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身会员
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语文朗读宝

    专题12 文言文阅读-八年级语文下学期期末专项复习(部编版)

    立即下载
    加入资料篮
    资料中包含下列文件,点击文件名可预览资料内容
    • 答案
      专题12 文言文阅读-八年级语文下学期期末专项复习(部编版)(答案).docx
    • 试卷
      专题12 文言文阅读-八年级语文下学期期末专项复习(部编版)(试卷).docx
    专题12 文言文阅读-八年级语文下学期期末专项复习(部编版)(答案)第1页
    专题12 文言文阅读-八年级语文下学期期末专项复习(部编版)(答案)第2页
    专题12 文言文阅读-八年级语文下学期期末专项复习(部编版)(答案)第3页
    专题12 文言文阅读-八年级语文下学期期末专项复习(部编版)(试卷)第1页
    专题12 文言文阅读-八年级语文下学期期末专项复习(部编版)(试卷)第2页
    专题12 文言文阅读-八年级语文下学期期末专项复习(部编版)(试卷)第3页
    还剩53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15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专题12 文言文阅读-八年级语文下学期期末专项复习(部编版)

    展开

    这是一份专题12 文言文阅读-八年级语文下学期期末专项复习(部编版),文件包含专题12文言文阅读-八年级语文下学期期末专项复习部编版答案docx、专题12文言文阅读-八年级语文下学期期末专项复习部编版试卷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76页, 欢迎下载使用。


    专题12 文言文阅读
    一、课内阅读
    阅读文言文语段,完成下面小题。
    北冥有鱼
    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南冥者,天池也。《齐谐》者,志怪者也。《谐》之言曰:“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
    1.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A.北冥有鱼(     )                       B.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     )
    C.《齐谐》者,志怪者也(     )   D.亦若是则已矣(     )
    2.下列选项中加点字“其”的意义和用法异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
    A.其视下也(《北冥有鱼》) B.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北冥有鱼》)
    C.安求其能千里也(《马说》) D.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马说》)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
    4.庄子笔下的“鹏”这个形象有什么特点?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小石潭记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洌。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彻,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
    5.本文作者是_______,唐代文学家,“___________”之一。
    6.下列加点的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永州之野产异蛇/斗折蛇行
    B.伐竹取道/齐师伐我
    C.明灭可见/庭下如积水空明
    D.不可知其源/临近水源,便得一山
    7.下列对选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渲染了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的气氛,抒发作者悲凉凄怆的心绪。
    B.第一段作者围绕着“石”来写,在移动变换中引导我们去领略不同的景致。
    C.第二段写了游鱼、阳光和影子,动静结合,展现生动的画面,目的是表现鱼的可爱。
    D.柳宗元被贬失意,心情抑郁,所以认为小石潭“不可久居”。其实作者笔下的小石潭风景如画,如果我们能跨越时空到此一游,或许会流连忘返。
    8.本文是按什么顺序来写的?突出地表现了“小石潭”的什么特点?
    9.为了发展旅游事业,当地拟开发小石潭景点,请你根据文章内容为该景点写一则简介,不少于50字。
    桃花源记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10.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不复出焉/出则无敌国外患者 B.才通人/才美不外见
    C.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独子其子 D.闻之,欣然规往/陶后鲜有闻
    11.翻译下列句子
    (1)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2)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12.陶渊明描绘的“世外桃源”艺术地再现了“大同”社会的生活风貌,因此二者有许多相似的地方。请阅读链接材料、参照示例,从文中再找出一例,说说它们的相似之处。
    【链接材料】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节选自《礼记正义》)
    示例:从“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可以看出“桃源”中社会环境和平安宁,这就是“大同”社会中的“盗窃乱贼而不作”。
    阅读《大道之行也》,回答问题。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已;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已。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13.解释文中加点的词语。
    ①修:
    ②归:
    ③作:
    14.把下列两个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
    ②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
    15.晋代陶渊明的《桃花源记》-文,体现了《大道之行也》中所构想的理想社会,其中“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能与《大道之行也》“______”和“______”相对应。
    阅读下面的课内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桃花源记
    陶渊明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髦,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16.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渔人甚异之     或异二者之为 B.设酒杀鸡作食     食之不能尽其材
    C.太守即遣人随其往     往来而不绝者 D.寻向所志     未果,寻病终
    17.下面关于本文理解和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文章开头对溪流、桃林、山洞的描写既渲染了神秘色彩,又为桃花源的出现作铺垫。
    B.桃花源和《礼记》中的“大同社会”都提倡安居乐业、老有所依的和美生活。
    C.村中人淳朴善良,对渔人的到来表现出极大的热情,毫无猜疑、防备之心。
    D.作者写后人寻桃源不得是对桃源虚构的暗示,同时也表达了他无可奈何的叹惋之情。
    18.在学习八年级下册“游记”单元之后,某同学说出了自己的思考:“游记是一种描写旅行见闻的散文体裁,其三要素为所至(游踪)、所见(风貌)、所感(感想)。那么《桃花源记》是否可以看作‘武陵渔人桃花源游记’呢?”一石击起千层浪,同学们纷纷发表了自己的看法。假如你也在场,请写出你的观点及理由。
    二、对比阅读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
    (选自《虽有嘉肴》)

    人生小幼,精神专利①,长成已后,思虑散逸,固须早教,勿失机也。吾七岁时,诵《灵光殿赋》,至于今日,十年一理,犹不遗忘;二十之外,所诵经书,一月废置,便至荒芜矣。然人有坎壈②,失于盛年,犹当晚学,不可自弃。孔子云;“五十以学《易》,可以无大过矣。”魏武、袁遗,老而弥笃,此皆少学而至老不倦也。曾子七十乃学,名闻天下;荀卿五十,始来游学,犹为硕儒……朱云亦四十,始学《易》《论语》;皇甫谧二十,始受《孝经》《论语》:皆终成大儒,此并早迷而晚寤也。世人婚冠③未学,便称迟暮,因循④面墙,亦为愚耳。幼而学者,如日出之光,老而学者,如秉烛夜行,犹贤乎瞑目而无见者也。
    (选自《颜氏家训》)
    注:①[专利]专注集中。②[坎壈lǎn]困顿不得志。③[婚冠]指婚礼和冠礼的年龄,喻年少。④[因循]守旧法而不知变更。此处指不愿再重新学习。
    19.下列选项中加点字的意思都相同的一项是(     )
    A.虽有至道     大道之行也     津津乐道
    B.弗食,不知其旨也     食之不能尽其材     节衣缩食
    C.固须早教     子固非鱼也     根深蒂固
    D.如日出之光     如鸣佩环     了如指掌
    20.翻译文中两处画线语句,并依据上下文对其作出进一步理解,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翻译:所以学习之后自己才能不自满,教人之后才知道自己有不懂的地方。
    理解:亲自参与学习过程犹如亲自品尝美味佳肴,有所体验,才能弄明白自己的问题所在。
    B.此皆少学而至老不倦也。
    翻译:这些都是从年少时学习到老年仍不厌倦的。
    理解:用孔子谈学《易》及魏武、袁遗年老而学习更加专心致志的例子,说明了应该坚持终身学习的道理。
    21.甲、乙两文都谈到了对学习的认识。请结合两篇文章的观点,谈谈你在青少年时期应怎样学习。
    阅读下面【甲】【乙】两个语段,回答小题。
    【甲】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堪,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乙】
    青溪之跳珠溅雪,亦无以异于诸泉,独其水色最奇。盖世间之色,其为正也间也,吾知之,独于碧不甚了然。今见此水,乃悟世间真有碧色。如秋天,如晓岚①;比之舍烟新柳则较浓,比之脱箨②初篁则较淡;温于玉,滑于纨③;至寒至腴,可拊④可餐。
    (节选自袁中道《游青溪记》)
    注:①岚:林中雾气。②箨(tuò):竹笋皮,笋壳。③纨:白色的丝绢。④拊(fǔ):抚摩。
    2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词。
    (1)水尤清洌( )
    (2)斗折蛇行( )
    (3)独于碧不甚了然( )
    (4)亦无以异于诸泉( )
    23.下列句中加点的字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全石以为底   其为正也间也 B.可拊可餐   潭中鱼可百许头
    C.如鸣佩环   如秋天 D.心乐之   盖世间之色
    24.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2)今见此水,乃悟世间真有碧色。
    25.关于(甲)(乙)两个语段评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甲文中作者的情绪由乐到忧,从“心乐之”“似与游者相乐”可以看出其“乐”;从“凄神寒骨,悄怆幽邃”可以看出其“忧”。
    B.语段甲:用潭中的石、鱼、日光、影等从正面描绘了小石潭水的清澈。
    C.语段乙:用“秋天”“晚岚”“含烟新柳”“脱箨初篁”等比喻水色。
    D.语段乙:借对青溪江水碧色的描绘,表达了他对青溪的喜爱之情。
    26.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甲]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选自韩愈《马说》)
    [乙]
    贞元十九年春,居易以拔萃选及第,于长安求得故关相国私第而处之。明日,履及于亭之东南隅,见丛竹于斯,枝叶殄瘁①。询于关氏之老,则曰:“此相国之手植者。自他人假居,由是筐篚②者斩焉,彗帚③者刈④焉,刑余之材,长无寻⑤焉,数无百焉。”居易惜其尝经长者之手,而贱俗人剪弃若是,本性犹存。乃除粪壤疏其间不终日而毕。
    嗟乎!竹植物也,于人何有哉?呜呼!竹不能自异,唯人异之。贤不能自异,唯用贤者异之。故作《养竹记》,以贻其后之居斯者,亦欲以闻于今之用贤者云。
    (选自《白氏长庆集•养竹记》,有删改)
    [注]①殄瘁:此指摧残。②筐篚:竹器,方形的叫“筐”,圜形的叫“篚”③彗帚:扫帚。④刈:割。⑤寻:古代八尺为一寻。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①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②策之不以其道
    ③以贻其后之居斯者
    ④唯人异之
    (2)用“/”为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限两处)
    乃除粪壤疏其间不终日而毕。
    (3)翻译句子。
    ①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②明日,履及于亭之东南隅,见丛竹于斯。
    (4)两个语段都谈到如何识别人才的问题,请根据以上语段内容,结合生活实际,谈谈你的看法。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小石潭记
    柳宗元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
    27.下列各项加点字意思不相同的一项是(     )
    A.犬牙差互          参差不齐 B.参差披拂       春风拂面
    C.斗折蛇行          气冲斗牛 D.蒙络摇缀       缀玉联珠
    28.把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
    (2)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29.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当的一项是(     )
    A.“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一句,描写潭上青葱的树木和翠绿的蔓藤,突出小石潭周围环境的幽美,与下文“四面竹树环合”相呼应。
    B.文章对潭中游鱼的描写动静结合,“日光下澈,影布石上”是静态描写,“俶尔远逝,往来翕忽”则呈现出动态之美。
    C.本文运用移步换景和定点描摹的写景方法,景物随着作者感情的变化而变化。
    D.《小石潭记》是一篇描绘山水美景、借景抒情之作,抒发了作者贬官失意后的孤凄悲凉之情。
    30.读下面链接材料,回答问题。
    【链接】游人虽未盛,泉而茗者,罍①而歌者,红装而蹇②者,亦时时有。风力虽尚劲,然徒步则汗出浃背。凡曝沙之鸟,呷浪之鳞,悠然自得,毛羽鳞鬣③之间皆有喜气。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
    (节选自袁宏道《满井游记》)
    [注释]①罍léi:酒杯,这里指端着酒杯。②蹇:驴,指骑着毛驴。③毛羽鳞鬣liè:泛指一切动物。
    本文与链接材料都是情景交融,但抒发的情感有所不同,请指出不同之处。
    31.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问题。
    【甲】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另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已;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已。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大道之行也》)
    【乙】礼起于何也?曰:人生而有欲,欲而不得,则不能无求;求而无度量分界,则不能不争;争则乱,乱则穷①。先王恶其乱也,故制礼义以分②之,以养人之欲,给人之求,使欲必不穷于物,物必不屈③于欲,两者相持而长,是礼之所以起也。
    [注]①穷:困境。②分:区分、辨别。③屈:竭尽。
    (《荀子》)
    (1)解释下面句子中的加点词。
    ①女有归______       ②不独亲其亲______       ③矜寡孤独______
    (2)选出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     )
    A.化而为鸟                 欲而不得
    B.力恶其不出于身也          先王恶其乱也
    C.故人不独亲其亲             其真无马邪
    D.货恶其弃于地也             礼起于何也
    (3)翻译下列句子。
    ①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②使欲必不穷于物,物必不屈于欲。
    (4)【甲】文首先对大同社会的纲领进行说明,接着具体阐述______,最后指出大同社会的美好;而【乙】文则主要阐述了______。
    【甲】
    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
    (选自《礼记正义》)
    【乙】
    古之学者为已,以补不足也;今之学者为人,但能说之也。古之学者为人,行道以利世也;今之学者为已,修身以求进也。夫学者犹种树也,春玩其华①,秋登②其实;讲论文章春华也修身利行秋实也。
    (选自《颜氏家训》)
    【注释】①华:huā,花。②登:摘取。
    32.参考表格提示的方法,解释加点词的意思。
    文言词句
    理解词义的方法提示
    解释
    修身以求进也
    参考成语法:①修身养性;②修身齐家;③修身洁行;④修心养性
    (1)__________
    但能说之也
    课内迁移法: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苏轼《记承天寺夜游》)
    (2)__________
    行道以利世也
    查阅词典法:①路,道路;②途径、方法;③道理;④学说、主张;⑤说、谈论;⑥道家或道教;⑦引导。(《古代汉语词典》)
    (3)__________
    (只填序号)

    33.请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1)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2)古之学者为人,行道以利世也。
    34.请用三条“/”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
    讲 论 文 章 春 华 也 修 身 利 行 秋 实 也
    35.下列对文章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甲】文开头“虽有嘉肴”一句设喻类比,引出“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为下文教与学关系的论述作铺垫。
    B.【甲】文引用《兑命》这样的权威之言,有力地证明“教学相长”的观点,强调教与学的因果关系,使道理更有说服力。
    C.【乙】文开篇用对比手法,论述了古今学者不同的学习目的,接着用“学者犹种树”设喻类比引出求学的真正意义。
    D.【乙】文告诉我们求学的真正意义:可以充实自己,弥补自身不足;推行主张,造福社会;可以修养德性,有利做事。
    36.【甲】【乙】两文哪一篇的观点和下面链接材料提到的观点更接近?请结合具体内容说说理由。
    [链接材料]
    学者之问也,不独欲闻其说,又必欲知其方;不独欲知其方,又必欲为其事。而以既问于师,又辩诸友,为当时学者之实务。盖学以学为人也,问以问所学也。既为人则不得不学,既学之则不容不问。
    (《健余劄记》)
    37.文言文阅读。
    (甲)
    小石潭记(节选)
    柳宗元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 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乙)
    观第五泄①记(节选)
    袁宏道
    从山门右折,得石径。数步闻疾雷声心悸山僧曰此瀑声也。
    疾趋,度石罅②,瀑见。石青削,不容寸肤,三面皆郛立。瀑行青壁间,撼山掉③谷,喷雪直下,怒石横激④如虹,忽卷掣折⑤而后注,水态愈伟,山行之极观也。
    游人坐欹⑥岩下望,以面受沫,乍若披丝,虚空皆纬,至飞雨泻崖,而犹不忍去。
    暮归,各赋诗。所目既奇,思亦变幻。
    [注]①第五泄:第五个瀑布。在今浙江诸暨境内,此处有五大瀑布,当地人称瀑布为“泄”,因此那山也叫五泄山,是著名的旅游胜地。②罅(xià):缝隙,裂隙。③掉:摇动。④怒石横激:突兀的岩石横拦瀑布,激起水花。⑤掣折:转折。⑥欹(qī)斜靠。
    (1)下列选项中加点词的意思解释不相同的一项是(     )
    A.潭中鱼可百许头/高可二黍许
    B.以其境过清/以钱覆其口
    C.疾趋/趋之若鹜
    D.怒石横激如虹/其反激之力
    (2)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②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3)下列加点词语在句中的意思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心乐之(快乐)
    B.日光下澈(穿透)
    C.闻疾雷声(急速,这里指声响大)
    D.犹不忍去(离开)
    (4)请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
    数步闻疾雷声心悸山僧曰此瀑声也
    (5)两篇选文均是山水游记,分别描写了小石潭的幽美和第五泄的恢宏气势,请比较这两篇选文在思想感情方面的不同之处。
    【甲】
    北冥有鱼
    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南冥者,天池也。《齐谐》者,志怪者也。《谐》之言曰:“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
    【乙】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庄子曰:“鲦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惠子曰:“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庄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惠子曰:“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鱼也,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庄子曰:“请循其本。子曰‘汝安知鱼乐’云者,既已知吾知之而问我,我知之濠上也。”
    38.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句子中的意思。
    (1)怒而飞( )
    (2)志怪者也( )
    (3)请循其本( )
    39.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
    (2)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
    40.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甲文中的大鹏鸟是一个硕大无比、力大无穷、志存高远、善借长风的形象,人们几乎无不叹服它的力量,赞美它的坚定。
    B.乙文中庄子是以艺术的眼光去看待世界,将自己的快乐转移到鱼的情绪上。而惠子认为水中的游鱼并不快乐。
    C.甲乙两则短文,都能体现庄子文章的风格,即雄奇浪漫的想象,恢诡谲怪的语言,而且擅长运用寓言故事,深入浅出地说明深邃的思想。
    D.甲文写作侧重于形象思维,善用丰富的想象和奇特的夸张。乙文则以抽象思维为主,通过庄子与惠子的论辩,来反映庄子的“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的追求。
    古文阅读。
    【甲】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选自《大道之行也》)
    【乙】
    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家,各亲其亲,各子其子,货力为己,大人世及以为礼,城郭沟池以为固,礼义以为纪。以正君臣,以笃父子,以睦兄弟,以和夫妇,以设制度,以立田里,以贤勇知,以功为己。故谋用是作,而兵由此起。禹、汤、文、武、成王、周公,由此其选也。此六君子者,未有不谨于礼者也。以著其义,以考其信,著有过,刑仁讲让,示民有常。如有不由此者,在势者去,众以为殃,是谓小康①。
    (选自《礼记·礼运第九》)
    【注释】①小康:儒家所说的比“大同”理想较低级的社会。
    4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
    (1)选贤与能
    ﹙2﹚以睦兄弟
    42.翻译下列句子。
    (1)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
    (2)各亲其亲,各子其子。
    43.读了这两篇文章后,你是怎样理解《大道既隐》中的“小康”社会和《大道之行也》中的“大同”社会的?
    比较阅读【甲】【乙】两个文段,完成下面小题。
    【甲】
    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
    (节选自《礼记》)
    【乙】
    少时阅唐宋以来诸诗家,不终卷,而己之才思涌出。遂不能息心凝虑①,究极本领。不过如世之选家,略得大概而已。晚年无事,取诸家全集,再三展玩②,始知其真才分、真境地。觉向之所见,犹仅十之二三也。
    因窃自愧悔:使数十年前,早从此寻绎③,得识各家独至之处,与之相上下④,其才高者,可以扩吾之才;其功深者,可以进吾之功;必将挫笼参会⑤,自成一家。惜乎老至耄⑥及,精力已衰,不复能与古人争胜。然犹幸老而从事于此,虽不能力追,而尚能见到,差胜⑦于终身不窥堂奥者。
    (选自清•赵翼⑧《<瓯北诗话>小引》)
    【注释】①息心凝虑:静心思考。②展玩:展读,赏玩。③寻绎:探求推理。④相上下:相比较。⑤挫笼参会:吸收、比较和领悟。⑥耄:八九十岁。⑦差胜:略微超过。⑧赵翼:清代文学家,常州人,乾隆进士。《瓯北诗话》是赵翼的诗论专著,选文是这本书的自序。
    44.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1)教然后知困( )        (2)学学半( )
    (3)遂不能息心凝虑( ) (4)不复能与古人争胜( )
    45.下面加点字含义相同的一项是(     )
    A.虽有嘉肴                              虽不能力追
    B.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          不足为外人道也
    C.弗食,不知其旨也                 其如土石何
    D.故曰:教学相长也                 相委而去
    46.翻译下面的句子。
    (1)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2)觉向之所见,犹仅十之二三也。
    47.下列对甲、乙两文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选文中“嘉肴”“大概”“参会”“终身”四个词的意思与现代汉语中的常用义相同。
    B.《论语》中的“温故知新”与甲文中的“教学相长”提示我们:学习方法灵活多样,选择恰当的方法可以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C.赵翼曾经评论说很多人读经典是“矮人看戏何曾见,都是随人说短长”,从乙文的“愧悔”来看,他自己也犯过相同的错误。
    D.赵翼虽能“知不足”,但是不能“自反”,忘记了诸葛亮《诫子书》中的警告,晚年落得个“意与日去”“悲守穷庐”的结局。
    48.甲乙两文都谈到了学习,甲文重点强调________________;乙文阐述了少时读唐宋诸家诗不终卷,不能______________(用原文回答),晚年取诸家全集,再三品读,才看到诸家诗中的“真才分、真境地”。
    阅读下面三篇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乙】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丙】
    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能以径寸之木,为宫室、器皿、人物,以至岛兽、木石,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尝贻余核舟一,盖大苏泛赤壁云。
    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许。中轩敞者为舱,箬篷覆之。旁开小窗,左右各四,共八扇。启窗而观,雕栏相望焉。闭之,则右刻“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左刻“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石青糁之。
    49.上面三段选文是“记”这种体裁中的精品。【甲】文选自_____(朝代)文学家陶渊明的《桃花源记》,【乙】文是唐代文学家柳宗元《______________》中的一篇,【丙】文的作者是_________代(朝代)作家魏学洢。
    50.下列选项各有两组词语,每组词语中加点字的意思都相同的一项是(     )
    A.来此绝境/空前绝后   具言所闻/别具匠心
    B.为外人道/说三道四   可百许头/以身许国
    C.其境过清/月明风清   八分有奇/平淡无奇
    D.因势象形/因地制宜   清风徐来/按辔徐行
    51.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1)日光下澈,影布石上。
    (2)中轩敞者为舱。
    52.“记”又称“杂记”,上面三段选文,或记人物事件,或记山川名胜,或记器物建筑。阅读下面链接材料中这段“记”的选文,判断它与【甲】【乙】【丙】三段文字哪一段“记”的类型一样,并结合材料内容解释原因。
    【链接材料】
    日且暮,乃登山循城而归,暝色下积,月光布其上,俯视万影摩荡,若鱼龙起伏波浪中。诸人皆曰:“此万竹蔽天处也,所谓小盘谷,殆近之矣。”
    【甲】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节选自《桃花源记》)
    【乙】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选自《礼记·礼运》)
    53.下面加点的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屋舍俨然(整齐的样子) B.阡陌交通(田间小路)
    C.不独子其子(以……为子) D.货恶其弃于地也(坏的)
    54.翻译下面句子。
    (1)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2)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55.理解文意,用原文语句填空。
    (1)陶渊明在《桃花源诗》中有“桑竹垂馀荫、菽稷(粮食作物)随时艺(种植)的诗句,【甲】文中描述的田园景象与之类似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孟子有句名言“老吾老以及入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乙】文中与之异曲同工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
    56.陶渊明描绘的“世外桃源”艺术地再现了“大同”社会的生活风貌,因此二者有许多相似的地方。请参照示例,从两段选文中再找出一例,说说它们的相似之处。
    示例:从“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可以看出“桃源”中社会环境和平安宁,这就是“大同”社会中的“盗窃乱贼而不作”。
    阅读下面文言语段,完成下面小题。
    【甲】
    马说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乙】
    卞和泣玉
    楚人和氏得玉璞①楚山中,奉而献之厉王。厉王使玉人相②之,玉人曰:“石也。”王以和为诳③,而刖④其左足。及厉王薨⑤,武王即位,和又奉其璞而献之武王,武王使玉人相之,又曰:“石也。”王又以和为诳,而刖其右足。武王薨,文王继位和乃抱其璞而哭于楚山之下三日三夜泣尽而继之以血。王闻之,使人问其故,曰:“天下之刖者多矣,子奚哭之悲也?”和曰:“吾非悲刖也。悲乎宝玉而题之以石,贞士而名之以诳,此吾所以悲也。”王乃使玉人理其璞而得宝焉,遂命曰:和氏之璧。
    【注释】①璞:蕴藏有玉的石头,未经加工的玉石。②:相:鉴别。③:欺骗,迷惑。④刖(yuè):古代一种酷刑,断足。⑤薨(hōng):古代称诸侯或大官的死叫“薨”。⑥奚:何,为什么。⑦理:加工雕琢玉石。
    57.结合文意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1)骈死于槽枥之间       骈:
    (2)才美不外见       见:
    (3)使人问其故       故:
    58.下列句子中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策之不以其道       王以和为诳
    B.其真不知马也       吾非悲刖也
    C.骈死于槽枥之间       奉而献之厉王
    D.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和又奉其璞而献之武王
    59.请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加三处断句。
    文王继位和乃抱其璞而哭于楚山之下三日三夜泣尽而继之以血
    60.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1)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2)悲乎宝玉而题之以石,贞士而名之以诳。
    61.结合文章内容,说说通过“识马”、“相玉”,两文表达的主题有何相同之处?
    阅读甲乙二文,回答问题。
    【甲】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乙】
    南阳刘子骥,好游山水。尝采药至衡山,深入忘反。见有一涧水,水南有二石囷①。一闭一开水深广不得渡。欲还失道,遇伐薪人问径,仅得还家。或说囷中皆仙方灵药及诸杂物。子骥欲更寻索,不复知处。
    长沙醴陵县有小水,有二人乘舟取樵,见岸下土穴中水逐流出,有新斫②木片逐流下。深山中有人迹,异之,乃相谓曰:可试入水中,看何由尔。”一人便以笠自障,入穴。穴才容人。行数十步,便开明朗然,不异世间。
    [注]①囷(qūn):这里指似四形谷仓的巨石。②斫:砍伐。
    62.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
    ①不足为外人道也( )          ②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
    ③尝采药至衡 ( )               ④深入忘反( )
    63.用“/”为下面句子划分节奏。(标两处)
    一   闭   一   开   水   深   广   不   得   渡。
    6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2)深山中有人迹,异之。
    65.【乙】文中的“开明朗然”与【甲】文中的          一词相仿。
    66.【甲】文写刘子骥“欣然规往”“未果”,【乙】文写刘子骥“欲更寻索,不复知处”。甲乙两文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
    【甲】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
    【乙】
    雨中上韬光庵,雾树相引,风烟披薄,木末飞流,江悬海挂。稍倦,时踞石装而坐,时倚竹而息。大都山之姿态得树而奶山之骨格得石而苍山之营卫得水面活,惟韬光道中能全有之。初到灵隐,求所谓“楼观沧海日,门对浙江潮”者,竟无所有。至韬光,了了在吾目中矣。白太傅碑可读,雨中泉可听,恨僧少可语耳。枕上沸波,终夜不息,视听幽独,喧极反寂。益信声无哀乐也。
    67.解释下列带点的词。
    (1)其岸势犬牙差互:       
    (2)佁然不动:
    (3)恨僧少可语耳:          
    (4)终夜不息:
    68.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虚词的含义、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乃记之而去               学而不思则罔
    B.以其境过清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C.心乐之                      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D.其岸势犬牙差互        其真无马邪
    69.用“/”为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限两处。
    大都山之姿态得树而妍山之骨格得石而苍山之营卫得水而活
    70.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2)枕上沸波,终夜不息,视听幽独,喧极反寂。
    71.【甲】文最后柳宗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从中传达出了作者_____的心情。【乙】文从“恨僧少可语耳”中流露了作者____的情绪。











    参考答案
    1.A.冥,同“溟”;海;B.旋风;C.记载;D.这样。
    2.B
    3.当它振翅而飞时,那展开的双翅像悬挂在天空的云。
    4.硕大无比、力大无穷、志存高远、善借长风
    【解析】
    1.本题考查文言词语解释。
    A.北冥有鱼:北海有一条鱼。冥,同“溟”,海。
    B.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它乘着旋风盘旋飞至九万里的高空。扶摇,旋风。
    C.《齐谐》者,志怪者也:《齐谐》是一本专门记载怪异事物的书。志,记载。
    D.亦若是则已矣:也不过像人在地面上看天一样罢了。是,这样。
    2.本题考查虚词用法。
    A.代词,指代大鹏鸟;
    B.副词,放在句首或句中,表示疑问、猜度、反诘、愿望等语气;
    C.代词,指代千里马;
    D.代词,指代千里马;
    故选B。
    3.本题考查句子翻译。
    作答此题,要做到“字字落实,意译、直译相结合,意译为主”。本句关键词有:
    怒,振翅;垂天,悬挂在天空。
    4.本题考查形象分析。
    根据“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可知“鹏”硕大无比;
    根据“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可知鹏鸟振翅而飞,由北向南壮游南海,气势极大,可见“鹏”力大无穷、志存高远、善借长风。
    【点睛】
    参考译文:
    北海有一条鱼,它的名字叫做鲲。鲲体积巨大,不知道有几千里。鲲变化成为鸟,它的名字叫做鹏,鹏的脊背,不知道有几千里。当它奋起而飞的时候,那展开的双翅就好像悬挂在天空中的云。这只鹏鸟啊,在海水运动的时候将要飞到南海去。南海是个天然形成的水池。《齐谐》是一本专门记载怪异事物的书。《齐谐》记载说:“大鹏迁徙到南海的时候,翅膀击水而行,激起的浪花有三千里,它乘着旋风盘旋飞至九万里的高空,凭借着六月的大风而离开”。山野中的雾气,空气中的尘埃,都是生物用气息相吹拂的结果。天色湛蓝,是它真正的颜色吗?还是因为天空高远而看不到尽头呢?大鹏从天空中往下看,也不过像人在地面上看天一样罢了。
    5.     柳宗元     唐宋八大家
    6.D
    7.C
    8.本文是按照游览的先后顺序来写的。
    突出表现了小石潭石奇、水清、鱼活、溪流曲折、环境凄美的特点。
    9.示例:小石潭位于小丘西南面120步,这里石奇水清,游鱼相戏,四周竹树环抱,环境十分优美,是观光旅游、愉悦心情的好去处。唐代文学家柳宗元曾来过这里,写下了千古传诵的优美散文《小石潭记》。小石潭由此闻名遐迩。
    【解析】
    5.
    本题考查对文学常识的把握能力。《小石潭记》是唐代文学家、哲学家、散文家和思想家,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柳宗元的作品。全名《至小丘西小石潭记》,记叙了作者游玩的整个过程,以优美的语言描写了“小石潭”的景色,含蓄地抒发了作者被贬后无法排遣的忧伤凄苦的感情。
    6.
    本题考查对一词多义的把握能力。解题时,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词性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
    A.一种爬行动物/像蛇一样;
    B.砍伐/进攻;
    C.明亮/透明;
    D.都有“源头”的意思;
    故选D。
    7.
    本题考查对文本内容的理解能力。
    C.第二段直接把镜头对准潭中的鱼,这潭中鱼很怪诞:一是鱼居然可数,约有“百许头”;二是“影布石上”,神态自若地“怡然不动”,描写其动静状态,既烘托出小石潭的幽寂,也勾勒出小石潭水的清澈透明,表现出了一种游赏的乐趣,选项中“目的是表现鱼的可爱”表述有误;
    故选C。
    8.
    本题考查对文本内容的把握能力。通读文本,由文中“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洌”“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潭西南而望”“坐潭上”等内容可知,作者以游踪为序,采用移步换形、依序写景的手法组织材料。写小石潭,先写“声”(水声),后写“形”(潭中景物),写潭中景物又先写“近观”(水、石、树、鱼),后写“远望”(水源),最后概写环境,引发感触。这种构思既新颖,又自然,真是匠心独具。文章按游览顺序,先写发现小石潭,然后描写潭中景物(水、石、树、鱼),再写小潭源流(溪身、溪岸)及潭中气氛,最后记录了同游者,使全篇游记结构完整,结合“水尤清洌”“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等内容可知,突出表现了小石潭石奇、水清、鱼活、溪流曲折、环境凄美的特点。
    9.
    本题考查语言表达能力。解题时,可根据课文内容,结合小石潭的地理位置、景色特点、《小石潭记》的实际效用等角度,用优美流畅的语言作答。
    示例:小石潭虽然名不见经传,但见到它还是费了一点小周折:先见竹丛,耳闻水声,却不见小石潭的身影。小石潭的显现,虽谈不上千呼万唤,也有“犹抱琵琶半遮面”之妙。待到“伐竹取道才见到小石潭。真乃曲径通幽,景象不凡。这“不凡”是以“怪”的面目出现的,怪就怪在潭是“全石以为底”,而且潭中露出的石头又都是那么姿态奇特,“为坻,与屿,为堪,为岩”再加上古树翠蔓的覆盖,使小石潭富有清静感,仿佛不是人间的一个小天地,而是传说的一块净土。
    【点睛】
    参考译文:
    小石潭记
    从小丘向西走一百二十多步,隔着竹林,可以听到水声,就像人身上佩带的珮环相碰击发出的声音,心里为之高兴。砍倒竹子,开辟出一条道路(走过去),沿路走下去看见一个小潭,潭水格外清凉。小潭以整块石头为底,靠近岸边,石底有些部分翻卷过来露出水面。成为了水中高地、小岛、不平的岩石和石岩等各种不同的形状。青翠的树木,翠绿的藤蔓,遮掩缠绕,摇动下垂,参差不齐,随风飘拂。
      潭中的鱼大约有一百来条,都好像在空中游动,什么依靠都没有。阳光直照(到水底),(鱼的)影子映在石上,呆呆地(停在那里)一动不动,忽然间(又)向远处游去了,来来往往,轻快敏捷,好像和游玩的人互相取乐。
      向小石潭的西南方望去,(溪水)像北斗星那样曲折,像蛇那样蜿蜒前行,时隐时现。两岸的地势像狗的牙齿那样相互交错,不能知道溪水的源头。
      我坐在潭边,四面环绕合抱着竹林和树林,寂静寥落,空无一人。使人感到心情凄凉,寒气入骨,幽静深远,弥漫着忧伤的气息。因为这里的环境太凄清,不可长久停留,于是记下了这里的情景就离开了。
    一起去游玩的人有吴武陵、龚古、我的弟弟宗玄。跟着同去的有姓崔的两个年轻人。一个叫做恕己,一个叫做奉壹。
    10.D
    11.(1)他们问现在是什么朝代,竟然不知道有过汉朝,就更不必说魏晋了。
    (2)呈现在他眼前的是一片平坦宽广的土地,一排排整齐的房舍,还有肥沃的田地、美丽的池沼、桑树、竹林之类。
    12.示例:从“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可以看出“桃源”中的老人和孩子因为受到全社会的关爱,生活及其幸福,这就是“大同”社会中“老有所终”“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或“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从“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可以看出“桃源”中的男人和女人各司其职,这就是“大同”社会中的“男有分,女有归”。(言之有理既可)
    【解析】
    10.
    考查一词多义。
    A.出去/名词活用作状语,在国外;
    B.副词,仅/才能;
    C.儿女/以……为子;
    D.听说/听说;
    故选D。
    11.
    考查学生对文言文句子的翻译能力。文言文的翻译一般有直译和意译两种方法,具体到某一句子时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翻译文言语句要抓住句子中的关键词汇,运用“增、删、调、换、留”等译文的基本方法,做到译句文从字顺,符合现代汉语语法规范,句意尽量达到完美。注意重点词的解释:
    (1)今,现在;乃,竟然;无论,不要说,(更)不必说。
    (2)平,平坦;旷,开阔,宽阔;屋舍,房屋;俨然,整齐的样子;之,这;属,类。
    12.
    本题考查比较阅读的能力。
    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通晓文言文及链接材料大意的基础上,结合题目的提示,抓住关键语句来分析。结合两文内容分析,从《桃花源记》中“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分析,描述桃源人物的往来种作、衣着装束和怡然自乐的生活,勾勒出了一幅理想的田园生活图景。这与“大同”社会中“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相似,老人和孩子受到社会关爱,男人和女人各司其职,和谐、安宁、美好。
    【点睛】
    参考译文:
    东晋太元(公元376-396)年间,武陵有个人以捕鱼为生。有一天他沿着溪水划船而行,忘记了路有多远。忽然遇到一片桃花林,在小溪两岸的几百步之内,中间没有其它树木,花草鲜嫩美丽,地上的落花繁多交杂,渔人对此感到非常诧异。他继续向前行船,想要走到林子的尽头。
    桃花林的尽头就是溪水的源头,渔人发现了一座小山,山上有个小洞口,洞里面隐隐约约透着点光亮。渔人便下了船,从洞口走了进去。最开始非常狭窄,只能容得下一人通过。又向前行走了几十步,突然变得开阔明亮。渔人眼前这片土地平坦宽广,房屋排列得非常整齐,还有肥沃的田地、美丽的池塘,以及桑树、竹子这类的植物。田间小路四通八达,鸡鸣狗吠的声音此起彼伏。人们在田间来来往往耕种劳动,男女的穿戴全都与桃花源以外的人一样。老年人和小孩儿,都怡然并自得其乐。
    这里的人看见了渔人,感觉非常惊讶,问他是从哪里来的。渔人都详细地作了回答。这里的人便邀请他到家中做客,摆了酒、杀了鸡用来款待他。村里面的其他人听说来了这么一个人,全都来打听消息。他们自己说他们的先祖是为了躲避秦朝时期的战乱,率领妻儿乡邻们来到这个与世隔绝的地方,从此他们再没有人出去了,所以和外面的人隔绝了一切往来。村里的人问渔人现如今是什么世道,他们居然不知道有汉朝,更不用说魏、晋两朝了。渔人把自己知道的所有事都一一说了出来,村民们听了都感叹惋惜。其余的人各自又把渔人邀请到自己的家中,都拿出自己的美酒佳肴来款待他。渔人停留了几日后,就向村里的人告辞。村里的人告诉他:“这里的情况不值得对外面的人说啊。”
    渔人出来之后,找到了自己的船,就沿着来时的路回去,处处都做了记号。他到了郡城武陵,就去拜见太守,说了自己的这番经历。太守立即派遣人员跟随他前往,寻找渔人先前作的记号,竟然迷路了,后来再也找不到通往桃花源的路了。
    南阳有个叫刘子骥的人,是一个高尚的读书人,他听到了这个消息,非常愉快地计划着前往桃花源。但没有实现,不久后就病死了,后来就再也没有探访桃花源的人了。
    链接材料:在大道施行的时候,天下是人们所共有的,把品德高尚的人、能干的人选拔出来,讲求诚信,培养和睦气氛。所以人不只是敬爱自己的父母,不只是疼爱自己的子女,要使老年人能终其天年,中年人能为社会效力,幼童能顺利地成长,使老而无妻的人、老而无夫的人、幼而无父的人、老而无子的人、残疾人都能得到供养。男子有职务,女子有归宿。反对把财物弃置于地的浪费行为,不是为了占为己有;人们都愿意为公众之事竭尽全力,而不一定为自己谋私利。因此奸邪之谋不会发生,盗窃、造反和害人的事情不发生。所以门从外面带上,而不从里面闩上,这叫做理想社会。
    13.修:培养(使……得到调整、整治)。
    归:出嫁,在这里指有归宿。
    作:兴起。
    14.①在大道施行的时候,天下是人们所共有的。
    ②因此奸邪之谋不会发生,盜窃、作乱害人的事情不会发生。
    15.     老有所终     幼有所长
    【解析】
    【分析】
    13.
    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词性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
    ①“讲信修睦”句意为:(人人)讲求诚信,培养和睦。修:培养(使……得到调整、整治);
    ②“女有归”句意为:女子有归宿。归:出嫁,在这里指有归宿;
    ③“盗窃乱贼而不作”句意为:因此奸邪之谋不会发生,盗窃、造反和害人的事情不发生。作:兴起。
    14.
    本题考查学生对句子翻译能力。翻译的要求是做到“信、达、雅”,翻译的方法是“增、删、调、换、补、移”,我们在翻译句子时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如遇倒装句就要按现代语序疏通,如遇省略句翻译时就要把省略的成分补充完整。重点词有:
    (1)行:施行;为:是;公:所共有的;
    (2)是故:因此;谋:奸邪之谋;闭:杜绝;兴:发生;作:兴起。
    15.
    本题考查内容理解和概括。梳理语段内容,抓住相关语句来概括即可。
    根据“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老人和小孩们个个都安适愉快,自得其乐)”体现了“欢乐祥和”的社会特点,表现的是无论是老人还是幼子,人们渴望的都是平安、健康、快乐、幸福;因此所对应的是“老有所终(使老年人能安享晚年)”“幼有所长(使孩子健康成长)”。
    【点睛】
    译文:
    在大道施行的时候,天下是人们所共有的,把品德高尚的人、能干的人选拔出来,人人讲求诚信,培养和睦。因此人们不仅仅以自己的亲人为亲人所赡养,不仅仅抚育自己的子女,使老年人能安享晚年,使壮年人能为社会效力,使孩子健康成长,使老而无妻的人、老而无夫的人、幼而无父的人、老而无子的人、残疾人都有人供养。男子有职务,女子有归宿。对于财货,人们憎恶把它扔在地上的现象,却不一定要自己私藏;人们都愿意为公众之事竭尽全力,而不一定为自己谋私利。因此奸邪之谋就不会发生,盗窃、造反和害人的事情不发生,家家户户都不用关大门了,这就叫做理想社会。
    16.C
    17.C
    18.答案示例一:我认为不可以。虽然表面上看,渔人是线索人物,从各方面为人们展现出了桃源之美,但是文章写景状物着笔不多,而是多用记叙描写,层层设疑,波澜迭起,故事性强,带有虚构成分,意在表达自己对现实世界的不满,对理想社会的追求与向往,(更符合“小说”的特征,)“游记”特征并不明显。
    答案示例二:我认为可以。文章以渔人为线索,带领大家进出桃源,为人们展示出了桃花源的自然环境、社会风貌、人民生活等美好景象,结尾以人们再寻桃源不得而增添其神秘色彩,这是一篇充满想象力的游记(小说)。
    【解析】
    【分析】
    16.
    本题考查一词多义。
    A.意动用法,以……为异/不同于;
    B.食物/同“饲”,喂养;
    C.前往/前往;
    D.寻找/随即,不久;
    故选C。
    17.
    C.根据第三段“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可知,在渔人要离开时,桃花源人专门嘱托渔人不要将桃花源内的事告知外人,可见村中人对渔人是有防备之心的;
    故选C。
    18.
    本题考查文言文内容理解。明确观点,理由合理即可。
    示例一:我认为可以;根据原文“复前行,欲穷其林”“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可知,本文是渔人为线索的;“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髦,并怡然自乐”“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等语句可知,从渔人的视角依次展现了桃花源的自然风光、社会风貌、人民的生活等,从多角度展现了桃花源的美好、神秘;“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后遂无问津者”,最后写桃花源的神秘而不可得;具有游记的特点。
    示例二:我认为不可以。本文以渔人的角度叙事,第一、二自然段“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描写的为自然环境,且语言简练,而游记则是对景物细致刻画,从这一点上来说本文并非游记;本文的叙事性较强,以奇异景色开篇,层层设疑,推动故事情节发展;且结尾写“后遂无问津者”,暗示此文是虚构的,意在通过对桃花源资源丰富、远离战乱、生活的美好,来表现作者对对理想社会的追求与向往,对现实世界的不满,更符合“小说(小说三要素为:人物、情节、环境)”的特征。
    【点睛】
    译文:
    东晋太元年间,武陵有个人以捕鱼为生。有一天他沿着溪水划船而行,忘记了路有多远。忽然遇到一片桃花林,在小溪两岸的几百步之内,中间没有其它树木,花草鲜嫩美丽,地上的落花繁多交杂,渔人对此感到非常诧异。他继续向前行船,想要走到林子的尽头。
    桃花林的尽头就是溪水的源头,渔人发现了一座小山,山上有个小洞口,洞里面隐隐约约透着点光亮。渔人便下了船,从洞口走了进去。最开始非常狭窄,只能容得下一人通过。又向前行走了几十步,突然变得开阔明亮。渔人眼前这片土地平坦宽广,房屋排列得非常整齐,还有肥沃的田地、美丽的池塘,以及桑树、竹子这类的植物。田间小路四通八达,鸡鸣狗吠的声音此起彼伏。人们在田间来来往往耕种劳动,男女的穿戴全都与桃花源以外的人一样。老年人和小孩儿,都怡然并自得其乐。
    这里的人看见了渔人,感觉非常惊讶,问他是从哪里来的。渔人都详细地作了回答。这里的人便邀请他到家中做客,摆了酒、杀了鸡用来款待他。村里面的其他人听说来了这么一个人,全都来打听消息。他们自己说他们的先祖是为了躲避秦朝时期的战乱,率领妻儿乡邻们来到这个与世隔绝的地方,从此他们再没有人出去了,所以和外面的人隔绝了一切往来。村里的人问渔人现如今是什么世道,他们居然不知道有汉朝,更不用说魏、晋两朝了。渔人把自己知道的所有事都一一说了出来,村民们听了都感叹惋惜。其余的人各自又把渔人邀请到自己的家中,都拿出自己的美酒佳肴来款待他。渔人停留了几日后,就向村里的人告辞。村里的人告诉他:“这里的情况不值得对外面的人说啊。” 
    渔人出来之后,找到了自己的船,就沿着来时的路回去,处处都做了记号。他到了郡城武陵,就去拜见太守,说了自己的这番经历。太守立即派遣人员跟随他前往,寻找渔人先前作的记号,竟然迷路了,后来再也找不到通往桃花源的路了。
    南阳有个叫刘子骥的人,是一个高尚的读书人,他听到了这个消息,非常愉快地计划着前往桃花源。但没有实现,不久后就病死了,后来就再也没有探访桃花源的人了。
    19.D
    20.B
    21.示例:甲文阐述了“教学相长”的观点,强调了在学习中“教”和“学”是相互促进的。我除了自己学习,还可以通过给同学讲解,来发现并弥补学习中的不足。乙文中阐述了“固须早教,勿失机也”的观点,强调了应早接受教育,不要失去学习机会。青少年时期,是人生重要的学习阶段,我应该抓紧时间学习,把握住学习时机。
    【解析】
    19.
    本题考查一词多义。
    A.道:道理/指政治上的最高境界/说;
    B.食:吃/同“饲”,饲养/食物
    C.固:一定要/本来/牢固
    D.如:都是“像,好像”的意思;
    故选D。
    20.
    本题考查对句子的翻译和理解。
    A.有误。是故,所以。知,了解,知道。不足,不足之处。困,困惑。翻译为:所以学习以后知道自己的不足之处,教导人以后才知道困惑不通。
    故选B。
    21.
    本题考查对原文内容的理解和概括能力。甲文阐述了“教学相长”的观点,,指出教和学是互相促进、相辅相成的,即“教学相长”,告诉了我们实践出真知的道理以及工作学习和实践的重要性。乙文作者认为“固须早教,勿失机也”强调了应早接受教育,不要失去学习机会。据此结合写出自己的看法即可。
    示例:人的一生,最好的学习机会就是在青少年时期,不仅要注重知识的积累与沉淀,还要与实践相结合。在学习中,尝试把自己的理解讲给同学听,看看他的反应。如果他能明白,可能表明你确实理解透彻了;如果他仍有疑惑,可能表明你的理解中存在漏洞或缺陷,这时就可以“知困”而“自强”。
    【点睛】
    参考译文:
    甲:虽然有美味可口的菜肴,不吃,就不知道它味道甘美;虽然有最好的道理,不学习,就不知道它的好处。所以学习以后知道自己的不足之处,教导人以后才知道困惑不通。知道自己不足之处,这样以后能够反省自己;知道自己困惑的地方,这样以后才能自我勉励。所以说教与学是互相促进的。教别人,也能增长自己的学问。《兑命》上说:“教人是学的一半。”大概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吧
    乙:人生在幼小的时期,精神专一,长成以后,思虑分散,这就该早早教育,不要失掉机会。我七岁时候,诵读《灵光殿赋》,直到今天,十年温习一次,还不忘记。二十岁以后,所诵读的经书,一个月搁置,就生疏了,但人会有困顿不得志而壮年失学,还该晚学,不可以自己放弃。孔子就说过:“五十岁来学《易》经可以没有大过失了。”曹操、袁遗老而更专心致志;这都是从小学习到老年仍不厌倦。曾参七十岁才学,而名闻天下;荀卿五十岁才来游学,还成为儒家大师……朱云也到四十岁才学《易经》、《论语》,皇甫谧二十岁才学《孝经》、《论语》,都终於成为儒学大师;这都是早年迷糊而晚年醒悟。世上人到二、三十婚冠之年没有学,就自以为太晚了,因循保守而失学,也太愚蠢了。幼年学的像太阳刚升起的光芒;老年学的,像夜里走路拿著蜡烛,总比闭上眼睛什么也看不见要好。
    22.     格外     像蛇那样蜿蜒前行     只     也
    23.C
    24.(1)(我)于是记录下这番情景便离开了。
    (2)今日见到这种水,才领悟到世间真的有碧(青绿)这种颜色。
    25.B
    【解析】
    22.
    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理解文言词语的含义要注意其特殊用法,如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词等。
    (1)“水尤清洌”的句意是:潭水格外清凉。尤:格外,特别。
    (2)“斗折蛇行”的句意是:(溪水)像北斗星那样曲折,像蛇那样蜿蜒前行。蛇行:像蛇一样蜿蜒前行。
    (3)“独于碧不甚了然”的句意是:唯独对碧(青绿)色却不太理解。独:只。
    (4)“亦无以异于诸泉”的句意是:这也和其它地方的泉水也没有什么不同的。亦:也。
    23.
    考查文言词语的意义和用法。
    A.为:动词,做,成为/动词,是;
    B.可:副词,可以/表约数,大约;
    C.如:动词,像,如同/动词,像,如同;
    D.之:代词,代小石潭/助词,的;
    故选C。
    24.
    本题考查翻译文言语句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尤其要注意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通假字等特殊的文言现象,重点实词必须翻译到位。翻译时要做到“信、达、雅”。
    (1)句中的“以(因为)、清(冷清)、居(住)、乃(于是,就)、去(离开)”几个词是重点词语。
    (2)句中的“此(这)、乃(才)、悟(领悟)”几个词是重点词语。
    25.
    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分析。
    B.语段【甲】文用潭中的石、鱼、日光、影等,是从侧面描绘了小石潭水的清澈。不是“正面”。
    故选B。
    【点睛】
    参考译文:
    【甲】我从小丘向西走一百二十多步,隔着竹林,可以听到水声,就像人身上佩带的佩环相碰击发出的声音,心里为之高兴。砍倒竹子,开辟出一条道路(走过去),沿路走下去看见一个小潭,潭水格外清凉。小潭以整块石头为底,靠近岸边,石底有些部分翻卷过来露出水面。成为了水中高地、小岛、不平的岩石和石岩等各种不同的形状。青翠的树木,翠绿的藤蔓,遮掩缠绕,摇动下垂,参差不齐,随风飘拂。
    潭中的鱼大约有一百来条,好像在空中游动,没有什么依傍的。阳光直照(到水底),(鱼的)影子映在石上,呆呆地(停在那里)一动不动,忽然间(又)向远处游去了,来来往往,轻快敏捷,好像和游玩的人互相取乐。
    向小石潭的西南方望去,(溪水)像北斗星那样曲折,像蛇那样蜿蜒前行,时隐时现。两岸的地势像狗的牙齿那样相互交错,不能知道溪水的源头。
    我坐在潭边,四面环绕合抱着竹林和树林,寂静寥落,空无一人。使人感到心情凄凉,寒气入骨,幽静深远,弥漫着忧伤的气息。 因为这里的环境太凄清,不可长久停留,于是记下了这里的情景就离开了。
    【乙】青溪的水流激荡,水花像跳跃的珍珠,又像溅落的雪片,这和其它地方的泉水也没有什么不同的,唯独水的颜色最为奇特。大概世间的颜色,多为正色(青、黄、赤、白、黑)或间色(绿、红、紫)的,这是我所知道的,然后我唯独对碧(青绿)色却不太理解。如今见到这里的水,才领悟到世间真的有碧(青绿)这种颜色。它如秋季的天空,如早晨林间的雾气;比起农家的炊烟、新发的柳枝显得有些浓,比起刚脱皮的竹笋、新竹显得有些淡;比玉更温和、比白色的丝绢更滑润,达到清冷丰裕的极致,可以抚摩饮用。
    26.(1)①同“饲”,喂养     ②鞭打   ③赠送   ④区别
    (2)乃除粪壤/疏其间/不终日而毕。
    (3)①唉,难道真的没有千里马吗?大概是真的不认识千里马吧!
    ②第二天,散步走到亭子的东南角,见这里长着几丛竹子。
    (4)现实生活中,贤才是不能自我显示其才干的,只有掌权者赏识和任用贤才才能充分发现贤才的才干,从而培养、重用他。管理者应识别人才,爱惜人才,重用人才。
    【解析】
    (1)
    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词性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
    (1)句意:喂马的人不知道它能日行千里而像普通的马一样来喂养它。食:同“饲”,喂养;
    (2)句意:不按照驱使千里马的正确方法鞭打它。策:鞭打;
    (3)句意:来留给以后居住在这里的人。贻:赠送;
    (4)句意:只有靠人来加以区别。异:区别。
    (2)
    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根据文言文断句的方法,先梳理句子大意,结合语法,然后断句。
    句意:于是(我)给竹子施加肥料,又疏通土层,没用一天就干完了。
    根据句意断为:乃除粪壤/疏其间/不终日而毕。
    (3)
    本题考查学生对句子翻译能力。我们在翻译句子时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如遇倒装句就要按现代语序疏通,如遇省略句翻译时就要把省略的成分补充完整。重点词有:
    (1)其:表示加强诘问语气;邪:同“耶”,可译为“吗”;
    (2)明日:第二天;履:走;及:到;隅:角落;斯:这里。
    (4)
    本题考查文言文内容理解及拓展延伸。
    【甲】文《马说》结尾的反问句“其真无马邪?”意思是:难道真的没有千里马吗?联系第二段“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其真不知马也”可知,并非是没有千里马,而是没有识得千里马的人,没有用正确的方法鞭策他的人,所以才不被世人所识,最终同普通的马一同死在马厩里;作者以“千里马”喻指有才能的人,以“奴隶人、食马者”喻指统治者(管理者),作者以反问的语气,抒发作者对统治者不识人才的批判,表达了作者对封建统治者不能识别人才、不重用人才、埋没人才的强烈愤慨;侧面反映了作者的人才观:管理者应该识别人才,爱惜人才,重用人才。
    【乙】文第二段“竹不能自异,唯人异之。贤不能自异,唯用贤者异之”意思是:竹子本身并不能把自己(与其他草木)区别开来,只有靠人来加以区别;贤人本身并不能把自己(与一般人)区别开来,只能靠任用贤人的人来加以区别。运用了类比的手法,将“竹子”类比成有才能的人,体现了人才有时候不知道自己有足够的能力,不能够充分展现其自身才能,这时候往往需要有赏识、任用贤才的人来充分使其发挥才能。据此表述即可。
    联系实际可表达为:在现实生活中,管理者要善于发现人才,懂得爱惜、重用人才。“物尽其用,人尽其才”,让有才能的人处在合适的位置充分发挥其才能。
    【点睛】
    【甲】参考译文:
    日行千里的马,吃一顿有时能吃完一石粮食。喂马的人不知道它能日行千里而像普通的马一样来喂养它。这样的马,虽然有日行千里的能力,但吃不饱,力气不足,才能和美德不能表现在外面。想要和普通的马一样尚且做不到,怎么能够要求它(日行)千里呢?
    不按照驱使千里马的正确方法鞭打它,喂养它却不能竭尽它的才能,听到千里马嘶鸣,却不能通晓它的意思,拿着鞭子面对它,说:“天下没有千里马!”唉,难道真的没有千里马吗?大概是真的不认识千里马吧!
    【乙】参考译文:
    贞元十九年的春天,我(白居易)考拔萃科中选,在长安求到已故关相国私宅的东亭住了下来。第二天,走到亭子的东南角,在这里见到丛生的竹子,(它们)枝叶被摧残。(我)向关家的旧人询问(这是什么缘故),对方答道:“这些竹子是关相国亲手栽种的。自从别人借住在这里,从此做筐篚的人来砍,做扫帚的人也来割,砍伐剩下的竹子,长的已不到八尺,数量也不到百竿了。”我惋惜这些竹子曾经由年迈德崇的关相国亲手种植,被庸俗之人像这样除去,其秉性却仍然不变。于是(我)给竹子施加肥料,又疏通土层,没用一天就干完了。
    唉!竹子不过是一种植物,与人有什么关系呢?唉!竹子本身并不能把自己(与其他草木)区别开来,只有靠人来加以区别。贤人本身并不能把自己(与一般人)区别开来,只能靠任用贤人的人来加以区别。因此写了这篇《养竹记》,来留给以后居住在这里的人,也是为了使现在任用贤人的人知晓罢了。
    27.C
    28.(1)潭中的鱼大约有一百来条,都好像在空中游动,什么依靠都没有。(2)(溪水)像北斗星那样曲折,像蛇爬行那样蜿蜒前行,时隐时现。
    29.C
    30.《小石潭记》:被贬处境中悲凉凄怆的心情;《满井游记》:对春天重新焕发生机的喜悦和赞美之情。
    【解析】
    27.
    本题考查一词多义。
    A.不整齐的样子/不整齐的样子;
    B.拂动、吹拂/拂动、吹拂;
    C.像北斗星那样/北斗星;
    D.连结/连结;
    故选C。
    28.
    本题考查文言句子翻译。翻译时要做到“信、达、雅”,注意重点字词。重点字词有:
    (1)可:大约;许:表约数;皆:全;依:凭依。
    (2)斗折:像北斗星那样曲折;蛇行:像蛇那样蜿蜒前行。
    29.
    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分析。
    C.由文中“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等句子可知,当听到水声时,作者为之高兴,当看到四面环绕合抱着竹林和树林,寂静寥落,空无一人时,作者感到心情凄凉。因此作者的感情是随着景物的变化而变化的,并非景随情动。
    故选C。
    30.
    本题考查作者的思想感情。
    《小石潭记》作者借写小石潭的幽深寂静和清丽之景色,其中“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借被遗弃于荒远地区的美好景物,寄寓自己不幸遭遇,倾注怨愤抑郁心情,抒发了作者贬官失意后的孤凄之情。
    链接材料中“游人虽未盛,泉而茗者,罍而歌者;红装而蹇者,亦时时有”,写早春的游人的几种情态:“泉而茗者”,是饮泉水煮茶的,显得清雅而悠闲;“罍而歌者者”,是边喝酒边唱歌的,显得豪爽而痛快;“红装而蹇者”,写穿着艳丽服装的女子,骑着毛驴缓缓而得,显得从容而舒适。“亦时时有”,是说经常可以看到。“风力虽未劲,然徒步则汗出浃背”,这两句是抒写自己的感受,尽管郊原的风还很有点劲道,但徒步而游,从背上沁出的汗水中,却分明可以感到暖融融的春意了。字里行间流露出对早春景色的喜悦之情。
    【点睛】
    参考译文:
           从小丘向西走一百二十多步,隔着竹林,可以听到水声,就像人身上佩带的佩环相碰击发出的声音,心里为之高兴。砍倒竹子,开辟出一条道路(走过去),沿路走下去看见一个小潭,潭水格外清凉。小潭以整块石头为底,靠近岸边,石底有些部分翻卷过来露出水面。成为了水中高地、小岛、不平的岩石和石岩等各种不同的形状。青翠的树木,翠绿的藤蔓,遮掩缠绕,摇动下垂,参差不齐,随风飘拂。
           潭中的鱼大约有一百来条,都好像在空中游动,什么依靠都没有。阳光直照(到水底),(鱼的)影子映在石上,呆呆地(停在那里)一动不动,忽然间(又)向远处游去了,来来往往,轻快敏捷,好像和游玩的人互相取乐。    
           向小石潭的西南方望去,(溪水)像北斗星那样曲折,像蛇爬行那样蜿蜒前行,时隐时现。。两岸的地势像狗的牙齿那样相互交错,不能知道溪水的源头。    
           我坐在潭边,四面环绕合抱着竹林和树林,寂静寥落,空无一人。使人感到心情凄凉,寒气入骨,幽静深远,弥漫着忧伤的气息。因为这里的环境太凄清,不可长久停留,于是记下了这里的情景就离开了。  
           一起去游玩的人有吴武陵、龚古、我的弟弟宗玄。跟着同去的有姓崔的两个年轻人。一个叫做恕己,一个叫做奉壹。
    【链接】
    游人虽然还不多,但汲泉水煮茶的,拿着酒杯唱歌的,身着艳装骑驴的,也时时能看到。风力虽然还很强,但空着手走路也会汗流浃背。(那些在)沙滩上晒太阳的鸟,在水面上戏水的鱼,都悠然自得,一切动物都透出喜悦的气息。我这才知道郊野之外未尝没有春天,可是住在城里的人却不知道(有这样的变化啊)。
    31.(1)     ①女子出嫁     ②以……为亲     ③同“鳏”,老而无妻
    (2)B
    (3)①选拔推举品德高尚、有才干的人,讲究诚信,培养和睦气氛。②使人们的欲望决不会由于物资的原因而得不到满足,物资决不会因为人们的欲望而枯竭。
    (4)     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     礼制产生的主要原因。
    【解析】
    (1)
    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理解文言词语的含义要注意其特殊用法,如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词等。
    ①女有归:女子有归宿。归:女子出嫁;
    ②不独亲其亲:不只是敬爱自己的父母。亲:意动用法,以……为亲;
    ③矜寡孤独:老而无妻的人、老而无夫的人、幼而无父的人、老而无子的人。矜:同“鳏”,老而无妻。
    (2)
    本题考查一词多义。
    A.而:连词,表顺承/连词,表转折;
    B.恶:都是厌恶、憎恶的意思;
    C.其:代词,自己的/语气词,加强诘问语气,难道;
    D.于:介词,到/介词,从;
    故选B。
    (3)
    本题考查文言文翻译。要注意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通假字等特殊的文言现象,重点实词必须翻译到位。翻译时要做到“信、达、雅”。
    ①重点词语:贤,指品德高尚;能,才干出众;与,同“举”;修,培养;
    ②重点词语:欲,欲望;穷,满足;屈,枯竭,竭尽;
    (4)
    本题考查筛选信息、概括内容的能力。
    结合甲文内容“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是对大同社会的纲领进行说明。接下来“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进行详细阐述不同的人的不同状态,用自己的语言概括就是: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接下来,“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指出大同社会的美好。
    乙文根据选文的第一句话“礼起于何也”可知,主要是讲述礼制产生的主要原因。
    【点睛】
    参考译文:
    【甲】在大道施行的时候,天下是人们所共有的,把品德高尚的人、能干的人选拔出来,讲求诚信,培养和睦气氛。所以人不只是敬爱自己的父母,不只是疼爱自己的子女,要使老年人能终其天年,中年人能为社会效力,幼童能顺利地成长,使老而无妻的人、老而无夫的人、幼而无父的人、老而无子的人、残疾人都能得到供养。男子有职务,女子有归宿。反对把财物弃置于地的浪费行为,不是为了占为己有;人们都愿意为公众之事竭尽全力,而不一定为自己谋私利。因此奸邪之谋不会发生,盗窃、造反和害人的事情不发生。所以门从外面带上,而不从里面闩上,这叫做理想社会。
    【乙】礼是从哪里产生的呢?答案是:人类生来就有欲望,欲望达不到不可能放弃追求;追求没有限度和界限的时候,就不可能没有争夺;互相争夺就引起混乱,乱起来就陷入困境。古代圣贤憎恶这种混乱局面,所以制定礼义来区分人的等级界限,用来适度满足人们的欲望和追求,使人的欲望不超过物质供应的限度,物质供应不是无限度地满足人的欲望,这两方面互相制约并有所增长,这就是礼产生的原因。
    32.     修养、修行     只是     ④
    33.(1)知道了自己的不足。然后就能自我反思;知道了自己困惑的地方,然后才能勉励自己。(2)古时候求学的人是为了别人,推行自己的主张来为社会谋利。
    34.讲论文章/春华也/修身利行/秋实也
    35.B
    36.示例:甲文的观点更接近。甲文和链接材料都阐述了求学问与教人之间的关系,应该是互相促进、相辅相成的。两篇文章都告诉我们一个道理:在学习中不仅要学会思考和提问,还要学会向他人请教。
    【解析】
    32.
    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词性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
    (1)句意:修养德行以求做官。修:修养,修行。与四个成语中的“修”意思相同。
    (2)句意:只是为了取悦他人,向他人炫耀。但:只是。“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的“但”也是“只是”的意思。
    (3)句意:推行自己的主张以造福社会。道:常说,主张。故选④。
    33.
    本题考查学生对句子翻译能力。翻译的要求是做到“信、达、雅”,翻译的方法是“增、删、调、换、补、移”,我们在翻译句子时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如遇倒装句就要按现代语序疏通,如遇省略句翻译时就要把省略的成分补充完整。重点词有:
    (1)自反:自我反思;困:困惑,不懂;强:勉励;
    (2)之:的;为人:为了他人;行:推行;道:主张;利世:为社会谋利。
    34.
    考查文言文划分朗读节奏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要在整体感知文章内容的基础上,先对句子作简单翻译,初步了解大意,然后根据句子的意思和古文句法进行句读;同时利用虚词来辅助句读。句读时要注意古汉语的语法和句式,句读不能出现“破句”的现象。
    本句句意为:讲解谈论文章,就好比赏玩春花;涵养德行,以利于修身行事,就好比摘取秋果。“讲论文章”是做学问,是比喻句的本体;“春华也”,是喻体;“修身利行”“秋实也”也是比喻句,句式与前半部分相同。要求用三条“/”断句,故断为:讲论文章/春华也/修身利行/秋实也。
    35.
    本题考查文章的分析理解。
    B.甲文引用《兑命》中的话来深化强调“教学相长”这一论点。“教”与“学”并非因果关系,而是相互促进的关系。本项中“强调教与学的因果关系”说法错误;
    故选B。
    36.
    本题考查材料的比较阅读。
    甲文谈的是“教”与“学”的关系问题,得出“教学相长”的结论;
    乙文谈的是“讲论文章,春华也;修身利行,秋实也”,即做学问与修身的关系;
    链接材料中“学以学为人也,问以问所学也”谈到“学”与“问”的关系问题,认为“学”与“问”是相互促进的;
    可见甲文与链接材料的观点是相近的,即都认为“教学”“学问”是相辅相成的关系。
    由此可见,人不能不学习,学习不能单纯地“独学”,要在与老师、学生、朋友的相互教与学中取长补短,既要“学”又要“问”,既要“学”又要“教”,这样才能取得更好的学习效果。答题时扣住“教与学”“学与问”的关系即可。
    【点睛】
    参考译文

           虽然有可口的美食,但不去品尝,就不知道味道的甘美。虽然有最好的道理,但不去学习,就不知道它的好处。所以,学习之后才知道自己的不足,教人之后才知道自己有不懂的地方。知道了自己的不足,然后就能自我反省;知道了自己不懂的地方,然后才能勉励自己。所以说:教和学是相互促进的。《兑命》说“教人是学习的一半”,这话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吧!

           古代求学的人是为了充实自己,以弥补自身的不足;现在求学的人只是为了取悦他人,向他人炫耀。古代求学的人是为了他人,推行自己的主张以造福社会;现在求学的人是为了自身需要,修养德行以求做官。学习就像种果树一样,春天可以赏玩它的花朵,秋天可以摘取它的果实。讲解谈论文章,就好比赏玩春花;修养德行,以利于修身行事,就好比摘取秋果。
    链接材料
           求学的人提问,不光要听师长的论说,还一定要了解他们治学的方法;不光要了解方法,还要实践师长所教诲的事。这其中,既能向师长请教,又能跟朋友探讨,是求学的人最实在的事情。这是因为学习是为了学习做人的道理,提问是为了弄清学习中的疑难。作为一个人不能不学习,学习就当然不能不提问。
    37.(1)B
    (2)①青翠的树木,翠绿的藤蔓,遮掩缠绕,摇动下垂,参差不齐,随风飘拂。
    ②向小石潭的西南方望去,看到溪水像北斗星那样曲折,水流像蛇那样蜿蜒前行,时而看得见,时而看不见。
    (3)A
    (4)数步闻疾雷声/心悸/山僧曰/此瀑声也。
    (5)《小石潭记》表达了作者被贬谪后孤独、寂寞、凄凉之情;《观第五泄记》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的喜爱与赞叹之情。
    【解析】
    (1)
    本题考查学生对一词多义。
    A.都译为“大约”;
    B.这里/它;
    C.都译为“快步走”;
    D.都译为“激起”;
    故选B。
    (2)
    本题考查学生对句子翻译能力。我们在翻译句子时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如遇倒装句就要按现代语序疏通,如遇省略句翻译时就要把省略的成分补充完整。
    ①重点词:翠蔓,翠绿的藤蔓;蒙,遮掩;络,缠绕;参差披拂,参差不齐,随风飘拂;
    ②重点词:西南,向西南;斗折,像北斗星那样曲折;蛇行,像蛇那样蜿蜒前行。
    (3)
    A.句意:(我)心里感到高兴。乐:以……为乐;
    故选A。
    (4)
    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根据文言文断句的方法,先梳理句子大意,结合语法,然后断句。
    句意:走几步便听到迅雷般的轰鸣声,心里感到害怕。山上的僧人解释道:“这是瀑布的声音。”
    “心悸”为“闻疾雷声”的感受;“此瀑声也”为“山僧”所说的话;故而在“心悸”前后各断一处,在“山僧曰”后断一处;
    故断为:数步闻疾雷声/心悸/山僧曰/此瀑声也。
    (5)
    本题考查分析作者情感的能力。分析作者的情感,一是要结合写作背景,作者的遭遇,一是结合文章内容进行综合分析。
    柳宗元于唐顺宗永贞元年因拥护王叔文的改革,被皇帝贬为永州司马,王叔文被害;政治上的失意,使他寄情于山水,并通过对景物的具体描写,抒发自己的被贬后无法排遣的忧伤凄苦的思想感情。根据《小石潭记》第四段“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可知,小石潭的过于清冷的环境,寒气入骨,作者触景生情,内心忧伤起来,表达了作者被贬谪后孤独、寂寞、凄凉的心境。
    根据《观第五泄记》第二段“瀑行青壁间,撼山掉谷,喷雪直下,怒石横激如虹,忽卷掣折而后注,水态愈伟,山行之极观也”,第三段“至飞雨泻崖,而犹不忍去”等语句可知,作者在山间欣赏瀑布的雄伟,作者沉浸在美景之中,流连忘返,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的喜爱与赞美。
    【点睛】
    (甲)参考译文:
    从小丘向西走一百二十多步,隔着竹林,可以听到水声,就像人身上佩带的佩环相碰击发出的声音,(我)心里感到高兴。砍倒竹子,开辟出一条道路(走过去),沿路走下去看见一个小潭,潭水格外清凉。小潭以整块石头为底,靠近岸边,石底有些部分翻卷过来露出水面。成为了水中高地、小岛、不平的岩石和石岩等各种不同的形状。青翠的树木,翠绿的藤蔓,遮掩缠绕,摇动下垂,参差不齐,随风飘拂。
    潭中的鱼大约有一百来条,都好像在空中游动,什么依靠都没有。阳光直照(到水底),(鱼的)影子映在石上,呆呆地(停在那里)一动不动,忽然间(又)向远处游去了,来来往往,轻快敏捷,好像和游玩的人互相取乐。
    向小石潭的西南方望去,看到溪水像北斗星那样曲折,水流像蛇那样蜿蜒前行,时而看得见,时而看不见。两岸的地势像狗的牙齿那样相互交错,不能知道溪水的源头。我坐在潭边,四面环绕合抱着竹林和树林,寂静寥落,空无一人。使人感到心情凄凉,寒气入骨,幽静深远,弥漫着忧伤的气息。因为这里的环境太凄清,不可长久停留,于是记下了这里的情景就离开了。
    (乙)参考译文:
    从五泄寺的大门往右拐,有一条石头小路。走几步便听到迅雷般的轰鸣声,心里感到害怕。山上的僧人解释道:“这是瀑布的声音。”
    快步走去,迈过一块石头缝隙,就看见了瀑布。石头青绿,陡如刀削,没有一丝泥土,三面石头就像外城一样耸立。瀑布在青壁间落下,震撼着山谷,仿如笔直向下喷出雪花一样,突兀的岩山横拦瀑布,激起水花,就像彩虹,拍到岸边水浪突然卷起来然后才落回水中,水的气势更加雄壮,是游人看到的最壮观的景色了。
    游人们坐在倾斜的岩石下方抬头望,用自己的脸接住迸起的水沫,开始就像一丝凉线,空空的都像编织物的横线,到了飞雨泻崖,还留恋不想回去。
    傍晚归来,游人们各自写诗赞叹。所看到的景色已经非常绮丽,回想起来更加变幻莫测。

    38.     振奋,这里指用力鼓动翅膀     记载     追溯
    39.(1)大鹏击水而行,激起的波涛浪花有三千里,它乘着风盘旋飞到九万里的高空。
    (2)你不是我,怎么知道我不知道鱼的快乐?
    40.B
    【解析】
    38.
    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词性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
    (1)句意为:当它振动翅膀奋起直飞的时候。怒:振奋,这里指用力鼓动翅膀;
    (2)句意为:是记载一些怪异事情的书。志:记载;
    (3)句意为:请从我们最初的话题说起。循:追溯。
    39.
    本题考查文言翻译。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1)重点词语:水击:指鹏鸟的翅膀拍击水面。击:拍打。抟:回旋而上。扶摇:一种旋风,又名飙,由地面急剧盘旋而上的暴风。九:表虚数,不是实指。
    (2)重点词语:子:你。非:不是。安:怎么。知:知道。之:的
    40.
    本题考查内容理解。
    B.理解分析不正确。根据“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和“子固非鱼也,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可知,惠子并不是认为水中的游鱼不快乐,而是认为庄子不可能知道鱼是否快乐;因此,“惠子认为水中的游鱼并不快乐”理解错误。故选B。
    【点睛】
    参考译文
    【甲】
    北海里有一条鱼,它的名字叫鲲。鲲非常巨大,不知道有几千里。鲲变化成为鸟,它的名字就叫做鹏。鹏的脊背,也不知道有几千里长;当它振动翅膀奋起直飞的时候,翅膀就好像挂在天边的云彩。这只鸟,大风吹动海水的时候就要迁徙到南方的大海去了。南方的大海是一个天然的大池子。《齐谐》这本书,是记载一些怪异事情的书。书上记载:“鹏往南方的大海迁徙的时候,翅膀拍打水面,能激起三千里的浪涛,环绕着旋风飞上了九万里的高空,用六个月的时间飞到南海才休息。”像野马奔腾一样的游气,飘飘扬扬的尘埃,活动着的生物都因为风吹而运动。天空苍苍茫茫的,或许是上天真正的颜色?它的辽阔高远也是没有尽头的吗?鹏往下看的时候,看见的应该也是这个样子。
    【乙】
    庄子与惠施在濠水的桥上游玩。庄子说:“鲦鱼在河水中游得多么悠闲自得,这是鱼的快乐啊。”惠施说:“你不是鱼,怎么知道鱼的快乐?”庄子说:“你不是我,怎么知道我不知道鱼的快乐?”惠施说:“我不是你,固然不知道你;你本来就不是鱼,你不知道鱼的快乐,是完全可以肯定的!”庄子说:“请从我们最初的话题说起。你说‘你哪儿知道鱼快乐’的话,说明你已经知道我知道鱼快乐而在问我。我是在濠水的桥上知道的啊。”
    41.(1)与:“与”通“举”。(2)睦:使……和好、亲近。
    42.(1)因此图谋之心闭塞而不会兴起,盗窃作乱害人的事情而不会兴起。
    (2)人们各把自己的亲人当作亲人,把自己的儿女当作儿女。
    43.示例:“小康”社会指的是天下初得安康的社会状态。在这种社会里,统治者以礼义纲领维持社会的安定和繁荣,如有不遵守法纪的统治者,就会被废除,如有不遵守法纪的百姓,就会被惩戒。“大同”社会指的是人人安居乐业、人人尽其所能、人人平等自由、人人拥有并珍惜财物、政治清明的理想境界。
    【解析】
    41.
    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理解文言词语的含义要注意其特殊用法,如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词等。
    (1)句意:把品德高尚的人、能干的人选拔出来。与:同“举”,选举,选拔。
    (2)句意:用来使兄弟关系和睦。睦:使……和好、亲近。
    42.
    本题考查翻译文言语句的能力。要注意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通假字等特殊的文言现象,重点实词必须翻译到位。翻译时要做到“信、达、雅”。
    (1)句中的“是故(因此)、闭(闭塞)、乱贼(作乱害人)、作(兴起)”几个词是重点词语。
    (2)句中的“亲其亲(把自己的亲人当作亲人)、子其子(把自己的儿女当作儿女)”几个词是重点词语。
    43.
    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分析。
    从《大道之行也》中“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可知,“大同社会”是天下是大家共有的;从“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可知,“大同社会”中人们不只是敬爱自己的父母、疼爱自己的子女;从“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可知,“大同社会”中的财物和劳力都是大家共有的;从“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可知,“大同社会”中社会稳定。总之,《大道之行也》中“大同”社会是指人人安居乐业、人皆尽其所能、平等自由、拥有并珍惜财物、政治清明的理想境界。
    从《大道既隐》中“以著其义,以考其信,著有过,刑仁讲让,示民有常。如有不由此者,在势者去,众以为殃,是谓小康”可知,其“小康”社会是指比“大同”理想较低级的社会。主要奉行礼制,用它们来考察人们的信用,揭露过错,树立讲求礼让的典范,以礼义来维持社会的安定和繁荣;如有不遵守法纪的统治者,就会被废除,百姓也会把它看成祸害。
    【点睛】
    【甲】参考译文:
    在大道施行的时候,天下是人们所共有的,把品德高尚的人、能干的人选拔出来,讲求诚信,培养和睦气氛。所以人不只是敬爱自己的父母,不只是疼爱自己的子女,要使老年人能终其天年,中年人能为社会效力,幼童能顺利地成长,使老而无妻的人、老而无夫的人、幼而无父的人、老而无子的人、残疾人都能得到供养。男子有职务,女子有归宿。反对把财物弃置于地的浪费行为,不是为了占为己有;人们都愿意为公众之事竭尽全力,而不一定为自己谋私利。因此奸邪之谋不会发生,盗窃、造反和害人的事情不发生。所以门从外面带上,而不从里面闩上,这叫做理想社会。
    【乙】参考译文:
    如今政治上的最高理想已经消逝了,天下成了一家一姓的财产。人们各把自己的亲人当作亲人,把自己的儿女当作儿女,财物和劳力都为私人拥有。诸侯天子们的权力变成了世袭的,并成为名正言顺的礼制,修建城郭沟池作为坚固的防守,制定礼仪作为准则。用来确定君臣关系,使父子关系淳厚,使兄弟关系和睦,使夫妻关系和谐,使各种制度得以确立,划分田地和住宅,尊重有勇有智的人,为自己建功立业,所以阴谋诡计因此兴起,战争也由此产生了。夏禹、商汤、周文王、周武王、周成王和周公旦,由此成为三代中的杰出人物。这六位君子,没有哪个不谨慎奉行礼制。他们彰昌礼制的内涵,用它们来考察人们的信用,揭露过错,树立讲求礼让的典范,为百姓昭示礼法的仪轨。如果有越轨的反常行为,有权势者也要斥退,百姓也会把它看成祸害,这种社会就叫做小康。
    44.     困惑     同“敩”,教导     于是     再
    45.A
    46.(1)虽然有最好的道理,不学习就不知道它的好处。
    (2)发觉之前所阅读收获的东西,好像仅仅是这些书本中的十分之二三罢了。
    47.B
    48.     【甲】教学相长     【乙】息心凝虑
    【解析】
    44.
    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词性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
    (1)句意为:教人之后才知道自己有不懂的地方。困:困惑。
    (2)句意为:教人是学习的一半。学:同“敩”,教导。
    (3)句意为:于是在读诗的过程中,便不能静心思考。遂:于是。
    (4)句意为:不再能与古人争胜了。复:再。
    45.
    A.虽:都是“虽然”的意思;
    B.足:够/值得;
    C.其:它的,指代嘉肴/用在“如什么何”前面,加强反问语气;
    D.相:互相/表示动作偏指一方;
    故选A。
    46.
    本题考查句子翻译。注意重点词语的翻译要准确。
    (1)虽:虽然。至:达到极点。至道:最好的道理。
    (2)觉:发觉。向:以前。犹:好像。
    47.
    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A.“大概”除了表示名词意义,指“大致的内容或情况”,与古义基本相同之外,现在多用作不太确定的推断,是副词;“参会”古义是“综合比较”,今义是“参加会议”;
    C.结合“遂不能息心凝虑,究极本领”可知,赵翼的问题是心浮气躁,浅尝辄止。不是“随人说短长”(跟着别人胡乱评论);
    D.结合乙文中的“晚年无事,取诸家全集,再三展玩,始知其真才分、真境地。觉向之所见,犹仅十之二三也”和“然犹幸老而从事于此,虽不能力追,而尚能见到,差胜于终身不窥堂奥者”可以看出,赵翼在晚年时的反思很深刻,没有“不能‘自反’”;且赵翼晚年也很有成就,《瓯北诗话》就是他晚年的著作;没有“悲守穷庐”,落魄潦倒;
    故选B。
    48.
    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从甲文的“故曰:教学相长也”中的“故曰”可以看出,这是作者得出的结论,是他要强调的地方;再结合后面的“《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可知,作者进一步用《兑命》中的道理来论证了“教学相长”的结论;
    从乙文中“少时阅唐宋以来诸诗家,不终卷,而己之才思涌出。遂不能息心凝虑,究极本领”可知,赵翼少时读唐宋诸家诗不终卷,心浮气躁,浅尝辄止,不能“息心凝虑”。
    【点睛】
    参考译文:
         【甲】虽然有可口的美食,但不去品尝,就不知道味道的甘美。虽然有最好的道理,但不去学习,就不知道它的好处。所以,学习之后才知道自己的不足,教人之后才知道自己有不懂的地方,知道了自己的不足,然后就能自我反省;知道了自己不懂的地方,然后才能勉励自己。所以说教和学是相互促进的。《兑命》说:“教人是学习的一半。”这话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吧!
         【乙】年轻时读唐宋以来的诸家诗,经常不等看完,便觉得自己才思涌出。于是在读诗的过程中,便不能静心思考,穷尽本领。不过和当时一般选家不相上下,知其大概而已。晚年无事,便取来唐宋诸家的全集,再三展读,才慢慢在唐宋诸家诗中看到了真正的才学、真正的境地。才明白自己从前所看见的,好像仅是十分之二三了。
         于是深感后悔:如果几十年前,便从唐宋诸家诗话中探求推理,一定能得知各家的独到之处,与他们相比较,如果是才分高的,便可以让自己的才华得到扩展;如果是功底深的,也能让自己的功力进一步加深。必定把诸家的特点吸收、综合和比较,自成一家。可惜自己已经到了晚年,精力已经衰竭,不再能与古人争胜了。但所幸晚年在这上面研究,虽然不可能有精力追赶唐宋诸大家了,但还是看到了他们的真才分和真境地,略微超过终身不看唐宋诸家诗话的人。
    49.     东晋     永州八记     明
    50.D
    51.①阳光直照到水底,鱼的影子映在水底的石上。
    ②中间高起而宽敞的部分是船舱。
    52.与【乙】段文字的“记”相同,都是描写自然景物的。如材料中的“暝色下积,月光布其上,俯视万影摩荡,若鱼龙起伏波浪中”描写了此处“月光遍布其上,呈现出万影荡漾,像鱼龙起伏于波浪中的景象”。
    【解析】
    49.
    本题考查作品常识。
    阅读甲文,由“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可知,甲文节选自《桃花源记》。《桃花源记》是东晋文学家陶渊明的代表作之一,是《桃花源诗》的序言,选自《陶渊明集》。此文借武陵渔人行踪这一线索,把现实和理想境界联系起来,通过对桃花源的安宁和乐、自由平等生活的描绘,表现了作者追求美好生活的理想和对当时的现实生活不满。
    阅读乙文,由“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和“凄神寒骨,悄怆幽邃”可知,乙文节选自《小石潭记》。《小石潭记》是唐朝诗人柳宗元的作品。全名《至小丘西小石潭记》。记叙了作者游玩的整个过程,以优美的语言描写了“小石潭”的景色,含蓄地抒发了作者被贬后无法排遣的忧伤凄苦的感情。全文对小石潭的整体感觉是:幽深冷寂,孤凄悲凉。
    阅读丙文,由“尝贻余核舟一,盖大苏泛赤壁云”可知,丙文选自《核舟记》。《核舟记》是明朝文学家魏学洢创作的一篇说明文。此文细致地描写了一件微雕工艺品——“核舟”的形象,其构思精巧,形象逼真,反映了中国古代雕刻艺术的卓越成就,表达了作者对王叔远精湛技术的赞美,以及对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勤劳与智慧的高度赞扬。
    50.
    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词性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
    A.与世隔绝/断绝,详细/具有;
    B.都是“说”,表示约数/答应、给予;
    C.凄清/洁净,余数/奇特;
    D.都是“根据”,都是“慢慢地”;
    故选D。
    51.
    本题考查翻译文言语句。答题时先要理解重点词和意思,再初步翻译,然后根据现代汉语的习惯进行调整,做到文从字顺。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①重点词:彻,透过;布,分布、映照。句意为:阳光直照到水底,鱼的影子映在水底的石上。
    ②重点词:轩:高;敞,宽敞。句意为:中间高起而宽敞的部分是船舱。
    52.
    本题考查阅读比较。
    由甲文“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和“自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不足为外人道也”可知,【甲】段文字记叙的是渔人来到桃花源后受到桃源村民热情接待的事件,所以是记叙人物事件;由乙文“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和“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可知,【乙】段文字记的是小石潭中和小石潭边的风景,所以是记叙风景名胜;由丙文“尝贻余核舟一,盖大苏泛赤壁云”和“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许。中轩敞者为舱,箬篷覆之”可知,【丙】段文字是记“核舟”这一器物建筑的。
    再联系【链接材料】,由“暝色下积,月光布其上,俯视万影摩荡,若鱼龙起伏波浪中”和“此万竹蔽天处也,所谓小盘谷”可知,这里描写的是作者沿途看到的风景,所以是记山川名胜的,与【乙】段文字相同。“暝色下积,月光布其上,俯视万影摩荡,若鱼龙起伏波浪中”正是描写了此处“月光遍布其上,呈现出万影荡漾,如鱼龙起伏于波浪中的景象”,与《小石潭记》写景“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类型相似。
    【点睛】
    参考译文:
    【甲】桃花源里的人见到渔人,大吃一惊,问渔人从哪里来。渔人详细地回答了他的问题,有人便邀请渔人到自己家里去,摆酒杀鸡做饭来款待他。村中的人听说有这样一个人,都来打听消息。他们自己说他们的祖先为了躲避秦时的战乱,带领着自己的妻子儿女及乡邻们来到这与世隔绝的地方,不再出去了,于是就与外面的人断绝了来往。桃花源里的人问现在是什么朝代,竟然不知道有汉朝,更不必说魏朝和晋朝了。渔人把自己听到的事一一详细地告诉了他们,村中的人都感叹惋惜。其余的人又各自把渔人请到自己的家中,都拿出酒食来款待他。渔人逗留了几天以后,告辞离开了。这里的人对渔人说:“这里的情况不值得对外边的人说啊!”
    【乙】潭中的鱼大约有一百来条,都好像在空中游动,没有任何依靠。阳光直照到水底,鱼的影子映在水底的石上。鱼儿呆呆地一动不动,忽然向远处游去,来来往往,轻快敏捷的样子,好像和游玩的人互相取乐。向小石潭的西南方望去,看到溪身像北斗星那样曲折,水流像蛇一样蜿蜒前行,时隐时现。两岸的地势像狗的牙齿那样相互交错,不能知道溪水的源头。我坐在潭边,四面环绕合抱着竹林和树林,寂静寥落,空无一人。使人感到心情凄凉,寒气入骨,幽静深远,弥漫着忧伤的气息。因为这里的环境太凄清,不可长久停留,于是记下了这里的情景就离开了。
    【丙】明朝(有一个)有特殊技艺(技艺精巧)的人名字叫王叔远。(他)能用直径一寸的木头,雕刻出宫殿、器具、人物,还有飞鸟、走兽、树木、石头,没有一件不是根据木头原来的样子模拟那些东西的形状,各有各的神情姿态。(他)曾经送给我一个用桃核雕刻成的小船,刻的是苏轼乘船游赤壁(的情形)。船头到船尾大约长八分多一点,大约有两个黄米粒那么高。中间高起而宽敞的部分是船舱,用箬竹叶做的船篷覆盖着它。旁边有小窗,左右各四扇,一共八扇。打开窗户来看,雕刻着花纹的栏杆左右相对。关上窗户,就看到一副对联,右边刻着“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八个字,左边刻着“清风徐来,水波不兴”八个字,用石青涂在字的凹处。
    【链接材料】到了傍晚,于是登山循城而归。这时暮色低垂,月光遍布其上。低头看去,只见万影荡漾,像鱼龙起伏于波浪中。同行的人都说:“这是万竹蔽天的地方呀。所谓小盘谷,大概快到了吧。”
    53.D
    54.(1)老人和小孩都悠闲愉快、自得其乐的样子。
    (2)选拔推举品德高尚、有才干的人,讲求诚信,培养和睦气氛。
    55.     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
    56.示例:①从“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可以看出“桃源”中的老人和孩子因为受到全社会的关爱,生活极其幸福,这就是“大同”社会中“老有所终”“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或“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②从“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可以看出“桃源”中的男人和女人各司其职,这就是“大同”社会中“男有分,女有归”。
    【解析】
    53.
    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理解文言词语的含义要注意其特殊用法,如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词等。D.“货恶其弃于地也”的意思是:对于财货,人们憎恨把它扔在地上的行为。恶:厌恶,憎恨。不是“坏的”。故选D。
    54.
    本题考查翻译文言语句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尤其要注意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通假字等特殊的文言现象,重点实词必须翻译到位。翻译时要做到“信、达、雅”。
    (1)句中的“黄发(指老人)、垂髫(指小孩)、并(全)、怡然(愉悦的样子)”几个词是重点词语。
    (2)句中的“贤(贤能)、与(通‘举’,选举,推举)、修(培养)”几个词是重点词语。
    55.
    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甲】文中的“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的意思是:有肥沃的土地,美好的池塘,桑树竹林之类。这与《桃花源诗》中有“桑竹垂馀荫,菽稷随时艺”的诗句所描述的田园景象相类似;【乙】文中的“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的意思是:人不只是敬爱自己的父母,不只是疼爱自己的子女。这与孟子的名言“老吾老以及入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表达的意思是一样的,也就是有异曲同工之妙。据此可填写作答。
    56.
    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分析。陶渊明描绘的“世外桃源”艺术地再现了“大同”社会的生活风貌,其中《桃花源记》中“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叙写了“桃源”中的老人和孩子都生活幸福美满,这与《大道之行也》中所说的“老有所终”“幼有所长”或“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社会风貌相似;《桃花源记》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叙写的“桃源”中的男人和女人都有自己的事可做,这与《大道之行也》中所展现的“男有分,女有归”社会风貌相似。据此理解分析作答。
    【点睛】
    参考译文:
    【甲】桃花林在溪水发源的地方没有了,(在那里)便看到一座山,山边有个小洞,隐隐约约好像有光亮。渔人就舍弃船上岸,从小洞口进入。起初洞口很狭窄,仅能容一个人通过。渔人又向前走了几十步,一下子变得开阔敞亮了。只见土地平坦宽阔,房屋整整齐齐,有肥沃的土地,美好的池塘,桑树竹林之类。田间小路交错相通,(村落间)能互相听到鸡鸣狗叫的声音。村里面,来来往往的行人,耕种劳作的人,男男女女的衣着装束完全像桃花源外的世人,老人和小孩都高高兴兴,自得其乐。
    【乙】在大道施行的时候,天下是人们所共有的,把品德高尚的人、能干的人选拔出来,讲求诚信,培养和睦气氛。所以人不只是敬爱自己的父母,不只是疼爱自己的子女,要使老年人能终其天年,中年人能为社会效力,幼童能顺利地成长,使老而无妻的人、老而无夫的人、幼而无父的人、老而无子的人、残疾人都能得到供养。男子有职务,女子有归宿。反对把财物弃置于地的浪费行为,不是为了占为己有;人们都愿意为公众之事竭尽全力,而不一定为自己谋私利。因此奸邪之谋不会发生,盗窃、造反和害人的事情不发生。所以门从外面带上,而不从里面闩上,这叫做理想社会。
    57.(1)本义为两马并驾,引申为并列(2)同“现”,表现(3)故:原因
    58.B
    59.文王继位/和乃抱其璞而哭于楚山之下/三日三夜/泣尽而继之以血。
    60.(1)想要与普通的马等同尚且不能够做到,怎么能要求它能够日行千里呢?
    (2)(我)感到痛苦的是(真正的)宝石被斥为(普通的)石头,诚实正直的人被诬蔑为骗子。【或“我是为(真正的)的宝石被斥为(普通的)的石头,诚实正直的人被诬蔑为骗子而感到痛苦(悲痛)”】(意思对即可)
    61.《马说》通过千里马被埋没的普遍现实,《卞和泣玉》通过和氏璞两度被指斥为石的故事,以事喻理,论述的都是统治者不识人才,埋没人才,英才志士怀才不遇,有志难伸的现实。(大意如此即可)
    【解析】
    【分析】
    57.
    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词性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
    (1)句意:跟普通的马一同死在槽枥之间。本义为两马并驾,引申为并列。
    (2)句意:才能和美德不能表现在外面。见:同“现”,表现。
    (3)句意:派人问他原因。故:原因。
    58.
    本题考查一词多义。要根据具体的语境来分析辨别词义。
    A.以:介词,用/动词,认为;
    B.也:语气助词,啊/语气助词,啊;
    C.之:助词,的/代词,它;
    D.而:连词,表转折/连词,表承接;
    故选B。
    59.
    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要根据句意及结构来分析划分停顿。
    句意:文王即位,卞和抱住他的玉璧在楚山下哭,三天三夜,眼泪流尽而代替它的是血。“文王继位”是一件事,作状语;“和乃抱其璞而哭于楚山之下”是卞和的行为;“三日三夜”说明哭的时间之长;“泣尽而继之以血”说明哭得悲伤程度。故断为:文王继位/和乃抱其璞而哭于楚山之下/三日三夜/泣尽而继之以血。
    60.
    本题考查翻译语句的能力。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1)重点词:且,犹、尚且;等,相同、一样;安,怎么;求,要求。
    (2)重点词:悲,感到悲伤;题,被判定;名,说成;诳,欺骗。
    61.
    本题考查对比阅读。
    甲文中,食马者“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最终只能得出“天下无马”的结论。因食马者的无知彻底埋没了千里马的才华,作者只能发出“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的感叹,表现出作者怀才不遇,壮志难酬之情,和对统治者埋没、摧残人才的愤懑和控诉,饱含深深的无奈。
    乙文中,根据“王以和为诳,而刖其左足”“王又以和为诳,而刖其右足”可知,厉王及武王不识玉,把卞和施以酷刑。致使卞和“宝玉而题之以石,贞士而名之以诳”,即把宝玉看为石头,把忠贞的人看为说谎的人。本文以理喻理,说明如果当权者不识人才,埋没人才,就会像把宝玉看作顽石一样,造成英才志士怀才不遇、有志难伸的结局。
    根据以上分析,概括两文主题的相似之处即可。
    【点睛】
    译文

           世上先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经常有,但是伯乐不常有。所以虽然有名贵的马,也只能辱没在仆役的手中,跟普通的马一同死在槽枥之间,不以千里马著称。
           日行千里的马,吃一顿有时能吃完一石粮食。喂马的人不知道它能日行千里而像普通的马一样来喂养它。这样的马,虽然有日行千里的能力,但吃不饱,力气不足,才能和美德不能表现在外面。想要和普通的马一样尚且做不到,怎么能够要求它(日行)千里呢? 
           不能按照驱使千里马的正确方法驾驭它,喂养它却不能竭尽它的才能,听千里马嘶鸣,却不能通晓它的意思,拿着鞭子面对它,说:“天下没有千里马!”唉,难道真的没有千里马吗?大概是真的不认识千里马吧!

           楚国人卞和,在楚山中获得了美丽的玉璧,把它奉献给了厉王。厉王让雕琢玉器的人鉴别它,雕琢玉器的人说:“这是石头。”厉王认为卞和在说谎,而砍去了他的左足。等到厉王驾崩了,武王即位,卞和又把玉璧献给那位武王。武王让雕琢玉器的人鉴别它,又说:“这是石头。”武王又认为卞和在说谎,而砍去了他的右足。武王驾崩了,文王即位,卞和抱住他的玉璧在楚山下哭,三天三夜,眼泪流尽而代替它的是血。文王听到后,派人问他原因,说:“天下受到刖刑的人很多,你为什么哭得这么伤心?”卞和说:“我不是为被刖伤心,我是因为它是宝玉而被看为石头,忠贞的人被看为说谎的人,这才是我悲伤的原因。”文王于是派雕琢玉器的人剖开他的玉碧,果然得到宝玉,于是命名为“和氏璧”。
    62.     不必 不值得     类     曾经     同返   返回
    63.一闭一开/水深广/不得渡。
    64.(1)他们自己说他们的祖先为了躲避秦时的战乱,领着妻子儿女和乡邻们来到这个与人世隔绝的地方。
    (2)深山中竟然有人活动的踪迹,这两个人感到很奇怪。
    65.豁然开朗
    66.使人觉得桃花源是一个似有似无 似真似幻的所在,暗示桃花源是个虚幻的社会,在现实中是不存在的。
    【解析】
    【详解】
    1.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词性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
    ①句意:(这里的情况)不值得对外面的人说啊。不足:不值得。
    ②句意:有肥沃的田地、美丽的池塘,以及桑树、竹子这类的植物。属:类。
    ③句意:曾经到衡山采药。尝:曾经。
    ④句意:深入衡山忘了出来。反:通“返”,返回。
    2.本题考查划分文言文停顿的能力。
    句意:一扇关一扇开。水极深,水面相当宽广。“一闭一开”指的是水的南面“二石囷”的状态,应当与后句断开;“深广”和“不得渡”都是对主语“水”的修饰语,两个词应当断开。
    所以停顿应该是:一闭一开,水深广,不得渡。
    3.本题考查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翻译时,必须遵循“字字有着落,直译、意译相结合,以直译为主”的原则。翻译文言语句要抓住句中的关键词汇。
    本题重点词:
    (1)云:说;先世:祖先;率:率领;妻子:指妻子、儿女;邑人:同县的人;绝境:与人世隔绝的地方。
    (2)人迹:人活动的踪迹;异:对……感到奇怪。
    4.本题考查理解词句的能力。
    “开明朗然”意思是:眼前就明亮起来。分析甲文内容,“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的意思是:又向前行走了几十步,突然变得开阔明亮。所以“开明朗然”与甲文的“豁然开朗”一词相仿。
    5.本题考查学生的比较阅读能力。
    解答此题首先要疏通文意,了解内容。分析甲文,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和“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可知,渔人由山中小口进入,来到了风景如画的世外桃源,“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也写出了桃源村民的淳朴好客,最后作者又以“不足为外人道也”来暗示渔人再次寻找世外桃源的结局;再分析乙文,“欲还失道,遇伐薪人问径,仅得还家”和“子骥欲更寻索,不复知处”写出了刘子骥无法再次寻访石门仙境的结局;“穴才容人。行数十步,便开明朗然,不异世间”描写的穴中仙境也是不属于世间的奇特之地。作者是有意这样安排的,这样更能说明是作者虚构的美好景象,在当时的现实生活中是不存在的,反映出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点睛】
    参考译文:
    《桃花源记》节选
    桃花林的尽头就是溪水的源头,渔人发现了一座小山,山上有个小洞口,洞里面隐隐约约透着点光亮。渔人便下了船,从洞口走了进去。最开始非常狭窄,只能容得下一人通过。又向前行走了几十步,突然变得开阔明亮。渔人眼前这片土地平坦宽广,房屋排列得非常整齐,还有肥沃的田地、美丽的池塘,以及桑树、竹子这类的植物。田间小路四通八达,鸡鸣狗吠的声音此起彼伏。人们在田间来来往往耕种劳动,男女的穿戴全都与桃花源以外的人一样。老年人和小孩儿,都怡然并自得其乐。  
    这里的人看见了渔人,感觉非常惊讶,问他是从哪里来的。渔人都详细地作了回答。这里的人便邀请他到家中做客,摆了酒、杀了鸡用来款待他。村里面的其他人听说来了这么一个人,全都来打听消息。他们自己说他们的先祖是为了躲避秦朝时期的战乱,率领妻儿乡邻们来到这个与世隔绝的地方,从此他们再没有人出去了,所以和外面的人隔绝了一切往来。村里的人问渔人现如今是什么世道,他们居然不知道有汉朝,更不用说魏、晋两朝了。渔人把自己知道的所有事都一一说了出来,村民们听了都感叹惋惜。其余的人各自又把渔人邀请到自己的家中,都拿出自己的美酒佳肴来款待他。渔人停留了几日后,就向村里的人告辞。村里的人告诉他:“这里的情况不值得对外面的人说啊。”
    乙文
    南阳的刘子骥,喜欢游山玩水,曾经到衡山采药,深入衡山忘了出来。路上看到一道山涧,水的南面有两扇石门,一扇关一扇开。水极深,水面相当宽广,他无法渡到对岸去,想要返回却已经迷失了道路,遇到砍柴的人(刘子骥)就向砍柴人问路,只能找到回去的路(罢了)。有的人说石门里都是仙家的药方和灵验的药以及各种奇妙的东西。刘子骥想要再次去寻找(那个地方),不再能知道它在哪里。
    长沙的醴陵县有一条小河,有两个人乘船去砍柴,看到河岸下面的一个土洞当中有水顺着河流的方向流出,其中有新砍的木片随着水漂出来。深山中竟然有人活动的踪迹,这两人感到很奇怪,互相商量道:“可以试着到水里,看看是什么原因有这木片漂出来的”。(说完),其中一个砍柴人就用斗笠护着自己进入了河岸边的洞穴,(一开始)洞穴仅能容一人通过,走了几十步路,眼前就明亮起来,里面的景象不同于人世间(的景象)。
    67.(1)像狗的牙齿那样(2)静止不动的样子(3)遗憾(4)停息
    68.B
    69.大都山之姿态得树而妍/山之骨格得石而苍/山之营卫得水而活
    70.(1)向小石潭的西南方看去,溪水像北斗星那样曲折,像蛇那样蜿蜒前行,时隐时现。
    (2)睡在枕上仍能听到奔腾的水声,整夜不停息,在幽深而人迹罕至的环境中,大自然的各种声音传入耳中,愈发显出环境的幽静。
    71.     贬谪的悲凉(孤寂凄凉)     知音难觅的惆怅
    【解析】
    67.
    本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词性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
    ①句意:两岸的地势像狗的牙齿那样相互交错。犬牙:名词作状语,像狗的牙齿那样。
    ②句意:呆呆地(停在那里)一动不动。佁然:静止不动的样子 。
    ③句意:只遗憾没有和尚可以交谈。恨:古今异义词,遗憾 。
    ④句意:整夜不停息。息:停息。
    68.
    本题考查对虚词的辨析。
    A.连词,表承接/连词,表转折;
    B.都是介词,因为;
    C.代词,代指竹林外的水声,像人身上所带的玉佩、玉环相碰发出的声音/助词,的;
    D.代词,指小石潭/助词,表示加强诘问语气;
    故选B。
    69.
    本题主要考查考生能否正确把握朗读节奏并准确断句。文言语句的节奏划分一般以句意和语法作为是划分依据。一般句首发语词需要停顿,主谓之间需要停顿,并列短语之间也需要停顿。需要结合句意和句式来判断。句意为:大致山的姿态因为有了树而美丽;山的结构因为有了石头而苍劲,山的精气因为有了水而生动。此句分别描写了“山之姿态”“山之骨格”“山之营卫”的样子,三者的并列关系,故停顿:大都山之姿态得树而妍/山之骨格得石而苍/山之营卫得水而活。
    70.
    本题考查文言翻译。要求:完整,流畅,准确。注意:
    ①西南,名词作状语,向西南;斗,名词作状语,像北斗星那样;蛇,名词作状语,像蛇那样。
    ②终夜,整夜;息,停息。
    71.
    本题考查理解作者的情感。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抓住关键语句,概括即可。
    阅读全文,了解内容,甲文抓住关键语句“心乐之”“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等可知,柳宗元参与改革,失败被贬,心中愤懑难平,所以凄苦是他感情的主调。然而寄山水正是为了摆脱这种抑郁的心情。可是欢乐毕竟是暂时的,一经凄清环境的触发,忧伤悲凉的心情就又会流露出来。坐在小石潭上,四周环抱着密密的竹子和树木,非常寂静,见不到人,令人神色凄凉,骨彻心寒,精神上也不免悲怆幽凉。因为它的境况太幽清了,不适宜让人长久地呆下去,便题了字后离去。在这一段中,作者突出地写了一个“静”字,并把环境中的静深入到心神中去,情景相融,写出了一种凄苦孤寂的心境。这无疑是作者被贬后心情的曲折反映。概括为:作者游览小石潭,触景生情,由乐转悲,表现被贬后孤寂、悲凉的思想感情。
    乙文从“恨僧少可语耳”可知,作者虽然在韬光庵可以读白居易的碑丈,可以听雨中的泉水声,只遗憾没有和尚可以交谈。流露了作者知音难觅的惆怅情绪的情绪。
    【点睛】
    译文
    【甲】从小丘向西走一百二十多步,隔着竹林,可以听到水声,就像人身上佩带的佩环相碰击发出的声音,心里为之高兴。砍倒竹子,开辟出一条道路(走过去),沿路走下去看见一个小潭,潭水格外清凉。小潭以整块石头为底,靠近岸边,石底有些部分翻卷过来露出水面。成为了水中高地、小岛、不平的岩石和石岩等各种不同的形状。青翠的树木,翠绿的藤蔓,遮掩缠绕,摇动下垂,参差不齐,随风飘拂。
    潭中的鱼大约有一百来条,都好像在空中游动,什么依靠都没有。阳光直照(到水底),(鱼的)影子映在石上,呆呆地(停在那里)一动不动,忽然间(又)向远处游去了,来来往往,轻快敏捷,好像和游玩的人互相取乐。
    向小石潭的西南方望去,(溪水)像北斗星那样曲折,像蛇那样蜿蜒前行,时隐时现。两岸的地势像狗的牙齿那样相互交错,不能知道溪水的源头。
    我坐在潭边,四面环绕合抱着竹林和树林,寂静寥落,空无一人。使人感到心情凄凉,寒气入骨,幽静深远,弥漫着忧伤的气息。 因为这里的环境太凄清,不可长久停留,于是记下了这里的情景就离开了。
    一起去游玩的人有吴武陵、龚古、我的弟弟宗玄。跟着同去的有姓崔的两个年轻人。一个叫做恕己,一个叫做奉壹。
    【乙】雨中上韬光庵,树丛雾气缭绕,如同轻纱,雨水从树梢滴落,好像江海倾覆。疲倦时可以蹲坐在石头上或靠着竹子休息。大致山的姿态因为有了树而美丽;山的结构因为有了石头而苍劲;山的精气因为有了水而生动;这些景象只有在上韬光庵的路上才能全都见到。刚到灵隐时,寻求所说的“楼观沧海日,门对浙江潮”,最终没有见到。到韬光庵才真正明明白白地见到这种景观。在韬光庵可以读白居易的碑丈,可以听雨中的泉水声,只遗憾没有和尚可以交谈。睡在枕上仍能听到奔腾的水声,整夜不停息,在幽深而人迹罕至的环境中,大自然的各种声音传入耳中,愈发显出环境的幽静。更加确信声音本来不含有哀乐的感情。

    相关试卷

    【期末专题复习】部编版语文2022-2023学年八年级下册期末:专题12 文言文阅读(第六单元)(测试):

    这是一份【期末专题复习】部编版语文2022-2023学年八年级下册期末:专题12 文言文阅读(第六单元)(测试),文件包含期末专题复习部编版语文2022-2023学年八年级下册期末专题12文言文阅读第六单元测试解析版docx、期末专题复习部编版语文2022-2023学年八年级下册期末专题12文言文阅读第六单元测试原卷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36页, 欢迎下载使用。

    【期末考点专项】部编版语文2022-2023学年八年级下册期末:专题12 文言文阅读(专项练习)(原卷版+解析版):

    这是一份【期末考点专项】部编版语文2022-2023学年八年级下册期末:专题12 文言文阅读(专项练习)(原卷版+解析版),文件包含期末考点专项部编版语文2022-2023学年八年级下册期末专题12文言文阅读解析版docx、期末考点专项部编版语文2022-2023学年八年级下册期末专题12文言文阅读原卷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26页, 欢迎下载使用。

    专题12:文言文阅读-2022-2023学年八年级语文下学期期末考前复习专项训练(部编版):

    这是一份专题12:文言文阅读-2022-2023学年八年级语文下学期期末考前复习专项训练(部编版),文件包含专题12文言文阅读-2022-2023学年八年级语文下学期期末考前复习专项训练部编版解析版docx、专题12文言文阅读-2022-2023学年八年级语文下学期期末考前复习专项训练部编版原卷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28页, 欢迎下载使用。

    • 精品推荐
    • 所属专辑

    免费资料下载额度不足,请先充值

    每充值一元即可获得5份免费资料下载额度

    今日免费资料下载份数已用完,请明天再来。

    充值学贝或者加入云校通,全网资料任意下。

    提示

    您所在的“深圳市第一中学”云校通为试用账号,试用账号每位老师每日最多可下载 10 份资料 (今日还可下载 0 份),请取消部分资料后重试或选择从个人账户扣费下载。

    您所在的“深深圳市第一中学”云校通为试用账号,试用账号每位老师每日最多可下载10份资料,您的当日额度已用完,请明天再来,或选择从个人账户扣费下载。

    您所在的“深圳市第一中学”云校通余额已不足,请提醒校管理员续费或选择从个人账户扣费下载。

    重新选择
    明天再来
    个人账户下载
    下载确认
    您当前为教习网VIP用户,下载已享8.5折优惠
    您当前为云校通用户,下载免费
    下载需要:
    本次下载:免费
    账户余额:0 学贝
    首次下载后60天内可免费重复下载
    立即下载
    即将下载:资料
    资料售价:学贝 账户剩余:学贝
    选择教习网的4大理由
    • 更专业
      地区版本全覆盖, 同步最新教材, 公开课⾸选;1200+名校合作, 5600+⼀线名师供稿
    • 更丰富
      涵盖课件/教案/试卷/素材等各种教学资源;900万+优选资源 ⽇更新5000+
    • 更便捷
      课件/教案/试卷配套, 打包下载;手机/电脑随时随地浏览;⽆⽔印, 下载即可⽤
    • 真低价
      超⾼性价⽐, 让优质资源普惠更多师⽣
    VIP权益介绍
    • 充值学贝下载 本单免费 90%的用户选择
    • 扫码直接下载
    元开通VIP,立享充值加送10%学贝及全站85折下载
    您当前为VIP用户,已享全站下载85折优惠,充值学贝可获10%赠送
      充值到账1学贝=0.1元
      0学贝
      本次充值学贝
      0学贝
      VIP充值赠送
      0学贝
      下载消耗
      0学贝
      资料原价
      100学贝
      VIP下载优惠
      0学贝
      0学贝
      下载后剩余学贝永久有效
      0学贝
      • 微信
      • 支付宝
      支付:¥
      元开通VIP,立享充值加送10%学贝及全站85折下载
      您当前为VIP用户,已享全站下载85折优惠,充值学贝可获10%赠送
      扫码支付0直接下载
      • 微信
      • 支付宝
      微信扫码支付
      充值学贝下载,立省60% 充值学贝下载,本次下载免费
        下载成功

        Ctrl + Shift + J 查看文件保存位置

        若下载不成功,可重新下载,或查看 资料下载帮助

        本资源来自成套资源

        更多精品资料

        正在打包资料,请稍候…

        预计需要约10秒钟,请勿关闭页面

        服务器繁忙,打包失败

        请联系右侧的在线客服解决

        单次下载文件已超2GB,请分批下载

        请单份下载或分批下载

        支付后60天内可免费重复下载

        我知道了
        正在提交订单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下载确认

        下载需要:0 张下载券

        账户可用:0 张下载券

        立即下载
        使用学贝下载
        账户可用下载券不足,请取消部分资料或者使用学贝继续下载 学贝支付

        如何免费获得下载券?

        加入教习网教师福利群,群内会不定期免费赠送下载券及各种教学资源, 立即入群

        即将下载

        专题12 文言文阅读-八年级语文下学期期末专项复习(部编版)
        该资料来自成套资源,打包下载更省心 该专辑正在参与特惠活动,低至4折起
        [共10份]
        浏览全套
          立即下载(共1份)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