伸出手在我脑袋上轻轻抚摸了一下。那么轻轻的一次抚摸,是一九六九年的一篇凄凉的教育诗”,“我”写小字报,陈老师以德报怨;可知,陈老师是个大度、善良、宽容的人;
根据⑧段“我记得陈老师喊着我的名字朝我挥手,我听见她对我喊:天快黑了,快回家去吧”,叮嘱“我”天黑了快回家;可知,陈老师是个关心、爱护学生的人。
9.我演出失败之后不愿吹笛的痛苦耻辱\伤心。或:我辛苦练习却吹不好竹笛的失落;为梦想拼搏后内心的平静(满足、幸福)。(意思对即可)
10.(1)因极度渴望拥有竹笛而看到竹笛时痴迷的样子(意思对即可)。
(2)孤注一掷比喻在危急时用尽所有力量,在文中指明知自己无法吹奏一首完整的曲子(明知自己处于尴尬境地)而拼尽全力表演(坚持把它吹完)的不服输(好强、固执)。(意思对即可)
11.我选【A】,因为【A】句 “大踏步”这一动作更符合“江湖侠客”的行为特点,更能表现出“我”拥有竹笛之后的激动之情,“苍茫”指辽阔无边,能更准确地烘托出“我”拥有竹笛后内心想纵横天下的豪情,“轻快”与“苍凉”都不能表现出激动豪迈,与语境不符(意思对即可)。
12.不可惜。我认为有些梦想并非追寻就能成功,生命的美丽在于体验的过程,而不是结果。(或用原句:“有些梦想是永远不会开花结果的,但播种梦想的人从不放弃流汗流泪的机会,只是因为生命里那些动人的细节丰富了生命的内涵”。作者成为竹笛手的梦想虽然破灭,但他为成为竹笛手而付出努力却让他的生命更加丰富。(意思对即可)
【解析】
9.
本题考查对标题的理解和对情感的分析。这篇文章以“笛”线索,叙述了自己青春年少时的一段经历,表现了有些梦想是永远不会开花结果的,但播种梦想的人从不放弃追梦的机会,只因这些细节丰富了生命的内涵。结合文章最后一段“沉默的竹笛啊,我无心再次吻你于唇,吹一曲优美的歌谣,就这样静静地看着你便足够了,你的沉默其实高奏着我对少年烂漫心事的回忆”可知,“沉默”蕴含着“我”辛苦练习却吹不好竹笛的失落和为梦想拼搏后内心的平静、满足、幸福。意对即可。
10.
(1)考查对词语的理解。结合文章第③段“猛然看见一个老头蹲在地上,他的面前摆着一大把我盼望已久的竹笛,它们在阳光下折射出炫目而高贵的光芒”可知,句子中“痴痴”一词写出了“我”看到竹笛时痴迷的神情,表达了“我”对拥有竹笛的渴望之情。
(2)考查对人物心理的分析。在理解文章内容的基础上,结合语境分析作答。“孤注一掷”比喻在危急时用尽所有力量做最后一次冒险。结合第⑨段“几个调皮的同学就恶作剧地起哄,要我为大家表演吹笛子。天哪,我根本吹不成一首完整的曲子,但强烈的自尊心迫使我孤注一掷”可以看出,这个词表现出明知自己吹一首完整的曲子,但还要拼尽全力坚持把它吹完的不服输的心理。
11.
本题考查根据语境补齐句子。比较两个句子可知,两者的区别在于A句是“大踏步地”和“苍茫”,B句则是“轻快地”和“苍凉”。结合语境,联系本段“第一次拥有竹笛的那个下午,是我人生中最美丽的时光”和“这时我觉得自己成了一个漂泊天涯的江湖侠客,心里汹涌着英雄纵横天下的豪情”可知,此时“我”的心情是喜悦的,是自豪的。“大踏步地”这一动作更符合“江湖侠客”的行为特点,突出表现出“我”拥有竹笛之后的激动愉悦之情,“苍茫”一词准确地烘托出“我”拥有竹笛后内心想纵横天下的豪情。而“轻快地”“苍凉”只能体现内心的愉悦,因为高兴而步子轻快,不能体现心中的自豪之意,所以应选A句。
12.
本题考查对文本内容和主旨的理解。
联系第⑥段中的“竹笛在人家手里是一根音乐的神奇魔术棒,在我的手里却成了一根没有灵感的干枯竹枝。唉,想不到吹笛竟会是这样的艰难”可知,“我”长期练习吹笛子,却没有什么结果,这让我充满了挫败感。
联系第⑦段中的“在无人的山坡.上,我抚摸着被泪水浸润的竹笛,伤心欲绝。从那以后,我发誓再也不吹笛子了”可知,我在班会上表演失败,内心受挫。
联系第⑧段中的“有些梦想是永远不会开花结果的,但播种梦想的人从不放弃流汗流泪的机会,只是因为生命里那些动人的细节丰富了生命的内涵”可知,作者从自己的失败里领悟到了人生哲理:并不是努力就一定会成功,但努力的过程会使人生变得丰富多彩。
由此分析可知,作为一个少年,吹笛受挫,在公开场合受到大家的嘲笑,从此不再吹笛,符合少年心性。“我”从此领悟到努力不一定成功的哲理,认识到自己并不适合吹笛子,于是放弃,这也是合情合理的。所以竹笛最终沉默,并不可惜,学习吹笛给自己带来了难忘的人生记忆,又从中领悟到生活的真谛。
13.选文题为《在春天里启程》,不仅直接点明了时间和事件,而且蕴意丰富,揭示了文章的主旨,传达出一种蓬勃向上的精神和力量。此外,题目含蓄,更能激发读者想象,引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答案示例:还可以取题《乡福》,理由是直接点明本文叙述的主要人物,此外,具体化的题目,没有说出文章主旨,留给了读者更多的想象、思考空间。
14.因为这段内容交待了乡福腿受伤的原因;丰富了文章内容;刻画了乡福的形象,使读者对乡福这个人有了初步认识。
15.(1)乡福腿受伤明明没有好,在我询问他时,却急急地回答好了。“急急地”流露了乡福怕我担心,不想再给别人添麻烦的心理。
(2)这句话的意思是乡福一年四季一直都在田地里辛勤劳作,他的勤劳换来了秋天累累硕果。
16.他的勤快体现在冬天天黑乡亲们回家了他还在劳作,腿受伤后在春天来临之际早早备好种子,为村民忙前忙后。(意近即可)他还很勤劳、坚韧、善良朴实、有责任心、对生活充满希望……
17.答案示例:一年之计在于春,我们要趁着大好春光,珍惜青春美好年华,好好学习,努力奔跑,奋发向上。
【解析】
13.
考查对标题作用的理解和拟写标题的能力。解答时,从内容和结构两方面进行分析。
第一问,从内容上来看,文章以《在春天里启程》为题,直接点明了时间和事件,涵义丰富,同时揭示了文章的主旨,传达出一种积极向上的力量。此外,题目委婉含蓄,引人深思,更能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第二问,可拟写标题为《乡福》。以《乡福》为题,直接点明本文叙述的主要人物“乡福”,也是文章的行文线索。同时,“乡福”也象征着有“乡福”这样的农民和村干部,有他们的付出,也是乡村和乡亲之福。
14.
考查对文段作用的理解。解答时,结合文段具体内容,联系上下文进行分析。
通过第③段中“春节前,他和响应号召的村民一起平整小组里的大面积土地。冬天天黑得早,夜说来就来了,乡亲们都说笑着回家了。猫头鹰掠过,发出几声怪叫,把乡福吓得不轻。做了一辈子的庄稼人,他能忍耐这些。土地是他的人生依托,在土地上每向前走一步,他都充满了希望。他绝不惜力,想多干一会儿,但隆冬的风发起了大脾气,一下揪起了他,他滚下一个小坡。骨缝里撕裂的感觉,紧抓着他,让他进入更深的夜色里”的内容,联系第②段中“乡福有一个三轮车,但不方便骑车进城了。他的左腿,不怎么听话了,走起路来,点头晃脑的”的内容可知,这段内容采用了插叙的手法,补充交待了乡福腿受伤的原因,使文章内容更加充实丰富。同时,初步刻画出乡福的人物形象,使读者对他有了初步了解。
15.
(1)考查对词语的赏析。解答时,首先理解词语本义,再结合句子内容和语境,分析其表达效果。“急急地”意思是:赶紧,急忙。联系第⑤段中“ ‘腿好了吗?’我问”和第⑥段中“‘好了,腿也忙着要过年,急急地好了。这次又麻烦你了,帮我捎米面。’说着,他已经伸出了双手,不好意思的模样”的内容可知,乡福的腿伤其实没有好,但是在我询问他时,他却急急地回答好了。“急急地”一词突出了乡福怕“我”担心,不愿给别人再添麻烦的心理,表现出他善良、质朴的性格特点。
(2)考查对句子的理解。解答时,全面把握文章内容和主旨,联系上下文进行分析。
通过第⑨段中“乡福是镇子里有名的勤快人,他的腿,被节令追赶着,从没有闲下来,自家承包地的庄稼,总是把深秋的枝头压弯。他还配合着组长,忙大伙儿的事,跑小组,跑村里,跑镇里,小组的面貌眼看着俊俏了许多,发展的路子愈来愈宽阔了”的内容可知,乡福一年四季一直都在田地里辛勤劳作,正是因为他勤劳,秋天的庄稼地,一片丰收的景象。
16.
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概括及人物形象分析。解答时,全面把握文章内容,抓住重点语句进行概括分析即可。
第一问,通过第③段中“春节前,他和响应号召的村民一起平整小组里的大面积土地。冬天天黑得早,夜说来就来了,乡亲们都说笑着回家了。猫头鹰掠过,发出几声怪叫,把乡福吓得不轻。做了一辈子的庄稼人,他能忍耐这些。土地是他的人生依托,在土地上每向前走一步,他都充满了希望。他绝不惜力,想多干一会儿,但隆冬的风发起了大脾气,一下揪起了他,他滚下一个小坡。骨缝里撕裂的感觉,紧抓着他,让他进入更深的夜色里。他心想:‘我是副组长,能为村民做点事,也值得了’”的内容可概括为:在冬天天黑乡亲们回家了他还在小组的田地劳作;
通过第⑨段中“乡福是镇子里有名的勤快人,他的腿,被节令追赶着,从没有闲下来,自家承包地的庄稼,总是把深秋的枝头压弯。他还配合着组长,忙大伙儿的事,跑小组,跑村里,跑镇里,小组的面貌眼看着俊俏了许多,发展的路子愈来愈宽阔了”的内容可概括为:腿受伤后依旧没有闲下来,忙着村里各种事务;
第二问,通过第③段中“春节前,他和响应号召的村民一起平整小组里的大面积土地。冬天天黑得早,夜说来就来了,乡亲们都说笑着回家了。猫头鹰掠过,发出几声怪叫,把乡福吓得不轻。做了一辈子的庄稼人,他能忍耐这些。土地是他的人生依托,在土地上每向前走一步,他都充满了希望。他绝不惜力,想多干一会儿,但隆冬的风发起了大脾气,一下揪起了他,他滚下一个小坡。骨缝里撕裂的感觉,紧抓着他,让他进入更深的夜色里。他心想:‘我是副组长,能为村民做点事,也值得了’”的内容,体现出他无私奉献、勤劳能干的特点;
通过第⑨段中“乡福是镇子里有名的勤快人,他的腿,被节令追赶着,从没有闲下来,自家承包地的庄稼,总是把深秋的枝头压弯。他还配合着组长,忙大伙儿的事,跑小组,跑村里,跑镇里,小组的面貌眼看着俊俏了许多,发展的路子愈来愈宽阔了”的内容,体现出他责任心强,任劳任怨的特点;
通过第⑤段中“ ‘腿好了吗?’我问”和第⑥段中“‘好了,腿也忙着要过年,急急地好了。这次又麻烦你了,帮我捎米面。’说着,他已经伸出了双手,不好意思的模样”的内容可知,乡福的腿伤其实没有好,但是在我询问他时,他却急急地回答好了,表现出他善良、质朴的性格特点。
17.
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语言表达能力。解答时,根据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围绕文章主旨,结合自己的生活学习实际叙述自己获得的感悟即可。
示例:春天是播种的季节,只有在春天播下种子,才能在秋天有所收获。人生亦如此,只有尽早播种梦想,再经过汗水的浇灌与艰辛的努力,才能收获人生的硕果。
18. (1)小方进城做保姆; (2)小方按时探望; (3)小方送收音机
19.省略号表示语意难尽,小方从乡下进城,我们善良真诚地对待她,她在“我们”家感受和睦融洽的家的温馨,省略号里有对“我们”的感激和不舍,但是,为了能获得更高的收入,更好的学习机会,她又不得不离开,省略号里有难以抉择的矛盾。
20.不能删去。从内容上而言,画线句的描写说明小方在外表上的变化之大,从衣衫褴褛的农村小姑娘变成了漂亮的城市女青年,鲜明的对比,也为小方思想关联和精神追求的变化埋下伏笔;从结构上而言,此处的描写起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承接上文的“有空常来走走”,引出下文我与小方的交流。(只回答能不能删除不得分。)
21.示例一:从情节上看,小方先想学习知识再到给我们买东西、最后说知识不值钱,实质上是她个人追求的落价;
示例二:从主旨上看,小说以小见大,通过小方的言谈举止的变化体现了对轻视知识重视金钱的思想,以小方的变化揭示一种社会现象一:认为“知识落价”,引人深思;
示例三:从人物形象上看,小方从淳朴善良的农村青年,乐于求知、积极追求上进的知识青年,到重视金钱而轻视知识的城市女青年恰好阐释了题目“落价”的现实问题。
【解析】
18.
本题考查故事情节的梳理。
根据首段“我的侄女昨天从乡下来了。她刚念完初中,她妈妈就死了,她爹又娶了后妻,待她很不好,尽叫她下地干农活。我听说了怪心疼的,就托同乡把她带来了,想让她顶我的缺。她什么都会,又有文化,比我强多了”得出:小方进城做保姆;
根据第④段“有个同乡介绍她到一家面铺当售货员,每月工资有一百九十元,奖金除外。她几乎流着眼泪说:‘我真是舍不得离开你们,可是我若想上学,不攒一点学费不行……’”得出:小方辞工做销售;
根据第⑤段“小方真地像回家一样,每个星期天都来。本来在我们家两年,她已经丰满光鲜得多了,这时再穿上颜色鲜艳的连衣裙,更是十分漂亮,我们都笑说几乎认不得她了”得出:小方按时探望;
根据第⑦段“有一天,她拿来了一架小长方形的白色蓝面的收音机,放在我的书桌上,说:‘这收音机才十八块钱,不到我工资的十分之一,你们早晨起来听’”得出:小方送收音机。
19.
本题考查省略号的作用。
根据“我真是舍不得离开你们,可是我若想上学,不攒一点学费不行……”和上文“忽然有一天,小方很难为情地来对我说”分析,句中省略号表示语意难尽。联系第③段中的“她也因为久已没有家庭的温暖,在我们这个简单的小家庭里,似乎又得到了和睦融洽的‘家’的滋味。小真总把自己穿过的衣服,一年四季给小方换上。她俩就像姐妹一样地亲热。每天晚上小真还教她英语、数学等,鼓励她去考中专”可知,小方从乡下进城,我们善良真诚的对待她,她在“我们”家感受和睦融洽的家的温馨。所以省略号里有对我们的感激和不舍,但是,他又想上学,这就必须要多挣一些钱,为自己攒学费,所以她又不得不离开,省略号里有难以抉择的矛盾心理。
20.
本题考查句段作用。首先明确态度,不能删去。然后从结合和内容两方面分析理由即可。内容上:结合“这时再穿上颜色鲜艳的连衣裙,更是十分漂亮,我们都笑说几乎认不得她了”分析,说明小方在外表上的变化之大,从衣衫褴褛的农村小姑娘变成了漂亮的城市女青年,与上文“一个二十岁左右、面黄肌瘦、衣衫褴褛的姑娘来”形成鲜明的对比,也为小方思想关联和精神追求的变化埋下伏笔;结构上,此处的描写起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承接上文的“这个我们了解而且也替你高兴,你去吧,有空常来走走”,引出下文我与小方关于“您不知道,‘破烂’才不值钱呢!现在人人都在说,一切东西都在天天涨价,只有两样东西落价,一样是‘破烂’,一样是知识……”的交流。
21.
本题考查对小说标题与内容的探究,具有一定的开放性,对于小说内容是否与标题相关的问题,我们可以从小说的主题、故事情节、人物形象等方面综合考虑,言之有理即可。文章写小方的事情,最终是为了引出文末的“落价”,所以说情节安排上是比较合理的。还可以从文章主旨及人物形象分析两方面去考虑。通过小方到我家来时的生涩,到后来的对知识的渴求,以及后来对知识的贬低,都体现了小说以小见大的主旨。而小方这个人物是追求金钱,轻重知识的一个人群代表,是社会一角的缩影。
22.①吃苦耐劳;②好学能干;③服务态度好;④关心亲人,重视亲情;⑤爱乡恋乡。
23.①“我”起线索作用,串联起一件件事;②以第一人称叙事,能真实地展现社会风貌。
24.B
【解析】
22.
本题考查对人物形象的理解和把握能力,要从事件和情感两方面进行分析,并分点作答。答案从文章的第③~⑥中可以找到。男青年关心亲人、重视亲情,从他在机场为自己没能赶上火车的姐姐担忧、愁容满面地与对方通话可以看出;男青年好学能干,从他手机里存了密密麻麻好几张菜谱、会做很多川菜可以看出;男青年服务态度好,从他经营的餐馆虽然有营业时间,但如果顾客聊天聊得比较晚,他也从不赶顾客走可见;男青年热爱家乡、眷恋家乡,从虽然他们开餐馆的小镇房价不高,但他和妻于还是计划攒够钱后回老家开餐馆,并且把“千好万好还是家乡好”挂在嘴边可见。
23.
本题考查对人物作用的分析。“我”是贯串全文的线索人物,文章中壮小伙帮“我”托行李,小夫妻耐心为顾客服务,女列车不辞辛苦打扫卫生等人和事都由“我”在火车上的见闻串连起来;全文由“我”这种第一人称来表述,能增加文章事件的真实性,真实地展现社会风貌,能缩小作者与读者的距离。
24.
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B.“是因为大学生志愿者提供了咨询服务”表述不全面。与第①段原文“今年车站将进站口‘前置’,几十个口子‘一’字排开,电子屏幕清晰地告示着车次,坐哪趟车,就从哪个口进。大学生志愿者精神饱满,耐心地为返乡心切的人们提供问答服务。如此疏导,秩序井然”不符。故选B。
25.晶莹莹、黄灿灿的花儿带着缕缕清芬;与落叶与衰草一起而不争其高;在北国雪野不仅独善其身,还默然地绽放芳华;白天绽放,傍晚掩面变草。
26.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赋予冰凌花人的情态,生动形象地描写出冰凌花的美不可言,表达了对冰凌花的喜爱之情。
27.使用插叙手法,讲述了“三花仙子”相约迎春的动人传说,进一步凸显了冰凌花勃勃的生命力,丰富了文章内容,增添了文采。
28.①赞美冰凌花与众不同的品质。文章中既勾勒了冰凌花的色、味、形等,也赞扬了冰凌花与草薮一起而不争其高,在北国雪野独善其身等高贵品质。②恶劣环境能够铸炼品质。冰凌花为了适应冰雪消融的寒冷气候,白天绽放,傍晚掩面变草,是冰雪世界铸炼了她北国第一花的芳华不减。
【解析】
25.
考查筛选信息。
根据第②段中的“一缕缕淡淡的清芬飘来”“一缕缕淡淡的清芬飘来”可得:晶莹莹、黄灿灿的花儿带着缕缕清芬。
根据第④段中的“深紫色的花茎仅寸多许,与草薮一起而不争其高”可得:与落叶与衰草一起而不争其高。
根据第⑥段中的“她在北国雪野不啻笃定不移的独善其身,还默然地绽放着芳华之春光”可得:在北国雪野不仅独善其身,还默然地绽放芳华。
根据第⑬段中的“只在白天和煦的阳光下绽放,太阳一落山, 那花儿就被花萼合成花苞,掩去花容,变作了冰凌草”可得:白天绽放,傍晚掩面变草。
26.
考查赏析句子。“羞怯地向你芳唇含笑”把冰凌花人格化,这是拟人的修辞。赋予冰凌花人的情态。联系本句中的“美不可言”可知,此处拟人生动形象地再受同了冰凌花的美不可言。联系作者感情可知,作者用形容人的文字来形容冰凌花,表现了他对冰凌花的喜爱与赞美之情。
27.
考查赏析插叙作用。读文可知,第⑦⑧⑨段,作者中断了文中对于冰凌花的描写,插入了一则有关冰凌花的神话传说,所以这是插叙的手法。联系第⑧段中的“三花归来后,冰凌花儿立即行动起来, 率先钻出泥土,顶开落叶,抢在冰雪寒天里独自暄妍金灿灿的芳颜”可知,冰凌花在尚是冰天雪地时就钻出泥土,绽放“芳颜”,强调了冰凌花强大的生命力。插入民间传说,丰富了文本的内容,增添了文采,激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
28.
考查赏析文本主旨。
第②段中的“一缕缕淡淡的清芬飘来”“ 一朵朵晶莹莹、黄灿灿的花儿”,第④段中的“那花儿单生于茎顶,深紫色的花茎仅寸多许”,是对冰凌花形、色、香的描写,根据第④段中的“与草薮一起而不争其高”和第⑥段中的“她在北国雪野不啻笃定不移的独善其身,还默然地绽放着芳华之春光”可知,作者不仅描写了冰凌花的色、形、香,还选择了冰凌花与草薮一起而不争其高,在北国雪野独善其身,默默绽放等高贵品质。
根据第⑬段中的“原来,冰凌花儿为了适应冰雪消融的寒冷气候,只在白天和煦的阳光下绽放,太阳一落山, 那花儿就被花萼合成花苞,掩去花容,变作了冰凌草”可知,冰凌花为了适应冰雪消融的寒冷气候,白天绽放,傍晚掩面变草。纵然环境恶劣,但冰凌花却“不失优雅”,正是恶劣环境能够铸炼了它“优雅”的品质。
29.B
30.这些动词描写雨落下的各种声音以及带给作者美妙的感受,生动形象地写出山中雨声的节奏美和韵律美,表现了作者对故乡雨声的迷恋和陶醉。
31.示例:每年的清明节和三月三都是我们祭祖扫墓的日子,因为疫情形势严峻,今年不能回去了,我为自己不能亲自扫墓而遗憾,在此也只能进行云端祭祀、寄托哀思和乡愁了。
【解析】
29.
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辨析。
B.“说明他对雨声已经达到如痴如醉的地步”的表述有误,联系第⑥段中“这位华侨说,他小时候在老家就特别喜欢听雨,有一年回老家正好碰上下雨,他就掏出手机录了一段雨声。回到马德里后,他常把这段在家乡录的雨声放给自己听,每次听着这富有节奏和韵律的雨声,他仿佛回到了童年在老家听雨的那段难忘的时光,回到了万里之遥的故乡”的内容可知,老华侨每当知道有家乡人到马德里,就赶过来聊天,聊雨声,是因为“雨声”纾解了老华侨的思乡之愁;
故选B。
30.
考查赏析语句的能力。
解题时,需在理解句意的基础上,结合文本语境作答。结合语境中“看着如诗如画的山村雨景,静静地听着大山里别具风情的雨声”“时大时小,时缓时急,时断时续,时高时低。听其声,听其调,听其韵,让心灵随着雨声的节奏一起飞舞”等内容可知,“打”“敲”“击”“落”这些动词生动形象的描写了雨落下的各种美妙的声音,和这些声音给作者带来的美好体验,十分鲜活和灵动地给读者展现出山中雨声的节奏和韵律之美;结合第④段中“我就这么静静地赤着脚坐在屋檐下,感受着大山里雨的气息……”的内容可知,表现了作者对故乡雨声的陶醉和喜爱之情。
31.
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语言表达能力。解答时,围绕对“乡愁”的理解,结合自身实际进行作答即可。
示例:我的乡愁就是回不去的故乡。很小的时候就跟随父母离开了自己的家乡,到现在,隔着多年的时光,尽管小时候玩耍的地方依稀有印象,可物是人非,很多的人与事都只能留在记忆里。满大街都是陌生的人与陌生的房子,只剩下的一口乡音,证明我来自这里。
32.勤劳:冬天把整个桃树埋进土里,春天再挖出来,不辞辛苦。有耐心:精心侍弄娇贵的桃树。充满生活智慧:让桃树钻进土里冬眠。关爱孩子,丰富孩子的童年生活,让孩子感受到奇迹般的温暖。(需结合具体内容,答出两点即可)
33.表层:我比其他的孩子在童年生活方面多了冰上的游戏,春暖花开,桃子甘甜。
深层:我比别的孩子多了父爱的滋味,表现了父亲爱护孩子,为孩子创造了一个有滋有味的童年生活。情感:表达了作者对于父亲的赞美感激,对父亲深深的怀念,对童年生活的怀念,对父亲营造的童年生活的怀念。
34.比喻,“饲养”指对动物进行培育与照料,这里把桃树比作动物。写出了父亲对桃树的精心呵护。表现了父亲的耐心与智慧,表达了父亲对桃树的喜爱,作者对父亲的赞美。
35.对桃树是否能够安全过冬的担心、对父亲去世的伤心难过、对父亲的怀念、对我和桃树都失去父亲呵护的伤感。
【解析】
32.
本题考查对人物形象的分析。
结合第⑤段“父亲感到东北太冷,他不想把孩子生在这么冷的地方,但是父亲又没有迁徙的能力。他就让一棵温暖地区的果树迁徙了,让一棵桃树来到我们的家园”,“我的童年,比别的孩子多出了一种生活的滋味”可以看出父亲懂得教育孩子,有智慧来丰富孩子的童年。
结合第⑦段“父亲用草绳把桃树一道一道地捆好,然后在树的下面挖坑——父亲总是习惯在树的西面挖坑——然后把捆好的桃树一点一点地压到那个土坑里去,然后我父亲就开始往树上填土,直到把整棵树埋进土里。父亲总是在秋天把桃树从头到脚埋到土里。这等于给桃树穿了一件大棉袄”,第⑧段“第二年的春天,在某个风和日丽的上午,父亲会小心地把睡了一个冬天的桃树从土里挖出来,摇落树枝上的土,再把土坑填平”可以看出父亲是一个勤劳的人;
结合第⑧段“我想天底下可能只有我的父亲有这样的耐心和智慧,饲养一棵这样娇贵的桃树。”可以看出父亲有耐心、有智慧;
33.
本题考查对句子的理解。“我的童年,比别的孩子多出了一种生活的滋味”,句中的“滋味”,从表面来看,指的是前一句“记得那些在冰上的游戏,记得春暖花开,记得桃子甘甜”。即“我”比其他的孩子在童年生活方面多了冰上的游戏,春暖花开,桃子甘甜;但这里的“滋味”还有更深一层的含义,指父亲对“我”的影响、教育,即“我”比其他孩子多了父爱的滋味。父亲用他的爱心、耐心,为“我”营造了一个温馨美好,有滋有味的童年;同时这句话表达了“我”对父亲的感激和怀念,对美好童年生活的怀念。
34.
本题考查对重点字词的理解。首先了解词语的本义,然后在具体语境中从表达效果方面分析其含义。“饲养”的本义是指对动物进行培育与照料,这里把桃树比作动物,运用了比拟修辞中的拟物。联系语境可知,父亲照料这棵桃树,就如同饲养一个小动物,生动形象地表现了父亲对这棵桃树的精心照料,联系前文“我想天底下可能只有我的父亲有这样的耐心和智慧”可知这一词语还表现了父亲的耐心与智慧;再联系“我”的感情,还表现了“我”对父亲的赞美之情。
35.
本题考查的是对人物心理的揣摩。结合第⑪段“在桃树还繁花似锦的时候,我的父亲却死了。父亲死在一个春天,那棵桃树在父亲已不在人间的那年春天,仍忍住悲伤,顽强地把桃花开了出来”可知,此时,父亲已去世,要表现对父亲去世的伤心难过、对父亲的怀念、对我和桃树都失去父亲呵护的伤感。
示例:如今已是寒冬了,桃树你冷吗?缺少了父亲的冬天是不是异常的寒冷?你是不是同样也在想念那个关心呵护你的人呢?
36.高级的“躺平”是指顺势而为,不勉强(不拧巴;);条件充足(有机会)时,也能求上进(努力争取/有所作为)。
37.这种“躺平”具备了偷懒(不付出,只享受;)、散漫(懒散/自私/无上进心/混日子)的特征。
38.因为林黛玉在感情上的“卷”纯粹而专注(全身心投入付出),能无视世俗干扰(不在意人情世故、仕途经济)。
39.此举是抵抗尘世间的(身体上的/外在的)“内卷”;因为更在乎思想,想要实现精神上的更高追求。
【解析】
36.
考查对内容的概括。由第②段“高级的‘躺平’并不是混吃等死”“他们只是提倡顺势而为,不让自己拧巴”可知高级的“躺平”是指顺势而为,不拧巴;由“如果风足够大,也不介意做一只‘在风口上起飞的猪’”可知高级的“躺平”还指条件充足时,也能求上进或有所作为。
37.
考查对内容的理解和概括。由第③段“他总会不失时机地享受偷懒的快乐,动不动躲在角落里睡觉”可知猪八戒的“躺平”特征一是偷懒;由“猪八戒心里不舒服了就把‘趁早散伙’挂在嘴上。他冷眼旁观,能躺着绝不站着,准备花最少的力气,混到灵山”可知“花最少的力气”“冷眼旁观”即“自私”;“混到灵山”即“混”,由此概括猪八戒的“躺平”特征二:自私、混日子。
38.
考查对内容的理解和概括。根据第④段“《红楼梦》里的林黛玉对人情世故、仕途经济漫不经心,如果搁在现代,她肯定对股市、房价、晋升都没兴趣,恨不得‘每日家情思睡昏昏’地‘躺平’”可知谁也“卷”不过林黛玉的原因一:对人情世故、仕途经济漫不经心;
根据第④段“她对情感‘卷’得厉害,吃宝钗的醋,担湘云的心,她不惜为这段感情哭得饭也不吃,觉也不睡,甚至连命都不要”“她跟宝玉互相表明心迹的时候,说:‘我为的是我的心。’”可知谁也“卷”不过林黛玉的原因二:全身心投入付出,甚至连命都不要。
39.
考查对内容的理解和概括。根据第⑥段“证明了只有身体上完全躺平,才能放飞精神,让思想去触摸这个世界的边边角角乃至细枝末节”可知普鲁斯特写自己“躺平”是为了放飞精神,追求思想的自由;根据第⑦段柯希莫“厌恶在地面上‘内卷’的他,干脆选择了生活在树上”“为了‘和尘世保持必要的距离’”可知其抵抗的是地面上尘世间的东西,由以上两点归纳可知这里是抵抗尘世间或身体上或外在的“内卷”;因为他们更在乎的是精神的放飞,更在乎的是思想上更高境界的追求。
人教统编版语文七下 期末考前专项训练-专题 01 字音 (附答案): 这是一份人教统编版语文七下 期末考前专项训练-专题 01 字音 (附答案),共12页。试卷主要包含了下列加点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下列加点字注音无误的一项是,选出下列加点字拼音全对的一项是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人教统编版语文七下 期末考前专项训练专题 04 名著阅读 (附答案): 这是一份人教统编版语文七下 期末考前专项训练专题 04 名著阅读 (附答案),共22页。
人教统编版语文七下 期末考前专项训练专题 02 字形 (附答案): 这是一份人教统编版语文七下 期末考前专项训练专题 02 字形 (附答案),共8页。试卷主要包含了下列词语书写全部正确的一项是,下列词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