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选择题)② 2022-2023学年九年级化学全一册同步课时分层训练(人教版)(共27题)第1页](http://www.enxinlong.com/img-preview/2/7/13268736/0/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1.2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选择题)② 2022-2023学年九年级化学全一册同步课时分层训练(人教版)(共27题)第2页](http://www.enxinlong.com/img-preview/2/7/13268736/0/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1.2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选择题)② 2022-2023学年九年级化学全一册同步课时分层训练(人教版)(共27题)第3页](http://www.enxinlong.com/img-preview/2/7/13268736/0/2.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初中化学人教版九年级上册课题2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课后作业题
展开
这是一份初中化学人教版九年级上册课题2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课后作业题,共15页。试卷主要包含了03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2022-2023学年九年级化学全一册同步课时分层训练(人教版)1.2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选择题)②一、单选题1.(2021·全国·九年级课时练习)在“人吸入的空气和呼出气体有什么不同”的探究中,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证明呼出气体含二氧化碳多的证据是:呼出的气体使澄清石灰水更浑浊B.证明呼出气体含氧气少的证据是:呼出的气体不能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C.证明呼出气体含水蒸气多的证据是:呼出的气体在玻璃上结下水珠D.判断呼出气体含有氮气的依据是:空气中含有氮气,而氮气不为人体吸收2.(2019·全国·九年级课时练习)下列实验操作中正确的是A.量取10mL水 B.处理废弃固体药品C.保存二氧化碳气体 D.取少量液态药品3.(2021·全国·九年级课时练习)下列关于石蜡性质的描述中,错误的是A.石蜡是无色、无味且硬度较大的固体B.石蜡不溶于水C.石蜡受热易熔化D.石蜡可燃4.(2021·全国·九年级课时练习)在探究我们吸入的空气和呼出的气体有什么不同的活动中,其中有一操作如图,则该操作说明该气体A.极易溶于水B.不溶或不易溶于水C.易溶于水D.与气体是否溶于水无关5.(2021·全国·九年级课时练习)用小刀切下石蜡并放入水中,该实验不能说明石蜡具有的性质是A.密度 B.硬度 C.溶解性 D.可燃性6.(2021·全国·九年级课时练习)蜡烛刚熄灭时产生的白烟能被点燃,说明白烟具有A.可燃性 B.助燃性C.挥发性 D.氧化性7.(2021·全国·九年级课时练习)下列关于“蜡烛燃烧”、“人体吸入空气和呼出气体探究”叙述正确的是A.能观察到有H2O和CO2生成B.蜡烛熄灭时,产生白烟是化学变化C.证明人呼出的气体中含有较多的CO2D.证明人呼出气体含较多CO2 A.A B.B C.C D.D8.(2021·全国·九年级课时练习)小亮利用蜡烛进行实验,下列有关说法不正确的是A.切一小块蜡烛放入水中,蜡烛浮于水面上,说明石蜡的密度小于水B.点燃蜡烛刚熄灭时产生的白烟,白烟被点燃,说明白烟有可燃性C.取冷而干燥的小烧杯罩在蜡烛火焰上方,有水雾出现,说明石蜡燃烧有水生成D.将一根火柴平放入火焰中1~2s取出,内焰的火柴炭化变黑,说明内焰温度最高9.(2021·全国·九年级课时练习)英国科学家法拉第曾为少年儿童做过一个有趣的“母子火焰”实验,如图所示,据此实验,下列有关分析中正确的是( )A.子火焰中被燃烧的物质是液态石蜡B.该蜡烛的内焰温度最高C.要使该实验成功,导管不宜过长D.导管的一端要插入母火焰的中心部位是因为该处氧气充足10.(2021·全国·九年级课时练习)探究人体呼出的气体和吸入的空气中所含二氧化碳的量有何不同,应该使用( )A.燃着的木条 B.澄清石灰水 C.带火星的木条 D.水11.(2021·全国·九年级课时练习)小明发现罩在蜡烛火焰上方的烧杯内壁被熏黑。他的下列做法不正确的是( )A.反复实验,并观察是否有相同现象B.认为与本次实验无关,不予理睬C.查找蜡烛成分资料,探究黑色物质成分D.向老师请教生成黑色物质的原因12.(2021·全国·九年级课时练习)关于蜡烛及其燃烧的说法中错误的是A.图一中将一根火柴迅速平放在火焰中,焰心部分炭化变黑最明显B.图二中将短玻璃管一端伸入烛芯附近,在另一端用火柴点燃,也有火焰产生C.图三中用火柴去点蜡烛刚熄灭时的一缕白烟,蜡烛重新被引燃D.图四中用干冷的烧杯罩在火焰上方,观察到烧杯内壁有水珠13.(2021·全国·九年级课时练习)下列有关蜡烛燃烧的叙述错误的是A.可观察到蜡烛燃烧产生明亮的火焰,火焰分三层B.蜡烛熔化产生“烛泪”C.在蜡烛火焰上方罩一个干燥的烧杯,烧杯内壁有层水雾D.用燃着的火柴去点燃蜡烛熄灭时的白烟,白烟不能被点燃14.(2021·全国·九年级课时练习)空气质量意味着生活质量。下表为某同学测量的呼吸前后气体组成的实验数据(相同状况下),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物质吸入空气(体积分数/%)呼出空气(体积分数/%)氮气7875氧气2116二氧化碳0.034水蒸气ab A.本实验中,水蒸气的体积分数a<bB.人的呼吸作用会消耗氧气,产生二氧化碳与水蒸气C.呼出气体的总体积与吸入空气的总体积相等D.通常情况下,氮气的化学性质不活泼,在呼吸前后体积几乎无变化15.(2020·全国·九年级课时练习)人吸入空气,排出CO2等气体。为了证明人呼出的气体中含有CO2且能有效排除空气中 CO2的干扰,某学生设计了下图所示的实验装置,为了除去空气中的 CO2和检验人呼出的气体中含有CO2,则锥形瓶 I、II 中加入的试剂为(氢氧化钠溶液能吸收CO2,但没有明显现象)( ) 瓶 I瓶 IIA澄清石灰水氢氧化钠溶液B氢氧化钠溶液澄清石灰水C氢氧化钠溶液氢氧化钠溶液D水澄清石灰水 A.A B.B C.C D.D16.(2020·全国·九年级课时练习)英国科学家法拉第曾为少年儿童做过“母子火焰”实验。据此实验,下列有关分析说法错误的是A.导管的一端插入母火焰的中心部位是因为该处氧气很充足B.子火焰中燃烧的物质是石蜡蒸气C.这一现象说明蜡烛中的石蜡沸点较低,受热易成气态D.要使实验成功,导管不宜过长17.(2020·全国·课时练习)1998年诺贝尔化学奖授予科恩(美)和波普尔(英)以表彰他们在理论化学领域作出的重大贡献。他们的工作使实验和理论能够共同协力探讨分子体系的性质,引起整个化学领域正在经历一场革命的变化。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化学不再是纯实验科学 B.化学不再需要实验C.化学不做实验,就什么都不知道 D.未来化学的方向还是经验化18.(2020·全国·九年级课时练习)下列操作中,可以鉴别空气、氧气(O2)和二氧化碳(CO2)三瓶气体的是( )A.观察气体颜色B.闻气体的气味C.插入燃着的木条D.倒入澄清的石灰水[Ca(OH)2]19.(2021·全国·九年级课时练习)同学们在做人体吸入空气与呼出气体的探究实验时,部分同学向收集有呼出气体的集气瓶中加入适量澄清石灰水并振荡后,发现澄清石灰水并未浑浊。此时下列做法中错误的是( )A.检查收集呼出气体的装置和实验方法是否有错误B.检查澄清石灰水是不是失效C.再次实验,看是不是还会出现相同实验现象D.向老师请教这个实验的实验现象和结论,然后填写实验报告20.(2021·全国·九年级课时练习)化学实验是研究物质性质的重要手段,根据实验现象,可推断出物质的性质。下列实验中,根据实验现象作出的推断有误的是A.石蜡屑放入水中,石蜡屑浮于水面:石蜡密度小于水B.吹灭燃着的蜡烛,可观察到一缕白烟,用火柴去点,蜡烛重新燃烧:白烟的主要成分是石蜡小颗粒C.毛玻片放在石蜡火焰上不久后变黑:石蜡不完全燃烧后产生了炭黑D.石蜡火焰上罩上干冷烧杯后内壁出现水雾:石蜡中含有水21.(2021·全国·九年级课时练习)下列关于对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用小刀切割蜡烛,以研究石蜡的硬度B.将火柴梗平放入火焰中约1秒后取出,以研究火柴梗能否燃烧C.用火柴去点蜡烛刚熄灭时产生的白烟,以研究白烟能否燃烧D.将石蜡放入水中,研究石蜡的密度,以及能否溶于水22.(2021·全国·九年级课时练习)下表的探究实验中,“对问题的回答”属于“实验方案设计”的是选项问 题对问题的回答A吹灭蜡烛时产生的白烟是什么?主要成分是未燃烧的石蜡蒸汽形成的固体小颗粒B火焰为什么会向上?热气流上升,形成对流,还可补充氧气C蜡烛火焰温度哪层最高?外焰氧气浓度大,反应剧烈,温度高D蜡烛燃烧后的产物是什么?用干燥烧杯罩在火焰上方,观察;稍后迅速将烧杯倒置,倒入适量澄清石灰水,振荡,观察 A.A B.B C.C D.D23.(2020·全国·九年级课时练习)小明在厨房中发现一种白色固体,他认为“可能是食盐”。小花说“可以尝一尝”。対于“可能是食盐”应属于科学探究中的A.提出假设 B.收集证据 C.实验 D.作出结论24.(2020·全国·九年级课时练习)某化学小组按照如图所示探究蜡烛及其燃烧实验。有下列实验现象或说法,其中正确的有( )①实验I中c处最先变黑 ②实验II中若用干冷的烧杯,可以观察到烧杯内壁有水雾 ③实验II中能够观察到干燥烧杯内壁被熏黑 ④实验III中,若用火柴点燃导管另外一端,无火焰产生 ⑤实验IV中,蜡烛又被点燃是因为火柴直接将蜡烛点燃 ⑥蜡烛熄灭时产生的白烟不是二氧化碳和水蒸气A.2个B.3个C.4个D.5个25.(2021·全国·九年级课时练习)为了区别酱油和陈醋,有同学提出:“可用闻气味的方法区分酱油和陈醋”。这位同学的说法中“可用闻气味的方法区分酱油和陈醋”应属于科学探究环节中的( )A.猜想与假设 B.进行实验 C.收集证据 D.解释与结论26.(2020·全国·九年级课时练习)在下列蜡烛燃烧的实验中,对有关实验现象描述错误的是 A.实验1中蜡烛火焰逐渐熄灭 B.实验2白瓷板表面无明显变化C.实验3外焰部分的火柴杆最先变黑 D.实验4烧杯的内壁有水雾生成27.(2021·全国·九年级课时练习)对探究活动各个环节进行认真的反思,是提高我们的探究能力和促进不断进步的重要保证。下列有关实验后反思的说法正确的是A.只要有结论就不需要思考猜想与结论是否一致B.需反思探究方法是否科学、有效C.不需要反思实验过程是否安全、环保D.不需要反思探究程序是否合理、简捷
参考答案:1.B【解析】【详解】A、呼出气体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说明呼出气体含二氧化碳多,故A正确;B、呼出的气体不能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可能是因为呼出气体中有大量二氧化碳的原因,而不一定是氧气少,故B错误;C、呼出的气体在玻璃上结下水珠,说明呼出气体含水蒸气多,故C正确;D、空气中含有氮气,而氮气不为人体吸收,所以吸入的氮气被人体排出,使呼出气体含有氮气,故D正确;故选B。2.D【解析】【详解】A、量筒量液时要注意量程的选择,应选择略大于量取液体体积的量程,选取的量程太大,会因刻度不精确而使量取的液体体积不准确,选取的量程太小,多次量取会有误差,量取10mL水应用10mL的量筒,图中所示操作错误,故A不符合题意;B、实验室中固体废弃物不能倒入水池,流入下水道会污染地下水,也不能随意丢弃,要放入指定的容器内,集中分类处理,图中所示操作错误,故B不符合题意;C、二氧化碳气体的密度比空气大,存放二氧化碳气体的集气瓶要正放,图中所示操作错误,故C不符合题意;D、使用胶头滴管滴加少量液体时,注意胶头滴管不能伸入到试管内或接触试管内壁,应竖直悬空在试管口上方滴加液体,防上污染胶头滴管,图中所示操作正确,故D符合题意。故选:D。3.A【解析】【分析】【详解】A、石蜡是无色、无味,硬度较小的固体,选项石蜡性质的描述不正确;B、把蜡烛放入水中,浮在水面上,说明石蜡不溶于水,选项石蜡性质的描述正确;C、石蜡的熔点低,受热易熔化,选项石蜡性质的描述正确;D、石蜡可燃,燃烧时放热,并有二氧化碳和水生成,选项石蜡性质的描述正确。故选A。4.B【解析】【详解】图示是排水法收集气体,说明该气体不易溶于水,或不溶于水。故选B。5.D【解析】【分析】【详解】用小刀能切下,说明石蜡质软,放入水中不溶解,且浮在水面上,则密度比水小,而可燃性无法说明;故选D。6.A【解析】【详解】蜡烛刚熄灭时产生的白烟能被点燃,能被点燃说明具有可燃性,不能说明具有助燃性、挥发性、氧化性。故选A。7.C【解析】【详解】A、在燃烧的蜡烛上放一个干冷烧杯,出现的现象为烧杯内壁出现水珠,只能观察到有水生成,并不能观察到二氧化碳,错误;B、蜡烛熄灭时,产生的白烟是石蜡蒸汽遇冷形成的石蜡固体小颗粒,是物理变化,不是化学变化,错误;C、因为二氧化碳可以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所以分别向空气和呼出的气体中加入澄清的石灰水,可以根据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情况来判断二氧化碳含量的多少,正确;D、因为氧气支持燃烧具有助燃性,氮气和二氧化碳都不支持燃烧;所以将燃烧的木条只能检验氧气含量大小,并不能检验出是否含有较多二氧化碳,错误。故选C。8.D【解析】【分析】【详解】A、切一小块蜡烛放入水中,蜡烛浮于水面上,说明石蜡的密度小于水,选项说法正确;B、点燃蜡烛刚熄灭时产生的白烟,白烟被点燃,说明白烟能燃烧,具有可燃性,选项说法正确;C、取冷而干燥的小烧杯罩在蜡烛火焰上方,有水雾出现,说明石蜡燃烧有水生成,选项说法正确;D、温度越高,木条炭化越快,将一根火柴平放入火焰中1~2s取出,外焰的火柴炭化变黑,说明外焰温度最高,选项说法不正确。故选D。9.C【解析】【分析】【详解】A、子火焰中被燃烧的物质是气态石蜡,此选项错误;B、该蜡烛的外焰温度最高,此选项错误;C、要使该实验成功,导管不宜过长,否则石蜡蒸汽会冷凝为液态,实验不会成功,此选项正确;D、导管的一端要插入母火焰的中心部位是因为母火焰的中心部位未与氧气接触,未燃烧,仍为石蜡蒸汽,此选项错误。故选C。10.B【解析】【详解】探究人体呼出的气体和吸入的空气中所含二氧化碳的量有何不同,应该使用澄清石灰水,空气不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人体呼出的气体能使澄清水灰水变浑浊,说明人体呼出的气体中二氧化碳含量高于空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B正确。故选B。11.B【解析】【分析】罩在蜡烛火焰上方的烧杯内壁被熏黑,发现了问题,就应该探究形成原因,解决自己发现的问题;可以反复实验,来探究黑色的物质的成分;也可以查阅资料、与同学讨论、咨询老师,而不能不予理睬,否则就得不出正确的结论,也不符合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详解】A、反复实验,并观察是否有相同的现象,根据产生的现象来探究烧杯被熏黑的原因,就是进行对比实验,此做法正确,不符合题意;B、认为与本次实验无关,不予理睬,没有对发现的问题进行探究,不符合探究的学习精神,此做法错误,符合题意;C、找资料,探究黑色物质的成分,也是探究学习的过程,符合科学探究的过程,此做法正确,不符合题意;D、向老师请教出现黑色物质的原因,就是通过咨询老师、积极探讨,来解决问题,此做法正确,不符合题意;故选B。12.A【解析】【详解】A、蜡烛外焰温度最高,故图一中将一根火柴迅速平放在火焰中,外焰部分炭化变黑最明显,符合题意;B、图二中将短玻璃管一端伸入烛芯附近,在另一端用火柴点燃,也有火焰产生,这是因为蜡烛燃烧产生的火焰是由气态物质燃烧形成的,不符合题意;C、图三中用火柴去点蜡烛刚熄灭时的一缕白烟,白烟是石蜡蒸汽凝结成的固体小颗粒,具有可燃性,故蜡烛重新被引燃,不符合题意;D、蜡烛燃烧生成了水,故图四中用干冷的烧杯罩在火焰上方,观察到烧杯内壁有水珠,不符合题意。故选A。13.D【解析】【分析】根据蜡烛火焰的结构、以及燃烧可以生成水和二氧化碳,对四个选项做出判断。【详解】A、蜡烛的火焰可分为焰心、内焰、外焰三部分,这是我们可以观察到的,故选项说法正确;B、蜡烛溶化过程会产生烛泪的,因为液体流淌后凝固,故选项说法正确;C、在蜡烛火焰上方罩一个干燥的烧杯,烧杯内壁有层水雾,故选项说法正确;D、燃着的火柴去点燃蜡烛刚熄灭时的白烟,蜡烛能被点燃,因为白烟是蜡烛的固体小颗粒很容易被点燃,故选项说法错误。故选:D。【点睛】本题考查与蜡烛燃烧的相关问题,看似简单却容易出错,特别注意D选项。14.C【解析】【详解】A、呼吸作用消耗O2产生CO2和H2O,呼出气体中水蒸气的体积分数大于吸入气体中水蒸气的体积分数,故选项A说法正确;B、人的呼吸作用会消耗氧气,产生二氧化碳与水蒸气,故选项B说法正确;C、人的呼吸作用会消耗氧气,产生二氧化碳与水蒸气,气体总体积增大,所以呼出气体的总体积大于吸入空气的总体积,故选项C说法不正确;D、通常情况下氮气的化学性质不活泼,且氮气不参与呼吸作用,在呼吸前后体积几乎无变化,呼出空气中氮气体积分数变小,是因为气体总体积增大,故选项D说法正确。故选C。15.B【解析】【详解】要验证人体呼出气体中含有的CO2不是来自空气,而是人体代谢作用产生的,必须将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吸收干净,在除空气中的二氧化碳时应从Ⅰ端吸入空气,装置的作用来吸收空气中的二氧化碳,从Ⅱ端呼出气体,装置Ⅱ用来验证人呼出的二氧化碳。可利用氢氧化钠溶液除去空气中的二氧化碳,故锥形瓶试剂可选用氢氧化钠溶液;可利用澄清的石灰水来检验呼出气体中含有二氧化碳,瓶Ⅱ试剂可选用澄清石灰水,故选B。【点睛】本题难度不大,掌握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除去二氧化碳可选用氢氧化钠溶液,检验可选用澄清的石灰水)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16.A【解析】【详解】A、导管的一端要插入母火焰的中心部位,是因为母火焰中心部分未与氧气充分接触燃烧,仍为石蜡蒸气,而不是该处氧气充足。A错误;B、在燃着蜡烛火焰的焰心上插一根导管,在另一端导管口点燃产生“子火焰”,子火焰中被燃烧的物质是石蜡蒸气。B正确;C、蜡烛中石蜡在温度不高的条件下能变为石蜡蒸气,说明石蜡的沸点较低。C正确;D、该实验成功的关键是导气管不能太长,如果导气管太长,由于温度的降低,石蜡蒸气会在导管中冷凝,不能从导气管的末端导出,使实验不成功。D正确。故选A。17.A【解析】【详解】A.化学离不开实验,也需要理论的指导,故A正确;B.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化学不再需要实验是错误的,故B错误;C.化学也需要理论研究,离不开理论的指导,故C错误;D.化学无论何时,都需要实验来验证,故D错误;故答案为A。18.C【解析】【详解】A、空气、氧气和二氧化碳都是无色的气体,无法分辨。A错误;B、空气、氧气和二氧化碳都是无味的气体,无法分辨。B错误;C、空气可以使燃着的木条继续燃烧,氧气可以使燃烧的木条烧得更旺,二氧化碳可以使燃着的木条熄灭,可以分辨。C正确;D、空气、氧气和澄清的石灰水不反应,而倒入盛有二氧化碳的集气瓶中,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无法分辨。D错误。故选C。19.D【解析】【详解】A.检查收集呼出气体的装置和实验方法是否有错误,做法正确;B.检查澄清石灰水是不是失效,做法正确;C.再次实验,看是不是还会出现相同实验现象,避免偶然性,做法正确;D.不能未经再次实验就填写实验报告,做法错误。故选:D。20.D【解析】【详解】A、石蜡屑放入水中,石蜡屑浮于水面:石蜡密度小于水;故选项正确,但不符合题意;B、吹灭燃着的蜡烛,可观察到一缕白烟,用火柴去点,蜡烛重新燃烧:白烟的主要成分是石蜡小颗粒;故选项正确,但不符合题意;C、毛玻片放在石蜡火焰上不久后变黑:石蜡不完全燃烧后产生了炭黑;故选项正确,但不符合题意;D、石蜡火焰上的火焰上罩上干冷烧杯后内壁出现水雾:石蜡中含有氢元素;故选项错误,但符合题意;故选:D。21.B【解析】【详解】A、用小刀可将石蜡切下,石蜡很容易被小刀切断,说明石蜡的硬度较小,可以研究石蜡的硬度,故选项说法正确;B、温度越高,木条碳化的越快,将火柴梗迅速平放入火焰中约1秒后取出,可以说明蜡烛火焰的哪一部分温度最高,故选项说法错误;C、用火柴去点蜡烛刚熄灭时产生的白烟,可以研究白烟能否燃烧,故选项说法正确;D、将石蜡放入水中,可以探究能否溶于水,由石蜡浮于水面,说明石蜡的密度比水的小,故选项说法正确。故选:B。22.D【解析】【详解】A、“主要成分是未燃烧的石蜡蒸汽形成的固体小颗粒”属于结论,故A错误;B、“热气流上升,形成对流,还可补充氧气”属于解释原因,故B错误;C、“外焰氧气浓度大,反应剧烈,温度高”,属于实验现象分析,故C错误;D、“用干燥烧杯罩在火焰上方,观察;稍后迅速将烧杯倒置,倒入适量澄清石灰水,振荡,观察”,属于设计的实验方案,故D正确。故选D。23.A【解析】【详解】“可能是食盐”,属于科学探究中的猜想假设,故A选项正确。24.B【解析】【详解】①蜡烛的三层火焰中温度最高的是外焰,实验I中a处最先变黑,故错误;②蜡烛燃烧生成水,所以观察到干燥烧杯内壁有水雾产生,故正确;③蜡烛不完全燃烧会产生黑色物质炭黑,所以干燥烧杯内壁被熏黑,故正确;④由于导管可以将石蜡蒸气导出形成白烟,白烟是石蜡固体小颗粒,用火柴点燃导管另外一端,白烟被点燃,会有火焰产生,故错误;⑤蜡烛又被点燃,是火柴将石蜡的固体小颗粒(白烟)点燃,进而导致蜡烛被点燃,故错误;⑥白烟是石蜡的固体小颗粒,石蜡具有可燃性,由于二氧化碳与水均不是固体,且都不具有可燃性,所以白烟不是二氧化碳和水蒸气,故正确。25.B【解析】【详解】解:根据题意,有同学在化学课上提出:可用闻气味的方法区分酱油和陈醋,是一个设计实验的过程,在建立假设、收集证据、设计实验、得出结论等基本环节中应属设计实验的环节。故选B。26.B【解析】【详解】A、随着蜡烛的燃烧,烧杯内氧气逐渐减少,且二氧化碳逐渐增多,所以蜡烛火焰会逐渐熄灭,故A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B、由于不能和空气充分接触,蜡烛将发生不完全燃烧,白瓷板将变黑,故B说法错误,符合题意; C、火焰由三部分组成;内焰、焰心、外焰,外焰温度最高,所以加热时要用外焰,故C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 D、蜡烛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水,所以实验4烧杯的内壁有水雾生成,故D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 故选B。27.B【解析】【详解】A.实验后反思,需要思考猜想与结论是否一致,故选项说法错误。B.实验后反思,需要反思探究方法是否科学有效,故选项说法正确。C.实验后反思,需要反思探究过程是否安全环保,故选项说法错误。D.实验后反思,需要反思探究程序是否合理、简捷,故选项说法错误。故选B。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人教版九年级上册课题3 走进化学实验室当堂达标检测题,共13页。试卷主要包含了3走进化学实验室②,8 g,对此操作有如下说法,32 g的食盐,72 mL蒸馏水,2 mL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初中化学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第一单元 走进化学世界课题3 走进化学实验室复习练习题,共12页。试卷主要包含了3走进化学实验室①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九年级上册第一单元 走进化学世界课题2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同步练习题,共11页。
![英语朗读宝](http://www.enxinlong.com/img/images/c2c32c447602804dcbaa70980ee6b1a1.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