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下载
终身会员
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上海高考语文文学类阅读专项突破 练习
    立即下载
    加入资料篮
    上海高考语文文学类阅读专项突破 练习01
    上海高考语文文学类阅读专项突破 练习02
    上海高考语文文学类阅读专项突破 练习03
    还剩17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5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上海高考语文文学类阅读专项突破

    展开
    这是一份上海高考语文文学类阅读专项突破,共20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面小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文学类阅读——单文本阅读
    一、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那时我是弟弟
    梅子涵
    ①我是在下乡前两天买下《静静的顿河》的。那四本一套的书,放在书店右面那个蛮高的橱架上,我原因不明地看了它整整五年,原因不明地,总是目光就停在它那儿。整整五年,它在那个位置上没有动过,它的左边是《月亮和六便士》,所以我既记住了肖洛霍夫,也记住了毛姆。站在那个位置,看着那蛮高处的名字,再忘记非常难!
    ②这是一个永远安静的小书店,在我上中学的路上,它的旁边是粮店,每个月我都会跟着外祖母到这儿来买米,我背回去。我上了三年中学,可是却在中学待了五年。后面的两年不毕业,也不上课,有的同学待在家里,有的在学校和马路上闲逛。我是属于闲逛的,这个很小的书店也是我闲逛的地方。加上上课的那三年,我也是常常逛进去,虽然并不总是买书,但是成为了习惯。这些年,我经常讲那本法国的《星期三书店》给儿童们听,讲的时候,我会想起自己走进这个小书店。那本书里的小女孩,每个星期三的下午都走进巴黎的一个小书店,坐在沙发上看漫画,对面的沙发上也总是有一个老先生坐在那儿读一本厚厚的历史书。读厚厚的历史书的老人成为她童年的星期三情景。我们那个时候的书店不开架,也没有地方坐,我们是站在柜台的外面看橱架上的书。我很想请营业员把《静静的顿河》拿下来给我看看,可是不好意思。因为我只是想翻一翻,没有准备买。买这一套书要好几块钱,不是想买就可以买的。让别人拿下来给我看,可是又不买,我的性格里没有这样的脸皮厚。
    ③有一次,我还是看着橱架上的《静静的顿河》的时候,女营业员突然一句话也没有说,就取下了一本放在我面前,然后退后一步靠着橱,看着我,虽然没有什么笑容,但是目光和气。她一定是记得我,看见我总是远远地看它。一个人,目光和气地看着别人,可能比笑容满面更令人安定。我很意外,就急急忙忙地翻了一下书,记住了一个叫格里高利的人物名字,记住了哥萨克和文字里的一点儿词句感觉,那词句感觉和家里有的苏联小说《安娜·卡列尼娜》《复活》不一样,那时,都叫苏联小说,不叫俄罗斯小说。可是我没有买,不好意思地把书放回原处,说了声“谢谢阿姨”,就赶紧走了。《星期三书店》中的老先生每个星期三下午来,到书架前取下那本历史书看,看得很缓慢。他已经很老了,没有把书买下来,但是又希望读完,这情景,不但看漫画的小女孩看见,年轻的女营业员也看得清清楚楚。
    ④再过两天我就要下乡了。妈妈给了我钱,让我买所需要的日用品,还剩了一些钱,所以就又逛到这儿来了。她正坐在那儿打毛衣。我说:“阿姨,我要买《静静的顿河》。”她立刻放下毛衣,站起来,把四本一起取下来,掸了掸书上的灰,放到我面前。我没有翻看就付了钱,她用印着“新华书店”几个字的纸拦腰把书包了一圈,递给我,好像是对我,也好像是对站在另一边的男营业员说,放在这里几年了,放也放老了,总算卖掉了。男营业员说,正好你明天退休,你欢送它,它也欢送你。他们就哈哈笑起来。我看看她,心想,以后来就看不见她了。
    ⑤我对她说,过两天我就要去农场了。她问,是去黑龙江吗?我说,是去郊区农场。她“哦”地出了一口气,说,那很近,小孩子跑得很远会苦的。其实我是想跑得很远的,可是因为出身不好,只能到郊区农场去。我从书店走出来,回家去。听见她在后面喊我:“弟弟!”上海的大人,尤其是女性的大人,喜欢喊男小孩“弟弟”。
    ⑥我停下来,转过身。她说:“弟弟,旁边那本书,我帮你放在下面橱里了,在角落里,你如果以后要买,就对他说,我也会跟他说的,只有一本,卖掉了就没有了。”“《静静的顿河》也没有了,是吗?”“没有了,只有一套。”放在下面橱里角落的就是《月亮和六便士》。《星期三书店》里,到了圣诞节前一天,老人又来看书,可是那书不在架子上了。他问年轻的女营业员:“是卖掉了,是吗?”营业员说:“是卖掉了。被人当作圣诞节礼物买走了。”然后她从下面的橱里取出一个包扎好的漂亮礼物,递给老人,说:“爷爷,圣诞节快乐!她买下了那本历史书送给老人。阿姨是以另一种方式为我包扎好,藏在一个角落里,心意都暖和,因为我在看《静静的顿河》的时候,也一直都看《月亮和六便士》。她看见了我的看。下乡的十年里,度过着另外的生活感觉,竟然没有想去买那本被藏在角落里的书,后来等我想起这事,书店已经不在了。粮店也不在了。只有我的想起还在。
    ⑦我一直纳闷的是,在我们不上学的那个年代,苏联小说、英国小说,其实是不可以出现在书店的,但是它们怎么一直在那儿呢?我搞不大懂。
    1.第④段画线部分的语言具有表现力,请加以赏析。
    2.结合作品内容,分析标题“那时我是弟弟”所蕴含的情感。
    3.联系全文,赏析结尾段。
    4.本文叙事中多次穿插了《星期三书店》这本书,请对这一构思特点加以评析。

    参考答案:
    1.画线部分语言生动活泼,平易浅显(生活化,朴实,口语化),富有表现力。一连串动词的使用,如“站”“取”“ 掸”“包”“递”等,笃定的动作传递出阿姨为我终于能够买下书而感到的欣喜;间接引述阿姨和男营业员的话,口语化的语言充满生活气息;“放老了”,“欢送”等词,把书人格化,生动形象,自然地显示出书店营业员的人文气息(内心的温暖)。
    2.“弟弟”是文中阿姨对“我”的称呼,标题表达了对阿姨的怀念和感激之情;“那时”表明本文是回忆少年生活,表达了我对少年时代的怀想感念之情;同时暗含着对温暖人情的赞美之情。
    3.结构上与开头的“整整五年”这两套书在书店那个位置没有动,形成照应;“我”的纳闷引起读者猜想,这两套书在特殊年代得以在书店陈列,可能是出自营业员阿姨的善意,可能是因为小店很小不引人注意,反而留存了更多的人文气息;这样的结尾使作品余韵悠长;同时暗含了“我”对于在懵懂之中受到眷顾的感激。
    4.示例一:
    构思巧妙独特。《星期三书店》中的老人得到了书店营业员的馈赠和关怀,与我得到书店阿姨关怀的经历相类似;将这个故事穿插在“我”的回忆中,两个故事虚实相映;丰富了作品内涵,使得“人文关怀”的主旨表现得更为广阔而深刻;《星期三书店》是“我”现在常给儿童讲的故事,又巧妙地表现出阿姨的温情关怀对“我”的影响是深远的(得以传承)。
    示例二:
    构思虽然巧妙,但是穿插较为生硬,有些影响故事的流畅性。《星期三书店》中的老人得到了书店营业员的馈赠和关怀,与我得到书店阿姨关怀的经历相类似;将这个故事穿插在“我”的回忆中,两个故事虚实相映,一定程度上丰富了作品内涵。但是两个故事内容上比较雷同,刻意穿插进来,影响了主线的叙事流畅性,也没有扩展更多的内涵,显得比较刻意生硬。

    解析:
    1.本题考查赏析小说语言特点的能力。
    划线句是一段描写性的文句。“她立刻放下毛衣,站起来,把四本一起取下来,掸了掸书上的灰,放到我面前。我没有翻看就付了钱,她用印着‘新华书店’几个字的纸拦腰把书包了一圈,递给我”这是一段人物描写,主要运用了动作描写的手法,以“站”“取”“ 掸”“包”“递”等动作传递出阿姨为我终于能够买下书而欣喜的心情;“放在这里几年了,放也放老了,总算卖掉了”“正好你明天退休,你欢送它,它也欢送你”这是两个营业员之间的对话语言描写,既运用拟人修辞,形象生动,又运用口语,充满了生活气息,传递出营业员带给我的温暖的感觉。
    2.本题考查分析标题的含义和表达效果的能力。
    本题要求分析标题“那时我是弟弟”所蕴含的情感。本文标题是“那时我是弟弟”,“弟弟”一词出现在“我从书店走出来,回家去。听见她在后面喊我:‘弟弟!’上海的大人,尤其是女性的大人,喜欢喊男小孩‘弟弟’”,文中是营业员阿姨对“我”的称呼。由文本情节可知,《静静的顿河》和《月亮和六便士》这两套书在特殊年代得以在书店陈列,可能是出自营业员阿姨的善意,“弟弟”的称呼,传达出阿姨对“我”的温情关怀,暗含着对温暖人情的赞美之情,也表达了“我”对阿姨的怀念和感激之情。 “那时”表明小说关于买书的情节是一种对少年时代的回忆,表达我对少年时代的怀念之情。
    3.本题考查赏析文章结尾段的能力。
    对文章结尾段的赏析主要从结构、内容和表达效果等角度分析。
    结构上,结尾部分“在我们不上学的那个年代,苏联小说、英国小说,其实是不可以出现在书店的,但是它们怎么一直在那儿呢”与开头部分“我原因不明地看了它整整五年,原因不明地,总是目光就停在它那儿。整整五年,它在那个位置上没有动过”这一内容相照应,形成首尾呼应,使文章结构严谨。
    内容上,“我一直纳闷的是”“但是它们怎么一直在那儿呢”作者反复强调“我”的困惑,引起读者对五年来这两本书的猜想,进而联想到营业员的善意、书店的人文气息、人与人之间的温情。
    表达效果上,“我一直纳闷”“我搞不大懂”作者反复强化的困惑感使文章主题含蓄而内蕴丰富,引发读者的深思。这种结尾更加耐人寻味。
    4.本题考查分析文章结构思路、对作品进行个性化解读的能力。
    本题是探究题,考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对叙事中多次穿插《星期三书店》这本书的作用和效果进行解读,既可以肯定其作用,认为其构思巧妙,也可以认为情节内容上重复,穿插显得生硬。不管是哪一种分析,都要结合文本,不能脱离文本分析。
    本文关于《星期三书店》内容的插叙属于回忆中的情节,在文中出现三处,第一处是在第二段“这些年,我经常讲那本法国的《星期三书店》给儿童们听,讲的时候,我会想起自己走进这个小书店”突出这本书对“我”的影响深远;“那本书里的小女孩,每个星期三的下午都走进巴黎的一个小书店,坐在沙发上看漫画,对面的沙发上也总是有一个老先生坐在那儿读一本厚厚的历史书。读厚厚的历史书的老人成为她童年的星期三情景”强化“我”与书中小女孩的经历是类似的;
    第二处是在第三段“《星期三书店》中的老先生每个星期三下午来,到书架前取下那本历史书看,看得很缓慢。他已经很老了,没有把书买下来,但是又希望读完,这情景,不但看漫画的小女孩看见,年轻的女营业员也看得清清楚楚”老人没有把书买下了,又希望读到它的情节与“我”当时的情形相似;
    第三处出现在第六段“《星期三书店》里,到了圣诞节前一天,老人又来看书,可是那书不在架子上了……她买下了那本历史书送给老人”书中的老人得到了书店营业员的馈赠和关怀,与我得到书店阿姨关怀的经历相类似。
    结合以上情节,从构思的角度探讨这些情节对于文本的作用即可。

    二、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冬夜记
    李娟
    ①小时候的富蕴县,冬天真冷啊。睡到天亮,脚都是冰凉的。我和我妈睡一个被窝,每当我的脚不小心触到她,总会令她惊醒于尖锐的冰意。被子那么厚,那么沉,却是个大冰箱,把我浑身的冰冷牢牢保存。我俩睡在杂货店的货架后面。那时,我还是个八九岁的孩子,就已经开始失眠了。我总是静静躺在黑暗中,相峙于四面八方的坚固寒意。潜伏于白昼中的许多细碎恍惚的疑惑也在这寒冷中渐渐清晰,膨胀,迸裂,枝繁叶茂。我正在成长。一遇到喧嚣便欢乐,一遇到寂静便恐慌。我睡不着,又不敢翻身,怕惊醒我妈。好在不到十年就已经攒存了许多记忆,便一桩桩一件件细细回想。黑暗无限大。我一面为寒冷而痛苦,一面又为成长而激动。
    ②就在这时,有一个姑娘远远走来了。我过于清晰地感觉到她浑身披戴月光前来的模样。她独自穿过长长的,铺满冰雪的街道,坚定地越来越近,终于响起了敲门声。我惊醒般翻身坐起。听到我妈大喊:“谁?”她的声音清晰响起:“我要一个宝葫芦。雪青色的。”我妈披衣起身,持手电筒走向柜台。我听见她寻摸了一阵,又向门边走去。我裹着被子,看到手电筒的光芒在黑暗中晃动,看到一张纸币从门缝里递进来,又看到我妈把那个小小的玻璃饰品从门缝塞出去。这时,才真正醒来。
    ③小时候的富蕴县真远啊。从富蕴县去乌鲁木齐至少得坐两天车。我妈每年去乌鲁木齐进两到三次货。如果突然有一天,县里所有的年轻姑娘都穿着白色“珠丽纹”衬衫、黑色大摆裙;或者突然一天,所有人不停哼唱同一个磁带专辑的歌——那一定是我家的小店刚进了新货。在小而遥远的富蕴县,我家小店是一面可看到外面世界些微繁华的小小窗口。
    ④又有一天,所有年轻人每人颈间都挂着一枚葫芦形状的玻璃吊坠,花生大小,五颜六色,晶莹可爱。“宝葫芦”是我妈随口取的名字,一旦叫开了,又觉得这是唯一适合它的名字。还有“雪青色”,原本也从不觉得有什么特别。然而一夜之间突然开窍。从此一种颜色美于另一种颜色,一个人比另一个人更令人记挂。原来世上所有美丽的情感不过源于偏见罢了。偏就喜欢雪青色,偏要迷恋前排左侧那个目光平静的男生。盲目任性,披荆斩棘。
    ⑤我在路上走着走着,总是不由自主跟上冬夜里前来的那个姑娘的脚步。我千万遍模仿她独自前行的样子,千万遍想象她暗中的美丽。又想象她已回到家中,怀揣宝葫芦推开房间门。想象那房间里一切细节和一切寂静。我非要跟她一样不可,仿佛只有紧随着她才能历经真正的青春。
    ⑥我总是反复想她只为一枚小小饰品冒夜前来的种种缘由。想啊想啊,最后剩下的那个解释最合我心意:她期待着第二日的约会,将新衣试了又试,难以入睡。这时,突然想起最近年轻人间很流行的一种饰品,觉得自己缺的正是它,便立刻起身,穿上外套,系紧围巾,推开门,心怀巨大热情投入黑暗和寒冷之中。
    ⑦我见过许多在冬日的白天里现身的年轻姑娘,她们几乎是穿一样的外套,梳一样的辫子,佩戴一样的雪青色宝葫芦。她们拉开门,掀起厚重的门帘走进我家小店,冰冷而尖锐的香气迎面扑来。她们解开围巾,那香气猛然浓郁而滚烫。她们手指绯红,长长的睫毛上凝结白色的冰霜,双眼如蓄满泪水般波光潋滟。她们拍打双肩的积雪,晃晃头发,那香气迅速生根发芽,在狭小而昏暗的杂货铺里开花结果。
    ⑧我是矮小黯然的女童,站在柜台后的阴影处,是唯一的观众,仰望眼前的青春盛况。晚上睡不着时,再一遍又一遍回想。一时焦灼一时狂喜。这时敲门声响起,雪青色的宝葫芦在无尽暗夜中微微闪光。霎时所有门都开了,所有的路光明万里。心中雪亮,稳稳进入梦乡……
    ⑨这世上那么多关于青春的比喻:春天般的,火焰般的,江河湖海般的……在我看来都模糊而虚张声势。然而我也说不清何为青春。只知其中的一种,它敏感,孤独,光滑,冰凉。它是雪青色的,晶莹剔透。
    ⑩白天我缩在深暗的柜台后,永远只是青春的旁观者。
    ⑪那时,我觉得一切的困境全都出于自己缺了一枚宝葫芦。我困于冰冷的被窝,与富蕴县有关的那么多那么庞大沉重的记忆都温暖不了的一个被窝。躺在那里,缩身薄脆的茧壳中,侧耳倾听。似乎一生都处在即将长大又什么都没能准备好的状态中。突然又为感觉到衰老而惊骇。
    (选自《文汇报·笔会》,有删改)
    1.第①段画线句的描写给人新奇之感,分析作者这样开篇的意图。
    2.有人认为第②段的内容显得太过突兀,放到第④段后更加合理,说说你的看法。
    3.第⑦段连用五个“她们”,简析其表达效果。
    4.赏析“宝葫芦”在全文构思中的作用。

    参考答案:
    1.画线句用词、比喻手法新奇,如“尖锐的冰意”,将“被子”比作冰箱,夸张地写出在冬夜感到无比寒冷,以及孤独的生命状态和感受,为后文孤独地感受成长,表达对于青春的热烈的渴望作铺垫。
    2.并不突兀。第②段的内容发生在夜里,时间上正是第①段作者在夜里醒来之时发生的事;给人感觉如梦似真,不明所以,则更真实准确反映了作者在当时状态下的记忆;更加突出了姑娘寒夜来买的“宝葫芦”的行为的不同寻常,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使文章的构思更巧妙,凸显姑娘对青春的热烈追求以及给作者带来的生命感受。
    3.连用五个“她们”作为主语,由点到面,生动细腻地描绘出了一幅年轻姑娘的群像;她们的穿着打扮和精神面貌,体现了她们对青春和美丽的热烈追求;表现“我”对她们的艳羡之情以及对青春的渴望。
    4.文中姑娘寒夜“买宝葫芦”,每个姑娘都戴着“宝葫芦”,作者也特别羡慕“宝葫芦”,“宝葫芦”成为文章线索;“宝葫芦”象征着青春时期的美丽可爱;对“雪青色宝葫芦”的偏爱,表现了青春时期的率真、任性、勇敢、执着;“雪青色”是一种冷色调,也准确传达了作者敏感、孤独、冰冷的生命感受;全文借助对“宝葫芦”的渴望,抒发了作者对青春的渴望。

    解析:
    1.本题考查学生鉴赏文本重点语句的能力。
    题干已经提示画线句的描写给人新奇之感,新奇主要体现用词、比喻手法上。如“尖锐的冰意”用语奇特,将“被子”比作冰箱,“把我浑身的冰冷牢牢保存”夸张地写出在冬夜感到无比寒冷,以及孤独的生命状态和感受。结构上,“我一面为寒冷而痛苦,一面又为成长而激动”“我是矮小黯然的女童,站在柜台后的阴影处,是唯一的观众,仰望眼前的青春盛况”“我困于冰冷的被窝,与富蕴县有关的那么多那么庞大沉重的记忆都温暖不了的一个被窝”作者这样开篇为后文孤独地感受成长,表达对于青春的热烈的渴望作铺垫。
    2.本题考查学生把握作者创作意图的能力。
    首先应肯定并不突兀。接着从内容、结构、读者等层面进行分析。
    第②段记叙了一位姑娘寒夜来买的“宝葫芦”的事,与上文“好在不到十年就已经攒存了许多记忆,便一桩桩一件件细细回想。黑暗无限大”的内容恰好衔接,作者正沉浸在回忆里,突然一位姑娘走来,给人感觉如梦似真,不明所以,则更真实准确反映了作者在当时状态下的记忆。
    “我总是反复想她只为一枚小小饰品冒夜前来的种种缘由”姑娘如此寒夜来买的“宝葫芦”的行为不同寻常,可以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想啊想啊,最后剩下的那个解释最合我心意:她期待着第二日的约会,将新衣试了又试,难以入睡。这时,突然想起最近年轻人间很流行的一种饰品,觉得自己缺的正是它,便立刻起身,穿上外套,系紧围巾,推开门,心怀巨大热情投入黑暗和寒冷之中”,文章的构思巧妙,凸显姑娘对青春的热烈追求以及给作者带来的生命感受。
    3.本题考查学生鉴赏文本词语的能力。
    “她们几乎是穿一样的外套,梳一样的辫子,佩戴一样的雪青色宝葫芦”描绘出了一幅年轻姑娘的群像。“她们手指绯红,长长的睫毛上凝结白色的冰霜,双眼如蓄满泪水般波光潋滟”描写了她们身上洋溢的青春的美。年轻姑娘散发的香气、她们的穿着和面貌体现了她们对青春和美丽的热烈追求。结合后文“我是矮小黯然的女童,站在柜台后的阴影处,是唯一的观众,仰望眼前的青春盛况”,连用五个“她们”突出“我”对年轻姑娘们的细致观察以及她们带给我的强烈震动,这些都表现了“我”对她们的艳羡之情以及对青春的渴望。
    4.本题考查学生鉴赏物象的作用的能力。
    “宝葫芦”是文章线索,在文中多次出现,可以说贯穿全文。“我要一个宝葫芦。雪青色的”,姑娘寒夜“买宝葫芦”;“她们几乎是穿一样的外套,梳一样的辫子,佩戴一样的雪青色宝葫芦”,每个姑娘都戴着“宝葫芦”,“那时,我觉得一切的困境全都出于自己缺了一枚宝葫芦”,作者也特别羡慕“宝葫芦”。
    “宝葫芦”具有象征性,“又有一天,所有年轻人每人颈间都挂着一枚葫芦形状的玻璃吊坠,花生大小,五颜六色,晶莹可爱”,象征着青春时期的美丽可爱。
    “偏就喜欢雪青色,偏要迷恋前排左侧那个目光平静的男生。盲目任性,披荆斩棘”,对“雪青色宝葫芦”的偏爱,表现了青春时期的率真、任性、勇敢、执着。
    “宝葫芦”的颜色是“雪青色”,是一种冷色调,与作者敏感、孤独、冰冷的生命感受相契合。
    “雪青色的宝葫芦在无尽暗夜中微微闪光。霎时所有门都开了,所有的路光明万里。心中雪亮,稳稳进入梦乡……”“那时,我觉得一切的困境全都出于自己缺了一枚宝葫芦”,作者对“宝葫芦”的渴望,其实是对青春的渴望。

    三、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牧归
    刘国星
    ①夕阳斜坠荒原,草场、牛羊、蒙古包被蓦然涂抹上一层橘黄。爷爷和我走出包外,他拉响了马头琴。牧羊犬趴卧在不远处的勒勒车旁,歪愣着脑袋打量我爷爷,黑漆漆的眼珠子一动不动。我爷爷银须飘飘,抿一口酒,捻弦,运弓。琴声似水,随风荡漾。牧羊犬伸出红红的舌头,舔舔嘴,也学着我双手支下巴的样,把头抻在前爪上,神情悠闲专注。
    ②草场的牛羊听到琴声,仿佛听到了号令。三三两两停住嘴,抬起头,往营盘聚集。牛走一条线,头牛领队,后面的牛就码新蹄印回来了。羊走一大片,头羊打头,身侧却是前呼后拥,一团一团走过来。那天我问爷爷,咱家有牛羊,咋没马和驼?爷爷说,牛羊恋家,养活它们天天能看到,心就踏实。马和驼就不行了,它们白天黑天都在草场里,你不寻,它是不回营盘的,像是野牲口!听了这话,我心里有点走神。
    ③除夕那天,阿爸和额吉才急急地赶回家,是坐汽车回来的,“突突”的马达声和尖锐的喇叭声惊得牛羊四散奔逃,牧羊犬也围前绕后地狂吠。阿爸和额吉都没穿蒙古袍子,穿的是短短的棉裤羽绒服。阿爸和额吉热情地来抱我,我怯怯地打量他们,脚却不由自主地往后退。熟悉又陌生啊!我爷爷却打起我的哈哈,你呀,你不是想他们吗?咋还躲呢!我一下子窘迫得脸红起来,流出了泪。
    ④第二天,阿爸和额吉趁我熟睡时就返回城里了,说是去挣钱,耽误不得的!接下来,又是一年没有露面。
    ⑤营盘里一阵慌乱,牛羊都争先恐后地奔向长长的水槽子,低头喝水。一排一排的犄角碰得噼啪作响。眼前的牛羊皮毛厚实,被风梳理得熨帖闪亮。可我还是看出来,它们骨子里的那种冷。它们是害怕这冬天的。我感叹地说,爷爷,要是没有冬天多好!牛和羊就不冷了!爷爷说,不行,那样牛羊肉就不好吃了,它们只有经过冬天的掉膘,再上瞟,肉才瓷实,才有嚼头。要不就全是些水肉。还有冬天草干没有水分。牛羊吃一天,口干舌燥,不饮水,会生病的。倒是那骆驼,几天几夜不喝水,也能撑得住,真是个野骨头!
    ⑥除夕夜,阿爸和爷爷一起饮酒,阿爸喝了两杯就放下了,说是长时间不喝酒,一喝就头疼。爷爷就嗤嗤笑着,自斟自饮,说,你真是退化了,草原汉子不能喝酒?我们年轻那会儿,几个人纵马草原,酒袋子满天飞,哪有个醉啊!我受到爷爷的蛊惑,偷偷抱过酒袋灌一口,却冲得我咳嗽出了眼泪,惹起一包的哄笑。
    ⑦夕阳坠下去了,牛羊喝完水,在爷爷的琴声里走进围栏。虽挤搡却不喧闹,都寻到自己的位置停下来。大地慢慢被暮色包围,终于黑下来了。牧羊犬却噌一下站起身,一溜小跑,巡视营盘去了。爷爷频举牛皮酒袋,琴声不歇,若断若续。牛羊在栏里传来反刍声,我偎依着爷爷,似睡似醒。阿爸和额吉睡了吗?还有三天就过除夕了,他们又该回来了。这回我要扑进他们的怀里,赖着不出来。想到这里,我涌起一丝忧伤,一丝甜蜜。
    ③牧羊犬悄没声地返回来了,四周一切都静下来了。爷爷抱起我走回包里,燃起灯烛。爷爷细细地看着我,我微闭着眼,装睡。可爷爷仿佛看出了我的秘密,说,这孩子,是不是又想阿爸和额吉了。我没有作声,但我分明看到,有一串闪亮的水珠子,从爷爷皱纹纵横的脸颊滚落……
    1.第⑤段画线部分的语言很有表现力,请加以赏析。
    2.标题“牧归”蕴含着丰富的情思,请结合作品内容加以分析。
    3.文中两次描写夕阳,分析这两处环境描写对展开情节的作用。
    4.本文的叙述视角比较特殊,请赏析其效果。

    参考答案:
    1.牛羊皮毛的“厚实”“熨帖闪亮”与“骨子里的那种冷”对比鲜明,其外在表现与内在感受差异明显,这颇有象征意味,与“我”的生活状态有相似处。“冷”“害怕”等词赋予牛羊以人的情态,表现出“我”对牛羊的理解之深、与其关系之亲,有力衬出“我”没有父母相伴时的孤独。画线部分话语蕴藉、耐人寻味,很有表现力。
    2.“牧归”勾勒出日暮时牧人归来牛羊回圈的画面,蕴含着空巢老人和留守儿童对“我”父母归来的期盼,传递出亲人两地分隔(牧归而亲人未归)的感伤,并传达了对草原传统生活形态的留恋和对其回归的渴望。
    3.第一处对夕阳的描写交代了事件发生的时间是在傍晚,渲染了日暮牧归的气氛,为写“我”怀念和盼望父母回归的情节作了铺垫。第二处对夕阳的描写将小说叙事从回忆再次拉回现实,使情节的展开既有波澜又衔接自然。
    4.本文以第一人称叙事,“我”既是叙述者,也是小说中的人物,而且是个儿童。运用这样的限知视角,写“我”这个留守儿童的所见所闻所感,便于揭示人物内心活动,使内容更集中地表现出父母外出务工对留守儿童(和老人)的影响。运用这样的叙述视角,还有助于消释读者对留守儿童这个特殊群体的陌生感,拉近与读者的距离,更容易引发读者对小说所描述的社会底层人物的理解、同情和对小说所反映的这种具有普遍性的农牧民外出务工现象的深入思考。

    解析:
    1.本题考查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的能力。
    句子中将牛羊皮毛的“厚实”“熨帖闪亮”与“骨子里的那种冷”作对比,运用对比的手法突出了牛羊外在表现与内在感受的明显差异,由此突出与之相似的“我”的生活情况,赋予象征意味,含义深刻,耐人寻味;句中将“冷”“害怕”等词赋予牛羊以人的情态,运用了拟人的手法,拉近了“我”与牛羊的关系,体现了“我”对牛羊的深刻理解和同情,也衬托出“我”因为没有父母的陪伴而内心孤独的感受。
    2.本题考查分析标题的含义的能力。
    由文中“草场的牛羊听到琴声,仿佛听到了号令。三三两两停住嘴,抬起头,往营盘聚集。牛走一条线,头牛领队,后面的牛就码新蹄印回来了。羊走一大片,头羊打头,身侧却是前呼后拥,一团一团走过来”可知,题目“牧归”勾勒出日暮时牧人归来牛羊回圈的情景;
    由文中“那天我问爷爷,咱家有牛羊,咋没马和驼?爷爷说,牛羊恋家,养活它们天天能看到,心就踏实。马和驼就不行了,……你不寻,它是不回营盘的,像是野牲口!听了这话,我心里有点走神”“除夕那天,阿爸和额吉才急急地赶回家,是坐汽车回来的,……阿爸和额吉热情地来抱我,我怯怯地打量他们,脚却不由自主地往后退。熟悉又陌生啊!我爷爷却打起我的哈哈,你呀,你不是想他们吗?咋还躲呢!”可知,爷爷和“我”都期盼“我”父母归来,亲人长期两地分隔(牧归而亲人未归)让人感伤;
    由文中“除夕夜,阿爸和爷爷一起饮酒,阿爸喝了两杯就放下了,说是长时间不喝酒,一喝就头疼。爷爷就嗤嗤笑着,自斟自饮,说,你真是退化了,草原汉子不能喝酒?我们年轻那会儿,几个人纵马草原,酒袋子满天飞,哪有个醉啊!我受到爷爷的蛊惑,偷偷抱过酒袋灌一口,却冲得我咳嗽出了眼泪,惹起一包的哄笑”可知,父亲归来后爷爷饮酒时的话和“我”偷偷尝试的做法传达了作者对草原传统生活形态的留恋和对其回归的渴望。
    3.本题考查分析文中重要情节的作用的能力。
    题目要求分析文中两次描写夕阳这两处环境描写对展开情节的作用。
    由第一段“夕阳斜坠荒原,草场、牛羊、蒙古包被蓦然涂抹上一层橘黄”可知,第一处描写夕阳快要落山,交代时间,渲染了 “我”和爷爷即将“牧归”的气氛,也为下文写“我”因牧归时爷爷的话而怀念父母、盼望父母回家作铺垫。
    由第七段“夕阳坠下去了,牛羊喝完水,在爷爷的琴声里走进围栏。虽挤搡却不喧闹,都寻到自己的位置停下来。大地慢慢被暮色包围”可知,第二处描写夕阳落下去,牛羊归圈,爷爷回来后发现“我”因为思念父母还未睡的秘密,将小说叙事从回忆再次拉回现实,突出了“我”对父母的思念之浓,使情节波澜起伏又衔接自然。
    4.本题考查赏析作品叙事视角的作用的能力。
    从主旨上看,由文中“那天我问爷爷,咱家有牛羊,咋没马和驼?爷爷说,……马和驼就不行了,……你不寻,它是不回营盘的,像是野牲口!听了这话,我心里有点走神”“除夕那天,阿爸和额吉才急急地赶回家,……阿爸和额吉热情地来抱我,我怯怯地打量他们,脚却不由自主地往后退。熟悉又陌生啊!……你呀,你不是想他们吗?咋还躲呢!我一下子窘迫得脸红起来,流出了泪”“可我还是看出来,它们骨子里的那种冷。它们是害怕这冬天的。我感叹地说,爷爷,要是没有冬天多好!牛和羊就不冷了!”“我偎依着爷爷,似睡似醒。阿爸和额吉睡了吗?还有三天就过除夕了,他们又该回来了。这回我要扑进他们的怀里,赖着不出来”可知,文章通过第一人称“我”来叙述故事,“我”既是故事的亲历者,又体现了作为“儿童”的独特视角,通过写“我”这个留守儿童听爷爷埋怨儿子不回来、渴望见到父母时的孤独、思念以及见到许久不回家的父母时的陌生,更便于揭示人物内心的真实感受,更真实集中地表现出父母外出务工对留守儿童(和老人)的深刻影响。
    从效果上看,作者运用第一人称以“我”的视角来叙述故事,如同将自己置身于留守儿童的环境之中,对其故事如亲眼所见或亲身经历,有助于拉近与读者的距离,使读者对留守儿童这个特殊群体的不再感到陌生,使读者更容易对社会底层人物或一些特殊群体的生活给予理解和同情,并深入思考由这种具有普遍性的农牧民外出务工现象所引发的问题。


    四、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鱼腥草
    刘群华
    ①故乡的古拙在一簇茂盛的鱼腥草面前显得那么疲惫和空阔。阳光打望了村头的古柏就径直晒在吊脚楼的瓦檐上。土坪边的桃花早谢了,梨花也慵懒地落得没了踪影,仅葱翠的鱼腥草的阔大叶片上滚圆的露珠反射着据说年代久远的太阳表面的光。
    ②一个差不多人去楼空的村子,作为一簇鱼腥草的繁荣,连森林里喧嚣的鸟都不敢透露一丝半点的荒芜。老人们在土坪边安详地乜斜着眼,似乎被遗忘在命田村萧条的时光里。
    ③鱼腥草在命田村的东山最为常见。东山在命田村狭长的东面,纵横的沟壑较深,一条条像包子上的褶皱,森林树木,杂草丛生,过去是野猪、麂子、兔子和野狼的家园。东山的山坡和缓,一梯一梯地往上叠。山脚较山腰及山巅平坦些,三十几度坡的样子。这么斜躺的山脚像个锅底,有条清澈的溪从山顶哗哗放下来,沿山边打了几个圈圈,滋润了好大一片潮湿的荒地。荒地上的乱石嵯峨,一堆一堆的,鱼腥草就生长在这样的环境里。
    ④与鱼腥草相亲相邻的杂草很多,有钩藤,有络石藤,这些植物都长得绿油油的,比乱石堆里的泥土还黑褐还肥硕。鱼腥草不似钩藤那么张扬,昂着头攀着树枝探上了树梢,还雄赳赳地生着一节一节的双钩,企图把那轮泅染了夜的月色勾引下来。它也不似络石藤那么低调,在裸露的石头上像撒渔网一样捕得一片青翠,最后不见石头的嶙峋。鱼腥草居它们二者之间,高不过两尺,像一蔸青菜一样抽芽展叶地拔节。它的叶呈椭圆形,但大小不一。
    ⑤鱼腥草是一年生的植物,在它沧桑的目光里,见过春天万物的复苏,也见过夏天万物的繁华,更见过秋天万物的衰败。一生的遗憾唯没见过冬天白雪皑皑中万物的养精蓄锐。在冬天美妙的世界里,冰雪的晶莹捧着鱼腥草的枯茎,在寒风中摇曳。一簇鱼腥草就这么固执、不屈、英雄地刷着存在感,大自然对它的存在也是卑微的注视,似乎在万物生存的沟壑里,鱼腥草只是可有可无地存在罢了。
    ⑥鱼腥草默默地生长着。在东山,鱼腥草听着蚯蚓和蝴蝶的声响慢慢地长。当它身边的树绿浓了,花开了,接着就谢了,鱼腥草被小孩的手捏着,用锄头挖进竹蓝里,通过黄昏时祖父或祖母悠长的呼唤,就会成为桌子上一盘鲜嫩鲜嫩的凉拌菜。这时,鱼腥草的叶茎被摘了,留下白嫩的细根,它的根像后山掘地行走的竹鞭,像稻田里一摊夏天里开花的藕节,像一团交错开着茅草花的茅根,像沼泽之地依偎着野鸭的芦根。它们躺在木砧板上被切成寸许长的一节一节后,放适当的盐和红辣椒即可食用了。
    ⑦鱼腥草在命田村除了东山有,西山也有。西山的坡陡,六十度以上的坡像人翘起的手掌,人倘若要爬上去,必须像狗刨地一样累得气喘吁吁,而碎石也沿着人的脚步向下狂奔。西山的地理环境比东山更严峻,崖头乱生,张牙舞爪。这里的鱼腥草长得瘦小,大概是缺乏滋润鱼腥草的肥沃厚土和被一条溪清澈环绕的缘故。但是杂树更多更苍虬,大凡村里要些木质坚硬的木头来做锄头柄或杵棒,便到西山来找。他们认为土地贫瘠的西山,草长得细和矮,树长得慢而枯黄,但木质纹理紧,坚硬且耐磨。所以当东山的鱼腥草被小孩们挖完了,大伙很快就抢占西山的山头。
    ⑧鱼腥草与西山的左邻右舍十分和谐。左邻的草多是败酱草、茅草、鬼针刺,都是一尺两尺多高,再高也高不过鱼腥草的头。鱼腥草拥抱在这些草的周围,像一团青春的面孔,仰着头眺望春天和夏天从左边滑过。右邻是木槿树、松树、小栗树,像村庄里乌漆的吊脚楼,还住着一窝小鸟儿。有时有几条蛇来串串门,有时会是一队远行的蚂蚁,威风凛凛地爬过。在西山的鱼腥草的世界里,与东山的鱼腥草看的想的都截然不同。一方水土养什么人,一方水土也养什么植物,甚至连思想也无法雷同。
    ⑨西山的阳光在早上比东山染得浅,有一段红,有一段不红。这时的西山不再寂寥、空虚、无趣,鱼腥草也充满了生命的力量,像一个个奋发的握紧了拳头的人,除了偷闲听些鸟儿啁啾的鸣叫,还会听到小锄头一锄一锄叩在石头上的砰砰响,及三五个一伙的嬉闹或吆喝。西山的季节在鱼腥草收购的季节最繁忙,最快乐,它有荒莽之山的广阔和雄伟,它有树木的荫凉和温暖,呵护着这些父母远在天边打工的小孩。
    ⑩我也曾经是挖鱼腥草的一员。那些年在东山和西山挖到的鱼腥草,一直维持着我一到三年级的学费和夏天的凉鞋钱冬天的棉胶鞋钱。或者还可扯一身新布料。那些年能够自食其力地给父母减轻一些负担,一直是我们命田村小孩的全体愿望。
    ⑪有时我想,故乡也是奇怪的故乡,为什么在富裕的他乡总忘不了贫瘠的故乡?或许在人成长的过程中,那些草木的灵魂早与人的灵魂缠绕在一起,根本切割不开了,像如今有了这些小孩,鱼腥草才会在故乡踏踏实实地繁衍、繁茂,而故乡有了这些鱼腥草,小孩才会有童年的无邪和快乐。
    ⑫命田村的东山和西山,都是故乡的山。这两座对峙的大山既是我的故乡,也是鱼腥草生长的故乡。在嶙峋的山脚捧着一条甜蜜的河,由南向北穿过,其间的底蕴,让鱼腥草有拼命去看外面的动力和豁然宽阔的梦想。
    (有删改)
    1.本文以“鱼腥草”为题,却着力写“东山”“西山”,分析其在构思上的作用。
    2.第⑤段画线句中加点词“似乎”别具匠心,请分析其妙处。
    3.文章多采用拟人化手法描写鱼腥草,请加以赏析。
    4.有人认为删去第⑫段主题表达更集中,你认同吗?请说说你的看法。

    参考答案:
    1.通过对东山、西山不同自然环境的刻画,突出鱼腥草不同的生存状态,更好地表达对鱼腥草适应能力强的赞美。同时,也展示了故乡命田村独特的自然环境,丰厚的底蕴,孕育出独特的鱼腥草与人们,更好地表达故乡对于故乡人生命滋养的主旨。
    2.画线句写出表面上看鱼腥草在自然中没有什么存在感。运用“似乎”一词,表现出作者对这一看法的否定,突出鱼腥草是固执、不屈、英雄的存在。同时,与下文鱼腥草在命田村作为食物等的存在价值的描述呼应。
    3.运用拟人手法赋予鱼腥草人格、情感,更好地展现它们的特征、品质,如形象地刻画了鱼腥草生长的不张扬、以沧桑的目光静观岁月、默默成长等。这样的描写更易于作者融入个人有关生命、故乡等相关的体悟,丰富文章的思想内涵;使鱼腥草具有象征意蕴,从而更加含蓄地表达文章主旨。同时,采用拟人化的手法,给读者生动形象感受,更容易产生情感共鸣。
    4.参考示例一:
    我不认同这一看法。文章①-⑪段借对故乡鱼腥草的生长过程描述,表达故乡对我们影响深刻,是我们的生命无法割舍的存在。第⑫段进而表达故乡的东山、西山对于鱼腥草,进而对于我的生命的价值意义,是我们生命的底蕴,它不仅是与我们灵魂缠绕一起的所在,更是我们拼命去看外面的动力和豁然宽阔梦想生发的地方。深化了文章的主旨,让文章意蕴更加集中丰富。
    参考示例二:
    我认同这一看法。文章①-⑪段借对故乡鱼腥草的生长过程描述,比较集中地表达了故乡对我们影响深刻,是我们的生命无法割舍的存在。第⑫段尽管有承接上文对故乡东山、西山对于我们生命的价值意义的阐述,但是,有关让“鱼腥草有拼命去看外面的动力和豁然宽阔的梦想”的论述则与上文主题表达之间契合度不高,影响主题表达的集中。

    解析:
    1.本题考查考生分析自然环境描写在散文构思上的作用。通过第③段“鱼腥草在命田村的东山最为常见”“东山在命田村狭长的东面,纵横的沟壑较深,一条条像包子上的褶皱,森林树木,杂草丛生”“这么斜躺的山脚像个锅底,有条清澈的溪从山顶哗哗放下来,沿山边打了几个圈圈,滋润了好大一片潮湿的荒地”“荒地上的乱石嵯峨,一堆一堆的,鱼腥草就生长在这样的环境里”和第⑦段“鱼腥草在命田村除了东山有,西山也有”“西山的坡陡,六十度以上的坡像人翘起的手掌,人倘若要爬上去,必须像狗刨地一样累得气喘吁吁,而碎石也沿着人的脚步向下狂奔。西山的地理环境比东山更严峻,崖头乱生,张牙舞爪”可知作者描写东山、西山不同自然环境是为了突出鱼腥草不同的生存状态,表达对鱼腥草适应能力强的赞美。也说明故乡命田村独特的自然环境。通过第⑪段“像如今有了这些小孩,鱼腥草才会在故乡踏踏实实地繁衍、繁茂,而故乡有了这些鱼腥草,小孩才会有童年的无邪和快乐”说明故乡独特的自然环境,孕育出独特的鱼腥草与人们,通过⑫段“命田村的东山和西山,都是故乡的山。这两座对峙的大山既是我的故乡,也是鱼腥草生长的故乡”可得出本文的主旨是表达故乡对于故乡人生命的滋养。
    2.本题考查考生理解句子中重点词语的能力。第⑤段中画线句子中“大自然对它的存在也是卑微的注视”“鱼腥草只是可有可无地存在罢了” 表面上看是说鱼腥草在自然中没有什么存在感,作者写的“似乎在万物生存的沟壑里”中的“似乎”一词表现出作者对这一看法的否定,从“一簇鱼腥草就这么固执、不屈、英雄地刷着存在感”一句可知运用“似乎”一词更突出鱼腥草是固执、不屈、英雄的存在。通过第⑥段“鱼腥草默默地生长着。在东山,鱼腥草听着蚯蚓和蝴蝶的声响慢慢地长。当它身边的树绿浓了,花开了,接着就谢了,鱼腥草被小孩的手捏着,用锄头挖进竹蓝里,通过黄昏时祖父或祖母悠长的呼唤,就会成为桌子上一盘鲜嫩鲜嫩的凉拌菜”可知“似乎”一词与下文鱼腥草在命田村作为食物等的存在价值的描述相呼应。
    3.本题考查考生理解赏析修辞手法的能力。本题考查的是拟人手法。采用拟人化的手法,给读者生动形象感受,更容易产生情感共鸣。第④段“鱼腥草不似钩藤那么张扬,昂着头攀着树枝探上了树梢,还雄赳赳地生着一节一节的双钩,企图把那轮泅染了夜的月色勾引下来。它也不似络石藤那么低调,在裸露的石头上像撒渔网一样捕得一片青翠,最后不见石头的嶙峋”第⑤段“在它沧桑的目光里,见过春天万物的复苏,也见过夏天万物的繁华,更见过秋天万物的衰败。一生的遗憾唯没见过冬天白雪皑皑中万物的养精蓄锐”运用拟人手法赋予鱼腥草人格、情感,形象地刻画了鱼腥草生长的不张扬、以沧桑的目光静观岁月,通过第⑥段“鱼腥草默默地生长着。在东山,鱼腥草听着蚯蚓和蝴蝶的声响慢慢地长”运用拟人手法更好地展现它们的特征、品质,如形象地刻画了鱼腥草默默成长的境况。这样的描写更使鱼腥草具有象征意蕴,从而更加含蓄地表达文章主旨。这样写使读者感受到作者把个人的情感融入了故乡,丰富文章的思想内涵。采用拟人化的手法,给读者生动形象感受,更容易产生情感共鸣。
    4.本题考查考生分析结尾段落作用的能力。本题是一道开放性试题,考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回答“认同”或“不认同”,不管持哪种观点,首先都要先总结文章①-⑪段的内容,文章①-⑪段借对故乡鱼腥草的生长过程描述,表达故乡对我们影响深刻,是我们的生命无法割舍的存在。如果回答“不认同”,就要在总结第⑫段内容的基础上得出第⑫段深化了文章的主旨,让文章意蕴更加集中丰富。如果回答“认同”,就要在总结第⑫段内容的基础上得出第⑫段的论述与上文主题表达之间契合度不高,影响主题表达的集中。

    五、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海水荡漾
    赖赛飞
    ①海洋的深广与动荡,在海边不是看海得出的,而是看网。
    ②休渔期,网衣摊晒在南田岛上的各个网场,搁不下的摊在公路边。这些下过深水的网一旦重回陆地,从此便不一样了。
    ③它的部分网眼被鱼——更多的是其他东西勾勒切割,撕开了口子,伤痕累累。原本青萃的蓝绿两色一下子变得黯淡苍老,上面粘附了鱼鳞、虾皮等海洋生物碎屑,犹如皱纹与斑点。它的体味也出来了,是海腥味。这很另类,与陆上世界完全不相匹配,呈现真实的异域风情。
    ④当一张网以涉险而归坦然于天下的气概宣示了存在,海的内里就这样被顺带翻开直接曝光。以至于每次,渔网静静地委身于地面,看在我眼里却像一片阳光照耀下正在往外翻腾的海,附着在每一只网眼每一根纤维中间的气息扑鼻而来。
    ⑤海岛上的每一个日子海水荡漾。岛仿佛是一块被放逐的土地,由造物随手扔进大海里面,住在上面的人随身打上了放逐的烙印。世世代代,人们不仅要从海水中打捞出一片片土地作为自己安身立命的家园,要用堤坝像延长自己的胳膊一样将之圈在怀里保护起来,更多时候,还要动手打造出一片片能漂浮的陆地船。
    ⑥面朝大海,另一种广大世界在眼前无限展开。每天从海岸线上经过,看着潮水对着人一层层地卷过来,退下去又卷着舌头过来。那种无休无止,同样不仅是形体,还有味道,更有声响有力辅佐。这跟单纯的太阳照着或雨雪落地总有不同,仿佛是来自那个世界的莫名诉求,宏大而顽强。即使走远了,潮声还会伴随很长一段路。更远了,海风依然跟过来耳提面命,迫使脉动跟着潮水起伏。
    ⑦终需回应,才能首先平息心海中被引发的潮涌,然而终究未能平息的是一滴海水千重味的想象和事实。
    ⑧从来不会直接品尝海水,但就是深谙它的味道,清而鲜而咸。将刚捞上来的海草塞进嘴里,这种味道特别的刚劲,几乎带来形体之感,完全触碰到了柔软的口腔内壁,清晰得能辨认出质地,脆中带有弹性,爽滑掩饰着粗糙。恍惚之中,已经将海一口含进,正向着身体深处滚滚而下。
    ⑨沿岛行,看着紫菜、苔皮、浒苔之类就这样将自己一端固定在岩礁、滩涂以及船板、绳索随便什么,其余悠扬地活在海水里,通过自己的吐纳,将海水带给收割走它的人品尝。鱼类、贝壳类、软体类也活在海水里,同样通过吐纳,由捕鱼人将隐身于它身体的海水味道带上岸。这种携带方式非常细腻周密,除了需要灵敏的嗅觉与味蕾,还需要已经建立完善的信息传递通道,才能恍然觉察——海水除了基本的咸、鲜、清,另有甘甜,作为一种回味,藏匿在它们的细胞核心,形成海水灵魂(假设它有)深处的味道。
    ⑩需要更有力的证据,只要跟踪海边心眼活络的人,便会发现他们很有节制地拿海水来浇灌房前屋后的果树,结出来的果子特别甜,吃过的人都得惦记。此时此地,海水味道的样子就从鱼形、海藻形、贝壳形、软体形改头换面成了果形。复习一下这种秘密入侵,它是以水的形式从渗入土壤开始,伺机进入复杂的植物根须,顺着茎干爬向无数枝头,最后到达每一只果实甜蜜的内部。
    ⑪然而无论自然的恩赐有多慷慨,咸涩就潜伏在地下并不深远处,等待时机泛起。渔家的人生始终处在下述境界里:苍茫大海,一个小岛,一艘小船,一个摇晃的世界。眼前没有阻挡,身后不见岸,只有无限的可能性——什么都有可能发生。对于出海在船上的人,心中的岛成为唯一明确的航标。相对于留守岛上的人,不明所向的船一再成为不知所措的牵挂。
    ⑫有时候想,航行中的船若能于海面上留痕,或者是那一道道相望的目光有迹可循,就能发现指定任何一个时刻,这些沉浮于海水之中的岛屿们,周身都有无数的线条延伸向海天苍茫。每一条虚无缥缈的线索端点都维系着实实在在的一条船,整条船上的人又反过来维系着岛上的一个个家。天涯海角与万家灯火,千百年下来,都是这样对应着、牵挂着。
    ⑬所有这一切,都是为了追寻那股海水的味道或受它所驱使,这期间的种种努力,千回百转。也只有这种味道,一直给予他们相同的慰藉,历久弥新。一岛之民,一生之中,反复的重逢与离别,诸般抗拒与迷恋,都笼罩在这里面。
    ⑭哪怕有一天,离开了岛,深入大陆内部,带着口味这种无法拭去的识别码,这些人的体内依然会海水荡漾。
    1.第①段能否改成以下句子?请说明理由。
    海洋的深广与动荡在海边不是看海得出的,而是看网。
    2.联系第⑥⑦段,赏析“卷着舌头”这一比拟的妙处。
    3.从表现手法的角度赏析第⑫段。
    4.本文是否存在《论散文结构》中所说的“超越具体的叙述顺序和表层文字的潜在结构”?请结合内容加以分析。

    参考答案:
    1.不能。修改后的语句较长,语气较为急促,重点落在了“看网”一词上。而原句在“海洋的深广与动荡”后有所停顿,节奏变慢,语气更舒缓,增强了抒情意味,更能表现出对海的深沉情感。
    2.这一比拟能够引发读者视觉、听觉、味觉三方面的联想,不仅形象地描摹出海潮翻卷着朝人涌来的形态,而且扣合了下一句中的“不仅是形体,还有味道,更有声响有力辅佐”,生动地表现出无休无止的海潮声仿佛是来自海上世界的诉求、召唤,宏大而顽强,令人心潮澎湃,还呼应下文“一滴海水千重味”,引出对海水味道的想象,表现出对宏大海洋的向往、亲近与热爱。
    3.化无形为有形。这段想象海面上航行中的船留痕、虚空中亲人遥遥相望的目光显迹,用航线、目光,将海、岛、船、人四者勾连在一起,以无数线条的延伸和对应展现渔民航行之远和亲人牵挂之深,形成一幅具有象征意味的图景,生动地表现出他们彼此的牵挂是生活信念和人生力量的支撑,虚实相生,深化了意境。
    4.存在。《论散文结构》中的潜在结构是指不同于表层叙述顺序的内在情思结构。本文从“网场、公路”“海岸线”到海边人家,从“看网”到“观潮听潮”“品尝海味”,到进一步了解渔家生活,展现出沿岛观察感想的具体叙述顺序。而在表层文字之下,还隐含着作者围绕“海水荡漾”,对海上人家认识深化的心理过程,即从感受海上生活的艰辛苦难,到感受海上广大世界的吸引力,体会海水滋味的甘甜,再到出航后亲人彼此之间的牵挂,以及从大海中获得的慰藉,最后领会到岛民一生难以割舍的对大海的依恋;标题“海水荡漾”也因此具有多重意味,表面上指对海洋深广动荡这一特征的观察感受,深层暗示的是对海的依恋已经渗入岛民灵魂深处,化作生命的脉动。

    解析:
    1.本题考查分析文本中个别句子艺术效果的能力。
    不能。修改后语意重心发生了变化,通过关联词“不是……而是……”,就把强调的重点落在“而是看网”一句上,同时语句显得较长,读起来语气较为急促,不便于抒情。而原句在“海洋的深广与动荡”后有所停顿,不仅提示读者关注本文的重点是“海洋的深广与动荡”,而且节奏变得稍慢慢,语气变得更加舒缓,读起来更具有抒情色彩,便于抒发作者对海的深沉情感,有韵味。
    2.本题考查分析修辞手法的艺术效果的能力。
    “卷着舌头”一词把潮水一层层卷过来的状态,说成像人的舌头一样翻卷过来,赋予人的动作。运用了比拟的修辞手法,这一比拟能够引发读者视觉、听觉、味觉三方面的联想,就像文中所说,“不仅是形体,还有味道,更有声响有力辅佐”。首先在视觉上,形象地描摹出海潮翻卷着朝人涌来的形态,生动形象;其次在听觉上,就像文中所说“仿佛是来自那个世界的莫名诉求,宏大而顽强。即使走远了,潮声还会伴随很长一段路。更远了,海风依然跟过来耳提面命,迫使脉动跟着潮水起伏”,声势浩大,汹涌澎湃;最后从味觉上,呼应下文“一滴海水千重味”,引出对海水味道的想象,符合“舌头”这一喻体的功能。从而表现出作者对宏大海洋的向往、亲近与热爱。
    3.本题考查赏析语段艺术手法的的能力。
    这段使用了虚实相生,化无形为有形的表现手法。这一自然段通过作者的想象,想象海面上航行中的船留痕、虚空中亲人遥遥相望的目光显迹,使无形的东西形象化,短暂的东西的永恒化;在上一段“苍茫大海,一个小岛,一艘小船,一个摇晃的世界”画面描述的基础上,作者用航线、目光,将海、岛、船、人四者勾连在一起,“岛屿延伸向海天”“线索端点系着船”“船系着家”,以无数线条的延伸和对应展现渔民航行之远和亲人牵挂之深,形成一幅具有象征意味的图景,浓缩凝聚了世世代代无数渔家的命运和期冀,生动地表现出他们彼此的牵挂是生活信念和人生力量的支撑,深化了意境,拓宽了时空。
    4.本题考查分析文章结构特点的能力。
    存在。《论散文结构》中的潜在结构是指不同于表层叙述顺序的内在情思结构。本文的主要顺序是:第一到第五段主要内容是对“网场”的描述,第六到第八段叙述了“海岸线”,第九到十一段叙述了“海边人家”,对渔家生活进行了描述等,以上这些是按照作者的观察和感受进行的具体描述,属于通常所说的表层叙述顺序。但是,却隐含这一条内在情思结构。文中紧紧围绕题目“海水荡漾”,高度概括了“渔家的人生始终处在下述境界里:苍茫大海,一个小岛,一艘小船,一个摇晃的世界”这样的渔家生活,从文中十二段到最后可以看出,作者通过想象海面上航行中的船留痕、虚空中亲人遥遥相望的目光显迹,用航线、目光,将海、岛、船、人四者勾连在一起,以无数线条的延伸和对应展现渔民航行之远和亲人牵挂之深,形成一幅具有象征意味的图景,表现了渔家对海的依恋已经渗入岛民灵魂深处,生动地表现出他们彼此的牵挂是生活信念和人生力量的支撑,从而也完成了主题的升华。





    相关试卷

    上海高考语文文学类阅读专项训练: 这是一份上海高考语文文学类阅读专项训练,共44页。试卷主要包含了赏析第⑲段画线句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上海高考语文文学类阅读考点突破:词语含义: 这是一份上海高考语文文学类阅读考点突破:词语含义,共35页。

    上海高考语文文学类阅读考点突破:标题含义: 这是一份上海高考语文文学类阅读考点突破:标题含义,共39页。试卷主要包含了赏析本文标题“木瓜河的向日葵”,结合全文内容,赏析文章的标题,赏析文题“人间间谍”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语文朗读宝

    免费资料下载额度不足,请先充值

    每充值一元即可获得5份免费资料下载额度

    今日免费资料下载份数已用完,请明天再来。

    充值学贝或者加入云校通,全网资料任意下。

    提示

    您所在的“深圳市第一中学”云校通为试用账号,试用账号每位老师每日最多可下载 10 份资料 (今日还可下载 0 份),请取消部分资料后重试或选择从个人账户扣费下载。

    您所在的“深深圳市第一中学”云校通为试用账号,试用账号每位老师每日最多可下载10份资料,您的当日额度已用完,请明天再来,或选择从个人账户扣费下载。

    您所在的“深圳市第一中学”云校通余额已不足,请提醒校管理员续费或选择从个人账户扣费下载。

    重新选择
    明天再来
    个人账户下载
    下载确认
    您当前为教习网VIP用户,下载已享8.5折优惠
    您当前为云校通用户,下载免费
    下载需要:
    本次下载:免费
    账户余额:0 学贝
    首次下载后60天内可免费重复下载
    立即下载
    即将下载:资料
    资料售价:学贝 账户剩余:学贝
    选择教习网的4大理由
    • 更专业
      地区版本全覆盖, 同步最新教材, 公开课⾸选;1200+名校合作, 5600+⼀线名师供稿
    • 更丰富
      涵盖课件/教案/试卷/素材等各种教学资源;900万+优选资源 ⽇更新5000+
    • 更便捷
      课件/教案/试卷配套, 打包下载;手机/电脑随时随地浏览;⽆⽔印, 下载即可⽤
    • 真低价
      超⾼性价⽐, 让优质资源普惠更多师⽣
    VIP权益介绍
    • 充值学贝下载 本单免费 90%的用户选择
    • 扫码直接下载
    元开通VIP,立享充值加送10%学贝及全站85折下载
    您当前为VIP用户,已享全站下载85折优惠,充值学贝可获10%赠送
      充值到账1学贝=0.1元
      0学贝
      本次充值学贝
      0学贝
      VIP充值赠送
      0学贝
      下载消耗
      0学贝
      资料原价
      100学贝
      VIP下载优惠
      0学贝
      0学贝
      下载后剩余学贝永久有效
      0学贝
      • 微信
      • 支付宝
      支付:¥
      元开通VIP,立享充值加送10%学贝及全站85折下载
      您当前为VIP用户,已享全站下载85折优惠,充值学贝可获10%赠送
      扫码支付0直接下载
      • 微信
      • 支付宝
      微信扫码支付
      充值学贝下载,立省60% 充值学贝下载,本次下载免费
        下载成功

        Ctrl + Shift + J 查看文件保存位置

        若下载不成功,可重新下载,或查看 资料下载帮助

        本资源来自成套资源

        更多精品资料

        正在打包资料,请稍候…

        预计需要约10秒钟,请勿关闭页面

        服务器繁忙,打包失败

        请联系右侧的在线客服解决

        单次下载文件已超2GB,请分批下载

        请单份下载或分批下载

        支付后60天内可免费重复下载

        我知道了
        正在提交订单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下载确认

        下载需要:0 张下载券

        账户可用:0 张下载券

        立即下载
        账户可用下载券不足,请取消部分资料或者使用学贝继续下载 学贝支付

        如何免费获得下载券?

        加入教习网教师福利群,群内会不定期免费赠送下载券及各种教学资源, 立即入群

        返回
        顶部
        Baidu
        map