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江苏省常州实验中学中考化学调研试卷(含答案解析)
展开2022年江苏省常州实验中学中考化学调研试卷
1. 下列能源属于可再生能源的是( )
A. 地热 B. 煤炭 C. 石油 D. 天然气
2. 下列物质中属于钾肥的是( )
A. NH4NO3 B. Ca3(PO4)2 C. CO(NH2)2 D. K2SO4
3. 与空气相比较,人体呼出的气体中含量明显降低的是( )
A. 稀有气体 B. 水蒸气 C. 氧气 D. 二氧化碳
4. 下列化学仪器能用酒精灯直接加热的是( )
A. 试管 B. 烧杯 C. 锥形瓶 D. 量筒
5. 足球烯分子形似足球(如图),化学式是C60。从物质分类看,足球烯属于( )
A. 单质 B. 氧化物 C. 有机物 D. 化合物
6. 下列生活中常见的变化没有氧气参加的是( )
A. 电灯发光 B. 煤气燃烧 C. 食物腐烂 D. 金属锈蚀
7. 下列材料中,不属于通常所说的三大合成材料的是( )
A. 塑料 B. 合金 C. 合成纤维 D. 合成橡胶
8. 下列过程吸收热量的是( )
A. 汽油燃烧 B. 烧碱溶解 C. 碳酸钙分解 D. 浓硫酸稀释
9. 下列物质的用途主要与其化学性质有关的是( )
A. 石墨用作电池的电极 B. 氧气用于生铁炼成钢
C. 干冰应用于人工降雨 D. 镁粉用作制造照明弹
10. 我国的5G通信芯片主要由氮化镓材料制成,如图是镓元素在元素周期表中的相关信息。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镓属于非金属元素 B. 镓原子核内有31个中子
C. 镓的相对原子质量为69.72g D. 镓原子核外有31个电子
11. 下列物质露置在空气中,质量会减少的是( )
A. 生石灰 B. 苛性钠 C. 浓硫酸 D. 浓盐酸
12. 下列实验方法正确的是( )
A. 用加碘食盐鉴别淀粉和葡萄糖
B. 用燃烧法区分棉线和羊毛线
C. 用酚酞试液区分盐酸和NaCl溶液
D. 用H2SO4除去NaCl溶液中的Na2CO3
13. 实验室用燃烧法测定氧气的含量,使用红磷而不使用木炭的原因是( )
A. 红磷容易燃烧 B. 红磷燃烧的产物不会污染空气
C. 木炭燃烧的产物为气体 D. 红磷能完全消耗集气瓶中的氧气
14. 下列实验方法正确的是( )
A. 用10mL量筒量取5.25mL的水 B. 用明矾对自来水进行杀菌消毒
C. 用活性炭使硬水转化为软水 D. 用紫色石蕊试液区分CO2和N2
15. NH3的合成开启了工业催化新纪元,为世界粮食增产做出了巨大贡献。以N2和H2为反应物合成NH3的微观过程如下。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表示氮分子
B. 反应前后各元素的化合价没有变化
C. 过程中有“NH”“NH2”原子团生成
D. 参加反应的H2与生成的NH3个数比为3:2
16. 下列各组离子在指定的溶液中一定能大量共存的一组是( )
A. 酸性溶液中:Mg2+、Na+、SO42−、Cl−
B. 无色溶液中:K+、Na+、SO42−、Fe3+
C. pH=11的溶液中:NH4+、K+、NO3−、Cl−
D. 含有大量CO32−的溶液中:K+、Ag+、NO3−、H+
17. 化学中有很多“守恒”。下面描述中对各种守恒的“解释”错误的是( )
A. 原子守恒——化学反应前后各原子的数目不变
B. 元素守恒——化学反应前后各元素的质量不变
C. 溶质守恒——溶液在稀释前后溶质的体积不变
D. 电荷守恒——化学反应前后得失电子数目不变
18. 某化学兴趣小组的同学利用如图微型实验装置进行探究实验。先挤压右侧滴管,使液体A与固体D接触,产生大量气泡,同时微热燃烧管,观察到纸屑先于木屑燃烧,然后挤压左侧滴管滴下液体,也产生气泡,同时纸屑和木屑均熄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该实验可证明纸屑的着火点高于木屑
B. 该装置的优点有:操作简单、节约药品、现象明显
C. 实验过程中产生的CO,可以通入足量的氢氧化钠溶液中进行尾气处理
D. 液体B和固体C一定是稀盐酸和石灰石(或大理石)
19. 甲、乙、丙三种物质转化关系:甲乙丙,往装有甲溶液的容器中不断通入CO2,依次发生了①、②反应,同时测定容器中液体的透光强度(液体越浑浊,透光强度越小),结果如图所示。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
A. 乙难溶于水 B. 甲可能是NaOH
C. QM段对应的反应是② D. E、F对应的液体物质组成不同
20. 实验室有一瓶久置的氧化钙,因吸收空气中的水蒸气和二氧化碳而变质,经测定该固体中氢元素的质量分数为0.8%,碳元素的质量分数为2.4%.则已变质的氧化钙占变质前纯氧化钙的质量分数为( )
A. 80% B. 66.7% C. 40% D. 18.8%
21. 用化学符号表示:
(1)金刚石 ______;
(2)氢氧根离子 ______;
(3)最简单的有机物 ______;
(4)4个磷原子 ______。
22. 银锌电池是一种常见化学电源,其反应原理:Zn+Ag2O+H2O=Zn(OH)2+2Ag。
(1)反应前后化合价降低的元素是 ______。
(2)将该反应中的反应物进行简单分类,则下面横线上的物质是(填物质名称):
单质 ______,非金属氧化物______。
(3)废旧的银锌电池不能随意丢弃,主要原因是 ______。
23. 第24届冬季奥运会于2022年2月4日至20日在北京举行。
(1)冬奥会火炬“飞扬”采用氢气作为燃料。氢气存储进高压燃料罐时,体积大幅度缩小,该现象可用微粒观点解释为 ______;火炬燃烧时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______。火炬传递结束后,采用关闭燃气阀门的方法熄灭火炬,其中蕴含的灭火原理是 ______。
(2)冬奥场馆提供的直饮水经二氧化氯(ClO2)消毒处理。在一定条件下,二氧化氯与氰化氢(HCN)反应(未配平)的微观示意图如下:
“”表示的物质的化学式为 ______,反应生成的N2与CO2的质量比为 ______。
24. 甲、乙两种固体的溶解度曲线如图所示。
(1)______℃时,甲和乙的溶解度相等;
(2)40℃时,若将40g乙(不含结晶水)放入160g水中充分溶解,所得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为 ______,该溶液是 ______溶液(填“饱和”或“不饱和”);
(3)40℃时,将甲、乙两物质的饱和溶液各100g降温至20℃,析出晶体(均不含结晶水)的质量关系是:m(甲)______m(乙)(填“>”“=”或“<”);
(4)保持温度不变,甲的饱和溶液和乙的饱和溶液混合(甲与乙不反应)后得到的溶液是 ______(填序号)。
a.甲的饱和溶液和乙的饱和溶液
b.甲的不饱和溶液和乙的饱和溶液
c.甲的饱和溶液和乙的不饱和溶液
d.甲的不饱和溶液和乙的不饱和溶液
25. 用以如图实验装置进行制取气体的实验。
(1)仪器a的名称是 ______。
(2)实验室用氯酸钾和二氧化锰制取氧气,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______,利用D装置收集氧气时,发现所得氧气不纯,可能原因是 ______;用F装置收集氧气,检验氧气集满的方法是 ______。
(3)用C装置制取氧气,反应一段时间后关闭弹簧夹,多孔隔板处依次观察到的现象是:______(用字母X、Y、Z进行排序)。
(4)实验室将B、E装置连接可用于制取二氧化碳。制取4瓶气体,至少需要含杂质20%的大理石多少克?(该条件下二氧化碳的密度是2.2g/L)
26. 为了探究铁、铜及其化合物的性质,某同学设计并进行了下列实验。
已知:;Fe+2FeCl3=3FeCl2。
(1)虚线框处宜选择的装置是 ______(填“甲”或“乙”);
(2)实验时应先将螺旋状铜丝加热,变黑后再趁热迅速伸入制得的纯净氢气中,观察到的实验现象是 ______,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______。
(3)实验后,取硬质玻璃管中适量的固体,用溶质质量分数为7.3%的盐酸与固体反应至固体恰好完全溶解,经测定发现溶液中大量存在的阳离子只有Fe2+,说明该固体中没有+3价的铁。判断结论是否正确并说明理由:______。
27. 碱式硫酸铁【Fe(OH)SO4】是一种用于污水处理的新型高效絮凝剂,在医药上也可用于治疗消化性溃疡出血。工业上利用废铁屑(含少量氧化铝、氧化铁等)生产碱式硫酸铁的工艺流程如下:
已知:部分阳离子以氢氧化物形式沉淀时溶液的pH见表:
沉淀物
Fe(OH)3
Fe(OH)2
Al(OH)3
开始沉淀
2.3
7.5
3.4
完全沉淀
3.2
9.7
4.4
(1)反应I包括Al2O3+3H2SO4=Al2(SO4)3+3H2O、Fe+H2SO4=FeSO4+H2↑、______和Fe+Fe2(SO4)3=3FeSO4。
(2)加入少量X的目的是使溶液中的Al2(SO4)3转化为沉淀,为减少原料损失、保证产品纯度,并便于操作,溶液pH可容许的范围为______;该工艺中“搅拌”的作用是 ______。
(3)反应Ⅱ中H2SO4和NaNO2的最佳投料质量比 ______。
28. 过氧化镁(化学式是MgO2)在医学上可作为“解酸剂”,过氧化镁产品中常混有MgO。
【实验目的】测定某过氧化镁样品中MgO2的质量分数。
【实验原理】过氧化镁与稀盐酸反应:MgO2+2HCl=MgCl2+H2O2,同时放出大量热。
【查阅资料】
Cu(OH)2等难溶性碱受热时能分解成对应的金属氧化物和水。
【实验装置】
【实验步骤】
①检查装置气密性,良好;
②称取0.70g样品,与少量MnO2粉末混合均匀后装入锥形瓶,如图1搭好装置;
③调节量气管高度,使左右两侧水面相平;
④打开分液漏斗活塞,将稀盐酸全部滴入锥形瓶后立即关闭活塞;
⑤等锥形瓶中无气泡冒出时,调节量气管使左右两侧液面相平,立即读数;
⑥对锥形瓶中剩余物进行相关操作。
【交流反思】
(1)完成步骤①最简单的操作和现象是 ______。
(2)步骤②中混入二氧化锰的作用可以用化学方程式表示为 ______。
【数据处理】
(3)反应前后量筒内液面如图2所示,则实验收集到气体体积为 ______mL。
(4)用气体体积计算时,所得样品中MgO2的质量分数偏大,可能原因是 ______。
A.锥形瓶中无气泡产生时立即读数
B.读数时,调节量气管高度,使左右两侧水面相平
C.实验开始前,量气管内空气未排尽
(5)若步骤⑥的相关操作是:过滤,向滤液中滴加NaOH溶液至沉淀完全,再过滤、洗涤,将滤渣充分灼烧,最终得到0.54g固体。则样品中过氧化镁的质量分数是 ______%。
29. 兴趣小组的同学通过实验探究热水壶底部水垢的主要成分。
【提出问题】硬水煮沸后的白色固体(水垢)中含有什么物质?
【查阅资料】
1、硬水中含有一定量的Ca(HCO3)2和Mg(HCO3)2,加热时趋于生成溶解度更小的物质。有关物质的溶解性:
物质
Ca(HCO3)2
Mg(HCO3)2
Ca(OH)2
Mg(OH)2
CaCO3
MgCO3
溶解性
可溶
可溶
微溶
不溶
不溶
微溶
2、Mg(OH)2和MgCO3受热分解均分别生成对应的两种氧化物。
【猜想】水垢的主要成分一定含有不溶的Mg(OH)2和______,可能含有微溶的Ca(OH)2和______。
【实验】
(1)初步探究白色固体成分
①甲同学取白色固体少许,加入适量水充分溶解,在上层清液中滴加______溶液(选填序号),没有白色沉淀生成,说明水垢中无Ca(OH)2;
A.碳酸钠B.氯化钾C.碳酸钾
②另取白色固体加入稀盐酸,观察到有气泡产生,甲同学认为还含有MgCO3,其他同学否定了他的结论,理由是______。
③已知Ca(HCO3)2受热分解与碳酸氢钠受热分解类似,请写出Ca(HCO3)2受热分解的化学方程式______。
(2)为进一步确定白色固体的成分,乙同学称取20g白色固体,设计如下实验:
碱石灰的主要成分是固体CaO和NaOH的混合物。
①反应前,先通一段时间的空气,目的是______。
②实验中E装置的作用是______。
③充分反应后,测得C增重1.8g,D中增重6.6g。20g白色固体中Mg(OH)2的质量是______g。
【结论】该白色固体中氢氧化镁与碳酸钙的质量比为______。
答案和解析
1.【答案】A
【解析】解:A、地热属于可再生能源,故选项正确。
B、煤炭属于化石燃料,不能短时期内从自然界得到补充,属于不可再生能源,故选项错误。
C、石油属于化石燃料,不能短时期内从自然界得到补充,属于不可再生能源,故选项错误。
D、天然气属于化石燃料,不能短时期内从自然界得到补充,属于不可再生能源,故选项错误。
故选:A。
从能源是否可再利用的角度可把能源分为可再生能源和不可再生能源。人类开发利用后,在现阶段不可能再生的能源,属于不可再生能源;在自然界中可以不断再生的能源,属于可再生能源。
本题难度不大,了解可再生能源和不可再生能源的特点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
2.【答案】D
【解析】解:A、NH4NO3含有N元素,属于氮肥,故此选项错误;
B、Ca3(PO4)2含有P元素,属于磷肥,故此选项错误;
C、CO(NH2)2含有N元素,属于氮肥,故此选项错误;
D、K2SO4含有K元素,属于钾肥,故此选项正确。
故选:D。
根据氮磷钾这三种元素中只含有氮元素的是氮肥,只含有钾元素的是钾肥,只含有磷元素的是磷肥,含有两种或两种以上元素的化肥是复合肥进行分析。
本题比较简单,主要考查氮磷钾这三种元素中只含有氮元素的是氮肥,只含有钾元素的是钾肥,只含有磷元素的是磷肥,含有两种或两种以上元素的化肥是复合肥。
3.【答案】C
【解析】解:人呼吸时把空气中的氧气转化为二氧化碳,同时从体内带出水蒸气,人体呼出气体和空气中的氧气、二氧化碳、水蒸气含量不同;氮气、稀有气体的含量基本不变,因为人体没有吸收氮气、稀有气体;呼出的气体与吸入空气相比,具有“两多一少”的特点,即与吸入的空气相比,二氧化碳、水蒸气含量增加,氧气含量减少。故与吸入的空气相比,人体呼出的气体中含量明显降低的是氧气。
故选:C。
人呼吸时把空气中的氧气转化为二氧化碳,同时从体内带出水蒸气,人体呼出气体和空气中的氧气、二氧化碳、水蒸气含量不同,进行分析判断。
本题难度不大,了解呼吸作用的原理、人体吸入的空气与呼出的气体成分的区别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
4.【答案】A
【解析】解:A、试管能用酒精灯直接加热,故A正确;
BC、烧杯、锥形瓶加热时,为均匀受热,要垫上石棉网,故BC错误;
D、量筒不能加热,故D错误。
故选:A。
从实验室用来加热的仪器有:试管、蒸发皿、坩埚、燃烧匙、烧杯、烧瓶等,其中试管、蒸发皿、坩埚、燃烧匙可直接放在酒精灯上加热,烧杯、烧瓶加热时必须垫上石棉网,量筒不能用来加热去分析。
本题难度不大,熟悉能被加热的仪器及可被酒精灯直接加热的仪器是解答此题的关键。
5.【答案】A
【解析】解:足球烯的化学式为C60,是由一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属于单质。
故选:A。
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是单质;由不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是化合物;在由两种元素组成的化合物中,其中一种是氧元素的是氧化物;有机化合物是含有碳元素的化合物,简称有机物(碳的氧化物、碳酸盐、碳酸等除外),进行分析判断。
本题难度不大,了解单质、化合物、氧化物、有机物的特征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
6.【答案】A
【解析】解:A、电灯发光,是灯丝通电后发热而发光,没有氧气参加,故选项正确。
B、煤气燃烧,是煤气的主要成分一氧化碳与氧气反应生成二氧化碳,有氧气参加,故选项错误。
C、食物腐烂,是食物与空气中的氧气发生的缓慢氧化,有氧气参加,故选项错误。
D、金属锈蚀,是金属与氧气、水发生的化学反应,有氧气参加,故选项错误。
故选:A。
根据金属锈蚀的条件、氧气的化学性质等,进行分析判断。
不同难度不大,了解金属锈蚀的条件、氧气的化学性质等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
7.【答案】B
【解析】解:通常所说的三大合成材料是指塑料、合成纤维和合成橡胶。合金属于金属材料。
故选:B。
合成材料主要是指塑料、合成纤维、合成橡胶这三大合成材料。
要想解答好这类题目,要理解和熟记合成材料的使用及其对人和环境的影响,以及与之相关的知识。
8.【答案】C
【解析】解:A、汽油燃烧会放出热量,故A不合题意;
B、烧碱溶于水会放出热量,故B不合题意;
C、碳酸钙分解需要高温煅烧,需要吸收热量,故C符合题意;
D、浓硫酸溶于水会放出热量,故D不合题意。
故选:C。
根据物质溶于水时的温度变化以及化学反应中的温度变化来分析解答。
本题考查物质变化过程中伴随的能量变化。解答此类型题时,应该熟练记住吸热或放热的判断规律,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目的。
9.【答案】BD
【解析】解:A、石墨用作电池的电极是利用石墨的导电性,属于物理性质;故选项错误;
B、氧气用于生铁炼成钢是利用氧气的氧化性,属于化学性质;故选项正确;
C、干冰应用于人工降雨是利用干冰升华吸热,属于物理性质;故选项错误;
D、镁粉用作制造照明弹是利用镁的可燃性,属于化学性质;故选项正确;
故选:BD。
物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叫化学性质,如可燃性、助燃性、氧化性、还原性、酸碱性、稳定性等;物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表现出来的性质,叫物理性质;物理性质经常表现为:颜色、状态、气味、密度、硬度、熔点、沸点、导电性、导热性、溶解性、挥发性、吸附性、延展性等。
本考点考查了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的区分,要记忆有关石墨、氧气、干冰、镁的性质,并能够在比较的基础上进行应用,本考点的基础性比较强,主要出现在选择题和填空题中。
10.【答案】D
【解析】解:A、根据元素周期表中的一格可知,中间的汉字表示元素名称,该元素的名称是镓,带“钅”字旁,属于金属元素,故选项说法错误。
B、根据元素周期表中的一格可知,左上角的数字表示原子序数,该元素的原子序数为31;根据原子中原子序数=核电荷数=质子数,则该原子的核内质子数为31;相对原子质量为69.72,不是质子数的两倍,则原子核内中子数不等于31,故选项说法错误。
C、根据元素周期表中的一格可知,汉字下面的数字表示相对原子质量,该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为69.72,相对原子质量单位是“1”,不是“克”,故选项说法错误。
D、根据元素周期表中的一格可知,左上角的数字表示原子序数,该元素的原子序数为31;根据原子中原子序数=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则该元素的原子核外电子数为31,故选项说法正确。
故选:D。
根据图中元素周期表可以获得的信息:左上角的数字表示原子序数;字母表示该元素的元素符号;中间的汉字表示元素名称;汉字下面的数字表示相对原子质量,进行分析判断即可。
本题难度不大,灵活运用元素周期表中元素的信息(原子序数、元素符号、元素名称、相对原子质量)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
11.【答案】D
【解析】解:A、生石灰放在空气中易吸水成为氢氧化钙,而氢氧化钙也能和二氧化碳反应而质量增加,故错误。
B、苛性钠即氢氧化钠,放在空气中易潮解以及和二氧化碳反应而质量增加,故错误。
C、浓硫酸具有吸水性,露置于空气中会因吸收空气中的水蒸气而质量增加,故错误。
D、浓盐酸易挥发质量会减小,故正确。
故选:D。
浓盐酸具有较强的挥发性,露置在空气中氯化氢挥发溶液质量减少;浓硫酸具有吸水性质量会增加,氢氧化钠放在空气中易潮解以及和二氧化碳反应而质量增加,生石灰易吸收空气中的水蒸气变质生成氢氧化钙,质量增加;
本题考查了初中化学中涉及到一些物质会因保存不当,发生质量的变化。所以由此题我们联想到如何正确保存一些化学药品和它的用途。比如:苛性钠放在空气中易潮解,故应放置在干燥的环境中,也可做一些物质的干燥剂。浓盐酸具有较强挥发性,应密闭保存等。
12.【答案】B
【解析】解:A、淀粉遇碘变蓝色,而加碘食盐中不含有碘单质,该选项不正确。
B、羊毛线富含蛋白质,灼烧产生烧焦羽毛气味,该选项正确。
C、盐酸显酸性,不能使酚酞变色,氯化钠溶液显中性,不能使酚酞变色,该选项不正确。
D、碳酸钠和稀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钠、水和二氧化碳,除去碳酸钠带入硫酸钠,该选项不正确。
故选:B。
A、淀粉遇碘单质变蓝色。
B、羊毛线富含蛋白质,灼烧产生烧焦羽毛气味。
C、盐酸显酸性,不能使酚酞变色,氯化钠溶液显中性,不能使酚酞变色。
D、碳酸钠和稀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钠、水和二氧化碳。
本题主要考查物质的性质,解答时要根据各种物质的性质,结合各方面条件进行分析、判断,从而得出正确的结论。
13.【答案】C
【解析】解:实验室用燃烧法测定氧气的含量,使用红磷而不使用木炭,是因为红磷本身是固体,能在空气中燃烧,生成五氧化二磷固体,没有生成新的气体;木炭在空气中燃烧生成二氧化碳气体,虽除去氧气,但增加了新的气体,没有形成压强差,不能用来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
A、使用红磷而不使用木炭,不是因为红磷容易燃烧,故选项错误。
B、红磷燃烧的产物是五氧化二磷,会污染空气,故选项错误。
C、木炭在空气中燃烧生成二氧化碳气体,虽除去氧气,但增加了新的气体,没有形成压强差,不能用来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故选项正确。
D、红磷不能完全消耗集气瓶中的氧气,故选项错误。
故选:C。
所选除氧剂要具备以下特征:本身能够在空气中燃烧(只能与空气中的氧气反应);本身的状态为非气体;生成的物质为非气态。
本题难度不大,掌握用燃烧法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的实验原理、注意事项等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
14.【答案】D
【解析】解:A、10mL量筒的准确度是0.1mL,不能用10mL量筒量取5.25mL的水,故A错误;
B、用明矾不能对自来水进行杀菌消毒,能吸附悬浮杂质,加速沉降,故B错误;
C、活性炭具有吸附性,能除去色素和异味,不能减少钙、镁化合物的含量,不能使硬水转化为软水,故C错误;
D、CO2能与水化合生成了碳酸,氮气与水不反,应用紫色石蕊试液区分CO2和N2,故D正确。
故选:D。
A、根据量筒的准确度分析;
B、根据明矾净水的原理分析;
C、根据活性炭具有吸附性分析;
D、根据CO2和N2的性质分析。
本题所考查的知识属于课本中的基础知识,难度不大,根据已有的知识分析解答即可。
15.【答案】B
【解析】解:由微观反应示意图可知,该反应是由氮气与氢气在催化剂的作用下反应生成氨气,化学方程式为:。
A、由微观反应示意图以及分子结构模型可知,表示氮分子,选项说法正确;
B、由化学方程式可知,反应物是两种单质,而生成物是一种化合物,因此反应前后元素的化合价都一定改变,选项说法错误;
C、由反应的过程可知,过程中有“NH”“NH2”原子团生成,选项说法正确;
D、由化学方程式的意义可知,参加反应的H2与生成的NH3个数比为3:2,选项说法正确。
故选:B。
A、根据分子的模型图来分析;
B、根据化合价原则来分析;
C、根据微粒的构成来分析;
D、根据化学方程式来分析。
要想解答好这类题目,要理解和熟记微粒观点及模型图的应用,以及与之相关的知识。
16.【答案】A
【解析】解:A、四种离子间不能结合成沉淀或气体或水,也不与酸性溶液反应,能在酸性溶液中大量共存,故选项正确;
B、含有铁离子的溶液是黄色的,故选项错误;
C、pH=11的溶液显碱性,存在大量的氢氧根离子,铵根离子能与氢氧根离子结合成氨气和水,不能大量共存,故选项错误;
D、氢离子能与碳酸根离子结合成二氧化碳和水,碳酸根离子能与银离子结合成碳酸银沉淀,不能大量共存,故选项错误。
故选:A。
根据复分解反应的条件,离子间若能互相结合成沉淀ak 气体或水,则离子不能共存,据此进行分析判断即可。
本题考查了离子共存的问题,判断各离子在溶液中能否共存,主要看溶液中的各离子之间能否发生反应生成沉淀或气体或水进行分析。
17.【答案】C
【解析】解:A、原子守恒是指在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和数目不变,故A解释正确;
B、元素守恒是指在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的种类与质量不变,故B解释正确;
C、溶质守恒是指溶液在稀释前后溶质的质量不变,而不是体积不变,故C解释错误;
D、电荷守恒是指在化学反应前后得失电子的数目不变,故D解释正确。
故选:C。
A、根据化学变化的实质可以得知,化学变化前后,原子的个数、种类不变,元素的种类没有增减,物质的质量总和相等分析;
B、根据化学变化的实质可以得知,化学变化前后,原子的个数、种类不变,元素的种类没有增减,物质的质量总和相等分析;
C、根据溶液加水稀释的特点,加水只改变溶剂的量而对溶质的质量没有影响分析;
D、根据化学反应的实质分析。
化学变化的实质为分子破裂成原子,原子重新组合成分子,化学变化前后原子个数、原子种类、元素种类及物质的质量总和都没有改变,化学反应前后得失电子数目不变,熟练掌握化学中的几个常见的守恒问题。
18.【答案】B
【解析】解:A、在实验中微热燃烧管,观察到纸屑先于木屑燃烧,说明温度达到了纸张的着火点,而还没有达到木屑的着火点,即该实验可证明纸屑的着火点低于木屑,故A错误;
B、该装置操作简单,容积小,节约药品,现象明显,故B正确;
C、一氧化碳与氢氧化钠溶液不反应,不能用氢氧化钠溶液来吸收一氧化碳,故C错误;
D、液体B和固体C不一定是稀盐酸和石灰石(或大理石),也可能是稀硫酸与碳酸钠等,故D错误。
故选:B。
燃烧需要满足三个条件:一是要有可燃物,二是可燃物要与氧气接触,三是温度要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以上三个条件都能满足时,物质才能发生燃烧。根据化学反应的原理来分析。
本题考查了气体的制备、燃烧条件的探究,解题时根据反应的原理、燃烧的条件以及实验现象来分析解答即可,难度不大。
19.【答案】B
【解析】解:A、PQ段透光强度在减小,说明发生反应①,说明生成的乙是沉淀;故A正确;
B、PQ段透光强度在减小,说明反应①要生成沉淀,如果甲为NaOH,与二氧化碳反应不会生成沉淀,所以甲不能是NaOH,故B错误;
C、QM段透光强度在增大,说明发生反应②,故C正确;
D、E对应的液体含有没有反应完的甲,F点对应的液体含有生成的丙,所以E、F对应的液体组成不同,故D正确,
故选:B。
根据题干中“液体越浑浊,容器中液体的透光强度越小”进行分析,Q点透光强度为0,说明Q点生成沉淀量最大,PQ段透光强度在减小,说明发生反应①,QM段透光强度在增大,说明发生反应②进行分析。
本题是信息题,要依据题中信息结合所学知识进行分析。
20.【答案】C
【解析】解:设久置的氧化钙固体的质量为100g,含有碳元素的质量为100g×2.4%=2.4g,则含有的碳酸钙的质量为:2.4g÷12100=20g,设生成碳酸钙所消耗的氢氧化钙的质量为x,则有
Ca(OH)2∼CaCO3
74 100
x 20g
74x=10020g
x=14.8g
含有氢元素的质量为100g×0.8%=0.8g,则久置固体中的氢氧化钙的质量为:0.8g÷274=29.6g,设共变质的氧化钙的质量为y,则有
CaO∼Ca(OH)2
56 74
y29.6g+14.8g
56y=7429.6g+14.8g
y=33.6g
因此原固体中氧化钙的总质量=久置固体-碳酸钙的质量-氢氧化钙的质量+变质的氧化钙的质量=100g−20g−29.6g+33.6g=84g,已变质的氧化钙占变质前纯氧化钙的质量分数为:33.6g84g×100%=40%。
故选:C。
根据氢元素的质量分数,可以计算生成的氢氧化钙的质量,根据碳元素的质量分数,可以计算生成的碳酸钙的质量,
本题考查了根据化学式的计算,完成此题,可以依据已有的知识进行。
21.【答案】COH− CH4 4P
【解析】解:(1)金刚石属于固态非金属单质,化学式为C,故答案为:C;
(2)离子的表示方法:在表示该离子的元素符号右上角,标出该离子所带的正负电荷数,数字在前,正负符号在后,带1个电荷时,1要省略.氢氧根离子的符号为OH−,故答案为:OH−;
(3)最简单的有机物是甲烷,故答案为:CH4;
(4)在元素符号前加数字表示原子个数,4个磷原子表示为4P,故答案为:4P。
本题考查化学用语的意义及书写,解题关键是分清化学用语所表达的对象是分子、原子、离子还是化合价,才能在化学符号前或其它位置加上适当的计量数来完整地表达其意义,并能根据物质化学式的书写规则正确书写物质的化学式,才能熟练准确的解答此类题目。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化学用语的书写和理解能力,题目设计既包含对化学符号意义的了解,又考查了学生对化学符号的书写,考查全面,注重基础,题目难度较易。
22.【答案】银元素(或Ag)锌 水 防止浪费金属资源,对环境造成污染
【解析】解:(1)在该反应中,锌元素由0价变成+2价,银元素由+1价变成0价;故答案为:银元素(或Ag);
(2)反应中的锌是由一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属于单质;水是由非金属——氢元素与氧元素组成的化合物,属于非金属氧化物;故答案为:锌;水;
(3)废旧的银锌电池不能随意丢弃,主要原因是防止浪费金属资源,对环境造成污染;故答案为:防止浪费金属资源,对环境造成污染。
(1)根据元素的化合价来分析;
(2)根据物质的组成与分类来分析;
(3)根据回收废旧金属的意义来分析。
本题考查了元素化合价的变化、物质的组成与分类、回收废旧金属的意义,难度不大。
23.【答案】分子间间隔变小 隔离可燃物 HCN 7:22
【解析】解:(1)由图可知,目前氢气的主要来源是化石资源制氢,将氢气存储在高压燃料罐中,分子间间隔变小。氢气在空气中燃烧生成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火炬传递结束后,采用关闭燃料阀门的方法熄灭火炬,其中蕴含的灭火原理是隔离可燃物。
(2)ClO2与氰化氢(HCN)在一定条件下反应的方程式是,则“”表示的物质化学式为:HCN;
该反应生成的N2与CO2的质量比为28:(44×2)=7:22;
故答案为:(1)分子间间隔变小;;隔离可燃物。
(2)HCN;7:22。
(1)根据图示信息、分子的性质、灭火的方法与原理来分析;
(2)依据图示的信息先写出化学方程式,然后计算生成的N2与CO2的质量比。
本题考查的知识点较多,掌握氢气燃烧的产物、制氢的方法、灭火的原理等,难度不大。
24.【答案】2020%不饱和 >d
【解析】解:(1)通过分析溶解度曲线可知,20℃时,甲和乙的溶解度相等;
(2)40℃时,乙物质的溶解度是40g,所以若将40g乙(不含结晶水)放入160g水中充分溶解,所得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为40g200g×100%=20%,该溶液是不饱和溶液;
(3)40℃时,将甲、乙两物质的饱和溶液各100g降温至20℃,甲物质的溶解度受温度变化影响较大,乙物质的溶解度受温度变化影响较小,所以析出晶体(均不含结晶水)的质量关系是:m(甲)>m(乙);
(4)保持温度不变,甲的饱和溶液和乙的饱和溶液混合(甲与乙不反应),溶剂质量增大,甲、乙物质的溶质质量还是原饱和溶液中的溶质质量,所以后得到的溶液是甲的不饱和溶液和乙的不饱和溶液,故选:d。
故答案为:(1)20;
(2)20%;不饱和;
(3)>;
(4)d。
根据固体的溶解度曲线,可以查出某物质在一定温度下的溶解度,从而确定物质的溶解性;可以比较不同物质在同一温度下的溶解度大小,从而判断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的大小;可以判断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变化的变化情况,从而判断温度改变后,溶液中各种成分的变化程度。
本题难度不是很大,主要考查了固体的溶解度曲线所表示的意义,及根据固体的溶解度曲线来解决相关的问题,从而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5.【答案】锥形瓶 2KClO3−MnO2△2KCl+3O2↑集气瓶中未装满水或未等气泡连续均匀冒出,就开始收集 将带火星的木条放在n端,木条复燃,说明已经集满 ZYX
【解析】解:(1)由图可知,仪器a的名称是锥形瓶;
(2)氯酸钾在二氧化锰的催化下受热分解生成氯化钾和氧气,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KClO3−MnO2△2KCl+3O2↑;利用D装置即排水法收集氧气时,收集的氧气不纯,可能是集气瓶中未装满水,也可能是未等气泡连续均匀冒出,就开始收
集;用F装置收集氧气,氧气的密度比空气大,应从m端通入,氧气具有助燃性,氧气验满:将带火星的木条放在n端,木涤复燃说明已经集满;.
(3)用C装置制取氧气,反应一段时间后关闭弹簧夹,反应生成气体,装置内压强增大,将液体压入长颈漏斗中,故试管中液面下降,长颈漏斗中液面上升,故多孔隔板处依次观察到的现象是:ZYX;
(4)解:所需制取二氧化碳的质量为:2.2g/L×0.25L×4=2.2g
设至少需要含杂质20%的大理石的质量为x
CaCO3+2HCl=CaCl2+H2O+CO2↑
100 44
(1−20%)x2.2g
10044=(1−20%)x2.2g
x=6.25g
答:至少需要含杂质20%的大理石的质量为6.25g。
故答案为:
(1)锥形瓶;
(2)2KClO3−MnO2△2KCl+3O2↑;集气瓶中未装满水或未等气泡连续均匀冒出,就开始收集;将带火星的木条放在n端,木条复燃,说明已经集满;
(3)ZYX;
(4)6.25g。
(1)根据实验室常用仪器的名称和用途进行分析;
(2)根据化学反应原理书写化学方程式;根据实验操作注意事项分析;根据氧气验满的方法分析;
(3)用C装置制取氧气,反应一段时间后关闭弹簧夹,反应生成气体,装置内压强增大,将液体压入长颈漏斗中,故试管中液面下降,长颈漏斗中液面上升;
(4)根据化学方程式进行计算。
在解此类题时,首先要将题中的知识认知透,然后结合学过的知识进行解答。
26.【答案】乙 物质由黑色变成红色 H2+CuO−△Cu+H2O不正确,铁过量时铁与铁离子会生成亚铁离子
【解析】解:(1)根据,可知铁与水蒸气反应生成氢气,氢气密度比空气小,因此应选择乙装置;故答案为:乙;
(2)氢气具有还原性,在加热条件下,氢气和氧化铜反应生成铜和水,yc实验时应先将螺旋状铜丝加热,变黑后再趁热迅速伸入制得的纯净氢气中,观察到的实验现象是物质由黑色变成红色,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H2+CuO−△Cu+H2O;故答案为:物质由黑色变成红色;
(3)根据Fe+2FeCl3=3FeCl2可知,铁过量时铁与铁离子会生成亚铁离子,因此实验后,取硬质玻璃管中适量的固体,用溶质质量分数为7.3%的盐酸与固体反应至固体恰好完全溶解,经测定发现溶液中大量存在的阳离子只有Fe2+,不能说明该固体中没有+3价的铁;故答案为:不正确;铁过量时铁与铁离子会生成亚铁离子。
(1)根据实验的原理以及氢气的密度分析;
(2)根据氢气具有还原性,在加热条件下,氢气和氧化铜反应生成铜和水分析;
(3)根据题目中的信息分析。
在解此类题时,首先要将题中的知识认知透,然后结合学过的知识进行解答。
27.【答案】Fe2O3+3H2SO4=Fe2(SO4)4+3H2O4.4−7.5加速反应 98:69
【解析】解:(1)废铁屑中含有氧化铁,氧化铁和稀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铁和水,化学方程式为Fe2O3+3H2SO4=Fe2(SO4)4+3H2O,故答案为:Fe2O3+3H2SO4=Fe2(SO4)4+3H2O;
(2)反应要生成硫酸铁,使氢氧化铝沉淀,因此亚铁离子不能沉淀,所以控制的pH是4.4−7.5,该工艺中“搅拌”的作用是加速反应,故答案为:4.4−7.5;加速反应;
(3)由反应流程可知,硫酸亚铁、亚硝酸钠和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铁和硫酸钠、一氧化氮和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H2SO4+2FeSO4+2NaNO2=Fe2(SO4)3+2NO↑+2H2O+Na2SO4,由化学方程式可得,反应Ⅱ中H2SO4和NaNO2的最佳投料质量比为(98×2):(69×2)=98:69,故答案为:98:69。
(1)根据废铁屑中的成分进行分析;
(2)根据氢氧化亚铁开始沉淀和氢氧化铝完全沉淀的pH进行分析;
(3)根据化学方程式中物质的质量关系进行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化学方程式的书写及方程式中物质质量关系的理解,有一定难度。
28.【答案】连接装置,上提量气管,一段时间内出现稳定的液面差 2H2O2−MnO22H2O+O2↑150A80
【解析】解:(1)完成步骤①最简单的操作和现象是连接装置,上提量气管,一段时间内出现稳定的液面差。
故答案为:连接装置,上提量气管,一段时间内出现稳定的液面差。
(2)步骤②中混入二氧化锰的作用:过氧化氢在二氧化锰催化作用下分解生成水和氧气,化学方程式表示为2H2O2−MnO22H2O+O2↑。
故答案为:2H2O2−MnO22H2O+O2↑。
(3)反应前后量筒内液面如图2所示,则实验收集到气体体积为154mL−4mL=150mL。
故答案为:150。
(4)用气体体积计算时,所得样品中MgO2的质量分数偏大,可能原因是锥形瓶中无气泡产生时立即读数,是因为过氧化镁与稀盐酸反应时放出大量热,导致测定的气体体积偏大。
故答案为:A。
(5)设样品中过氧化镁的质量为x,则氧化镁质量为0.70g−x,根据题意有:x×2456+(0.70g−x)×2440=0.54g×2440,x=0.56g,则样品中过氧化镁的质量分数是0.56g0.70g×100%=80%。
故答案为:80。
(1)完成步骤①(检查装置气密性)最简单的操作和现象是连接装置,上提量气管,一段时间内出现稳定的液面差。
(2)过氧化氢在二氧化锰催化作用下分解生成水和氧气。
(3)反应前后量筒内液面如图2所示,则实验收集到气体体积为155mL−5mL=150mL。
(4)过氧化镁与稀盐酸反应时放出大量热,导致测定的气体体积偏大。
(5)根据提供数据可以进行相关方面的计算和判断。
本题主要考查物质的性质,解答时要根据各种物质的性质,结合各方面条件进行分析、判断,从而得出正确的结论。
29.【答案】CaCO3 MgCO3 AC 碳酸钙和稀盐酸反应也能够生成二氧化碳 Ca(HCO3)2−△CaCO3+H2O+CO2↑排出装置中的空气 防止空气中的水蒸气和二氧化碳进入D装置 5.829:71
【解析】解:【猜想】
因为碳酸钙不溶于水,碳酸镁微溶于水,水垢的主要成分一定含有不溶的Mg(OH)2和CaCO3,可能含有微溶的Ca(OH)2和MgCO3。
故填:CaCO3;MgCO3。
【实验】
(1)①甲同学取白色固体少许,加入适量水充分溶解,在上层清液中滴加AC溶液,没有白色沉淀生成,说明水垢中无Ca(OH)2。
故填:AC。
②另取白色固体加入稀盐酸,观察到有气泡产生,甲同学认为还含有MgCO3,其他同学否定了他的结论,理由是碳酸钙和稀盐酸反应也能够生成二氧化碳。
故填:碳酸钙和稀盐酸反应也能够生成二氧化碳。
③已知Ca(HCO3)2受热分解与碳酸氢钠受热分解类似,Ca(H即碳酸氢钙受热分解生成碳酸钙、水和二氧化碳,CO3)2受热分解的化学方程式:Ca(HCO3)2−△CaCO3+H2O+CO2↑。
故填:Ca(HCO3)2−△CaCO3+H2O+CO2↑。
(2)①反应前,先通一段时间的空气,目的是排出装置中的空气。
故填:排出装置中的空气。
②实验中E装置的作用是防止空气中的水蒸气和二氧化碳进入D装置。
故填:防止空气中的水蒸气和二氧化碳进入D装置。
③充分反应后,测得C增重1.8g,说明氢氧化镁分解生成水的质量是1.8g,D中增重6.6g,说明碳酸钙分解生成二氧化碳质量是6.6g,
设20g白色固体中Mg(OH)2的质量为x,
Mg(OH)2−△MgO+H2O,
58 18
x1.8g
58x=181.8g,
x=5.8g,
故填:5.8。
【结论】
该白色固体中氢氧化镁与碳酸钙的质量比为:5.8g:(20g−5.8g)=29:71,
故填:29:71。
氢氧化钙和碳酸钠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氢氧化钠,和碳酸钾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氢氧化钾;
碳酸钙和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钙、水和二氧化碳;
碳酸氢钙输入法计算出碳酸钙、水和二氧化碳;
碱石灰能够吸收水蒸气和二氧化碳;
氢氧化镁受热分解生成氧化镁和水。
本题主要考查物质的性质,解答时要根据各种物质的性质,结合各方面条件进行分析、判断,从而得出正确的结论。
2023年江苏省常州市中考化学调研试卷(5月份)(含解析): 这是一份2023年江苏省常州市中考化学调研试卷(5月份)(含解析),共26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填空题,实验题,探究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2023年江苏省常州市中考化学调研试卷(含解析): 这是一份2023年江苏省常州市中考化学调研试卷(含解析),共47页。试卷主要包含了 正确的操作是实验成功的关键, 物质的性质决定物质的用途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2023年江苏省常州外国语学校中考化学调研试卷(含答案解析): 这是一份2023年江苏省常州外国语学校中考化学调研试卷(含答案解析),共23页。试卷主要包含了 下列物质属于单质的是, 下列物质由离子构成的是, 合金在生活、生产中应用广泛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