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身会员
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英语朗读宝

    2021年语文古诗词鉴赏中考真题

    立即下载
    加入资料篮
    2021年语文古诗词鉴赏中考真题第1页
    2021年语文古诗词鉴赏中考真题第2页
    2021年语文古诗词鉴赏中考真题第3页
    还剩8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5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2021年语文古诗词鉴赏中考真题

    展开

    这是一份2021年语文古诗词鉴赏中考真题,共11页。试卷主要包含了下面对这首诗的赏析有误的一项是,《藤野先生》中有这样一段文字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一)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第7题。
    黄鹤楼
    崔颢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7.下面对这首诗的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A.首联巧用典故,由仙人乘黄鹤归去引出黄鹤楼,为黄鹤楼添加了神秘色彩。
    B.颔联紧承首联,写自从仙人离去,黄鹤楼已历经千百年之久。仙人一去再也没有返回,只有白云陪伴着黄鹤楼,大有岁月易逝之感慨。
    C.颈联写汉阳晴川和鹦鹉洲萧条凄清的景象,为下一联抒发感情作正面铺垫。
    D.全诗以“愁”字作结,表达了日暮时分诗人登临黄鹤楼的心情,同时又和开篇缥缈的意境相吻合,以起伏辗转的文笔表现缠绵的乡愁。
    7.C
    北京
    (二)阅读《黄鹤楼》,完成8-9题。(共5分)
    黄鹤楼
    崔颢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8.诗歌颔联、颈联用精当的词语写出了景物的特点:用“悠悠”(形容白云的飘荡无定,用“___①___”形容汉阳树的清晰可数,用“萋萋”形容___②___。(2分)
    9.《藤野先生》中有这样一段文字:“我就往仙台的医学专门学校去。从东京出发,不久便到一处驿站,写道:日暮里。不知怎地,我到现在还记得这名目。”有人推测鲁迅“还记得这名目”与本诗尾联抒发的情感有关,你认为这种推测合理吗?请说明你的理由。(3分)
    答:_______________
    8.答案:①历历②芳草的茂盛(共2分。共2空,每空1分)
    9.答案示例:
    合理。“日暮”时分万物思归,而诗人漂泊在外,产生了无限乡思。求学途中的鲁迅见到供人住宿的驿站名为“日暮里”,很可能联想到“日暮乡关何处是”,生发了对家国的思念,所以“记得这名目”。(共3分。尾联的情感,1分;鲁迅的心情,1分;二者关系,1分。有其他答法,视其合理程度给分)
    《己亥杂诗》
    海南
    (一)阅读古诗,完成6~7题。(5分)
    己亥杂诗(其五)
    【清】龚自珍
    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6.诗的前两句,描绘了“ ”和“ ”两幅实景,相反相成,互为映衬,是诗人当时心境的真实写照。(2分)
    7.品读诗文,补全下表中的批注内容。(3分)
    【分析】这首诗是清代诗人龚自珍写的组诗《己亥杂诗》中的第五首,写诗人离京的感受。全诗分前后两部分,前两句为第一部分,后两句为第二部分。在第一部分里,诗人以天涯、日暮、落花写出一片浩荡的离愁,以落花自况,赋予自己的身世之感;第二部分以落花为过渡,从落花--春泥展开联想,把自己变革现实的热情和不甘寂寞消沉的意志移情落花,然后代落花立言,向春天宣誓,倾吐了深曲的旨意,展示了诗人博大的胸怀,揭示了一种难能可贵的生命价值观。
    【解答】(1)本题考查对写作手法的理解。实景是作者所看到的、亲目所见之景。在“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中,描写了离别京都的愁思浩如水波向着日落西斜的远处延伸,马鞭向东一挥,感觉就是人在天涯一般。前两句中西斜的落日和扬鞭向东挥去,是作者亲眼所见、所做动作,故答案①为“白日斜”,答案②为“吟鞭东指”。
    (2)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概括。
    ①比喻是一种常用的修辞手法,用跟甲事物有相似之点的乙事物来描写或说明甲事物。在“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中,将自己比作落红,将国家比作花。故答案为比喻。
    ②根据表格对照可知,答案应是诗句的翻译。在翻译时注意“落红”是指飘落的花。
    ③从“化作春泥更护花”可知,诗人虽然犹如花落般离开官场,但他时刻心系国家,并非从此袖手旁观,而是想要像春泥一样,用另一种方式继续报国,体现出他把自己全身心都奉献的坚定信念和无私的精神。
    答案:
    (1)白日斜 吟鞭东指
    (2)①比喻
    ②纷纷飘落的花并不是没有感情的,它即便化作春泥,也甘愿培育美丽的春花。
    ③表现诗人虽然脱离官场,依然关心国家命运,不忘报国之志的坚定信念及其无私奉献的精神。
    译文:
    浩浩荡荡的离别愁绪向着日落西斜的远处延伸,离开北京,马鞭向东一挥,感觉就是人在天涯一般。我辞官归乡,有如从枝头上掉下来的落花,但它却不是无情之物,化成了春天的泥土,还能起着培育下一代的作用。
    【点评】这是一篇古诗词鉴赏阅读,本题考查了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一般难度较大。鉴赏古诗词,一般从作者的人生背景、从当时的社会环境、从诗词所表达的意境、别人的评价、翻看诗词的注释等几方面鉴赏。
    《游山西村》
    广西贵港
    15. 请发挥联想和想象,用自己的语言描绘“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的画面。
    游山西村
    陆游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
    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
    【答案】示例:吹着箫打起鼓,春社的日子已经接近;村民们衣冠简朴,古代风气仍然保存。
    【分析】《游山西村》是宋代诗人陆游的作品。这是一首纪游抒情诗,抒写江南农村日常生活,诗人紧扣诗题“游”字,但又不具体描写游村的过程,而是剪取游村的见闻,来体现不尽之游兴。全诗首写诗人出游到农家,次写村外之景物,复写村中之情事,末写频来夜游。所写虽各有侧重,但以游村贯穿,并把秀丽的山村自然风光与淳朴的村民习俗和谐地统一在完整的画面上,构成了优美的意境和恬淡、隽永的格调。此诗题材比较普通,但立意新巧,手法白描,不用辞藻涂抹,而自然成趣。
    【解答】本题考查学生描绘画面的能力。“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的意思是:吹着箫打起鼓春社的日子已经接近,布衣素冠,淳朴的古代风俗依旧保留。在描绘画面时抓住“箫鼓”“衣冠简朴”等关键词进行描述。
    答案示例:吹着箫打起鼓,春社的日子已经接近;村民们衣冠简朴,古代风气仍然保存。
    广西贺州
    15.按要求回答问题。
    游山西村
    陆游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
    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
    (1)请结合诗句“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谈谈你对“莫笑”和“足”字的理解。(2分)
    答:“莫笑”二字道出了对农村淳朴民风的赞赏。“足”字是足够、充足的意思,表达了农家款待客人尽其所有的盛情。这一联呈现了丰收之年农村一片宁静、欢悦的气象。(分析合理即可得满分)
    (2)颔联“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写景中蕴含着哲理,千百年来被人们广泛引用。请问你在哪种情境下可能会想到这一佳句?为什么?(2分)
    答:在学习或生活中遇到困难或挫折时,我会想到这一佳句。因为在困境中坚持下去,也许会出现豁然开朗的转变,世间事物是消长变化的。(言之有理即可)
    《水调歌头》
    辽宁本溪、铁岭、辽阳
    5.选出下列对苏轼《水调歌头》赏析有误的一项( )(2分)
    水调歌头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A.“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开篇即问,表达作者对宇宙和人生的哲理思考。
    B.“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写作者想象自己在月宫起舞的美好情景,胜似人间。
    C.“无眠”,表现离别之人在月圆之夜因不能团圆而难以入眠,暗示了作者的忧伤。
    D.“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直接抒发作者对天下所有离别之人的美好祝愿。
    5.B
    内蒙古通辽
    6.古诗词赏析
    水调歌头
    苏轼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对这首词理解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这首词句句扣住“月”来写,情感多次起伏变化,在抑扬之间反复转换,有很强的感染力。
    B.上片望月,怀逸兴壮思,既表达对明月的赞美,对天上美好生活的向往,又表达词人想逃离人间,与明月一同归去的思想感情。
    C.“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写月儿转过朱红色的楼阁,低低地挂在雕花的门窗上,照在不能入眠的词人身上。
    D.宋代胡仔《笤溪渔隐丛话》评价本词:“中秋词自东坡《水调歌头》一出,余词尽废。”
    6.B
    【详解】
    本题考查诗句理解,解答此题要理解诗意和作者情感。《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作于宋神宗熙宁九年(1076年)中秋,当时苏轼在密州(今山东诸城)。词以月起兴,以与其弟苏辙七年未见之情为基础,围绕中秋明月展开想象和思考,把人世间的悲欢离合之情纳入对宇宙人生的哲理性追寻之中,表达了词人对亲人的思念和美好祝愿,也表达了在仕途失意时旷达超脱的胸怀和乐观的人生态度。B选项中“又表达词人想逃离人间,与明月一同归去的思想感情”表述有误,上阕中“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两句急转直下,天上的“琼楼玉宇”虽然富丽堂皇,美好非凡,但那里高寒难耐,不可久居。词人故意找出天上的美中不足,“何似在人间”坚定了自己留在人间的决心。上阕写出词人既留恋人间又向往天上的矛盾心理,这种矛盾能够更深刻地说明词人留恋人世、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显示了词人开阔的心胸与超远的志向。故选B。
    《月夜忆舍弟》
    湖南柳州
    阅读下面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月夜忆舍弟
    【唐】杜甫
    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13. 下列对这首诗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全诗层次井然,首尾照应,语言朴实自然,辞浅情深,情景交融,哀婉动人。
    B. 颔联交代时令,点明主旨,“月是故乡明”实写眼前明月,抒发了思乡之情。
    C. 颈联中“有”与“无”对比鲜明,绵绵愁思中夹杂对生离死别的焦虑和不安。
    D. 尾联将个人际遇与国家命运联系在一起,表现出战乱给人民带来的深重苦难。
    14. 诗题有“月”,诗人却没有直接从月写起,那么诗中前两句描写了什么景物?有什么作用?
    【答案】13. B 14. 描写了鼓声和雁声。点明了月夜的背景。渲染了浓重悲凉的气氛,烘托了诗人孤寂凄凉的心情。
    【解析】
    【分析】
    【13题详解】
    考查对诗文内容的理解。“月是故乡明”是“虚写”,不是“实写”。故选B。
    【14题详解】
    考查对诗文内容的理解并分析景物描写的作用。诗句“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作者没有从月夜写起,而是抓住“戍鼓”“雁声”先描绘了一幅边塞秋天的图景,通过叙写自己的所见和所闻,既交代了月夜的背景,渲染了一片凄凉肃杀的景象,在戍楼上的鼓声和失群孤雁的哀鸣声的映衬之下,烘托了诗人孤寂凄凉的心情。据此理解分析作答。
    山东临沂
    (一)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完成7题。(4分)
    月夜忆舍弟
    杜甫
    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7.前人评述此诗通篇不着一“忆”字,却“字字忆弟,句句有情”,请选择其中一联加以分析。(4分)
    7.示例一:首联描绘了一幅边塞秋天的图景。冷落的道路,沉重的戍鼓,凄凉的雁声,见之感物伤怀,闻之思忆兄弟。虽是写景,实乃字字忆弟,句句有情。
    示例二:颔联写白露明月夜景。清露生寒,难忘兄弟;故乡月明,思乡情切。虽是写景,实乃景中寓情,思乡怀人。
    示例三:颈联写兄弟离散,天各一方;家已不存,生死难卜。在叙写家事中流露出不安、挂念以及无比的沉痛,无一字不是思亲忆乡。
    示例四:尾联进一步抒发内心的忧虑之情。亲人离散,书信难达;战事频仍,生死难料。空忆兄弟,平添家国愁思。
    (4分。诗句内容,2分;思忆之情,2分。)
    《商山早行》
    题源:2021年枣庄市初中学业水平考试(无答案)
    【答案】8. C 9. 这首诗表达了游子离乡的羁旅孤寂之苦和浓浓的思乡之情。
    【解析】
    【分析】
    【8题详解】
    本题考查诗歌内容的理解。
    C.“槲叶落山路,枳花明驿墙。”不仅纯然写景,诗人看到槲叶随地飘洒,枳花明丽可爱的景象,怀乡的情思油然而生;
    故选C。
    【9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诗人情感。此诗描写了旅途中寒冷凄清的早行景色,抒发了游子在外的孤寂之情和浓浓的思乡之意,字里行间流露出人在旅途的失意和无奈。整首诗正文虽然没有出现一个“早”字,但是通过霜、茅店、鸡声、人迹、板桥、月这六个意象,把初春山村黎明特有的景色,细腻而又精致地描绘出来。全诗语言明净,结构缜密,情景交融,含蓄有致,字里行间都流露出游子在外的孤寂之情和浓浓的思乡之情,是唐诗中的名篇,也是文学史上写羁旅之情的名篇。
    【点睛】译文
    黎明起床,车马的铃铎已震动;一路远行,游子悲思故乡。
    鸡声嘹亮,茅草店沐浴着晓月的余晖;足迹依稀,木板桥覆盖着早春的寒霜。
    枯败的槲叶,落满了荒山的野路;淡白的枳花,鲜艳地开放在驿站的泥墙上。
    因《望岳》
    湖北黄石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望岳
    杜甫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11. 对这首唐诗的内容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 本诗文中无“望”,却句句向岳而望,自近而远,由朝至暮,从泰山整体到泰山周围。
    B. 开篇一问一答,写泰山横跨齐鲁,郁郁葱葱,表现出泰山雄伟阔大的气势。
    C. 诗中三、四句写大自然把种种神奇秀丽的景致都集聚于泰山,泰山的白天晚上明暗不同。
    D. 诗中五、六句由动景到静景,写诗人仰见层云涌动、飞鸟还林,内心激荡不已。
    12. 本诗“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两句常常被后人称道,句中“会当”如何理解?这两句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分析】全诗以诗题中的“望”字统摄全篇,句句写望岳。通篇虽并无一个“望”字,却能给人以身临其境之感,可见诗人谋篇布局和艺术构思的精妙奇绝。这首诗虽然寄托深远,但只见登览名山之兴会,丝毫不见刻意比兴之痕迹,气骨峥嵘,体势雄浑。诗人赞美泰山之巍峨,表达了俯视一切的雄心和卓然独立、兼济天下的豪情。
    【解答】(1)本题考查对诗歌的赏析。
    A.有误,自远而近;
    B.正确;
    C.有误,三、四句写近望所见泰山的神奇秀丽和巍峨形象。不是说“泰山的白天晚上明暗不同”;
    D.有误,由静景到动景。
    故选:B。
    (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词语含义和作者情感的能力。末句的“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两句,写诗人从望岳产生了登岳的想法,体现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伟大精神。“会当”是唐人口语,意即“一定要,终当,终要”。如果把“会当”解作“应当”,便欠准确,神气索然。众山的小和高大的泰山进行对比,表现出诗人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
    答案:
    (1)B
    (2)“会当”的意思是终当,终要。这两句诗表达了诗人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
    【参考译文】
    巍峨的泰山,到底如何雄伟?走出齐鲁,依然可见那青青的峰顶。神奇自然会聚了千种美景,山南山北分隔出清晨和黄昏。
    层层白云,荡涤胸中沟壑;翩翩归鸟,飞入赏景眼圈。定要登上泰山顶峰,俯瞰群山,豪情满怀。
    【点评】古典诗词鉴赏的基本方法:一、了解作者所处时代背景和特定的写作背景。二、把握作者思想特点和诗词创作的风格流派。三、品味词句、把握意象并进而领悟诗词意境。四、探究诗词中景、事、人、典的用意和直接抒情议论的关键句。
    而想起昨夜梦见杜陵的美好情景;一群群鸭和鹅,正嬉戏在岸边弯曲的湖塘里四川广元
    14.阅读下面的古诗,回答问题。(6分)
    金陵酒肆留别
    李白
    风吹柳花满店香,吴姬压酒唤客尝。
    金陵子弟来相送,欲行不行各尽觞。
    请君试问东流水,别意与之谁短长。
    (1)柳花即柳絮,诗歌第一句“风吹柳花满店香”,着一“香”字,初看似觉突兀,细品却
    又妥帖。“香”既指春风吹来的 香,又指 香。
    (2)本诗结语尤妙,李煜“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正是脱胎于此。请赏析本诗最后两句的妙处。(4分)
    14.(2分)(1)花草树木(春天的气息);美酒。(一空一分)(4分)
    (2)最后两句融情于景,化抽象为形象(化虚为实)(2分),抒写离情别意,情深意长,形象地表现了诗人与朋友们的深情厚意。(2分)
    寿阳曲·江天暮雪/马致远
    四川宜宾
    10.读下面的元曲,完成问题。
    寿阳曲•江天暮雪
    [元代]马致远
    天将暮,雪乱舞,半梅花半飘柳絮。
    江上晚来堪画处,钓鱼人一蓑归去。
    (1)下面关于这首元曲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元曲由天气切入,写天色渐晚,纷纷扬扬的大雪越下越大。
    B.紧接着描绘雪花姿态、色彩,像盛开的梅花像飘飞的柳絮。
    C.接下来承上启下,写江上、傍晚下雪的景象美得像画一样。
    D.最后由景及人,写江面上渔翁急急忙忙地只披着蓑衣归去。
    (2)下面关于这首元曲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标题中的“寿阳曲”是小令题目,“江天暮雪”则是曲牌名。
    B.元曲属于韵文,其中“暮”“舞”“絮”“处”“去”均押韵。
    C.“乱舞”二字巧妙显现风声、风势,不着一字而尽得风流。
    D.诗人善于绘形、传神,以虚实相生的笔法写出无穷的韵味。
    【分析】《江天暮雪》这首小令以“天将暮”起笔,点明时间,为整个画面铺垫了一层幽探的色彩,奠定了全曲的基调。第二句“雪乱舞”,笔锋承接上句,紧扣题目写雪景,“舞”字暗示出有风,“乱”字则突出了风的强劲,隐然有呼啸之声透出。作者借雪之“乱舞”传达风声和风势,凌虚造景,可谓“不着一字,尽得风流”。雪借风势,更显出雪之大,雪之猛。若说“雪乱舞”极写雪之动态,“半梅花半飘柳絮”则进一步通过一个“飘’,字串起“梅花”“柳絮’,两个虚拟的意象,拓展想象的审美空间,从视觉形象上扩大艺术容量。作者以虚实相生的笔法绘声、摹形、传神,风神蕴藉,韵味隽永。
    【解答】(1)本题考查元曲的理解和分析。
    ABC.正确;
    D.有误,“江上晚来堪画处,钓鱼人一蓑归去”的意思是:渔翁洒脱的躺在船上,放任船漂流,让它带着自己回去,在有浓厚云层的江面上只隐隐看见一艘小小的渔船。结合前两句的景物描写,明确抓住写大雪飞舞的环境渔人独自垂钓。并不是“写江面上渔翁急急忙忙地只披着蓑衣归去”。
    故选:D。
    (2)本题考查元曲的理解和赏析。
    A.有误,标题中的“江天暮雪”是小令题目,“寿阳曲”是曲牌名。
    BCD.正确。
    故选:A。
    答案:
    (1)D
    (2)A
    译文:
    风吹荡汀洲远远望去像天空席卷着如玉雕的浪花,白茫茫一片,水天一线,何等壮阔。
    渔翁感到寒冷想要回家去,去发现不记得归路。此时渔翁洒脱的躺在船上,放任船漂流,让它带着自己回去,在有浓厚云层的江面上只隐隐看见一艘小小的渔船。
    【点评】古诗的赏析,注意通读全诗,理解诗意,体会诗歌所表达的作者的思想感情,并结合诗句体会诗歌的表现手法。
    归类摘抄
    批注
    诗句
    修辞
    内容
    主题
    落红不是无情物,
    化作春泥更护花。
    (龚自珍《已亥杂诗》)
    (1)
    (2)
    (3)
    山重水复疑无路,
    柳暗花明又一村。
    (陆游《游山西村》)
    对偶
    青山接着青山,水路往复回环,小路曲折,对偶像是陷入绝境,却忽然在转弯处看到另一个美妙去处。
    表达作者对山西村自然美景的喜爱之情,蕴含着“人处于困境中,只要坚持不懈,就有可能绝处逢生”的哲理。

    相关试卷

    2022~2024年云南中考语文真题分类汇编专题07 古诗词鉴赏:

    这是一份2022~2024年云南中考语文真题分类汇编专题07 古诗词鉴赏,共2页。

    2022~2024年四川中考语文真题分类汇编 06 古诗词鉴赏:

    这是一份2022~2024年四川中考语文真题分类汇编 06 古诗词鉴赏,共16页。

    2017年中考语文真题分类汇编13古诗词鉴赏:

    这是一份2017年中考语文真题分类汇编13古诗词鉴赏,共45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下面问题,【答案】D,【答案】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