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初中化学中考备考冲刺科学探究题考前押题(含答案)
展开科学探究题考前押题
1.管道疏通剂可以有效地疏通由毛发、油脂等各种原因引起的下水管道堵塞。某小组欲探究某品牌固体管道疏通剂中 Ca(OH)2、铝粉、缓蚀阻垢剂的用量对疏通效果的影响,寻找三者的最佳质量比;并探究该品牌管道疏通剂对下水管道的腐蚀情况。
【查阅资料】Ca(OH)2与铝粉混合遇水后发生化学反应,放出大量热和气体,可加快疏通毛发等物质。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进行实验 1】按表中数据将各固体物质混合均匀后,加入 20 mL 水,观察到有气体产生,并通过测定反应前后温度的变化比较疏通效果(温度升高值越大,疏通效果越好)。
实验数据记录如下:
序号
Ca(OH)2质量/g
铝粉质量/g
缓蚀阻垢剂质量/g
混合前后温度升高值/℃
①
1.3
0.55
0.18
63
②
1.3
0.75
0.18
78
③
1.3
0.95
0.18
89
④
1.3
1.15
0.18
83
⑤
1.3
0.95
0.04
86
⑥
1.3
0.95
0.09
87
⑦
1.3
0.95
0.27
87
【解释与结论】
(1)Ca(OH)2溶液的 pH______7(填“<”、“>”或“=”)。
(2)Ca(AlO2)2中含有的金属元素是______。
(3)实验①~④的目的是______。
(4)欲探究缓蚀阻垢剂的用量对疏通效果的影响,需对比的实验是⑤、⑥、⑦和______(填实验序号)。
(5)由实验 1 可知,Ca(OH)2、铝粉、缓蚀阻垢剂的最佳质量比为 1.3∶______∶______。
【进行实验 2】在其他条件相同时。改变下水管道材料,测定管道疏通剂对各材料的腐蚀率。实验结果记录如下:
材料
塑料
铜
铁
钢
铝
铝合金
腐蚀率
0.1%
0.4%
0.5%
0.3%
100%
80%
【解释与结论】
(6)进行实验 2 时,除了控制下水管道材料的形状、大小相同,水的体积相同,腐蚀时间相同,还需要控制相同的是______。
(7)由实验 2 可得到的结论是______。
2.某学习小组的同学进行实验:向盛有少量氢氧化钠溶液的试管中通入二氧化碳,未看到明显现象,便产生了疑惑,于是进行了如下探究。
【提出问题】氢氧化钠溶液能否与二氧化碳发生反应?
【猜想与假设】甲同学认为 ___________ ;乙同学认为 ___________ 。
【设计与实验】甲同学设计图A所示装置进行实验,请你和他一起验证他的猜想。
实验步骤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
氢氧化钠溶液能与二氧化碳反应
【反思与评价】乙同学提出质疑,认为上述现象可能是二氧化碳溶于水的结果。
【改进与实验】同学们讨论后设计了图B所示装置进行对比实验,请你和他们一起来完成此实验。
实验步骤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将a、b两支充满二氧化碳的试管分别倒插入盛有氢氧化钠溶液和水的烧杯中
__________________
氢氧化钠溶液能与二氧化碳反应
【交流与提高】同学们交流后认为,也可以用验证产物的方法证明氢氧化钠溶液能与二氧化碳反应。
3.“固体酒精”是乙醇、硬脂酸、NaOH 混合而成的一种燃料,同学们对制备“固体酒精”的最佳反应条件进行了探究。
【查阅资料】制备“固体酒精”的工艺流程如下:
实验 1 探究加料方式对制备“固体酒精”的影响
一定温度下,乙醇、硬脂酸、NaOH 用量相同时,用不同的加料方式进行实验,实验现象记录如下:
实验序号
①
②
③
加料方式
硬脂酸和NaOH同时加入乙醇
先将硬脂酸溶于乙醇,再加入NaOH
将硬脂酸和NaOH分别充分溶于2份乙醇后,再混合
完全溶解所需时间
60min
45min
30min
实验 2 探究制备“固体酒精”的最佳温度
在不同温度下,乙醇、硬脂酸、NaOH 用量相同时,用最佳加料方式进行实验,实验现象记录如下:
实验序号
温度/℃
现象
④
30
混合后立即生成“固体酒精”,产品不能混合均匀
⑤
40
混合后立即生成少量“固体酒精”,产品局部混合不均匀
⑥
60
混合后不立刻生成“固体酒精”,可以混合均匀
实验 3 探究硬脂酸的含量对“固体酒精”燃烧时凝固性能的影响
在最佳温度下,用最佳加料方式进行实验制备“固体酒精”并点燃,实验现象记录如下:
实验序号
乙醇/g
硬脂酸/g
氢氧化钠/g
燃烧现象
⑦
96
3
1
熔化流淌
⑧
93
6
1
少量熔化流淌
⑨
X
6.5
1
不熔化流淌
【解释与结论】
(1)硬脂酸与氢氧化钠混合后发生如下化学反应,补全化学方程式:______。
(2)在较高温度下,上述反应生成的硬脂酸钠(C17H35COONa)均匀地分散在乙醇中,冷却后形成“固体酒精”。由此可知,“固体酒精”______固态乙醇(填“是”或“不是”)。
(3)实验 1 中,③为最佳加料方式的依据是______。
(4)实验 2 中,生成“固体酒精”过快,会导致产品均匀性较差,因此制备“固体酒精”的最佳温度是______
(5)实验⑨,x=______。
(6)实验 3,对比实验⑦~⑨得出的结论是______。
(7)下列关于“固体酒精”的说法正确的是______(填字母序号)。
A.“固体酒精”燃烧时保持固体状态提高了其使用时的安全性
B.“固体酒精”的优点之一是便于运输、携带
C.评价“固体酒精”的优劣还需考虑燃烧时长和热值
D.评价“固体酒精”的优劣还需考虑燃烧时是否产生黑烟异味
4.某化学兴趣小组进行草酸亚铁晶体(FeC2O4·2H2O)分解的实验探究。
【查阅资料】白色无水硫酸铜固体遇水会变成蓝色CuSO4·5H2O。
【猜想】草酸亚铁晶体分解会产生CO、CO2和H2O三种气体。
【实验方案】按照下图装置进行实验,验证猜想(夹持装置部分未画出)。
【问题讨论】
(1)实验开始前需要先鼓入一段时间的N2,该操作的目的为_______。
(2)E中碱石灰的作用是_______。
【结果分析】
(3)定性分析:①装置F中氧化铁变黑,装置G的澄清石灰水变浑浊,证明草酸亚铁分解生成CO,则F中发生反应方程式为_______;
②小明认为应增加H装置,则H装置应放在____两个装置之间,若观察到H装置的现象____,则证明草酸亚铁晶体分解有水生成。
【反思评价】
(4)从环保角度考虑,该套实验装置的明显缺陷是_______。
5.实验桌上有一瓶敞口放置的氢氧化钠溶液,同学们对其是否变质进行探究。
【提出问题】敞口放置的氢氧化钠溶液是否变质呢?
【猜想与假设】猜想I:没有变质。猜想II:_______。猜想III:部分变质。
【实验探究】同学们分别设计了不同方案进行探究,请你协助完成相关内容
(1)小军设计的实验方案
实验步骤
实验现象
结论
①取少量待测溶液于试管中,滴加无色酚酞溶液
溶液变成红色
猜想Ⅲ成立
②向①的试管中滴加过量的稀盐酸
有_______产生
(2)小慧设计的实验方案
实验步骤
实验现象
结论
①取一定量待测溶液于试管中,滴加过量的BaCl2溶液
有白色沉淀产生
猜想Ⅲ成立
②实验①结束后进行过滤,向得到的滤液中滴加_______。
溶液变成蓝色
【反思与评价】
(3)同学们讨论认为,小军的实验结论不严密,理由是_______。
(4)小慧实验②中所加的试剂不是最佳选择,理由是_______;如果替换为下列_______操作(填字母编号),也可以实现相同的目的。
A.滴加稀盐酸 B.滴加MgSO4溶液 C.通入CO2 D.滴加CuCl2溶液
(5)若要除去NaOH溶液中的变质部分,得到只有氢氧化钠一种溶质的溶液,涉及到的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
(6)同学们通过以上探究得出结论。氢氧化钠溶液必须密封保存。原因是(用化学方程式表示)_____。
6.碳酸钠在生活中有广泛的用途,某化学兴趣小组为探究碳酸钠的化学性质,进行了如下实验:
向盛有适量碳酸钠溶液的四支试管中分别加入下列试剂,实验现象记录如下:
试管编号
1
2
3
4
加入试剂
无色酚酞试液
稀盐酸
澄清石灰水
氯化钡溶液
实验现象
________
有气泡产生
有白色沉淀产生
有白色沉淀产生
试管3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
化学兴趣小组的同学对反应后溶液中溶质的成分进一步探究:小组同学将试管3中的物质过滤,得到滤液A。
【提出问题】滤液A中溶质的成分是什么?
【猜想假设】猜想一:NaOH
猜想二:NaOH和Na2CO3
猜想三:_______
猜想四:NaOH、Na2CO3和Ca(OH)2
【活动探究】
(1)小组讨论:有同学认为猜想四不成立,原因是________。
(2)进行实验:
实验操作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方案甲:取少量滤液A于试管中,加入过量的稀盐酸
有气泡生成
猜想二成立
方案乙:取少量滤液A于试管中,加入适量的Ba(NO3)2溶液
______
7.用下图装置验证可燃物燃烧的条件。
说明:甲、乙中均盛有足量药品
实验步骤及现象:
步骤Ⅰ:挤压甲,一段时间后松手,红磷不燃烧;
步骤Ⅱ:挤压乙一段时间后,点燃酒精灯,红磷不燃烧;
步骤III:松开乙,。
(1)乙中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
(2)Ⅱ中红磷不燃烧的原因是________。
(3)补全III中的操作及现象_________。
8.过氧化钠(Na2O2)是一种淡黄色固体,可作空间站或潜水艇中的氧气再生剂。某化学兴趣小组的同学发现一瓶敞口放置很久的过氧化钠固体,于是对这瓶过氧化钠固体的成分进行如下实验探究。
【提出问题】过氧化钠固体是否变质?
【查阅资料】I、过氧化钠能与水和二氧化碳发生如下反应:,。
Ⅱ、氯化钡溶液显中性。
【作出猜想】小明作出如下猜想:
猜想1:过氧化钠未变质,全部是Na2O2:
猜想2:过氧化钠部分变质,既有Na2O2,又有NaOH和Na2CO3:
猜想3:过氧化钠完全变质,含有NaOH和Na2CO3。
同学们分析后,认为猜想3还有一种可能:______。
【实验过程及结论】
(1)小明取少量固体于试管中,滴入足量水,没有气泡产生,证明猜想______不正确:
(2)为了确定可能含有的物质,小明应如何继续完成实验?请简要写出实验步骤、现象和结论______。
9.某学习小组探究氢氧化钙溶液的化学性质,并作了延伸探究。
探究一:甲同学设计了如下实验方案,请你帮助完成实验报告。
方案
(1)
(2)
(3)
实验
操作
现象
试管中的溶
液变_____色
澄清石灰
水变浑浊
红色褪为无色
结论
或
解释
氢氧化钙溶液能使石蕊等酸碱指示剂变色
氢氧化钙溶液能与某些非金属氧化物反应
氢氧化钙溶液能与酸发生中和反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
【提出问题】方案(3)褪色后溶液中的溶质是什么?
【查阅资料】氯化钙溶液呈中性。
【作出猜想】乙同学认为,溶液中除含少量酚酞外,溶质可能有三种情况:
I.氯化钙 II.氯化钙和氯化氢 III.氯化钙和氢氧化钙
【分析讨论】丙同学从实验现象分析得出:猜想III肯定不合理,其理由是______。
探究二:丁同学为进一步验证乙同学的猜想,设计实验如下:取适量的实验方案(3)褪色后溶液倒入烧杯中,向其中逐滴滴加稀碳酸钠溶液至过量,边滴加边振荡。实验后得出产生沉淀质量与碳酸钠溶液体积之间的关系如图所示。
【得出结论】根据上图分析可知,乙同学的猜想中________(填序号)合理。
【反思讨论】
(1)探究反应后溶液中溶质的成分,除了要考虑生成物之外,还要考虑反应物是否_________。
(2)取适量的实验方案(3)褪色后溶液倒入烧杯中,向其中加入下列物质中的_____(填字母,多选题,错选、漏选或多选都不得分),也可以确定是哪一种猜想正确。
A.酚酞溶液 B.石蕊溶液 C.铜丝 D.碳酸钙 E.硝酸银溶液 F.氢氧化镁
10.铜是人类使用最早、应用广泛的金属。
Ⅰ.对古代铜制品认识
如图为出土文物古代青铜铸件“雁鱼灯”。该文物能保存至今的原因可能是______(选填序号)。
a.铜的活泼性弱,不易生锈 b.深埋于地下,隔绝空气
Ⅱ.铜的化合物制备
辉铜矿主要成分为Cu2S、软锰矿主要成分为MnO2,均含有少量二氧化硅、氧化铁等杂质。工业上综合利用这两种矿物制备碱式碳酸铜的主要工艺流程如图:(已知:二氧化硅不溶于水,也不溶于酸)
(1)“浸取”前将矿石粉碎成细颗粒的目的是 __________________。
(2)“浸取”时,除氧化铁溶于稀硫酸之外,还会发生反应:2MnO2+Cu2S+4H2SO4=2MnSO4+2CuSO4+S+4H2O,则“滤渣Ⅰ”中除了有S外,一定还有__________(写化学式)。
(3)“沉锰”时温度不宜过高,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4)该流程中可循环利用的物质是________________。
Ⅲ.碱式碳酸铜的热分解实验
某碱式碳酸铜成分可表示为Cua(OH)b(CO3)c,兴趣小组为探究其性质和组成,取3.46g样品持续加强热,观察到固体先变成黑色,然后变成红色,同时得到气体。
(1)气体成分的探究
【资料1】ⅰ.无水硫酸铜遇水变蓝。ⅱ.氢氧化钠溶液可以充分吸收CO2。
【实验】将生成的气体通入到如图装置。
【现象】实验中观察到A装置中固体变蓝,说明有水生成,B装置中_________________(填现象),说明生成了CO2,B装置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数据】充分吸收生成的气体后测定,A装置增重0.18g,B和C装置共增重0.88g。
【计算】a:b:c= _______________。
(2)红色固体成分的探究
【资料2】ⅰ.Cu和Cu2O均为红色固体。ⅱ.Cu2O+H2SO4=CuSO4+Cu+H2O。
【猜想】红色固体可能是:猜想1:Cu;猜想2:Cu2O;猜想3:________________。
【实验】ⅰ.取适量红色固体,加入足量稀硫酸,观察到 ____________________ (填现象),则猜想1是错误的。
ⅱ.原3.46g样品加强热反应后测得红色固体质量为2.16g。
【结论】结合以上数据,写出该碱式碳酸铜分解后的生成物:_____________。
1. > 钙、铝 其他条件相同时,探究铝的用量对疏通效果的影响 ③ 0.95 0.18 温度 管道疏通剂对各材料的腐蚀率不同
【详解】
(1)Ca(OH)2溶液是碱的溶液,呈碱性,其pH>7,故填:>;
(2)Ca(AlO2)2中含有的金属元素是钙、铝,故填:钙、铝;
(3)实验①~④中Ca(OH)2质量、缓蚀阻垢剂质量相同,唯独铝粉质量不同,所以实验①~④的目的是在其他条件相同时,探究铝粉用量对疏通效果的影响,故填:其他条件相同时,探究铝粉的用量对疏通效果的影响;
(4)根据温度升高值越大,疏通效果越好,欲探究缓蚀阻垢剂的用量对疏通效果的影响,需对比的实验是⑤、⑥、⑦和③,因为③、⑤、⑥、⑦中除了缓蚀阻垢剂的用量不同,其他条件都相同,故填:③;
(5)根据温度升高值越大,疏通效果越好,①~④对比可知铝粉的最佳用量是0.95, ③、⑤、⑥、⑦对比可知缓蚀阻垢剂的最佳用量是0.18g,故填:0.95;0.18;
(6)进行实验 2 时,除了控制下水管道材料的形状、大小相同,水的体积相同,腐蚀时间相同,还需要控制相同的是温度,因为温度是影响化学反应的重要要素,故填:温度;
(7)由实验2中表格数据可得出的结论:管道疏通剂对各材料的腐蚀率不同,故填:管道疏通剂对各材料的腐蚀率不同。
2. 氢氧化钠溶液能与二氧化碳反应 氢氧化钠溶液不能与二氧化碳反应 向充满二氧化碳的软塑料瓶中滴入氢氧化钠溶液,振荡 软塑料瓶变瘪 两试管内的液面均上升,a试管内的液面明显高于b试管内的液面
【详解】
猜想与假设:
由于[提出问题]氢氧化钠溶液能否与二氧化碳发生反应?可知猜想只能是“能或不能”,结合[设计与实验]中甲的结论是“氢氧化钠溶液能与二氧化碳反应”,所以甲只能猜想氢氧化钠溶液能与二氧化碳反应;乙同学只能猜想氢氧化钠溶液不能与二氧化碳反应;
设计与实验:
甲通过实验:向充满二氧化碳的塑料瓶中滴加几滴氢氧化钠溶液,由于二氧化碳和氢氧化钠反应,所以瓶内气体体积变小,塑料瓶变瘪
改进与实验:
由于二氧化碳能溶于水,为了排除是二氧化碳溶于水造成了塑料瓶变瘪,将a、b两支充满二氧化碳的试管分别倒插入盛有氢氧化钠溶液和水的烧杯中,两试管内的液面均上升,a试管内的液面明显高于b试管内的液面,通过对照说明了氢氧化钠溶液能与二氧化碳反应。
3. 不是 一定温度下,乙醇、硬脂酸、氢氧化钠用量相同时,③完全溶解所需时间最少 60℃ 92.5 氢氧化钠质量一定时,硬脂酸的质量越大,“固体酒精”燃烧时凝固性能越大 ABCD
【详解】
(1)酸与碱反应生成盐和水,故硬脂酸与氢氧化钠混合后反应生成硬脂酸钠和水,该反应化学方程式:;
(2)在较高温度下,上述反应生成的硬脂酸钠(C17H35COONa)均匀地分散在乙醇中,冷却后形成“固体酒精”。由此可知,“固体酒精”不是固态乙醇;
(3)实验1中,③为最佳加料方式的依据是一定温度下,乙醇、硬脂酸、氢氧化钠用量相同时,③完全溶解所需时间最少;
(4)实验2中,生成“固体酒精”过快,会导致产品均匀性较差,因此制备“固体酒精”的最佳温度是60℃,此温度下,混合后不立刻生成“固体酒精”,可以混合均匀;
(5)由图中实验⑦⑧数据分析,⑦中氢氧化钠1g,硬脂酸3g,乙醇96g,⑧中氢氧化钠1g,硬脂酸6g,乙醇93g,当氢氧化钠质量都是1g时,硬脂酸每增加3g,乙醇减少3g,则当氢氧化钠1g时,硬脂酸增加3.5g,乙醇减少3.5g,故实验⑨中氢氧化钠1g时,硬脂酸3g+3.5g=6.5g时,乙醇为96g-3.5g=92.5g,即X=92.5;
(6)实验3,对比实验⑦~⑨得出的结论是氢氧化钠质量一定时,硬脂酸的质量越大,“固体酒精”燃烧时凝固性能越大;
(7)A.“固体酒精”燃烧时保持固体状态提高了其使用时的安全性,说法正确;
B.固体相比较液体气体来说,固体便于运输,“固体酒精”的优点之一是便于运输、携带,说法正确;
C.评价“固体酒精”的优劣还需考虑燃烧时长和热值,说法正确;
D.酒精中含有碳,评价“固体酒精”的优劣还需考虑燃烧时是否产生黑烟异味,说法正确;
故说法正确的选择ABCD。
4. 将装置内的空气排尽,防止发生爆炸或将装置内的空气排尽,防止空气中的二氧化碳、水蒸气干扰实验结果 吸收水蒸气(或干燥气体)
AB 白色固体变蓝 缺少尾气处理装置
【详解】
问题讨论:(1)一氧化碳具有可燃性,混有一定量的空气,遇到明火,容易发生爆炸,故实验开始前需要先鼓入一段时间的氮气,将装置内空气排尽,防止发生爆炸,另外,可防止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和水影响实验结果;
(2)碱石灰具有吸水性,可用于干燥气体;
结果分析:(3)①F中发生反应为一氧化碳和氧化铁在高温下反应生成铁和二氧化碳,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②无水硫酸铜遇水变蓝,用于检验是否生成了水,故应放在AB装置之间,防止气体从溶液中携带出水蒸气,影响水的检验;
若观察到H装置中无水硫酸铜变蓝,则证明生成了水;
反思评价:(4)一氧化碳有毒,未反应的一氧化碳扩散到空气中,会污染空气,故该实验装置的明显缺陷是缺少尾气处理装置。
5. 完全变质 气泡 紫色石蕊试液 如果氢氧化钠完全变质,碳酸钠显碱性,也能使无色酚酞试液变红 石蕊溶液由紫色变为蓝色,颜色变化不明显 CD或DC
【详解】
猜想与假设:
氢氧化钠若不吸收二氧化碳,则还是氢氧化钠,是没有变质;部分吸收二氧化碳,则是氢氧化钠和碳酸钠,是部分变质;若二氧化碳较多,氢氧化钠全部反应完,剩余的只有碳酸钠,则是完全变质;故猜想II:完全变质。
[实验探究]
(1)猜想Ⅲ成立,则说明含有碳酸钠,碳酸钠与稀盐酸反应生成二氧化碳气体,因此可以看到有气泡产生;
(2)猜想Ⅲ成立,在①中加入足量氯化钡,检验并去除了碳酸钠,因含有氢氧化钠溶液为碱性,此时加入试剂后,溶液显蓝色,符合紫色石蕊溶液的变色规律,所以加入的是紫色石蕊溶液;
[反思与评价]
(3)完全变质后只含有碳酸钠,碳酸钠溶液显碱性,加入酚酞后也显红色,加入过量盐酸也产生气泡,因此无法得出猜想Ⅲ成立;
(4)小慧实验②中所加的试剂是紫色石蕊溶液,紫色石蕊在碱性溶液中显蓝色,中性溶液中显紫色,将实验①结束的液体过滤后,向得到的滤液中滴加石蕊,溶液会由紫色变为蓝色,但由于颜色变化不明显,不易观察现象;
加入足量氯化钡后,滤液含有氯化钡和氢氧化钠:
A、滴加盐酸,盐酸与氢氧化钠反应,由于没有明显现象,因此无法判断组成,选项不符合题意;
B、加入硫酸镁后,,,有沉淀生成也无法证明一定有氢氧化钠,因此会影响氢氧化钠存在的判断,选项不符合题意;
C、通入CO2会与NaOH反应生成Na2CO3,然后Na2CO3与BaCl2反应,产生沉淀,有沉淀生成即可证明溶液中含氢氧化钠,因此选项符合题意;
D、滴加CuCl2溶液:氢氧化钠能与氯化铜反应,生成蓝色的氢氧化铜沉淀,有明显现象,选项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D。
(5)NaOH溶液中的变质部分是碳酸钠,要去除碳酸钠同时不引入新杂质,可以加入适量氢氧化钙,碳酸钠与氢氧化钙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氢氧化钠,反应后沉淀过滤去除,只得到氢氧化钠,所以化学方程式为:;
故答案为:
(6)氢氧化钠溶液必须密封保存,是因为氢氧化钠易于空气中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酸钠和水,方程式可表示为:;
故答案为:
6. 溶液显红色
NaOH和Ca(OH)2 溶液中碳酸钠和氢氧化钙不能共存 产生白色沉淀
【详解】
1、碳酸钠溶液显碱性,能使无色酚酞试液变红,故现象为:溶液变红;
试管3中氢氧化钙和碳酸钠反应生成碳酸钙和氢氧化钠,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猜想假设:碳酸钠和氢氧化钙反应生成碳酸钙和氢氧化钠,如果恰好完全反应,则溶质为氢氧化钠,如果碳酸钠过量,则溶质为碳酸钠、氢氧化钠,如果氢氧化钙过量,则溶质为氢氧化钠、氢氧化钙,故猜想三:NaOH、Ca(OH)2;
活动探究:(1)碳酸钠能与氢氧化钙反应生成碳酸钙和氢氧化钠,不能共存,故猜想四不成立;
(2)进行实验:结论为猜想二成立,故溶质为氢氧化钠和碳酸钠,取少量滤液A于试管中,加入适量的硝酸钡溶液,硝酸钡和碳酸钠反应生成碳酸钡和硝酸钠,故现象为:产生白色沉淀。
7.
没有氧气 挤压甲,红磷燃烧
【详解】
(1)乙中:大理石的主要成分是碳酸钙,碳酸钙与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钙、水和二氧化碳,化学方程式为:;
(2)步骤Ⅱ:挤压乙一段时间后,产生二氧化碳,点燃酒精灯,红磷的温度达到着火点,但装置内没有氧气,红磷不燃烧;
(3)步骤Ⅰ中红磷不燃烧,是因为温度没有达到着火点;步骤Ⅱ中红磷不燃烧,是因为没有氧气;因此步骤III是为了证明温度达到着火点且与氧气接触,红磷才能燃烧,操作为:松开乙,挤压甲,一段时间后,红磷燃烧。
8. 过氧化钠完全变质,只有 一、二 步骤:取固体于试管中加入足量氯化钡溶液,完全反应后,取上层清液,加入酚酞溶液,观察现象
现象:加入氯化钡溶液后有白色沉淀产生,上层清液中加入酚酞试液后,溶液无明显现象
结论:固体为碳酸钠
【详解】
[做出猜想]:
如果过氧化钠完全变质,则会生成NaOH和Na2CO3,NaOH又会和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反应生成Na2CO3,固体中可能只含有碳酸钠,故填过氧化钠完全变质,只含;
[实验过程及结论]:
(1)由题意可知,过氧化钠和水反应生成氧气,加入水后,固体完全溶解,没有气泡生成,说明没有过氧化钠的存在,猜想一、二不正确,故填一、二;
(2)可取固体于试管中加入足量氯化钡溶液,若有白色沉淀生成则证明含有碳酸钠;另等完全反应后,取上层清液,加入酚酞溶液,观察现象,若溶液无明显变化,说明溶液不呈碱性,则不含氢氧化钠;
故填:
步骤:取固体于试管中加入足量氯化钡溶液,完全反应后,取上层清液,加入酚酞溶液,观察现象;
现象:加入氯化钡溶液后有白色沉淀产生,上层清液中加入酚酞 试液后,溶液无明显现象;
结论:固体为碳酸钠。
9. 蓝 方案(3)中溶液褪为无色,溶液不可能为碱性,所以猜想III不合理 II 过量 BDF
【详解】
探究一:(1)澄清石灰水显碱性,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蓝色;
(3)氢氧化钙和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钙和水,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分析讨论:方案(3)中溶液褪为无色,无色酚酞试液遇碱变红,在中性和酸性溶液中不变色,故溶液不可能为碱性,所以猜想III不合理;
探究二:得出结论:取适量的实验方案(3)褪色后溶液倒入烧杯中,向其中逐滴滴加稀碳酸钠溶液至过量,由图可知,一开始无沉淀生成,后生成沉淀的质量逐渐增大,待完全反应后,不再变化,说明溶液中的溶质为氯化氢和氯化钙,碳酸钠先与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二氧化碳和水,待稀盐酸完全反应后,氯化钙和碳酸钠反应生成碳酸钙和氯化钠,故猜想II合理;
反思讨论:(1)由以上分析可知,探究反应后溶液中溶质的成分,除了要考虑生成物之外,还要考虑反应物是否过量;
(2)A、酚酞试液在中性和酸性溶液中均不变色,无法确定溶液中是否含氯化氢,不符合题意;
B、紫色石蕊试液遇酸变红,在中性溶液中不变色,故滴入石蕊溶液,溶液变红,说明溶质为氯化氢、氯化钙,符合题意;
C、铜和稀盐酸不反应,无明显现象,无法确定溶液中是否含氯化氢,不符合题意;
D、碳酸钙能与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钙、二氧化碳和水,产生气泡,说明含盐酸,符合题意;
E、硝酸银和氯化钙、盐酸均能反应生成氯化银白色沉淀,无法确定是否含盐酸,不符合题意;
F、氢氧化镁能与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镁和水,如果白色固体逐渐消失,说明溶质为氯化钙和氯化氢,符合题意。
故选BDF
10. a、b或b、a 增大反应物间的接触面积,使反应更快更充分 防止NH4HCO3受热分解(或防止NH3挥发、或防止NH3溶解度减小) 或氨气 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3:2:2 或 固体部分溶解,溶液由无色变为蓝色 或氧化亚铜、水、二氧化碳、氧气
【详解】
Ⅰ.对古代铜制品认识
铜活动性较弱,不容易参加反应,金属生锈一般与空气中氧气等物质有关,铜深埋于地下,隔绝空气,故该文物不易被腐蚀能保存至今,选ab;
Ⅱ.铜的化合物制备
(1)“浸取”前将矿石粉碎成细颗粒,则矿石粉的表面积增大,可与提高反应速率。故填增大反应物间的接触面积,使反应更快更充分;
(2)已知:二氧化硅不溶于水,也不溶于酸;故“浸取”时,得到“滤渣Ⅰ”中除了有S外,一定还有SiO2;故填SiO2;
(3)碳酸氢铵不稳定受热易分解,氨气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减小;“沉锰”时加入试剂碳酸氢铵,通入氨气,温度不宜过高,其原因是防止NH4HCO3受热分解或防止NH3挥发或防止NH3溶解度减小,故填防止NH4HCO3受热分解(或防止NH3挥发、或防止NH3溶解度减小);
(4)该流程中NH3既是反应物也是生成物,故可循环利用的物质为NH3,故填NH3;
Ⅲ.碱式碳酸铜的热分解实验
(1)气体成分的探究
现象:已知,无水硫酸铜遇水变蓝;实验中观察到A装置中固体变蓝,说明有水生成;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B装置中澄清石灰水变浑浊,说明生成了CO2,B装置中发生反应为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钙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水:。故填
[计算]:反应前后元素种类质量不变;充分吸收生成的气体后测定,A装置能吸收水,增重0.18g就是生成水的质量,水中氢元素等于碱式碳酸铜中氢元素质量,即,则氢氧根质量为;B和C装置共增重0.88g为生成二氧化碳质量,同理碱式碳酸铜中碳元素质量为,则碳酸根质量为;则碱式碳酸铜中铜元素质量为3.46g-0.34g-1.2g=1.92g;故a:b:c=,故填3:2:2;
(2)红色固体成分的探究
猜想:已知,Cu和Cu2O均为红色固体;结合猜想1、2可知,猜想3:Cu和Cu2O,故填Cu和Cu2O;
实验:铜不活泼不和稀硫酸反应,已知氧化亚铜和稀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铜溶液和铜单质;实验结论为猜想1是错误的,说明固体中存在Cu2O,故取适量红色固体,加入足量稀硫酸,观察到固体部分溶解,溶液由无色变为蓝色,则猜想1是错误的。故填固体部分溶解,溶液由无色变为蓝色;
结论:反应前后元素种类质量不变;碱式碳酸铜中铜元素质量为1.92g,若铜元素全部转化为氧化亚铜,则氧化亚铜质量为,反应后测得红色固体质量为2.16g,故红色固体全部为氧化亚铜,2.16g氧化亚铜中氧元素质量为;0.18g水中氧元素质量为 、0.88g二氧化碳中氧元素质量为 ;反应前原3.46g样品中氧元素质量为 ;反应后已知物质中氧元素质量为 ,说明3.46g样品分解生成氧化亚铜、水、二氧化碳之外,还有 氧气生成;故填Cu2O、H2O、CO2、O2。
2022年初中化学中考备考冲刺计算题考前压轴题(含答案): 这是一份2022年初中化学中考备考冲刺计算题考前压轴题(含答案),共18页。试卷主要包含了我国中医博大精深,酸碱中和反应时会放出热,一种镁合金可制成发热包,已知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2022年初中化学中考备考冲刺科学探究题考前压轴卷(含答案): 这是一份2022年初中化学中考备考冲刺科学探究题考前压轴卷(含答案),共17页。
2022年初中化学中考备考冲刺计算题考前押题(含答案): 这是一份2022年初中化学中考备考冲刺计算题考前押题(含答案),共14页。试卷主要包含了某硫酸厂利用废硫酸制取硫酸亚铁,工业纯碱中常含有少量的氯化钠,根据尿素[CO2]的化学式计算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