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年级上册七 分一分与除法分香蕉导学案
展开课题 | 北师大版二年数学上册第七单元分香蕉学案 | |
知识点 | 一、:理解除法的意义 把一个数平均分成几份,求每份是几,用除法计算;求一个数里面包含多少个另一个数,也用除法计算。 二、除法算式的读、写及各部分的名称 被除数÷除数=商,被除数表示的是被平均分的物品的总数,除数表示平均分成的份数(或每份的个数),商表示所分的结果,即每份的个数(或平均分成的份数)。
| |
重点 | 理解用除法表示平均分的过程,了解除法算式的读法以及各部分的名称。
| |
突破思路 | 让学生在“分香蕉”的情境中,利用小棒分一分,加深学生对除法算式与平均分过程的联系与体会。
| |
难点 | 理解除法算式的意义,运用除法解决简单的生活中的数学问题。 | |
突破思路 | 根据“平均分”的含义,通过探究、讨论,找出平均分与除法之间的联系,从而找出用除法解决平均分问题的方法。 | |
案例 | 原题 | 1、把8块糖平均分给2个小朋友,每人分几块? 2、看图写算式,说说算式各部分的名称,再读出来。
读作:( )除以( )等于( )。
|
解析 | 1、8÷2=4(块) 2、16÷4=4(把) | |
点拔 | 1、刚开始接触除法时,一定要分清题目里哪个数是被除数,哪个数是除数,以及被除数和除数在算式里的位置。如:算式8÷2=4中被除数是8,除数是2,商是4。不能写成2÷8=4。 2、在读除法算式的时候,一定要按照从左到右的顺序读,即读作xx除以xx等于xx,除以不能读作除。如:16÷4=4读作16除以4,等于4。不能读作16除4等于4。
| |
归纳 | 1、把一些物品平均分成几份,求每份是多少,用除法计算。其中物品总数是被除数,分成的几份是除数,商就是每份数。 2、根据图意写除法算式时,要认真观察情境图,理解平均分的含义写算式。把被平均分的物体的总数作为被除数,平均分的份数(或每份数)作为除数,求得的结果即是商。读算式时,要从左往右读。 | |
课后答案 | 【教材第65页“练一练”】 2.(1)12 2x6=12(架) (2)4 12÷3=4(架) (3)3 12÷4=3(组) (4)2 12÷6=2(组) 3.(1)3 18÷6=3(盒) (2)6 18÷3=6(块) 4.(1)16÷2=8 (2)16÷8=2 | |
作 业 | (课后余下习题。) | |
存在问 题摘要 | (1). ; (2). ; (3). 。
| |
反思 | 本节课是在学生理解了平均分意义的基础上,第一次尝试用除法来表示平均分。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猴宝宝分香蕉”的故事引入本课的学习。要求学生通过分小棒的活动,在操作中解决除法问题,并从中积累一些平均分的经验,从中使学生初步认识除法,认识除法的各部分名称。练习中,教师应注重引导学生进行说理,即说出除法算式中每个数字所表示的意思,从而使学生进一步理解除法的意义。但由于本节课安排的内容较多,时间紧,在“分一分”的操作活动中,学生未能有足够的时间和机会展示;有部分学生在活动过程中没有主动地参与到课堂中来;另外学生对除法算式意义的理解还显得不够深入,这些问题在今后的教学中都要加以改进。 | |
课外资料 | 除法和减法的联系 小朋友已经知道,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的简便运算叫做乘法。例如:5+5+5+5,可以用乘法计算:5x4=20。这说明,乘法和加法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 小朋友还知道,已知两个因数的积和其中的一个因数,求另一个因数的运算叫做除法。除法是乘法的逆运算。既然乘法与加法之间有一定的联系,那么,除法和减法之间有没有联系呢? 我们知道,“20÷5=4”,既可以表示把20平均分成5份,每份是4,也可以表示20里面包含有4个5,就是从20里面连续减去相同的数5,减4次刚好减完。列成减法算式是: 20-5-5-5-5=0 我们由此可以看出,除法也可以看作连续减去相同数的简便运算。被除数就是被减数,除数就是相同的减数,连减的最多次数就是商。如果连续减去若干次以后,刚好减完,说明余数为0。如果连续减去若干次以后,最后的差不是0,但比减数小,那么最后的差就是余数。例如: 26-8-8-8=2 写成除法算式就是: 26÷8=3······2
|
数学二年级上册分香蕉学案: 这是一份数学二年级上册分香蕉学案,共4页。学案主要包含了学习目标,学习重难点,作业布置,学习反思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北师大版二年级上册分香蕉精品学案: 这是一份北师大版二年级上册分香蕉精品学案,共4页。学案主要包含了随堂检测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小学北师大版花园导学案及答案: 这是一份小学北师大版花园导学案及答案,共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